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第一章 培养习惯,就等于培养成功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

克服坏习惯,你会找到成功的天使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每天上学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有一段时间,这一条路因为施工而不能通行。于是,我们会找另一条可以去往学校的路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往往还是会很多次走上了正在施工的老路。

这种“走老路”的行为的惯性,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它有时就像一个自动导航员,主宰你的行为,甚至在不经意间主宰你的人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生活中的很多事实都已经说明,我们人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显示,我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活动都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比如,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上学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不同的习惯。这些行为的习惯,小到抠指甲、挠头、握笔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

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非常非常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滂沱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钟,盖蒂醒来。他的烟瘾又犯了,很想抽一根烟。打开灯,他自然地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烟盒,不料里头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毫无所获,他又搜寻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唯一可能得到香烟的办法就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啊!

没过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抽过香烟。后来,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的富豪之一。

可见,我们经常的行为惯性逐渐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具有强大的力量,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好的习惯,能够让我们一生受益,而坏的习惯却会像魔鬼一样缠着我们,扰乱我们的生活。为了让习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的影响,我们就要时刻保持清醒,养成好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像故事中的保罗·盖蒂一样,努力克服自己的坏习惯,做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主人。

下意识的习惯改变你的信念

格雷贝尔曾经说过:“习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记忆,保留在大脑中。当触发习惯的线索已出现,就像枪支被扣动了扳机一样。”

有一个人,获得了一个秘方,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诀。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秘诀写着,这种奇石在海边可能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有两样。谜底在于:石头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于是,这个人开始了寻找点铁成金石的旅程。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秘方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有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但他仍然随手扔进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致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有心理学家表明,人的很多习惯性的动作往往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故事中的那个人情不自禁地往大海里扔石头,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也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动作。对于一个人来说,习惯性往往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这种行为通常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我们早上起来,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也就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然想法和动作。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上面故事中扔石头的人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

养成好的习惯在于你的自控力

马克思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通往阳光的秘诀在于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如果懂得如何控制自己,那他便是一个最成功的自我教育者。控制自己的能力就是自控力。自控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它对人走向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寓言:

有人在路旁摆了个盛满甜酒的酒樽,并放了些酒杯。一群猩猩见了,就知道人类的用意。可是熬了不一会儿,一只猩猩说:“这么香甜的酒,何不少尝一点!”于是,各自战战兢兢地喝了一小杯。喝罢,相互嘱托说:“可千万不要再喝了!”谁知,一阵酒香随风扑来,它们个个垂涎三尺,又都喝了一杯。最后“不胜其唇吻之甜”,忘乎所以,竞相端起大酒樽狂饮起来,结果一个个酩酊大醉,一并为人所擒。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懒惰的行为,也会一时贪图享乐,缺少控制,结果就会跌入深渊,万劫不复。贪图是一种可怕的精神腐蚀,会使我们整天无精打采,生活颓废。不要因一时的安逸而蹉跎岁月,更不能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

第一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在被问起是如何征服这世界最高峰时,他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这种优秀的品质就叫做意志力、自控力或克己自律,实际上,你也完全可以从每天去做一些并不喜欢的或原本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开始,开发出自己更强的意志力、自控力等。

青少年要知道,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够真正获得自控力。也只有依靠惯性和反复的自我控制训练,我们的神经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从反复努力和反复训练意志的角度上来说,自控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比如跑步,每天早上做5公里慢跑。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如此让人珍惜,特别是冬天,赖在被窝里为起床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而且长跑又艰苦又乏味,还会让人腰酸背痛,是一件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很多人可能就坚持不下来。

但马克·吐温说:“如果你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只要你坚持,随着身体状况慢慢变好,跑步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跑步这份苦差事似乎不再那么恐怖了,尽管早起仍然有点儿困难,有点儿费劲,但似乎可以克服。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到最后清晨成了一个习惯,成了日常行为的一个部分,不用强迫自己,每天的晨跑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这样通过每天跑步的“磨炼”,使你的自律能力、决心、意志、承诺、效率、自信、自尊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养成滴水穿石的习惯

托马斯说过:“一个人如果每年根除一种恶习,那么他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喜欢篮球的人,没有不知道科比这个人物的。他之所以球打得很好,除了有一点天分外,更多的是因为他在优秀教练的正确指导下刻苦练习的结果。曾有报道,他每天要练习投篮500个,这个练习不仅锻炼了他的球感,更是坚定了他成为球星的步伐,也成就了他现在的辉煌。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学画画的故事:

达·芬奇14岁那年,到佛罗伦萨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什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他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了很高,他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超越。

一次,他随老师到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无疑,他的艺术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成了伟大的艺术家。

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就要有科比这种每天练习500次投篮的行动,就要有达·芬奇画蛋的坚持,就要懂得从点滴做起,舍得下一番苦工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昨天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一个个好习惯吧。

扔不出去的习惯,就用习惯来改变

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

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上,这里钓鱼的好季节一年有两次,即整个冬季和7月。在夏季,这个有点儿偏僻的地区,雪开始融化,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因此,汽车开过后,会留下一道道很深的痕迹。而冬天来时,路面则完全被封冻上,道路上那些被冻得结结实实的车轱辘印便成了对驾驶员的巨大挑战。每年冬天,这个偏僻、尚待开发的地区入口处,总会矗立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样的字样:“驾驶员们,请谨慎选择你要行驶的车轮轨道,需要注意的是,你将在所选择的车轮印中行驶20公里!”

在生活中,我们的习惯就像是这道路上的车轮印。它们决定了你生活的方向,不论你驶向成功还是失败。一旦你选定了它们,你便会长久地身陷其中。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地选择那些决定一生的习惯。

但是,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许你已经认识到了,也许还没有认识到。如果我们明确了希望养成的好习惯,也希望改掉坏习惯之后,应充分理解如何改变习惯,这是很关键的。

大家通常说,习惯很难根除。事实上,习惯不可能根除,只能够被替换。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够替换而不是抹去一个坏习惯。习惯的问题,还必须由习惯去解决。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些事情,一些瘾君子在戒烟之后,转而开始暴饮暴食了。结果是饮食过量,体重骤然攀升。尽管烟民戒烟后频繁出现的暴饮暴食现象的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显然,在改掉某种习惯之后,必然会产生某种必须填补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选取好习惯来取代坏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个坏习惯刚离开,另一个坏习惯又接踵而至。如有的青少年习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着电视入睡。为了改掉这个坏习惯,有的人用看书取代看电视,直到自己睡意袭来后入睡。

如果你希望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能先收拾床铺,那么,你一定意识到了,其实每天起床后你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其他方面的。再比如说,你希望自己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那么,你必然已经意识到,你以往没有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习惯。而不善于倾听可能意味着,你的思维总是被自己要说的下一句话占据,而无法去思考他人正在说的话。如此一来,你必然会错过别人试图与你沟通的许多信息,因为你总是在想你应该如何回答。导致你不善于积极倾听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与他人谈话时,总是习惯性地把思绪转到其他你必须完成的事情上了。

因此,准确地辨明我们需要替换的习惯,就可以更有把握地着手实施。要知道,如果你还不具体了解你的坏习惯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又谈何改掉它呢!一旦清晰界定了坏习惯,那么我们用好习惯替换它们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习惯养在“黄金期”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开始发育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有一位作家,曾描述“青少年都是刚刚升起的太阳”。在这个黄金时期,个人的思想逐步形成,接受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多,自我行为有了相当的独立性。但是,由于青少年的阅历经验不足,这些不定性的青春期心理发展是极其不定的,他们就像一根电视天线,接受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信息。此时形成的各种习惯,各种良莠不齐的想法都会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这种影响将伴随青少年的一生。这些习惯将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青少年生活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找到打开生活迷宫的钥匙,顺利走进这人生重要的关口。

取得美国麻省坎布里奇大学(现在的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他发明了避雷针,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写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名言,是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政治家、作家、画家、哲学家,并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兰克林在如此众多的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们的敬仰。当他在79岁高龄时,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用了整整15页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曾进行过的特殊修炼,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受益于此。

这一特殊的修炼是怎样进行的呢?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也并不十分成功,但却渴望成功。他经过研究,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完善的个性。经过精心总结,他认为这完善的个性应包括以下13个原则:节制、寡言、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但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仅仅知道这13项原则并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经过刻苦的修炼,把这13项原则变成自己的13种习惯,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否则,那还是别人的,是书本上的。

知道了这一点,他认真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本子,每一页打上许多格子。他当时非常清楚,一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修炼,才是最有效的。否则,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头一个星期只专注于“节制”,每天检查自己为人处世是否“节制”,并在本子上做上记号。

一个星期后,由于天天盯住自己是否“节制”,并坚持每天监督,他惊喜地发现,这“节制”慢慢地在他身上生根了。

尝到了甜头,第二个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项--“寡言”,并对第一项“节制”复习巩固;第三个星期盯住第三项--“秩序”,再对第一项、第二项复习巩固。没想到13个星期后,他发现自己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年轻、认真,又有决心的富兰克林生怕这13个星期还不足以使那13项原则完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在一年内他又进行了3个13个星期的轮回修炼。一年后,富兰克林完全变了,这种变化已融入他的血液,渗入他的灵魂,浸透到他每一个细胞里,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吗?

习惯可以造就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富兰克林因为年轻的时候播种了一个好习惯,就收获了以后灿烂辉煌的人生。习惯是具有惯性的,年轻时期,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所以,我们要趁着这个黄金时期,培养我们的好习惯。我们越早有个好习惯,就越早避免坏习惯的滋生,那么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就不会越来越多。

在一次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上,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小学。”“在小学学到了什么?”“学到热爱读书、适应老师、做错事要道歉,学会了自信……”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少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古话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可以推测未来,好习惯能够造就人。所以说,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来说,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入手。

互动环节:测一下你能否

有效地自我管理

首先,检测一下自己是否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对下列这些问题,如果经常这样做就在对应的“( )”打“√”;如果很少这样做就在对应的“( )”打“×”;如果难以判断,或做到与没有做到的情形各占一半,就不做标记。

(1)在家里时,总是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

(2)我学习用品一般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用时十分便利。( )

(3)书桌及其周围常保持整洁,从不放其他的玩具和杂物。( )

(4)一般能够自觉地看书或做作业。( )

(5)有课前预习的习惯。( )

(6)有课后复习的习惯。( )

(7)上课或自修时有记重点的习惯。( )

(8)遇到疑难问题时,有追根究底的习惯。( )

(9)上课有疑问,能勇于发问或请教。( )

(10)乐于和同学讨论功课。( )

(11)课堂上认真听讲,有疑问时做标记。( )

(12)遇到问题能先独立思考,再问同学或老师。( )

(13)平时就能用功学习,不怕临时考试。( )

(14)考试答完试卷后有仔细检查的习惯。( )

(15)妥善安排作息时间,拟订读书计划。( )

(16)读书时能保持正确的姿势。( )

(17)放学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尽量留点时间预习第二天的内容。( )

(18)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或试卷能认真看,并进行反思、总结。( )

(19)读书遇到疑难时,能随时查字典或其他参考资料。( )

(20)能够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汇总。( )

回答完后,数一下“√”有多少,“×”有多少。“√”的10个以下,说明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0~15个,说明你的学习习惯一般;15个以上,说明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你的“√”在10个以下,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

(1)在这些问题中,你觉得自己最难做到的是哪三项?

(2)在这些问题中,对你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哪三项?

(3)在没有做到的这些项目中,你最愿意先试着去做的是哪一项?

针对上面的三个问题,认真反思一下,然后找出突破的方法,立即采取行动,并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yqvgZofrqbnv8oPp3Bra/VUtVDyfprkTcWOepPx0rpV5whkUvMhpUJW9WnTGZW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