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登龙有术--科举进身的谋略(1)

一、李白求职折傲骨

读书做官,步入仕途,身居高官显爵,以获取功名,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年寒窗,苦读儒经,以求荣达,乃是文人最基本的选择。有的人从幼童入庠,皓首穷经,仍是一介布衣,也无怨无悔。一朝登第,便如跃龙门,身价百倍;一旦落第,就连亲属也会鄙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读书求仕进,是一般文人的最佳选择,父劝其子,兄劝其弟,妻劝其夫。宋真宗写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把读书的好处说得十分精彩动人。但是仕途路窄,能考中进士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文人都是名落孙山。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要想获得功名,除了“读书破万卷”,还需要通过“十年寒窗”以外的各种努力。就连李白这样著名的诗人,自称“不曲己,不干人”,一身傲骨,但其早年为求功名,还是给当时的荆州刺史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的自荐信。信中写道:“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扬青云也?”

二、翁彦枢的“运气”

科举制虽然兴起于隋朝,但其兴盛时期乃在唐朝。科举制为唐朝的官僚机构输送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较之乡举里选和九品中正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由于没有采取“糊名”制度,也为一些考生走后门、行贿打开了方便之门,因而出现了“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也就是说,每科的取士,往往在正式考试之前,连录取的名次都预定好了,而考试本身有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玉泉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州人翁彦枢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当时他有一位同乡僧人经常出入于礼部侍郎裴坦门下,裴侍郎因其年老,对他很是优待,任他在府中自由来往。这一年,裴坦主持进士考试,他的两个儿子裴勋、裴质整天私自在家中商量应该录取谁。由于僧人经常出入,来后总是手持佛珠,闭目诵经,不问世事,两人也不戒备。因此,僧人对他们商量的结果很清楚。有一天,翁彦枢来拜访僧人,僧人问他希望考中第几名,翁彦枢只道是僧人和自己开玩笑,就漫不经心地说,考中第八名就够了。随后,僧人就来到裴侍郎家,裴勋、裴质正在那里商量录取进士的事。僧人故作生气的样子,指责他们说:是裴侍郎主持考试呢,还是你们二人主持考试?现在全由你们二人决定录取,裴侍郎难道是木偶人吗?再说你们准备录取的,都是权豪人家的子弟,没有一个平民士子,这怎么行呢!僧人说着,就把他们二人平时私下商量的录取名单一一说出。二人大惊,想用金钱堵住僧人的嘴。僧人说:我老了,要金钱干什么?只是我的同乡翁彦枢,这次一定要进士及第。二人想把翁彦枢列入丙科,僧人说非第八名不可。二人不得已,只好答应了。这年,翁彦枢果然中了第八名进士。

三、唐代的行卷之风

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唐代的举子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这在当时称为“行卷”。唐朝的行卷之风非常盛行。据记载,王维20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考中状元,他拿着自己的行卷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门下。哪知另一个文人张九皋先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门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权势大,她已经答应了张九皋的请求,把状元的名位给他。于是,岐王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在一次太平公主举行的宴会上,岐王叫王维装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弹奏琵琶,公主听了,赞叹不已。又见王维年轻英俊、风流倜傥、风姿潇洒,心中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公主问王维:“子有所为文乎?”王维即献上怀中的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太平公主急忙命王维换衣,待以上宾之礼。岐王便说王维希望此次科举考试能中状元,请公主多加关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中了第一名进士。

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投递过行卷。白居易在考试前曾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著名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拿起白居易的行卷,看了看封面上的“白居易”三个字,就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居’亦弗‘易’。”顾况打开行卷,卷首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写了古原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以表现作者生气蓬勃、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决心。对仗浑然天成,语言质朴无华,诗句清新优美。顾况十分欣赏,不禁脱口称赞:“道得个语,‘居’亦‘易’。”顾况便为白居易广为宣传,白居易很快就名满京城。白居易对此深有感触,他在一首诗中感叹道:

袖里新诗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琼琚。

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

由于行卷的作用很大,所以当时就有不少的举子偷窃抄袭别人的好诗文,冒充为自己的作品,以沽名钓誉,甚至市面上有人将往届举子们的诗文汇编成行卷出售。当时就有靠偷了别人的行卷,居然进士及第的。《唐诗纪事》中记载道,杨衡在隐居时,有人偷了他的诗文去应试而登第。杨衡知道后非常气愤,第二年他也去应试。及第后,杨衡见到了这个人,便气愤地问他:“‘鹤声飞上天’在否?”这人回答说:“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杨衡见他如此说,倒把自己逗笑了,说:“犹可恕也。”

四、陈子昂的绝招

除了行卷,也有人采取别的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自己的注意。初唐诗人陈子昂从家乡梓州来到京师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陈子昂既无名气,也没有当朝权贵为后台。为了一举成名,陈子昂自编自导了一出轰动长安的喜剧。

一天,在长安应试举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一个人抱着一把琴卖,这人居然开出一百万钱的天价,一下子引得许多人围观。陈子昂挤进人群,拿起琴来看了看,说:“你这把琴我买了,你等着,我去拿钱来。”众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都等在那里看热闹。不一会儿,陈子昂用车拉着百万钱来,买下了这把琴。众人见陈子昂出手如此大方,认为他一定是一位弹琴高手,纷纷要求他给大家弹奏一曲。陈子昂对大家说:“诸位若要听我弹琴,请明天到宣阳里。”第二天,大家准时来到宣阳里,陈子昂早已准备好酒菜。陈子昂捧着琴,对大家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弹琴乃伶人之贱艺,岂宜留心。”说完即把琴往地上一掼,摔得粉碎,然后把自己的诗文卷轴赠发给众人。

结果“一日之内,名满天下”。参加科举考试,果然折桂。

五、狄仁杰奇才信高宗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狄仁杰出身官宦家庭,祖狄孝绪,贞观年间任过尚书左丞,父狄知逊,曾任夔菱州长史。狄仁杰自幼好学,明经及第而入仕途。先任参军、法曹等地方官,后因为官正直,才华出众。被唐高宗赏识,擢升入朝为官,历任大理丞、侍御史、工部侍郎、尚书左丞、都督、侍中、中书令(宰相职)等。死后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追赠司空,追封梁国公。

狄仁杰是武则天称帝时期的著名宰相,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狄仁杰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为官刚正,遇事果断,敢作敢为,且多谋划,出计为民,建策为国。狄仁杰献策能服智慧聪颖、权谋超群的武则天,堪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狄仁杰有奇才,但他的才华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三个小故事足以说明。其一,专心攻读。狄仁杰幼年时读书非常专心致志,亦很聪慧。有一次,狄仁杰家有个门人犯了公案。县吏到他家调查了解,家里的人都殷勤地出去迎接,惟狄仁杰坚坐读书,不闻不接。县吏责备狄仁杰无礼,狄仁杰回答说:“书卷中的圣人甚多,我都忙不过应对,那里还有空时间顾及偶然到来的俗吏,你又何必责怪我呢!”说得县吏哑口无言。其二,磨练基层。狄仁杰明经及第后,在地方上任不起眼的小官时间很长,但他毫无怨言,刚直用事,磨练自己,还曾遭人诬陷而坐牢。好在工部尚书阎立本明察秋毫,在审讯中不仅查明了狄仁杰的冤情,还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赞他说:“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于是,阎立平荐授狄仁杰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其时,仁杰家住河阳(今河南盂县),在赴任路过太行山时,因怀念家人,伫立山头良久,对左右人说:“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白云亲舍”这一成语由此而出,并成了游子们万古思亲的名言。其三,义感同僚。狄仁杰在并州任法曹时,同僚郑崇质接到命令出使边远绝域,此时其老母病,急需照顾。狄仁杰知其难,便主动向上司蔺仁基请求代郑出使。蔺仁基当时正与司马李孝廉闹矛盾,见狄仁杰如此讲义气,自愧自己不如,乃主动找李孝廉谈和,他向李孝廉说了狄仁杰的义举后,感叹说:“吾等岂独无愧耶?”于是,两人相好如初。

仪凤元年(676),由于狄仁杰长期任职基层,政绩显著,被唐高宗任命为大理丞,是为六品的审判官,此时狄仁杰已四十七岁了。狄仁杰到任之后,以其刚正不阿和卓越的才华办案理狱,深得百姓的拥戴和高宗的赞叹。史载,狄仁杰曾在一年之内断积案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冤枉而申诉的。狄仁杰执法严整,连皇帝交办的案件也要按法而行,决不徇私。

仪凤元年九月,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一棵柏树。按律应处以免职,但高宗要狄仁杰判斩,狄仁杰再次面奏说罪不当死。高宗火了,变脸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侍臣们都催狄仁杰赶快去执行。但狄仁杰毫不惧怕,他知道高宗是个心肠软、重德礼且能听善言的人。于是,狄仁杰以其渊博的知识,论古比今连讽带捧,决心用自己的智慧说服高宗不要枉法。狄仁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帝)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停止处死弃尸街头)。魏文(帝)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高宗越听越觉得是理,非常佩服狄仁杰的忠智,立即免去善才的死罪。数日后,擢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还有一件事,亦令高宗对狄仁杰的才华深表钦佩。有一次,高宗出幸汾阳宫(岑山西静乐县),以狄仁杰为随使,途经妬女祠时,当地传出了妖言,说什么谁要是穿着华贵的衣服经过妬女祠,就要遭到大风雷电之灾。因此,并州长史李冲玄决定派数万民工另辟一条御道。狄仁杰深知这是妖言惑众,胡说八道。如果另开道路要浪费多少民力财力,还要耽误时间。于是,狄仁杰制止李冲玄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妬女之害耶?”照常通过。高宗知道了这件事,赞说:“真大丈夫也。”

六、崔湜的宦途之始

崔湜,字澄澜,从其少年时期开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于世。青年时期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左补阙,后来又升为考功员外郎。在唐中宗李显恢复皇位后,大臣桓彦范、敬晖、张柬之、崔玄晖等人把持朝政,总揽大权。他们害怕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他们的坏话,从而对他们不利。于是桓彦范就想通过网罗崔湜,将其纳入自己的小圈子中来,作为耳目,让他随时随地监视武三思的一举一动,然后向其报告,以便寻机加以整治。

但是,没想到唐中宗不但昏庸无能,而且还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猜忌功臣,生怕他们干预自己的政事,从而疏远他们,对他们很冷淡。反而对武三思十分信赖,恩宠有加。加之武三思与掌实权的韦后彼此关系密切,勾搭成奸。因此,武三思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气焰越来越盛。崔湜看到这种势头不对,赶紧见风转舵,反而倒向了武三思。于是,崔湜把桓彦范等人的企图告发给了武三思,因此得到了武三思的信任和青睐,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官位连升数级。而桓彦范等人则被贬到边远地区去了。可是崔湜并没有因此放过桓彦范等人,他又劝说武三思尽快将这些人都杀掉,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武三思问他派谁去干这件事好,崔湜便推荐自己的表兄周利贞为首选。这样周利贞带人到外地,把桓彦范等人残酷地杀害了。为了奖励周利贞,武三思特向唐中宗推荐其为御史中丞。后来崔湜又见昭容上官婉儿权重势大,便依附于她;一来二去两人关系渐密,每每勾搭成奸,频频宣淫。

公元708年(景龙二年),崔湜被迁官兵部侍郎,而此时其父崔挹正为礼部侍郎,父子在同朝同为侍郎高官,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可以说只有他们崔氏父子俩了。没有多久,崔湜又被迁升为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此时,崔湜与郑愔、李允恭等人共同主持典选官员事宜,他们借机大势收取贿赂,卖官鬻爵;结果闹得选察之事,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官员们怨声载道。后来此事被御史李尚隐弹劾,查实后崔湜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由于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共同说情,改任为襄州刺史。但没过多久,崔湜又被召回京城,出任尚书左丞。待韦后临朝听政时,崔湜又官复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等到唐睿宗李旦即位,崔湜又被贬为华州刺史。可是不久,他又官拜太子詹事。

七、包拯的宦途文始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0年),青年包拯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出任建昌(今江西南城县)知县。因父母年迈,辞官不就。不久,改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监税官,父母依然不舍儿子离去,包拯再次辞官回家赡养老人。数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墓旁筑草庐守丧,期满后仍然徘徊不忍离去。乡里父老见包拯如此尽孝,多次前来安慰劝勉。

许久以后,包拯赴京接受吏部调选,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初涉政坛,就以廉洁公正、断案如神著称于世。一天,县内有一农民前来告状,诉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盗贼割去。当时,朝廷为了保护农业生产,有严禁私宰耕牛的法令。包拯心生一计,对农民说:“你尚且回去,秘密将牛宰杀卖掉,我自有办法破案。”农民将信将疑,回家后依此行事。几天后,果然有人前来告发那个农民私宰耕牛,请求绳之以法。包拯厉声责问:“大胆盗贼!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反而还要控告别人呢?”此人顿时目瞪口呆,既惊诧又佩服,只好如实招供:为泄私忿,加害牛主,便偷偷割掉了他家的牛舌。包拯依法对盗贼予以惩处。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升任端州(治今广东肇庆市)知州。端州出产砚台,石质坚实,雕刻精美,既是名贵的文具,又极具观赏收藏价值,为历年来定额向朝廷进贡的佳品。前任知州们借进贡名义,大都要索取多于贡品数十倍的端砚,用来奉送巴结达官贵人,牟取个人私利,致使端州的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包拯弄清事情真相后,立即发出文告,下令只按贡品数量征收端砚,任何官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加数量,侵占贡品,剥削百姓。自此,端州官绅贪占端砚的恶习被革除。包拯离任时两袖清风,没有带走一块端砚。

八、赵抃进士及第

赵抃(公元1008年-公元1084年),字阅道,北宋衢州西安县(今浙江衢县)人。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赵抃严于律己、勤政为民,依法办案、平反冤狱,敢斗邪恶、铁面无私,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宋仁宗景祐年间(公元1034年-公元1037年),赵抃进士及第,授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刚上任,就遇到一宗伪造印信案。法吏将案犯定为死罪。赵抃审核卷宗,发现案犯伪造印信的行为在朝廷大赦之前,而使用印信的行为在大赦之后。赵抃指出:“根据朝廷法律,赦前不用,赦后不造,都不当死。”于是,提出改判意见,法吏信服,从而避免了一起错杀案件。

九、蔡京中进士

蔡京(公元1047年~公元1126年),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北宋司马光任宰相时,下令废除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宋徽宗即位后,蔡京被弹劾夺职,闲居杭州。适逢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奇巧,蔡京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官至太师。蔡京善于逢迎,先后四次任相,长达17年之久。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饿死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蔡京天资聪明,据说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而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24岁时,蔡京和弟弟蔡卞一起来到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中了同榜进士。蔡京于是被派往钱塘(今浙江钱塘)任县尉,随后升为起居郎。

官拜起居郎后不久,朝廷又命蔡京出使辽国。蔡京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朝之后,被拜为中书舍人。因为蔡京的字写得极好,颇受宋神宗的赏识,很快就封他为龙图阁侍制、知开封府,可谓平步青云。

就在蔡京青云直上的时候,宋神宗死了,其子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哲宗当时还不到10岁,由宋神宗之母高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高太后反对变法,掌权后立即启用了一批守旧派的大臣,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并把神宗时期的支持变法的人纷纷逐出朝廷。这一下蔡京惊慌起来,唯恐自己费尽心机得来的高官厚禄化为乌有,于是不失时机地摇身一变,成了守旧派。

司马光上台后,要求废除募役法,重新实行原来的差役法。政令从传达到执行是有一个过程的,但蔡京看出了机会,马上不遗余力地在开封府境内推行差役法,将新法中的募役法全部废除,仅仅五天就实行了下去。

司马光十分高兴,大力赞赏蔡京,树他为楷模要官员们学习。司马光的赏识使蔡京受宠若惊,以为这下可以保住自己从变法派那里得到的高官厚禄了。但好景不长,台院、谏院便出来弹劾蔡京,将他出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这是蔡京入仕以来第一次尝到被贬的苦涩滋味,心中怏怏不乐。到成德军不久,蔡京又接到朝廷改派他为瀛州(今河北河间)知州的命令,只得再次动身。

可是,守旧派内部也是意见不一。在范祖禹的竭力反对下,蔡京的成都知府一职随即被免去,改任江淮荆浙发运使。蔡京听说是范祖禹坏了他的好事,心中十分怨恨。

宋哲宗即位8年后,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由于哲宗年幼即位,守旧派都是看高太后的脸色行事,把小皇帝哲宗根本不放在眼里。因此,宋哲宗十分不满守旧派大臣目中无君的傲慢态度,刚一亲政,就把那些对自己不恭敬的守旧派大臣一一逐出了朝廷。蔡京由于在熙宁变法时投靠变法派,后来又屡受守旧派的排斥,得以被召回,位列翰林学士。

十、王黼中进士

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王黼,是一位投机取巧的能手。

王黼原名甫,因与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宋徽宗改赐王黼。造物主对王黼颇为慷慨,使他生成了一副漂亮的脸蛋,英俊魁梧;也给了他“多智善佞”的聪明头脑和能说会道的口才。王黼的命运也颇佳,虽然不学无术,但却中了崇宁进士第。王黼中进士后,任相州司理参军,与何志共同领导编修《九域图志》。司理参军这个官并不大,野心勃勃的王黼不甘心就此沉于下僚,他无时不在做着升官梦。

但是,王黼知道,靠学术而出人头地,对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对于武略他更是一窍不通,而且军戎之道又充满危险,他也无心靠此道去猎取高官厚禄。那么,就只有通过歪门邪道去投机钻营了,而这又正是王黼的强项。因而,王黼刚一涉足官场,便密切注视着时局的变化,窥伺着钻营良机,寻找着得力靠山。至于编修《九域图志》,王黼只不过是敷衍塞责罢了,其兴趣不在于此。

何志的父亲何执中为朝廷重臣,他虽然平庸碌碌,但由于地位高,实际权力和影响并不小。王黼认为何志可资利用,便千方百计巴结奉迎,首先取得何志的好感。最后终于使何志向其父推荐了他。何执中一见王黼,即为其漂亮的仪表和敏捷的口辩所吸引,再加上王黼巧妙的谄媚逢迎,庸相何执中果然喜欢上了王黼,并极力向皇上作了推荐,使王黼很快升为校收郎、符宝郎、左司谏。

十一、秦桧中进士

秦桧(公元1090年~公元1155年),南宋权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公元1115年,秦桧登进士第,主张抗金。金军攻占开封后,秦桧主张另立宋朝宗室为帝。秦桧得到宋高宗赵构信用,官至宰相。秦桧任相期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

秦桧出身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境)令。秦桧生在这个小吏家庭,只能做做乡村教师,糊口不难,但要想飞黄腾达就不可能了。秦桧不满意现状,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本来,只要有几百亩好田,不再当“孩子王”,秦桧也就满足了。但自从中了进士后,秦桧的心气也随之高涨起来。

北宋徽宗年间,秦桧登第,曾任太学学正、御史中丞。公元1126年,金兵进攻汴京(今河南开封),要求宋徽宗割让三镇: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这时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提出了较为重要的四条意见。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要割地只能给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诈,要加强守备,不可松懈;三是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正确意见写进盟书;四是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朝门上殿堂。但是,当时朝中百官在讨论中,同意割地求和的还是占了大多数。

一年后,金人打了过来,以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帝做借口,将他捉去,同去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家人。这时,宋徽宗得知康王赵构即位,就致书金帅粘罕议和,叫秦桧将和议书修改加工润色。秦桧还以厚礼贿赂粘罕,金太宗便把秦桧送给了他的弟弟挞懒任用。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十二、状元及第的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

文天祥生于江西一个地主家庭,因其父酷爱读书,因此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无论寒暑,都要求孩子们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诵读、写作。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两年后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文天祥作“御试策”切中时弊,他提出的改革方案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状元。文天祥的父亲在得知儿子高中状元后喜不自禁,不料四天后便不幸病故了,文天祥遂归家守丧。 sLboT+zaMSRjcTgdMiRgB0hoV9d6XRk52KeSEM4GWIi3MxqLnJHUCyfy/7k8BO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