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父母难知我的心

1.父母管教过于严厉,觉得自己的家庭是“牢笼……”

问题困惑

我是一个初二女学生。父母对我管教过于严厉,我觉得自己的家庭是牢笼,这样造成了我的极大反感。真想离家出走。

分析解答

其实如果真正和父母倾心交谈,一般都会真切的感到父母对孩子的深深的爱。可惜父母的爱,子女常常体会不到。当然作为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设法使自己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并为之感动。但作为孩子,也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心。

(一)要知道感恩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倾注了多少心血。会议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心爱护的每个细节,就会由衷地生出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来。

(二)要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

一般来说,父母都不是教育专家,教育方法出现偏差是难免的。应当树立这样的认识:父母的严厉,是一种急切的期待,是一种心愿的寄托;父母的唠叨,是一种不放心的关心,是一种无微不至的体贴。三要认清自己的责任。

子女是家庭的成员之一,和谐的气氛要靠大家来营造。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包含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模式上,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孩子要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不能死守对立的态度,更不能采取″离家出走″的极端做法。

2.开始厌烦爸爸妈妈怎么办

问题困扰

我都上高中了,父母为什么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无论我做什么事儿,他们总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嘱咐,没完没了,真烦死我了,而且父母很固执,根本不听我的意见。无论是交朋友、穿着打扮,还是吃东西、看课外书,只要是我的事,他们都要干涉,我一点自由都没有。

分析解答

其实每个青少年都已经觉察到了,自从进入青春期,自己对父母诸如此类的抱怨也多了起来。你可能还会感到,原来熟悉的父母是那么不理解自己!可是,你是否知道,你的父母也会为此感到难过的?他们或许会发现,十几岁的你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这不满意,那不顺眼,只要他们一说,你立刻就像受了刺激的刺猬,支起了全身的毛刺儿,准备反抗。当他们发现以前乖巧依顺的小羊,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老虎,他们是多么失望啊!是你不再需要父母了,还是他们做错了什么?是你不再相信父母了,还是父母不尊重你?虽然这些现象在生活中都会出现,但是,大多数青春期少男少女与父母的冲突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你与父母一时都难以适应。

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变了。当你进入青春期,急剧的身心变化打破了儿童期平和安宁的内心世界,从此,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以前截然不同。小的时候,你可能很听话。在你的心目中,父母永远是正确的、神圣的。你童年的乖巧温顺曾给父母带来多少欣慰和快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知识增加了,你与外界的接触面儿扩大了,你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评判事物。于是,在你的眼里,父母不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了,因为除了学校里的老师,你从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里知道了你更崇拜的人大。父母和老师不再是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因为你有了更能了解自己的同龄朋友。父母和老师的观点不再是一贯正确的金科玉律,因为自己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渐渐地,你与父母的关系不像小时候那么亲密无间了,仿佛正在有一条鸿沟不知不觉地横卧在你与父母之间。

其次,你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应该和成年人一样,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于是,你开始讨厌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隐私权”,希望自己决定穿衣戴帽的方式,自己决定与谁交朋友,自己决定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成大人看待,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大人们的讨论……当然,为了表示自己能够独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别人摆布,你也会常常故意与父母作对,即使明明知道父母说的话在理,也要自觉不自觉地顶撞。这种追求独立的愿望和努力是你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如果到了青春期,你还要事事依赖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长大后还要在这方面补课呢!由于青春期的你很难顾及父母的想法和心情,父母也还不了解你的愿望,你追求独立自主的努力和行动自然会经常与父母的关心发生冲突。

还有,你可能比以前更看重朋友的意见了。一般来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朋友,都在意朋友的看法。对你来说,能够被同龄人接纳可能比让父母满意更重要。比如:父母可能不赞同你加入追星族,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可是,如果你让父母满意,可能在同龄人评论歌星的时候,你会感到少了共同的话题,担心被同龄人排斥。于是,父母的干涉很可能会引起一场冲突。

两代人彼此缺乏沟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都市化的工商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那些从事特殊职业的父母,如经商、海员以及外交官等常年在外,与子女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即使父母能够经常与你在一起,保证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家庭出现经济上和感情上的变化,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纠纷,也会使自己的情绪不佳,心情黯然,与父母和睦相处更加困难。相信此时你会对自己和父母有些理解,不在那么怨恨父母了。但是,你与父母之间仍会发生冲突,每一个家庭都是如此。不过,你需要知道,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出现冲突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看法并不总是一致的。然而,冲突并非就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冲突是人与人关系的试金石,没有冲突的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肤浅的关系。在你与父母的关系中,重要的不是避免发生冲突,而是当冲突发生后,如何化解冲突。

3.感觉可以自立了,苦恼事事还要听父母的

问题困扰

我是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父母还常常认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我缺乏人生经验。他们还常常以为对我的管教总是有道理的,总是对我说你应该多听大人的话,少走弯路。然而,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还要事事听别人的,很郁闷。

分析解答

首先应当说青少年和父母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如果自己从不考虑父母的想法是否有道理,而只是强调自己是正确的,那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永远不会得到改善和深化。任何一桩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双方努力栽培的结果。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不例外,如果愿意,可以主动迈出第一步。

要知道,从爸爸妈妈成立家庭的第一天起,家庭便开始经历它特有的生命周期。正如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不同的时期一样,家庭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当自己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的未成人与成人的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自己和父母都要主动适应这种家庭关系的质的变化。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可能和青少年一样,一时还不能适应家庭关系的这种变化。他们习惯于用过去一切包办的方式与你相处,因此,引来许多烦恼。青少年可能还不知道,父母是多么需要有一段时间来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并和你一起寻找和睦相处的最佳办法。做为他们的孩子,青少年是不是也有责任与父母配合呢?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正如你在学校可能会遇到使自己不愉快的事情一样,父母也会在家里家外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会因为疲劳过度心情烦躁。如此说来,要求父母永远说有道理的话,永远作有道理的事,是不是也不太现实呢?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父母有更多一些的体谅、理解和尊重。自己所表达的态度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追求独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表现。可是,父母很可能一下子还不能适应你追求独立的愿望和行动。或许从出生至今,父母一直习惯于做你的保护伞,愿意事事为你包办,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对你的关心。你不妨在家人聊天时问问父母,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他们的父母容许他们做什么,不容许他们做什么?他们是如何争取更多的自由的……父母在回忆自己少年往事的时候,一般会很自豪的,在不知不觉中放下家长的架子与你敞开心扉。这时,他们更容易理解你目前的经历和感受,认真考虑你独立的要求,甚至向你做出妥协和让步。

父母反对你独立,也可能是出于对你的不放心,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你比以前成熟了许多。你最好平时多找时间与父母谈心,让他们及时了解你的成长和进步。那样,你的独立要求就不会使父母感到意外了。另外,与父母谈心表达了你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还能帮助父母养成倾听你说话的习惯。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用口舌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成熟。仔细想想,父母对我们不放心难道就没有道理吗?如果你平时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丢三落四、虎头蛇尾,在家里很少承担责任,父母有什么理由相信你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呢?

多给父母一些信任你的理由,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里主动分担一些家务,保证做得又快又好;尽可能多地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减轻父母的负担……如果父母发现,每此你都能很好地完成他们交给你的任务,那么,他们不但愿意多给你一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且还会对你的能力大加赞赏。只有你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你有责任心,你有独立能力,你才会赢得父母对你的信任。

即使信任自己的独立能力,父母也会因你要求独立而伤心。好像你的翅膀硬了,不再需要他们了,他们在你的眼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种隐隐约约被遗弃的痛楚时时袭上心头。他们在感情上实在舍不得你在精神上“远走高飞”。自己应该体谅父母的心情,遇事别忘了征求父母的意见。

其实,在追求自我独立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父母的意见和指导。尽管我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作主张。但是,事实上,还有许多事情是我们这个年龄无法把握的。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你缺乏主见。相反,真正独立的人并不刚愎自用,而是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4.因父母反对自由恋爱而苦恼

问题困扰

我已经上大学了,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恋爱了,我也有了恋爱的打算了,但令我苦恼的是父母极力反对,觉得现在大学里恋爱的成功可能性极小,而且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还会影响学习。更重要的是父母不愿让我自由恋爱,而想以他们自己的眼光给我寻找另一半,这真是让我苦恼万分。

分析解答

在过去传统的社会里,儿女终身大事全由父母做主。在今天提倡自由恋爱的社会里,青年男女要求自己决定他们的婚事,他们有机会自己选择伴侣,经过恋爱成为结婚配偶。有不少人已私定终身之后,才让父母知道他们不久即将结婚的决定。有的父母直到接到儿女寄来的婚礼请贴时,才知道原来儿女就是结婚了。更有极少数年轻子女,结婚之后才通知父母说:“我们俩已于*年*月*日公证结婚了。”看来,在这一方面的社会风俗大有转变。虽是如此,因为父母反对儿女的婚事,导致两代的“决裂”,甚至由于父母的反对到底,逼出子女自寻短路,酿成自杀的悲剧,仍有所见闻。“我们只有你这个儿子--你决不能和那个女人结婚!”“你要那个男人还是父母?自己选择!”陷入这种困境而求助于辅导中心的个案,在香港为数不但不少,而且还常常很难协助处理。

上述父母的反映很常见,但作为青少年你要知道父母为什么会那么反映,要知道和理解他们反对的理由:专家们的临床辅导的案例中,把父母反对儿女婚事的主要理由,归纳成以下五大类:

(一)反对儿女所选择的对象

特别因为该对象的外貌、人品、年龄、经济能力、健康状况、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条件,不够理想和彼此差距太大。

(二)不希望儿女太早结婚

有时是因为子女年纪还太轻;有时是子女还在求学(既然已进入博士班);有时缺少人手或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希望未婚子女多留在家里帮助几年。

(三)心理因素

父母亲的感情很不和睦,他们的婚姻生活陷入危机状况,此时父母易于趋向拉拢子女,心理上变成依赖子女,甚至设法占有子女,以求得安全感。这种父母,当他们知道子女要嫁娶另组小家庭时,便显得心里不安,非常的无助。也有的更莫名其妙地反对子女的婚事。

(四)迷信禁忌

我们的社会还流传着一些和婚姻有关的传统禁忌,不少父母辈的人仍迷信这些禁忌。

(五)行使主婚权

有些父母在理智上是接受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口号了,在谈论别人的遭遇时,可能说:“时代不同了,让他们自主吧!”但是,却情绪激动地反对自己的子女自由恋爱,他们把挑女婿、娶媳妇视为父母的绝对主权,认为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对自己非常“没面子”。

其实,理解父母的反对理由后,建议青年子女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勿感情用事

先设法平息冲动的情绪,了解和接纳你的父母,他们多数的反对都是出于善意的动机。不要只怪父母的思想守旧固执,或说他们不懂青少年的心理,就做出最愚昧的行为。

(二)冷静地分析父母反对的理由

冷静地分析父母反对的理由,并理智地对照反省自己的情况。有些时候,父母的反对是正确的,子女不该完全不顾自己和适婚度(如早婚、不顾成熟),对象的条件有问题(如人品、健康),和彼此背景太大的差异(如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证明,男女的背景愈相近,愈有助于与婚后的了解和适应。除非男女有其他特殊的因素,和个别都已相当的成熟,否则青年男女不应以爱情至上,以为彼此相差愈悬殊,愈富有罗曼蒂克味儿,不顾一切的反对而自行结婚,婚后才后悔的发现:父母的话很多都兑现了。因此,若父母的反对合情合理,建议青年男女应该放下己见,或至少要延缓婚事,多加观察和考虑。

(三)应该有勇气地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父母如果以传统的迷信、禁忌、或偏差的价值观念(钱财第一)等为反对理由,认为每位成熟、有责任感的青少年,应该有勇气地去争取自己的幸福。争取父母的同意,除了要有勇气之外,还得以诚意、智慧和爱去感动父母。抗辩威胁等强硬手段常不易成功,倒是制造向父母“推销”你想引进的“产品”,用信心和耐心设法让父母相信你所推销的是有“品质保证”的。

(四)极力推销自己

极力推销自己之外,在我们的社会里,父母终究比较容易接受长者或具有权威角色者的意见。青少年若能找到了解自己的处境,又赞成自己决定的伯父、舅舅、姑妈等亲戚,或老师、神父和协谈员等,从中“推介”一番,应更可收到效果。

5.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孝心

问题困扰

我很爱自己的父母,也在很多地方知道他们对我的关系和期望,更知道他们对我深深的爱意,所我一直觉得应当孝顺他们,可是我又一直在苦恼到底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孝心,一直没有找到应当怎样自然而又恰当地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孝心。

分析解答

什么叫“孝”?《尔雅?释训》里说:“善父母为孝。”意思是说,善待父母就是孝。孝,人子之道。作为人子,孝顺应该是一种本能,生而具备的;发乎天性的。而不应该是后天道德教化的,随俗从众的。越是道德教化得来的所谓“孝”,实际上离人类的天性越远了。

古代有个传说,董永是个孝子,孝心感动了天地,于是七仙女下凡来嫁给了他。后来,董永和七仙女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叫“孝感”。传说总是美好的。董永是个穷孩子,穷孩子很难讨到老婆。传说于是告诉我们;只要你善待父母。很明显,董永和七仙女那个故事告诉我们;讲孝不是目的,要发乎自然。

这里还有一个现代的真是故事,也许通过这个真是的故事你会更加知道如何“孝”,和什么是孝。故事完整情节如下:

我的老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父母节衣缩食供我上了大学。我毕业时,妹妹又考上了大学,他们再也没有能力供她了。此时,我每个月的工资不过1000元,而妹妹一年的费用至少要1万元。然而,我信心十足地说“放心吧,有我呢……”

一年之后,我的经济条件有了一些好转。于是;我下了决心;要把家里的老房子拆了重新盖。房子是父亲年轻时盖的,岁数和我一样大,每到刮风下雨,我总担心它会突然倒掉父母坚决反对我的决定。他们说,他们在老房子里住久了,习惯了。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为我的将来考虑在我工作的城市,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房子问题!我并非“大款”,为了盖新房子,我不得不在一年的时间里节衣缩食,但我还是下决心做这件事。终于,在去年春节回家的时候我看到了新房子……

父亲带着我仔细“巡视”着房子,末了,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以后的担子就交给你了……”我说:“放心吧,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也许;再听话的孩子都会和父母有冲突。我小的时候;也曾有过被打屁股的经历,也曾有过发誓离家出走永不再回来的事……

现在想起来,父母其实是和我们的想法一致,所谓冲突,只不过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分歧”。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分享艰难和快乐。一般人都以为,只要有了金钱,拥有爱情,拥有友情,拥有名誉和地位,就拥有了幸福和快乐。

也许,只有经历过岁月的人们才能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都要回家,火车票有多么难买,不管路途有多么险恶,不管是否两手空空……只要看到了父母在村口迎接的身影,那么,这一年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被涤荡干净了。

从这两个古代和现代的故事可以找到“孝”的终极答案:善待父母!发乎内心,出乎自然的真实感情流露即可。

8.与父母沟通出现障碍而困惑

问题困扰

我现在觉得我要走进父母的世界,他们不让,我想让他们走进我的世界,他们却又不来。我对和父母的沟通出现了困惑,而且难言又无奈。真不知道如此下去和父母的关系会怎样,到底该怎么办呢?

分析解答

随着一天天的长大,身心日趋成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基本走向独立。然而就在这独立之中,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随之产生了困惑,好多同学对父母的千叮万嘱视为“事多”,有什么事都不想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现在,如何与父母沟通成为困扰很多同学的难题,青少年该怎么办呢?

在初高中阶段,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大家都以为自己长大了,强烈地要求独立,成人感强烈,希望和大人一样地分析、解决问题,不喜欢被束缚;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朋友,而不是父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小冲突:家长问的最多的是“你在学校怎么样,处于哪个层次?”“考试了吗,考多少分呀?”“作业完成了没有?”……而这些恰恰是同学们最讨厌的问题。

但可以明确的说,跨越并非难事。以下是一些很有效的沟通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要自觉地尊敬父母

深刻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重视父母真实而宝贵的人生经验,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正确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即使他们的意见有错也不要公开顶撞,而要用温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在得到尊重和心理满足的同时,平心静气地分析并最终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

(二)多与父母谈心,缩短感情距离

由于父母和我们在生活环境、社会责任、社会地位上的差别,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上代人往往比较传统、实际、保守,原则性强,思考全面,顾虑多;而年轻人则较多地与时代接轨,开放、易接纳新事物。作为子女,我们应主动地与父母沟通,可通过谈心、讨论等方式,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取得信任,达到感情和心灵的融洽,代沟也就可以彼此跨越了。

(三)三思而后行

中学生思想开放,敢作敢为,勇于冒险,这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作用。但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不可如此“血气方刚”,相反要学会冷静,遇事三思而后行,并善于反思反省。这样不仅可避免因冲动产生的不愉快,而且还可以博得父母的信任,进而尊重你的意见,从而产生亲密、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四)技巧、艺术化地处理分歧和矛盾

当与父母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不要一味地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应该客观地分析、评价自己与父母双方面的观点与出发点,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欣然接受父母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要和父母进行言语的冲撞,强硬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或是不讲道理,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尽力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并通过协商、冷静处理等方法技巧性地解决分歧和冲突,尽可能缩小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作为青少年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还是应该和父母交流,在学习上要独立,有成人感和自觉性;意志上要更加坚定,有自己的发展计划;理解家长的苦心与期盼,像尊重别人一样尊重自己的父母。

9.看待问题上和父母有差距,不知该如何与父母相处

问题困扰

我已经18岁了,父母总是不能对我完全放手。而子阿与父母的交涉中便产生了很多与父母相处的矛盾,影响了我很看重的家庭关系发展。我知道产生家庭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也知道很大部分是因为与父母在看待问题上的差距造成的,但我有不知该怎么去化解。

分析解答

如果说人的“第一次诞生”是离开母体,来到世界上,“第二次诞生”便是青少年朋友离开父母的监视,成为独立的自己,这是青春期的断乳阶段,孩子彻底地切断了个人与父母在心理上联系的“脐带”,走向成人。

但是,习惯了依赖和被保护的孩子们,身上仍然带着父母教养方式等等的烙印,父母也往往出于担心未能对孩子完全放手。这样处于断于不断之间,便产生了很多孩子与父母相处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关系发展。产生家庭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部分是因为孩子与父母在看待问题上的差距造成的。

不可否认,看待问题上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那是历史的原因。父母毕竟是从艰苦的岁月中走过来的,很可能与时代有点脱节,思想上的陈旧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比你更懂得人情世故。即使你的学历再高,挣的钱更多,也不要因此看不起你的父母。他们能做到的你可能永远做不到,而你的所有成就却属于他们。你不一定都要听从他们的,但必须得尊重他们。

其实,父母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蛮不讲理。我们必须了解他们作为父母的心理: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最后确要挣脱自己的保护,父母心理肯定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但孩子却往往是初出茅庐,冲劲十足,这样便容易产生矛盾。这种情况下,用你的坦诚去换取父母的理解与信任是最明智的。向父母提出你的合理要求,并说明原因,留给他们一个可以发表他们看法的机会,这样的话,成功率肯定大大上升。

如果一开始便抱着父母肯定理解不了自己的态度,即使再据理力争,也只会是徒劳。父母很希望儿女跟自己商量些什么,以表明他们的重要性,他们满意了,自然会留给你更大的民主。

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只要你做出努力,看待问题上的差距也是可以逾越的!父母的文化层次、身份地位、人生经历和心理素质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儿女的教养方式。现代的父母分为冷漠型、专制型、保护型、痛苦型、超人型和离心型几种,并由此决定了他们与儿女相处时彼此的关系。无论你的父母是哪种类型,如果能掌握好一些技巧,做一个孝顺、体贴的乖孩子,往往是与父母相处的法宝。

父母有时也需要孩子去疼他们。现在我们中间很多朋友的父母年纪都已不轻,有的甚至已经退休,很多时候他们还要面临儿女不在身边的现实。这时候,他们的心情也是复杂的。可能是失落,也可能是孤寂。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你时常捎回家的一声问候、一张小卡将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与欣慰。或许他们会为你的一封信高兴几天,甚至与亲友奔走相告,但在你面前又说没时间就甭写信了;给他们买个生日蛋糕他们口中可能埋怨浪费,实际上心中却幸福得不得了。父母,有时候比年你还像小孩子!你的一些很小的心意都会让他们为之骄傲、兴奋的。不必苦心经营,只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

当然,生活不会总是风平浪静的。如果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又怎么办呢?首先,应分析一下究竟是谁对谁错。如果真是父母的问题,就应该诚恳地跟他们解释清楚。我们毕竟已经长大,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但千万不要怨恨父母对你的不理解哦!倘若是自己错了呢,就乖乖地认错,再讨好讨好他们吧。无论哪种情况,打破僵局的都应该是你,因为父母永远是你的长辈,对他们尊重是你应该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不妨听一听父母的劝告。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草率的决定只是一种年轻的冲动,往往缺乏周全的考虑,事后再想“早知听爸爸妈妈的了”也没用了。父母毕竟有丰富的处世经验,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客观。这些,只有等你经历了才能明白。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关系,永远如此复杂,烦透了的时候建议你找些全家人的照片看看或者翻翻一些童年的珍藏,你一定会重新充满信心的!家,永远是最可爱的!

10.父母总是爱唠叨,觉得很烦怎么办

问题困扰

我被公认为对老爸老妈挺孝顺,回家后经常跑前跑后帮帮干家务,想的干的都很周到细致,左邻右舍看了也很羡慕,称赞我是个大孝子。然而,外人并不知道,我有时特别的郁闷,就是很不爱听父母的唠叨。他们唠叨起来没完没了,真不知怎么办。

分析解答

父母话多,总是对孩子不放心,而且做儿女的一定要理解。其实人做父母,话就多了,尤其在儿女面前,想倾诉一下心中的喜怒哀乐,这是客观规律。说实话,老人家的唠叨有时确实令人难以招架,多少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能翻个底朝天,一一道来。就那么一点“城南旧事”,这次说了,下次还讲,若说不烦,那是撒谎。

之所以烦父母的唠叨是因为什么?仅仅是唠叨本身还是自己赋予了其他的意义?这是要区分的。还有,父母说的也没什么错,只是多说几句而已,因为或许他们有自己的习惯或什么,也或许父母永远对孩子是不放心的;但不管怎样,你需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反正爸爸就是这样的,那就表面上听着,不往心里去就是;或和爸爸说说你的想法就是。或许你烦的不是唠叨本身,这只是一个借口,当然是潜意识的。

父母爱唠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出于关心的呵护式唠叨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孩子的本能。她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有位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事无巨细都会叮嘱又叮嘱:出门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这类母亲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受点苦,去经历风雨,不放心他独立做事。

(二)出于催促的命令式唠叨

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他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有动一下。于是,“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的命令声在孩子耳边定时响起。

当然,这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当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你的话了,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孩子心里长期潜着这种负面情绪是对身心不利的,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处世态度。

(三)出于习惯的批评式唠叨

在家习惯了对家庭成员比如丈夫的唠叨,自然也会对其他成员不停地唠叨。也有的和母亲本人的性格有关,她属于那种喜欢说个不停的人。这类母亲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有位妈妈似乎对孩子怎么看也不顺眼,整天对孩子唠叨不停:“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这次怎么才考88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

(四)出于发泄的不满式唠叨

母亲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或者战火不断),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都会影响到母亲的情绪,而母亲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母亲,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看你,怎么就这么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气死我了!”“生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呢,长大了去扫马路算了!”

不过,自己就是厌烦唠叨,也要耐着性子去听。在我国,家庭目前仍然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精神状态好坏与家庭关系、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家庭和睦,就会保证老年人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避免因心理刺激过大而诱发疾病。

善听老人的唠叨,是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方面。听“唠叨”尽管有时候感到心烦,也要“逼”着自己听下去,听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烦了。还应多想想,老人家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已经默默承受过许许多多的“心烦”。与这些含辛茹苦的“心烦”相比,我们听唠叨的“心烦”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善待老人的唠叨更是一种孝敬。

11.不知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心理压力很大

问题困扰

不知道怎样解决现在焦虑心态,我最近真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父母为什么要给我这么高的期望呢?我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更不知道该让他们怎样建立一个对我而言合理的期望。

分析解答

有关人士对高考前的学生抽样调查表明,76%的学生感到疲乏,64%的学生感到担心,36%的学生感到厌倦,10%的学生感到恐惧,只有20%的学生自信,4%的学生表示振奋。其实有很多青少年都有说过:“真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的确,父母建立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一个需要家长明白的道理,而且作为考生,也要有应对父母过高期望的能力。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怎样使父母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一流大学,进入热门专业,抢占“社会制高点”,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自己学习的态度放心,对自己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转化成与父母的共同目标。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更多考虑社会的需要、父母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较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比如从孩子的学习基础、现有的知识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孩子的未来目标。他们以为目标高一点,动力就会大一点,子女会努力一点,将来成绩也会好一点,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对实现目标的困惑转达给父母,把达到目标的主客观阻力加以分析,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调整目标,变压力为动力。

(三)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对专业的限制条件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四)学会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实现期望目标有保障

在明确了合理的期望之后,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计划应该有三个月的、一个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天可以完成一个“点”的问题,一周可以改变一条“线”的问题,一月可以解决一个“面”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就能使目标的实现有良好的保障。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具体,可操作,可反馈,可修改。既要有奖励方式,也要有惩罚措施。

另外还需要明确求助方式以及支持系统,即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谁的帮助和支持,是老师还是朋友,是父母还是亲戚。如果你的困难是无人可帮、无法逾越的,那么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空中楼阁”,到头来只能“劳民伤财”,一无所获。随着计划的实施,还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可以调整计划本身,改进不合理的内容,或把目标放低;另一方面针对自己的行为,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作调整,使目标与行为始终保持匹配状态。所谓匹配状态,就是内心有去完成目标的激情,平时有完成目标的行动,事实上有接近目标的变化。

总之,我们不仅要与父母讨论过高期望是否可行,还要与父母共同设计合理的期望,最终在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理想目标。 e1MuRZVJneLdnxv5+Bnbiq/LklJIsmSHakoGOQskiibirjWF/3FXe0pFysQD33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