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进退两难间何去何从1

择木而栖,明智“转身”

玉寅生和三乌从臣是同学,相交甚好,他们没有钱,于是以品性互勉。玉寅生对三乌从臣说:“我们这些人应该洁身自好,以后在朝廷做官,绝不能趋炎附势而玷污了纯洁的品性。”三乌从臣说:“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巴结权贵绝不是我们这些正人君子所为。”

“既然我们有共同的志向,为何不现在发个誓呢?”玉寅生非常高兴,于是他们郑重地把鸡血抹在嘴上发誓:“我们二人一致决心不贪图利益,不被权贵所诱惑,不攀附奸邪的小人而改变我们的德行。如果违背誓言,就请明察秋毫的神灵来惩罚他。”

后来,二人一同到晋国做官。玉寅生又重申以前发过的誓言,三乌从臣说:

“过去用心发过的誓言还响在耳边,怎能轻易忘呢!”当时赵宣子受到晋王的宠爱,人们争相拜访赵宣子,以期能得到他的推荐,从而得到国君的赏识。赵宣子的府邸前车子都排出了很远。

这时三乌从臣已经后悔,想去赵宣子家又怕玉寅生知道,但是又很想结识赵宣子,几经犹豫后,他决定尽早去拜访,以避人耳目。当公鸡刚叫头遍,他就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去拜访赵宣子了。进了赵府的门,却看见已经有个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屋前东边的长廊里等候了,他走上前去举灯一照,原来那个人是玉寅生。两人相对而愧,赶紧告退了。

明代大文学家宋濂对此评论说:“二人贫贱时,他们的盟誓是真诚良好的,等到当了官走上佳途,便立即改变了当初的志向。为什么呢?是利害关系、地位权势使他们感到恐惧的缘故。”

玉寅生和三乌从臣也许如宋濂所说,是惧怕权势导致了违背誓言。其实,我们也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当初不得志时,以洁身自好为誓,而当他们有机会出世时,他们去拜访能起用他们的赵宣子,也可以理解,毕竟赵宣子能够为他们施展才干创造条件。其实,他们为官也并不与洁身自好相违背,不是也有好多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存在吗?他们相视惭愧,是他们自己把“做官”等同于“不洁身自好”了,其实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冲突。

如果你是个人才,想一展才干,敏察自己所处的外在形势是非常必要的。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曾是东林党人,东林党受迫害时他隐居乡里。

1618年,他自愿投效后金政权,受到努尔哈赤的赏识和重用,在清军入关和入关之后的政权建设及军事策略上,他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为崇祯发丧、起用明朝旧臣等重要策略都是他力谏的结果。范文程历事四朝,死后康熙帝亲自撰写祭文悼念他。

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朝政纲纪败坏,早已没有励精图治的可能,一代王朝已走向了穷途末路。范文程虽然曾为东林党人,想一展才干,振奋朝纲,但东林党人却遭到迫害。看来,此路不通。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干,范文程转而投向有发展潜力的后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

范文程看到明王朝气数将尽,后金有实力一统天下,于是离开了给他以迫害的明朝,来到后金效力,结果使得自己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范文程这种敏察大势,找好自己人生定位的方法值得借鉴。

历史经验

在新的形势下,是对固守自己当初的志向不作交通,还是辨明形势,重新选择?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敏察自己施展的形势,然后找准自己的定位。

被迫的合作,让对手陷入潜在困境

法国国王路易十一酷好占星学,在宫廷里养了几个占星师,其中一位尤其灵验,让很多自诩洞察人生的能人佩服,路易十一也对他的能力很赏识。

有一次,这名占星师预言一名贵妇将在三日内死亡。大家不以为然,那是一个美丽、富有、健康的女人,任何不幸都不可能降临到她的身上。但三天后贵妇人意外地死于车祸,受惊的马将她抛出了车厢,她就这样被摔死了。人们对这个占星师的预言变成现实感到异常惊异。

国王被吓坏了,他想如果不是占星师谋杀了贵妇来应验自己的预言,就是占星师和魔鬼有一个约定。国王也开始惴惴不安,因为占星师已经威胁到了路易十一本人的安全。国王决定杀死这个让人害怕的占星师。

于是,路易十一召见占星师,并提前命士兵埋伏在宫殿里,一接收到他发出的暗号,就冲出来将占星师刺死。在杀死占星师前,国王决定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自诩能够看清楚别人的命运,但你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吗?告诉我,你能活多久?”占星师稍微思考了一下,说:“我会在您驾崩前三天去世。”

路易十一知道占星师可能在说谎,但他绝不可能为了证实占星师的谎言而让自己冒丧失生命的危险。于是,路易没有发出预定的暗号。而这名占星师不但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国王全力的保护。国王聘请宫廷医生照顾他,占星师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

但事实上,路易十一死前的第三天,占星师并没有死,他甚至比路易十一多活了好几年。可见,在预测生死的问题上,占星师显然利用了路易十一,他利用了路易十一的怕死心理,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获得了荣华富贵。

这个历史事件对于我们每个人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是很有启发的。创造一种困境,使对方陷入与你一样无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么即使他本可以夺走你所有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与你合作,作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你的决策。路易十一本来有决定占星师寿命的权力,但在听了那个可怕的预言后,他在决定夺走占星师生命的时候,就不得不想一下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这个绝顶聪明的占星师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寿命与国王的寿命之间的巧妙联系,使自己化险为夷,并享受到令人艳羡的奢华生活。

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设法把你的对手绑在自己的船上,让对手和你陷入同样的困境。此时,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会无奈地作出有利于你的让步。民间有句俗语“临死也要找个垫背的”,从博弈思维上来讲,其实是同一个道理。这不是简单的一损俱损的报复心理,而是一种困境中的博弈策略。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与赵国有中山之争,故派庞涓率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孙膑和田忌率兵救赵。孙膑向田忌建议围攻魏国都城大梁。结果,魏都告急,庞涓急忙回师,齐国以逸待劳,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这里,孙膑给庞涓设置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要么放弃赵国,救援都城;要么继续围攻赵国,弃国都和魏王于不顾。对庞涓来说,他很清楚齐国救赵的意图,但他又不能置魏王和都城的安全于不顾,最后作出赶紧回师的决定。而庞涓的这一决策就使齐国救赵国的目的达到了。

现实生活中,因为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使得策略的选择不能处在信息完全公开的理想模式下。但恰恰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巧妙地设计布局,人为创造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困境,迫使对方与自己合作。

历史经验

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不要绝望,要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同盟队伍,设法把你的对手绑在自己的船上,形成一个暂时的利益共同体。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下,让对手和你陷入同样的困境,从而迫使他与你合作,作出有利于你的决策。

在放弃与坚守间,独辟蹊径

克里斯托·莱伊恩是英国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除了年轻,他一无所有,但他很幸运,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1688年,这位年轻的设计师运用工程力学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克里斯托·莱伊恩却十分自信,他认为只要用一根坚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安全。他坚持自己完美的设计而拒绝了工程验收者的建议。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官员,对方威胁要将他送上法庭。

在种种压力下,克里斯托·莱伊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意味着公然与政府作对;放弃自己的主张,又有悖于自己为人的准则。

最后他屈服了,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市政府人员仰望着五根高大结实的柱子,放心了,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莱伊恩主持设计的市政府建成后,官员你来我往,换了一批又一批。300年后的一天,当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人们愕然发现莱伊恩后来加的四根柱子根本就没顶到天花板,柱子和天花板中间差了令人难以察觉的1毫米。

后人将这个市政府大厅称为“嘲笑无知的建筑”,世界各国的建筑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根神奇的柱子。如今这个大厅仍坚固如初。莱伊恩当时说:

“我很自信,自信至少在100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心的一点点坚持。”

莱伊恩在关于柱子问题上,与那些自以为是的官员们有过冲突,还差点儿被送进监狱,但他很快就明白,面对那些无知的人,顶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于是很巧妙地想到了这个办法。面对强势的对手,有些人是抱怨,然后是屈服,要么就是碰得头破血流。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想到。像莱伊恩一样,在放弃和坚持之间独辟一条蹊径才是最聪明的。

公元前131年,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的时候,由于城高墙厚,不得不集中兵力猛攻城门,但要攻打城门就必须用到撞墙槌,马西努斯想起几天前他曾在雅典船坞里看到的两支沉甸甸的船桅,就马上下令把其中较长的一支立刻送来。

接到命令的军械师认为短的那根桅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但攻城效果比长的那根要好,而且运送起来也方便。于是,他擅自做主送去了较短的船桅。

他甚至幻想着这根短桅杆在战场上发挥功效,使领袖不得不赏赐他许多战利品以赞扬他的高明。

马西努斯见送来的是那根短的桅杆很生气,军械师却以专家自居,滔滔不绝地向马西努斯解释使用短桅杆是何等的理智,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马西努斯等他说完,立刻叫人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地将他打死了。

这名机械师的道理没有错,较短的桅杆因为撞击速度快,所以产生的撞击力度就格外大,但马西努斯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手下要遵守命令。其实,这名机械师完全可以找个很好的借口来证明他的道理,比如说正打算运送长桅杆时,却发现这根长桅杆已经有了难以察觉的裂痕,不得已才送来了短桅杆,而不必用自己的“道理”直接冲撞上司。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说:“无论对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争论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避免争论。”真理都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过多的争论。

要花费心思的是用怎样的行动来坚持真理。

历史经验

在现实中,面对强势之人,一味顶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放弃又违背了真理。所以做出一种屈服的姿态,独辟蹊径,在选择和放弃之间找到一条捷径。既给足别人面子的同时,又捍卫了自己的权益,两全其美才是最高明的决策。

青梅煮酒,英雄难论

公元198年,刘备跟随曹操成功消灭吕布后还都许昌,刘备被封为左将军,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曹操在许昌围猎时,故意表露自己篡位的意图,以试探大臣们的心态。当时所有人都不敢言,只有关羽年轻气盛“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刘备“摇手目送”拦住关羽,还不无讨好地对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卑怯的汉献帝虽对曹操不满,却又奈何不得他,最后偷偷割破了手指头写了道密诏,然后藏在腰带中交给了岳父董承。董承一心想解救这个可怜的女婿,把刘备也拉入了他的反曹团伙中。

刘备一边跟着国丈策划谋杀,一边心惊胆战地开始在曹操的后园里种菜。曹操是何等精明又何等多疑之人,他想刘备这样的人突然种菜,心中必有什么大计划。于是趁着梅子青黄之际,特意带着人马到刘备的菜园子里邀请刘备一起喝酒。“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然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在外龙挂。曹操与刘备凭栏观望,曹操说:“使君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说:“不大清楚啊。”曹操说:“龙呢,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值春天,龙就借着时节开始变化了,就像人得志的时候在四海纵横一样。”

“龙的存在犹如世间英雄。使君在各地闯荡了这么久,一定知道现在谁是世间英雄吧,不妨说出来看看。”刘备谨慎地说:“我凡人肉眼,怎么能知道谁是英雄呢?”曹操说:“即使没见过面也一定听到过名声吧。”刘备见推辞不得,只好说出了一串名字,大到时下与曹操抗衡的袁术、袁绍,小到揭竿而起的农民兄弟张乡、张鲁,唯独没提参加了董承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曹操遂直言相告: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刘备吃了一惊,吓得把手里的匙箸都掉在了地上。幸好,当时雷声大作,刘备遂从容地捡起匙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于是,曹操大笑,他想连雷声都害怕的人怎么可能是英雄呢?从此不再怀疑刘备。后人有诗赞赏刘备道:“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则故事充分说明了刘备善于韬晦。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之意;晦,是黑暗、隐蔽的意思;进入隐蔽状即为韬晦。韬晦之策是境况不利时,暂时退隐,以养精蓄锐他日东山再起。不要以卵击石,要想办法把卵孵成鸡,鸡和石头较量,胜算自然长了很多。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博弈中,曹操分明占据主动,具有绝对的优势,他只是借机来试探刘备的真实意向。面对这种困境,刘备权衡利弊,没有强出头,而是选择了后园种菜的韬晦之策,避免了曹操的猜忌,保全了自己,隐藏了实力,实在是英明的决策。

面对困境,人们往往会意气用事,孤注一掷地进行毫无希望的反抗。其实,反抗的后果就是更大的损失。如果采取忍辱负重的态度来应对困境,弯弯腰,低低头,结果你会发现你的境况反而会好些,对方会因你的退让而无处着力,因为他本来期待你在他面前露出锋芒和破绽,这样他好趁势将你打败。而你的退让会让他放弃甚至是不屑对你进行反击,这样,你就可以一点点控制局面,摆脱困境了。一时的英雄不等于永远的英雄,一时的懦夫也不表示一辈子都是懦夫。

适度的退让不是屈服,更不是放弃尊严。身处困境,只有用暂时的退让来调整自己,才能进一步等待反败为胜的时机。

历史经验

面对困境,不考虑得失的反抗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如果采取忍辱负重的态度,让对方在你的退让中放松警惕,反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是一个相对高明的决策。

按住心兵不动,管他兵荒马乱

刘师立本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名侍卫,因参与李世民夺权的兵变而被加官晋级,升至左骁卫将军,深受李世民重用。后来有人嫉妒刘师立,向太宗告发说:

“刘师立自称眼有赤光,身体上有特别标记,姓名也是上天特定的。”

李世民听说后,把刘师立叫来,亲自问他是否有这回事。刘师立吓坏了,赶紧伏地叩头说:“臣在隋朝的时候只是个地位低下的六品小官,从来不敢想到会有今天的富贵,幸而遇到陛下,待我恩宠异常。对于陛下的恩德,我时常想着以性命相报。我所得到的早已超过了我应得到的,怎么还会谋反呢?”

李世民笑笑说:“我知道你是什么人,所以才会召你过来一问。这是别人的谎话,你不要理会。”李世民不仅没有怪罪他,还立即赐给他很多布匹为他压惊,好生安慰。刘师立从此更加忠于李世民,后受命守卫边疆,多次立功。

太宗晚年率师亲征辽东,命宰相房玄龄留守京师长安。

出发的时候,太宗对房玄龄说:“朝中之事,事无大小均交给爱卿全权处理,不必向我禀报。”然后便出发了。

但不久,留在长安的房玄龄接到造反的密报,查问下来,竟然是指控自己谋反的。

他不敢擅自处理,赶紧派人用驿车把告密人送到皇帝行营。太宗一听说房玄龄送来个告密的,很是惊讶,再得知告的是房玄龄后,他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告密者。然后责备房玄龄太谨慎了,不该为这点小事也来请示他,以后这类诬告他可酌情处理。有了太宗的话,房玄龄这才放下心来处理朝政,在后方安抚百姓,全力支持着前方的武器和后备供应。

太宗后来叹道:“我有萧何一样的房玄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唐太宗不是不对大臣设防,而是他心中自有分寸,他深知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哪些事该防,哪些事不该防。太宗自信的本钱就是自己一贯的贤明,他从一开始就把握好了自己选择臣下的尺度,然后才去放心任用。

用人不疑的关键不在于疑还是不疑,而在于领导者对局势的控制程度。很好地控制局势,即使真有人不忠,也有能力去控制,也就是说,实力是根本。

自己行得正,走得端,不管别人如何行动,都伤害不到你。

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要舍本逐末,要从根本上不断增加自己的实力。实力强大,周围的人自然而然就会主动依附了,和别人讨价还价时底气就足了。

历史经验

深谋者必无虞。凡事看得远,提前做好谋略,中间即使有小的差错也容易解决。否则,为人褊狭而且鼠目寸光,往往会失信于人,同时也会导致贪恋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舍弃了长远的利益,这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下下策。

大义灭亲,一种无奈的选择

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他才华出众,品德高尚,但身为人臣,乐羊也时常面临“囚徒困境”的难题。

魏文侯三十八年,将军乐羊奉国君之命出兵讨伐中山国,而这时他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做官。两国交战,中山国利用乐羊之子,想迫使魏国退兵。为了争取民心,乐羊就对中山国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

当消息传到魏国的时候,一些官员便纷纷向魏文侯告状,称乐羊之所以围而不攻,是为了保护他的儿子。魏文侯听了之后,并没有直接相信官员的谣言,而是立刻决定做两件事:派人到前线慰问部队;为乐羊将军修建新的住宅。

被围困已久的中山国国君眼看着已经没有突破敌人的方法了,只好杀死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说:“乐舒帮昏君做事,死如粪土。”随即下令攻城,中山国灭,国君自杀。

乐羊得胜回朝后,魏文侯命人拿来了两只箱子,让乐羊看。乐羊打开之后,发现全是揭发他围城不攻的奏章。乐羊什么都明白了,激动地对魏文侯说:

“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国,我乐羊早成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国并非我的功劳,大王排除各种杂音,彻底相信我,因此这份得胜的功劳应当算在大王您的头上!”

魏文侯高兴地对乐羊说:“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国,支持你、相信你那是必然的,无论怎样,这次能够攻下中山国你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随后,魏文侯重赏了乐羊。

在这个故事里,一方面是以儿子要挟的中山国,一方面是魏文侯的君命难违,夹在其中的乐羊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囚徒困境。如果选择保全儿子,那么他面对的就是因为一己之私而有违君命甚至叛国的危险,这种千古的罪名和巨大的风险一般人都无法承受,乐羊也不例外。权衡再三,他选择了大义灭亲,宁可放弃儿子也要打赢中山国,这样能够最大化地保全自己的利益,对乐羊来说是种较好的结局。

身处囚徒困境的博弈,任何一个囚徒的决策都是从自身的角度作出抉择,虽然看似是最优的决策,但在实施上总有不少的遗憾和损失。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能够左右乐羊作出这种选择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魏文侯对乐羊的信任和支持。在当时的情形下,魏文侯也面临着一场和乐羊之间的君臣博弈。如果魏文侯一时冲动听信谗言,从而怀疑乐羊的话,那么他面对的结局可能不仅是失掉一员大将,而且也将输掉一场战争,这种损失太大了。

于是他选择了信任乐羊的策略,赢得了人心,赢得了战争,这是最好的结局。

在博弈上,有一种选择就是让对方作出牺牲,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魏文侯就以乐羊大义灭亲达到了自己的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魏文侯的决策的确高明。

历史经验

如果不能有一个最佳的策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优策略以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虽然免不了遗憾和损失,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已经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以弱对强,暂时退让以图将来

康帕内拉出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亚城。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对哲学、宗教、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因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对教会权威大胆提出怀疑,教会把他视为异端,1593年他首次被捕入狱。

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很多小国,各小国间相互敌对,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成为西班牙等国掠夺和角逐的场所,连年战争,人民深受苦难。1599年,31岁的康帕内拉领导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准备发动一次起义,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可惜机密泄露,起义失败,康帕内拉被捕。宗教法庭的人用酷刑折磨他,把他的手臂钉在座椅上,想用这种办法改变他的信念。

康帕内拉以惊人的毅力对抗着各种迫害,但监狱里非人的折磨使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他渐渐地不能承受那些花样翻新的酷刑。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强硬的姿态,学着伪装自己的意图。

他终于明白,思想的表达方式不只是对抗。于是,他开始装疯卖傻,想要骗过那些审判官的眼睛,企图让他们以为他的信仰源于无法控制的疯狂神经。

因为法律规定,一个疯子无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603年,宗教法庭对他作出了终审判决:康帕内拉是个疯子。在以后的4年时间里,他的境况好一些,宗教法庭把他当做疯子而不是异端者来对待。他被一根锁链锁在墙上,此时康帕内拉可以写作,他利用这点可怜的自由写出了《伊斯帕尼亚君主政体》一书。

这本书认为西班牙应该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西班牙的神圣使命。书中宣传的思想与他一贯的主张背道而驰,宗教极端分子认为这个疯子已经得到了重生,他们决定释放他。

1626年,康帕内拉终于获得了自由。他出狱后,迁居到法国,但当时法国的传统宗教势力也很强大,他于是又写了《无神论投降》一书。这本书攻击的目标是自由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和卡尔文教派等各种异端人物。该书反驳异教徒的信仰,支持天主教的优越性。然而,那些异教徒的主张却气势壮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对他们流露出更多的是赞扬而不是批判。与此相比,在为教会申辩时,作者用的则是陈腔滥调。

这让宗教极端分子感到不安,这显然是一本异端书,可他们却找不到任何证据给他判刑,因为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在为教会说话。如果把他投入监狱,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教义。他们拿他毫无办法,而无神论者却把这本书尊为圣经,自由思想家们用书中的观点来维护自己的信仰。

康帕内拉用暂时的妥协获得了自由,用有限的自由巧妙地坚持着自己的思想。聪明的人既避免被人反驳,也能避免反驳他人。他本来很善辩,但他不会把这种锋芒在人前轻易显示出来。

历史经验

以弱对强的情形下,贸然亮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中会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种貌似勇敢的博弈行为,实则是没有远见的匹夫之勇。若以暂时的妥协来保存自己的实力,在此过程中逐渐谋求反败为胜的机会,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lJVhvaj5McGUYXtUHjNZt/MT3Gu43OZqX7m3GA2OxlFFcrkWrhV1j+CujVqNmC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