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从国内名牌到世界名牌--海尔的发展战略(2)

二、多元化的特点

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能力与多元化的节奏相配合,即能力一般时,节奏就慢一些,能力较高时,节奏就快一点;二是随着企业能力的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海尔坚持了7年的专业化经营,在管理、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较具优势的企业能力。以这些能力为基础,海尔集团从1992年开始进入冰柜和空调行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海尔在制冷家电行业经营三年半后即1995年7月才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海尔集团把原来的电冰箱行业建立起来的企业核心能力扩展到整个制冷家电行业,并有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海尔进入洗衣机、热水器、小家电、微波炉、洗碗机等行业,其经营领域覆盖几乎全部的白色家电产品。

海尔在上述白色家电行业经营两年后即1997年9月进入黑色家电行业,生产彩电、VCD、传真机、电话等产品。同时,海尔还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1997年是海尔进入新行业数最多的一年,除彩电、VCD、家居设备外,还进入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个快节奏基于海尔集团1984年-1996年13年所形成的企业能力。

1998年上半年,海尔大举进入知识产业,主要从事海尔集团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这是一种纵向一体化发展,将有力地提升海尔集团的总体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海尔进入新行业的节奏是稳健的,基本上是量力而行、步步为营地发展,其核心基础是海尔不断提高的企业管理、品牌及销售服务能力。

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

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新老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程度高,成功率高,相关程度低,其成功率低。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正是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顺序发展的。

1992年海尔进入的冰柜和空调行业与1992年以前经营的电冰箱行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1)技术方面的核心技术是同一的,即制冷技术,其它生产工艺技术亦是高度相关;(2)市场方面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类型是同一的,只是空调产品需提供安装服务,与商用冰柜的用户稍有不同。

1995年海尔进入的洗衣机行业与以前的制冷家电行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1)技术方面有中度的相关,但洗衣机生产技术低于制冷家电,因此,技术协同作用较明显;(2)市场方面,品牌、销售网络等资源可以完全共享,是高度相关的。

1997年海尔进入的彩电等黑色家电行业与以前经营的白色家电行业存在中度的相关性:(1)技术方面:白色家电的关键技术是设计,根据不同地域市场要求设计出适应的产品,而黑色家电大多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两者之间技术相关性是低度的;(2)市场方面,品牌及销售资源是高度相关的。

1997年海尔进入的家居设备行业与家电行业存在中度的相关性:(1)技术方面除利用家电技术外,还需要一些其他技术,因此是低度相关的;(2)市场方面可利用家电的销售服务网络,再增加安装服务,因此是高度相关的。

1997年海尔进入的医药行业,与家电行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均是无相关的。这也许是海尔集团未来进军生物工程领域的战略准备行动。

3.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进入方式

进入新行业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内部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经营资源进入新行业;二是外部并购,通过合并收购其它企业进入新行业;三是以合资合作为主的战略联盟,通过与其它企业建立合资合作等形式的战略联盟进入新行业。这三种方式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条件,各有不同的优点和不足,对经营资源差距的缩小各有不同的作用。

海尔集团进入新行业的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即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式。例如,海尔采取内部发展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是家居设备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技术是综合性的,海尔集团在其组成技术上均有相当的积累,而且销售资源可以共享,所以内部发展较为合适;海尔采取外部并购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有:空调、冰柜、洗衣机、微波炉等,这方面有一定的行政因素起作用,但由于海尔本身拥有较高的管现能力、品牌价值和良好的销售服务网络,收购后的企业经营也获得成功;海尔采取合资方式进入的新行业主要有:小家电、彩电、知识产业等,这种方式利用了合资方的经营资源优势,缩小了进入新行业的经营资源差距。

4.进入某行业后,通过扩大产销规模努力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前三名

电冰箱是海尔集团的本业,至今仍然是海尔集团最大的行业,1997年电冰箱占总销售收入的40%,1992年后海尔开始多元化经营,但一直坚持扩大电冰箱行业的产销规模,(1984-1997年冰箱产量平均增长速度为l31%),除自身在海尔工业园扩大生产规模外,还在1997年底与贵州航天集团合资组建“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电冰箱,在国外,1996年海尔集团还在印尼、菲律宾建合资工厂,在当地生产并销售电冰箱等产品。

冰柜、空调是海尔集团多元化初期进入的行业,为扩大产销规模,I995年12月海尔集团首次跨地区经营,收购武汉蓝波希岛公司60%的股份,生产冰柜和空调产品,此外,海尔还和日本三菱重工合资在青岛生产空调,产品全部出口。1997年海尔空调在中国产销量与格力、春兰并列第一。

洗衣机是海尔集团的支柱产业之一。当海尔集团将红星电器改组并在经营走上正轨后不久,1997年3月海尔与广东爱德集团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海尔以借款方式持股60%,主要生产洗衣机产品。此外,海尔集团还于1996年在马来西亚合资建厂,在当地生产并销售洗衣机。

彩色电视机是海尔集团较晚进入的一个新行业。海尔以合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利用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生产线迅速地向市场推出“探路者”电视机,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35%。在其后4个月,海尔集团整体收购安徽黄山电子集团,彩电规模进一步加大。

三、吃“休克鱼”式的兼并扩张

海尔的兼并扩张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有一套自己首创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正是这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保证了海尔18项兼并扩张案例个个成功,其中有的案例堪称经典之作。

1.“吃休克鱼”理论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作“鱼吃鱼”,或是大鱼吃小鱼,或者是小鱼吃大鱼,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此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

再是“快鱼吃慢鱼”,此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兼并重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

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

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如企业的硬件很好,而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海尔18件兼并案中有14件是按照“吃休克鱼”的模式进行的,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4.2亿元,成功地实现了1+l4>l5的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2.“鱼的四种吃法”

海尔兼并重组的十几家对象企业分属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海尔探索了不同的兼并重组形式,归纳海尔的做法,主要有四种形式:

(1)整体兼并。也就是依托政府的行政划拨实现企业的合并,比如对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红星电器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洗衣机70多万台,拥有3500多名员工,但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亏损1亿多元。l995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及所属5个厂整体划归海尔。兼并3个月后扭亏,半年后盈利151万元。

(2)投资控股。整体兼并更多地出现在同地区、同一行业企业间的兼并中,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则主要依靠投资控股的形式。l995年12月海尔收购武汉冷柜厂60%的股权,迈出了跨地区经营的第一步。1997年3月,海尔再度挥师南下,出资60%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并创下了“一个月投产,第二个月形成批量,第三个月挂牌”的“海尔速度”。

(3)品牌运作。品牌是一种标志,代表的是以企业文化为内涵的无形资产。在通过运作资本实现兼并扩张的同时,海尔开始以无形资产调控、盘活有形资产的尝试。山东莱阳家电总厂生产的“双晶”牌电熨斗曾名列行业三大名牌之一。1997年1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以“定牌生产”的方式合作推出了海尔“小松鼠”系列电熨斗。8月,又进一步组建了莱阳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首次以无形资产折股投入合资企业,开辟了低成本扩张的新途径。

(4)虚拟经营。所渭“虚拟经营”,既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又是海尔“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重组方式已经超越了“吃休克鱼”的模式,而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新造了一条活鱼,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的合作就是海尔虚拟经营的成功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尔不仅是市场的探路者,也是扩张重组新形式的探路者。

附录--海尔兼并扩张的经典案例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亿元之多,成为中国第一家特大型家电企业。

在这18家被兼并的企业中,海尔认为对红星电器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因为在这次兼并中海尔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在短时间内就使红星扭亏为赢并且成为海尔洗衣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德海尔则是海尔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操作较为规范的一次并购,虽然当地政府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不像红星是由青岛市政府直接划归海尔的。

案例一:海尔整体兼并红星电器公司

1.背景

1991年由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组建而成的琴岛海尔集团公司,1993年9月更名为海尔集团,产品以制冷设备为主。1993年7月集团与意大利梅洛尼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办琴岛海尔梅洛尼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滚筒洗衣机。而青岛红星电器公司曾是我国三大洗衣机生产企业之一,拥有3500多名员工,年产洗衣机达70万台,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但从l995年上半年开始,其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前景堪忧。为了盘活国有资产,l995年7月4日,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2.并购目的

海尔洗衣机当时以滚筒为主,产品系列比较单一,要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它必须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线的长度。红星作为一个老牌的洗衣机生产厂,其设备、技术以及工人的熟练程度在当时都应是相当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学的管理和市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海尔正是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场观念而著称,因此它们的结合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市政府的出面使得这一并购进行得十分顺利,而且由于是由市政府将红星整体划归海尔,不需海尔出资,这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通过这一并购,新成立的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不仅将原有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产生了规模经济,并且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大大增强了自己在洗衣机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并购经过

(1)文化先行

1995年7月4日,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永森奉命来到由红星电器公司更名的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就任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划归之初,张瑞敏便确定一个思路,海尔的最大优势是无形资产,注入海尔的企业文化,以此来统一企业思想,重铸企业灵魂,以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这是最重要的一着。

时任海尔集团副总裁杨绵绵首先率海尔企业文化、资产管理、规划发展、资金调度和咨询认证五大中心的人员,在划归的第二天便来到红星电器公司,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的战略。“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开始植入并同化“红星”的员工们。随后,张瑞敏又亲自到“红星”,向中层干部们讲述他的经营心得,解释“80/20管理原则”,灌输“关键的少数决定非关键的多数”这个“人和责任”的理念。

“企业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虽是少数,却在企业发展中负有80%的责任。”

令“红星”中层干部们耳目一新的“80/20原则”,关于解决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要用不同方法的“法约尔跳板原则”,以及引用的中华民族的古训“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唤起了“红星”广大中层干部的进取心,鼓起了他们奋发向上争一流的风帆。张瑞敏进而从分析企业亏损引申出海尔OEC管理,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出成果,从今天出成果;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他提出,当前要群策群力,从三方面做起:一是以市场为中心,卖信誉,不是卖产品,一切工作都要围绕顾客需要和市场满意来做;二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三是从现在起,每天做出计划,目标量化分解到人,抓紧抓死,要在2至3年内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名牌,最终在国际上创名牌。

(2)“范萍事件”

应该说3500多名红星电器公司员工,对企业划归“海尔”表示了欢迎和拥护的态度,但由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海尔的管理方法,在理念上存在着认识偏差。海尔的管理指导思想立足“以人为本”。对此,以柴永森为首的新领导班子,没有简单地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而是抓住发生在员工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观念上的转变。

一天,洗衣机生产车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质检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款50元。这本是一件小事,因为过去企业发生质量问题从来都是罚一线工人,但若是用海尔的管理观念来看这件事,则不应该如此简单处理,当事者周围的干部们更应当逐级承担责任。针对这件事,他们利用集团主办的《海尔报》,开展了《范萍的上级负什么责任》的大讨论,并配发了评论《动真格的,从干部开始》。以此为出发点,柴永森督促下级部门迅速处理企业数年来的洗衣机库存返修问题,但拖拉惯了的下级部门认为此事无关紧要,并没有按期照办,柴永森据此引咎自罚了300元。

全新的海尔管理,使原红星人受到震撼,尤其是广大干部,开始认识到管理的差距与不足了。干部红黄榜迅速设立,先后有10位干部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了自罚,许多长期难以根除的质量、供货、干部作风等问题由此得到解决。抓住员工观念已有所转变的时机,柴永森组织全体员工分批参观海尔电冰箱等企业,使他们亲眼目睹海尔科学有序的管理现场,集团OEC管理,寻找自身差距。海尔现场管理的精髓是“责任到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除去生产环节,哪怕是车间里一扇窗户的玻璃,其卫生清洁也有指定员工负责。而红星公司现场管理最大的弊病就是责任不清,出了问题谁也不负责任。参观回来后,该公司各分厂都把严抓现场管理,落实每人、每天的责任,作为开展工作、上水平的突破口。各分厂领导每天至少有6小时靠在现场,抓薄弱环节,解决实质问题,促使现场管理水平每天都有提高。过去现场管理较差、各种物品乱堆乱放的总装分厂,现场面貌从此变得整洁而有条理,崭新的《现场管理区域图》挂在车间大门处;最优、最差车间主任、员工及评比缘由,以及提醒大家注意的当日工件重点等,都工整地书写在黑板报上;日清栏内质量、生产、物耗管理、设备、文明生产、工艺、劳动纪律等条目标注清晰,一目了然;车间地面上新画的区域槽线,将各种物品的设置,界定了归位明确的界限。现在,该公司各分厂均改变了过去那种从投入到产出的无序状态,形成了系统管理。

(3)市场理念的导入

“我们一切工作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市场来反映的。”海尔集团这个经营理念,在海尔洗衣机有限总公司得到再次印证。在新理念的导向下,该公司一切工作都围绕市场展开:

建立健全了质保体系,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使产品走向市场有了可靠保证。

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全面调整内部机构。撤销34个处室,成立销售部、财务部、制造部、技术质量部、综合部和科研所,实行5部1所管理。按照“公开竞争、择优上岗”原则,中层干部由105人减至45人。

改革干部制度,变“相马”式的干部提拔制度为“赛马”式的竞争制度。公开招聘、选拔一流人才,充实各部门干部岗位,仅销售部门即招聘了50多位大专学历以上的营销人员。崭新的用人观念,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给企业人才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使洗衣机营销系统寻找到新的启动点。

海尔集团还有条营销理念是:“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越是淡季越应该做工作,越是淡季做工作越能收到效果。”过去,该公司营销人员在夏季前后的洗衣机销售淡季,常常是待在企业里扎堆。为改变营销人员的旧观念、旧习惯,该公司临时筹措出差的资金,发动营销人员在淡季走向全国各地卖场,强大的“淡季攻势”果然使沉寂的洗衣机市场红火起来了。

l995年底,该公司又根据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名牌这个目标要求,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产品结构调整,下马了一批商场滞销产品,同时确立了加速开发市场畅销的“小神童”、“小神泡”系列洗衣机目标,保证每月开发一种新产品。

4.整合的成效

企业在划归后不久,通过引进海尔竞价模式,使每台海尔5公斤洗衣机的配套成本降低15.3元,按每年60万台产量计算,1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万元。在划归后的第三个月里,公司实现扭亏为盈。9月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一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权威部门最近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量已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七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五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1996年海尔洗衣机发展势头更快,一次性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并囊括了洗衣机行业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国第一,仅一个品种出口日本就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占中国出口日本的91%,中国每出口两台全自动洗衣机就有一台是海尔出口的;国家质量抽检连续两年荣登榜首,其中全自动洗衣机无故障突破了7000次大关,达到国际新水准;荣获全国消费者欢迎产品第一名,九七购物首选品牌第一名。目前,海尔洗衣机已拥有8大系列50多种规格洗衣机产品,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唯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亚、美三种规格洗衣机的企业。

案例二:海尔并购控股顺德爱德集团

1.背景介绍

爱德集团是坐落在顺德市的家电企业,其生产的爱德牌电饭锅的产量规模和市场覆盖率在同行中多年一直占据第一,1996年市场占有率高达26.2%。1991年,爱德集团开始实施“小家电”向“大家电”转移的结构调整战略,当年便投资生产20万台中国第一代大容量全自动洗衣机,借助爱德这块名牌,产品曾风行一时。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尤其是“洋名牌”的冲击,爱德洗衣机愈来愈力不从心,两年来一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债务缠身,于1996年7月正式宣布停产。公司高层决定寻求一家有实力的家电厂商合作重振山河。此时的海尔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双方具有了合作的意向。

对爱德来说,看重的是海尔的品牌、质量和发展势头。爱德集团总经理李文坚说,能和中国家电的“领头羊”合作,爱德未来的发展也一定能呈现“超常规”发展。这就是爱德加盟海尔的初衷。而对海尔来说,国内洗衣机市场发展迅速,享有中国家电第一集团之称的海尔自然想在洗衣机市场上有所作为。爱德集团本身有着较强的实力,而且地处临近港澳、东南亚市场的广东顺德,对于想通过并购快速扩张的海尔有着较大吸引力。而且,顺德作为中国改革的前沿地区,其优越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2.并购过程

1991年3月13日,海尔集团跨过长江,南下挺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广东顺德市,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赫赫有名的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组建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总结接管红星等企业的经验,这次海尔依然是以文化导入为主要手段,派出了企业文化中心主任苏芳雯和海尔洗衣机公司总经理柴永森一行前往顺德。他们的使命有两项,一是向爱德集团员工传播海尔企业文化,实施“观念先投入”;二是切身感受、交流并吸收南国重镇改革开放的新信息、新观念,进行南北企业观念上的优势互补,使海尔企业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厚。在此之前,海尔就以观念和企业文化等作为最大的投入,在不注入资金的情况下将红星电器公司从负债累累的破产边缘救活过来,一年半时间便创出了中国洗衣机第一名牌的奇迹。

在爱德洗衣机公司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上,苏芳雯详细讲述了海尔怎样从12年前的一家亏损小厂一跃成为年销售额超过60亿、利润超5亿元的中国第一名牌家电企业的辉煌历程,讲述了海尔为什么能用10年时间便走完国际同行需用50年才能走完的路,讲述了什么叫“星级服务”,什么叫“真诚到永远”,讲述了海尔人与爱德人将怎样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明天。爱德大多数干部听了海尔的文化介绍后,都从内心感受到鼓舞,感受到踏实、充实,打消了许多顾虑,坚定了与海尔合作的信心。

海尔洗衣机公司派出赵振中任顺德海尔公司总经理后,他不住爱德集团安排好的“贵宾楼”,而住进企业设施简陋的招待所里,他每天和职工们一同下车间,一同加班,一同在职工食堂就餐。这位海尔老板无私奉献、敬业报国的行为,深深打动了爱德员工的心。赵振中却说,因为我所做的一切不仅代表着海尔形象,也代表着青岛企业形象。在公司上下一心奋战10多天后,原已停产半年之久的洗衣机总装线已全面恢复运转,在家待业的爱德员工也全部回厂上班,原定5月中旬正式出产品,提前到4月中旬,以海尔命名的新一代电脑控制全自动洗衣机从顺德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3.并购特点

与红星案例不同,这一次并购是跨地区进行的,当地政府的态度对于并购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务实精明的顺德人此时展现出了他们的远见。顺德市以及爱德集团所在的桂洲镇对此次并购都表示了支持,地方政府支持爱德选择与海尔这个中国大家电第一品牌合作,他们认为得益的不仅仅是爱德,对全镇所有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服务水平等,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和促进。此次爱德集团与国内最有名、实力最强的海尔集团合作,就是顺德实施第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在全市震动和反响都很大,为顺德企业如何吸引名牌大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经验,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和支持。顺德地方政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支持直接促成了爱德与海尔的合作;其次,地方的支持使得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整合与重组得以顺利进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走上了生产经营的正轨。这一案例说明,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企业间的并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kaTctEhgvP0f8zDIOP5wIMCtEV8PuAgNgvYpc2W4QlsK1OJ+kNUBT+ZcrefPs2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