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课 心有千千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心理大世界里

人生的喜悦在于做了别人办不到的事。

--巴吉特

若无胆量,永远不可能升到高位。

--塞鲁士

何谓心理

一提起“心理”这个词,许多人会眨眨眼、摇摇头:“挺深奥的,不懂啊!”

心理和心理现象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神秘诡异的印象,觉得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必需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恩格斯曾将人的心理意识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说,也是紧紧围绕我们的生活的。

心理活动虽然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是通过行为、语言来表现,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简称,实质上是人脑的功能,即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认知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认知开始于感觉,之后是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或过程。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人脑对这个苹果的颜色、气味等个别特征的反映就是感觉;人脑对苹果的颜色、形状、质感、味道等多种特征的整体、综合反映即为知觉;种种感觉、知觉的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就成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人脑可以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反映,即思维。上述过程就是人的整个认知过程。人在认知中所接受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然后传导至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就产生了对这些信息的内心体验,表现在外就成为人的情绪。根据这些信息,大脑还会产生一个意志过程,即建立意图、编制活动程序、确定目标,然后调节和控制人体行为以实现目标。

人的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大脑、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活动。其中,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者说硬件,客观现实则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软件;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

人的心理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

(1)主观性。人心理的主观性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2)客观性。人的心理具有客观性,是因为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从简单的感知到复杂的能力、性格,从喜怒哀乐到道德、理智和审美等,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即使奇怪的幻觉、念头和梦境等,也都能找到现实的影子。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存在着客观原因,没有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源于外部现实。

(3)自主性。“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句简单的印度谚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的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及其他种种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不断进行反思,你就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掌控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性格,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你也要懂得,要尊重别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要强迫别人做违背其意愿的事情。

(4)实践性。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人的心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关键。

(5)整体性。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行为习惯、毅力);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心理现象虽然可以做如上的分类,但它首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人身上,都不存在孤立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它们总是处在一个有机的、综合的和整体的结构当中。

(6)相互激励性。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相互激励的现象,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正寓此意。志向、情趣相投的人碰到一起很容易聊得十分投机,总是有很多的话讲,而与不相投的人往往“话不投机半句多”。再比如,好听的歌曲会流行很快,好玩的游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玩,这也是人们的心理相互激励和共鸣的结果。人讲究“将心比心”,你坦诚地关心、理解别人,别人也会关心、理解你;相反,你对别人恶意相向,人家对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7)双重制约性。所谓双重制约性,是指人的心理现象受到人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人是个生物实体,其生理特征,诸如性别、身高、相貌、健康状况、年龄、感官特点等,在人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的整个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特殊影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对立?伊斯兰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为什么会有冲突?一个好端端的小孩如果生活在狼窝里,他就会变成狼孩……无数的例子都可以证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民族精神等等都制约着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容和层次。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其特定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地区性和职业性等社会特点。

(8)可调控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心理具有可调控性。人的心理既然有双重制约性,那么通过改变它的制约条件,就可以对其进行调控。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通过给予心理积极的刺激,唤起心理觉醒,调整心理模式,从而使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和自爱,使人心理健康,愉快地生活。

心理和生活相互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响的。人一降生,就是带着心理能量来的,虽然这种能量是潜在的和不成型的。同时,一定的生活环境便会将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围起来。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早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导向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会发展不健全,可能会成为一个性格古怪、情绪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辍学,不愿回家,讨厌家庭,讨厌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样是他,如果出生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自小懂得关爱和帮助别人,懂得尊敬长者,懂得好好学习,珍惜家庭温暖--他将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

“生活如流水”,人们经常如是说,可这个比喻并不怎么恰当。静静流淌的水囊括不了生活的全部内涵。生活,应该说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穿峡谷、过险滩、漫平原,九曲十八弯,时缓时急,直至奔腾入海。人则是这条大河上的航行者,时而激动万分,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又迷茫惆怅,但终归还是保持向着海的航向,这就是生活中人的心理写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它必然是来自生活的;它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懂得和运用心理学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会变得有滋有味。下面不妨来了解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1.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布道。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动,准备捐些钱给教堂。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于是决定少捐一些钱。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仍然滔滔不绝,于是乎,他决定一毛不捐。冗长的布道讲演终于结束了,大家开始募捐。马克·吐温却气愤难消,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箱里偷走了几元钱。

超限效应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中。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一开始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理不安中恢复过来;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便逐渐高涨起来。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地重复。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小辫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得以避免或减轻。

2.3对1规律

你应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就是当你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别人可能一口回绝;如果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他可能就乖乖就范了。那么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迅速上升。如果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率最高。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则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如果对方是一个人,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趋同行为。以纸牌游戏为例,一般由四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反对。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赞同你的建议,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此人往往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3.皮革马利翁效应

有一个希腊传说,说的是古希腊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革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女神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4.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入法”的有趣实验。如果报纸售价上涨5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人们会十分敏感;而如果房价涨了100元甚至2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下面再举例子以说明这种“贝勃规律”。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如果此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觉察不出有什么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加重至306克时,他才会感觉左手的有些重。同样,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克,人才能感受到差异。也就是说,要比之前的情况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人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间的差异,差额必须足够大。

企业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活动经常用到“贝勃规律”。

例如,一家公司想裁掉一些员工,但这些人逆反、报复心理很强,首先拿他们开刀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受到历次冲击之后,这些人已经麻木了。

再如,在谈判中,一开始就提出令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等谈判基本结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接受,这种“诱敌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基础的。

5.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现了积极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环。由于这种光环的照射,此人外貌、心灵上的缺点就会被忽略,更甚者你还会主观地赋予她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质,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帅的、百里挑一的,可能结婚之后才会感叹:“当初我怎么就没发现这家伙这么多毛病呢?”正如莎士比亚曾经感叹的,“恋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的想象”--纤细瘦弱说成“苗条匀称”,脸色苍白称为“洁白无瑕”,身体肥胖成了“丰满健壮”,脸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

其实,晕轮效应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种评价偏见,甚至会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比如,所谓的“追星族”,或称“粉丝”,常因喜欢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发型、胡须、穿着,整容模仿明星的长相,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歌星使用过的物品。晕轮效应也常常成为行骗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将自己打扮成某种人的外表,从而行骗,屡屡得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无人不知,但却英年早逝,都是晕轮效应惹的祸。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虽然长得美丽,可与普希金的志向、兴趣相去甚远。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她总是捂着耳朵痛苦地叫:“不要听!不要听!”她喜欢交际、玩耍,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或出席豪华晚会、舞会,而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欢的。但普希金还是为她丢下创作,搞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娜坦丽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双眼,他觉得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可是他错了。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小青年穿着打扮或生活习惯花哨、怪异,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看不顺眼,就会觉得他们是没出息的败家子;年轻人选择恋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内心,从而做出错误选择。总之,晕轮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对人们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有较大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这种效应。

心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

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互助地相处。 CybkDc3IL6x6PI7qg+yaYJaLcwRJy6OeTLLODPuPfRD1WMmBfODWZPVlJ54taa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