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 文学、史学1

诗、词、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哪部作品?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的“六义”。

孔子

《诗》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如何辨别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朝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朱熹曾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赋。实际上就是为了突出主题对象所作的描写。通常是一系列排比句式,而且多用骈文,看上去非常绚丽夺目。比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帕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起着将情感扩大或者缩小的作用,又或者是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不方便直接表达的感情。比如李白《蜀道难》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兽行来比拟人的作为,在略有夸张的同时,充分宣泄着诗人内心的愤懑。

(3)兴。即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具体说来,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起兴主要有两种效用。其一提出中心,奠定全文的基调。其二“引起”读者“兴趣”。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是哪两首诗歌?

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称为“乐府”。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热烈质朴。

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与汉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合称长篇叙事诗的“乐府双璧”。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孔雀东南飞》则叙述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荡气回肠的生死之恋。善良而勤劳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焦母却看儿媳不顺眼,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最后二人双双履行“黄泉下相见”之约,为爱殉情而死。

花木兰

赋这种文学体裁有几种基本样式?

除了诗、词、曲之外,历史上还存在过一种具有诗歌特点的文体,这就是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通常认为,赋有骚体和散体两种基本样式。

(1)骚体赋。直接由楚辞发展而来。它采用骚体句式,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抒情为主,因而更接近于诗;它的结尾往往有“乱”、“讯”“歌”等更富于音乐性的部分,显示了它原来的音乐背景。

(2)散体赋。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它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它以描写为主,也有说理性作品;在段落开头常用“于是乎”、“尔乃”、“若夫”等标志性词语,显示出它的散文化特点;上述特征又决定了它在表现手段和审美方面的特征,如长于铺陈,文辞华美,篇末寄讽等,但这只是其次要的特征,不是判断文体的标志。

《离骚》为何又被称作《离骚赋》?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形式。所诵之诗赋,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

西汉的司马迁之所以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说法(引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因为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从不称作“歌”。再有,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等作品在汉朝都被称作赋,汉初贾谊模仿楚辞而凭吊屈原,名之为《吊屈原赋》。后来还有不少汉朝人也采用这种形式写赋。由于这些作品与《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有渊源关系,因此被称作骚体赋。

屈原

《楚辞》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汉刘向把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和王褒、东方朔、唐勒、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严忌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编辑成集,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作章句,并增入《九思》。如今,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

《楚辞》是继《诗经》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其他人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汉魏六朝的《搜神记》属于哪种体裁?

《搜神记》是直承《穆天子传》《山海经》影响而出现的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书中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虽然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从体裁上讲,《搜神记》属于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小说指汉魏六朝时期带有神怪色彩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逐渐盛行,鬼神迷信的说教广为流布,所以志怪的书特别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东晋初年干宝的《搜神记》便是代表之作。

“文章西汉两司马”分别指的是谁?

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当时散文以司马迁成就为最高,赋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故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一说,以此表达二人在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题卧龙岗诸葛草庐一诗中,这样写道:“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再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列“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为一篇,并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

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有什么内涵?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代表作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美女篇》《赠白马王彪》、王粲的《七哀诗》等。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指文章的语言应准确、简练、明晰,从而使文章刚健有力。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

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

为什么宫体诗常被称为亡国之音?

所谓宫体诗,是指南朝梁后期、陈后主时期和隋炀帝时期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流派。其名起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大多以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述女性之美,形式工巧,声律严整。

宫体诗虽出现于南朝梁,却源于晋宋以后的吴歌西曲。吴歌西曲颇多艳情之作;而由于播于管弦、流在人口,乃成为一时的流行歌曲。当时的上层贵族和文人耳濡目染,便竞相模拟,竟蔚为风气。轻艳的市井歌曲与浮华放浪的宫廷生活相契合,便产生了宫体诗。

宫体诗的主要作者为萧纲、萧绎以及聚集于他们周围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陈后主陈叔宝及其侍从文人、荒淫享乐的隋炀帝也可归入此类。由于宫体诗流行于三个短命的王朝,而陈后主和隋炀帝又是所谓亡国之君,故宫体诗也常被称为亡国之音。

哪三位作家被称为“北地三才”?

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的佼佼者是温子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从“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的现存作品来看,三人的创作亦明显地表现出模仿南朝文风的共同特点,其艺术成就也都远不及南朝文人。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诗人的雅称?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褶褶生辉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世称“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有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是唐诗史上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多为风花雪月之作,齐梁宫体诗色彩非常浓厚。大臣上官仪亦秉承陈隋遗风,诗作风靡一时,致使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在齐梁形式主义诗风在唐朝诗坛占踞统治地位时,王勃首先挺身而出,反对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纷纷响应,并肩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并试图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

卢照邻:《长安古意》《五悲文》。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杨炯:《从军行》。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什么是古体诗?《蜀道难》是古体诗吗?

古体诗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字数看,有四言、五言、七言诗和杂言诗。

四言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潜的《停云》都属于四言诗。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朝。《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朝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朝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到了唐朝,七古大量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李白

杜甫

什么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吗?

近体诗,指唐朝形成的格律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这种诗体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和绝句中又各包括五言和七言。近体诗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有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不过也有超出此数的。

近体诗除在字数和句数方面有限制外,在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方面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律诗的八句可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称为首联,第三四句合称为颔联,五六句合称为颈联,七八句合称为尾联。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一韵到底的平声韵。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借对(借音、借义相对)、扇面对、流水对等。唐诗中,以杜诗最工。

除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还有诗×?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杜甫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人被誉为“诗骨”、“诗杰”、“诗狂”……

陈子昂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王勃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王昌龄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七绝圣手”。

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刘禹锡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王维诗中有佛教意味,加之王维在唐朝诗坛的崇高地位,被誉为“诗佛”。

白居易写诗刻苦至极,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李贺诗善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鲜明形象,人称“诗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除上述“诗×”的称号,还有些诗人因作诗特色亦赢得一些有趣的雅称。比如,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之为“温八叉”;崔珏曾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白居易

贺子章

唐朝有“五言长城”称号的是哪位诗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因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号称“五言长城”,意思是说他人难以胜过。刘长卿的五绝,最为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文字省净优美,意境幽远,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寥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当时有位年长的隐居之人秦系与他关系极好,两人常常以诗相赠答。有一天,一位朋友读了秦系应答刘长卿的五言诗之后,感到他们的诗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说:“长卿自以为是‘五言长城’,坚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队从侧面发起了进攻。虽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减壮年,还真够长卿抵挡一阵的。”

除高适和岑参外,哪些人还擅长写边塞诗?

唐朝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岑参。前者代表诗作有《别韦参军》、《别董大》、《燕行歌》等。后者代表诗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除高适和岑参外,王昌龄、王之涣、卢纶、王翰、崔颢、李颀也比较有代表性。

王昌龄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的并称“双壁”。边塞诗有《从军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句出自《芙蓉楼送别辛渐》,为传诵名句。

王之焕的《凉州词》,流露出征人久戍思乡的哀怨。《登鹳雀楼》则暗示出人生哲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给人无限启示。

唐代哪八位学者名人被誉为“饮中八仙”?

“饮中八仙”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吗?

乐府自西汉设置始,就具有多种功能:以诗合乐,以诗观风。“风”通过声诗的乐音感染,实现讽谕目的。古乐府(唐朝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确实都是些讽谕精神强烈的作品,但自六朝以来逐渐消亡。唐朝贞元、元和之际,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发起“新乐府运动”。

所谓新乐府运动,指的就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发生的用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的诗歌运动。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悯农》诗二首)、张籍(有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和王建(《水夫谣》、《田家行》、《簇蚕辞》)等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为《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代表作为《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二人世称“元白”。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圭(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除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将外,在诗歌形式上,他还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此外,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成为唐人传奇中的名篇。

元和十年,白居易遭谤被贬江州,新乐府运动因之受挫。不过,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你知道唐朝“大历十才子”都有谁吗?

“大历十才子”指的是唐朝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记载:十才子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他们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不像前辈的盛唐诗人那样体现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而是多投献应制之作(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而作的应酬诗称应制诗)。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主旋律。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偶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之作。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唐宋古文运动是怎么回事?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朝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韩愈最先提出“古文”这一概念。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倡言以文“载道”、“明道”,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以扫清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人们把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朝和宋朝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韩愈,还是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那么,唐宋八大家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话说明朝初期的朱后最初将上述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期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风靡海内。“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由于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朝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苏轼

王安石

欧阳修

“郊寒岛瘦”中的“寒”和“瘦”怎么理解?

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际遇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又作“岛瘦郊寒”。

更明确地说,“郊寒岛瘦”形容的是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缺乏韩愈、李贺等人诗作的气势,破碎迫促,且注重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得此称。

早在宋初,欧阳修即曰:“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书梅圣俞稿后》)至苏轼正式提出此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朱熹则作“岛瘦郊寒”:“君诗高处古无诗,岛瘦郊寒讵足差。”(《次韵谢刘仲行惠荀》)

孟郊、贾岛

《全唐诗》中“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人是谁?

春江花月夜景色

唐朝诗人张若虚,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俗文学“打油诗”始作俑者是谁?

打油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

相传为唐朝郡人张打油所创。明杨慎《升庵外集》载,唐朝张打油《雪诗》中有“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句。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所用都是俚语,且颇为诙谐。

张打油的《雪诗》,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后人遂将这类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的诗歌称为“打油诗”。

“泰斗”最初称颂的是哪个大唐文人?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泰山,中国五岳名山之首,主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即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因七颗恒星排列成斗形(斗,古人舀酒用的一种长柄的勺),且终年见于北天极,故称为北斗。“泰山北斗”一般用来称颂德高望重的,因其卓越成就、高尚品德、精神修养而为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新唐书·韩愈传》中,用“泰山北斗”称颂韩愈:“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骈文是什么文体?它有哪些别称?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唐朝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骈体文代表作家有徐陵(《玉台新咏序》)、庾信(《哀江南赋序》)、谢伋(《四六谈麈》)、王勃(《滕王阁序》)等。发生在魏晋,繁兴于六朝。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朝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晚清诗人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骈文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凡用骈体写的赋、箴、铭、赞、颂、诔词等,一般都是有韵的。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体文的作者往往是出于要使文章典雅,或炫耀自己的读书渊博,而肆意追求多用典故,因此人们读起骈体文来易产生如坠五里云雾之感。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的作者是谁?

诗话是评论诗人诗作、发表诗歌理论批评意见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形式。

南朝钟嵘的《诗品》评阮籍诗的特点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论《古诗十九首》云:“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些印象式的品评随意即兴,多真知灼见与真情实感。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北宋欧阳修的《诗话》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诗话。

因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后人称引时名之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全书共二十八条,以漫谈随笔形式评论诗歌,记录轶闻趣事和瞬间感想所得,有对诗歌规律、特性的探求,有佳句赏析,有掌故轶事介绍、谬说更正等等。

词为何又被称为“诗余”“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因此词又被称为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词是配音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后来词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为什么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

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也是中国第一个词派。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花间集》所收录词人的词风大体相近,多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以浓艳之色彩,华丽之词藻,构成其“香而软”的风格。他精通音律,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作用,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据说,温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大概温庭筠长相较为丑怪,所以时人亦称之为“温钟馗”。

苏轼是发豪放词之先声的第一人吗?

豪放派是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等。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均是可与婉约词相媲美的名篇。

陈亮

李纲

哪几位词人被树为婉约派“旗帜”?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形容这一类型的词风。

婉约,顾名思义,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李清照(闺语。其词又被称为“易安体”)、晏殊(别恨)、柳永(情长)、李煜(愁宗)被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等。 laXk1xqnQAd9R7ujs49xW9bQuCzszf9e4fvBVzd2N3UdgXcq6JGt1/8JpZmcnm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