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快乐不是算计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人之所以不快乐,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在这些错误的东西里,计较得失使很多人无法摆脱。生命是有限的,你把精力都用来斤斤计较,哪还有时间去感受快乐呢?

1.获得快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释氏通鉴》的作者龙牙居遁禅师曾隐居在龙牙山法济禅寺刻苦参禅,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也没有悟出“道”。

为了求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居遁禅师只得前往终南山拜师,他所拜的师父就是翠微禅师。但是,翠微禅师虽然收下了他,却一直没有给他教导,这样的时光过了一个多月,居遁禅师终于忍无可忍。一天,他径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个月,为何禅师从不开示一法?”

翠微禅师听了以后,反问道:“嫌什么?”居遁禅师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开示,因为没有得到要领,他只得退出来。

这一次没有得到开示,居遁禅师很不甘心,于是又前往德山向宣鉴禅师学法。不过让居遁禅师失望的是,这里的情况甚至比他在终南山翠微禅师那里的情况更糟。一连几个月,他也没有学到法的真谛,他仍然没有大彻大悟。

有一天,他又鼓起勇气向宣鉴禅师说:“学僧早就耳闻德山禅师佛法高深,但是我来这里已好多时日,却得不到禅师的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以后,也回答道:“嫌什么?”

这一出人意料的回答,让居遁禅师非常吃惊,两句一模一样的话竟出自两位大师之口,自然引起了他的深思。但是他想来想去仍是不得要领,于是他继续前往洞山向良价禅师讨教。

有了前两次的磨砺,居遁禅师在良价禅师处时,多少有了点儿耐心,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开始静下心来修炼,但他仍然希望得到大师的开示。后来有一次,居遁禅师找到个机会,向洞山良价禅师问道:“我修炼佛法正到了紧要之处,还希望大师能给一点儿开示和提点。”这次,洞山良价禅师的说法倒是不和前两次一样了,但是他告诉了居遁禅师一句更让人绝望的话:“等洞水逆流的时候,我再向你说。”

这句话,居遁禅师思索了好久,终于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修禅本就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给自己想象出那么多的困难和逆境呢?”居遁禅师听了这番开示,终于明白了前面两位大师之所以不约而同地问他“嫌什么”的原因了。

生活既平淡又精彩,既有大喜又有大悲,要想在这惊涛骇浪中获得快乐,最关键就在于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参禅的“道”,更是生活的“道”。平常心是人性的灵光,是生活的真谛。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不骄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一颗平常心,意味着在现代紧张生活的压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那份自在!

2.心中无妄念,气自然无生

寿州道树禅师,本来是唐州人。自幼熟读经书,快五十岁的时候,他遇见了高僧的点拨,随即出家。他曾立志游历四方以弘扬佛法,后来年岁大了,也就走不动了。于是就在寿州的三峰山上建了一所寺院。

这本来不会妨碍到任何人,但是与寺院相邻的是一家道观。道观里有一位道士,测算出道树禅师的寺院所占的风水地利,很有利于自己的命格,于是便开始觊觎起来,打算想个法子,把寺里的僧人都赶走,然后将寺院据为己有。

于是他便想了一些歪门邪道,今天使用一些呼风唤雨的法术,明天招来个妖魔鬼怪,白天晚上整日作法,搅得道树禅师寺院里的和尚都不得安宁。因此,寺院里的年轻和尚多半都被这整天施展妖法的道士给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一住就是十多年,从来没有过搬走的意思。

后来,作法的道士黔驴技穷,有限的招数都用了好几个轮回也没有奏效,道树禅师和几个小和尚还是每天出出进进,参禅打坐,丝毫没有要搬家的迹象。实在没有办法,道士虽心有不甘,但也只好放弃了占据寺院的恶念,三峰山从此风平浪静。

后来,一些被吓走的小和尚听闻道士再也不作法了,便纷纷又回到寺中。见了面,他们就问道树禅师:“禅师,论法术,道士那些有些卑下的邪门功夫虽然为人所不耻,但也算是高强。为什么您能不动一分一毫便可让他不再兴风作浪呢?你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功夫呢?”

“我可没有什么邪门的功夫,”道树禅师回答说,“我只有一个‘无’字,就可以战胜他们。”

“无字,既然都是无了,怎么还能战胜呢?”小和尚们很是不解。

“无,怎么不能战胜?”道树禅师解释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们无法术,无就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因此,无能胜有。”

心中无妄念,气自然无生。太多计较,容易生妄念,妄念扰乱人的心志,心志一乱,再好的法术也发挥不了作用。人生在世,贵在无妄无念,无妄无念最有力量。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佛性,沐浴于佛性的境界是人生最快乐的境地。

当你为一套本该不属于你的房产而与人争锋,当你为部门主管的位子而诡计频出的时候,你已经输了,输掉了享受快乐的那些时间。即便你最后如愿以偿,这个艰辛的过程也会让你劳神费力,烦恼不已,气愤不已。

3.不与人做无谓的争执,则会少一些无缘无故的怒气

唐代普愿禅师出于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门下,他在池州三十多年不下南泉山,因此被世人称做“南泉普愿禅师”。南泉斩猫是史上一段著名的佛门公案,说的是:

有一天,南泉禅院东西两堂的和尚为了一只白猫起了争执,南泉禅师闻声赶来,问明他们争吵的原因。然后,伸手捡起地上劈柴用的斧子,手持利斧问众弟子:“谁能说出猫有无佛性的道理,将免除此猫一死。”

弟子们无人回答,南泉禅师破了杀戒,将猫拦腰斩断。过了一会儿,外出归来的赵州禅师看见院子里的猫血就向师兄弟们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小师弟向他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并特意强调是师父亲自砍死了猫。

听完整个事件之后,赵州禅师当即脱下自己的草鞋,顶在头上走了出去。有人将他这一奇怪的举动报告给了南泉禅师,禅师感叹道:“今天若是赵州在场,那猫早就得救了。”

世界上有些事情本来就没有定论或是一个标准答案。猫有佛性也罢,无佛性也罢,是无谓的争论。整日忙于无谓的争论,就好比用头穿鞋而行走,是本末倒置的。无谓的争执常常导致无谓的怨气,不与人做无谓的争执,则会少一些无缘无故的怒气。

4.有所求,则没功德

中国佛家禅宗一派的初祖就是菩提达摩,他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俗称达摩祖师。当年,身为南天竺人的达摩祖师坐着中国商船,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斯里兰卡,马六甲海峡,琼州海峡,一路北行,到了中国南海。

当时,中国正处在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是政权割据,攻城掠地,人们性命朝不保夕,另一方面又是佛教和各种迷信、鬼故事盛行,人们在这种慰藉中获得尘世上所没有的宁静。南朝信佛的皇帝梁武帝听说有高僧从西天天竺而来,立刻盛情邀请入宫。于是,两人之间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梁武帝很自信地说:“大师,我一生信佛向善,建造寺庙,铺设桥梁,供养和尚无数。可有功德?”达摩祖师微笑着说:“你是有所求,没有实在的功德。”

这句实话,让两个人之间的谈话变得很不愉快,对于双方对方都没有好印象,达摩祖师最后叹了口气,走出了金陵城。面对浩浩荡荡的扬子江,他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江边便有人看见一个宽袍大袖的和尚,踩在一束芦苇上,稳稳地飘过江,消失在烟波浩淼之中。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一味追求等价交换,当回报不等价时,心中自然无限遗憾甚至抱怨,这无疑是为自己徒增怨气。有所求,则没功德。与其如此,不如不付出。

5.人生来不是为生气的

兰花以其淡泊、高雅的精神载体,被人们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佛门弟子本身喜爱种植花草,兰花更是他们的首选。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他的爱好就是研究和培植兰花,在他的院子里,有一个巨大的兰花架,上面长满了他花费了许多时间栽种的各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他的弟子们:“务必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他出游的这段时期,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一个小和尚在浇水时,却一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

虽然弟子们及时又把兰花移植到了新的花盆里,但是兰花的叶子都已经破损了,花也凋零了。看到这些残破的花秧,弟子们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集体向师父赔罪领罚。

过了不多久,金代禅师回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他的兰花。当闻知兰花架倒塌的事件后,他便召集弟子们前来。

弟子们都吓坏了,尤其是那个把花架弄倒的小和尚,差点儿逃出寺去。谁知,当他们赶到师父的院子里,禅师不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说道:“不要太在意,我没有生气,更不会惩罚你们。我种兰花,一来是打算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人生的一切,在你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因此,人生来不是为生气的。有些事情,你去做不是为了生气的,有些相遇,也不是用来生气的。在和你亲近的人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和你相遇的”,那么就能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当自己快抓不住情绪时,想想这句话,或许会让幸福中多增加一些甜蜜的因子吧!

6.在了解真相前,别忙着生气

宋代高僧省念是五代临济宗僧,幼年时在山东南禅寺剃度,专修头陀行,并密诵《法华经》,人称“念法华”。后来师从风穴延沼禅师,得其心法,并开法于河南省临汝的首山,所以世人也称其为“首山省念禅师”。

一次,有位修行僧问省念禅师:“如何才是佛?”

省念禅师回答道:“新妇骑驴阿家牵。”意思就是说,媳妇骑着驴子,婆婆牵着。

修行僧不解,觉得“新妇骑驴阿家牵”有悖常理,后来他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能够预知世事的大师在一个富有却品质恶劣的人家住了一夜之后,补好了他家的墙壁,后来却在一家贫穷而善良的人家过了一夜之后对他家唯一一头牛的死无动于衷。弟子问他为何如此善恶不分,大师说:“那是因为富人家的墙洞深处有金子,我帮他补墙是为了他的财产着想,而穷人家原本要死的是男主人,却让牛当了替死鬼,这不是好事吗,我为什么要悲恸呢!”

修行僧突然觉得这个故事与“新妇骑驴阿家牵”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即大悟。

百闻不如一见,而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真相。很多时候,我们刚听了别人说了一句事情的开头,便会极力反驳甚至勃然大怒。其实,当你听完对方的整个陈述后,就会发现,事实也许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所以,在你了解事情的真相前,先别忙着生气。

7.快乐不在于你是什么,而是你做什么

一个夏天,赵州禅师与他的忠实弟子文远和尚闲坐在房内。百无聊赖的他,突然有个念头掠过脑海,他便对文远和尚说:“文远,让我们来个比赛,看谁能用比喻把自己比得最低”。

文远和尚接受了师父的这个挑战,他们并商定谁赢了,谁就要输掉一块饼。于是,赵州禅师先说:“我是一只驴。”

文远和尚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驴子的粪。”

文远和尚再说:“我是粪里的虫。”

到了这时,赵州禅师不能再说,便问:“你在粪中做什么?”

文远和尚回答说:“我在那里渡暑假。”

人人有享受快乐的权利,快乐的获得不在于你是什么,而是你做什么。即使你是一只粪中虫,做能让你快乐的事,那你也是快乐的。同样的道理,即便你是个基层员工,只要你做的事情是你感兴趣的,你可能比你的主管活得更自在。

8.太较真就会起火,不在乎就过去了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的路上,遇到一对吵架的夫妇。他不知到底是因为何事,妻子突然大骂丈夫:“你算什么丈夫,一点儿都不像男人!”

“你骂,你如再骂,我就打你!”受到侮辱的丈夫立刻威胁妻子道。

强势的妻子并没有被吓倒:“我就骂你,你不像男人!”

这时,仙崖禅师有意劝架,但又不便插嘴,只好高声对过路行人大声叫道:“你们来看啊,看斗牛,要买门票;看斗蟋蟀、斗鸡都要买门票;现在看斗人,不要门票,你们来看啊!”

仙崖禅师这么一喊,真的有很多过路的人围了上来。但是这对夫妻却不在乎,仍然继续吵架。

“你再说一句我不像男人,我就杀人!”看到这么多的人,丈夫的面子上有点儿挂不住。

妻子却并不买他的账,大声喊道:“你杀!你杀!我就说你不像男人!”

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仙崖禅师只得再次出手,他又一次高声叫道:“精彩极了,现在要杀人了,快来看啊!”

这对夫妻还没做声,一位路人开始不满了,说道:“你这个和尚!大声乱叫什么?他们夫妻吵架,关你何事?”

仙崖禅师反唇相讥:“谁说的,怎不关我事?你没听到他们要杀人吗?杀死人就要请和尚念经,念经时,我不就有红包拿了吗?”

“真岂有此理,为了红包就希望杀死人!你是怎么当和尚的,还出家人呢?整个一个财迷。”那个路人对禅师的说法颇为不满。

仙崖禅师笑道:“希望不死人也可以,那就让我说句话。”

听到他们的对话,连吵架的夫妇都停止了吵架,双方不约而同地围上来听听仙崖禅师和那个路人在争吵什么。

仙崖禅师对吵架的夫妇说教道:“再厚的寒冰,太阳出来时都会融化;再冷的饭菜,柴火点燃时都会煮熟;夫妻,有缘生活在一起,要做太阳,温暖别人;做柴火,成熟别人。希望贤夫妇要互相敬爱!”

人和人很容易产生观念上的差异,太较真就会起火,不在乎就过去了。冲动只在一念之间,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这一念犹如恶魔一般,足以毁掉你多年的修行与心血。

9.你不和他计较,自然没烦恼

寒山禅师,与拾得禅师并称于世,是唐代著名的隐士。因其常年居住在浙江天台始丰县西四十公里之寒岩幽窟中,人们便以“寒山”称之。寒山禅师常去国清寺,与拾得禅师十分交好。

一次,寒山禅师问拾得禅师:“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该怎么处置呢?”

拾得禅师回答说:“没关系,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人,据此传下了以后忍耐歌,曰:

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劝世人要像我。

忍一句,祸根从此无处生。饶一著,切莫与人争强弱。

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宽心大着肚。

终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还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间有人诽谤你、欺负你、侮辱你、嘲笑你、轻视你、欺骗你,你若不跟他计较,你一样是快乐的。健康源于心,积极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心态像病毒,传到哪里哪遭殃。人生的道路已经给上天注定了,所以,对眼前的一切都不要太计较,他们最终都会如浮云般消散的。你不和他计较,自然没烦恼。

10.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佛教典籍有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三藏法师,因此,能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是要有一定佛学修为的。

印度有一位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不远万里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比试。问他比什么,他总是说随便。慧忠禅师只得很谦虚地问他:“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回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于是慧忠禅师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您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禅师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又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你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然后笑吟吟地问三藏法师:“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即便他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禅师的心迹,他从没遇见过这种情况,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此时,只见慧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法师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法师满脸迷惑:“还请赐教!”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入定了,入定了便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心迹,你还如何探察?”

人总是不希望被别人看透,但当你被别人看透时,也不要为别人识破你的心机而恼怒,不是他太聪明,也不是你太愚笨。而是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所以,要想不被人看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玩心计。这样你轻松,别人也轻松。

11.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在寺院里,弟子们围坐在禅师周围,聆听师父讲解人生的内涵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一天,无名禅师在讲经时,环顾了一圈众弟子,然后突然问道:“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杂草也不例外。你们都来说说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弟子们没想到无名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争先恐后地献计献策。

第一个弟子说道:“铲子,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无名禅师微笑着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连忙说:“不对,那样太费力了,把石灰撒在杂草上就能除掉杂草。”无名禅师还是点头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不用那么麻烦,买石灰也要钱的。只要一把火就可把杂草烧掉!既省力又省钱。”无名禅师依然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长的时间草又会再长出来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大家一起上,把草根全部挖出来,这样旷野里就再也长不出草了。”

弟子们讲完,无名禅师没有做点评,只是微笑着说道:“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院后面的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现在把这块地分成几块,我们每人都将分得一小块地。从明天起,我们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地上的杂草,等到秋天的时候我们去看看结果是什么样的,就能判断出谁的方法最有效了。”

于是,弟子们纷纷行动起来,跑到自己的田地里,用自己的方法铲锄那些杂草。

秋天到了,弟子们随无名禅师来到地里,却见自己春天处理过的地里又长出了一片片的杂草。只有一块地例外,那就是无名禅师所分的那块地,地上不仅没有丝毫杂草,而且还长着金灿灿的麦穗。

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去除杂草的最好方法。人的心灵亦是如此,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要想让心灵不荒芜,不被邪恶所侵害,只有修养自己的美德,使心灵纯净,让杂念无生长之地。如果你心中满是算计别人,争夺利益的伎俩,就别怪坏情绪总是缠上你。

12.不要计较你能收获多少

一个刚入禅门的弟子,在第二天吃早餐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无名禅师请教了起来。他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不朽呢?

我们的身体一定会化为乌有吗?

我们真的会投胎转世吗?

我们如果能投胎转世,那么能不能保留这一世的记忆呢?

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吗?

……

“你的早餐已经凉了。”没等他说完,无名禅师就回答完了他的问题。

人生这么短暂哪里还有回头路,时光所带走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重要的是面前的早餐和你手边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老想着在遥远的未来,你最终能收获多少。如果连眼前的工作你都做不好,未来怎么会有收获呢?

13.你我都是匆匆的过客,何需计较那么多

憨山禅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禅师幼结佛缘,十九岁在金陵报恩寺落发出家。万历元年游历山西五台山,见憨山壮丽奇秀,就取此山为号,禅师一生业绩辉煌,其佛学研究博大精深,在佛学界无愧为一位高僧、佛学禅师。

有一次,正在云游宣扬佛法的憨山禅师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中见到一盏灯火。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他立刻兴奋地奔上前去请求借宿,开门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憨山禅师礼貌地问道:“施主,您能留宿贫僧一晚吗?”

“没地方,我家又不是旅店!”中年男子听到他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后,立刻板着脸拒绝了憨山禅师。

“别忙,我只要问你三个问题,就可以证明这屋子就是旅店!”憨山禅师伸手拦住了中年男子正准备关门的手。

“我不信,倘若你能说服我,我就让你进门。”中年男子也爽快地回答。

“在你以前,谁住在此处?”憨山禅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家父啊!”中年男子说道。

“在令尊之前,又是谁当主人?”憨山禅师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我祖父!”中年男子回答道。

“如果施主过世,它又是谁的呀?”这是憨山禅师的第三个问题。

“我儿子!”中年男子开始不耐烦了。

“这不就结了!”憨山禅师笑道,“这儿就是旅店,你不过是暂时居住在这儿,也像我一样是旅客。”中年男子无奈,只得让憨山禅师进屋,当晚他就在屋里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

时间在飞逝,空间在转移,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任何人和事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我们也是生活的过客。无论是名,是利,还是诱惑,到头来都会像浮云一般散落。既然你我都是这爱恨情仇中的匆匆过客,还何需计较那么多?

14.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

同在一家公司的两个在事业上感到很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请教寺里的师父,请师父指点他们是不是该辞去工作。师父闭着眼睛思索了半天后,才徐徐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

“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让两个年轻人琢磨了很久。于是,过了几天,其中的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去了,另一人选择了继续留在公司。

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那人以现代化方式经营农业,并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居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而选择留在公司的那人也不差,他默默承受着一切并努力学习,并逐渐受到重用,最终升迁到了公司高层。

一天,两人在机场相遇了。农民企业家说:“奇怪,那个老师父给我们的是同样的五个字——‘不过一碗饭’,我一听就懂了,不过就是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的,何必非要死皮赖脸地呆在公司,为什么不自己当老板?所以我辞职了。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位留在公司的人笑道,“老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就是无论多受气、多受累,只不过是为了混一碗饭吃,何必计较那么多呢。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不就成了。所以,我就没走。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人都说不清这五个字的含义,便相约一同去拜见当年的那个老师父。十年的光阴已逝,当初的老师父已经更老了,听了他们的疑惑,仍是像十年前一样闭着眼睛,隔了半天才说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人的命运可能就此改变。成功只是结果,不必计较取得成功的模式,小吃店的老板可能比大公司的总裁更幸福。同样的道理,一念之间,人生的路已经陌生而遥远,弹指一挥,岁月变迁,当你以成功者的姿态回首来时路,可能觉得一切痛苦和折磨都是值得的。

15.不要过于计较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弟子们总是问释迦牟尼佛:“佛祖,佛死后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释迦牟尼佛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释迦牟尼觉得徒弟们对这个事情过于关心了,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提点之法。

于是,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后到什么地方去了。”

一个好奇的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释迦牟尼佛对他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点燃了蜡烛,并小心翼翼地把蜡烛递到释迦牟尼佛的面前,他还用一只手遮盖着烛焰,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看到这里,释迦牟尼佛对那个弟子说:“把手拿开,为什么要遮盖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盖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随即,他一下子吹灭了蜡烛,然后问弟子们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释迦牟尼佛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

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自寻烦恼。即便这件事情是过去与你有关的比如分手的情人,丢失的钱包;或是将来要与你有关的,比如可能会属于你的奖金或是职位,但它现在与你无关,也不值得你为此劳心费神,情绪跌宕。

16.世上的事本平常,随它去吧

仰山和尚是五代时期的名僧,因常住在袁州仰山,故得号“仰山和尚”,仰山和尚是为山禅师的学生。

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为山禅师向仰山和尚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和尚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为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师父,那您这一年都做了些什么事?”为山禅师笑着回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和尚随意说道:“您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么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

于是,他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师父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为山禅师看在眼中。就在仰山和尚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为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和尚仔细一想,立即明白了为山禅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想到这里,仰山和尚便对为山禅师说:“我们开始上课吧!”为山禅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没有必要让一些小事占据你的内心,没必要让偶尔的疏忽造就你一生的内疚。风吹云过,烟消云散,你会发觉天地原来是如此澄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为什么要让自己背着沉重的包袱呢?

17.心乱是因为计较太多

慧能禅师见小和尚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小和尚回答道。

“不!”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小和尚听了,立刻反驳道:“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小和尚听了,更加迷茫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于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离开一切物象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的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小和尚躬身问道:“师父,那么,怎么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理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听完慧能禅师的这一番如暮鼓晨钟般唤醒昏聩之人的言辞后,小和尚终于醒悟。

认真与较真,看似一步之遥实则相隔千里。认真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而较真有点钻牛角尖及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的意味。与人相处,要多一份认真,少一份较真。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只要持洁身自好之心,不攀比,不动心,保持安祥的心态,就会生活得很好。

18.嫉妒是伤害自己的“毒瘤”

一位禅师路过一家门前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正面带怒气。禅师走过来问他是什么原因。此人告诉他,他的邻居新买了一头牛,那头牛比他的牛要壮实漂亮很多。禅师微笑,对他说:“我颇有些法术,可以满足你任何愿望。”此人高兴地跳起来,正要说他的愿望。禅师警告他:“但是有个条件,你在得到你想有的东西时,你的邻居就会得到双份的东西。”此人高兴的心情急剧回落,因为他想,如果我得到一份好的田,那么,我的邻居就会得到两块,如果我得到一箱金子,他却得到两箱。他接着往下想,如果我得到一个美女,那家伙就得到了两个。这坚决不行。不但不行,还要让邻居受点苦。他咬着牙,决然地对那位禅师说:“我希望只有一只胳膊!”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在我们生活中却频频被复制。一位年轻人与对面的邻居本来关系很好,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邻居买了一辆汽车,每当他骑着自行车与坐在车里的邻居相遇时,他心里就很不舒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邻居的冷嘲热讽,最终,二人的关系破裂,成为陌路人。

嫉妒是生气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所谓嫉妒,说白了就是总感觉别人的东西是好的,对于好的东西,有人可能会去努力而希望有一天得到。但嫉妒的人却不是,他总排斥这种“好”,让自己陷在愤怒情绪中。哲学家说,嫉妒如同一柄双刃剑,往往在毒害别人的时候,把自己也害了。而驱除这个“毒瘤”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嫉妒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与对方竞争上,让自己忙碌起来,等做出成绩之后,你会很开心地发现,嫉妒心这个“毒瘤”被祛除了。 fzkAUxOfFKod2ITPJma2KLAkX1NT+j2iEf8KBqT32l1frC2TFAqtOD9KhR5uIE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