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探寻伟大的世界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明,它的伟大创建者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干旱的小平原组成。约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成功地完成了从新时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人类学家指出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些特征,比如: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些文明的特征在苏美尔人那里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早期的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沟挖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利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如其中的乌卢克城占地1100英亩,人口约5万。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说的:“历史发端于苏美尔。”当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创造楔形文字时,世界历史开始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泥板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惟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的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辩驳--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汉谟拉比统一巴比伦

巴比伦意为“神之门户”。这个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扼西亚贸易的要冲。它的境内土地肥沃,水源丰足。孕育着这一古国的文明。

公元前1894年这里建立了古巴比伦第一王朝。但是此时的巴比伦不过是一个时而依附这一邻国,时而向另一邻邦称臣的小邦。直到第六代国王、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登上王位之后,才使它一跃而成显赫一时的统一两河流域的大国。

当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时,巴比伦的领土范围,长不过120--130公里,宽只有32--33公里。他向北方的亚述称臣,致力于制定法律,修筑城墙,重建神庙,努力积聚实力,消弭内争。

汉谟拉比机灵善变,审时度势,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他的基本策略是团结邻邦,集中全力打击一个主要敌人。一开始,他和北方的马里、南方的拉尔萨结盟,继续承认亚述的统治,以巴比伦、马里、拉尔萨的联合力量,一举灭亡了南方的近邻伊新。

随后,他又特别致力于与北方的马里结好。马里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中游,联合了幼发拉底河流域许多的城邦,征服了一些游牧部落,并且与东地中海的许多城邦有广泛的贸易和外交联系。

汉谟拉比与马里国王吉姆里利姆在信函往来中互称“兄弟”,约定在国际事务中采取联合一致的行动,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汉谟拉比帮助马里摆脱了亚述对它的控制,也曾协助吉姆里利姆击退草原部落和东部邻国埃什努那的入侵。

当汉谟拉比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便于公元前1764年出兵击败了埃什努那。再过一年,即在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1年,巴比伦对拉尔萨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经过对拉尔萨的最后要塞的数月围攻,汉谟拉比终于灭掉了这个长期的劲敌,迫使它的国王黎姆新逃奔埃兰。

汉谟拉比一系列举动,使邻国为之惊恐。特别是马里国王已有警觉了,即使是在他和汉谟拉比的关系处于最好状态的时期,也通过他的常驻巴比伦的外交使节和谍报人员,密切注视巴比伦各方面的情况。现在,当他察觉形势的变化后,便召回了和巴比伦人一起在拉尔萨作战的部队。

但是,为时已太晚了,巴比伦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他再也不可能与之平起平坐了。汉谟拉比在灭掉拉尔萨之后,挥师直逼马里城下,吉姆里利姆被迫臣服于汉谟拉比。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757年,吉姆里利姆举兵反叛,遭到汉谟拉比的残酷镇压。一度繁荣昌盛的马里城被夷为平地。吉姆里利姆苦心营造的豪华宫殿也被付之一炬。

在取得节节胜利后,汉谟拉比继续对亚述用兵,击败了亚述的军队及其盟友。亚述王朝因某种原因幸存下来,但其南部领土为汉谟拉比所占据。

汉摸拉比在他在位的第38年,攻灭了埃什努那。此次战役,他是以残酷的决河屠城手段获得最后胜利的。

汉谟拉比统治的最后两年,巴比伦国家的扩张已达极限。社会内部矛盾,使其从对外扩张转入防御,对内力求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已经身染重病的汉谟拉比,把国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萨姆苏伊鲁纳处理,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病逝。

汉谟拉比花了35年的时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征服政策,剪除城邦割据,消弭混乱,统一了两河流域,创建了一个从波斯湾至地中海沿岸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帝国。他自称是“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的全国之王,苏美尔、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在他当政期间,巴比伦成了西亚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说:“安努与恩里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汉谟拉比不愧为古代西亚奴隶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他之所以取得成功,是与他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的。

世界最古老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石碑上,共包括282则条文。1901年,一支法国考古队,在伊朗的苏萨,挖出了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这根石柱已经断成三截,但拼起来还是完整的,石柱两米半高。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即受到断肢的可怕惩罚。此外,法典中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一是“人”,显然意指贵族;另是所有其他既非“人”亦非奴隶的人,他们的法律待遇很差,但拥有某些法律权利。

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此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让买方小心提防”。

乍一看来这两个原则都很原始。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倘人毁他人之目,则毁其目”;“倘人断他人之骨,则断其骨”),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侮辱。

“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不那么残酷无情,但看上去不像是法律。为什么国家应在一部法典里宣布卖方行诈不会受到惩处呢?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人颁布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争斗。他们以为--这决非毫无理由--一个总想采取暴力手段的人,如果记住不论他怎样加害于人,都会受到法律同样的处罚,那么他也许会不再施暴。

另外,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惩罚只有迅捷无情才能收到威慑效果。这一观点使得他们必然对无实质意义的动机问题不予考虑,因为调查犯罪细节和犯罪动机要花费时间,况且,如果罪犯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那么这就会使真正蓄意的犯罪有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至于“让买方小心提防”原则,同样也是为了制止争斗,因为买方知道自己没有权利,如果他去取闹,马上就会受到惩罚。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至今,这部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条文仍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而最完整的法典。

新巴比伦人打造“空中花园”

巴比伦王国因其首都巴比伦城而得名。关于巴比伦城,我们现在了解最多的就是新巴伦人时期的巴比伦城。它的规模令人惊异,因为它占地达2100公顷,大于苏美尔地区的所有古城。更令人吃惊的是巴比伦城的色彩,因为新巴比伦人学会了用色彩明快的上釉砖建造主要纪念物。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列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新巴比伦王国历时88年。在所统治的巴比伦尼亚的各城市--巴比伦、西帕尔、尼普尔和乌鲁克等奴隶制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重要城市的神庙往往是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的中心,而且它们还享有种种特权,包括免除税收和劳役等。

祭司奴隶主集团当时势力很大,他们往往操纵政变,废立国王。也出现了经营范围广泛的富有商家,如巴比伦的埃吉贝商家和尼普尔的穆拉树商家便很有名。它们拥有数以百计的奴隶,拥有许多矿坑、房屋建筑物、作坊和大量土地。

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城市里的工商业奴隶主在剥削奴隶方面也采取了新方式。一小部分奴隶往往从主人那里取得本钱,以主人的名义独立经营小店和手工业作坊,但必须向主人缴纳年贡,约相当于奴隶身价的五分之一,另外还要缴纳本钱的利息。在法律上,奴隶主仍随时可以将奴隶所经营的财产收回。

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主要是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公元前586年,他攻占了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据传,一日,尼布甲尼撒与众臣欢宴,以从耶路撒冷掠来的金银器皿为酒杯。席间忽有人发现王宫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有人用指头写字。这一异象预示新巴比伦王国即将灭亡。

尼布甲尼撒死后不久,新巴比伦人又受到波斯人的挑战。公元前539年,尼布甲尼撒的继承者未能理解“粉墙上指书”的含义,而当他醒悟过来时,波斯人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功势涌入了这个“空中花园”。

希伯来人大迁徙

你知道“以色列人”的来历吗?这还得从上古时代的希伯来人说起。

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起源于苏美尔。他们是闪族语系的一支,他们最早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

希伯来人原来是一个游牧民族,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前1500年之间,他们逐渐由美索不达米亚迁入叙利亚,随后迁入埃及。就在这几百年间,有个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后裔的希伯来部落开始用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据《圣经》的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这一称号,意为“神的勇士”。《圣经》中记载了这则故事:天使对那位希伯来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

在旅居埃及的大约300年间,适逢新王国诸法老正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空前多的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希伯来人受到了种种奴役。

正是在那时,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终于找到了一位领袖即英勇的摩西,他率领他们摆脱了埃及的束缚,离开埃及到了西奈半岛(这是位于埃及和迦南之间的一片沙漠地带),并说服他们崇奉雅赫维神,该神的名字后来被写作耶和华。

也正是在那时,所有希伯来人都成了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在摩西的劝说下相信,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结果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们全民族崇奉的神。

希伯来人在西奈沙漠地带游荡了大约一代人时间,其后他们决定迁回比这里富饶得多的迦南之地;相对于干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确实太过富饶了,在他们看来是片“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

不过这次迁徙并非简单的搬迁和定居,因为迦南已经为另一个讲闪族语系语言的迦南人占领了,后者不愿与希伯来人共享他们的土地,因而希伯来人不得不诉诸武力,而事实证明这一历程进展迟缓且布满艰辛。

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确实夺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区,但收获并不太大,因为游牧的以色列人装备较差,无法用围城战术攻克迦南防御坚固的城池。此外,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各部重又各自为政,无法采取统一的军事行动,因而攻城掠地工作进展更小。

结果,经过一个世纪的征战,以色列人所获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带和为数不多的土地并不肥沃的河谷。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师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拥戴,他从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逃出了一位国王扫罗,是他后来使希伯来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

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

以色列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经历的国家,它创造过众多的辉煌,也经历过深深的苦难。犹太民族有过令人骄傲的黄金时代,也有过令人没齿不忘的屈辱。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有过犹太民族那样曲折的经历,也没有一个民族1800多年后重又历尽艰辛地回到他们祖先的故土,继承和开发祖先的业绩,重新创建犹太民族的国家。

犹太民族大约在4000年前最早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从美索不达米亚迁移到迦南(现以色列)定居。

公元前约1020--前930年,12个犹太部落推举扫罗为王,这是古以色列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当时小亚细亚的腓力斯人在沿海一带占领了一些地方,并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向中央山区进击。扫罗王遂率兵抵抗,最终将腓力斯人逐出中央山区。同时把松散的部落组织过渡到君主制。

公元前约1004--前965年,古以色列第二位国王大卫王成功地组织了远征,击败了腓力斯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大卫城,即现今的耶路撒冷。公元前约965--前930年,其子所罗门继位,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其中摩利亚山上那座华丽的圣殿可称之为最辉煌的成就。耶路撒冷的王宫和圣殿从此成为以色列民族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所罗门的穷奢极侈和好大喜功使老百姓付出了沉重代价,从而遭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怨恨。他死后不久发生了人民起义,使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前者首都设在撒马利亚,王国统治延续了200余年,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人灭亡,人民被迫流亡。后者定都耶路撒冷,王国统治延续了400余年,最后被巴比伦帝国征服,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统治者夷平了圣殿王宫,把多数居民流放,从此结束了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

以色列国旗

公元前约538年,波斯人打败巴比伦人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成了波斯的属地。根据波斯国王赛勒斯的一项法令,约有5万犹太人获准返回故国,几十年后,另一批犹太人返国。返回后,他们十分艰难地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历时20余年,到公元前516年才得以竣工。此后的约400年间,犹太人先后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实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治。这就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

公元前198年,希腊塞琉古王朝的叙利亚当政后,力图打破犹太人在精神上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禁止推行犹太人的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并亵渎圣殿,试图将希腊文化和风俗强加于犹太人。公元前166年,无法忍受的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以南燃起武装起义的烈火。经过三年激战,起义者解放了耶路撒冷,赢得了信仰自由,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统治的犹太国家。公元前164年,圣殿再次重建。为纪念马加比起义,犹太人举行了为期8天的修殿节(哈努卡节,又称灯节)。

正当哈斯蒙尼王朝的独裁统治日趋衰落时,罗马帝国的势力逐步扩展到地中海东岸。公元前37年,哈斯蒙尼王朝结束时,以色列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以色列作为政治实体已不复存在。公元66年,犹太人不堪罗马人残暴统治而奋起反抗,发动了叛乱。罗马帝国进行残酷镇压,并于公元70年彻底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圣殿。3年后,罗马帝国摧毁了犹太人的最后一个阵地--死海附近马撒达山顶的希律王宫殿。当时近千名守卫在山顶的犹太人不愿沦为异族的奴隶,全部自杀身亡。此后,大批犹太人被赶到国外,流亡到世界各地。公元135年,按照当时的说法,耶路撒冷被“一对公牛犁为平地”。犹地亚被更名为叙利亚巴勒斯梯尼亚,即巴勒斯坦。

此后的1800多年中,犹太民族的命运十分悲惨。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在政治、经济上和社会上遭到严重歧视,又一次逃离故土,梦想到国外能找到一块安身之地。而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在宗教、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客居国的歧视和迫害。欧洲许多国家曾多次掀起反犹、排犹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则进行了灭犹的血腥大屠杀。据以色列前外长埃班在《犹太史》中的统计,纳粹德国在欧洲至少杀害了600万犹太人。但是,犹太民族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地信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复国的民族信念。1897年8月,在赫茨尔的倡导下,犹太复国主义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塞尔召开。赫茨尔明确提出了赞成在巴勒斯坦创立一个正式的、有法律根据的犹太民族国家的思想。大会还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一方面进行外交努力,争取国际支持;一方面组织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1948年5月15日,犹太民族终于根据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在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土地上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国。

大流士缔造波斯帝国

波斯最早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里海和中亚盆地,东北起自兴都库什山脉,西北倚高加索山脉,西有札格罗斯山脉,南临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临大海,是比较闭塞的内陆高原。

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蓝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代,他们已定居于札格罗斯山脉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曾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7世纪被亚述击败,逐渐衰落。

波斯帝国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后兴起过埃兰和米底。

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隶制国家,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结成军事联盟,于公元前612--前605年击灭并瓜分了亚述帝国。但米底国家历时短暂,于公元前550年亡于波斯。

当公元前7世纪米底强盛时,波斯人的部落联盟,受米底统治。公元前553年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年)率领波斯人起来反抗米底的统治,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王国。随后,居鲁士率兵进行扩张战争,征服小亚细亚,又于公元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29年,居鲁士死于对中亚细亚的扩张战争中,这时波斯帝国已基本上形成。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年)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年,祭司高马达起兵反抗波斯,夺取了政权,并以免税三年和不服兵役为号召,一时波斯帝国境内被征服民族纷纷独立。高马达起兵后,冈比西斯死于从埃及回国的途中。出身于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年)在波斯贵族的支持下,杀高马达,夺得了政权,平息了内乱。于是,大流士便成了波斯王,称为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做了国王(公元前522年--前486年)以后,继续对外进行侵略战争,把附近的许多国家和部落都征服了。波斯成了一个疆土十分辽阔、国势十分强盛的大帝国。它的版图东边到达印度河,西南包括整个埃及。黑海、爱琴海、地中海、里海、咸海、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波浪,拍打着波斯帝国的海岸。为了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大流士把苏萨、爱克巴坦那、巴比伦、帕赛波里斯4个城市作为首都。他一年四季轮流在这4个首都发号施令。

大流士把帝国分为20省,每省设总督一人。为了防备总督反叛,他还派出许多人去监视他们。每个总督的一举一动,大流士都能很快知道。如果某个总督企图谋反被发现,他的皮就要被剥下来,铺在总督坐的椅子上,以警戒总督的继任人。

为了密切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大流士继承亚述帝国的驿递制度,在帝国境内修筑大道,把首都跟各个行省联结起来。最大的一条从苏萨通到爱琴海海岸,有2500公里长,这就是波斯著名的“皇道”。皇家的信使在“皇道”上骑着快马来往奔驰。他们采用接力赛的方法传递紧急文书。一个信使飞马急驰20公里,把文书传给在路边等候的另一个信使,这个信使再传给前面的人。步行需要几十天的路程,信使3天就可以到达。希腊人羡慕地说:“波斯王住在巴比伦,爱琴海鲜鱼进宫廷。”据说,水稻和孔雀就是在那个时期从印度传入波斯的。

交通发达促进了帝国的贸易,为了安全,沿途又派有士兵保护商旅行人免遭抢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国的贸易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每年,大流士从各行省勒索大量黄金,铸成金砖,保存在皇宫金库里。他还第一次铸造和使用金币。金币的一面是一个弓箭手,另一面是他本人的头像。这种金币叫做“大流克”,重84克,含纯金98%。银币叫做“舍克勒”,重56克。

大流士非常注重税制改革,其税收制度计算得十分精细,纳税者戏称大流士是“小商贩”。同时,他还逼迫波斯本土的农民奉献给他丰富的礼物。靠着对各地人民的残酷压榨,大流士过着极其豪华奢侈的生活。他调集埃及、巴比伦、腓尼基和其他地方的能工巧匠,为他建造宏伟的王宫。王宫里面的奴仆多达15万人,卫队由1000骑兵和1万步兵组成。大流士平时吃的是从各行省进贡来的奇珍佳肴,穿的是绣着金丝的大红袍。他的臣下都不敢走近他,生怕自己的呼吸冒犯了这个“众王之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继续对外扩张,大流士还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自己担任最高统帅,悍然发动了波希战争,但屡遭失败。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大流士和后来的几个国王多次发动侵略希腊的战争,结果都遭到惨败,这对波斯的军事优势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波斯境内被奴役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一直没有中断,使帝国的势力一天天衰落下去。

公元前486年10月,埃及爆发了反对波斯人统治的起义。一个月后,大流士还没来得及把起义镇压下去便溘然死去。

腓尼基人环航非洲

“腓尼基”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文献,又叫“腓尼赫”。希腊人始称“腓尼基”,意为“紫红之国”。

腓尼基东连叙利亚,西临地中海,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是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境内多山,但雨量丰富,沿海土地宜于精耕细作。园艺业发达,种植葡萄、橄榄、椰枣等经济作物。捕鱼业也很重要。

黎巴嫩山产雪松和其他珍贵木材,驰名国外。腓尼基地处西亚海陆交通的枢纽,很早就有发达的商业。

公元前3000年代末,在腓尼基产生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如:乌加里特、阿瓦尔德、毕布勒、西顿、推罗等。在各城市国家中,自由民财产分化剧烈。有产阶级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地位,公职人员是根据财产资格选举出来的。城邦会议完全操纵在大奴隶主手中。

腓尼基各城邦互相争夺霸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一个城邦有足够力量能够统一其他城邦。城邦之间经常发生争夺霸权的斗争。起初北方的霸主是乌加里特,南方的霸主是毕布勒。

公元前2世纪中期,腓尼基已处于埃及控制之下。腓尼基诸城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远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乌加里特和毕布勒就已经和埃及、克里特等地发生商业来往。所产纺织品和染料最负盛名。染料为紫红色,从一种海生介壳动物中提取。用这种颜料染成的紫红布行销地中海各地,腓尼基人的足迹也随着布匹行遍地中海沿岸各港口城邦。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腓尼基航海家。

有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把一些腓尼基航海家召进王宫,对他们说:“能替我围着非洲转一圈,告诉我非洲的形状吗?”航海家们赶紧跪下,并肯定地回答道:“愿听法老吩咐,您让我们到哪儿去,我们都可以办到。”

这些腓尼基航海家虽夸下海口,但他们也没有把握,因为谁也没有跨出过地中海,面对非洲大陆,他们一无所知。环航整个非洲就是要走一条前人没有涉足的航道。腓尼基人不愿服输,他们决定环航非洲。

腓尼基人精心设计出三条小船,这些船只分成双层,下层坐着的是划船的水手,而高高翘起的船头由一名水手站在上面,时刻注视着前方的情况。船上装的除了日用品外,其余的是他们准备与别的港口交换的商品。几天后,腓尼基人出航了,每一个日出日落,腓尼基人都要用小刀在桅杆上划下一道,这代表他们走了一天。桅杆上的道道一直在增加,可腓尼基人在沿途根本没有看见任何人烟。直到第四十道横线出现时,望台上的水手才发出叫喊:“快看,快看!前面有人在海边捕鱼。大家赶紧把船靠过去。”听了这个消息,船长也显得兴奋起来,可他却摆了摆手,怀疑地问道:“看仔细点,那些人手中有没有武器?”“没有,没有,我看得很清楚。”望台上的水手回答说。

在确认无误后,船长这才敢让人把船向岸边靠近。那儿是一个村庄,村庄里的人几乎都没有穿衣服,只用树叶在身上随便地缠着。由于语言不通,腓尼基人和这些原始居民之间只能互相比划着说话。在粗略的交流后,大家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于是双方进行了物品的交换。

走过这个村庄,腓尼基人又向南前进,越过了赤道。很多天以后,腓尼基人的食物吃光了,他们只得上岸打猎,并在土地上种了一些庄稼。3个月后,庄稼收获了,腓尼基人装好粮食,继续前行。在第三年桅杆快要划满横杠的时候,他们到了一个大河口岸,河口边有一些村庄,进去一看,里面住着的竟也是腓尼基人,原来他们回到腓尼基了。几天后,腓尼基航海家进入地中海,向法老禀报自己是怎么航行的。法老听了他们环航的经过,十分高兴,并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腓尼基人结束了环航非洲的行程。这次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第一件盛事。 SAYPUXWRjOh3T4+/HraNaslbmf60tO6ZcjYHJp6zSVCax0JWt2gB/iAi9nzpNKl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