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者的类型
辩者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心理素质,可以把辩者分为老练型和稚嫩型、权威型和非权威型、感情型和理智型等类型。
老练型和稚嫩型
老练型的辩者由于富有辩论经验,胆大心细,处变不惊,能够很好地适应论战的变化,一旦出现困境,也容易迅速寻找出解脱办法。因而老练型辩者的心态,往往是成竹在胸,充满自信,镇定自若,沉着应战。而稚嫩型的辩者,大多临战经验少,底气不足,缺乏自信,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容易惊慌,缺乏应变能力,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少。然而老练型的辩者也容易囿于经验,束缚其发挥创造性;稚嫩型辩者倘若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倒容易放手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有时反而会使对手出乎意料,难以招架,从而出奇制胜。
不同类型的辩者,都各具长短,倘若在辩论实践中不断提高修养,避其短扬其长,继而补其短扬其长,那么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辩者,都能将自己培养、锻炼成为雄辩家。
权威型和非权威型
权威型的辩者,往往有一定的知名度,比如是专家、学者,或者是雄辩家。由于权威的弥散效应,权威甚至也包括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虽然他们并不见得是某方面的行家里手,也不见得具有高超的辩论修养,只因为他们是领导,也会被人们视为权威型的辩者。权威型的辩者对于对立方的辩者,容易形成一种压力,使之产生一定的畏惧感,这就便于权威型的辩者在辩论中取得主动。对于受众,权威型的辩者也容易受到尊重与信任。这些都是权威型辩者优于非权威型辩者的地方。但是权威型辩者往往自己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会担心一旦有所失误就会损害自己的权威形象,所以这种权威性会成为他的负担,他的辩论往往会显得拘谨,可能影响他的辩才的充分发挥。加之,正因其是权威型的辩者,对手可能会更加慎重地进行充分的辩论准备,更加周密地谋划策略,更加谨慎地应付他们之间的辩论,这样就会使权威型的辩者面对更加严峻的辩论情势。另外,正因他是权威型的辩者,所以受众对他的期望值也高,倘若他不能满足这种期望而使受众失望,那么就容易失去支持,而置自己于窘境,终至败北。因此,权威型辩者参辩,取胜的难度自然也会增大。而非权威型辩者,却不像权威型辩者那样存在种种心理负担,也不会具有那些难度,反而显得无拘无束;倘能无所畏惧,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则更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辩论才华。
感情型和理智型
感情型辩者的情绪很容易处于高度兴奋之中,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非语言表达上,感情色彩都非常强烈。他的语言充满感情,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也有丰富的感情,常常能够感染对立方的辩者,也能使受众为之动容。感情型的辩者能够使辩论气氛非常活跃,给人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但是感情型的辩者,由于高度兴奋,感情奔涌,往往容易离题,旁逸斜出,而且在论证时也易于忽略逻辑的严密。受众虽然可能受其感染而感情激荡,却不一定能够真正抓得住他的辩论的精华;对手呢,虽然也可能在感情上接受他的影响,但稍加镇定,冷静下来,不难发现其论证的弱点和破绽,而组织有力的反击。感情型的辩者不易使对手完全折服。
理智型的辩者并非毫无感情色彩,而是他们能更多地运用智慧,以理服人。他们的辩论往往逻辑性强,论证也头头是道,让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是理智型的辩者进行辩论时,不能像感情型辩者那样使气氛活跃,往往显得有些呆板,不易唤起受众的兴趣。但理智型的辩手却常常能以他们严密的逻辑力量震慑对手。
感情型辩者的辩论对于受众的影响往往立见成效;而理智型辩者的辩论对于受众的影响,一旦发挥作用,就会相当稳定地使其形成与自己共同的趋向。
辩论者的控制能力
论辩最需要的是理智,越是在论辩最激烈的时候越需要理智,决不能让论辩纯受感情的支配。
控制场面好成功
双方平等、理由充足、服从真理是论辩的三原则。辩题必须具备现实性、可辩性和生动性。求同存异是合作的基础,而论辩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然而,由于论辩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辩论在日常生活中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极易沦为意气之争。
控制场面,不仅有利于辩者充分发挥才智,更有利于对合作的探求。
论辩必须在友好、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一边说话,一边观察对方和其他听众的反映,并且注意环境的变化,以适时调整演讲内容和方法,使对方和其他听众愿意听下去。
遵循下列原则,构成了辩论控场的有效机制:
1.道德控制原则
辩论是为了交换意见,交流信息,加强对论题的多层面理解,而不像培根所批评的那样,“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辩论双方应持诚恳、谦虚、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胜不骄,败不馁,才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才会树立起良好的“辩德”。
2.心理控制原则
论辩者一般存在着两种心态:一是“说服欲”;二是“表现欲”。这就需要辩论者在辩论中少用武断语言,而代之以力量更大的温和语气,尽可能不要伤害和激怒对方,万一对方激动起来,最好的办法是沉默。
3.审美控制原则
辩论是一种艺术,具有审美价值。见解精辟,论辩机智,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这些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折服。除此之外,举止大方、文雅,且有风度美,同样能使人易于接受。
日常辩论控场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场合而非正式的、重大的辩论场合,显得最为现实的就是要遵循心理控制原则,把过分的“表现欲”和“说服欲”视为破坏良好辩论气氛的罪魁祸首。
1.控制说服欲原则
说服欲即为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向。具有这种欲望的人似乎不知道对方也是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已经陷入矛盾之中,也会千方百计地进行辩护,甚至进行诡辩。两者共同的错误,就是以自己在论辩中的主观看法取代对方的评价意向。也许对于说服欲过于强烈的人来说,更加迫切需要的不是其他,而是反省。“上士无争,下士好争”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它应该为说服欲过于强烈的人士谨记。
2.控制表现欲原则
表现欲即为“自我表现的欲望”。具有这种欲望的人在论辩之前往往已经准备了一套说辞,第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观点统统倾倒出来,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呈现在朋友面前,如伶俐的口才,渊博的学识,温文尔雅的举止,尤其是要显示他自认为比较精彩的部分。但是,适当的表现欲是自信的标志,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身份、对某种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当时的气氛把握分寸,避免虚张声势。用旁若无人的高声谈笑、矫饰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人为了讨异性的好感,乱送秋波,贬低同性,结果却是男性显得油滑,女性显得轻浮。
有效的控场,是保证论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论辩过程中,我们既要狠狠打击对方的基本立论,又不能对对方放弃自己的立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摆脱“表现欲”和“说服欲”的影响,就是辩论可能取胜的重要前提。
辩论者应有的自控能力
一、摆脱压抑情绪
辩论中,辩者处于失利的境地,或是在口头辩论中,现场受众情绪低落、丧失接受兴趣等,都可能使辩者产生压抑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涣散辩者的斗志,削减辩者的勇气和趣味,严重者可以使辩者丧失论辩的力量。所以辩者的自控,摆脱压抑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
1.及时进行调整
倘若辩者处于不利境地,应迅速改变辩论的谋略与技巧,使自己尽快脱离困境,转危为安,振作精神,再接再厉,继续论战;倘若是受众消沉,也应迅速调整辩论的内容与方法,增删材料,提高趣味,变换技巧,使辩论更加活泼生动,再掀高潮,以唤起受众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尽力扭转辩论的气氛,以利于辩论的继续展开。
2.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辩者进行辩论,是为了探求真理,因此,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能泄气,不能打退堂鼓,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辩论进行到底。
3.也可进行自我暗示
或用心理的内部语言,或用不易被人觉察的小动作,提示自己努力振作,以利再战。
二、摆脱冲动情绪
辩论激烈时,陷入困境时,论敌激将时,受众激动或冷漠时……辩者都可能会出现情绪冲动。这时辩者或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或垂头丧气,流露不满;或捶胸顿足,怒气冲天;或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这时辩者往往缺乏冷静,失去理智。这样,辩者情绪和辩论内容就不可能保持协调一致,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必须摆脱这种冲动的情绪。
摆脱冲动情绪的方法有三条可供参考:
1.学会克制
在辩论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泰然处之,绝不冲动。也可以采取自我提示的方法。比如说安放座右铭(这在书面辩论时较为可行),或是用受众难以觉察的掐手指、捏耳朵等动作提示自己克制。
2.事前做好准备
防止大喜大怒,保持头脑冷静。
3.明确与人为善
对论敌、对受众都要摆正关系。与论敌的辩论是为了探寻真理,只要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就应亲切自然,和蔼待人;对受众更应亲切友善,努力适应,积极争取,遇到受众不满、厌烦、抵制甚至吵闹起哄时,应多自省,迅速调整自己的辩论方式、方法,以满足受众的需要。
对论敌和受众的情绪控制
对论敌和受众情绪的控制也是控他的艺术。控他,在于打破对手和受众已有的心理平衡,使其按照己方给予的提示或提供的思路去思考和行动,让他们都能接受己方的观点和主张,从而使对手甘拜下风,使受众积极支持己方,这样便可稳操胜券了。
所以控他,就在于掌握论敌和受众的心理状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其心理,去审势、识需、诱导。
审势,就是审度了解对手和受众的处境和心情。处境的顺逆,心情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对手或受众的看法和行动。识需,就是在审势的基础上,掌握对手和受众的实际需要,不论是明可告人,直言不讳的;抑或是不可告人,存之于心的,都要体察入微,真正了解,这才可能有的放矢,设法攻心。诱导,就是投其所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引导对手和受众逐步克服其自身的心理定势,激发他们倾听己方论证的愿望,继而动摇他们自己的主张和观点,进而再诱使他们对己方的观点和主张的认同,这样就可获得辩论的主动权,以取得胜利。
自控或控他的目的,全在于维护己方的思维、语言和行为的稳定与协调,保持旺盛的斗志,充分发挥辩才;破坏对手和受众原有的心理平衡,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诱导他们就范。这样,辩论的胜利自然就非我莫属了。
辩论要克服紧张
心理紧张的人不仅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忠告和建议。正因为如此,心理不紧张的人能够勇敢而坦然地接受论辩的失败,并在论辩中认识真理。
紧张,也是可以用来享受的
有一位穷人到郊外去赏花,看到附近住满了生活奢华的人,不禁感慨地说:“我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简直还不如他们的抹布呢!”房东听到这句话,立刻反驳说:“把每个人身上的皮都剥下来,大家都只剩下尸骸与骨头,有什么自卑的必要!”
在我们的种种论辩场合中,其实有不少人和这个故事中的穷人没有两样。他们当然知道敢辩是论辩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敢辩的心理基础是“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是理想进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灵光,是孜孜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块灵活辩证的基石,但就是自信不起来。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人们一生中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人发生论辩。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非常紧张。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性格内向者如此,天性活泼者如此,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据闻,日本某演员临近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钟,否则就会紧张得不能进入角色。美国某播音员,最初每临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
学者发现,造成紧张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一起发表意见,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应该说,后者所面临的压力比前者要大得多。
紧张,几乎是每一个论辩者上场前的一种正常反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心里就会踏实多了,也会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辩论中常常幽默,常常讽刺,常常插几句歌词,来几句调侃,发挥奇特的想象,组装一些古怪的例子--原来,它们都是为了让形象渗入理念,让微笑汇入思想,让活泼切割严肃,让轻松化解紧张。
紧张其实是正常的,这是因为辩论本身就是一种紧张刺激的惊险活动,一旦置身辩论场合,你的神经不自觉地绷紧,脑袋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把不同的语言符号排列组合成各式各样的作战方案和防御系统,自己与自己在灵魂深处进行猛烈的交战,直到东风压倒西风,或是自己的矛戳穿自己的盾,这种神经拉锯战很容易使人变得紧张兮兮,寝食难安。当然,它也让人莫名兴奋,使人以全部的心智投入论辩,享受论辩难以名状的乐趣。
减少紧张情绪的方法
情绪紧张,大多因辩论对辩者的心理压力而引起。紧张会使辩者生理和心理都失去平衡,比如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内脏运动、肌肉运动等都会失常,从而导致思维、语言、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去控制。对于参加书面辩论的辩者,可能会失去辩论的勇气,思维迟滞,语言混乱,心理畏惧,无力再继续参辩。出现了这种情况,要么宣告失败,要么逃避论战,自行退出辩论。对于参加口头辩论的辩者,就可能出现怯场,心情紧张,表情惊慌,声音不清,语无伦次,动作失调,手足失措,严重者可导致完全丧失辩论能力。
排除紧张情绪的方法很多,主要途径有三个:
1.做好充分准备
辩者对自己辩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要十分熟悉,并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制定好辩论谋略,准备好应急措施,选择好辩论技巧,做到胸有成竹,轻松愉快。这样上阵以后,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2.培养自信意识
就是辩者要清楚地理解辩论的目的,对自己所要宣扬的观点和主张,要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的辩才、辩论技巧及获取辩论的胜利要充满信心,这样才会精神焕发,斗志旺盛,神态自若,使自己的辩才得到充分发挥。
3.努力调节心境
就是想方设法防止、冲淡、转移紧张情绪。调节心境的方法很多,或放松呼吸、松弛肌肉;或以增加信心进行自我暗示;或转移注意力,缓冲紧张心理;或回避对手和受众的目光;或排除不良的外界刺激等,以使自己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的心境,轻装上阵,去争取胜利。
原世界重级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每次比赛前都要为自己写一首赞美诗,宣誓一定要击倒对方,然后再上场。此举为他赢得了“吹牛大王”的称号,其实这正是阿里特有的心理战略--通过宣布自己的比赛目标,在比赛前就在心理上先给对方重重的一击,使自己占据优势。
我们在辩论之前,不妨也试试阿里的方法是否管用。如果阿里的方法对于我们也是管用的,那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熟悉场地
如果你将在一个陌生的场所与人进行一场论辩,那你首先必须提前熟悉进行论辩的场地,和听众握握手,提前和听众做一个简单的沟通,让你的“对手”做这个场地的客人;提前熟悉所有的设备,并且逐一进行操作,减少操作上的陌生和障碍。
2.调整声音
在论辩之前,一定要注意调整你的声音,用自信的声音去开始你的论辩。在这方面有三个要求:一是第一句话的声音就足够大;二是用好普通话;三是注意语速的适当。男性和女性论辩在语言的把握上应有明显的差别:女性宜柔而不软,柔而有刚;男性宜刚而不凶,既刚且韧。
3.精彩开场
成功的开场白对你的情绪必然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你整体的表达,同时如果开场白没做好也会留下很多隐藏的问题。而好的开场白应该留意以下几个方面:对所有的听众表示欢迎。介绍你的观点、建议,赢得他们的第一好感;比较全面地介绍自己,避免听众提出不必要的问题;扼要介绍论辩的所有内容,调动听众的兴趣。
4.围绕主题
在论辩进行中,我们常常因为某一件事触动了兴奋点而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可能会跑题,从而产生紧张心理。要做到不跑题,必须做到跟上别人的谈话思路,以免旁生枝节;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交谈向纵深发展;记住别人和自己说过的话,以免内容重复、雷同;长话短说,防止言多语失。
5.一针见血
说话前就要分析话题,找出诸多线索中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再进行阐述、谈论。否则,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发挥,只能越说越“说不到点子上”,隔靴搔痒,拖沓冗长,越说越紧张。分析话题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在日常交谈中多听多想,观察别人是怎么展开话题的,然后再做尝试。
攻心术的运用
辩论作为攻心战,辩者特别要掌握攻心术。攻心术的基本原则是:顺应对方,情理结合,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具体的战术很多,一般可以在诱、激、拖、化四个字上下功夫。
诱的运用
诱,就是引诱,步步设防,诱敌深入。一般是使用曲笔,设了一个技巧,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直将对手诱入圈套,再行穷追猛打。像我们介绍的辩论技巧中的欲擒故纵、关锁要害等,皆属在诱字上下功夫。诱就是要将对手(或受众)引入我方所设下的迷阵,让他们按照我方规定好的路线前进,直至为我所擒。
激的运用
激,就是激将。这就是要充分了解对手(或受众)的实际需要,顺水推舟,攻其弱处,以达己方之目的。《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促其下定抗曹决心,完成孙刘抗曹联合阵线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激”的作用。
诸葛亮见周瑜年轻气盛,又明知小乔为周瑜之妻,便故意背诵曹操所写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文句,去激怒周瑜。周瑜果然中计,大骂曹操:“老贼欺我太甚!”并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攻下了周瑜这个关键人物,孙刘的抗曹联盟便大功告成。激将,就是要激发对手(或受众)的情感波动,使其超出理智的控制,从而达到己方所需的目的。
拖的运用
薛地是靖郭君的属地,他要在那里修筑城池,属下纷纷劝阻,靖郭君根本不听,并命负责传事的官员,不准再替来劝阻的人通报。此时,门客中有一齐人,求见靖郭君。他说:“我只讲三个字,如果多讲,甘愿受烹刑。”靖郭君想看看他的本事,便命他讲。齐人只说“海大鱼”三字,转身便跑,靖郭君不解何意,便派人追上他,让他说清。齐人说:“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急于要明白真情,就说:“没关系,我让你说明白。”齐人才慢慢道来:“您知道大鱼在深水的地方,网儿兜不住它,钩儿也钓不上它,可是一到了没水的地方,就连小小的蚂蚁也能任意欺侮它。现在齐国是您的‘水’,您只要能得到齐国的保护,又何必在薛地修筑城池?若是您失去齐国的保护,您的城池再高也没有用。”靖郭君点头称是,于是放弃了筑城的打算。
齐人妙就妙在故意延宕,给靖郭君制造了悬念,激起他的好奇心,这就减弱、排除了靖郭君对劝谏的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以达到进谏劝阻的目的。安东尼的事例,也是利用延宕,他提及凯撒的遗书,却又迟迟不念它的内容,故意引起群众的焦急渴望,待群众已经完全站到凯撒一方,开始对布鲁图产生愤怒时,他抓住这有利时机,才公布凯撒遗书的内容,达到了煽动群众复仇情绪的预期目的。
拖,就是拖延。把该摆出来的辩论内容故意地延宕,偏偏不摆出来,这样就可以制造悬念。这会勾引起对手(或受众)迫切的期待感,使之更加关切这延宕的内容,这就是卖关子。待这悬念积累到一定程度,辩者再摆出这延宕的辩论内容,就能收到攻心的作用。
化的运用
化,就是化解。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诱之以利,来化解对手(或受众)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或削弱对手的谈锋。例如《战国策》中触詟说赵太后的事例,触詟以国家利益为重,甘冒被赵太后“唾其面”的危险,要说服她将其爱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作人质,来换取齐国出兵助赵御秦。触詟对怒气冲冲的赵太后就采用了避开正题,首先寒暄,问候健康,接着转入有目的的闲谈,使感情融洽,平息了太后的敌对情绪,破除了她的心理防线,然后才晓以大义,使之接受劝谏。《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也说明了化解的攻心作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说秦君,则是晓以利害。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说明亡郑有害;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有益无害,并用“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往事,说明晋惯背秦,与之共事,断无益处的道理,终于促使秦王决定退师。这便是用晓以利害来化解敌方的典型事例。
保持良好的竞技心理
为了让辩论技能更好的发挥,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充分保持自信,有高昂的战斗意识等。
心理素质的相关构成
说理和情感的结合,来源于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论辩实质上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意志等诸多方面,论辩心理素质最重要的是意志,其次是感觉。意志是指顽强的抗争精神、临危不惧的气概、坚忍不拔的耐力、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念。意志表现为克服困难的行动过程,自觉地调节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标。它控制着人的情感、情绪,支配着争论者在辩论过程中的全部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一进入论辩就进入兴奋状态,建立起“兴奋中心”,并随着论辩气氛的深入逐步提高兴奋度,使之在自由争论气氛达到高潮。充分表现出论辩的精彩华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任何一种竞技活动,竞技者都要谋求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它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辩论作为一种竞技,当然也不例外。每一个辩者的竞技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辩论谋略、技巧的选择和实施,影响到辩者的才华的显现与发挥,影响到辩者辩论行为的成败。辩者良好的竞技心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意识强
基于充分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准备,辩者对自己辩论成功充满自信,但又不轻敌,不盲目乐观。
2.战斗意识强
在进入辩论实战以前,辩者就能以战斗的姿态对待这场辩论。不论是进行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辩论,辩者要充分意识到在辩论中时时刻刻努力压倒对手,努力争取受众。辩者既要有战略意识,明确辩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在辩论实践中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去具体灵活地加以贯彻;又要有战术意识,在辩论中针对具体情况和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以机智勇猛的姿态,随时变换辩论策略,发挥自己的辩论技巧,而最终去获取胜利。
3.控制意识强
辩者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辩论是一场攻心战。要做到顺应对手和受众的心理要求,因势利导,使之就范,同时也要不断努力排除和摆脱自身的情绪波动和不良的心理,保持稳定的情绪。这样就可以掌握主动,驾驭辩论局势的变化,稳坐钓鱼台了。
4.责任意识强
辩者要明确自己进行辩论,肩负的是探寻真理的光荣使命。所以在辩论中不要斤斤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不逞强争胜,不玩弄伎俩,不进行攻讦,不盛气凌人,而应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去争辨是非,判明真伪,衡量优劣,从而扩大我们的眼界,发严我们的认识,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发现规律,掌握真理,坚持真理,为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有了以上四条,辩者就可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目标明确,斗志旺盛,既敢于战斗,又善于战斗;能够精力充沛,勇猛顽强,攻守得当,进退自如地应付和驾驭辩论,立于不败之地。
避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在论辩中气急败坏地大声喊叫,不但不能表现出力量,反而说明了自身的虚弱。在论辩中对对方的任何嘲弄和轻蔑,都只能激起对方更大的恶感。至于在论辩中使用威胁、恐吓的语言就更是一种虚张声势,对方决不会被吓倒;正相反,对方会从他的威吓中看到他的空虚。这些做法只能表明论辩人的浅薄和缺乏最起码的修养和气度。
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失去理智的控制,论辩便毫无意义了,有时甚至会产生恶果。即使对方确实错了,我们也不要在论辩中过早地向对方宣布结论,强迫对方接受,更不能直接指责对方毫无道理、胡说八道,我们有时不妨这样说:
(1)“我看你讲的也确有道理。不过……”
(2)“你刚才说的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可问题在于……”
(3)“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我想我们的分歧只是在……”
最糟糕的是有人在论辩时因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引起感情的冲动,在感情冲动的支配下,可能连眼神也变得凶狠起来,在脸上显出鄙夷对方的神色。如果被这种感情冲动所支配,那么论辩便改变了性质。有的人在论辩中离开了主题去揭对方之短,以逞一时之快,把论辩搞成了人身攻击,等于宣告了自己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