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训练说话的本领(2)

训练自己说话含蓄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萧伯纳答道:“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记者接着问:“那么第二个人呢?”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拜的第三个人呢?”萧伯纳微笑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细加揣摩便会明白萧伯纳的本意,记者们心领神会,对萧伯纳含蓄幽默的说话技巧钦佩不已,同时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试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你要表达难以启齿的事物、行为或要求时,含蓄的方法可帮你解围。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个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个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但大家都能明白时,为照顾对方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时可含而不露,让听众去自己体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来的工作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基辛格以前两次来访时在这幢楼住过。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十分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权力设置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

到达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落座,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客人一一打过招呼,寒暄中不时开几次小小的玩笑,以活跃气氛。

当时由于中美未正式建交及历史原因,很多问题的表达都让人感到棘手。如何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令对方过于难堪成了外交活动的理想境界。在谈判时,采用含蓄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令对方一思即得,又能使谈判顺利进行,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就鲜明地体现在对含蓄方式的运用上。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绝妙,它既使在座的人们知道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干涉,又不伤美国人的面子。听到这一“原因”,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当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确实犯了错误,又不便直接指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起到劝导作用。

齐景公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晏婴一直想借机劝谏。一天,齐景公对晏婴说:“先生的房子离集市太近,狭小潮湿,喧闹而多尘土,我想给你换一处好房。”晏婴推辞说:“离集市近,也有好处,买什么东西出门就到,再说,怎么敢烦劳众乡里帮我盖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道:“你离集市近,了解市价行情吗?”晏婴点点头。景公说:“那你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当时齐景公对百姓采用的酷刑是砍掉双腿,因此市场上卖假腿的很多。于是晏婴趁机说:“踊贵履贱。”意思是说市场上假腿需求量增大而不断涨价,而鞋却十分便宜。齐景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从此免了砍腿的酷刑。

为防止产生误会,造成隔阂,也为了让对方接受建议,对一些特殊人物可采用婉言批评的技巧。

曹禺《日出》中方达生和陈白露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这样什么?

方: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方达生本意是要批评陈白露“太随便”,但这样说怕伤了对方,而使用“好客”“爽快”“大方”等词语,婉转地批评了陈白露,使陈白露自然地警觉起来。这种婉言批评是一种正话反说,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隐后现,即先引其亮出观点,而后提出事实,证明其观点错误,使其自我否定,达到教育目的。

当你不愿、不必或不需对一些错误言行进行直言批评时,运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既可以给被批评者留面子,又能一语点透。永远要记住如果你不采用含蓄的语言进行委婉,间接的批评,而是严辞厉句地批评别人,也许你早就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问题,在同事、朋友间相互批评时也要注意这一点。生活中有不少人不是这样,常常无情地剥掉别人的面子,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却又自以为是。其实,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对那些性格内向、爱面子或工作中偶有疏忽和性格敏感多疑的人,只需含蓄地表示一下这种批评意思,就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正是午休时间,他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道:“严禁吸烟。”史考勃没有指着“严禁吸烟”的牌子大声呵斥,而是朝那些人走过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吸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大家一听,想到自己违反了厂里的规定,于是个个将烟头熄灭了。史考勃的批评是含蓄地表露出来的,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因此,这样的批评谁都愿意接受。

当你不能肯定自己的某些要求愿望是否合理,别人是否支持,或为顾及风度不便直言提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帮助你维护自尊,避免尴尬,取得成功。

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赴日内瓦出席印度支那战争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一天趁休会,他邀请了卓别林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席间,卓别林望着刚上桌的北京烤鸭,诙谐地说:“我所创造的流浪汉夏尔洛,他走路时叫人捧腹大笑的步态,就是从鸭子走路的神态中得到启发的,为了感谢鸭子,我从那以后就不吃鸭子。”

这时,大家急忙向他表示歉意,他又说:“不过,这次可以例外,因为这不是美国鸭。”卓别林的一席话,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卓别林夫妇对北京烤鸭也赞不绝口。宴会结束时,周总理关心地问今天的菜是否合胃口?卓别林风趣地说:“贵国的烤鸭,食味之好虽然举世无双,但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不能让我再多吃。”

周总理听后,理解其意,嘱咐工作人员送两只烤鸭给卓别林夫妇。卓别林高兴得连声道谢。卓别林不愧为幽默大师,想吃烤鸭,又不便明说,于是借周总理问话之机,含蓄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谓得体自然,幽默风趣。

《谈薮》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曾当面答应授予张融司徒长史官职,可很长时间没有下令。于是张融上朝时,故意骑着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病马。太祖见了,问:“爱卿的马太瘦了,每天给它吃多少粮食?”张融说:“每天喂一石。”太祖说:“吃一石怎么这样瘦呢?”张融说:“嘴里答应实际上不给。”太祖明白了张融的话,不久就授以司徒长史官职。

男女间表达爱慕之情,采用含蓄语言,既可避免尴尬,又充满浪漫色彩。电影《归心似箭》中,写了抗联战士魏德胜和女青年玉贞的一段对话:

魏:“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嗳哟,我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要报答我,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

魏:“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挑一辈子?”

玉贞:“挑一辈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质朴、羞赧,心底里的爱慕之情羞于出口,只好借助“挑一辈子”这句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恋情,既深沉,又动人。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对恋人在海边散步,男青年情真意切,对女青年海誓山盟,而女青年只是静静地听,并不说话。当男青年有些忐忑不安时,女青年才缓缓地说道:“我是大海的女儿。”读过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都知道,美丽的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而献出了动人的歌喉以至生命。女青年的爱慕之情不便直说,而巧借小人鱼表达感情,暗喻要像小人鱼爱王子那样爱他的恋人。

但含蓄不是似是而非,故作高深,含蓄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达到讲话目的。如果将含蓄理解为闪烁其词、躲躲闪闪,与含蓄的宗旨就背道而驰了。在鼓舞斗志、交流思想的当众讲话中,言辞还是坦白直接点好,讲话太含蓄会让人觉得你太虚伪、做作,反而听不懂你讲话的目的何在。而对于新闻发布、辩论等类型的当众讲话不妨含蓄一点,多用“弦外之音”。

训练自己说话幽默

不论是平时为人处事,还是涉足各种社会斗争;不论是面对生活的尴尬和困窘,还是面对各种斗争的磨砺和挑战,幽默都能使你赢得世人的钦服和景慕。它能表现你的坦荡胸怀,也能表现你的敏锐和机智,还可以把生活的难堪和斗争的困窘化解成人生的洒脱与大度。这就是幽默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很多伟人都是借助幽默的力量催开了与他们打交道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之门。

周恩来在作具有严肃内容的报告和讲话时,常常运用形象的语言、诙谐的比喻,既阐明深刻的内容,又增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1957年2月,周恩来在上海市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主妇是一个家庭的内阁,她是管理家庭经济生活的“财政部长”,是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卫生部长”,是关心里弄治安的“公安部长”,又是管教子女的“教育部长”,还是搞社交活动的“外交部长”,除“国防”的事务要丈夫多管一些外,妇女在家里是个“包办内阁”,这一番风趣的讲话,贴切地说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从上面的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大大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听众与发言人之间有效地传递感情,增加相互的了解,建立融洽的关系。

幽默是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也是人的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不仅需要一种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且需要一种对事物敏感、想象丰富的幽默气质。而反应的敏捷和幽默的气质,来自广闻博见的知识联想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观察。

绵里藏针是外柔内刚的幽默之法,让人有刺痛之感,却又找不到痕迹。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

而丘吉尔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含着批判,使用了“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对方虽不免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有一次,周恩来在接见外国记者时,有位记者不友善地发问:“敬爱的周总理,既然您始终声称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正直的、积极的,那为什么我们美国人总是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总理爽朗地一笑,答道:“很简单嘛!因为你们在走下坡路,所以昂着头;而我们在走上坡路,自然要低着头。”一席多么精彩的回答!

通过事物间的对比也可产生幽默感。就是所联想到的实际事物与某一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现象,笑恰恰是这种鲜明对比的表现。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就常用对比法说话,例如:“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和美德。”不时听人批评极少数干部:“这个人除了工作不行,其他什么都行,除了面子不要,其他什么都要。”以上的缺与不缺、行与不行、要与不要,错落有致,对比强烈,让人忍俊不禁。

巧借话题,略加发挥,幽默往往随之而来。美国总统林肯说话以幽默见长。一次,他正擦靴子,一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了,惊讶地问:“总统先生,您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答道:“是的,请问您是擦谁的靴子呢?”林肯是一位民主意识比较强的人,在他看来,自己虽为总统,擦擦皮鞋未尝不可。因此对外交官的诘问,既不解释,也不辩驳,而是借题发挥,巧堵言路,令人叫绝。南唐时期,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都大旱,烈祖对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一大臣回答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了大笑,决定减轻税收。

周总理在外国访问时,有位外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你们中国把道路称之为‘马路’?”周总理迅速地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所以称为‘马路’。”风趣的回答既显示了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理的角色要求,又巧妙地回答了一个看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问题,可谓神来之笔。

1965年11月,著名美国女作家、记者斯特朗八旬寿辰,周总理为她在上海举行宴会祝贺,周总理在祝词的开场白中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祝贺40公岁诞辰。”接着,他又对迷惑不解的客人解释到,在中国,“公”字是紧跟它的量词的两倍,40公斤等于80斤,40公岁也就是80岁。听了这番风趣的话,几百位中外来宾爆发出了一阵欢笑声。周总理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我们祝贺斯特朗女士继续为人民写大量的文章,祝贺她永远年轻!”斯特朗听见总理说她只有40公岁,还很年轻,心里十分高兴;在座的客人无不佩服周总理那机敏的思维,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次宴会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一次,当肯尼迪乘坐飞机时,有一位记者问他:如果这架飞机失事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肯尼迪听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你的名字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出现,但字体极小。”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使领导者在笑声中解决了问题,避免了很多不应有的麻烦,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方法。肯尼迪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训练说话时的表情

面部语言是指人们通过面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身体语言的一种,它是凭借眼、眉、嘴,以及颜面肌肉的变化等体现出来的,内容极为丰富。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肌肉组织是由24双肌筋交错构成的,其中有6双通过舒展来表示愉快的感情,有18双则用来表示不愉快的感情。这种面部肌肉组织所产生的感情表现,不受国界、地区、人种的限制,是对于任何社会的人都通行的交际手段。因此,面部表情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中,就成为心灵的屏幕,能够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这对于提高口语表达效果是很重要的。正如蔡特金的回忆所说,列宁讲话时“不但每一个字都是从他心里发出来的,而且面部的表情更加强了那种感觉”,而已故美国记者根宝更是在他写的《回忆罗斯福》一书中说:“在短短20分钟之内,他的面部表情有:稀奇、好奇、伪装的吃惊、真情的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嬉笑、庄严,都有超绝的魅力,但他可不曾说过一个字。”

雨果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心理学家苏赞也说:“眼睛能够暴露一个人心中最大的秘密。不管他在说什么,他的眼睛就会告诉你他正在想什么。如果瞳孔扩大,眼睛大睁,那就表明他听到了什么令他高兴的事,抑或你说的话使他感觉良好,如果瞳孔缩小,那就表明情况正好相反,即他听到了什么他不喜欢的事情。如果他的眼睛眯缝起来,那就表明你大概是告诉了他什么他不相信的话,于是他感到他有理由不相信你或不相信你说的话。”在说话过程中,眼睛能够把人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品德学识、性格修养和审美观念等都展现给听众。因此,凡是有经验的领导者,总是注意恰如其分地巧妙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节交际现场的气氛。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做公开演说和电视讲话时,从不戴眼镜,要同法国人“眼对着眼”地讲话,因为他对眼睛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极为重视。今天,我们的不少领导者在和人交流时,不仅倾听人家的谈话,而且眼睛适当地看着对方,能给对方一种受到尊重,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谈话一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领导,讲话时两眼死盯着讲稿,谈话时两眼或仰望天花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无人”,不知他心里在想着什么,这样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前苏联作家费定在《初欢》中写道:“眼睛会发光,会发火花,会变得像雾一样暗淡,会变成模糊的乳状,会展开无底的深渊,会像火花和枪弹一样投射,会质问,会拒绝,会取予,会表示恋恋之意……”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眼神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交流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有较多听众的场合,可以采用环顾或虚视的眼神。环顾就是视线有意识地自然流转,环顾全面。它可以同所有听者保持眼睛的接触,使每个听者都感觉你看到了他,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他们参与说话的兴致。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使说话人通过多角度的视线接触,比较全面地了解听众的心理反应,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话题。当然环顾要自然适度,速度应适当放慢,不能说话时眼睛老是频繁乱转,那样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还会使人感觉你心不在焉,目空一切。而所谓虚视是指目光似看非看,好像在看什么地方,什么听众,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其范围一般在听众的中部或后部,可用以调整消除飘忽感或呆板感,还可以消除说话人的紧张心理,帮助说话人集中精神思考讲话的内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语。

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加入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他的眼睛便在浓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闪动起来。”

李卜克内西回忆恩格斯说:“他在观察人们和事物的时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镜或黑色眼镜,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目力。他的目光从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总是要洞悉底蕴。这种明察秋毫的目力,这种‘慧眼’,这种自然之母只赋予少数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这一点我在第一次会见他的时候就觉察到了。”普·凯尔任采夫回忆列宁时说:“他演说时的姿态,他的纯朴,而首先是他的一双目光炯炯能看到人们内心深外的眼睛--都使我觉得是非凡的。”

当众讲话时要注意观察听众的眼神,以便了解听众的心态从而随机调节讲话策略。

听者的眼神黯淡无光,表明其内心有忧伤,说话时就不要神采飞扬;听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对自己或自己的表现产生兴趣,说话时就应趁热打铁;听者眼神游移躲闪,表明其慌乱心虚,说话时就应穷追猛击;听者眼神沉静坚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说话时应谦虚谨慎。

当别人用压倒性的目光盯视你时,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在他前额眼眉的上方找一个地方,然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那个地方。这样,谁也没办法用目光的逼视将你压倒,最后那个人除了将自己的目光也降低之外,别无选择。

当然在您愤怒时也不妨以目光表示出来。据说19世纪埃及有名法官叫达乌德,双目犀利,眼光敏锐,在审案时,端坐在瓮中,上面仅露出自己的头,用自己的威严目光死死盯住犯人,阴森可怖、寒气逼人,因此,犯人多会招供。这当然也许仅仅是传奇式的传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倒有一张怒容满面、目光炯炯的照片,据说这是加拿大摄影家卡希的杰作,当时老丘刚步入镜头之内,卡希猛然向前,一把夺下了他的烟斗,首相毫无思想准备,一时勃然大怒,双目圆睁,一手叉腰,气势咄咄逼人。后来,这张照片就成为二战时英伦三岛“永不投降”的精神象征,不能不说这是管理者态势语言成功运用的一个有力证明。

总之,眼睛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引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的这一小节:“不但是身体的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全部可以艺术化成眼睛。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

让微笑为你增添光彩

罗曼·罗兰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程度。”面部表情又是表示内心情感的最敏感的身体语言,美国学者戴维斯在他的专著《怎样识别形体语言》一书中指出:“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特别是领导者使用身体语言中,最纯熟的莫过于这一种了吧。而在面部表情,他们最偏爱的就是笑了。当一张笑脸摆在下属和同级的面前时,他们几乎很快会把它判定为友好的表示,除非背景极其复杂,而决不会去仔细揣摩,反复研究,这轻而易举的一笑,立即就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接近了许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大多数领导者平时总喜欢面带微笑,这种面部表情告诉人们:“来吧,我是朋友。”(当然,由于性格的差异或其他原因,有的领导者却总是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比如夏尔·戴高乐)尼采认为,由于发笑是使人们能够容忍生活磨难的惟一途径,所以人们才笑,但我想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会这样认为,我们的生活需要笑容,我们的工作也需要笑容,前者为了自己的健康,后者满足别人的希望,当你在会议上、汇报中或与下属谈心时,用自己维妙维肖的笑容向对方暗示或者传递一个细小的意向,当对方立刻心领神会之际,一定会从内心中发出满意的笑容。

但是,仅仅是注意到笑的作用是不够的,还应当做到两点:一是要真笑,而不是假笑;二是把握好笑的时机和方式。

就第一点而言,笑有真有假,真笑几乎是不受控制的,而假笑则是一种伪装出来的表情。有研究表明:真笑的第一个表情特征是嘴唇迅速咧开,第二个特征是,在笑的高潮以后,紧接着短暂而迅速地闪一下眼睛。那些“来得快、去得快”的笑,并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满足,因而也是不成功的运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从心里往外压抑不住的高兴就不要笑,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愁眉苦脸地工作,就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你的肩膀上似的。应该准确地说,如果你不是由衷地感到满足,就不要喜形于色。领导者也应该在笑之前想想这一点,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二个问题更为重要。笑的时机要恰当,要注意选择笑的时机、场合、话题。该笑的时候笑,不该笑的时候就不能笑。在欢庆的场合,在轻松的气氛中,在诚恳坦率的交谈中,应该笑;但在谈起不见好转的病情,同去世同志的家属谈话,说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和损失时就不能面带笑容。有些人平时随便惯了,以至遇到参加单位同志追悼会的场合,在给烈士扫墓的时候,在瞻仰领袖遗容的时候,还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这就显得很不恰当了。其次,要掌握笑的分寸。在日常生活谈话中,笑容主要是根据交谈者的关系、谈话的内容以及谈话者的性格、习惯等自然体现出来的。

笑的方式很多,可取的有微笑、轻笑、大笑等。微笑是一种不露齿的笑容;轻笑表现为上齿露出,嘴已微微张开;大笑则表现为嘴已张成弧形,上下牙齿都可看见。

领导者在工作谈话中,一般要以微笑作为基调,微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觉得和蔼、可亲、文明,是仪表的一个构成要素。微笑时面部肌肉容易控制,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笑容。笑的时候应该自然大方,得体适度。那种咧嘴龇牙的笑,嘻嘻逢迎的笑,挤眉弄眼的笑,忸忸怩怩的笑,都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不良的印象。因此,笑容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文化情操的修养,使笑容反映出美好的心灵。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感染对方,产生呼应。嘲笑、冷笑,幸灾乐祸的笑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微笑是通过不出声的笑来传递信息的。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反映。因而领导者要善于使用微笑,就要注意微笑的主要功能:微笑能强化有声语言沟通的功能,增强交际效果;微笑还能与其他体语相结合,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如在接见众多的宾客时,只要边微笑边招手,也具有“欢迎您光临”的功效,同样会使客人感到热情、有礼;在交谈中,遇到不易接受的事情,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不会使人感到难堪。

面部表情除了包括起主要作用的眼神和笑容外,还包括眉部的紧皱和舒放,嘴部的变化等等。比如,心理学家苏赞·克拉默指出:“眼眉的变化是一个人正在想什么的另一种迹象,如果他只抬起一个眼眉,那就表明你告诉他的话,他不是不相信就是认为不可能,两个眼眉同时抬起表示惊异。鼻子和耳朵也能提供一个人正在想什么的线索,如果他一边说他已经理解了你的意图一边摸鼻子或拉耳朵,表明他被你的话弄糊涂了,很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你在说什么。”他接着说:“一个人的前额也是如此。如果他向下紧皱额头,表明他没有听明白你的话或者并不喜欢你说的话。如果他向上皱起额头,表明他对你所说的话感到惊讶。”

总的说来,谈话时面都表情应该是诚恳坦率,轻松友好,而不应该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嘴脸,也不应显出自负自矜的面孔,那样就会从心理上将听者拒之于千里之外。此外,表情还应是落落大方的,自然得体的,是由衷而发的,而不应该是矫揉造作、生硬僵滞的。这需要在平时不断提高文化水准,加强内在修养。有些领导与别人交谈时,往往拿腔作势,面无表情,以表现自己的尊严,显示自己的权威。岂不知这样一来,反而损害了尊严和权威。周恩来同志同人谈话时笑逐颜开,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面部表情语言既然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寒暑表,那么,领导者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更应注意运用它。一方面,要注意准确、贴切地用自己的面部语言艺术,来反映自己与下级同乐同忧的感情,把自己的某些领导意图传达给下级,从而使自己的面部语言艺术更好地为实现领导目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下级表现出来的面部语言,来把握下级的心理、性格、情绪,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让形体语言更丰富

人们通过身体的坐卧立行等姿势表现出的情感、意向、态度等各种信息的综合就是姿势语言。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身体姿势。不过,潇洒、自然、大方、得体的身姿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矫揉造作、忸怩作态的身姿最让人厌烦。

人们在当众讲话时可以根据对方的动作和利用动作交流来传递多种信息,形体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首语。什么是首语?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头部活动来传递信息。主要包括点头语和摇头语。头为六阳之首,首语的地位同样也不容忽视。

在表现形式上,有点头、摇头、偏头、回头、仰头、低头、垂头7种,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点头,表示赞同、肯定、鼓励;摇头,表示反对、否定、怀疑;偏头,表示诧异、犹豫、不解;回头,表示欣赏、拒绝、回避;仰头,表示景仰、傲慢、坚强;低头,表示娇羞、顺从、沉思;垂头,表示无奈、沮丧。

头部动作中,以点头和摇头最常见,含义也最丰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很宽泛。尤其是点头,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赞同、肯定、鼓励外,还可表示问候、致意、感谢、满意、理解、舒畅、表扬、拥护、放心、尊敬、佩服等等。

摇头所指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在双方交际中,一方被另一方问及某人、某事、某问题时,他要表示反对、否定、拒绝,可以摇头;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时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谈此事,也可以摇头。这就需要交流双方根据现场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去加以判断了。

头部是人身体上最具区别性的部位,具有丰富的传情达意的作用。如何动,对说话者来说,是情感的表达;对接受者来说,则可由此获得信息。唐代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奇特想象,没有华美词藻,一个“举头”,一个“低头”,就把诗人旅途中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举头”,触发了思念;“低头”,陷入了沉思。一“举”一“低”,动作简单,却含义深刻。

2.手动。手动,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亦即所谓的手势。

当众讲话的手势不但能强调和解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且往往能使讲话的内容更丰富、形象、生动,让听众可听、可看、可悟。

手势在演讲中的作用和类型有:第一是用来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即所谓“情意手势”;第二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的,即“指示手势”;第三是用来模拟状物,比划大小的,即“象形手势”。在哪种情况下用哪类手势,都应视演讲内容而定。因此在手势运用上必须注意:一要简洁易懂;二要协调合拍:三要富于变化;四不要无节制地频繁使用。

有以下几种手势在当众讲话时被经常应用:

精确抓握手法。在这种节拍信号中,手的动作好像有意识地概括想象中很小的话题,但是手的动作不能延续到大拇指尖与其他指尖真正地触及到一块。这意味着演讲者强调精辟的意图胜似事实上精确的本身。

挥动的手好像在寻找所探讨的答案,但演讲者未能真正阐明这个答案。在演讲中,演讲者碰到具有探讨性和不肯定无把握的问题时,常用这种手势,手部动作表现为食指弯曲与微曲的拇指间有些许距离,其余三指紧握。

强力抓握手法。演讲者在演讲时总想控制大厅的气氛,如果听众并不是聚精会神地随从演讲者的意愿,那么演讲者可采用意图式强力手势吸引听众。手指呈僵硬,五指分开,稍微弯曲,自然向前展开,随即僵硬的五指自然松开。

手掌向外式。这是谈判者惯用的手势。双手微颤动地向外开展,其本身暗示了说话人愿意放弃某些条件,主动接触受话者。这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方式,它希望说者和听者之间早已形成的鸿沟能搭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听者尽可能地进入演讲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

食指拍手法。一般在打拍子时,原则上运用五个手指的动作,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节拍手势仅用一个手指,即伸直的食指。它表达了支配占有的欲望。此外对这种手势有两种表达方式:食指向前指和食指向上有节奏地挥动。在第一种情况里,食指若涉及到某个话题和物件,那么演讲者就是强调这个题目和东西有待于讨论。若指向听众里某个人,那么演讲者是有意图地针对那个人耍威风。这往往会给听众留下一种白热化敌视态度和令人嫌恶的权势欲印象。在第二种情况里,食指向上有节奏地挥动,这意味着演讲者在威胁、要挟和力图征服某人或者某事的愿望。

3.姿体。站姿,能显示当众讲话者的风度。一般说来,发言者要“站如松,坐如钟”,挺胸抬头,端正庄重,给人一种游刃有余,成竹在胸的伟岸之感。发言者在台上,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并且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可以前后左右地进行一些小范围的移动。一般地说,向前移动表示积极性的含义,如号召、赞同、进取等;向后移动表示消极性的含义,如歉意、否定、退让等;向左右移动则表示对某一侧听众特别关注等。但千万不能在使用默语时移动身体,因为这时候的移动只是游离性的多余动作,影响听众的视觉接收效果,破坏演讲的和谐统一。高尔基赞扬列宁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说的和谐、完整、明快和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像一件古典艺术作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即使有的话,也看不出来,正如脸上的两只眼睛,手上的五个指头那样天生不可缺少似的。”

不同坐姿含意也不尽相同。如:坐姿端正,两手平放膝上,身子稍向前倾,是尊重、崇敬的表现;坐在沙发或椅子的前沿,身子前倾,头微微倾斜,是对话题特别感兴趣的表现;坐在沙发或椅子上,身子后仰,甚至转来转去,是一种傲慢无礼的表现;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整个身子倒转于一方,是嫌弃、轻蔑的表现;而采用背朝谈话对象的坐姿,是不屑理睬的表现。性别不同,坐姿含义也不同,如:男生微微张开双腿而坐,是稳重、豁达的表现;将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是轻松、自信的表现;女性拢膝而坐,是庄重、矜持的表现;双脚交叉而又配合交臂的坐姿,是一种戒心很重的表现。

坐姿可分为严肃坐姿、随意坐姿和半随意坐姿三种。身体挺直、双腿并拢或略微分开(女性常为双膝并拢或脚踝交叉),即正襟危坐,为严肃坐姿;背靠沙发或坐椅,两手置于沙发座椅扶手上,或双手交叉靠在头后,两腿自然落地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俗称“二郎腿”),为随意坐姿。介于二者之间,身体斜靠沙发或头部微微后仰,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为半随意坐姿。在当众讲话中,到底选用什么样的坐姿,主要应考虑环境的因素。如在谈判、重要会议上讲话的隆重场合,一般宜采用严肃坐姿,以示庄重和对公众的尊重;在交谈、接待、庆典、联谊会等场合,一般宜采用半随意坐姿,这有益于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缩短交际双方和多方的心理距离;随意坐姿只宜于非正式场合,交际各方十分熟悉和了解,或是亲友之间,才可采用。

对体姿语言总的应用原则是:根据不同场合、对象和谈话目的、方式,选用不同的站姿、坐姿和步姿,以优美、高雅、自然、协调取胜,配合自然的有声语言,以获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对肢体语言要有选择性和节制性的应用,应准确、适度的配合讲话的目的,以达到最佳效果。各种体姿语言还要相互配合,整体协调、连贯,从而表现出优美自然的风度美、气质美和韵致美,为听众塑造良好的说话形象。 7i8S4XWq6UCJMqg+KmKdPKHtO5RJcyOaA8v0bAdrAJAhy8d06zZrFx/ROgV3qN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