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思考的习惯,让你的智慧用不完

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聪明来自不断的思考

杰·泰勒说:“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

有一个小伙子,他是一家五星级饭店的服务员。一天,他从总经理门前经过时,总经理叫住了他:“小伙子,过来。”他停下来,总经理说:“小伙子,你会走路吗?”“会呀,从小就会!”说着,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走了一个来回。总经理说:“走路就是走路,你两个肩膀一高一矮,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看我给你走一遍。”

总经理是一位女士,大约60岁的样子,只见她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地走了一个来回,说:“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来上班,练不好,你就别来了。”

小伙子一听,顿时捶胸顿足:“自己长那么大,从没觉得走路是个大问题!”可是,就因为这样一个不好的习惯,他险些把这份工作给丢了。

研究表明:“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调节肌肉功能的关键。”人能够做许多事,一定程度上与肌肉的运动是有关的。比如,走路,基本上就是小脑在控制,双脚的协调,双手的摆动,身体的平衡,都是小脑的功劳,大脑皮层只起到极小部分的作用。

而每个人在学习一些技能的时候,在工作的过程中,开始阶段,皮层承担了大部分的任务,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思考的成分越来越淡化,小脑就接管了大部分的控制功能,这时大脑皮层就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可以做其他思考性的工作。

从这个原理来看,如果一个人越多地养成好习惯,大脑就越解放,就可以把作用充分发挥在思考问题上,大脑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事,没有养成好习惯。那么,他在做事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大脑的控制,他的思考能力也就大打折扣,就会变得比别人反应慢很多。但是,如果一个人做事,养成了坏习惯,那就更是一个不幸。因为,这个坏习惯储存在小脑中,它常常会自动化地运作,大脑难以控制,或者说控制起来很累,没有效果。所以很多人常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细细研究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会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都有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

托马斯·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在世人的眼里,爱迪生确实被认为是天才,他本人却把成就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人们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应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智商,不过智商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人们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的帮助下,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获得更多知识。也正是这个习惯,决定了每个人如何更为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凡有成就的人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也更聪明。

善于独处思考

有人说过:“成大事者都是善于独处的人,在独处的过程中激发思考的力量。”

曾任微软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吴士宏女士就是一个善于独处思考的典型。下面是她的自我描述:

我鼓足勇气,穿过那威严的转门,走进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之一--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面试像一面筛子,两轮的笔试和一次口述,我都顺利地滤过了稠密的网眼。

最后,主考官问我会不会打字,我条件反射地说:“会!”

“那么,你一分钟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说了一个标准,我马上承诺说我可以。因为我环视四周,发觉考场里没有一台打字机,果然,主考官说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实际上我从未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我飞也似的跑去,向亲友借了170元买了一台打字机,没日没夜地敲打了一个星期,双手疲乏得连吃饭都拿不住筷子,结果,我竟奇迹般地敲出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以后好几个月我才还清了这笔不小的债务,而IBM公司却一直没有考我的打字功夫。我就这样成了这家世界著名企业的一个最普通的员工。

在IBM工作的最早的日子里,我扮演的是一个卑微的角色,沏茶倒水,打扫卫生,完全是脑袋以下的肢体的劳作。我曾感到非常自卑,连触摸心目中的高科技象征物--传真机都是一种奢望,我仅为人身的安全而又解决温饱的环境而感到宽慰。然而这种内心的平衡很快被打破了。有一次我推着平板车买办公用品回来,被门卫拦在大楼门口,他故意要检查我的外企工作证,我没有证件,于是僵持在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我内心充满了屈辱,却无法宣泄,我暗暗发誓:“这种日子不会久的,绝不允许别人再把我拦在任何门外。”

还有一件事重创过我敏感的心。有个香港职员,资格很老,她动辄驱使别人替她做事,我自然成了她驱使的对象。有一天,她一脸阴云,冲我过来:“Juliet(我的英文名字),如果你要想喝咖啡请告诉我!”我惊诧之余满头雾水,不知所云,她劈脸喊道:“如果你喝我的咖啡,麻烦你每次把盖子盖好!”我恍然大悟,她把我当做经常偷喝她咖啡的蟊贼了,这是人格的侮辱,我顿时浑身战栗,像头愤怒的狮子,把内心的压抑彻底爆发了出来。事后我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要有能力去管理公司里的任何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

自卑可以像一座大山把人压倒并让你永远沉默,也可以像推进器产生强大的动力。我想着要改变现状,把自我从最低处解放出来。我每天比别人多花6个小时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我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接着,同样的付出,又使我成为第一批本土的经理。然后,又成为第一批去美国本部作战略研究的人。最后,我又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区的总经理。这就是付出的回报。

吴士宏是善于独处的人,她的成就的取得与她的个性是分不开的,青少年更应该具有在独处中思考、在独处中奋发的精神,尤其是青少年成长期间,更应给自己留点时间,学会独处思考。

很多青少年害怕孤独。他们不知道自我创造的作用,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认定自己绝对不能孤单。他们在每一次尽量让自己避免孤单的时候,都让自己再度感受到恐惧的侵袭。如果你能享受独处的时刻,那么,你找朋友的意图将完全出于真心,而非软弱;你打电话给朋友约他吃晚饭,只因为你想看他,而不是因为你无法忍受一个人单独吃饭。你的朋友会觉得你真心地喜欢他、看重他,而不是只想依赖他。你将变得更可爱--对那些想找个真心朋友,而不是找个比他更脆弱的朋友的人而言。如果你已经习惯和别人在一起的话,刚开始打破这个习惯可能会使你觉得不舒服。

如果你觉得不愉快的话,就探测一下自己的感觉。你为什么一直盼望电话铃响呢?你是否担心自己和某人的关系?你是不是厌烦自己?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找点事做做以克服独处的恐惧。但不要觉得在独处的时候,一定得做点有“建设性”的事情,才能掩饰你的孤独。如果你一个月里找一两个下午独处,你将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在独处时,你应当有所思考,不要总是心情浮躁、寂寞难耐。独处是青少年适应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条。

思考是通向知识的桥

普朗克曾经说过:“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的名声是那么振聋发聩,以至于让人不敢挑战他们的权威。但他们的某些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理、是金科玉律,当我们通过思考观察发现其中的错误时,你是否有勇气继续思考下去,推翻之前的真理呢?

伽利略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去试一试。他在比萨母校任数学教授时,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照宣亚里士多德的教条,而是大力提倡观察和实验。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意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会拖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

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也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后半生里,大都碌碌无为,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占满了他们的内心,有种“饱”的错觉。他们没有再进一步去思考,他们的思维趋于停滞,因而知识也就没有向纵深发展,升华。

作为青少年,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地、不断地去思考,这样才能丰富你的知识,武装你的头脑,使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勇气也需要思考

汶川大地震,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灾难时应对的力量与爱心,也展示了我们遇到困境的勇气,不管是在地震之后的营救,还是灾后的重建,也都体现了我们的智慧。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的青少年,他们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挽救了许许多多的人。

当我们面对问题与困难时,需要勇气,当然,也离不开智慧,如何面对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是战胜自我的前提,勇气的一半是智慧,有勇无谋是干不成事的,有谋无勇也只能是个空想家,只有两者都有,才能解决问题,成就自己。

在海上,台风来袭时,海浪往往像一排墙壁,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声势十分吓人。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对在船上参观的航海系学生说道:在海上看到台风,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就是掉转船头赶快逃走,但是这条路行不通,因为台风比任何轮船跑得都快,一下子就追上来了。第二条路则是右转或左转以避开台风,但也不行,因为一转弯,你的受风面积就大,风一吹,更容易翻倒。第三条路就是关紧门窗,加足马力,全速对准风向的位置冲过去,因为台风风势最强的地方就是距离最短的地方,唯有如此,才有机会脱离台风的威胁。

从这一堂课我们可以得知,勇气和智慧,是战胜困难的两大要素,有勇气,则不慌乱;有智慧,则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勇气的一半是智慧。

在20世纪,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普朗克父子在湖边散步,老普朗克对儿子说:“我有个很好的想法,可以解释最困难的问题。可是这个想法是错的。”普朗克作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因为坚持传统,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正是这次草率的否定,使得量子力学的出现被推迟了。

相反,在同一时代的爱因斯坦,他在全世界的质疑声中,发表了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的基石。

两个人都是科学界的泰斗,但老普朗克缺少勇气,轻易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说,没有勇气的智慧,不是智慧,充满勇气的智慧,才能发出灿烂光辉。因此,当智慧的萌芽刚刚发生时,就勇敢地将它们表达出来。所以,青少年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一些好的方法,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要及时地表达出来,勇敢地说出来。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飞速占领了波兰,很多人逃离了家园。有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却选择留在他的教堂。一队德军抓住了他,德军队长对他说:“你是上帝的仆人,你相信上帝会来救你吗?”教士说:“是的,我相信上帝定会来救我。”队长哈哈大笑,说:“好的,我给你一次机会,看看上帝怎样救你?你看见我手里的手枪了吗?我把双手放在背后,现在你可以祷告,求上帝告诉你我的枪在哪一只手里,你说对了,我就可以放了你。而你说错了,我就枪毙你。你猜吧。”教士开始向上帝祷告。几分钟以后,教士说:“我祷告完了。”德军队长问他:“好,那么,枪在我的哪只手里呢?”“我没有求上帝告诉我枪在你的哪只手里!我求的是别的。”教士说。“哦?”德军队长很惊讶,“你求的是什么?”“我向上帝求了两件事:第一,求上帝让我在你枪毙我的时候原谅你;第二,求上帝给我勇气能够面对你的枪口。现在,我的两个请求上帝都应许了,我不恨你,也不害怕你的枪口,请你动手吧。”这位德军队长听了非常惭愧,双手垂了下来,轻轻地对教士说:“我不杀你,你走吧。”

正是这位教士的勇气和智慧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传教士只是一味地哀求,或者感到恐惧,那将于事无补,对于自救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是传教士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德军队长,战胜了恐惧。因此,有时候,智慧比勇气更重要。勇气只有在智慧的引导和掌控之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彰显生命的价值。

多想一步,才能多走一步

德谟克利特说过:“和自己的心斗争是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青少年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都希望自己在班上能成为焦点,渴望成功,羡慕优秀的人。但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能看到表面。其实,在优秀与平凡、成功与平庸之间,往往只是一步之遥。而只在这一步之间到达终点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其实,任何事情,我们只需多想一步,就可能在山穷水尽处看到柳暗花明,从而走在别人的前面。

有这么一个故事:

兄弟俩在野外旅行,当夜幕降临时,还没有找到人家居住,只好摸黑前进。爬上一块岩石,哥哥猛地向前走一步,一脚踩空,好在弟弟及时抓住了他。两人推断,这是一个悬崖。正当他们打算往回走时,后面的树林中响起了狼嚎声。两人不敢退后,更不敢前进,便准备在悬崖上过夜。弟弟不死心,向下扔了一块石头,却没有听到一点声音。两人更慌了,因为凭经验判断,这个悬崖至少有几千米深。两个人提心吊胆,唯恐摔下悬崖,在岩石上瑟缩了一夜。终于熬到了天亮,兄弟二人这才发现,他们坐在一块离地面不到半米的岩石上,弟弟向下扔的石头落在了旁边如同海面一般的草地上。

故事中兄弟俩只需多走一步,便可以离开这令人恐怖的石头。可是,他们并没有迈出这关键的一步,以致被困了一个晚上,真是可惜!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有时也会像兄弟俩一样,被困在一块石头上。我们望了无数次月亮,却没有像哥白尼那样考虑到天体运动;我们烧了无数次水,却没有像瓦特那样发明蒸汽机。我们的思想犹豫在“石头”的边缘,却没有多想一步,多走一步。而那想了的、走了的,便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成了世人羡慕的成功者。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只要比别人多想一步,这一步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多想一步可以锦上添花,让自己走在别人的前面,而少想一步有时也能贻害无穷。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被誉为照亮了人间的人。其实,爱迪生发明的灯泡,是在试过两千多种材料后才成功的。在他没发明灯泡以前,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像爱迪生那样多想一步呢?

从物理书上,我们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不禁惊叹那是多么简单,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呢?有人说命运之神眷顾他,那幸运的苹果掉到了他头上才使他有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场雨,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并思考呢?

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的很多理论与发明,并不是依靠什么尖端科技,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习以为常,因为我们从来都考虑眼前,只想一步,而科学家们总是比我们多想一步,所以他们永远走在我们前面。

多想一步,多走一步,你离成功便近一步。成功的大门有两道,你发现它,思考它,比别人多想一步,你便打开了第一道门;你去研究它,比别人多走一步,你便打开了第二道门。最终,你也就获得了成功。所以,要想成功,就要习惯性地比别人多想一步,多走一步。

哲学,让你的思想睿智

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乐趣。”哲学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虽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却可以帮助人运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真正开始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世界充满了疑问,对自我的认识也充满了迷惑。此时,哲学扮演的正是一位答疑解惑的智者,它能帮助你解决课本上找不到答案的人生难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了解人生的意义。可以说,哲学是青少年认识社会、建立人生理想的启蒙老师。

因此,对于正值学习期的青少年朋友而言,哲学就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你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智慧的方式思考,比掌握任何一门功课更让人受益终身。

古时候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家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这两个梦似乎有些深意。于是,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中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秀才一听,也很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了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这就是哲学中所蕴涵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问题,去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发现,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不同的人进行诠释,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而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哲学能为我们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窗口,让我们暂时将手头事情放下,把身边的烦恼丢掉,忘记那些与我们不愉快的人和事,透过貌似纷繁复杂的现象,直逼简单深刻的本质。同时,它还会平静我们的浮躁情绪,打消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告诉我们简单明了的生活道理。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除了学习功课之外,平时也不妨读点哲学,习惯性地运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睿智,越来越轻松。

世上没有唯一的答案

克雷洛夫说过:“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的深思熟虑。”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大森林里闹翻了天,原来森林小学开学了,家长们正带着孩子去报名呢!梅花鹿老师让前来报名的家长按顺序排好队。山羊老师、熊猫老师面前都围满了人,可最热闹的就要数猫头鹰校长那一堆了。猫头鹰校长是森林公认的权威,也是今天的主考老师。只见他伸了伸脖子,转动了一下那双智慧的大眼睛,慢条斯理地出了道题:“请问1+1等于多少?别急,别忙着说,把答案写下来,可要想仔细哟!”不一会儿,大家都答完了题,猫头鹰老师一看大家的答案,不禁乐了。你看这答案,可真是五花八门。小松鼠回答是0,小喜鹊回答是2,小袋鼠回答是3,小狮子回答是1,还有千奇百怪的答案。猫头鹰老师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首先抽出小袋鼠的答案来。“小袋鼠,你为什么说是3呢?”小袋鼠见第一个被问的是自己,害羞地躲进了妈妈的袋子里,猫头鹰老师鼓励说:“别怕,大胆地说出来!”好半天,小袋鼠才探出脑袋:“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我妈妈,这一个加上一个就有了我,1+1不就等于3吗?”顿时,满场一片哄笑。猫头鹰老师赞许道:“从自身出发寻找答案,不错不错!”

一旁的快嘴喜鹊早就忍不住了,抢着说:“不对,不对!你们都没出过大森林,我跟着爸爸妈妈去过人类城市,人类在研究一道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他们说等于2。”动物们纷纷发出羡慕的赞叹。猫头鹰老师说:“你也很好,能够随时汲取他人的经验。”随后,他又转向小松鼠,“那么你的答案为什么是0呢?”小松鼠才不管小喜鹊的什么“正确答案”呢,振振有词道:“根据我们大森林的法则,只有活着的才算数。那天,我在树梢上,看见一只老鹰叼着一只毒蛇在天上飞,毒蛇咬了老鹰一口,老鹰一疼,松开爪子,蛇摔死了,鹰中毒也死了!你看这不是1+1等于0吗?”随后而来的答案更多了,让猫头鹰老师应接不暇。最后大家询问正确答案,猫头鹰老师笑着说:“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何必寻找唯一的正确答案呢?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对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生活里,学习中,许多事情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一件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绝不能局限于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蜗牛正在爬墙,但墙壁太光滑了,蜗牛一次又一次从墙上掉了下来,但它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第一个经过的人见此情景,从蜗牛身上得到的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毅力,不成功誓不罢休。第二个经过的人明白了,面对挫折与失败决不能退缩,应当具有跌倒一次就爬起一次的勇气。而第三个经过的人,则认为蜗牛只要换一个角度,就很快能爬上墙,从而领悟到“做事情需要懂得变通”的道理。这一切都被第四个人看在眼里,他很困惑,不明白这三个人究竟谁对谁错,于是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告诉他,这三人都没有错,一件事往往不只有一个答案,应从多方面考虑,第四个人顿时明白了。

事实上也是这样的,对于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看到的是绝望,但有的人看到的是绝处逢生的希望。就像美丽的鲜花凋谢一样,的确可惜,但花儿谢了才有果实的丰收。事情的结局往往只有一个,但从事情中得到的启示却不止一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将永远充满快乐。

放长线,才能让行动见成效

从长远考虑,只是比别人多想了一步,结果就可能收获到更多的果实,避免更多的麻烦。

很久从前,有两个和尚--大和尚和小和尚,他们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宇里。

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按照庙里的规定,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去溪边挑水。五年中年年如此,五年后的一天,小和尚没有下山挑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小和尚都没出现。

眼看着过了一个月,纳闷的大和尚终于按捺不住了,要去看个究竟。

这天,大和尚刚来到小和尚的住处,就远远地看到小和尚坐在桌前一心诵读着经文。

大和尚非常好奇地问小和尚:“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从此以后,可以不用喝水了吗?”

小和尚忙站起来,笑着对大和尚说:“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你就明白了。”

接着,小和尚带着大和尚走到了庙宇的后院,指着一口水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在读完经文后,都会抽空来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年轻力壮,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们都年迈走不动了,我们还能自己挑水喝吗?又会有谁能为我们挑水喝呢?所以,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始挖井。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大和尚非常震惊,看到小和尚不用下山挑水就可以喝到清凉的泉水,大和尚后悔极了,他责问自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

于是,大和尚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故事中的大和尚为什么没有想到为自己挖一口井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没有想到以后。只要看到了以后,你的行为就会更加成熟、理智。

我们青少年做一件事情前,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凡事多做几个设想,在有铅笔用的时候,想到如果发生紧急的情况没有铅笔用该怎么办呢,这样你就总能做到忙而不乱了。

凡事从长远考虑是有益的,未雨绸缪可以让我们避免走很多的弯路。当我们定下目标后,每天都要努力付出一点,积累下来就总会收到成效。

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独立思考

独立自主不仅意味着行动上的自立,而且意味着思想上的自立,即凡事能独立思考。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大多善于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所以,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青少年,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个性。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他的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

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善于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的。

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10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达尔文说:“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亦在所不惜。”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得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这样评价思考:“我的成功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不是短时间,而是一年、两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条道理: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是优秀青少年必备的条件。一位教授强调:“要提高你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品质,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与动力。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而居里夫人的女儿则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

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反常现象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往往就不怎么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东西。纵观一切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认为:“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所有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疑问,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以,我们青少年需有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做一个独立自主的青少年。

互动环节:挖掘你的右脑

右脑主要负责直观的、综合的、几何的、绘画的思考认识和行为,它承担的形象思维功能,在人的思维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好右脑,能够让你变得多才多艺。事实上,开发好右脑并不是一件难事,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就可以做到:

比如,在你用mp3听歌的时候,你可以听一些这样的音乐:门德尔松的《花之歌》、《巴洛克音乐集锦》、德彪西的《月光曲》、舒曼的《梦幻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

又比如,当你喝牛奶的时候,不要一口气喝完,要慢慢喝,停一停,感觉一下:今天的牛奶味道怎么样?闻一闻:比昨天那杯怎么样?

在课间时,不要总是坐在那里不动,要多去外面活动一下,观察一下同学的心情,看看谁心情不好。

放学了,也不要总走那条千篇一律的老路,换一条路,到处看看不同的风景,改变一下固有的视觉冲击。

休息的时候,自己也可以玩一玩游戏,准备一张纸条,上面用彩色笔写上红、黄、蓝、绿、青、紫等字,快速说出这些字的颜色,而不是阅读字迹本身。时间充足的话,也可以邀上同学动手玩玩泥巴,DIY几样心仪的小东西;或者做做折纸游戏,折叠一些纸鹤、幸运星、小船等。这些小事情,也许我们平时都做过,感觉过,但都是一时兴起,没有坚持。因此,如果你能经常坚持做一些这样的小活动,开发你的右脑,你就会更加聪明。 d3RVWrRP7vjny3qj17rnZrS8JoU/dHpFNhzPOaHcKG3Pe/3bKExQE+BEJM35C5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