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疾病应对篇

1.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及处理

新生儿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症状和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下。

1.1新生儿发热

正常新生儿的直肠温度(民间通常称“肛温”)在36.237.8C之间,腋下温度较直肠温稍低,在3637C之间,如直肠温超过37.8C或腋温超过37C,即为发热。

新生儿发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分为非感染性发热和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由于保暖过度或穿衣过多引起的,保暖过度或在炎热的夏天水摄入不足时,均可引起发热。新生儿期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脐炎、肠炎以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性感染等,也可引起发热。

新生儿如因保暖过度或水摄入不足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经过松包、降低环境温度、补充水份等方法可使体温降到正常。在降温过程中必须注意,一旦体温下降,就应去除降温措施,防止发生低体温。如体温持续不退或出现高热,或患儿有感染的表现,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新生儿发热时不用退热药品。

1.2新生儿呕吐

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表现之一,指奶液从口、鼻涌出。吃奶后少量奶汁从口角处溢出,称为溢乳,在生后不久即可出现,大多于喂奶后即有1~2口奶汁返流到口腔及口角边;少数发生在喂奶后稍久,因体位改变而引起,此时可有奶块吐出。溢乳会随着小儿增长而逐渐消失,不会影响生长和发育。喂养不当也可引起呕吐,如喂奶次数或喂奶量过多、经常变换奶粉、配奶的浓度不合适、乳头孔过大或过小、奶液太热或太凉、喂奶前小儿哭闹、喂奶后没有把胃内的空气排出就将新生儿放平或过多翻动新生儿等,均可引起呕吐,但不是每次喂奶后均有呕吐,呕吐量也不定,呕吐物为奶水或奶块。这类呕吐可以通过改进喂养方式防止。

新生儿期呕吐可以是疾病的表现,当引起重视,如呕吐伴有以下情况,提示有疾病因素,应立即到医院诊治:(1)呕吐物为黄色或绿色;(2)出现腹胀;(3)排大便异常,如大便明显增多或不排便;(4)出现脱水;(5)小儿哭闹不安;(6)吃奶明显减少;(7)精神反应不好;(8)头部有外伤或被撞击后;(9)每次吃奶都吐。

1.3新生儿黄疸

胆红素在体内堆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称为黄疸。新生儿黄疸可为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引起胆红素产生过多和暂时性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黄疸最深,黄疸程度不重,7~10天以后逐渐消退。大多数足月儿于生后2周黄疸自行消退。早产儿黄疸消退时间较晚,一般于生后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可在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进展快,程度重,可遍及全身,严重者手心、足心也可见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生后2~3周仍然不退,或消退后又加深,并可同时伴有其他的表现,如发热、呕吐、贫血、吃奶少、反应差等。对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特别是早产儿,胎龄越小越容易发生,一般可于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呕吐、不吃奶、肌张力减低等症状,可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要引起重视。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呢?可以在自然光线下,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胸背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四肢和手足心出现黄染,为重度黄染,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有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全身一般情况正常,黄疸的程度较轻,皮肤、粘膜黄染可自行消退,不必做特殊处理,家长不必紧张。新生儿黄疸如有以下表现,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到医院诊治:生后24小时出现的黄疸;黄疸迅速加重;黄疸程度重;足月儿于生后2周,早产儿于生后3~4周黄疸不消退;黄疸于消退过程中又突然加重;黄疸伴发热、体温不升、吃奶少、呕吐、精神反应不好等。

此外,新生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见于完全吃母乳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表现为生理性黄疸高峰之后黄疸消退慢,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且黄疸程度也较重,皮肤、眼白部分黄染较深,但小儿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也正常,没有其他疾病表现,化验结果中除了血胆红素有增高外,其它肝功能指标均正常,如试着停喂母乳,则黄疸可逐渐减轻或消退;如继续喂母乳,黄疸最终可于2~3月消退。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对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由于母乳中有些成分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所致。母乳性黄疸预后好,如黄疸程度不很重,可不必做特殊处理;如黄疸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式,如暂停吃母乳等,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可恢复吃母乳。

2.给孩子吃药的小技巧

口服给药是临床最常用的用药途径,非常方便,为绝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但是它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来说,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绝大多数患儿不愿意配合服药。如果家长没有掌握给儿童服药的一些技巧,就会给喂药带来许多困难。或者家长没能认识正确口服用药的重要性,随意给药,这样的口服用药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掌握正确的儿童口服给药方法,对患儿的家长尤为重要。

家长都会碰到这样情况,患儿在服药时不予配合,拒绝服用,好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要不然就采取强硬的方法,逼其服用,造成患儿恐惧,下次更加不愿意配合;有的家长甚至紧捏患儿的脸和鼻子,强行灌药,这样有可能导致患儿窒息。为此,患儿家长应该学习并掌握一些正确的喂药方法。

首先,家长要亲近患儿,取得孩子的信任,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其次,可以将一些药片碾成粉末,或将胶囊内的药粉倒出,用温开水充分溶化,同时可以加些糖,然后喂服;第三,婴、幼儿服药时的姿势也非常重要,只要病情允许,喂药时应将患儿抱起,头部抬高,向一侧倾斜,用小毛巾围在患儿的颈部,家长用左手固定患儿的前额,并轻捏其双颊,右手拿药杯从患儿的口角顺着口颊方向慢慢地将药液倒入,药杯在患儿口角旁停留片刻,直至患儿将药物咽下,服药后喂服少许温开水或糖浆水。喂药完毕后,仍然使患儿的头保持侧位片刻。喂药时切忌捏住患儿的双侧鼻孔,以免药物吸入呼吸道,造成气管异物堵塞,甚至发生窒息。喂药时,患儿如表现恶心欲吐,应及时暂停喂药,轻拍其背部,以减轻其咽喉部的堵塞感,同时转移患儿的注意力。给药后应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有药物吐出,应立即处理,并及时补给药物。

另外,不同的药物给药的方法也有所差异。如甘草片、四季润喉片等,应该含在口中,对止咳,咽喉炎的疗效比将含片吞下要好。氯化钾片剂应粉碎后与水一起服用,以减少钾盐对肠胃道的强烈刺激作用,如果整片吞服,由于胃内局部浓度过高,有引起胃溃疡的可能,甚至有引起胃出血的危险。制酸类药如苏打、胃舒平、胃必治等,是在胃中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果整片吞服,在胃内难以溶化,可能在尚未完全溶化和充分发挥作用前就被排出胃部,使疗效减弱,故最好嚼碎后吞服,而且,制酸类药物应安排在二餐之间及晚上睡觉前服用。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繁殖、杀灭细菌而起到治疗效果的,抗生素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一个较高而且持久的血液浓度,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特别重视其足量,做到定时、定量,有的患儿时服时停,漏服少服,这样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还会诱发耐药菌株的增长,影响以后的用药效果。心绞痛类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应含在舌下,因为口腔粘膜对药物的吸收比肠胃道快,如果嚼碎后含于舌下,奏效更快。有些病儿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即使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也不能自行突然停止服药,否则会加重病情,重新出现症状,例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此类药物的停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油类药物如鱼肝油时,应将油类药物用滴管直接滴入口中,然后再给1~2勺果汁或糖水。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应注意不可以将药物混在乳汁中同时喂服;另外,给药后应观察患儿的反应。

3.孩子发生抽筋时应该怎么办?

儿童会突然出现全身或局部强直抖动现象,有时会伴神志不清,双眼上翻。这种现象称为惊厥(俗称抽筋、抽风),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一种紧急症状,往往使家长不知所措。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是由于大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惊厥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频繁惊厥中间无清醒期者,称为惊厥持续状态;惊厥持续20分钟以上者,可致脑损伤。

小儿惊厥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热惊厥,最常见的称为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3岁的小儿,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体温骤达39.0~40.0℃;其他有中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等病因。另一类为无热惊厥,常发生在一些非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癫痫,其他有颅内出血、代谢紊乱(如低钙血症)、中毒(药物,食物,农药)等病因。

当孩子因高热发生抽筋时,其可怕的症状常使家长十分紧张,甚至在半夜抱着孩子去医院。其实,单纯的热性惊厥大多可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平息。因此发生抽筋时,家长首先要安静,不要大声哭叫或摆动小儿,不要喂水,更不要给孩子吃药,但须马上记录惊厥的时间。如果小孩是躺在床铺上,就不必担心,如果是在道路、水边或容易跌落的地方,则要将小孩抱起,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使其头偏向一侧,松解孩子的衣服、腰带,随时擦掉孩子的呕吐物,以防引起窒息。可用布包着竹筷放在上、下牙齿间,以防咬伤舌头,但要视情况而定,若患儿牙关紧闭,不要硬塞,因为孩子若有牙齿松动,会致牙齿脱落,反而会引起误吸。同时,如有高热,可用凉毛巾或冰袋放在患儿额头,并用较温的水擦拭孩子以降温,家中若有退热拴,可即取出一枚放入肛门内。

其次,要防止孩子因剧烈抽搐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而受伤,但决不能用力把抽搐的孩子压住,以免引起骨折。若经上述处理后,小孩仍不断抽搐并超过5分钟以上,则应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因抽筋时间过长而发生意外或使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在送孩子去医院的途中,还需时时注意保持孩子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若在家中,在孩子清醒后应给足量的糖盐水,补充因高热、出汗丢失的水分,也应尽快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查明抽筋的原因。

4.腹泻孩子怎么养?

腹泻是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生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其发生原因可以是因为各种感染因素所致(其中以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为最常见),也可以由于一些非感染因素导致,如饮食因素(喂养方法不当、食物不适宜或突然改变食物、食物量过多或过少)、环境因素、体质因素(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症)等。家中若有腹泻的婴幼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小儿腹泻时的饮食和营养治疗原则是预防并及时纠正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失调、供给充足的营养,改善营养状况。应注意避免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使肠道得到适当的休息,有利于病情早日恢复。在饮食上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停止进食高脂肪和难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的负担,逐渐恢复消化功能。另外应该注意,对腹泻小儿切忌滥用抗生素。

婴幼儿腹泻分急性腹泻和慢性、迁延性腹泻,不同病程的腹泻,饮食治疗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1.急性腹泻的饮食治疗

对急性腹泻小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急性期应禁食。急性腹泻时,若患儿腹泻次数多,或伴有明显的呕吐,应禁食6~8小时,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2)给清淡的流质饮食。对不需禁食的小儿,发病初宜给清淡的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流质饮食。有些患儿对牛奶不适应,服牛奶后常加重腹泻。(3)根据病情调整饮食。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可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腹泻基本停止后,可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但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4)补充维生素。注意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如鲜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汤等。(5)不要给患儿进食肥肉、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点心及冷饮等。

2.慢性腹泻的饮食治疗

对慢性腹泻小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1)给低脂少渣饮食。脂肪过多的饮食不易消化,并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刺激胃肠蠕动,因而加重腹泻。对植物油也应限制,并注意烹调方法,以蒸、煮、烩、烧等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可给患儿吃的食物有瘦肉、鸡、虾、鱼、豆制品等。注意应给少渣的食物,因为粗纤维多的食物能刺激肠蠕动,使腹泻加重。腹泻次数多时,最好暂时不吃或尽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给予鲜果汁、番茄汁以补充维生素;少渣饮食可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故宜进食细挂面、粥、烂饭等。(2)高蛋白高热能。慢性腹泻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造成体内贮存的热能消耗。因此,为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能的饮食,并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肠道的负担。(3)不要给患儿吃粗粮、生冷瓜果、冷拌菜、含粗纤维多的韭菜、芹菜、榨菜等、坚硬不易消化的肉类(如火腿、香肠、腌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以及肥肉、油酥点心等高脂肪食物。 8hfxgXnkkNidON7skm8DDXRkHd+uG/A/GmXyPi42qbclxBSfwx7X+VKM4bv+3b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