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

在生活当中,我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吸金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领导的青睐。微软创始人之一、美国商业巨子保罗·艾伦把自己的员工分为两类,一是“印钞机”,另一个则是“储钱罐”;“印钞机”型的员工不但能够通过源源不断地给企业创造财富,还可以带动企业第三产业的快递发展,而“储钱罐”的员工虽然能够本本分分地完成自己工作绩效,但是却不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作为老板,当然更欣赏的是“印钞机”型员工。因此,在工作学习当中,我们也应该源源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让自己有更多的实力去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换个角度来说,单纯的守财并不能造成财富的正向增长,它只是保证了资本不会流失,而如果我们想要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资产,那么把自己变成一个印钞机,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1.一技之长才是令人受益终生的黄金财富

众所周知,物质上的富足只是短暂的,如果要想将一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需要拥有一技之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非凡的创造力,不断地发掘出宝贵财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曾经说过:“评价一个富人,我们不光要看他有多少粮食和牛羊,还要看他是否懂得用这些粮食继续耕种,让肥壮的母牛继续产出小崽来。”

1996年夏天,纽约的麦迪逊花园广场上熙熙攘攘。来到这里的大多是一些求职者,他们穿着正装,显得干净利落。只要发现自己心仪的职位,这些人就会上前一步,投出自己的简历,和负责招募的人聊上几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些求职者非常努力,但是他们最终受到青睐的几率却非常小。因此,不少人显得无比沮丧。然而,在这些年轻人当中,有一个人显得非常独特,他衣着邋遢、嘻哈散漫。一位热心的经理觉得自己有必要来帮助这个年轻人一下,于是就上前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保安的职位,你需要尝试一下吗?”

年轻人扭了扭略显臃肿的腰身,回答对方说:“不,我不会那个,实话跟你说吧,如果让我去看大门,我会睡着的。”

“洗衣服呢?或者擦地板?”

年轻人不屑一顾地把头扭向了一边,终止了谈话。这名经理觉得非常恼火,但是他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安托万·沃克--一名来自肯塔基大学的篮球明星。他这次来纽约就是为了参加当年NBA的选秀,并且信心满满。

由于出众的球技,沃克很快就为自己赢得了足够多的财富,自1996到2008年这13年的时间里,沃克一共得到了1.1亿美元的薪资酬劳。直到2010年,美国的年人均收入也“只有”3.7万美元。看看当初那位好心的经理与忙忙碌碌的大学毕业生,沃克的人生更值得人深思。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沃克就是凭借着自己过人的篮球技术,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实际上,绝佳的球技正是沃克赖以生存的黄金财富,在掌握了这一门技术之后,他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除了打球,沃克其实什么也不会,而且生性懒惰,他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总之一句话,站在球场之上的沃克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全能战士,走下球场之后便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懒汉。从球场上退役之后,沃克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酗酒赌博上,还染上了毒品。整日游手好闲再加上肆意挥霍,那一笔上亿美元的财富很快就被沃克花光了。到了2009年,他不得不申请了破产保护。为了偿还高达1000万美元的赌债,沃克只好重新站到了人才招聘会现场,但是年轻的时候他什么手艺也没有学到,没有一个老板愿意用他。时至今日,沃克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窘境,甚至到了依靠政府救济金过日子的地步。

安托万·沃克的事情对于我们每一个实际上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的成功和失败实际上都是和个人才艺息息相关的。凭借着绝佳的篮球技术,他赚到了数不尽的财富,对比那些没有什么突出技能的同龄人来说,沃克身居其中,显得卓尔不群。换个角度,假如没有出众的个人才艺,那么沃克的人生又将会是怎样的呢?很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渐失的沃克不能继续驰骋球场了,可以说是“江郎才尽”,再加上挥霍无度,理财不善,终于宣告破产。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如果要想为自己赢得大笔的财富,拥有一技之长就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才华,那么我们自己也就有了创造财富的工具。然而沃克的悲剧就在于,他掌握的并不是一门永久性的技能,体育竞技方面的技能是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的,幸运之神在沃克身边来了又走,实际上正是沃克的个人技能得而复失的真实写照。

古代阿拉伯有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长老,他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3个儿子聚集到了一起,立下遗嘱,分发财产。3个儿子,每人分到10只羊、1间屋子。穆罕默德还有一个没有出嫁的女儿丽玛,父亲死后,她的几个哥哥根本不愿意养活她,甚至想方设法地想要把她嫁出去。

年幼的丽玛抱着大哥的脚不停地哭泣,恳求哥哥不要将自己赶走,她年纪太小,也还没有到出嫁的年龄,所以大哥勉强收留了她。为了赢得大哥的欢心,丽玛辛勤地放羊、割草,到了晚上,就坐在微弱的灯光下缝缝补补。随着时间的发展,丽玛做针线的手艺越来越精,任何布料只要经过了她的手,就会变得光艳照人,焕然一新。有了这样一门好手艺之后,丽玛开始出去给人做工,并渐渐积累下了一笔钱财。最后她从大哥家里搬了出来,还自己开了一家布庄。

反观丽玛的几个哥哥,他们自以为家中有肥壮的绵羊,渴了有奶喝,冷了有毛皮取暖,于是就一天一天地混日子,什么手艺也不学。甚至嘴馋的时候,他们还会从圈里拖出一只羊来宰了吃掉。三年以后,几个哥哥的圈里已经没有羊了,他们的田地也早就荒废了,而且下雨的时候,他们的屋子里都无处立足。

现在的情况又完全反了过来,从前是丽玛央求哥哥们收留自己,现在却变成了几个哥哥没日没夜地去找丽玛接济自己。丽玛的邻居、睿智的阿克拉姆对她说:“你这样整天给他们钱财,并不是真的帮助他们,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援助你的兄长,你就需要逼迫他们走上自强的道路,拒绝为他们提供米饭和肉食。”

丽玛听从了长者的劝诫,并且从此以后断绝了同兄长们的经济往来,只是在技术、手艺方面支持对方。迫于无奈,丽玛的三位哥哥终于开始四处谋生,后来,大哥跟了一位铁匠师傅,二哥成了木工,三哥则成了当地最好的渔夫。大家各得一门手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可以说,如果当初丽玛没有勤奋地学习针线活,那么她也就不会建立起自己的布庄,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了。在一些时候,技能和手艺都是需要人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如果不去主动学习,这些才艺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落到谁的头上。而丽玛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她不断地摸索发现,最终从一个寄人篱下、不受待见的小姑娘摇身一变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布庄庄主。看看丽玛的几个哥哥,在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们凭借性别优势分到了大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个人技能的动力,最终坐吃山空,如果不是妹妹的提点,3位哥哥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因此,我们在估算自己所占有的财富时,一定要反思:“我具有什么才艺吗?我拥有什么技能吗?”从本质上来说,一技之长才是隐藏在我们背后的那座金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我们受益终生。就像墨西哥哲人塞亚所说的那样:“与其说人们是在依靠耕种生存,不如说学会犁地是人们生存的理由。”作为社会的一员,一个人身边的物质财富消失之后可以重新赚取回来,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要有创造财富的技能,只要他拥有了一门手艺,那么赚取财富,就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了。

2.30岁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多挣钱,

而是要拥有挣大钱的能力

虽然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一个人最佳的学习时间,是集中在自己前半生的。因此,要想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就需要尽早地为自己充电,增加自己的价值。

1971年,费迪南德·皮耶希和自己的舅舅费里闹翻了,最终被保时捷家族扫地出门。根据当时的市场评估,保时捷家族当时已经占据了德国汽车市场,可以说是财力雄厚,皮耶希被驱逐出家族事务,失去了一大笔财富。当时,皮耶希刚刚30岁出头。

赶走了皮耶希之后,费里的儿子彼得·保时捷顺利地掌管了家族事务。但是和自己的表哥皮耶希比起来,彼得的个人能力是要逊色许多的,在他的掌管下,保时捷汽车失去了活力,而且发展缓慢。

到了2009年,保时捷公司终于被德国大众收购,黯然落幕。而本次并购案的最终主角,正是40年前被解除家族发言权的皮耶希。

一个遭遇驱逐的弃儿回头吞并了将自己赶跑的人,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奇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费迪南德·皮耶希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理所当然的。

年轻时候的皮耶希天赋过人,成了家族内第一个大学生,并且和保时捷公司创始人、自己的外公费迪南德·保时捷学到了不少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在进入大学深造之后,皮耶希依然不断地钻研汽车设计、制造方面的方案技巧。

与皮耶希的潜心钻研汽车技术恰恰相反,老保时捷的儿子费里、孙子彼得则醉心于权力纠纷,对于技术方面的知识不闻不问,毫不在意。

为了能使自己的技术再上一层楼,皮耶希不断地开发新式发动机,设计新式汽车造型。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皮耶希的个人能力,但是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1969年,由皮耶希一手研发的“保时捷917”正式问世,这种跑车时速惊人,外形美观,一下子就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但是没过多久,在勒芒汽车锦标赛上,驾驶“保时捷917”的车手追风赶月,不慎冲出了赛道,最终车毁人亡。这件事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不少专家对“保时捷917”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大量退货、撤销订单的情况。很显然,皮耶希不成熟的设计方案为整个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他个人也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只是这样的挫折对于皮耶希来说更像是一种鼓动,“保时捷917”的失败刺激了他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断搜集前人资料,从中汲取营养。“保时捷917”的失败,在旁人看上去非常严重,但是对于皮耶希来说,这实际上只是他十多年研发汽车产品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的事情,他还经历过许多。而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挫折当中,皮耶希最大限度地延展了自己的个人能力。然而没过多久,皮耶希就被保时捷家族解除了职位。

从高高在上的位子上被人赶下来,其中的滋味想必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而且从一开始,皮耶希就已经习惯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现在突然之间一贫如洗,两手空空,他不禁有些怅然。但是此时的皮耶希不愁找不到工作,他很快就在别的汽车制造商那里找到了一份像样的工作,并且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地不断往上爬。几经跳槽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皮耶希已经成了德国大众的董事长。

回头看看从前将自己赶走的舅舅和表弟,他们由于学术不精,早已经退居二线,保时捷公司的业务已经交给了一名叫做文德林·魏德金的外族人来打点。经过一番较量之后,德国大众成功地吞并了保时捷公司,这对于皮耶希来说,无异于歇斯底里的呐喊。

时间回到1971年的那次家族会议上,皮耶希被告知解除了保时捷公司的掌控权,一夜之间就由万众瞩目的贵公子变成了平头百姓,而本因属于他的那一部分家族权力,则被转嫁到了费里和彼得头上。一失一得之中,方才显现出皮耶希的落寞与无奈。但是可以看出,由于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皮耶希在失去了大量物质财富之后并不是孑然一身,当他试水招聘市场的时候,马上就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皮耶希顺利地当上了大众集团的董事长,并且回头反噬保时捷,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假如当时皮耶希也和彼得、费里那样,只是将全部心思放到权利纠纷上,没有好好发展自己在汽车研发方面的造诣,那么当他被赶出家门后,势必也将是无人问津、一文不值的。幸好,皮耶希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培养方面,当其他人都在对着庞大的家业发呆的时候,他却通过不断地学习强化了个人基本素质。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雷尼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才华所透射出来的魅力,是远远大于黄金的价值的。”在这个时候,皮耶希就是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完成了自己人生建设的第一步。

其实,保时捷家族衰落的原因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是皮耶希的强力推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管理者在自身建设方面出现了不该有的漏洞。试想一下,如果费里和彼得能在汽车生产方面下点功夫,以保时捷公司本身的实力和底蕴,皮耶希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吞并的。在保时捷的第三代继承人当中,彼得和皮耶希正好代表了两种经营理念,其中彼得想要通过资本的不断自我生成来聚集财富,而皮耶希则希望通过个人技能来为自己创造财富。“以财生财”和“以才生财”的观点各有其理,但是很显然,后一种通过个人才华来创造财富的方式更加稳定可靠。这一点就像是足坛名宿阿尔赛纳·温格所说的那样:“健康合理的足球队需要掌握自我造血的能力,如果失去了自我培养新球员的能力,单靠买卖交易来换取有价值的球员,那么这个球队的管理层也就大概需要重组了吧!”

当时的保时捷管理层就是想要通过庞大的家族财富来支撑起整条资金链,这样做的弊端是很明显的,一旦资金运转不灵,或者是赶上金融危机,整个公司都会陷入困境。皮耶希掌握了先进的汽车技术,就等于是建设了完备的个人价值。通过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他顺利地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才艺物化出来,摇身一变,又从一个落魄子弟转而成为了大众集团的董事长,最后还成功报复了算计过自己的人,可以说是扬眉吐气。

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强化个人价值的过程,也是需要提早进行的。假如皮耶希是在被人赶走之后才开始潜心求学的话,他想要卷土重来、吞并保时捷的计划也就会成为镜花水月了。可以说,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但是后知后觉的态度不会对事物的进程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控制事件的走势,那么就需要人们未雨绸缪,提前动手了。

3.有钱并不一定高贵,但是出色的能力

却可以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只不过是有的人看上去“值钱”,有的人看上去“不值钱”罢了。这一点在同一个公司的不同职员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人的价值都通过薪酬待遇体现出来,也就是说,谁的个人价值更高一筹,实际上通过工资高低便可一目了然。既然不同的身价会影响到个人的“钱途”,那么如何拔高自己的身价,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人生,就成了大多数人最为关注的话题。实际上,看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深度剖析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才华的,假如有人才华横溢,那么他的个人成就自然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1950年的阿姆斯特丹,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孩正在卖力地搬运一大箱子水果,看上去这个箱子比他的头都还要大三圈,但是站在一旁的老板却不停地催促他:“约翰,你的手脚太慢了!照你这个速度,是不是要干到明天早上才算完?”

这样的指责对于约翰来说并非偶然,他也很想把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办法,他太瘦小了,眼前的工作对他来说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十二三岁的年纪,正是男孩子长身体的时间,所以在老板看来,约翰每天只能干很少的活,却要吃很多饭,自己花钱雇佣这个孩子,实在是有些不值。

老板有了这种考虑,那么小约翰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他整天都生活在鄙视、辱骂当中,惟一可以暂时麻醉、让他忘乎所以的,就是和小伙伴们忙里偷闲的踢一会儿足球。幸运的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约翰过人的足球天赋受到了当地一位足球教练的赏识,他转而将这个孩子推荐到了西班牙最富盛名的足球俱乐部老板、阿贾克斯掌门人普拉格先生那里。

在见到约翰之后,普拉格当机立断,决定马上将对方接到自己的训练基地中去。为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纠纷,普拉格还专门和约翰的老板做了简短的交流。

“如果你觉得他对自己有用,而且这个孩子的母亲也不反对,那你就把他带走好啦!”

听到这样的话,普拉格非常兴奋,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不会白白带走这个孩子的,如果需要,我可以支付一笔现金给你。但是从此以后,他就是我的人了--100荷兰盾,你看怎样?”

这个条件看上去很不错,既能为自己省下大量的伙食,还可以带来不菲的现金,所以老板一口答应了下来。随后,这个瘦弱的男孩便加入了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少年队,开始了自己的足球之路。

很显然,约翰的足球天赋是要高出同龄人很大一截的,在加强了身体训练之后,约翰渐渐摆脱了从前那副骨瘦如柴的模样,变成了指挥若定的中场球星,并且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入了国家队,成了荷兰足球的中流砥柱。而约翰的名字也自此被人们广为传颂,人们恭敬地用他尊贵的姓氏来称呼他,即叫他“克鲁伊夫”。

有了出色的表现,克鲁伊夫的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不断攀升。俱乐部开始使出各种方法来博取对内顶级球员的欢心,他们不光大幅度地提高了克鲁伊夫的薪水,还给对方购置了汽车、为克鲁伊夫的单身母亲买下了装修精美的房产。到了1973年,克鲁伊夫离开了阿贾克斯俱乐部,转而投向了另外一支豪门球队巴塞罗那,这一次的签约费高达1000万荷兰盾,这个数字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当时,巴塞罗那的忠实追随者都忧心忡忡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克鲁伊夫虽然好,但是我们投入了一笔类似天文数字一样的钱,恐怕是要赔本赚吆喝了。”

然而幸运的是,克鲁伊夫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凭借自己的号召力,他很快就帮助老板将这笔钱赚了回来,做到了双赢。

可见,一个人到底身价几何,是与他的能力相挂钩的。如果没有举世无双的技术,克鲁伊夫或许还是那个在水果店老板眼中一文不值的童工。20年后,克鲁伊夫成了荷兰足球旗帜性的人物,他的身价也随之上涨,最终达到了一个连他自己都很吃惊的1000万荷兰盾。

前后20年的时间,克鲁伊夫的身价翻了10万倍,平均每天都要上浮13.6倍!这样的成长速度令人咋舌。当然,我们评价一个职业人,绝对不能单纯从他所获得的薪水来考量,还需要评估这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当中所取得的成就。在体育竞技项目上,有很人都赚到了足够多的钱财,但是由于这些人并没有做出与自己薪水相符合的贡献,所以看上去名不副实,受到了他人的鄙夷。比如阿兰·休斯顿在签下一份上亿美元的薪资合同之后,却因为伤病原因,退出了NBA的舞台。他虽然赚到了很多钱,躺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干就可以领取上千万的年薪,过得逍遥又自在,但是没有多少人会对这样一个亿万富翁送上期许、赞美的目光,大家反倒是将他看做了一个超级大骗子、一个活生生从老板口袋当中抢走钱财的窃贼。

相对而言,在自己漫长的运动生涯当中,克鲁伊夫为自己赢得了诸多荣誉:联赛冠军、欧洲足球先生、世界杯亚军、冠军杯冠军、最佳射手……一连串的奖励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富盛名的球员,也为他赢得了“球圣”的殊荣。从此以后,每当人们提到克鲁伊夫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钦佩不已。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出众的个人才华,并且将自己的实力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偶像级人物。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磨练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社会技能。可以说,我们的人生高度,就是由自己的个人技能决定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最擅长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了。

4.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

谋利生财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渠道却无外乎两个,即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犹太裔经济大师杰克·罗森曾经说过:“持有财富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或者你不断地赚钱,或者你从来都不花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人往往会坐吃山空,运气不好赶上经济危机或者是货币贬值,那些想要通过“守财”来维持家业的人,是会面临很大风险的。所以说,在更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创造财富,以免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古希腊有一位叫做纳西索斯的农夫,他有两个儿子,一头牛、一只羊,还有一间屋子,以及一小块土地。在他临终之前,纳西索斯将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来,对他们说:“爹爹就要去了,为了避免将来你们为了财产纠缠不清,断了情谊,爹爹现在就把家产分好:牛和屋子算一份,给老大;羊和土地算一份,给老二--你们一定要记住,只有节俭持家、细水长流才是长久之计,铺张享乐是堕落之源。”说完这句话,老人就去世了。

纳西索斯以为,自己已经将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他没有想到,大儿子秉性懦弱,每天只会早起把牛赶到山上吃草,到了下午再牵回来。倒是小儿子聪明伶俐,他到处找活干,很快就积累下了一点小钱。

在最初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耕牛,哥哥又不肯把自己的牛借给自己使用,小儿子就只好出去给别人做工,以此养活自己。但是没过多久,小儿子就学乖了,他把自己的绵羊拉出去和有牛的人家交换:“你挤我家的羊奶,我用你家的牛犁地,用完再换回来怎么样?”

这个提议对双方都有好处,于是也就没有人拒绝他了,小儿子也顺利地翻完了自己那块土地,种上了粮食。到了秋天的时候,他收获了不少稻米,并且给自己盖了一座小屋子。有了足够多的粮食之后,小儿子又将吃不完的那一部分运到集市上卖掉,换回了一头小母牛。

3年之后,小儿子的圈里已经有了8头牛、12只羊,他的屋子里面也堆满了粮食。回头看看大哥,他只会每天早起放牛,晚上关门睡觉,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一次弟弟来找他商量事情,他都摇摇头说:“我不去,要是赔本了怎么办,现在的日子,省一点就过去了。等过上几年,我把钱攒够了,就要成家了。”

在弟弟临走前,老大还气鼓鼓地批评了他:“父亲临终之前,曾告诫我们要节俭,吃不完的饭菜要收好,怎么能拿去喂养猎狗呢?你这样做,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会马上花光的。”3年时间里,他就是依靠拾牛粪勉强过日子的--一100筐牛粪可以换1枚银币。3年之内,大儿子拾了1000筐牛粪,除去吃喝,攒下了5枚银币。

又过了3年,老大依然还是依靠拾牛粪来过活,不过这一次,他已经有了10枚银币,而小儿子已经买下了一家店面,俨然一副商人派头。从家产上来说,哥哥一点也没有变,而弟弟却早已经将手里的资本翻了几十倍。不久之后,老大的那头牛终于病倒了,自此一病不起,就这样老大将自己苦心积攒下的10枚银币全部花光了,也没能治好老牛的病。于是在众人的劝说之下,他只好咬咬牙,找到了屠夫。由于是病牛,屠宰场给的价钱很低,老大痛哭了一场,却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好将快要病死的牛甩手卖给了屠夫。等到这个时候,老大才明白,单纯依靠节省、积攒是很难赚到大钱的,稍稍遇见些天灾人祸,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就全部付之东流了。只有像弟弟一样不断打拼、努力磨练自己,才有机会让自己的财富不断翻倍。

从此以后,老大也放弃了自己因循守旧的观点,开始跟着弟弟种地做生意。3年之后,老大也有了自己的一份田产,成了当地的大户。

其实对于老大来说,他的理财观念本身也没有什么错,省吃俭用、削减开支原本也正是合理的理财思路。凭借自己坚韧的毅力和惊人的耐心,六年时间里,老大一共赚到了10枚银币。但是很显然,单纯的控制支出是不能加速财富积累的,节流的根本意义在于“保底”,如果想要在财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需要更为激进一点的意识的。

实际上,纳西索斯的小儿子就是一个激进派,他不断地寻求生财之道,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本。而纳西索斯在去世之前,专门将耕牛和房屋、土地和奶羊分了开来,其目的就是想要刺激两个孩子通力合作,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但是大儿子的固步自封阻断了这一计划,他不愿意和弟弟分享耕牛,也不需要喝弟弟的羊奶。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儿子只好转向了他人,在势单力薄的时候同别人合作,等实力渐长的时候自立门户,独当一面。正是通过不断的个人努力,小儿子为自己赚到了一大笔钱财,从而过上了安逸的日子。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老大忽视了开源的重要性,一味地节俭,日子过得非常紧张;而小儿子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财路,即便是稍微铺张浪费了一点,也无大碍。因此,从源头上打通关节,不断地拓宽财路,才是真正的黄金路。

具体到东方文化上来说,东方社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节省方面,大多数人都在弘扬勤俭持家、细水长流的传统理念。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在剑拔弩张的对峙面前,任何美德都是不值钱的。”这样的观点同样可以引述到财富积累方面,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宣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忽视了延展财富通道的重要性,那么他是很难积攒到令人羡慕的财富的。俄罗斯石油大王罗曼·阿布拉莫维奇表达得更为直接:“为自己缝衣服只能小富即安,给别人做针线才能赚到大钱。”

为了让自己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阿布拉莫维奇还特意反驳了那个著名的“农妇藏粮”的故事。原本这个故事是说,负责做饭的媳妇每天都从大缸当中舀出一勺玉米藏起来,最后存满了一小缸粮食。灾年降临,全家人眼看就要断炊了,她就将这缸粮食取出来,解了燃眉之急。

阿布拉莫维奇说:“有很多人都觉得这农妇很聪明,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你有一小缸的玉米,那么为什么不用它继续生产呢?最重要的是,赶上灾年,一家人如何凭借这一点点粮食过活呢?从短时间来看,这确实可以抵挡一阵子,但是如果计算这种做法的机会成本,你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绝对错误的。”

在这里,阿布拉莫维奇提到了一个“机会成本”的经济学概念,它指的是人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外一种东西的最大价值。引述到“农妇藏粮”上面,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和猜想:假定农妇每天都收藏了100克玉米,那么她一年就可以攒到36500克玉米;而如果她没有将这些粮食装进缸里,而是种进了地里,每100克玉米最后可以打出250克粮食,除去资本消耗,净得200克粮食。如此一来,到了年底,这个农妇便可拥有73000克玉米。通过机会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农妇浪费了财富增值的机会,一心只想着要“保本不赔”,到了最后,她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从这一点看,单纯的积攒非但不会让人变得富足,反而会伤害到个人资本的集成。

因此,如果想要加速自己的财富积累,就需要有一种敢打敢拼的理念,不断地吸纳外来资源。单纯依靠积攒,只能从理论上保持自己的资本不致于大幅度的缩水流失,而且过分的保守主义甚至会从很大程度上扩大机会成本,造成财富贬值。可以说,积累财富的绝佳通道,就是不断地利用手头已有的资源,进行资本的二次创造。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最终才能够达到财富保值乃至资本翻倍的目的。

5.学会为自己的富足之路奠基

任何成功都是有理由的,但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名人、富豪们光鲜照人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成功之前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如果仔细地解读他们的人生履历,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未雨绸缪的老手,他们喜欢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分析事物发展的进程,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调整自身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凡是那些在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实际上都是在自己人生的起步阶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名医寇杜斯年轻的时候,不仅非常木讷,还很不合群。大人们都以为他不务正业,只会一个人蹲在原地写写画画,当同学们都在用功读书的时候,他却在捉虫子、玩弄鸟雀。所有人都对此表示无奈,而寇杜斯却乐此不疲。

实际上,年轻的寇杜斯并不是真的玩物丧志,他只是在探索这些花草虫鱼的生理构造,思考生命的本质。从学校毕业之后,寇杜斯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医生。由于他在学校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生物学、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寇杜斯很快就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

但是寇杜斯明白,光是在一个小镇上得到人们的认可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将自己培养成全德国首屈一指的医生,就必须要走出去,进行更为专业的学习。

抱着这样的想法,寇杜斯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来到了柏林。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寇杜斯实际上是撞了大运却还不知足,将来遭遇挫折,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但是对于寇杜斯来说,这是他提升自己、打造个人修为的绝好时机。离开了家乡之后,寇杜斯开始了更为艰苦的求学生活。很多人甚至在听到他原本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大夫之后,都感到无比惊奇。

又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寇杜斯觉得自己的医术已经超出众人了。他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名气了。为了能够在同行当中制造出不同凡响的声音,寇杜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尽自己所能,请到了很多人到自己家里吃饭。

在宴会上,寇杜斯手执刀具,在一头烤熟的小猪胸膛上竖着切开了一道口子,然后又横着切开了一道口子。随后,他便顺着这个开口从猪肚当中取出了香菇等填料,然后又用熟练的手法把这个创口缝合了起来,随即成功地演示了一次“外科手术”。寇杜斯娴熟的手法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他的名声也因为这一次“精湛的手术”不胫而走。

有了名气之后,再加上原本就不俗的个人实力,寇杜斯马上就成了德国数一数二的医师,而他的身价也水涨船高,飙升到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的地步。

对于寇杜斯来说,他就是一个善于为自己的富足之路打拼的人。可以说,自少年时期开始,他就已经找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地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为了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寇杜斯开始了漫长的求索之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在辛勤之外,还需要时机和运气的加成。可以说,寇杜斯将这样一个理念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少年时候的寇杜斯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开始不断地积累个人经验,这就是一个“辛勤的过程”;当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之后,寇杜斯又开始为自己谋求所谓的时机。给烤猪做手术,实际上难度是非常大的,但越是困难的手术,越能证明自己的技艺高超,正是通过这次超越常人的表演,才使寇杜斯为自己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声誉。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寇杜斯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成功铺路搭桥。对于一个在众人眼里“荒废学业”、“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来说,寇杜斯能够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小镇医师,已经很成功了,这当然也是同他长久以来潜心研究医术、观察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这样小富即安的生活,寇杜斯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所要追求的,是另外一个境界。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识,完成个人理想,他又放弃了眼下安稳舒适的生活,只身去了柏林。在这里,寇杜斯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自己的知识积累阶段,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随后的那一次“烤猪手术”,也是寇杜斯为自己赚取噱头的谋略,通过高超的表演,更多人认识到了他精湛的医术。

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应当像寇杜斯那样,找到目标,然后不停地朝着这个目标进发。黎巴嫩著名诗人、画作家卡里·纪伯伦认为:“采摘葡萄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栽树。”在很多人看来,栽树是一个沉闷而又辛苦的过程,远不如收获来的光彩照人。因此,那些选择稳扎稳打、不断为自己将来奠基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和鄙视。然而幸运的是,历史是不会从一时的荣辱成败去评价一个人的,只有那些懂得栽培自己、为将来打好基础的人,才能受到历史的尊重。

当然,为自己的成功奠基也是需要有方向性的,这一点就像是农夫种庄稼,培土的时机、培什么样的土、培多少土,这都是需要精心掌控的。如果在方向选取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仔细观察寇杜斯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其实打基础也是有很多点值得人们注意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知识培养、个人声誉的制造与维护,再加上坚定不动摇的个人信心。

寇杜斯的成功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富足的人,就必须要强化个人素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内做出一番惊人的事业。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细微的,就像是百米赛跑一样,冠军选手和最后一名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不会超过一秒,但就是这简单的一秒,塑造了别样的人生。因此,我们在提高个人基本素质的时候,一定要有超出他人的念头,哪怕是一分一毫的优胜,也有可能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中去。所以,对于想要获得成功的人来说,强化个人素质,就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就像寇杜斯那样,不满足于自己在家乡小镇上取得的成就,还要置身于大都市当中,接受更深层次的考验。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知名度已经成了决定个人财富的重要因素,单纯拥有过硬的个人能力还远远不够,提升个人声望也是为成功奠基的一部分。在拥有了强大的个人能力之后,我们还需要为自己制造出足够多的噱头,以便将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可以想象,如果寇杜斯没有做那一次有名的“烤猪手术”,那么他高人一筹的手法也就不会得到公众的赏识。尤其在传媒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各种所谓的“高人”层出不穷,而那些只会埋头苦干、不会表现的人,终究是会被淹没在嘈杂的社会洪流之中的。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功之前的铺垫往往无聊乏味。以寇杜斯为例,他在成功之前所做的一切铺垫,实际上都引来了大量的嘲弄。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度过的,如果不能适应寂寞、不受理解的生活,蛰伏者的成功概率也就会随之降低。

因此,取得成功、让自己变得富足之前,我们要事先打好根基,为整个事件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些“前功”,后面的成功将会变得遥不可及。当然,在打基础、做铺垫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那就是打根基、培养个人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够深入,能否成功的关键,很可能就是由一些非常细小的关键点造成的。在获取了高人一等的个人能力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争取一个足够大的平台,进而将其顺利地展示出去。当然,暴风雨之前的酝酿往往是不受关注、遭人遗弃的,如果想要做成一番事业,那么脚踏实地的潜心修炼,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6.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

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何使自己变得值钱已经不再重要,比起睿智的头脑,他们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腰缠万贯的腰身。但是古今中外,坐吃山空的教训层出不穷,但凡守成之主,大多不免家势中落,死后无颜面对祖辈先人。恰恰相反,倒是一些身怀绝技、一穷二白的闯将,经过艰苦打拼,最终开辟了一番天地。正如移动电话之父保罗·高尔文所说的那样:“财富正向守恒的定律在于资本持有者是否掌握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力。”因此,唯有掌握了强大的“印钞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从表面上看,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侄子阿苏德实在是一个浪荡公子:他外出游玩、购买物品,从来都是“成双成对”,任何在他人眼中看起来奢华无比的货物,在他眼里都不值一提。在阿苏德的车库中,停着崭新的悍马、沃尔沃,而且都是成双成对的。当这样一种奢靡的生活作风被曝光之后,面对公众的质疑,阿苏德“无辜”地为自己辩解说:“多出来的那一辆,我没有让它闲着--我的保镖也要驾车的!”

这样的解释显然是有疏漏的,既然是保镖,但却不和雇主同乘一辆车,那么这些人要如何保证阿苏德的安全?所以,人们对于沙特王子肆意挥霍的生活作风又多了一分厌恶。

然而,将名贵的轿车打入冷宫,对于阿苏德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在2003年的时候,阿苏德还平心静气地签下了一张2.2亿美元的支票,买下了一架波音747。更加要命的是,尊贵的王子对于这一架豪华客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又花费巨资,请来世界顶级设计师,改进了飞机的内部造型。为了以防万一,阿苏德又专门安排了一架“备用飞机”,每一次外出游玩,这架“备用飞机”都会小心翼翼地跟在波音747身后。

一个人开两辆车、坐两架飞机,阿苏德将富人的奢靡之风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他这样铺张浪费,也是有着充足的个人理由的。对于阿苏德来说,他虽然出身王室,但却不靠别人供养,这位有着“中东巴菲特”之称的沙特王子,甚至还凭借自己登峰造极的“印钞能力”,供养了超过1000人的亲属、朋友。一句话,阿苏德会花钱,但是也会挣钱,要是和他这些年来赚到的钱相比,这一点点花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阿苏德最为人称道的一次投资就是,趁着花旗银行股价萎靡不振时,他顺利地收购了价值8亿美元的股票。随后不久,花旗银行开始了自己强势反弹的步伐,阿苏德也因此财源滚滚,日进斗金。短短数年间,阿苏德8亿美元的投入就变成了100亿美元的股权,可谓涨幅惊人。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运气成分占据很大比重的股市打捞一笔并不能从根本上证明一个人的实力,阿苏德的成功只不过是“撞了大运”,鸿运当头罢了。但实际上,就算没有这一笔意外之财,阿苏德也已经是一个纵横商海、徜徉恣肆的博弈高手。据统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阿苏德的个人净资产达到了133亿美元,就算完全去除100亿美元的花旗银行股权,他也照样算是“富可敌国”。

除了花旗银行之外,阿苏德还成功购入了欧洲迪斯尼的部分股票,现今娱乐行业一派欣欣向荣的势头让阿苏德赚足了银子。为了便于自己外出游玩,阿苏德将大笔的资金投入了餐饮行业,多家国际知名酒店都受到了他的辖制。万豪国际集团、希尔顿大酒店、四季饭店……在这些世界顶级的餐饮企业管理层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阿苏德的名字。说起来,沙特王子的财富积累渠道很质朴也很简单,他没有太多的权谋纷争,也不一定学习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只是简单地将突破口定位在了永远不会没有市场的酒家、饭店。占据了餐饮企业,就等于是分到了一块再生性极强的市场,只要有人吃饭,阿苏德的账户上就永远会入账不断。

现如今,希尔顿大酒店已经成了社会名流的聚集地,诸多商务宴请、大型典礼,都会选址其中。飞速运转的娱乐业、餐饮业是阿苏德手中的聚宝盆,沙特王子就像是得到了一个无需外力推动就能疯狂运作的隐形印钞机一样,只要需要,手头就永远有取用不尽的现金。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当你拥有了1亿美元之后,你会发现,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仅此而已。”超越社会生产力的财富,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会让你感受到“无货可买”的尴尬,这也是所有亿万富翁的通病。而阿苏德却恰恰相反,虽然富甲一方,但是他对于财富的狂热却一直都没有削弱过,抱着极度渴求的心态,阿苏德一次又一次地对市场发起进攻。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财富是取用不尽的,此时再增加个人资本,只不过是一种无声的炫耀罢了。为了刺激自己的财富增长,阿苏德还使出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宣传策略。如他对外公开招聘女飞行员,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在沙特地区,女子驾驶汽车都是被全面禁止的。招聘女飞行员的公告一方面向世人炫耀了阿苏德本身惊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这名沙特王子拥有违逆游戏规则的权力。通过一则简单的招聘启事,阿苏德顺利地为自己制造了声誉资本,进而获得了良好的广告效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快速有效地拔高自己的身价,单纯地让自己变成一个“储钱罐”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让别人都认可自己,就必须要有“印钞”的实力。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滴水不漏的“储钱罐”同样也是一种别样的能力,但问题是单纯依赖存储,吝于消费,是很难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拔高到另外一个高度的。一个从小就将积攒金钱视为人生第一要义的孩子,他的未来模板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成不了大事的无能之辈,另一种就是家有余财,但却苦的要命的守财奴。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应当掌握技能的时候没有努力学习技术,只是养成了有进无出攒小钱的习惯,那么等到时机真正来临的时候,他是很难得到上天的青睐的。也就是说,“储钱罐”式的人,从表面上看也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巧,并且还可以从小幅度上增加自己的个人财富,但实际上他们是损失了赚大钱的时机的。这样看来,“储钱罐”完全是造成了一个迷惑性极强的假象,单纯依靠这种方式来赚钱,是绝对行不通的。

一方面,单纯地存钱、守财,会浪费一个人宝贵的“赚大钱”的好时机,造成实际财富的亏损。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极端派守财奴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他们失去了提高个人人生价值的机会,是会被历史遗弃的。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方向调整一步,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具备更强大的创造力上来的话,就可以成功地升级为“印钞机”,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价值。就像是阿苏德王子那样,他虽然花费了很多钱,但是通过各种手段,他又将花费掉的资本赚了回来。一个完整的人生理应如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付出来达到提升个人价值的目的。

因此,“储钱罐”的生活会从很大程度上麻痹一个人的思绪,为这个人造成“通过节俭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虚假事实。只有正确看待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懂得付出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印钞机的实力,进而加速个人财富的积累,就像阿苏德王子那样。

7.穷人守财越来越穷,富人赚钱越来越富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说过:“造成市场萎缩的深层原因在于,财富流失的恐惧阻断了资源交换的脚步。”实际上,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在资本交易受阻的情况下,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穷人守财越来越穷,富人赚钱越来越富。

实际上,不光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连同资本流动性极强的旺季,也会出现贫富差距不断被拉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每一个人不断地保持攻击性,持续不断地发出主动性进攻,在危机之中占据主动地位。酷爱体育运动的西班牙经济学家萨拉·伊·马丁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财富积累的法则和足球的一致性在于,铁桶阵可以保本,而进攻可以换来胜利。”也就是说,在财富积累方面,越是主动的人,越能够在“圈地运动”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底格里斯河畔住着一位叫做摩西的老人和他的三个儿子,当摩西感到自己渐渐老了的时候,他开始考虑为三个儿子划分家业了。为了考验儿子们的个人能力,摩西给了他们每人一袋麦种,对他们说:“我现在要出一趟远门,一年之后咱们才能再见。现在我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交给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努力看好这些粮食,不要让野狗偷吃,也不要给强盗抢了去。”

说完这句话,摩西就离开了家乡,乘船往东去了。三个儿子开始考虑如何保护父亲留下来的三袋粮食。老大从邻居家里借来了一把锄头,在自己住的房子里面掘了一个深深的大坑,将粮食埋了进去。为了以防万一,他还专门搬来了一口坛子,将挖掘过的地方死死压住。

相对于老大过于小心的行事作风,老二的脑筋就要灵活多了,他心想,有整整一年的时间,倒不如将这些麦种拿去耕种。经过一番思量之后,老二选好了一块土地,将所有的种子都播种了下去。

三兄弟当中最聪明的小儿子和两个哥哥的想法都不一样,他也将种子播撒进了泥土里,不过在此之前,他先去请教了村子里的长老,询问了他们的意见。到了秋天的时候,小儿子将多余的粮食运到了集市上,卖了一个好价钱。

在这一段时间里,小儿子是受尽了大哥的嘲笑,但是他没有动摇,只是坚定地把持住自己的信心,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冬雪刚刚解冻,摩西就回家了,他检查了三个孩子的成绩:老大埋进地里的种子只剩下了半口袋--一窝快乐的地鼠发现了这一笔从天而降的财富,然后在袋子上面咬了一个洞,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老二交出了一袋粮食,他没有什么耕种经验,选择的土地离河岸太近,雨季到来之后,泛滥的河水冲走了他三分之二的土地,老二忙活了一年,只是勉强保住了本钱。

最后就是小儿子了,他不但交出了满满一口袋的麦子,还赚到了10枚银币。老摩西一看,心中十分欢喜,最后决定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平均分成了10份,大儿子得到其中两份,二儿子得到3份,剩下的5份全部给了小儿子。

对于父亲的做法,老大很是不解,他认为自己是家中长子,理应得到更多的财产,同时,老二也对这一种分配方式感到不解。摩西对他们解释道:“我分发财产的依据就是,谁能将自己手里的财富变得更多,我交给他的财富份额也就更大。你们三兄弟当中,只有老三做得最好,所以我分给他的家产也就更多了。”

几年以后,摩西去世了,几个儿子果然像他所预料的那样,老大只会整天守在家里,赚到钱之后找个瓦罐统统藏起来;老二虽然不停地投资,但却经常赔得一塌糊涂,收成好坏全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只有老三办事很有条理,不论年景,旱涝保收。因为有父亲临终之前的遗训,所以老三担负起了照看两个哥哥的责任,这才使得摩西的两个大儿子最终不至于流落街头。

摩西家的三个儿子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财富价值取向,其中老大就属于消极的保守派,他因为害怕失去,所以拒绝一切有可能致使财富流失的行动;老二属于老实巴交的稳渐派,他像其他农民一样用种子进行耕种,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结果只能够保本经营;老三属于积极的进取派,他先做市场调研,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出售种子的时机,最后顺利地扩大了自己的财富积累。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财富是没有主观辨别能力的,它只会按照资本持有者的个人能力进行差异化的分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保持自己的主动性,就很难赚取到足够多的财富。摩西大儿子不愿意主动向财富靠拢,结果造成了“你不会理财,财不会理你”的局面,最后将自己搞得非常被动,到头来连一口袋粮食都保不住。这就是说,单纯用“守”的方法是不能为自己带来足够多的财富的,就像是足球比赛一样,只守不攻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唯有加入了有效的进攻之后,才会缓解己方身上的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没有一个人有把握能够将属于自己的财富完完全全地“守好”,即便是那些坚硬的金属货币,它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消磨损耗。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还有可能造成手头财富的大幅度缩水贬值。其实对于摩西的大儿子来说,他的预防措施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将手头最值钱的财物全部埋进自己住的那间屋子里面,并且还要在上面压上一只坛子。这样做貌似已经很全面了,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埋进土地的粮食遭到了地鼠一家的攻击,被它们白白吃掉一大半。

这样看来,任何试图通过紧缩银根、控制消费来取得财富优势的打算都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因为缺乏新鲜血液注入的理财方式,注定会因为其自身的负指向性,对个人资产带来多角度的折损。也就是说,一旦我们进入了“守财”阶段,实际上就等于是踏入了财富负向增长的深渊之中,即所谓的“穷人守财越来越穷”。

相反,摩西的小儿子就代表着面对财富主动出击的一派,在他看来,如果我们不主动向财富发动进攻,对方就不会聚拢到我们身边。在手握足够资源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交易市场,以求将自身财富最大化。可以想象,如果他也和自己的哥哥一样,将所有的粮食都埋进泥土里面,那么他也就必然会丧失掉积累财富的绝佳时机。

因此,在面对财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主动性,只有自己主动出击,持续不断地对财富发出进攻,才能掌握主动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刻骨铭心的话:“创造产生财富。”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拓宽财富的来源通道,才能造成资本的正向累积。对于摩西的小儿子,他手里的财富变化可以分作持有资本、零资本、收回资本三个阶段。

通过一系列的个人努力,小儿子最后收回的财富是大于初始资本的,虽然其中经历了一个险象环生的“零资本”阶段,但是这对最后的结果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然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两手空空的状态对于投资者的压迫性是非常严峻的,如果不能抵御这种压力,那么财富正向变化的三个阶段也就会遭到破坏,最终造成投资的失败。当然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投资失败的原因除了操作性失误之外,还有方向性失败带来的财富流失,如果不能够提前解决这些问题,任何投资都将会是处于亏损状态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最终结果未出现之前,人们是无法判定自己的投资方向正确与否的。也就是说,在方向既定的前提之下,投资者是处于被动状态的,他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坚持执行完财富变化的三个阶段。

所以,在财富面前,每一个人都要保证自己的主动性,任何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想法对于资本积累都是有害的,唯有不断地出击、保持对财富的攻击性,拓宽财富来源的通道,才能使资本得以正向叠加,达到赚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将要接受“零资本”的考验和磨练,这就需要大家强化自身心态,向摩西的小儿子学习了。

8.储钱罐人人都可以做,印钞机则不行

开源和节流都是富人们惯用的手段,如果操作得当,这两种手段齐头并进,就会给人带来一种“只进不出”“只增不减”的结果。但是很显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谁都会,勤俭持家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朴素的人生观而不是什么高明的技术,相对而言,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才是硬道理。

1985年8月的一天,美国驻罗马大使馆里走进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客人--至少是他自己这么认为。这个中年男子直直地站在会客厅里,像是一尊石刻雕像,在众人来来往往积极奔走的大背景之下,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名男子名叫维塔利·尤尔琴科,是一名苏联上校,现在是苏联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处副处长。这次私自拜访美国大使馆,尤尔琴科是向对方投诚的,按照他的打算,自己是克格勃高官,一定会得到非常高的待遇。

但是后来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国人讲求实际高效的工作态度给尤尔琴科泼了冷水:没有夹道欢呼的百姓,也没有眼神当中尽显崇拜的同事,只有一间不算豪华的临时住宅还算差强人意。

美国人不冷不热的态度让尤尔琴科大失所望,他开始怀疑起自己背叛祖国、反水到死敌一方的做法是否正确。再加上美国方面不停地要求尤尔琴科“写下自己的过往经历”,这种不信任的态度直接激怒了他。而负责审查投诚者的CIA特工名叫奥尔德里奇·艾姆斯,是一个效力于苏联克格勃的双面间谍,他将很多尤尔琴科的供词都做了改动,使得对方变得可有可无,美国当局对这个所谓高官的态度也模糊起来,不说留用,也不拒绝,还处处派人监视尤尔琴科。

两个月之后,纠结烦恼的尤尔琴科成功地摆脱了控制,坐飞机返回了苏联,上演了一场“来了又走”的闹剧。苏联政府给了这一个迷途知返的浪子重头再来的机会,让他依然在情报部门工作,只不过降级处分了而已。至此,尤尔琴科的闹剧全部结束了,他顶着“有史以来苏联情报部门最高级别叛逃长官”的帽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重用,美国政府对这样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也视同鸡肋,对方留与不留,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相反,在8年前,苏联内部出现了另外一个高级间谍,他的名字叫做阿道夫·托尔卡切夫,是苏联飞行器制造专家。就在尤尔琴科二次反水回到苏联之前,托尔卡切夫还为收到从美国寄过来的支票而得意洋洋。

在这8年的时间里,托尔卡切夫借着各种机会为美国人提供各种苏联机密。为此,美国方面为他支付了超过200万美元的费用,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这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1000万美金。当然,美国人也不是傻子,通过这样一笔为数不小的代价,他们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苏联人关于飞行器研发的绝对机密情报,省下的资金早就超过了付给托尔卡切夫的报酬。当后来苏联方面挖出内鬼之后,美国人意犹未尽地算了一笔账,他们在和托尔卡切夫的合作当中获得了200亿美元的利益,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金!怪不得苏联安插在CIA的高级卧底在提交给克格勃方面的情报当中声称,因为钓到了托尔卡切夫这条大鱼,美国人把CIA的运作经费都赚回去了。

正因如此,在1985年9月底,托尔卡切夫在莫斯科落网之后,美国方面还煞有介事地策划了一起秘密营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救援计划胎死腹中,托尔卡切夫也因为卖国罪被处死了。

单纯从职权上面比较的话,托尔卡切夫是远远无法和尤尔琴科相抗衡的,他只是一个工程师,而对方是动辄可以调度成百上千人的高官。但是美国政府在面对这两个人的时候,却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态度:尤尔琴科被搁置到了一边,而托尔卡切夫却受到了重用。

从实际功用上来说,尤尔琴科掌握了克格勃绝大部分资料,如果运用得当,美国方面是有可能对苏联间谍系统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可以说,尤尔琴科甚至可能为美国人带去更大的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将这种功能展示出来,结果造成了对方虚与委蛇的态度,即便尤尔琴科逃回了苏联,美国方面也没有感到丝毫的不悦。

实际上,在美国人眼中,尤尔琴科和托尔卡切夫实际上就分别对应着“储钱罐”和“印钞机”,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印钞机”,因为特殊的职位和技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代替的。尤尔琴科不受重用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虽然是苏联情报部门的高官,但却由于埃姆斯从中作梗,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殊功用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美国人看来,有没有尤尔琴科这个人,实际上无关紧要,留也可不留也可。相反在面对托尔卡切夫的时候,由于对方将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性表现了出来,所以双方的合作很愉快。甚至在托尔卡切夫被捕的情况下,美国方面还产生了出手相救的冲动。

可以说,“储钱罐”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但“印钞”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的技术。在取舍之中,人们往往会保留“印钞机”而舍弃“储钱罐”。这一点实际上是无可厚非的,滴水不漏的有效存储只能算是一种初级技能,就算是资质平庸的人也可以通过简单学习掌握;而“印钞”则属于主动创造财富的高级技巧,真正掌握这一门技术的一定是人中翘楚。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要是把钱存到银行里面能发大财,那么人人都是巴菲特了。”

因此,当我们在自我提升的时候,一定要秉持这样一个原理,那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在竞争当中变得不可或缺,做一个掌握着高级技能的“印钞机”。 EqkFz88xUhJ0HXyiHb09d3/wg6SagAhqgzraMd9w/g6FSYqqjauJSbtiBzj83e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