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辑 人生路上有三峰

2011年2月24日上午8点,近花甲之年的王石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自己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从个人到企业,再到社会的责任,最后王石道出了自己『人生的三座峰』--只身创业、勇于追求、花甲游学。前两峰王石已然完成,当下正在继续的,便是自己的第三座峰了。至于万科的运营事宜,他可以随时得到汇报……

一、创业--中国到世界第一

王石在创业的选择上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庞杂,大到机电产品,小到日杂百货。历经阵痛之后,王石选择了万科,一路专心致志,最终演绎出了中国地产界的世界奇迹。

1.从一无所有到世界最大

王石和万科是一对共生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王石,万科恐怕只能是中国众多房企中的一个,甚至会被淹没在市场的汪洋里;而如果没有万科的惊人成长,王石可能也就无法聚起人们的口舌之趣了。

一路走来的王石虽然饱受争议,但王石毕竟是王石,一个成就了地产行业奇迹的性情男人。

在正式投入商海以前,身为外贸行业小官员的王石,没能耐得住寂寞,毅然成为新中国首批辞职下海的官员之一。此时的他身无分文,但却凭借着自己所谓的“空手套白狼”之策,成功掘取了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万科地产的前身。

198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但万科也正是在这一年进入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四年之后,大众住宅开发被确定为万科公司的核心业务。19年后,也就是2007年,万科全年销售房屋面积合计达到613.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523.6亿元,实现净利润48.4亿元。公司销售额继2006年率先超过200亿元后,一年间再度超幅增长,成为中国内地首家销售额突破500亿元大关的住宅开发企业。

2008年,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内地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层次调整的状况下,万科依然实现了营业收入409.9亿元,同比上升15.4%的好成绩。虽然全年销售业绩比2007年的高位有所下降,但万科占全国住宅市场的份额却提高到了2.34%,市场占有率继续提升。

尤其是在万科进驻的主要城市中,市场份额提升更为明显,如深圳、上海、天津、佛山、厦门、沈阳、武汉、镇江、鞍山等多个城市,万科的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

而早在1991年,万科作为中国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之一,成为第二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尽管公司的股票一度令人尴尬地进入菜市场兜售,但到2006年末时,万科总市值已达到了672.3亿元,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位。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上市16年后,万科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4.1%,是上市后持续盈利增长年限最长的中国企业。而在中国股市2006-2007年的跑牛期间,万科市值一度达到了2022亿元,超过同期美国帕尔迪(Pulte Homes)、霍顿房屋(D.R.Horton)、莱纳(Lennar)和桑达克斯(Centex)四大房地产公司市值之和(折合为人民币后)。其中的帕尔迪公司,更是一度被王石视作万科“学习标杆”的世界著名房产巨头。

2008年3月21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其2007年年报:万科住宅销售套数已位居世界首位,跃升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2008年底,在广州揭晓的“2008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榜”中,万科获得综合价值(沪深)冠军称号。

在放榜仪式上,主办方表示:2008年在成长价值、财务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万科都表现得相当好,属于综合价值和单项价值都非常优异的公司。同时,在总市值、总资产、净资产、主营收入、利润总额以及现金流六个指标中,万科分别为1982亿元、1001亿元、339亿元、355亿元、76亿元和170亿元,在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均为第一名。

舆论当时还特别注意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在总市值、总资产、净资产、主营收入、利润总额以及现金流六个指标中,万科分别是第二名的2.5倍、2.4倍、2.6倍、4.4倍、3.2倍和3.7倍。这表明,万科在业内的领先优势已非常明显。

2011年3月8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10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万科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8亿元,较2009年增长36.65%。万科2010年各项经营指标全面超越2009年,连续第三年问鼎全球住宅企业销售冠军,也以1081.6亿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的房地产企业。

而在国家新一轮房地产业调控政策影响下的2011年,尽管市场环境变化巨大,市场成交明显放缓,万科依然保持了稳健增长。全年公司实现销售面积1075.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1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2.4%。继2010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后,万科再次蝉联行业销售冠军,并第二次成为行业内唯一住宅年度销售过千亿的公司。

此时的万科已视质量为生命,在推进“绿色战略和工业化”的轨道上越走越坚定。

如同许多业内人士所说,在中国住宅行业中,万科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一系列竞争优势:作为行业的第一个全国驰名商标,万科旗下“四季花城”、“城市花园”、“金色家园”等品牌得到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万客会”成为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客户关系组织;“情景花园洋房”被授予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专利产品和第一项发明专利;万科公司物业服务通过了全国首批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等等。

如今,与稳坐世界最大住宅企业的万科一路成长起来的,除了数以万计“享受无限生活”的人们外,还有那些富有起来的经理人和万科的大批股东们。

2.中国地产业的“活化石”

万科从建立到雄居国内地产业“龙头”地位,用时仅仅二十余年。在此期间,王石与万科的双重品牌效应相应相生,并由此在中国产经界引发了多重影响。正是这些效应和连续性的影响,激情四溢的王石和万科被舆论界称为“中国房地产业20年发展的正版缩影”,更有甚者将万科誉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活化石’”。

之所以这么说,万科的一路走来,尤其是王石倾情推行的各类管理创新,便是背后的重要原因。

1994年,万科在国内企业中首次提出了“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这一举动在国内房地产行业掀起了轩然大波。1997年,王石确立了万科全面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方针。1998年以后,万科通过“职业经理年”、“职业精神年”、“团队精神年”等一系列主题宣传,向其所培养的职业经理人灌输先进的团队管理理念,逐渐打造出一支成熟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成为万科闯荡中国房地产业的生力军。

而随着万科的一步步发展壮大,“职业经理人”这一概念不仅在国内房地产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运用,而且渗透到了其他众多行业之中。

2007年,因王石在管理学上的高深造诣,以及以其为代表的万科企业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王石在中国管理学界评选出的“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十大职业经理人”中高居榜首,领先马蔚华、杨元庆、潘刚、周伟焜、方洪波、胡祖六、李开复、唐骏、法兰克·纽曼等中外精英。

这一名单公布后,《经理人》杂志对王石作出了这样的总结--“战略规划+职业经理制+CEO明星化”。媒体也适时地把“中国职业经理第一人”的美誉加在了王石身上。

王石能够获得如此突出的位置,评论给出的解释是“最大的成功在于良好的创新能力”。

一是不断变革的战略创新能力。从倒卖电子器材起家,到1988年股份制改造,突入房地产;从多元化到1993年起的专业化,每一次的市场环境变化,王石都能带领企业敏锐地进行战略转型。而他奉守的“为了企业发展可以出让企业控股权”的思想,也使得万科提前进入了“资本+管理+品牌”为王的时代,成为中国地产的标杆。

二是国内首倡职业经理人制度。凭着“弱化个人作用,强调制度作用”的理念,王石不仅推动万科在中国率先确立了“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权责清晰的公司治理结构,还首倡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引得国内各行业的众多企业纷纷效仿。万科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制度手册”,甚至成为其他公司争相学习的模版。王石开创的“专业化、精细化”模式,也引领了中国企业的专业化风潮。

三是极为独特的王石风格,或者说是作秀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作秀方式”,指的是王石作为中国企业CEO明星化的典范。如各类媒体秀场不断,为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和中国移动作代言人,被国家领导人接见时“说话做事切中要害而又让领导认可”等。而王石忙中偷闲,辗转攀登世界高峰,更是成为其独特生活方式和管理公司方式的顶峰之秀,令当今商界精英们望尘莫及。

正是认可了王石的独特地位,中国管理学界公认为,在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王石作为经济大潮中的精英骨干,与张瑞敏、柳传志等著名企业家同属一个时代。王石之于万科,就如张瑞敏之于海尔、柳传志之于联想,有着相同性质的不可替代性。

时至今日,王石依然横居于中外管理学界。

3.一个企业影响整个行业

在“最大”和“活化石”的双重背景下,万科所创造的奇迹似乎也都在情理之中。

2007年底,面对即将烧透的国内房地产市场,国家力推的大规模整顿进入到实质层面,一场大浪淘沙式的全行业洗牌运动短时间内迅速掀了起来,“强者恒强”的格局成为业界的公识。

“万科作为地产领导者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加之其先前所积累的各种优势,万科作为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长跑冠军的基因特征正在被进一步强化。

此时的王石内心已然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已不再简单地属于自己和万科,它属于一个行业,属于一个对国家经济结构至关重要的支柱产业。

于是,作为万科战略的制定者,“让万科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便成为王石内心追求的最大目标。定下这一目标,不仅建立在本书后文中要讲述的众多“第一”或“之最”的基础上,还在于王石内心里一直不愿为人所道的潜心谋划。

早在万科成为行业“龙头”之前,王石便已通过系列公开或不公开的战略布局,默默地夯实着万科在中国地产业内的未来地位,尽管有时候看起来他更像是在“作秀”。

这其中,有几个不被外人关注却颇有王石心结的情节:

1999年5月,王石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19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城市空心化”的概念;

同年9月,在“1999世界财富论坛”上,王石被推举为轮值主席。他正是利用这一场合,发出具有领袖气质的呼吁,倡导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

还是在这一年,王石率领万科并联合几大房地产巨头成立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再次强化了自己和万科中国地产执牛耳的角色。

2000年6月,王石在上海发起并组织了“新住宅论坛”大会,全力倡导并推动“新住宅运动”,一时引得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

随后,当王石坐着热气球升空、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等惊人之秀相继上演,引得舆论一致惊呼--王石无疑是近年商界最耀眼的明星,他用“运动加商务”的新理念把富人精神的“洋务运动”推到了新高度。

而当王石决定从万科的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无论是业内还是舆论界,也一致地将其视为“万科最大的无形资产”。就像当时媒体所说的那样:“胡子拉碴的脸”是王石的LOGO,“王石的脸”则是万科的LOGO。

到2007年底、2008年初,当面对地产界掀起的惊骇之势的时候,王石却用令人不可捉摸的逆风行动,使万科再次站在了中国地产业的风口浪尖。作为万科掌门人的他,亲自指挥集团在嘈杂声一片的中国地产界逆市降价,并抛出楼市“拐点论”,又一次惹得中国产经界热得发酵。

2008年5月,沉浸在“5·12”之痛中的国人再次领略了王石极具张力的个性,因王石而起的“捐款门”事件在全国沸沸扬扬。抛开孰是孰非暂且不论,王石能够在瞬间成为国人和舆论口诛的焦点,其背后也折射出了一个现实:无论是中国产经界,还是普通国人,已经将王石视为了某种符号,甚至还为这一符号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水准。这不能不说在中国企业家中极为鲜见。

曾几何时,当“灵犀一点,便捷无限”这句广告之语让普通民众记住了一个外形很酷的成熟男人之际,万科这个名字也飞进了千家万户。于是,后来就有了一种声音:万科在王石的统筹之下,宣传做得很是热闹。

然而,笔者想要强调的,此一派繁华表象之后,潜藏着王石的用心布局。借用中国那句久传不衰的俗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二、攀登--地球上站得最高的人

2012年10月9日,暂时远离了万科同仁的王石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自到了波士顿,受学期限制没有机会登雪山了。正此时,万科CEO在登世界第六高峰8300米卓奥友峰。痒痒!”步入花甲之年的王石,依然不改内心里征服者的个性。

1.大山的快乐情结

说起王石痴情的登山情结,还得从他少年时期说起。

小学一年级时,一次学校组织爬山春游,王石负责扛举他所在小分队的旗帜,结果他所在的小分队第一个将旗帜插在了山头上。后来每次回忆这一情景的时候,王石总不忘强调,这是他在户外活动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

也正是因为这个荣誉,让少年的王石在内心里对登山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进而糅进了自己的性情之中。后来,王石一直跟着父亲在城市郊区登山,中学也没有停止登山。

成年后,赶上了“文革”的王石于1968年应征入伍,成为新疆空军汽车三团的驾驶兵。但时间不长,王石便意识到自己个性中有着与部队强调的组织纪律性不相容的地方。其实,这也是成年后的王石自我个性的一次展示。

一次南疆执行运输任务,途中部队在一处陡峭山脚下的三岔口兵站休息。正处于“愣头青”年纪的王石见时间尚早,就独自一个人向山上爬去。他原本以为晚饭前一定可以返回,所以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

然而,这一次的登山却没有以前顺利。在下山的时候,王石在半山腰上被困住了下不来。久不见人的战友们开始四处寻找,整个晚上都过去了,仍不见王石的身影。直到第二天凌晨,王石才摸下山来,此时的他已经饥寒交迫。每每谈到这一情节,王石的战友们总是给他冠以“调皮”二字。

下海创业之后,来到深圳的王石虽然长年奔波于万科的成长和发展,但一直没有停止对大山的钟爱,只是大都为3000米以下的小山。直到1997年,拥有了一个月长假的王石,决定和一位朋友取道青海格尔木,沿青藏线进入西藏,以了却自己长久以来对西藏的那份衷情。

正是这一次入藏,王石以后的生活被改写了,他对雪山的情结也不可抑制地燃烧起来。

进入西藏后,王石来到了享誉世界的珠峰大本营。在这里,他见到了一个重要人物--金俊喜。此时的金俊喜担任着中国登山队队长。见到金俊喜的时候,他刚从梅里雪山上死里逃生,成为一场山难的幸存者。

在此之前,梅里雪山发生的一场雪崩导致了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7名成员全部遇难,金俊喜因为左肩麻痹,提前从山上撤了下来才得以幸免。17个同伴的全部离去,使作为中国登山队队长的金俊喜落寞不已,他沉默地决定要再次登山。

“为什么还登山?”王石忍不住开口发问。金俊喜则用平淡的表情和平静的语气回答着王石:“死去的已经死去了,活着的还要面对,还要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

对于常人来说,当遥看茫茫雪山之时,除了感叹它的壮美之外,很少有人能从内心里想象到它的凶险。而对于登上雪山的人来说,则随时可能面临着突然出现的大冰洞,或者无法预测的雪崩,还有那些转瞬即来的暴风雪。如果意外地遇到这些危险中的任意一个,每个登山者的危险几率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大众的眼里,登山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动,而死亡则是每一个登雪山者都要随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面对王石的疑惑,金俊喜对王石说:“你也可以登山。”

王石被震惊了,他感受到了金俊喜内心的翻腾,曾经的生死离别似乎丝毫没有动摇金俊喜作为登山人的信念。

其实,对于王石来说,大自然隐藏的凶险如此难以捉摸,在他第一次进藏时就感觉到了。刚过海拔2000米时,王石就开始不自觉地流泪,头也开始发晕;到了4000米之后,袭面而来的是一种无助的绝望感,他不仅高烧,还上吐下泻,甚至出现昏迷状态。用他的话说:“真是痛苦极了,但没办法,只有熬。”

但王石是个性十足的,不服输的他在经历了天昏地暗之后,却开始清醒了:恶劣的环境,顽强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这种全新的体验更坚定了他征服大山的意志。

不久,当王石亲眼看到英格兰登山队队长在登山前依旧轻松愉快地飞伞的情景时,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刺激。就此王石给出了自己的解读:登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快乐人生。

“我也要正式登山,还要飞伞!”王石内心涌动着久违的激情。

2.我的珠穆朗玛

从珠峰大本营回来之后,王石就盯上了中国登山基地,开始进行高山训练,并凭借着内心涌动的激情,他要在雪山上飞跃。

1999年春天,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成为王石的首选,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登雪山生涯。

玉珠峰的大本营建在海拔5000米处,登山队必须在那里过夜。在前往玉珠峰途中,车辆刚进入海拔3000米时,王石就有了高山反应。按同行的一位好友的话说,王石的脸色很难看,在帐篷里“叫唤”了一夜。

一晚上没能休息好的王石,第二天一早没吃什么就跟随第一梯队出发了。在中午时分,强忍着高山不适的王石领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雪山风景,他们陆续登上了玉珠峰6178米的顶峰。

“这里的风景很美,非常值得上来看一看,但我现在想得更多的是怎样下去。”这是王石对着报话机、听着山下人欢呼祝贺时说的话。

随后,王石在自己的登山手记中这样写道:“现代文明提供给我们城市人太多的生活享受和方便,以至熟视无睹,不懂得珍惜。在山上待一段时间,没有自来水,没有抽水马桶,没有热水器,没有电灯电话,甚至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都是不足的。再返回城市,一切对你都是新鲜、可爱、可亲的。会重新审视、珍惜曾被你长期忽略的许多东西,你会更热爱现代文明生活,你会对周遭的人更宽容。”

而当众多媒体询问王石登山的感觉是不是特别美妙时,他却又多了些得意:“登山是一种让人后悔的活动。登上去的感受就是赶快下山,下次绝对不来了。登山的美妙体验不在登山的那一刻,而是现在。因为我去登山了,很多人没去,所以我很得意。”

1999年的夏天,王石准备攀登新疆天山东部的最高峰博格达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坐落在新疆阜康市境内,虽然算不上很高,但攀登难度非常大。1998年8月4日,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第一次踏上了这座山峰。

据王石自己回忆,他原本约好和台湾的一支登山队一起,但因为晚到了一个礼拜,台湾登山队攻顶没成功就撤下来了,也不准备再登了。骨子里不服输的王石也许已有过成功登顶雪山的经历,便决定一个人进山。

“其实呢,这是一个技术山峰,当时我掌握的技术水平不应该一个人进去的,但是我一个人进去了。”王石说。

进山之后的第三天,王石遇上了冰雹、雨雪的恶劣天气,路况也十分糟糕。直到天黑,王石还是没能到达预定营地。此时的王石面临着两种选择:如果继续前进到达预定营地,第二天就可以攻顶;但如果到不了,则必须再下撤到一号营地。不信邪的王石不想第二天再重新上来,他赌第二天会是个晴天,所以没有下去。

此时,王石所处的位置一边是悬崖,一边就是大冰壁。没有帐篷的王石便打上两个冰锥,拴上绳子,把安全带、铁锁扣上去,再把睡袋套在自己身上,就这样在冰壁上挂了一晚。

然而,第二天的天气让王石彻底失望了,他不得不放弃,开始下撤。这一次的下撤之路,也让王石首次真实地体验到了人生的恐惧。

在路过一段40米长、65度左右的冰坡时,原有的安全绳竟被飞石打断了。见此情景,王石的双腿不由得哆嗦起来,浑身冒起了冷汗,巨大的恐惧感油然而生。他甚至后悔为什么要一个人进山,他开始诅咒自己了。

“但很快我知道这样不行,没人救我啊,没这安全绳我也得过。过之前我首先要镇静下来,镇静不下来,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打自己耳光,大喝一声,再打自己耳光。”王石自己回忆说。

排除了杂念之后,王石双腿不再哆嗦,他集中了精力,不断地鼓励自己:一定要走过这特殊的四十米。

下撤的时候是下午两点钟,原本只需二十多分钟即可走完的这四十米,王石竟然走了两小时。“后来感觉整个后颈湿了一片,冷汗就像小溪在脊梁上流似的,屁股也全湿了。那个环境太危险了,因为一旦滑下去了,尸体可能要到一二十年之后冰川向前运动才能把它推出来。”王石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自己。

经历此劫的王石,不仅强调了登雪山一定要经过专业训练,还着重地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种团队精神,似乎也被王石深深地灌入到万科的血液之中。

就是在这一年,王石辞去了万科总经理的职位。有舆论就此写道:“人生的放弃与得到,在他尝试登博格达峰后,越发清晰。”

随后的日子里,王石继续着自己的大山人生,他一度用“有瘾”来形容自己。

2003年,王石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此时的他也多了一个与企业家似乎不太相干的身份--国家健将级登山运动员。

“按计划,我是准备在2004年登珠峰的。可是2002年10月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的纪念日,南北坡共有60支队伍同时登山,却没有中国队。因此在中央电视台的鼓动下,临时改变了计划。”事后王石曾这样回忆。

这一年的5月22日,已过50岁的王石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我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业余登山运动员。

说起攀登珠峰的过程,王石有这么一个回忆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在865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段绝壁,以前的中国登山人在那儿搭了个铝梯。王石原本以为爬过梯就能上去了,但实地有一段必须离开铝梯做横切攀岩动作。看着脚下的8000米深渊,尽管心中忐忑不安,骑虎难下的王石只能上。

参加过拓展的人都可以体验到王石那时的心态。当我们站在十几米高的跃台上要跨过不到一米宽的断桥时,即使我们身上拴着安全绳,下面有着教练的保护,我们还是会双腿发软,内心揪紧。而当身临8000米深渊之上时,王石这样形容自己:“什么都没想,什么也没法想,就听见冰爪扣在冰岩里喀嚓喀嚓地响。”然后他一下子就上去了,脑袋里却一片空白。

而从珠峰顶上下来回到大本营后,王石不时看看晴空下的珠穆朗玛峰,他觉得不可思议,他甚至怀疑过自己真的站在过那儿。直到登山的总指挥给了王石一张表,让他在上面写上“姓名、单位、高度”的时候,王石的眼泪在那一刻流了下来,8848.13米仿佛就是他生命的另一个高度。

后来面对媒体“登上珠峰顶后有何感受”的询问,王石的回答依然有着王氏的个性:没有感受!因为登山到8000米以上,是在缺氧状况下攀登,人属于精疲力竭的状态,根本兴奋不起来,没有丝毫的自豪感或“一览众山小”的感受。王石还用极富个性的征服者心襟补充说,登到山顶只是登山队员行程的一半,能否顺利下山还是未知数,何来感慨万千的情绪?

直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登顶珠峰的记录片,王石再次看到自己的队伍登上山顶展开国旗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睛真正的又一次湿润了。

3.人生因登山而改变

自1997年开始迷上登雪山和滑翔伞后,中国地产龙头万科董事长王石便没有停过自己的脚步。从喜马拉雅山的章子峰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王石一路攀登下来,亚、欧、非、美,甚至极地的最高雪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王石不仅成为珠峰登顶年纪最大的业余登山队员,还是当下成功登顶全球七大洲最高山峰的少数几个华人之一。

“有一天,觉得浑身不畅顺,我就知道自己又该去登山了!”这是王石对自己停不下登山脚步的一种自嘲。

而王石说的另一句话,似乎更能解释他内心的大山情结:“登山改变了我的很多思考方式,让我过着有质量的生活。……爬山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你从缺氧的状态回到山下时,你会感到非常适应,人感觉好像是透明的,像个隐形人,整个身体都很通畅很舒服,因此,登山已成为我生理上的一种需求。”

然而,从跨国公司代言明星到当下响当当的登山名人,王石的独特复杂身份也引来了众多的质疑声。

一位颇为有名的媒体记者就曾代表公众这样问王石:“作为一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您这样成天爬山会不会影响工作?”

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的王石很坦然:“很多人对我不理解,有句话叫作‘父母在不远游’,像我这样50多岁还整天登山似乎有点大逆不道。其实,登山带给我的感受恰恰不是冒险,而是要珍惜生命,踏实走每一步。”

而如下的议论也越来越多地指向了王石:登山是极其危险的极限运动,作为万科董事长,登山是对股东和股民不负责任。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质疑时,王石还一度显得激愤。随着被问的次数越来越多,王石同样显得坦然。他坚定地向质疑者强调说,董事长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决策、监督和培养人才。如果王石一旦离开万科,万科就稀里哗啦,那这就是一个病态的企业。

王石也不忘风趣地反问媒体:“如果你们认为我要成天在办公室待着,那你们就把我定位为一个亲力亲为的老总。其实很多企业的老总也不是都亲力亲为的,只不过他们把我去登山的时间用去打GOLF。……但如果我打GOLF,你们这些老记会对我有兴趣吗?起码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

事实上,尽管经常远离万科去登山,王石却没有放下工作。登山时他和所有队员一样,吃住在一起,有时甚至二十几天不清洗自己,闲聊时也会一起讲讲荤段子。然而,当王石神情严肃,手握卫星电话利用网络通讯向万科发号施令的时候,周围的人才会感觉到这是当下中国最大地产企业的掌舵者。

2011年初,王石曾面对众多粉丝和媒体侃侃而谈:“我记得登珠峰的时候,同行是不理解的,媒体也不理解,不理解就按照不理解的理解解读,说王石登山,想出风头,登珠峰去了,吃饱了撑的。还有的解读是,可惜了,如果他把这精力用在事业,用在万科上,那就更好了。”

王石认为这两种解读都很可笑,因为他天天不做事,公司还这么好,正说明万科的管理制度靠得住。

他也坦诚地回应了“不负责任”的指责,认为有些人所说的进山了可能就出不来是有道理的,但自己在任上做到了负责任,至于假期里做什么,则是他自己的选择。

“实际上,从1999年我开始登山,到2003年,只要我进山,股票就不大看好,微跌;我回来了,就稳定了。2003年,遇到“非典”,人都在家里待着。那次我登山,中央台转播。很多人说,这几个人找死。结果,在我登珠峰期间,万科的股票大涨。过后,股票和我登山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个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被拖累。”王石依然透着些得意。

也曾有媒体记者问王石,登顶珠峰后的最大自我满足是不是“征服了自然”?

王石给予了纠正:“我从来没有说自己登山是征服自然。”他解释说,登山者往往是因为不满现状,通过登山寻求某种心灵上的解脱。而山峰是不可征服的,就像大自然是不可能征服的一样。在山的面前,人其实非常渺小。

“对我来说喜欢登山不是征服山,而是征服我自己。说得大一点,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不满足,人类对自己还有一种探求,一种突破自我的反应。”王石少有地谈到了人生哲理。

经历过雪山生死考验的王石表示,他喜欢登山的刺激,但并不是心血来潮。他对每一项喜欢的运动,都会接受专业的训练,像认真工作一样认真玩。用他的话说,“要玩就要玩出个名堂”。

“登山是危险,但这种危险是直面的,把平时逃避的人生问题都摆在面前,你不得不去考虑,这样对长期心态的平和是很好的。如果那样迫在眉睫的危险你都经历了,你还怕什么呢?”

一向不爱空洞地套用人生哲语的王石,有时也会深沉地总结自己的登山情结:登山让自己想了许多做企业的时候永远都想不到的人生大意义,这些透彻的思考让王石更明白了自己,更明白了人生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就在成功登顶珠峰一年后,王石面对众多高校学子侃侃而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点自我不满足,有一点创新精神!”

当然,大彻大悟的行者王石,有时也会流露出某种得意:“我的经验是,登山对谈判特别有帮助,当大家僵持的时候,我心里是最稳的。我心想,雪山我都上去又下来了,看咱们谁能熬谁能顶吧?”

而在王石看来,山是登不完的,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最高的山峰!

三、游学--60岁的中国学生

创业和登山都一样玩得风生水起的王石,于2010年12月中旬在深圳盐田万科中心又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明年1月份起,我将去哈佛做一年的访问学者,然后再去欧洲等地学习两年。”

王石即将游学的消息一经宣布,业内普遍将此举解读为王石的逐步退隐。而此时的中国房地产调控正酣,局势复杂严峻,王石从行业龙头掌舵者位上“退隐”的消息瞬时发酵,“王石时代”即将终结的说法甚嚣尘上。

1.人生的第三座峰

2011年春节前,王石按计划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三年游学之旅。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地产界的震动,却因为特别的敏感时期而变得更加持续不已。

对于外界的众说纷纭,万科官方不得不给予正式回应:到世界名校求学,是王石年轻时就有的梦想,此举“不是淡出,他在万科的职位和角色没有任何变化”。

多次做过解释但意义不大的王石也紧跟其后,他用自己的微博向公众明示:“当年登雪山,传言我退出江湖;现在去美国学习,又猜测老王隐退。天天上班,哪来的隐退?”

此时的中国地产界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特殊的阶段,新一轮的产业调控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依然不够清晰,市场的胶着态势日益明显。作为中国地产界多年标杆的万科,以及王石本人在当下政商界的独特位置,公众对他的一举一动自然在意有加,各种各样的议论与猜测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安居乐业”、“居者有其屋”一向是中国人的习惯想法,所以关注中国地产的人们都自然了解万科与王石的“相生”关系。即使王石从万科总经理的位置上交班以后,继任的新一代经理人代表郁亮也同样干得有声有色,但王石作为万科精神领袖的形象却一直被公众们所推崇。

记得2005年的一天,王石在北大演讲。前来听讲的人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慕名而来的不仅仅是北大学生。当王石说到“男人的精彩要从40岁开始时”,全场掌声雷动,并伴着尖叫,陶醉与狂热的氛围让王石自己也陶醉了。

按计划来到哈佛之后,王石也把自己在国内的明星效应带到了这里,各个学生组织对他极力追捧,粉丝的热情并不低于国内。

北京时间2011年2月24日上午8点,已正式开始游学的王石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他所谓淡出万科后的第一次讲话。王石以“人生的第三座峰”为主题,从辞去公务员只身创业说起,到如何带领万科成长为中国地产航母,再迈向全球住宅企业之巅,最后回到了主题“第三座峰”的实质--三年游学。

“我现在已经60岁了,也算是中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为什么还来哈佛学习?这其中当然凝结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通过学习,我能更好地顺应市场的新变化。换句话讲,如果我觉得我不胜任董事长,我会马上辞职。但我辞职了必须找新工作,支撑我的生活开支。我的消费不少,因为我喜欢登山,喜欢旅游,还包括我的家庭支出。”王石说。

按王石自己的解释,游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如何在新的经济市场变化下,带领万科这样的传统企业迎接新的更加复杂的挑战。针对舆论一直关心的“隐退”之说,王石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打趣:现在还在心里盘算,作为董事长的自己在2011年能拿到多少。至于万科在业务上的事宜,“公司的头头有事随时都会汇报。”

正像一位接近王石的业内人士所说:“他是个率性的人,喜欢登山,就去登山了;喜欢游学,就去游学了。”

而中国地产界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地产思想家兼王石的铁杆密友冯仑更是正言说:王石游学,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让万科在全球范围内做一个令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这其实也是他准备爬另一个珠峰。所以,他在中间稍微再喘息一下,学习一下。他仍然是万科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指引方向的人。

2.听从直觉和心灵的指示

2011年10月5日,被美国总统称为“美国最伟大的创新家之一”的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时年56岁,一时引得全球精英唏嘘。王石也在第一时间写下了对乔布斯的缅怀辞:

“乔布斯:记住,你将死去。荣誉、骄傲、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当你思考你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将死去。你没有理由不跟随自己的心一起跳动。生命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而是听从你的直觉和心灵的指示--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其他都是次要。”

此时的王石已在哈佛学堂度过了近10个月的学习生活,然而各种舆论对他的一举一动依然高度关注。于是,王石借一次公开访谈的机会向公众们首次敞开了自己的游学生活。

王石首先回应了为什么要来哈佛的疑问。他真诚地说:自己的确像大部分学子一样,曾经有一个留学梦。但是,从32岁到35岁,再到40岁,一年一年过去了,企业越做越大,留学却像一个梦想越来越遥远了。50岁的时候,自己的兴趣又开始转向高山险峰。直到2010年的年初,哈佛大学中国基金的主任在饭桌上随口问了一句,有没有兴趣以访问学者身分到哈佛去。似乎没有任何思索,自己就同意了。用王石后来的话说,如果是其他高等学府发出邀请,他也会响应。但恰好就是哈佛发出了邀请。

王石回应的第二个问题,也正是舆论和公众最为关注的“为什么要游学”,这也许是他首次正式地就这个问题作出回应。王石说,游学当然不能为了游学而游学。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他陆陆续续以出书的形式对自己的经历做了一些总结,这其中就包括《灵魂的脚步》、《徘徊的灵魂》和《灵魂的台阶》三部曲。这三本书实际上都是和企业的社会伦理、宗教有关系。

王石认为,社会在转型,万科也在转型,个人也在转型。如何面对新的变动局面,自己选择的方向实际上和宗教有一定的关系。只是我们传统上是无神论者,大家的思维方式、信仰都很一致,而现代文明本源来自于基督教文明,所以来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宗教和文化,选择企业伦理这样的选题来圆自己的游学梦。

王石回应的第三个大问题便是自己的学习生活。他说,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过语言关,上午时间是在英语学校,下午时间是在哈佛学院。从语言学校到哈佛只有5分钟的路程,学校不同系列、不同学院、不同中心的各种讲座每天都有四五十个,做完作业晚上再讨论,基本上每天要折腾到凌晨两点钟。所以晚上的王石绝对不敢再应酬。

每天早上起来,王石还得做饭,然后8点开始新一天的课程。回忆到这里,王石说,自己这么大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脑袋累,但在第一学期真的感觉到脑袋累了,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哈佛的第二个学期,王石的学习安排换过来了,上午在哈佛,下午在语言学校。此时的王石选了三门课,其中的主要课程是“资本主义思想史”和“城市规划”。后来,王石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还选择了一个关于日本的课程。他认为,关于20世纪的日本,有必要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重新学习和认识,这不仅对于万科是个课题,对于中国也是。“如果不研究,不再一次学习日本,对日本没什么损失,损失的是我们。”

王石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被动接受西方的东西。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主动地去了解和认识它们。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国际化的发展,不光是万科高层,中国更多的公司高层都应该有这样的需求。

王石甚至坦言,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起到一个带动作用,鼓励万科的高层与国际接轨,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家能受到启发。

在总结自己的哈佛游学心得时,王石打趣地说,因为在哈佛没有秘书,没有司机,没有助理,突然觉得沉睡多年的脑筋又起来了,整个身体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

3.新生的“哈佛董事长”

2012年初,国内一知名媒体如此写道:“他担任董事长的万科,2010年实现销售额破千亿元;他性格坚韧,两次登顶珠峰,为人又清高,常被形容成‘境界很高的人’。但哈佛这一年仿佛打开另一扇门,王石像个新生儿,重新打量起世界与中国,人类与历史。”

而游学一年之后的王石本人回应说,去哈佛时刚好60岁,美国的课堂上多数是做游戏,在语言学校自己跟一帮小孩做游戏时,简直就像个大笨熊,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明白。每当老师一提问,他的脑子就是一片空白。按他自己的说法,当时心里焦虑极了,以致一向睡眠都很好的他,在那段时间里却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单词,都是作业。“我当时就想,这么下去我会不会得神经病?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

然而,用足迹踏遍全球各大名山的王石,到底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不仅用自己的新生再次成功攀顶了人生的第三座峰,更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坚韧和个性。

虽然王石人在欧美,但对于万科的员工来说,这位董事长似乎从未离开过公司。就像他早前不停地飞跃山峦大川一样,此次游学欧美对于万科的员工们来说,只不过又是王石的一次远行而已。

“2011年之后,登山董事长变成了哈佛董事长。这很麻烦,后者比前者电话更多,邮件更多,布置的任务多得多,提出的难题也多得多。苦逼的下属不仅要和手头的工作作斗争,还要随时应付大洋彼岸和董事长沟通交流的学生、教授、公知、企业家、公益组织等。这才是他游学的第一年,三年之后咱怎么玩儿?”这便是万科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董事长助理在微博上的一段话。

而万科官方早前也说,“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上,万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王石先生出国游学和他此前登山一样,并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

这些文字间透露出来的,都是已深深植入万科骨子里的王石的秉性。

只是,王石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强调着自己和万科的直接关系只剩下推不掉的例行公事。“我为什么要到哈佛?原因是我一定要远离他们。我和很多人一样,只要在公司就会情不自禁地折腾他们,情不自禁地找人谈话、表明观点。实际上这种情不自禁都在干扰别人。”

当然,王石也强调:“我会以董事长的身份召开、参加视频董事会,仅此而已。其他的我都不会参与,只有股东大会,我必须飞回来参加。”

2012年初,万科经历了一场“毒地板”危机,游学在外的王石也适时回到国内。2月21日,王石在香港的一场论坛上对于国内房地产调控和万科的策略调整做出评论,有舆论惊呼“王石强势回归”。

针对舆论不时提起的所谓万科高层有分歧一事,王石并不回避,“如果高层观点很一致的话,我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王石甚至坦言,跟万科少帅郁亮会有不同意见,“但是不同意见会有两种情况,基本上是尊重郁亮的意见。你天马行空,突发一个想法出来,而郁亮负责具体经营,他肯定会想是不是那样更好。万科管理的方法很多是自下而上。而不是上面做了决定,不允许有任何的不同意见。”

一个月后,王石在《中国企业家》的专栏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现代企业的任务是塑造品牌,靠的是团队而不是一两个人才。我遵从这个逻辑,所以在企业里,我主动抑制‘强大的自我’,把权力交给我的团队。”

在文章里王石性情地说,要让自己“从超人变成普通人”,因为这对企业的前进很有好处。他认为,如果培养的人才确实不行,只有自己行,人再伟大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有一天自己突然走了,企业怎么办呢?所以,“我之所以能去登山、去探险、去哈佛学习,正是因为我在万科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团队和制度,我愿意放权,所以我才可以潇洒地去做其他我喜欢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舆论的不停追问,万科的官方说明,还是王石自己的修正说辞,都透露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王石与万科用历史写就的共生关系,即便游学在外,王石之于万科依然形同影子领袖!

这背后需要讲述的,便是王石与万科的相生相悦了。 ZUNueQF/HtZNoZuLHgltbt5RRiBhMlFMAvXYlEE5Ika+qRKrR13kFHhLCo17GW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