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讲 家长越唠叨,孩子越逆反

说得过多,反反复复地强调,没完没了地数落,就是让任何人都头疼的唠叨。一个唠叨的人谁都怕,一个唠叨的父母怎能不让孩子心烦透顶呢?你舌焦唇敝,把话说尽;孩子却耳朵里听起了茧,由心烦到反感,由反感到叛逆,直至两败俱伤,亲子间形同冰火。因此,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父母首先应该提高说话的质量,尽力减少唠叨的数量。

1.孩子们的烦心事儿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身为家长,每天都可能有很多烦心事儿,最烦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叛逆、不听话了。

殊不知,父母们也有让孩子感到特别头痛的地方和烦心的事儿,那就是父母的唠叨。很多父母总在孩子身边唠叨个不停,这个怎么样,那个又如何……于是,很多孩子开始不耐烦,进而厌烦家长,甚至顶撞父母。

烦心的父母们哪里会知道,孩子的不听话、逆反,正是自己的没完没了的唠叨逼出来的!

听听吧,这些声音很多父母肯定再熟悉不过:

“妈妈,我求您别说了!您说了好多遍啦!”

“知道了知道了!您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茧啦!真是烦死了!”

有资料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太唠叨”,以下是一些孩子倾吐的“苦水”:

“我妈妈什么都好,就是太爱唠叨。她的唠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而且如果她一唠叨准没完,有时能够持续半个多小时,说来说去总是那么几句,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妈的喋喋不休之中,我都怕了她这位唠叨女侠了,我一直认为,凭她那张嘴去参加武林大会一定是天下第一。”

“妈妈对我的学习很重视,没事就叫我好好学习,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头悬梁,锥刺骨’,要有时间的紧迫感不能放松自己,去学校要认真读书不要贪玩,学习一定要尽最大最大的努力,最近成绩退步了,学习不好就上不了重点高中,看看人家某某某学习多好,你一定要考上一个大学为我们争口气……我妈天天这样唠叨,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我本来还有些决心和抱负,心情也不错,结果被她这么一唠叨,连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妈妈就唠叨开了:快去做作业吧!今天有多少功课要做?语文作业是什么?数学作业是什么?当我拿出作业本时,妈妈又会千叮咛万嘱咐:把字写工整了!把头抬高点!腰挺直了!把窗帘拉开,小心眼睛!作业写到中间时,妈妈还忘不了时时干扰:现在做完几样了?抄错题了没有?题目做对了没有?抓紧时间,不要磨蹭!妈妈,您整天这样在旁边吵吵闹闹,就没有想过我怎么能安静下来做功课呢?”

“妈妈的唠叨是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生活起居,她总是对我唠叨个没完。早上一起床她就唠叨开了:快点,快点起床!动作要快,不然要迟到了!在餐桌上她的唠叨也从来不停: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维生素对智力发育有益一定要多吃些菜,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拣起来!背起书包去上学,她又开始唠叨了:骑车要小心,要注意红绿灯,小心不要撞了别人!就是外出春游,妈妈也忘不了唠叨:带水了没有?吃的东西够不够?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到处乱跑。本来挺高兴的心情都给破坏掉了。”

“我有的时候会上上网,可爸妈整天在我跟前唠叨网瘾的事,我觉得很烦,因为我相信自己并没有多少网瘾,上网也只是和同学们聊聊天放松一下,可他们经常却教训我说:又上QQ了?真想不通你怎么就爱搞不三不四的东西,什么QQ?既耗时又无聊,去网上找点资料不是挺好吗?听英语也可以嘛,快把那QQ给关了。如此不能理解我,有时我真的想永远离开这个家!”

“人人都有妈妈,但我觉得我的妈妈特别烦人,整天唠叨个没完。一丁点事她就可以唠叨上半天,像磨豆腐一样没完没了,她的话虽多但讲不到点子上,天天老一套,让人听起来既单调又乏味,我早就听腻了,听得耳朵都长茧子了。”

……

父母们看到孩子们这些心里话,也许会感到委屈:我们再怎么唠叨,不都是为了孩子好吗?不正是爱他们的表现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呢?

确实,普天下所有的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用唠叨来表示爱,效果会怎样呢?你唠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茧了。也许面对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里或背着你大喊“烦死了!”“烦透了!”只是你没听到罢了!

一个让孩子产生“烦死了”的念头的家长,教子话术显然有待提高。父母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不能靠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能靠没完没了的唠叨。俗话说:“好话不说二遍。”说十次不一定比说一次有效。父母要让孩子听话,首先必须改变唠叨的习惯,掌握用一两句话就能打动孩子的说话艺术。

2.唠叨没完,会起反作用

很多家长每天都要在餐桌边、睡觉前、上学时、外出前对已日益成熟的孩子不变腔调地千叮咛、万嘱咐,真像背条文一样乏味。

有人把家长的唠叨比成孩子心灵的“隐形杀手”,家庭教育的“软暴力”,可见唠叨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之大。

如果做家长的总是唠唠叨叨,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危害其身心健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

具体而言,父母的唠叨,存在以下危害:

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唠叨一般来源于不满。家长的唠叨,有损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家长之所以唠叨就因为对孩子缺乏理解、信任与尊重。唠叨孩子的缺点、错误,实际上就是在强化孩子的缺点、错误,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和成才失去信心。

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影响学业。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或学习问题,若正面讲一遍孩子会产生内疚感;而多次指责、批评,没完没了的唠叨,则会使孩子不耐烦,激发他们的反感、讨厌和逆反心理,产生非暴力和暴力倾向,从而严重影响学业。

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当孩子反复出现错误或忘记做某件事情时,家长就会唠叨个没完甚至发火。本来孩子想改过,但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不仅不改,反而感觉父母很讨厌,甚至产生憎恨心理。

容易引起亲子关系疏远。家长之所以唠叨是不了解或不理解孩子造成的,迫使亲子之间无法有效融洽沟通,导致孩子不愿意回家、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在冷战中双方都是输家,两败俱伤。其后果是亲子关系日益疏远,破裂,甚至产生悲剧。

3.好好的为什么说话变成了唠叨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话,好好地和孩子说话,营造其乐融融的亲子沟通氛围。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父母把本应当好好对孩子说的话,变成了没玩没了的、枯燥冗长的唠叨。这些父母也许会说:因为孩子不听话,我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唠叨。通过前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未免有点倒因为果。事实上,是家长的唠叨,导致了孩子的不听话。所以,想通过反复唠叨而让孩子听进你的话,是徒劳无功,反增其害的。

家长唠叨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身。父母要改掉唠叨的坏习惯,就要勇于反思,从自身找原因。

大致而言,父母的思想、性格、观念差异和教养方式等,会导致对孩子的唠叨。

思想上,父母大多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样简单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会给孩子增添一股无形的压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理想,当然是皆大欢喜,而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步骤去做,便会为了加强“督促”,不自觉地就开始了“强化教育”--唠叨。

据心理学研究分析,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一般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家长不相信别人已听见自己的话了,当然也不相信孩子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要重复,要唠叨。

观念上,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这一代,跟子女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把自己奉行的观点反复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从子女的角度去思考,更不了解子女在想什么。

教养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祖父母骄纵、溺爱孩子,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的习惯和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不听话是很自然的了。有的家长明显感到言语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没找到其他的好办法,于是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三次不听就说五次,直至十次八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不同的家长,唠叨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关心呵护式唠叨。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孩子的本能。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以至于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事无巨细都会叮嘱又叮嘱:出门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时不要看电视;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这类家长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受点苦,去经历风雨,不放心他独立做事。唠叨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成了一句空话。

催促命令式唠叨。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他需要有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动一下。于是,“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七点前要回家!”的命令声在孩子耳边定时响起。当然,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当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你的话了,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

习惯批评式唠叨。特别是有些母亲习惯了对家庭成员比如丈夫的唠叨,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也和家长的性格有关,有些家长属于那种喜欢说个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这类家长会把唠叨紧紧挂在嘴边,怕孩子不上进,怕孩子还会再犯错。但后果是,孩子在心理上与你的距离疏远了,因为没有孩子喜欢听你不断地批评和指责。

发泄不满式唠叨。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都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而父母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经常看到这样的家长,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看你,怎么就这么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气死我了!”“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呢,长大了去扫厕所算了!”这类家长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成了他们的出气筒。他们根本不去体谅孩子的心情,不去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最后受伤的只能是孩子。

你唠叨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属于哪一类的“唠叨型家长”呢?反躬自省一下,是大有益处的,因为这有利于你自觉地改掉唠叨的毛病,成为会说话的父母,成为受孩子欢迎和尊敬的父母。

4.尝试把唠叨变成提问

唠叨恐怕是中国父母的共同点,惹得子女一致厌烦,但颇为有趣的是,当这些子女渐渐年长、为人父母之后,照样将唠叨进行到底。

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就是反复说教,这一误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就十分迷信说教。几千年来,人们都以为反复灌输和耳提面命就是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满足于口干舌燥;父母在家庭中得意于唠唠叨叨,唇敝舌焦,和一厢情愿地、没完没了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但要重视教育,还要研究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方法,讲究和孩子说话的艺术。

家长在特别想唠叨的时候,最好先忍一忍,不妨改变一下方式,试一试“把唠叨变成提问”。

比如,当孩子刚要开始写作业,却同时打开了音响,家长一般就会唠叨什么“一心不可二用”啦,什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长大肯定没有出息”啦!其实这些大道理丝毫不起作用。如果能换成提问:“你为什么做作业要听音响,这里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这时,家长可能会听到一些过去闻所未闻的知识,什么音乐会激活大脑、左右脑需要协调等。当然,如果家长是个乐于学习的人,就会在最新的资料中看到:通过科学对比实验证实,音乐虽然能激活大脑,但是总的效果还是不如专心致志地学习。家长拿出这个新信息,再和孩子交换意见,这和唠叨相比恐怕要高明千百倍!

有时候,孩子的某个做法明显不对,家长尽量不要直接指责,更不要揪着小辫子不放,说个不停。与其直接向孩子说教“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什么”,还不如向孩子提问,“说说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或“如果换种做法效果会如何呢?”在父母的提问和启发下,孩子自觉地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之处,那就再好不过了。

具体而言,父母把唠叨变成提问,至少有三点好处:

其一,有利于融洽亲子关系。父母一般都是高居于孩子之上的,很少和孩子平等地对话。如果父母能向孩子虚心提问,孩子肯定会受到震动,当然乐于给父母解答,不会感到厌烦。

其二,有利于激发孩子开动脑筋。提高孩子思考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地向其发问。孩子们有时做事情并没有动脑筋,或是随大流,或是随意做;当他们听到问题时,就必然要动脑筋思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其三,有利于了解孩子目前的真实认知水平。提问之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了孩子目前的真实认识。如果孩子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时父母再进行教导,哪怕是现在开始唠叨,也比一开始就唠叨强。因为这时父母了解了情况,属于“有的放矢”,而不是“心有成见”。还有一种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孩子的回答不仅正确,而且非常精彩,大大超过父母原来的认知。这时父母反而会暗中庆幸“幸亏我们没有先唠叨,不然真在孩子面前现眼了”。

当然,家长向孩子提问时态度一定要和蔼,更要虚心;不能摆着架子,把提问整成“提审”,变相为“审判式”唠叨。

5.提高说话质量,减少唠叨数量

家长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关键是掌握好说话的方式与分寸。如果对孩子反复数落,喋喋不休地指责,使用的方式大多为机械地重复,时间长了,孩子除感到厌烦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本听不进去。一项调查表明,“我最喜爱的父母是讲话精炼、有重点、不唠叨”,这就是孩子们的心声。

亲子教育专家张勤女士介绍说:有一天下午,她突然被儿子的小学老师叫到学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当着儿子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多么地淘气……老师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而她一听,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小男孩子嘛,淘一点很正常。事隔多年,她仍然觉得心痛:“当时我儿子站在一旁,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孩子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孩子一路哭,任我怎么安慰也停不下来。”突然间,她想到: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可是,连他们都不能百分百做到跟孩子顺利沟通,那么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是否会出现更多问题?从此她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当一个好家长。家长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在我们有孩子之前,谁也没当过家长,也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当家长;而当我们刚学会怎样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当家长时,孩子又升到了二年级,我们的经验又不够用了,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的。她说:“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

点燃熊熊烈焰,有时只需要星星之火;打动孩子的心,有时只需要只言片语。家长对孩子说的话要发挥效力,要诀在于少而精。简洁是智慧的镜子,而唠叨则是教子乏术的表现。因此,父母通过语言对孩子施以及时的、有效的引导时,要提高说话质量,减少唠叨数量,使得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都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都能在孩子心中引起反响。

要做到以最少的语言,达到最佳的家教效果,父母应该做到:尊重孩子、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征、选对说话的时机、施以正确引导、讲究批评的艺术、以身作则教子先正己等等。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里,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详尽的探讨。 IIDuHVrQxHO/gbgT6eIIY3/CpiSKJSD2MFOCSJpOmAHJ0+UAotUVW+FCGlFtAn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