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过分在意外界评价,生气的总是自己

人生在世,如果活在别人的评价中,那将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能使人手足无措,能让人心烦意乱。其实,这就是你生气的原因:你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着自己。

1.执着于外在形象,最后得不偿失的只能是自己

天然禅师有一次路经洛阳的惠林寺,正值严冬时节,天寒地冻。于是他就将寺里的木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住持见了,大发雷霆:“你怎么可以为了取暖而烧了佛像呢?”天然禅师头也不抬,问道:“我在佛经上看到说,舍利子是有道高僧在火化后留下的一种晶莹剔透的东西。在佛教中,它被看作是戒律功德的结晶。在许多佛家著作中,只有少数高僧才能在死后留下舍利子。那是不是说,只有在佛教中成佛的人才能有舍利子留下来?”

住持回答:“那当然!”

天然禅师泰然自若地说:“噢,我想看看能不能烧出舍利子来啊!”

慧林主持觉得这是个疯和尚,惊愕地问:“胡说,佛像是木头做的,怎么可能烧出舍利子来。”天然禅师哈哈一笑,道:“既然烧不出舍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不是佛了,留着它有什么用,再烧一尊来。尽管烧好了。”后来,天然禅师安然无恙,而住持却因心火上蹿,掉了两道眉毛。

不向木佛求舍利,只向自己求心安。只要本性率真地做事,就是行了佛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

谈到白宫的撰稿人,所有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些西装革履、刻板沉稳的形象。但是22岁的撰稿人布罗斯却是一个特例。刚进入白宫的时候,他便在同事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尽管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而且毫无经验可言,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那一头染成红色的头发,更是在素以保守沉稳闻名的白宫撰稿人中显得格外刺眼。

除了在衣着上显得与众不同以外,布罗斯对自己的职业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看法。要知道,白宫的撰稿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些智囊们负责构思、策划、撰写、润色美国大部分的对外施政纲领和所有的演讲稿。鉴于此,白宫对撰稿人的选拔也就格外严格。同时,这些撰稿人内部也按着资历,有着严格的等级分别。但年轻的布罗斯似乎将这种严格的等级分别视若无物。刚进入白宫不久,他便根据自己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向上司陈述了一些自己的意见。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童话,布罗斯独到的见解不仅没有得到上司的青睐,而且还招来了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一些好心的同事都在私下劝他收敛一下,免得吃亏。初出茅庐便栽了跟头的布罗斯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最初坚持的东西,仍然在苦苦地等待着新的机会。

机会终于降临了,2005年,鲍威尔辞去了美国国务卿一职,白宫内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一朝天子一朝臣,白宫的撰稿人们都暗暗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饭碗是否还能保住。

紧接着,新上任的国务卿赖斯便召集所有撰稿人开会。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赖斯并没有裁员的意思,她说这次大会只是想征询一下每个人对如何撰写白宫演讲稿的意见。既然失业的压力已经解除,这些人当然不愿意多说多错,于是又都恢复了沉稳的本性,一个个沉默不语起来。可以想象这样的会议开得有多沉闷,不时有人打着呵欠。赖斯失望地打算结束这鸡肋般的会议,就在她酝酿结束词的时候,一个红头发的年轻人高高举起了手。所有人都惊讶地向他投去了目光,接着爆发出一阵哄笑——又是布罗斯这个性格叛逆的年轻人,真不知道他会对新国务卿说出什么让人吃惊的话来。

由于布罗斯是整场会议中惟一主动举手的人,赖斯便让他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次面对赖斯,布罗斯显得有些拘谨,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他表现得有些慌乱,但这并不影响赖斯的倾听。赖斯微笑着听完了他的话,觉得大多数的想法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也有一些点子很有创造性。会议结束后,赖斯转身告诉身边的助手:“请留意一下这个红头发的孩子。”

赖斯的一句话改变了布罗斯的处境,他很快便从众多的撰稿人中脱颖而出。没过多久他就成了赖斯最信赖的撰稿人。布罗斯本人自然不孚赖斯厚望,一篇篇天才的演讲词从他笔下流淌而出,不但成就了赖斯,也照亮了自己。

如今,无论赖斯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看见在她身边有一个红头发的大男孩儿。因为独特,而年仅26岁的布罗斯在等级森严的白宫中平步青云,成为了白宫中最年轻的高级顾问。

羊群里最惹人注目的不是那头最漂亮的羊,而是那只丑陋的牧羊犬。外在形象是任何人都能“装”出来的,你选择怎样装扮自己都可以,只要你高兴。如果执着于外在形象,想去努力迎合别人和主流文化,那么最后得不偿失的只能是自己。

2.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勃然大怒而记住你

一日,宝积禅师对他的众多弟子们说:“你们了解师父吗?”

“了解。”众弟子齐声答道。

“那好,谁能将我的真相描画出来?”众弟子都说能。

于是,宝积禅师就给他们每人一份纸笔,让他们画出自己的真相。

过了没多久,众弟子们纷纷将自己画的画像拿给宝积禅师看。宝积禅师看也不看,就把它们都扔到一边,并失望地说道:“看来你们都没看到我的真相。”

话音刚落,只见普化和尚站出来高声说道:“我知师傅真相。”宝积禅师点点头,说道:“那你来说说吧!”

“好的!”普化和尚说完这两个字,就翻着跟头后退出去了。

宝积禅师大喜,说道:“看来只有普化知我也!”

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都难得真传。每个人都没有真相,别人更加不能看到你的真相。无论你的真相如何,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一个翻着跟头的小丑,最后只能消失在众人面前。别人不会为你的消失而感到惊讶,没有人会记得你,更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勃然大怒而记住你。

3.尊卑本不存在,芥蒂只在心中

在唐朝贞观年间,在遥远的广东省,当年达摩登陆中国的地方,一户贫苦人家生了一个孩子,由于家里穷,这孩子没上过一天学,靠打柴为生。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卖完柴禾回家,路过一家旅店,听到有人高声地念叨奇怪的话,就停下脚步。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感觉眼前一亮,好像打开了一个世界。便连忙跑进去问,这是什么话,从何处得来。

那人鄙视地看着打柴的小孩儿,不屑地说:“你能听得懂吗?这是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讲解的《金刚经》。”

小孩儿毫不在意,一路打听并北上来到了弘忍大师说法处。他虔诚地向大师行礼,表示要学佛。

弘忍大师看了看,问道:“你是哪里人氏?来找我干什么?”

小孩答道:“我是岭南人,只求向你学习佛法。”

弘忍大师笑了,调侃道:“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受过教化的蛮人,怎么能成佛呢?”

受到羞辱,小男孩不仅没有恼怒,反而不卑不亢地说:“大师,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的差异,蛮人的身份与和尚的身份虽然不同,佛性究竟有何差别呢?”

弘忍大师虽然被他问得哑口无言,但暗中却很赏识他,并将他收为自己的弟子。最后,弘忍大师终于把衣钵传给这位岭南来的蛮子,自幼丧父的小樵夫即是后来的六祖慧能和尚。

资质在人和人的身上是没有差别的,区别在于悟得到悟不到,悟的快还是慢,而不存在“有”与“无”。尊卑本不存在,芥蒂只在心中。只要你不轻视自己,便没有人能轻视你。

4.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不容易被激怒

大文豪苏东坡一直笃信佛教。宋神宗年间,翰林大学士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与佛印和尚相交甚好。两人虽隔江居住,但却常有书信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在给佛印和尚的信中写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自己参禅悟道,已经深得其中三昧,再不受世俗利害荣辱所扰。然而为不为世俗所扰,自身到底到了什么境界,往往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

佛印和尚看到苏东坡派人送来的信,提笔只批了两个字:“放屁!”便让送信人拿回去给苏东坡看。

苏东坡看到佛印竟然用这极其不文雅的两个字来评价自己的信,立刻火冒三丈。于是,急忙渡江找佛印和尚问个究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佛印和尚却自己送上门来,已在江边候驾。

他见到怒气冲冲的苏东坡就哈哈大笑道:“东坡居士,八风不动,怎一个‘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

苏东坡欲与之辩论几句,却自觉佛印和尚的话十分有理,只能暗自惭愧,自己的修行还差得太远。

你要不想生气,没人能把你激怒。轻易被人激怒,还是定力不够。定力不够,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不容易被激怒。你要知道,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你还是你,不会多什么,也不会少什么。

5.迎合别人,迟早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小丑

有一次,白云守端禅师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方会禅师问他:“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守端禅师谦恭地说。

“好吧,那你诵来听听。”杨岐方会禅师道。

白云守端禅师心想,这简直是小菜一碟,因此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地诵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牢关锁。一朝尘尽先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方会禅师听罢,哈哈大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守端禅师立刻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

当天晚上,他的心里很是愁烦,整晚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思索他大笑的原因是什么。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白云守端禅师实在忍不住了,一大清早起床便去问师父:“弟子愚笨,想请问师父,昨天在我诵偈时,您为什么发笑?”

见此情形,杨岐方会禅师笑得更开心,他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都不怕笑,你难道怕笑么?”白云守端禅师听了,豁然开朗,从此悟道。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正确认识自己,而最有必要做的事情也是正确认识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找到合适的职业,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获得婚姻幸福;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知己知彼,游刃有余……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一味去迎合别人,迟早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小丑。反之,认识到自我,便不会受到外界影响,不因旁人的指点而烦恼不已。

6.无需向别人求证你自己

唐末慧南禅师最有名的言论便是“三关”之法,即“生缘”、“佛手”、“驴脚”三问,这三问出自慧南禅师在主持黄龙寺时,所说过惊世骇俗的三句话:

第一句是:“人活着有他的道理,什么是你活着的道理?”

第二句是:“我的手好像佛手啊!”

第三句是:“我的脚好像驴脚啊!”

当时有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就问他道:“慧南禅师,听说这是您用来考验世人的三句话,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还有,究竟有哪些人过关了呢?”

慧南禅师没有解释这三句话的意思,反而说道:“已经过关的,自己一定知道。你看那些通过关口的人,他岂会跑回关口,向守关的官员问,我到底过关了没呢。”

总是向别人求证自己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因此也无需在意别人怎样看。无论是你的上司老板,还是你的伴侣亲人,他们的话都只代表他们的看法,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你的自信是你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说你行,你才觉得自己行。

7.生气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古时有一个泼辣的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不远的寺庙里的一位无名禅师,希望他能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一见到无名禅师,她便急急地说完了自己的困扰。听了她的一番讲述,无名禅师没有说出什么开解的禅机,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女施主,请跟我来。”

妇人紧跟着无名禅师,来到了一间禅房中。妇人以为无名禅师是想找个僻静的地方给她说禅,想不到无名禅师转身出门,落锁而去。他的举动,自然惹来了妇人的破口大骂。

妇人骂了许久,耗费了很多气力,无名禅师也不理会她。妇人见这一招不好使,便又开始可怜地哀求,无名禅师仍置若罔闻。过了很久,气力已尽的妇人终于安静了下来。

这时,无名禅师来到门外,问她:“女施主,你还生气吗?”

见到无名禅师,妇人觉得顿时又有了力气,跳着脚说:“生气?我干嘛要为你一个老和尚生气。哼,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简直就是自作自受,我活该啊!”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看到她这样,无名禅师没再多说什么,拂袖而去。

妇人看无名禅师走远了,也安静了下来,越想越觉得委屈,便一个人生起了闷气。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无名禅师又来了。第一句话还是问她:“女施主,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没好气地说。

无名禅师接着问:“为什么不气了?”

“气也没有办法呀,被锁在这里,我气死也不会有人来收尸的。”说着,妇人瞥了无名禅师一眼。

“施主,看来你的气并未消逝,还是压在心里。这样的气,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无名禅师说完,又离开了。

又是一炷香的时间,无名禅师第三次来到门前,看着天色已晚,着急回家的妇人告诉他:“大师,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女施主,不要着急回家。你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啊。所以,你还是不能走。”无名禅师笑道。

最后,当无名禅师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高声问道:“大师,你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气?”

无名禅师笑了笑,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然后打开了门锁。妇人凝视良久,顿悟,叩谢了无名禅师,回家去了。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暴跳如雷的人与因为他人的评价就改变自己的人一样的愚蠢。把大好时光全用来生气的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这不但让你不快乐,而且还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因此,当我们为别人没有迎合你的心意或是做错事情而生气时,要想到你正在用你的快乐和健康去偿还他的不当行为。

8.对一切不如意微笑,怒气自然会远去

一次灵山胜会上,万物的创始者大梵天王邀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并且要让他从众弟子中亲自挑选一个接班人,继承自己的衣钵。

受邀的释迦牟尼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来到佛龛前。此时,大梵天王率众献给他一把金婆罗花,并行隆重大礼之后退居一旁,安静地等待佛祖的讲演。

只见释迦牟尼轻轻地接过花,然后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祥,望着台下,却迟迟不肯说一句话。

当时的气氛肃穆得让人窒息,台下上百名弟子都非常紧张,不知道该做何反应,才能得到释迦牟尼的青睐,这是每个人都翘首企盼的福祉。但由于修为的原因,他们虽然心里翻江倒海,但表面上仍然保持沉默,而不是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在众人皆屏住呼吸等待释迦牟尼抉择的时候,离佛祖最近的摩诃迦叶却会心地笑了一下。这个短暂的微笑刚好落在了一直观察众人微妙表情的佛祖眼里。他当即宣布将衣钵传给摩诃迦叶,并对台下的众弟子说:“我之所以够摆脱一切虚假表象修成正果,是因为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这其中妙处难以言说,只能以心传心,只有摩诃迦叶能与我心意相通,故将衣钵传与他。”

此一公案,开创了“无语禅”的先河。摩诃迦叶,也就是后来中国禅宗中的“西天第一代祖师”。当年,摩诃迦叶正是以一笑博得佛祖衣钵之传。

微笑是一种至为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是“无相”、“涅”的最高境界。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对一切不如意微笑,怒气自然会远去。当你把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微笑时,自然再也没有力气去生气了。

9.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清觉禅寺的心明禅师,悟性很高,感应灵敏,对禅对世间万象有另一种觉察和体悟。一天,心明禅师一人在寺庙后院参禅,春日午后的太阳温暖地洒下来,他一脸笑意。

一位愁眉不展的信徒刚好路经此处,一眼看到满脸笑意的心明禅师,心中颇为诧异。他又环顾了一下四周,也没有什么值得笑的事物啊。平日里,他只见过“开怀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的弥勒佛像,一成不变笑脸盈盈端坐在大堂里,却从来没有见过坐在蒲团上的普通禅师也有笑容。

在信徒的印象里,他们大多都是默默地念经诵佛,对着木鱼青灯孤苦度日的和尚。就像信徒自己一样,也是整天难得一个笑脸。没想到今日他却见到了与自己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和尚,便好奇地走上前,问心明禅师:“大师,敢问您为何物笑?”

“施主,我是在笑这明媚温暖的阳光啊。”心明禅师认真地回答说。

“哦。”信徒抬头看看阳光,果然自己的心情也变得不错,便告别了心明禅师,伴着这令人快乐的阳光回家去了。

没过多久,就到了清明节。正应了那句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天正是斜风细雨,庙里的香客自然也少了很多,游人零零落落的,看着很是凄凉。

那位信徒来给死去的家人祈福,想起了上次见到的心明禅师,便绕到后院,专程来见他。此刻,心明禅师正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参禅,望着窗外的雨无声地洒下来,滋润着万物,心明禅师又是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这副笑脸恰好又被那位总是满怀愁绪的信徒看到,他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个让人伤感的天气,令人伤心的日子,心明禅师怎么依旧是一脸的明媚呢?这似乎和大多数人的心境有一些格格不入,难道这位心明禅师真的没有什么伤心事吗?

于是,信徒恭敬地问道:“大师,敢问您这又是为何物而笑呢?”

“呵呵,施主,我是在笑这清风细雨润物无声,滋养大地生灵百态,待明日,依旧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啊。”心明禅师再一次认真地说。信徒似乎有所悟,便常来向心明禅师求经问道,开悟心中千千结。时间久了,倒是真觉得自己也变得快乐起来了。

夏日的一天,这位信徒又来拜见心明禅师。禅房屋门大开,心明禅师正坐着打盹,身体不时地要歪倒,他下意识地再端坐以保持平衡。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心明禅师的脸上仍然挂着若隐若现的温和笑意。

信徒轻手轻脚地找了一张蒲团,悄悄地坐在禅师对面,看着禅师滑稽的打盹状,最终不由得笑出了声。心明禅师一下子惊醒,被信徒告知来龙去脉后,阳光般的笑意又重新回到了脸上。

信徒心想,禅师的修养果然非比寻常,不会恼羞成怒,但是他笑什么呢,始终不解其意,便又问道:“大师,您又在笑何物?”

“施主,我笑你观察我时怪怪的表情,想你明天,将有一个美丽的梦境。”心明禅师仍然是一如往常的认真。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带着禅心去领略万水千山,烦恼自会在云淡风轻中烟消云散。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如果你选择快乐地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能从微小的生活细节中发现幸福,那么,没有人能夺走你的快乐。

10.把自己当成自己

一位整日郁郁寡欢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无名禅师。他问:“他们都说我整日愁眉不展,很影响别人的心情。那么,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无名禅师笑了笑,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不明白。”少年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反而问道,“您能说得再明白一些吗?”

“好的!”无名禅师觉得少年是个可塑之才,于是接着说道:“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把自己当成别人。”少年重复了一遍无名禅师的话,然后回答说:“这句话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呢?”

“不错,孺子可教也。”无名禅师微微点头,接着说,“这第二句话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你再来说说。”

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无名禅师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

“这……这……”少年沉思了一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隐私?”

“很好,很好。”无名禅师哈哈大笑,“第四句话就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不用了,禅师,”少年沉默了很久,缓缓说道:“这句话是不是说,自己要相信自己,不要把别人当成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话而改变自己。”

无名禅师听完,惊愕得竟没有话说,好久之后,才说出了一句:“我已经没有什么能交给你了,你可以走了。”少年点头,叩首告别了禅师。

把你自己当成自己,当有人瞧不起你的时候,当你处于逆境的时候,当你很自卑的时候,当有人在你面前装大的时候,当别人诬陷你,打击你,讽刺你,挖苦你,贬低你的时候,你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样你不会因悲伤而不快乐。

当别人用“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舍命陪君子”、“士为知己者死”、“脑袋掉了碗大个疤瘌”之类的话激励你的时候,当有人对你进行高度赞美、甚至神化你的时候,你也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样你才不会因为某一天摔下神坛而悲情愤懑。

11.云在青天水在瓶,人在江湖心在清

唐朝会昌年间,著名学者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久慕药山惟俨禅师德行高远,数次派人请药山惟俨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一天,李翱特地亲自前往禅师住处拜访。虽然李翱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又是朝廷命官,但药山禅师听说他来了,仍旧坐在蒲团上看经,手拿经卷丝毫没有理睬他的意思。

看到药山禅师如此怠慢自己,李翱愤愤地说了一句:“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我仰慕你药山禅师的名声,特地亲自前来,想不到你却拒人千里之外,只不过是个徒有其名的禅师罢了。说完,便拂袖而出。

还好,没等他出门,药山禅师便开口说话了,他冷漠地对李翱说道:“太守怎么能贵耳贱目呢!”

这一句话使得李翱为之所动,遂转身礼拜,拱手道歉,并虚心请教药山禅师:“禅师果然修行极深,那么您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吗?”药山禅师没说话,手往上指了指,又往下指了指,然后问:“太守,你懂吗?”

李翱看了看上面,又看了看下面,然后说道:“不懂。”

药山禅师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了,欣然有得,于是做了一首偈子:“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来赞叹药山禅师行解合一,心中坦荡荡,已见自性本源。

任何佛法只要领悟,都不算太迟。李翱参透此意后,随即下山辞官,从此卸甲归田,过起了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云在青天水在瓶,人在江湖心在清。清水浮云,不沾名利二字,自然不被其左右。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我们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老林里去体味什么人生境界,其实只要你清心寡欲,就算人在江湖,心也能像归隐山林般宁静。只要不在乎外界的事物,在哪里都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就算在勾心斗角的职场中,我们也仍然可以看见那些泰然处之的人,他们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心寡欲,才没有沦为牺牲品。

12.没做亏心事,就不要怕被人怀疑

有一间古刹,里面供奉着传说中观音菩萨戴过的一串佛珠链子。由于这颗佛珠的珍贵,当年的第一代方丈便把供奉这串佛珠链子的寺庙建在了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补给用,外人无路接近。这样把那串佛珠链子放在湖中庙,更能保证这它的安全。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这间庙不是很不大,庙里的人也不多。只有一位老师父,带着另外几位年纪较轻的小和尚在这里修行,小和尚们都期望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灵境中,加上菩萨链子的庇佑下,早日修道完成。

风轻云淡,一晃这几位小和尚就在庙里潜心修练了十年,如果没有那天的事情,也许他们会在这间庙里圆寂。然而,有一天老师父却突然召集他们说:“那串珍贵的菩萨链子不见了!”

小和尚们简直不敢置相信,因为庙中唯一的大门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照理说,佛珠链子不可能丢失,如果佛珠链子不见了,那么一定是出了内鬼。小和尚们议论纷纷,甚至互相猜疑和指责,一夜之间他们都从护庙的守院和尚变成了偷走佛珠链子的嫌疑犯。

虽然镇寺之宝丢失,老师父却显得不那么焦急,他安慰这群小和尚,说他并不在意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老师父愿意将链子送给喜欢的人。所以,老师父给他们七天静思,希望拿了佛珠链子的人能主动交出来。

第一天过去了,没有人承认……

第二天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承认……

但是寺里的气氛却变得不再和谐,原来互敬共处的和尚们,因为多了猜疑,彼此间已不再交谈,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第七天,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老师父再次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最后问了一遍是谁拿了佛珠链子,但还是没有人承认。无奈之下,老和尚说道:“我很高兴,各位都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们的定力已够,佛珠链子不曾诱惑得了你,明天早上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尽管有些不舍,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小和尚们一大早就背着行囊,准备搭舟离开,只剩一个双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萨面前念经。看到有人留下来,众和尚心中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有人承认拿了链子,让冤情大白。

但是老师父却没有理睬这个留下的小和尚,而是径直走向那些无辜的和尚。当与他们一一道别后,老和尚转身询问瞎和尚:“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离开呢?难道佛珠链子是你拿的吗?”

瞎和尚合上经书,回答道:“佛珠掉了,佛心还在,弟子是为修养佛心而来,佛珠掉与不掉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既然你没有拿佛珠,为何留下来承担所有的怀疑,让别人误会是你拿的?”老师父问道。

瞎和尚回答道:“过去七天中,怀疑很伤人心,不但伤自己的心,还伤到了别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担才能化解怀疑。我没拿佛珠,不怕被怀疑,所以我留了下来。”

“好!”老师父从袈裟中拿出那串丢失的佛珠链子,戴在瞎和尚的颈子上,说道,“佛珠链子没丢,因为你的心还在!”

怀疑的目光犹如利剑,能直穿脆弱的心田。被怀疑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澄清自己而做出牺牲则是得不偿失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做亏心事,就不要怕被人怀疑。

生活中有许多怀疑和误解,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如果你一味去解释和澄清自己,反而会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错觉。

13.他人犯下的错误,你何必急着埋单?

佛教,本出身于名不见经传的婆罗门教,但是由于其佛法和教理与时代相适应,因此深得民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婆罗门教而皈依释迦牟尼所创建的佛教。

眼看着婆罗门教江河日下,风光不再的局面,有一些虔诚的婆罗门信徒开始气急,他们不觉得婆罗门教比佛教差,一心怨恨释迦牟尼使用了卑劣的手段蛊惑了群众。

一次,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人实在气不过,便找到竹林精舍,开始对释迦牟尼佛破口大骂。他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手舞足蹈,谩骂侮辱,恶语相加。

看到他来,释迦牟尼佛起身站定,默默地看着他,那神情就像是在观看一场小丑的表演。既不躲开,也不回应,还示意其他弟子各忙各的,不要围观也不要有过激行为。

那个年轻的婆罗门人叫了一阵子,终于有些累了,声调开始一点点地低了下来,语速也一点点地慢了下来。最终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愣愣地站在原地和释迦牟尼佛大眼瞪小眼。最后,他还是被释迦牟尼佛炯炯有神的目光给盯了下去。

看着不为所动的释迦牟尼佛,他觉得自己刚刚经历过一场极其失败糟糕的表演,他一个人,站在舞台上疯狂地发挥,台下却都是冷漠的看客,迫使他根本表演不下去,便生气地使劲跺了几下地。

面对着他最后的威胁,释迦牟尼佛总算开口了:“施主,你刚才好像很生气,这是在骂谁呢?”

听到释迦牟尼佛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年轻的婆罗门人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心想,自己折腾了半天,洋相尽出,当事人却跟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不但一点儿都不生气,甚至似乎是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这不是说明他刚才的一切都白做了吗?

想到这里,他气得不行。眼见着他没有气着释迦牟尼佛,自己反而被气坏了,他就更加生气了。于是,恶狠狠地对释迦牟尼佛说:“当然是骂你了,你以为我在骂谁呢?”

“哦,真的是这样吗?”释迦牟尼佛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平静地提了一个问题:“在喜庆的日子里,你是不是要经常和家人相聚?”

年轻的婆罗门人瞥了释迦牟尼佛一眼,愤愤地回答道:“当然啦,不过,自从你——释迦牟尼,侵入了我们的地盘,我们欢乐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少。”

没有理会他的挑衅,释迦牟尼佛继续问他:“那你和亲人相聚的时候,你会准备丰富的晚餐、水果和点心。但是如果亲人们都有事不能来,你会怎么处理这些食物?”

年轻的婆罗门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用意,于是想也没想,没好气地说:“当然是我自己吃了,你以为我会浪费吗?我们婆罗门人是不会轻易浪费食物的。”

“哦,是这样啊!”释迦牟尼佛又接着说,“那如果你兴致勃勃地带着一份厚礼去亲人家,但是他们拒绝收下你的礼物,你会怎么办呢?”

年轻的婆罗门人被问得有些不耐烦了,没好气地回答道:“当然是我自己带回来了,这还用问吗?你到底想说什么?我可没时间和你闲聊。”

“那么,我请问,有人在我面前恶语相加,如果我不接受,那么这些谩骂是不是仍然属于那位挑起事端的人。所以,我想说的是,”释迦牟尼佛正色道,“你的谩骂自己还好好留着,老衲就不受用了。”

年轻的婆罗门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被释迦牟尼佛引诱进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他仍然不愿服输,梗着脖子说道:“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谩骂是我发出的,我可以选择收回,也可以选择不收回,这由不得你做主。”

“那你就试试迎面唾天,结果会是怎样?”释迦牟尼佛反问道,“你不回收的东西,不是还要落在你的脸上吗?”

这下,年轻的婆罗门人彻底没有话说了,灰溜溜地走出了竹林。

别人辱骂你的话,如果你不收,仍然会落回到他那里。别人气你,你不生气,对方一定会暴跳如雷。所以,当别人试图惹你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中了他的圈套。他犯下的错误,理应由他自己承担,你何必用自己的气急败坏来埋单?

14.不拘小节者,不被小事累

懒悟和尚是近代有名的画僧之一,一生学生无数,颇得他真传的学生彭希庆赠诗曰:“枯笔欲写平生事,点染苍烟与绿苔。爱住青山云雾处,胸中丘壑腕中来。”他这个法号的来源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民国初年有位和尚释溪如,出家后号晓悟,晚年称莽张僧。因其痴于作画习禅,忽略生活细节,常不洗澡,不换衣,不拘形表,人称懒和尚。久而久之,他索性改号晓悟为懒悟。在懒悟和尚身上存在一种悖论:懒而有所成。

懒悟和尚虽不拘小节,但因其颇有金山活佛妙善法师之风,且绘画技艺精湛,在安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与之相熟,是当时“安徽四老”之一。他把平生所悟都表现在画中,所谓“胸中丘壑腕中来”。事实上,在他不羁的外表下面,是达到上乘境界的心性修为。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的怒火有时候会起于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大处着眼,不拘小节则不容易于细微处起火。不拘小节者,不被小事累,懒人闲人自有其悠闲之处。反而是那些斤斤计较的人,老是把目光放在小事上,患得患失,弄得别人和自己都不自在。

15.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唐肃宗时期,慧忠禅师奉诏入京,为唐肃宗讲解佛法。

一日,对佛学也颇有研究的大臣鱼朝恩想故意让慧中禅师丢丑,便当着唐肃宗的面问慧中禅师:“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岂料,当着皇帝的面,慧忠禅师竟一点儿也没给鱼朝恩面子,直接对他说:“佛法的衰败之相是日渐显现了啊,连你这样的人也要解问佛法。”

鱼朝恩当场脸色骤变,正要发作,慧忠禅师笑了笑,又说道:“此既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无知或是一知半解的人,他们的粗俗和卖弄可能会让你有忍不住指责几句的冲动。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和与狗抢骨头的人没什么两样。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生气,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因为不是他人使你恼怒,而是你拿他人的言行来烦扰自己。

16.认为别人不怀好意的人大多是自己动机不纯

有一位小和尚到智常禅师道场参学,正赶上智常禅师锄草时,遇到了一条蛇,智常禅师便举起锄头要砍断蛇。

这一幕被小和尚看见了,很失望地说,“很久就仰慕智常禅师慈悲的道风,没想到到了这里,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粗鲁的俗人,更是一个滥杀无辜的残忍之人。”

听到小和尚的话,智常禅师放下了锄头,反问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鲁还是我粗鲁?”

小和尚便问:“什么是粗?”只见智常禅师放下了手中的锄头。

见状,小和尚又问“什么是细?”智常禅师举起锄头作出欲斩蛇状。

“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理解。”小和尚理直气壮地说。

智常禅师反问道:“且不依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见到我斩蛇?”

小和尚指了指地上,毫不客气地说:“当下。”

“你当下看不见自己,却来看蛇做什么?我并非有心要伤蛇,而是想为他引出一条逃生的路。而你却武断地认为我就是要伤它一条性命,而出口伤人,实属粗鲁的表现。”智常禅师又接着说,“粗细是自己眼中的粗细,而非真正的粗细。”

小和尚听完,有所悟。

人们能够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更多的时候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在无形中暴露的正是自己的心意。好意并不一定都是有所目的的,认为别人不怀好意的人大多是自己动机不纯。当你为别人老是和你过不去而气恼时,不妨先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也看他不顺眼?

17.别人怎样看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自己

鬼逼禅师,本来是个专门赶经忏的和尚,每每忙到三更半夜,才踩着月光归去。某天晚上,他刚赶完一堂经忏,回程途中路过一户人家,院子里的狗不断地向他咆哮着,他听到屋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孩子他爹,快出去看看,是不是有贼?”

接着,他听到屋子里的男人说:“什么贼啊,就是那个赶经忏鬼嘛!”鬼逼禅师听了羞赧地想着:“怎么给我这么一个不好听的名字呢?我为亡者念经祈福,他们却把我叫做鬼!”这时候,正巧下着雨,他便跑到桥下避雨,顺道也打打坐养养神,于是就双盘而坐。

这时,真正来了两个鬼,一个鬼说:“你看,这里怎会有一座金塔?”另一个鬼说:“金塔内有佛舍利,我们快顶礼膜拜,以求超生善道!”于是,两个鬼便不停地顶礼。

鬼逼禅师坐了一会儿,觉得腿痛,于是放下一条腿来,改成单盘。一个鬼就说:“怎么金塔忽然变成银塔呢?”

另一鬼斥责他说:“不管是金塔、银塔,皆有佛舍利在内,礼拜功德一样是不可思议!”于是两人继续膜拜。

过了一段时间,鬼逼禅师感到腿痛难忍,于是把另一条腿也放下来,随便散盘而坐。

这时两个鬼齐声大叫:“怎么银塔变成土堆呢?竟敢戏弄我们,真是太可恶了!”

鬼逼禅师听到两个鬼生气了,立刻又把双腿收起来,盘腿而坐。两个鬼又叫道:“快看,土堆又变成了金塔,一定是佛在考验我们的诚心,赶紧继续叩头啊!”两个人趴在地上又咣咣地磕起头来。

这时雨停了,鬼逼禅师坐在地上自忖:“我结双盘,就是金塔;结单盘,就是银塔;随便散盘坐,就变成了泥巴,这禅坐修行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赶经忏了,只管专心、精进修行,不久便智慧大开,获得神通,自号“鬼逼”,因为他觉得是两个鬼逼得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修行。

别人怎样看你,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自己。在别人错怪你之前,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对的。在为别人看错你而生气前,看看你是不是真有让别人误解的不妥言行。

18.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苏东坡为文坛巨匠,诗、书、琴、艺无不精通。学佛多年,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苏东坡和佛门高僧多有来往,尤其和佛印禅师,交往甚密。

一日,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佛印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喔,像一尊佛!”佛印看了他一眼,回答说。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流露出一丝得意之情。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呢?”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佛印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哈哈,像一堆牛粪!”

却不料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却不在意这些。他高兴的是自己有机会把佛印禅师比喻成了牛粪,终于占了优势。欣喜之余,他回家逢人就说:“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的,但今天我扳回了一局,可赢他了!”

消息很快传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却对苏东坡说:“哥哥!你输了,彻底地输了!人都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佛印禅师的心如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像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好恶、欲望和观念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所以说,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那个让你看不顺眼的人,其身上一定带着你的某种影子。 GaD29h8gr9jWN9le2nEMYPZJJOX/ewhtKYclAHHALb7fOzKKKbMIbaNMNa1391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