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课 击败痛苦:生涯技能的目标

自我生涯设计与自我完善

人生总会面临波折,总会面对成败,让过去的成功激励自己,就会增加今天成功的信心;反之,沉迷于失败就会打垮自己。只要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就不会因为失败而歪曲自己的形象、讨厌自我甚至不信任自我,生涯之路就会从此走向康庄大道。

拥有远大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任何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追求卑微者,所获寥寥。所以一定要有鸿鹄之志,敢想敢做。现实生活中,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则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有个谚语说“心高高不过天”,这话不错,但射箭的时候瞄准太阳总比朝水平方向射得高吧!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虽然用弓箭射太阳是不可能的,但年轻人显然可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

可以保证,只要你下决心想办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你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而且你也应当成为有用之才。相反如果年轻人对于自己能做什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半点感知,他们所做的努力通常是少得可怜且软弱无力,因为他们还没有悟透怎样才能做成大事从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其实,像亚历山大、恺撒、查理十二世或是拿破仑这样的伟人是怎样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的呢?还有像保罗、阿尔佛雷德、卢瑟、霍华德、佩恩和华盛顿等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物又是如何奋斗的?他们曾经不也是和我们一样平凡而普通吗?但他们比我们多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这些人物超凡脱俗,成为社会栋梁。

相信上面这条规律吧,这些人所成就的事业,我们可能也同样能够做到。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可能和他们一样出色,也能比原来想象中的自己要强得多。人生的出路有千万条,这些话虽不轰轰烈烈,但只要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它就有可能助你成就伟业。说“我不行”的人永远做不成事,说“我来试试”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无数事实可以作为这个观点的佐证,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英国19世纪中叶有个年轻人放荡不羁,挥霍了所有的祖传家产。当他站在悬崖边上想就此了断一生的时候,他猛然间下定决心要找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他从此雄心勃勃地做每一件事。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铲一铲地把整车的煤装进地窖,每次只能得到12分半的报酬,但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最后积攒下来的钱比他失去的还要多,他去世的时候身家达到了6万英镑!

总之,如果我们有雄心壮志,并且坚持阅读一些描写杰出人士生平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品质优秀的名人传记,我们将从中受益匪浅。

具备勤奋向上的精神

毫无疑问,强者都是勤奋的,这样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永不落后。

如果我们能打心底喜欢上一个东西,那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创造。我们会迫切地渴望进步,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我们会坚持学习,一直到老。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能提起自己的求知欲,我们就会无所事事。觉得什么事情都充满了神秘。当然,总有一天我们会醒悟的。那时我们也可以从头开始,关键问题是给我们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因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现实,当然是要自我完善。一旦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就应该下定决心去行动。的确,我们有必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并付诸实践。否则就会抱憾终生。

永远记住,勤奋才是我们成功的动力之源。在勤奋二字上,我们不应当有任何的借口。因此,很多事情无论我们一开始有多么不喜欢,但是我们应当迅速地摆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要被消极思想所左右,并且努力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很多事情,努力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开始行动吧!让我们的道路从今天起与众不同。

发掘最大潜力

应付困境的能力和创造事业的才能,都只有在重大的责任压力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要挑战新工作或新目标时,首先应先订个作战名称。越能振奋人心越好。勇敢地接受挑战,从而去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

一颗潜水艇的水雷,其爆炸力量之强,足以击沉兵舰。但是同样的水雷,如果只经过普通的抛掷,绝对不会爆炸,孩子们尽可以把它当玩具来玩,或滚或击,都不会有危险。而只有将它置于大炮中发射,才会发出惊人的力量来。

同样,每个人对他自己所具有的最大能力,也并不知道。

只有等到大的灾难、大的变故降临到他的头上,或是重大的责任降临到他肩上时,他的最大能力才会完全地施展出来。

又比如林肯,他内在的伟大力量,也不是种地、伐木、做测量员、管理店务、做执业律师所能激发的,甚至做美国的议会议员也不能激发,而直到国家危急,他担当起伟大的责任后,才激发了他那巨大的力量,成为美国历史上无可匹敌的大英雄。

历史上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一些杰出人物到了丧失一切的境地,才激发出勇气来寻找生命的出路,或是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与灾祸,甚至到了绝望而进退两难的境地,才会竭尽全力来打开新的出路。

伟大人物是由需要创造出来的,这些人为了战胜一切困境,为了克服种种艰苦,才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力量,成了名垂史册的人物。

美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商界人物一开始所做的事,一点也没表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才能,直到厄运毁灭了他们的产业,剥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拐杖后,他们体内真正的力量才被完全地激发出来。

许多男男女女,只有到了帮助自己的外力失掉后,只有到了在他们生命中所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真正才能。人的真正力量,往往潜伏在身体里面,而只有面临巨大的压力,才会使其完全激发出来。

责任是最足以激发我们力量的东西。从来没有担当过负责职位的人,决不会被激发他那真正的力量。有许多身体强健的青年,却处在十分卑微、受人管束的地位,他们之所以老是处于这样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重大的责任交付与他们担当,这就无法激发他们最伟大的内在力量。于是,他们只是依照着人家所规划的去做,从不想别出心裁来表现自己的才能。

应付困境的能力和创造事业的才能,都只有在重大的责任压力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认为“有什么便表现什么”的人生哲学,不知贻误了多少年轻人。在身体里面潜伏着的巨大能力,可能会发泄出来,也可能不会发泄出来,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是否能激发我们的能力。没有相应的环境,即使有最大的雄心和自信力,也未必会发挥最大的才能。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把重大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并迫使自己走入绝境,这种情势的要求自然会把我们全部的力量发挥出来。这可以促使我们振奋精神,运用自己固有的能力,来完成任务。同时,其他的优良品质,比如自信、坚韧等,也往往因责任而养成。所以,读者朋友,如果重大的责任降临到你的身上,快乐地欢迎吧,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绝好机会。

戒除七大恶习

甘地说过,在西方社会中,有七件与政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事情会毁灭人类,称为“七大恶习”。美国著名的励志作家斯蒂芬·柯维指出,其实,这些恶习也经常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七大恶习都有哪些呢?

不劳而获--指的是无需付出劳动就可获得资产。赚钱不须付税,还享受公民权利和福利,却不用承担风险和义务。

社会上有许多行业,让许多人无需工作就能迅速致富。他们使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但归根到底都是“贪婪”二字。“不要辛勤工作即可致富,刚开始或许要忙上一会儿,但不久财源就滚滚而来”,这些社会伦理规范,使人们的判断受到严重扭曲。

不顾良知追求乐趣--不成熟、贪婪、自私、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最常问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会让我高兴吗?会让我轻松吗?”近来,许多人都追求这类乐趣,却不谈良知与责任感,甚至以此为名,完全不顾家庭。独立并非成熟,只不过是通往互相扶持(最进步与成熟的状态)的中途站而已。学会施与、不自私、敏感、体谅,才是对自己的挑战。

追求乐趣而愧对良知的最后代价在于损失时间、金钱和名誉,而且也让他人的心灵受到伤害。背离自然法而又缺乏自知之明,是很危险的。

空有学识,却没有人格--比缺乏学识更危险的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却缺少强有力、有原则的人格。人们只注重知识上的积累,而内在人格上却缺少相应的进步。

缺少道德的生意经--史密斯《道德情感》一书,揭示了道德基础对体制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彼此如何对待、互惠、服务和贡献的精神等。忽略了道德基础,经济体系势必将会制造一个没有伦理观念的社会,所以经济与政治体系应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

史密斯认为,每笔交易都是向道德挑战,双方应公正处理。商业上的公正与互惠,正是市场经济企业体系的基石。

讲究科学,却缺乏人性--科技是来自科学的典范,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发展科技的更高层的人性目的,我们将受制于科技。我们常看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攀登科技的成功阶梯,却错过称为“人性”的那一阶,最后发现梯子靠错了墙头。

有信仰,却没有奉献精神--不愿奉献的人,可能在团体内活跃,但实行团体的任务却不积极。唯有奉献,牺牲我们的骄傲与偏见等,才能顾及到他人的需要。

从政却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没有方向,你将无所依靠。而注重人性和道德才可迅速给人留下好印象,在社会和经济市场上得到极好的口碑。

戒除七大恶习就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服务他人,如何为他人牺牲、奉献。第四、五、六恶习是不懂得双赢的相互扶持,不懂得认同他人情感和同心协力。我们相信戒除这些恶习需要有温柔的心和自省的精神,这对某些人而言,即是奉献的极致。

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

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知识成为人们谋求富足、谋求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

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它滋补我们的头脑,启迪我们的智慧,颐养我们的个性。谁想增长才能,谁想认识社会,谁想了解为人之道,谁就应当和书本交朋友。读书,还有助于交流信息,开拓视野,扩展心胸。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知识成为人们谋求富足、谋求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怎能甘心不读书不学习而被时代抛下呢?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用什么方法自学,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呢?

首先,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好处怎样形容也不过分。

读书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读书时还应适当做些笔记,既可加深记忆,又备日后经常翻阅之用,以便“温故而知新”,不断巩固学过的知识。

其次,应结合本职工作并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学习材料。学习好比行舟,没有目标,小船在大海中随波逐流,很难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应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选择目标,以便“学以致用”。有些青年人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厨师的不肯钻研烹任技术,却想写小说。

其实,兴趣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长期的社会影响、教育或训练的结果。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可塑性”。正因为有这种可塑性,所以兴趣既可以培养,又可以改变。

尽管你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原来兴趣不大,但只要你热爱本职工作,富有钻研精神,就完全可以在工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出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并自学成才。

一技在身成就大业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精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两人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动刀似有神助,“唰唰唰”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只见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是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真理。一个残疾青年,学会电脑打字,便办起了小打字社,交活儿及时,质量又高,连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来,让他打文稿。几个下岗大嫂,都是做饭行家,一核计,总不能老靠一点儿救济金度日,于是办起了“嫂子饺子馆”,卖的饺子薄皮大馅,服务热情,很快就兴隆起来。和他们相比,无技之人的确最苦。别说扬名,自立都很困难。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真本领,很难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包括锻炼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这种情况应当为有为青年注意,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人生在世,有一技在身,就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钱,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能多掌握几手技艺更好。虽说多技者多劳,但多劳多得,也不是什么坏事。老话讲:艺多不压身,吹拉弹唱都会,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

生涯技能与自我实现

从基本功做起

俗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只有懂得每天认真做事情的人,才会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一点点的积累,最终才能走向成功。希望绕过这些积累的过程,直接到达成功的人,则将永远只是一个庸人。

有许多年轻人根本不屑于认真做事情,做那些基础的事情在他们眼里,甚至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些不屑于做基础之事的年轻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才华满腹的人,怎么能做这种没有什么技术要求或者文化要求的基础事情呢?

殊不知,就是这样的认知,才使得他们最终走上了默默无闻的道路。

大凡历史上有名的人,哪一个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经过艰辛的历程才最终走向成功的呢?历代开国皇帝,他们的江山都是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如果没有最初那些艰苦的磨炼,又怎么可能在最后建立自己的王朝?

越王勾践,正是那种不屑于从基础做起的态度,才使自己不了解民情,致使自己的国家逐渐虚弱,以至最后被敌人看准了机会,一举被灭。勾践在做俘虏的那一刻,才悔不当初。正是由于这样的耻辱,勾践才下定决心一切从基础开始,从头学习,才有了20年的“卧薪尝胆”。正是这20年来的卧薪尝胆,这20年最基础的磨炼,才使得越王勾践夺回了江山。

可见,只有踏实于基本功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才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

也有人说这都是历史的故事,和今天高科技社会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以前的那一套完全不适应今天这个社会。

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可以说是不会有任何发展的。

要知道,即使是现在科技现代化社会,“基本功”依然是一切事情的最重要环节,一切都得从基本功做起。纵观如今的成功人士,哪个不是踏实认真,从基本功做起的?且不说从基础工作做起的公司老总们,就算只是个小小的公司职员,也都是因为掌握了公司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才被聘用。试问,有哪一家企业的老板喜欢用那些没有认真练习过基本功的人?

没有进行过基本功练习的人,就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基本功,是大厦之本,是成功之本。因此,只有拥有了坚实的基本功,才会使得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脚踏实地的做事,才会获得心理的安宁。认真对待基本功,坚守、努力、少走弯路,总有守得云开见日月的时候。

有独立思考与判断力

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却成了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从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做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同。小孩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很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还不曾自己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也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顺其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由于那样,当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所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对于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察觉。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者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者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的判断力之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立志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显得井然有序。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对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能做得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敢于进行尝试的人却非常稀少。我所下的重要决定的大多数,幸免招致过朋友们的批评。他们全都出自善意警告我,我所进行的一切非常危险,缺少成功的希望,以及我的轻率程序是何等严重。我在取得律师的资格之后,为了进入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工作,而辞去大企业的职位时,就遭到了同事的嘲笑。而今天我们的企业都是当时所下决定的直接结果。”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所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并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的确需要极大勇气。戴尔·卡耐基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不表示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十分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取代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我们现今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的,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跟着走。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流行,跟着做可以凑个热闹。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莫尔曾说:“由于人类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十分关切。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发表演说,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积极心态具有以下的特征:

(1)和自信相伴。相信自己,不断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

(2)与快乐相随。每天生活在正面情绪当中,时刻享受人生的乐趣。

(3)向内索取。承认心灵的智慧,并运用这一智慧确定自己的目标。

(4)正视现实。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持有积极态度。

(5)寻求等量利益的种子。把困难逆境看作机遇,吃苦就是吃补。

(6)友爱宽恕。用善意解释一切,用善意待人。

(7)感恩。珍惜拥有、知道感恩,才会快乐。

(8)自控。控制可控,利用不可控。你自己是否高兴,是否努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大环境我们控制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

积极的心态可以引领人生走向成功:

1.热爱执著的心态

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黑人小男孩,从小爱踢足球。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足球,于是他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罐头盒,有时踢猪水泡(猪膀胱),踢得非常认真。

有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踢猪水泡,被巴西足球教练看到了。这个小男孩虽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但踢得认真,很像那么回事儿,足球教练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踢这个东西,不踢足球?小男孩说,家里穷,买不起足球。教练就送给小男孩一个足球。小男孩接到足球非常感激,从此踢球更用心了。由于他十分执著坚持天天练习,练就了一身特殊的功夫。他在很远的地方放一个大铁桶,然后从几十米远的地方往铁桶里踢球,经过长期坚持练习,他已经能准确地把球踢进铁桶里。

后来,足球教练看到他的进步,就让他到足球队训练。三年后,在小男孩17岁时为巴西捧回了世界杯,这个小男孩就是球王贝利。

天才之路是用汗水铺成的。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目标、有毅力,有一种热爱执著顽强奋斗的精神。要坚持不懈,否则半途而废,将会一事无成。

人生成功是“四正”:人正--人不正,无以为信;心正--心不正,无以成事;品正--品不正,无以服众;业正--业不正,无以为生。

2.聚焦专一的心态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必须牺牲生活享受,研究必须痴迷、专一。

巴甫洛夫的妻子叫西玛,谈恋爱时,巴甫洛夫经常心不在焉。有一次约会,一见面巴甫洛夫叫西玛把手给他,西玛以为要吻她的手,就把手放在他的唇边,巴甫洛夫按住她的手,停了一会儿说:“你的心跳很正常。”说完就匆匆跑向实验室。当时,巴甫洛夫正在研究一个狗心跳的实验。西玛看着巴甫洛夫的背影伤心地哭了。巴甫洛夫结婚时也忘了时间,最后从实验室里才找到了他。

1904年,由于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巴甫洛夫自己承认:“我一生献给了实验室。”

人生成功的基本原则,在于聚焦、聚焦、再聚焦。如同打井,你打十口但没打出水,而我只打一口深井,不仅打出水,而且是甜水。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贵在聚焦专一。不怕事难,就怕心不专。一个人要干一番事业,没有一种聚焦专注精神是不行的。

3.肯于付出的心态

1965年,美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老师,找到图书馆管理员特娜说:“我有个学生,每次都是提前做完功课,他需要有点挑战性的工作,让他来这儿帮忙好吗?”于是那个小孩来到图书馆,干什么呢?核对图书,借书收回后,放回原位,并检查放错位置的书。这个工作就像一个侦探。第一天下午,就找出3本,到下班关门了,小孩还不想走。第二天下午,又找出2本。

一个月时间,他找出20多本,4个月找出50多本书。

特娜对这个孩子的专注精神和热情十分赞赏,做义务劳动都这么认真,“不达目标,绝不罢休”,这是一般孩子根本做不到的。一天,这个小学生告诉特娜他今后不来了,因为要搬家,搬到别的城市去。特娜就到这个孩子家,向他父母表示感谢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他会做成一番事业。”

但特娜没有料到,他后来不但干出一番事业,还成为世界首富,他就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人生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它的规律,有它深刻的内因,比尔·盖茨对义务劳动都这么认真,做大事情更可想而知了。

4.精益求精的心态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是一个非常爱学习、非常敬业的人。他热爱表演艺术,每个角色都精益求精,创造了许多感人的舞台和银幕形象:如《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祥子》里的老马,《茶馆》里的王掌柜,《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演好关汉卿,他认真钻研宋代元代的戏曲,他写的小诗都有元人诗词的味道。

为了演好鲁迅,他认真学习与钻研鲁迅的多部作品及大量的传记材料,成为人民艺术剧院的“鲁迅专家”。

他有一段“一句台词”的佳话,即在演《长征》时,于是之扮演毛泽东,只有一句台词,就是:“同志们,祝你们成功!”凭着他的功底,讲好这句话是不成问题的,但他为了体会领袖人物的精神,大量阅读毛主席的书,还学了一笔“仿毛书法”。这种学习精神、敬业精神,使他有了沉厚的功底,成为人艺的一个典型代表。

人生学习有四种境界:一、阅读聆听,二、认同接纳,三、付诸行动,四、升华境界。只有升华境界,才能创造快乐幸福的人生。法国罗曼·罗兰曾说:“自古能成功成名的无一不是靠理想和抱负,没有一个庸才是靠人事关系而名垂青史的。”

5.点滴积累的心态

两个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同一企业,三年后差距被大大拉开。

一个是工作,挣钱,按时上下班,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个认为,工作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重要的,就是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他的做法是:

(1)下班晚走点。下班人都走了,销售经理没走,他留下来,看看能否帮上忙。有时帮忙找一个文件,有时帮忙打印材料。

(2)早上早到一点。提前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

(3)平时多学一点。有什么好书都买来看。

(4)工作多想一点。谈起工作头头是道。

这就是他与另一个青年拉大差距的原因。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说:“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那一年就是183步,10年后即十万八千里。”因此,人生成长要树立“点滴意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成功就是每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为薪水工作,如果你能做到不为薪水而为成长、能力工作时,你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6.永不放弃的心态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举办成功秘诀演讲,主办方把英国首相丘吉尔请去了,由于媒体炒作,会场上人山人海。

丘吉尔走上讲台说:“女士们、先生们,我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是绝不放弃;第二是绝不、绝不放弃,第三是绝不、绝不、绝不放弃。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丘吉尔创造了成功秘诀演讲最简短而又最深刻的演讲记录。

人生成才的秘诀并不复杂,主要是要选择并认准一个目标,绝不放弃,长期坚持不懈,积累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局部优势,实现临界突破。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设定并咬定目标,绝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另外,积极的心态也有利于健康长寿。日本著名心理医学博士春山茂雄说,“心灵所思考的内容物质化,作用于身体”。我们大脑的机制是“身心合一”,当我们持有积极心态,想快乐的事,具有快感时,体内会产生有益的物质,即有益脑内吗啡,如β-内吗啡、副肾皮质荷尔蒙等,这样促进内分泌,提高人的免疫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据日本《东洋经济》报道,通过大量试验表明,人们在高兴、快乐、大笑之后,血液中的淋巴系细胞被激活,免疫细胞活力增强。

1.集中营里战胜死亡

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是个犹太人,“二战”时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他看到狱中伙伴一个个被残酷折磨而死去,心中不免产生恐惧。但他是研究精神心理的,他想,“我不能这样死去,我要战胜恐惧,我要看到希特勒的灭亡。”于是,他控制自己的思想,想高兴的事,不被恐惧所吓倒。他看到,虽然狱中囚徒们处于完全相同的恶劣环境,有的人颓废倒下了,但有的人却越活越坚强。这样,他心中有了信念,有了力量,使他坚强地活下来。

希特勒灭亡后,他根据狱中观察和研究的情况,出版了《夜与雾》一书,详细描述了他在狱中的磨难和感受。

在某种意义上,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能救得了你。

环境影响人,同样人也会影响控制环境,在相同环境下,由于人们对环境采取不同的态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所说:“除非我的意识同意,否则任何事物都无法影响我。”

2.用理性战胜“非典”

2003年春天,由于“非典”袭来而变得非比寻常。据有关医务人员讲,因“非典”死亡的大致是两部分人:一是一部分老年人原来有病,得了“非典”后引发综合症;二是一部分人得了“非典”后,十分恐惧,很多人是被吓死的。

北京某军队医院一位护士得“非典”后非常恐惧,放声大哭,失去了信心。这时,值班医生看到后,没有像对待普通患者那样温和,而是严厉地说:“你是最好的护士,你应该成为最好的患者,别的同志比你重都挺过来了,你一定也能挺过来。”在值班医生的鼓励下,她树立起信心,拿出勇气放掉一切牵挂,想象自己的病马上就好了。她想象自己躺在平静的大海上,享受着空气和阳光,想自己曾是一个优秀的护士……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随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做自己开心的事等。她的信念是:“自己像是在大海里求生,游不过去就会淹死,自己一定要游过去。”最后她闯过了难关,康复出院。

人生精神防线一旦崩溃,再坚固的堡垒也会顷刻瓦解。无数事实证明,自我正面暗示,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力量。自我正面暗示的三大规律是:一、重复,二、模拟,三、体验。 N68EACObTiJoExQSTQ4vugWb60DR9LKypKRR/TKBSZ3KVdFk5CflxfewtJ0gv0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