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怎样教孩子才会听1

对孩子进行教导的最佳时机,应当是在他情绪良好时,而不是他调皮顽劣时。

在这一章里,对于怎样教孩子听话这一内容,我们将会按照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其实,这六部分内容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章的话题--关于怎样教孩子听话,与本书其他章节息息相关。原因很明显,假如家长仅仅打算顾及孩子某一两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对其他方面视而不见,那么他的指导思想不仅会因为忽视了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可贵品质而终究功亏一篑,而且即使是在他急于造就的这些性格特征上,也往往会难以为继。因为对孩子的某一方面性格的塑造能否成功,同时也取决于对其他方面品质的培养。

这里我们想提两点建议,以便在接下来的几课里,你能够充分理解书中的全部内容并且从中获益。

首先,我们建议当你第一次读完书中的每一课后,用铅笔将你准备适用的要点一一标出。比如,当你读完“怎样教3~6岁的孩子听话”后,你心中也许会产生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可能在你教给6~10岁的儿童听话时也有所帮助。但是在本书中,对于那些在上一节里刚刚阐述的原理,我们将不会在后文,至少不会立即在下一节里再次涉及。除非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不会对这些原则做无益的重复。当然,如果你的任务很明确,要对某一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比如对7岁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纠正他性格中的某种弱点或者培养他性格中的某种优点,那么你可以直接翻到本书相应的部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孩子,而是为了对孩子的教育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建议你认真读完这一章里的全部内容。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我们这一套实用教子方法的要领。上面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使用本书中的课程时,你没有必要原封不动照搬书上的原话,只要意思不变,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说法来进行。但是为了准确起见,我们在每一课中都提供了实验中得出的最佳推荐用语,然而,即使是这些推荐用语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被误用,并产生与在本书中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你不仅要学会下面几节中有关怎样教孩子听话的课程,同时要读懂每一件事例后的相关说明,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心里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而且了解的程度越深,你在对孩子进行教导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让孩子听话的重要性

其次,让孩子听话虽然相对重要,但是其重要性往往有被高估或者低估的危险。不论哪一种都要不得。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竭尽全力以保证孩子的绝对服从,但他们早晚会发现,这不仅妨碍了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优良品质,稍有不当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更加不服管教。与此相反,还有许多爸爸妈妈对孩子非常娇惯,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听话时,他们却置若罔闻。我们这里就有这样一个极端的真实事例。爸爸让孩子们不要伸手去摸电灯的开关,但是他们不听,无奈之下爸爸只好让人卸掉了家里所有的照明设施而改用煤油灯。

当然,现在我们听这那个故事,都会觉得匪夷所思。因此,我们要说无论你的出发点有多好,如果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娇纵行为置之不理,这对于任何一位爸爸或妈妈来说,都是一种有悖常理的教育方式。

教孩子听话非常重要,对于孩子们来说,懂事听话不仅是一种美德,还关系到他们其他方面的修养。尽管除了听话,孩子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但是如果连听话都学不会,那么就很难希望能够在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修养上获得成功。教会孩子听话是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基础,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夯实这个基础。

一、出生至6个月

我教他要听话。

--乔治·华盛顿的母亲

所谓听话,用最简明扼要的话来说,就是服从规定。婴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任何单一的课程在他们身上产生的作用都不会持久。你对宝宝进行照料时,一定要井井有条,任何事情都要有章可循。

当你竭尽所能让他幼小的身体健康发育时,实际上也是在帮助他幼小的心灵茁壮成长。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当你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制订各种规定与要求时,同时也已经树起了另外一道有效的屏障,以防止孩子将来可能出现任性淘气的情况。假如让孩子知道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可以通过哭闹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变得越发任性,喜怒无常,最终变成一个不服管教的孩子。

即使是在孩子刚刚出生还不懂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有这种可能:毫无原则地向规定让步而导致孩子将来变得不听话。我们要对孩子进行遵守规定的教育,并且将其作为一条法则贯穿孩子生活的始终。

规则与原则的区别

这里,我们必须要分清,规则或规定与原则不同。今天的家长们都非常讲究优生优育,因为这事关孩子的身体健康。某些流行的健康育儿手册曾经反对家长让别人来带孩子,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不允许任何人包括亲戚朋友来看管自己的孩子。这种所谓的规定不仅无知而且自私。要是他们能多了解些合情合理的教育孩子的原则该多好。比方说,我们都知道,抱着孩子的时候是不能够逗他玩的,不管是对孩子的父母来说,还是对别的什么人来说都一样,因为这只会让孩子有可能受伤。

“我的宝贝怎么办呢?”这是聪明的爸爸妈妈此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亲戚或者是客人并没有对你的孩子造成任何伤害,你不妨放宽心。如果你对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满,这时正是你纠正这一错误的最佳时机。只要建议合情合理,符合育儿的规律,任何一个有着正常智力水平的人,都应当会按照你说的去做,而且也不会认为你是在吹毛求疵。对于聪明的妈妈们说,你所要做的一定不是警告客人说他们的行为不太合适,而是装作有意无意地告诉他,这种情况下你是怎么对待孩子的,这时客人一定能够理解,并且按照你的方法去做。假如客人仍然没有觉察出你语言中的暗示。那么,我们建议你走上前去,用温和的语气说:“啊,让我来抱一会儿孩子吧。”

妈妈的责任

从婴儿出生到他7个月大,人们最为关心的一般来说是他的健康状况与习惯的养成。所以,在这一阶段里,妈妈的责任就是掌握那些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与习惯养成的规律,并坚持不懈地维护下去。我们给孩子的第一课是从他还在摇篮里时就开始的,你的每一次按时喂食、每一次悉心照料,都是在教给他听话,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只有当你能够让孩子正确地进食、有规律地作息时,只有当这些规定被严格执行而毫无例外时,你的宝宝才会知道,哪些是爸爸妈妈允许的做法,哪些是不必要的和毫无益处的行为。

二、6个月至1岁

真正听话的孩子既不会拖拖拉拉,也不会与父母争执不休。

--弗朗西斯·阔勒斯

在这个年龄阶段里,你已经可以系统地训练孩子听话了。孩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用力去够东西,这时你可以立即开始我们的第一课。关于具体时间,我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必须从孩子出生后第几个月起,而是要求爸爸妈妈们经常留意,你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已经开始去够或者去抓身旁的物品了。有的孩子可能在6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抓了,那么你就可从此时起开始对他进行训练。

接下来的这几节课里,我们也没有给出绝对统一的标准,只是进行具体的示范与讲解。我们相信,通过这几课的学习,你一定能够学会怎样教孩子听话。

示范课程实施起来可能非常简单,但要读懂它们却需要你多花一些时间,尤其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这些课程都经过认真研究与反复试验,如果你能够在应用下列步骤前仔细阅读并牢记在心,那么当你运用起来时一定更加得心应手,也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家教实践课一

教不到1岁的孩子听从“不要拿”的命令

教学目标

这一课里,我们要教6个月到1岁大的孩子听从“不要拿”的命令,这样就不用再把他会碰到的东西放到一边去了。

课前准备

在餐桌的旁边放一把椅背直立的椅子。在椅子的对面,离桌子边缘约6英寸的地方放一把银色的汤匙。汤匙四周3英寸开外不要任何别的东西。在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保证房间里没有其他人走动。

具体步骤

把孩子抱到房间里,你在事先放好的椅子上坐下,然后把孩子放到你的左膝上抱好,让他正面朝着汤匙,并坐在可以抓到汤匙的位置上。你的姿势应当是这样的:左肘放在身体左侧,用左臂撑起孩子的后背,同时左手轻轻抓住孩子左边的肘关节上方,右手臂放在身体右侧,右手呈钩状,用来控制孩子右臂的活动。

你的双手尽量不要碰到孩子的衣服,至少不要对孩子伸手造成障碍。实际上,如果你把孩子的手臂抓得太紧,有可能会让你的训练失败,因为孩子会一直反抗并挣扎着要从束缚中解脱,而你一旦放松,他就会试着去够那把汤匙。

在进行上述步骤时一定要记住:孩子不会一直去抓着某个东西不放,而是可能会有几次去抓这个东西的冲动,所以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分别应对这几次抓东西的动作。

当孩子伸手去够汤匙时,你可以说:“不行,不要拿。”同时迅速用手指将孩子伸出的手臂推回原处。不要去抓住孩子的胳膊,只要用你的手掌或者手指迅速推回就好,然后也要迅速把你的手撤回。也就是说,不能让你的手妨碍他胳膊的动作,但是你可以把手放在比孩子胳膊稍稍往前的位置,以阻止他的下一次动作。

当孩子再次推开你的手抓向汤匙时,还是迅速推回他的胳膊,同时告诉他:“不行,不能拿。”然后再迅速放开。以上步骤可能需要反复几次,直到孩子抬起头看着你,好像是用眼睛在向你说他想拿这把汤匙。不过也有的孩子可能不再去抓它,这时你就可以用右手拿起汤匙,把它放到孩子的手里,告诉他:“你想要这个,对吗?”

当你把汤匙递给孩子时,一定要把握最佳时机。如果孩子正在努力去抓,这时你就不能给他;如果孩子的手臂已经放松并且没有表现出要再去抓住汤匙的意思时,你才可以递给他。在孩子看着汤匙时,如果你足够仔细,你就可以观察到他第一次乖乖听话时的表情。也就是说,孩子没有立刻再伸手去抓,而是足足有四五秒钟保持安静,这时你一定不要迟疑,马上把汤匙交到他的手里,否则孩子可能会不耐烦。

这时把汤匙递给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是对他的一种奖励。这就意味着,一旦你选择了不恰当的时机把汤匙给了孩子,就是对他四处乱抓或者不听话的行为给予鼓励;而只有你能够把握适当的时机给他,才是作为对他听话的褒奖。

不过,也有一些其他情况。有的孩子可能不去抓汤匙,这时你可以等上几秒,然后直接把它递给孩子,说,“你想玩汤匙吗?”

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在交给孩子汤匙之后,你都要面带微笑。你可以和他一起玩上一分钟左右,接着轻轻把汤匙拿开,注意拿开时一定要轻,不能引起孩子哭闹(你可以用其他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然后把它放回原处从头开始。让孩子面朝汤匙,一边对他说:“不要拿。”这次你可以将右手放在膝盖上,而不是放在孩子的右臂前,但是你仍然要随时做好准备,以便孩子再次伸手去够时能够迅速推回他的胳膊。不过,有的孩子可能还会伸手去抓,有的就不再去抓,不管是哪种情况,一旦他不再去抓,就可以像刚才那样再把汤匙交给他。

最后,孩子玩了一小会儿后,你可以轻轻将汤匙拿开,放回到桌上,然后立即抱着孩子站起来,走到另一个地方。你也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玩具给他,比如说一个柔软的皮球等。总之,整个训练的过程一定不要也不应当超过5分钟。

【教子评析】

充满信心

教孩子听话的正确方法只有一种。孩子对你的服从建立在对你的信心之上。实际上,你正是通过将孩子的手拿开和将汤匙放在他手上这两个动作引导孩子,让他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对你信心十足。这种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奖励--将汤匙交给孩子,实际上对教会孩子听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对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这一点也足以说明,你没有危及到他的个人利益,你不是他的敌人,也不是一个只会对他的种种爱好说“不”的人;相反,他会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他可以信任你。因此当你重新把汤匙放回到桌子上去,并且对他说“不要拿”时,他一定会乐于服从。

这节课只是针对孩子的某一次任意行为而设计的。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保证每一次都动作迅速、行动即时。当孩子开始伸手去抓汤匙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要确保他伸出的手在1~2英寸的范围之内,然后迅速将其推回,并把自己的手从孩子的胳膊上拿开。一定要每次都动作敏捷,迅速地将手抽回,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你一直在有意阻碍他的行动。

在你说过了“不要拿”之后,孩子却没有服从这一命令,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听懂这个句子的含义。因此,在训练中你应当先教给孩子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再对他进行服从指令的训练。不要因为要将孩子的手臂反反复复推回几次就丧失信心。如果你在孩子之前就先气馁,那么你所教给孩子的,将不是循规蹈矩,而是顽劣不恭。尤其是在你第一次给孩子上课时,不要太过奢望一次短短的训练就能让他记住所有的事情。如果接下来没有进一步的训练,很难想象他会在今后听从你所有的命令。你需要在不同时间、利用不同物品不断强化对他的训练。

为了让爸爸妈妈们能够牢牢记住这一课里每一个步骤的要领,接下来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每一个例子后面都附有对相关要点的具体分析。

【家教案例】

当巴特里特夫人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她家里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大人要对孩子们发号施令时,总是提高嗓门,用一种带着挑衅腔调的声音讲话。事情越是着急,嗓门也就越大,语气也就越严肃。巴特里特夫人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她从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她一共有3个孩子,两个小女孩是姐姐,还有一个才10个月大的小男孩。她对小男孩宠爱有加,打算把他教得“善解人意”。

吃午饭时,小男孩坐在高高的小椅子上,抓抓这,拿拿那。妈妈的咆哮似乎对他一点儿作用也不起。现在他已经快10个月了,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一下子就夺过妈妈的盘子,或者从里面抓出一手饭来。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巴特里特夫人都会对着他大吼。这时,两个姐姐就开始挤眉弄眼。小男孩看见了,更加乐不可支,好像在说:“看这多好玩呀!”

这一天,午饭刚刚开始。巴特里特夫人正忙着给两个女儿盛饭,小男孩突然向前探身,由于力量过大,他的手伸进了滚烫的咖啡里。巴特里特夫人只看见孩子身上的肌肉猛地一抽,接着就倒了下去,她急得高声叫嚷了起来,即使在这个时候,小男孩也一点儿都不害怕。

【教子评析】

巴特里特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错吗?你一定还记得,我们需要让孩子把爸爸妈妈所发出的信号与他的某一种行为,也就是伸出胳膊的那一刻,能够联系起来,惊声尖叫对小男孩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她懂得,要将行动与“不要拿”的命令配合起来,她会有足够多的时间防止孩子将手伸进咖啡杯里引起烧伤,给孩子稚嫩的肉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了使孩子了解某一指令的含义,我们必须把语言同这一语言所代表的行为结合起来,并不断加以重复。但是文中,妈妈并没有将自己的禁令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具体行为联系起来。她的尖叫只不过是自己不满情绪的发泄,或者是对孩子可能受伤的惊惧,而不是给孩子的明确指令。也许有人会说,在餐桌上被热咖啡烫伤小手的经历可能会让小男孩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吧。可是,咖啡并不是总有,所以它不足以成为一种可以反复不停的经验来教给孩子。而且,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为了训练听话就得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这种经历只能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痛苦本身,而不是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如果说巴特里特夫人的孩子真的从这次咖啡事件中学到了点东西,那很可能是“咖啡会让我疼”。从今往后,他可能会再也不碰一下面前的黑咖啡了。除非我们能够将他的行为与具体的语言指令“不要拿”联系起来,他是不可能真正从中吸取任何教训的。不过,也许在其他的一些情况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没有上述事件中的那样严重。能否利用疼痛让孩子记住教训呢?当然不行,因为这样孩子往往会变得更加糊涂,还要遭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

【家教案例】

在东部的一个山村里,海德夫人与戈登夫人比邻而居。海德夫人结婚前曾是一名小学教师,因此她知道如果你的声音低沉、坚毅、充满期盼而又令人愉快,会带来多么不可思议的效果。海德夫人只有一个10个月大的儿子罗伊,罗伊看起来身体健壮,而且聪明伶俐。做妈妈的已经等不及孩子再长大一些,打算现在就对他进行训练,以便让他听话。

戈登夫人是个一天到晚都紧张兮兮、总爱大惊小怪的妈妈。她有一个11月大的女儿,叫露西尔。露西尔长得纤瘦、机灵,还有一点点神经质。结婚前,戈登夫人曾经热衷于读各种各样的惊险小说、戏剧之类的东西。

两位妈妈常常在一起比,看看谁家的孩子智力发育得更好,其实私底下她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那个。

一天,海德夫人告诉戈登夫人,罗伊已经能够听懂“不要拿”的意思并且服从命令。“哦,我们看看这到底行不行。”戈登夫人都有点儿迫不及待了。

于是,海德夫人拿出了一个大大的羊毛线团走近罗伊。罗伊非常喜欢这个线团,伸出小手就要拿,这时海德夫人说:“不要拿。”小手立刻就缩了回去。“哦,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真有意思。”戈登夫人说:“现在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做到的吧。”

海德夫人仔细地向戈登夫人讲解了她使用的方法。回家后,戈登夫人就开始着手对露西尔进行训练,可是那天晚上的结果却着实出人意料。

一个小时后,这个满脸通红、垂头丧气的妈妈一路小跑来到了海德夫人家,她说:“我看不出来哪儿不对劲。可是每次我要教露西尔‘不要拿’的时候,她总是大声尖叫。我都试了十几次了,她还在叫。你能过去看看是哪儿不对,好吗?”

海德夫人说:“明天一早露西尔起床后,你给我打电话吧。到时候我会过去看看的。”

第二天早上,海德夫人发现戈登夫人正为即将开始的训练愁眉不展,于是海德夫人告诉她,必须先让自己静下心来,否则露西尔也会过于紧张,那样的话训练就起不到作用了。海德夫人还给她提建议,不要再用昨天用过的东西,换一个玩具、换一处地方再来。这样,昨天不愉快的记忆才不会冲淡今天胜利的希望。

一切就绪后,海德夫人把一个盘子放在露西尔面前。孩子刚刚伸出小手要去抓,就听见妈妈连唬带吓地说:“哎呀,不能去动啊!”小女孩立刻吓得尖叫了起来。

这时,海德夫人指出,是戈登夫人的腔调和态度吓坏了露西尔。海德夫人提议,一个星期后戈登夫人再对露西尔进行训练,并且可以去看看她怎样训练罗伊。

戈登夫人总算明白,只有自己态度安详、语调适中时,这种训练才能够达到真正想要的效果。

【教子评析】

戈登夫人错就错在嗓门太大,这样非但不能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像是在吓唬孩子。就像前面巴特里特夫人的孩子把手伸进滚烫的咖啡里一样,家长给孩子心里造成惊吓只会让我们的训练前功尽弃。不过,即使是戈登夫人降低一下自己的声音,她那种神经兮兮又略带亢奋的腔调也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舒服。对戈登夫人来说,需要把对露西尔的训练暂缓一下,好让孩子能够忘记这次不愉快的经历。要是说戈登夫人从海德夫人身上学到了点什么,那就是对孩子讲话时不能再像平时那样一惊一乍的,而应当使用一种更为安详平和的语调。

【家教案例】

碧琳斯夫人住在美国西部的一个村庄里,那里的人们常常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教堂做礼拜。碧琳斯夫人每周也会抱着她8个月大的宝贝女儿凯瑟琳去参加教堂的活动。

在做礼拜的时候,小凯瑟琳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唱圣歌。在她的小脑袋里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只要妈妈一翻开手上的那本书,就可以马上听到悦耳的声音,那本书就是这种美妙歌声的来源。于是自然而然地,凯瑟琳想把那本歌书,也就是美妙歌声的制造者,抢到自己手里来。

碧琳斯夫人倒是给凯瑟琳进行过听话的训练,让孩子“不要拿”,但是每次她都是在孩子眼看就要拿到东西时才发出命令,所以她的命令并没有起到阻止孩子冲动行为的效果。

碧琳斯夫人似乎过了好大一会儿才弄懂孩子心里的奇怪念头,但是这时凯瑟琳已经伸出双手,一边死命地抓住那本珍贵的会唱赞美诗的书,一边高兴地叫起来。现在的问题就是看看谁的劲儿更大了,其结果自然是妈妈的强大力量战胜了孩子娇小的臂力,这件事最终以凯瑟琳一阵惊天动地的尖叫声收场。

每个星期天的早晨,当大家开始唱圣歌时,碧琳斯母女俩之间就会开始一场永无休止的争夺战,目标就是碧琳斯夫人手上那本神奇的书。碧琳斯夫人倒是很喜欢唱圣歌,可是她不得不一边同小凯瑟琳作战,一边忙里偷闲地瞟一眼歌词。她可能从没有想过,旁边那个16岁的小女孩觉得这种场景有多可笑:碧琳斯夫人一边手脚不停地同孩子抢书,一边又高声唱着“和平,和平,甜蜜的和平”,要不然干脆让她改一改歌词好了,“要想和平,就要先赢得战争”。最终书很可能会被撕毁,而孩子的注意力也被周围的歌声分散,不过比起这可能对小凯瑟琳幼小的心灵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里,孩子学会的不是听话,而是弄懂了只有妈妈的强权才是阻止她去获得心爱东西的最大阻力。

【教子评析】

当上面这种情况发生时,妈妈应当怎么做呢?实际上,她既可以用自己的臂力,也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也就是说,她可以把孩子的手轻推回去,或者用语言给孩子下达命令来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在上述这个事例中,妈妈应当采取的办法是使用声音,而不是使用力量,作为教育孩子听话的手段。

我们可以看到,碧琳斯夫人的命令总是来得太迟,所以小凯瑟琳既不会缩回小手,也不能真正理解妈妈想要教给她的事情。一旦把圣歌书抢到手后,她就不会再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做,更不会在下一次,甚至今后的行为过程中服从妈妈的指令。因此,这样孩子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妈妈究竟想要她学会什么。

这里我们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是不会自发地把爸爸妈妈的某种指令与自己的某个行为关联起来,只有在爸爸妈妈的认真监督下,孩子才能逐步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联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孩子举止得体。因此,爸爸妈妈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与体察能力,选最有可能成功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孩子刚刚出现抓握的苗头时,帮助他学会自律。实际上,没有人能绝对准确地指出这个最佳时机到底在什么时候。当孩子的肌肉刚刚开始发挥作用时,他这种抓握的冲动不会一下子达到顶峰,所以爸爸妈妈们如果能够在这一段时间里教会孩子听话,要比等到他力量强大,很难干预时轻松得多。

还有一点值得爸爸妈妈们注意,他推开孩子手臂时要行动迅速,可是行动迅速并不等于行为粗暴。我们在下面这个事例中加以说明。

【家教案例】

堪萨斯州的费斯·艾伯特夫人刚刚跟着一位育儿专家学了“怎样教孩子听话”的课程,于是她准备开始训练自己8个月大的宝贝阿米利娅。她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可是每次训练当中,孩子都会大哭起来,最后什么也没学会。艾伯特夫人找到了当幼儿园教师的姐姐艾拉,看看她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艾拉,你能不能这周六过来一下,帮我一块儿来训练阿米利娅听话啊?每次我一开始她就哭。”

星期六艾拉到了。她首先仔细地阅读了课程的内容,然后帮助妹妹做了简单的准备工作,并站在一边密切观察。艾伯特夫人先是把孩子放在膝盖上让她坐下,接着开始了训练。

“就是这儿,费斯,我看出哪里不对头了。”艾拉说道。

“哪里不对呢?”艾伯特夫人很着急。

“每次你都把孩子的胳膊硬拽回去的,应该是轻轻推回去。”

“但是书上说了要动作‘迅速’。”艾伯特夫人争辩说。

“动作迅速可不等于动作粗暴,要是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就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幼儿园教师。我试试给你看,你就明白了。”

说着,艾拉先是猛拽了一下妹妹的胳膊,然后又轻轻但敏捷地把它推了回去。

“看到了吗?二者是不一样的。”她说。

“嗯,我知道了。”这下子艾伯特夫人才恍然大悟。

她纠正了接触孩子的手法,这样再给阿米利娅上课就轻松多了。

【教子评析】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看出,训练中生拉硬拽孩子的手臂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只会激怒孩子,让他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把孩子的手臂迅速推回,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对他进行惩罚,而是为了让他明白,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允许,以后不能随便去碰想要的东西。

【家教案例】

一天,米歇尔夫人搭乘一列特快火车前往宾夕法尼亚州。车厢前面的第二排,坐在过道对面的是一位女士,她怀里的孩子看起来约有10个月大。火车上人来人往,空气混浊不堪。很显然,小男孩想要午睡,可是他看不到平日里温暖舒适的房间,一切都和家里不一样。列车行驶发出的轰鸣声,还有四周座位上面孔陌生的乘客,也让他感到心烦意乱。

这已经很不同寻常了,但是更让小男孩不解的是,妈妈完全变了个人似的。她头上戴的帽子和身上穿的衣服,小男孩从来都没有见过,最糟糕的是,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还把他抱得紧紧的。他开始觉得有点不耐烦了,他想,为什么妈妈就不能让自己下来,跟着自己到处玩玩呢?当然现在他还不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只会像一头不会说话的幼兽那样嗅出周围的气氛完全不同寻常,这让他难受极了。

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细细的项链,项链上还吊着一个亮晶晶的挂坠。小男孩早就想玩这个漂亮的小装饰品了,但是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总有别的什么东西能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开。等到了下午两点钟时,他忍不住了,决定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拿到那个挂坠。于是他伸出手来,妈妈看见了,本来自己已经又累又烦的,就啪地朝小男孩的手上拍了一下。小男孩不甘心,又把手伸了出来,妈妈毫不犹豫地,又是啪地一下拍了过去,而且还一脸的不高兴。小男孩大吼一声,仰起小脸非要拿到那个挂坠不可。别的乘客们就看到了这样痛苦的一幕:一边是怒气冲天的妈妈,一边是号啕大哭的宝宝,二人就这样在众人面前对峙着。最后,小男孩也许哭得太累睡着了,但是临睡前妈妈脸上怒不可遏的表情一直让他难以忘记。

【教子评析】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上边这个故事。对于每一个小孩子来说,想去摸一摸自己看到的新鲜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但是对于妈妈们来说,一定要有选择地对待:有些东西是可以让孩子摸的,这时妈妈不妨对孩子天真的想法让让步;有些东西是不能让孩子摸的,那么妈妈就应该对孩子去抓的念头加以阻止。妈妈不需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些东西可以给他,而有些不可以,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毫无条件地听话才对。

在事例中,妈妈对小男孩的身体采取了粗暴的动作以阻止他的不当行为,也许她是为了使孩子感到疼痛从而强迫他规规矩矩,也许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小男孩把手从吊坠上拿开。如果你想让孩子听话,就必须对这两种方式带来的后果有所了解,要想教会孩子“不要拿”,无论是轻轻拍孩子的手,还是使劲给孩子一巴掌,都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个动作是在孩子够到东西之后才发生的。这里我们还要强调一下,对于那些较为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把某种禁止性的命令和自己的某个动作联系起来的,只能等他稍大一些,思维发育完全以后,他才能够理解。否则,如果没有人向他解释,他能感受到的只是那些粗暴动作的直接特征,要让孩子知道那是对他不当行为的惩罚,就好比让他听一场题为“爱国主义”的报告一样不可能。有的家长也许会说,用体罚作为教育手段,孩子会变得俯首帖耳,他们不知道那只不过是孩子在经历多次这种粗暴的对待之后,从家长喋喋不休的教训中听出的一点眉目。在这个事例中,当妈妈把孩子的手打掉以后,实际上孩子关心的只是自己没能够抓住那个吊坠。同样的道理,如果等到孩子已经摸到不应该摸的东西时再去大声喝止,一定收不到任何效果。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继续做某件事情,那就不要给他机会再去这样做。比如说,你担心孩子会把某些东西放进嘴里,那就不要让他去玩这些东西,除非当他坐在你的膝头,你可以随时阻止他的不当动作时才可以。你可以一边看着他,一边让他把东西拿在手里玩,过一段时间后,即使你不在身边,他也不会再把那个东西放进嘴了。

为了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听话的好习惯,爸爸妈妈们应该禁止孩子的某种行为,不能有丝毫例外。下面我们就用事例对这一点加以阐述。

【家教案例】

贝恩夫人的小儿子爱德加已经9个月大了,她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处处都超过别的孩子,所以报名参加了一个“妈妈俱乐部”,打算用科学的育儿方法来教爱德加听话。

爱德加还有一个4岁的姐姐,叫爱迪丝。爱迪丝不仅对自己的训练兴致勃勃,而且对爱德加的训练也跃跃欲试,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恳求妈妈让她来训练爱德加。

“让我训练他好不好,妈妈?”有一次她说,“我肯定行的。”

“不行,不行,我自己还老是拽不住他呢,他一蹦一跳的。”

“那就把他放到宝宝椅上,妈妈,把他放到宝宝椅上。”爱迪丝又恳求妈妈。

“这个主意不错。”贝恩夫人说。

于是,她把小爱德加放在了高高的宝宝椅上,然后开始训练。可是不管怎样,训练都不成功,小男孩并没有学会听话,因为每次只要他一伸手,就能够抓到面前的东西,妈妈根本就来不及阻止他。每次顺利抓住东西后他都得意扬扬,当妈妈说“不要摸”的时候他才不听话呢,这与其说是在训练爱德加听话,不如说是在训练爱德加不听话。

【教子评析】

在对宝宝进行训练时,你必须对他的不听话行为给予及时制止,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童来说,要想阻止他的某一行为,你只能通过行动来进行。孩子所坐的位置,一定要离你很近,要保证他能够准确无误地听到你“不要摸”的指令才行。

很多爸爸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听话时,因为没有立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做出有效的遏制,所以无疾而终。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任何不听话的行为时,爸爸妈妈都必须能够立即对此做出有效的遏制,这样才能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即使是对非常小的孩子来说,假设他真的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家长的禁令联系起来,当他做了不听话的事情而没有马上被爸爸妈妈制止时,仅仅是几秒钟的耽搁都会让孩子心里认为大人的禁令毫无意义。

这也就是说,当孩子位于你触手可及的范围以外时,你的命令可能对孩子不听话的行为起不到任何阻止作用。所以,当你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时,最好先不要对他发出任何命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想要在较远处引起他的注意已经够困难的了,即使能够引起他的注意,他也可能有足够的机会不服从你的命令,除非你已经学会如何去纠正这一行为,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四课中讲到。但是,请你一定不要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第二课之前就教他第三课,或者在孩子还没有学会第三课之前就教他第四课,一定要按照书中的次序来对孩子进行训练。

其实,孩子听话与否只不过是一种习惯问题,关键在于让孩子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不能允许任何例外情况的出现。至少在养成习惯以前,不能允许例外的情况发生。当你离孩子较远时发出命令,就等于给了孩子不服从命令的机会,这无异于是在破坏你正努力建立的规矩与养成的习惯。

对于这一点,下面这则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

【家教案例】

住在纽约的郝利太太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宝贝:一个叫克拉克,今年12岁;另一个叫碧阿特莉斯,刚刚11个月。

克拉克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不服管教的明显迹象。郝利先生和太太觉得应当尽快让儿子参加专门的课程训练他学会听话,否则他们将很难在教育孩子时有所成就。他们四处寻求儿童培训班,开始要教这两个孩子听话了。

一天,当郝利太太刚把碧阿特莉斯放在膝头准备开始训练的时候,克拉克追着一个球就跑了进来。

妈妈赶紧举起食指说“嘘”,尽管克拉克能够听得懂,可是他却没有视而不见。

“我找我的球呢,妈妈。我的球跑哪儿去啦?”

郝利太太没办法,只好放下碧阿特莉斯,帮克拉克找到球后说:“现在出去玩吧,克拉克,等一小会儿再进来。我正要训练碧阿特莉斯呢。”

可是,仅仅3分钟后,克拉克又站在门口问:

“妈妈,我的小鼓呢?我想玩士兵的游戏。”

“噢,克拉克!我不是告诉过你自己玩一会儿吗?”

一边说着,郝利太太还是把碧阿特莉斯放了下来,去帮小男孩找鼓,这一次哪儿都找不到。

“你先去玩球行吗,克拉克?”

“我想玩士兵的游戏。”

妈妈只好去找小鼓,很快15分钟过去了,最后郝利太太终于在沙发下面找到了那面小鼓。原来是上次小朋友们来玩的时候克拉克把鼓藏了起来,后来完全忘了这件事。

“别再回来找东西了,好不好?”郝利太太叹了一口气,又一次把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小女孩抱了起来。

但是,碧阿特莉斯已经开始打瞌睡了,很难再让她集中注意力进行训练,只见她背朝着桌子,不住地用小手去揉自己的眼睛,一脸迷糊的样子。

【教子评析】

郝利太太的训练没有成功,小男孩的打断和小女孩的瞌睡,不仅让她没有把握好时间的安排,而且也让小女孩在第二次开始训练时,心里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毕竟是妈妈把她放在那儿不管,然后和克拉克一起找东西去的。当然,让小女孩感到不太舒服的原因也可能是妈妈耽误了她的午休时间。

当孩子心烦意乱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对她进行训练。训练时一定要保证孩子不饿、不渴、不困,也就是说,保证他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只有把握好时机,才能让你对孩子的训练事半功倍。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

我们需要把“不能摸”这节课里所包含的规则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妈妈可以借助经常照料孩子的机会,帮助孩子把这些原则融入他的一言一行,同时运用本节课里的训练方法,让孩子远离那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碰的东西,比如燃烧着的火炉盖子、钢琴钥匙等等。

另外,家长还应当分清哪些东西是小孩子绝不能摸的,哪些东西只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能摸的,尤其是在刚开始对孩子进行听话训练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在任何情况下妈妈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管他有多聪明,只要还没有超过一岁,任何禁忌都有可能很快忘掉。比如说花瓶,是不能拿给孩子当玩具的,即使再过几年也不行,只有当孩子完全掌握了“不能摸”这一课的训练后,家长才可以放心孩子真的不会去摸花瓶那样的物品。

在这一篇关于怎样教孩子听话的前四课里,每一课的训练都只需要大约5分钟时间。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们不要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做完这4个训练,也就是说,不要做完一个就马上进入到下一个。每一次训练结束后,都要任其自然,至少间隔几个小时的时间,不要立即教给孩子新的东西。比如,第一课中的训练在上午进行,第二课中的训练就可以等到同一天的下午进行,间隔不能再缩短了。

家教实践课二

教孩子听从“不能摸”的命令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训练孩子听话,服从“不能摸”的命令,这样家长就不用把东西都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去了。

课前准备

与第一课的准备工作相同,另外需要在汤匙的旁边,放上一个盘子和一副刀叉。

具体步骤

重复第一课中的步骤。当你说过“不要摸”后,孩子会乖乖地等着你把其中的一样拿给他。

这时只能把汤匙递给他,你可以帮他拿好让他玩一会儿,记住不能让他碰到盘子或者刀叉。如果他想去抓的话,一边迅速地把他的手臂推回,一边说:“不,不能摸。”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控制他手臂的动作和说“不能摸”以外,不要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一旦冲突发生,将会分散他的注意力,训练也会功败垂成。要是孩子玩着玩着把汤匙放进了嘴里,你一定不要责备孩子也不要阻止他,因为这不是本课的重点,这时最好忽略他的这个动作。当孩子玩汤匙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看着汤匙不要让它掉在地上。

等孩子玩了一会儿后,轻轻地把汤匙从他手中拿开,放回到盘子的旁边,一边说“不能摸”。上述过程可能要重复几次,直到孩子乖乖地让你把它放回桌上,并且不再试着够它。这时你需要站起身来,把他带往别处,比如说有一个可能会立即引起他兴趣的地方,然后训练到此结束。

【教子评析】

上述训练中,我们要求把刀叉和盘子也放在餐桌上,以便可以直接教给孩子不要去摸这些东西。刚开始会有许多家长认为,东西增加了,孩子可能不会像上一次训练那样听话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你还是没有教给孩子不要拿那些东西。

有关训练孩子的正确方法,我们已经在第一课和第二课中讲述了。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在进行这些针对年幼孩子的训练时,最好不要让他人进来,以免打断训练的进程。这些训练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我们精心设计的,只要你严格按照说明去做,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家教案例】

有时候,这两课的训练中间间隔时间太长,也会让训练失效。

在沃尔特刚满10个月的那天,沃斯太太给他进行了第一课里的听话训练,她打算接下来每天都对他进行训练。可是第二天,她刚刚准备好,一个朋友打电话说过来拜访,待了好长时间才走,这时又到了孩子每天早上小睡的时间了。

下午,沃斯太太还得带沃尔特出去转转,等他们从外面回来时,通常都已经精疲力竭,哪还能再给孩子进行什么训练呢?

第三天,家里又来了一位客人,一住就是5天,这一周就这样过去了,沃斯太太来信告诉我们训练进展情况:“我只给孩子上了一节课,但那还是一周以前。”

时间一晃,两个月就到了。她又写信过来:“过去的两个月内,一直有人打断我的训练,所以我只给沃尔特上过10次课。请告诉我是从头再来呢,还是接着进行其他训练呢?”

我们对上述问题作了如下答复:“请一定要重新再来,要知道,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收获。”

【教子评析】

妈妈把第二节课的上课时间推迟了一个星期,实际上那个时候第一节课的效果已经消失殆尽。她应该在刚开始的三四天内,每天一次,每次进行2分钟的训练才对。

另外,在对孩子的训练过程中,你也不必过分拘泥,非得使用盘子、刀叉和汤匙不可,你完全可以使用其他你不想让孩子碰到的东西来进行训练。比如,你可以借助餐桌上一些不想让孩子拿的东西,把孩子放在膝头,然后就第一课中的步骤,轻轻松松地给孩子安排一次3分钟的课程。

家教实践课三

即使孩子不在身边,也能让他听话

教学目标

当孩子不坐在你膝盖上时,他也能听从你“不要摸”的命令。

课前准备

训练开始前,在沙发对面放一把椅子,椅子上放一只锡杯,杯子和沙发之间有一定距离。

具体步骤

把孩子抱到房间里,让他坐在沙发上,右侧面向你。

把杯子从椅子上拿起,并轻轻在椅子上磕一两下,以吸引孩子的注意,然后你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手里始终要拿着茶杯。你也可以让孩子摆弄一会儿杯子,但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接着,右手执杯,左手轻轻松开孩子的手,把茶杯从他手中拿开,放在沙发上距离孩子的脚约3英尺的地方。

这时,迅速放开杯子,一边将右手手心朝下,放在离杯子约1英尺远的地方,一边说:“不要摸。”

接下来,将右手手心朝下放在膝盖上后,重复上述命令一至二次,让孩子“不要摸”,一定要将左手放在离孩子较近的地方,以防他一旦伸手去抓杯子时,你可以立即轻轻将他的手臂推回,不让他抓到杯子。

你一定要在准备好以后,再开始进行上述步骤。一旦孩子要伸手去抓,就必须将他的手臂拉回,但是在拉回孩子手臂的过程当中,你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孩子受伤。如果孩子在训练过程中哭闹,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应当立即停止,等到他情绪好转时再继续进行。

如果孩子非要抓到杯子不可,你可以做几个手势,将他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身上来。

当孩子不再伸手去抓--大约五六秒钟内没有其他动作时,你就可以俯身下去,拿起杯子,放到孩子手里,说:“它是你的了。”然后把孩子的双手放在杯子两侧。

最后你再用手轻敲杯子的一侧并发出响声,和孩子一起玩他手中的杯子,大约一分钟后,再次轻轻将杯子拿走,放在孩子双脚的正前方。具体方法同上,同时你应当手心朝下将手拿开,不过这次可以放到贴近胸口的地方,一边说:“不要摸。”

将上述步骤重复一至两次,让孩子不要摸那只杯子,最后把杯子交给孩子,并结束这次训练。请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只有等孩子乖乖听从你的命令以后,才能把杯子给他,等他玩上一会儿后,再用其他你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将他的注意力吸引开。

总之,本次训练过程不应超过5分钟。

【教子评析】

早在给孩子上第一课时,当你手心朝下把手放在一边并且说“不要摸”的那一刻,孩子可能就已经懂得,这句话代表的含义是不让他摸面前的东西。

在上述步骤中,我们建议你将“不要摸”这个命令一次接一次地讲给孩子,一共要说两到三次,这是为了帮助孩子强化声音(“不要摸”)与概念(“把手拿开”)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对孩子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我们建议你说“现在这是你的了”,这时你一定要面带微笑,让孩子感觉你对训练的热情,这点非常重要,良好的氛围才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家教案例】

住在伊利诺伊州的丹尼尔斯太太有一个动不动就爱哭的小女孩。丹尼尔斯太太的妈妈常常对她说:“千万不要再生一个这么难管的孩子了。”

这时丹尼尔斯太太就会回答:“我会尽快开始训练,让她听我的话的。”

当小女孩朱恩刚满10个月时,丹尼尔斯太太就开始训练她听话。

可是朱恩就像妈妈一样,对什么东西都非常敏感,不管是语调、表情,还是态度上的细微变化,她都能立即察觉。妈妈不耐烦地皱皱眉头或者跺跺脚,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而且她的反应常常异常强烈。

当丹尼尔斯太太一边皱着眉头,一边说“不要摸”的时候,朱恩马上会抬起头来,从妈妈的脸色上看出有什么事情不对劲,这时她只敢胆战心惊地伸出一只小手来,生怕惹出什么大祸来。

看见她这样,丹尼尔斯太太眉头皱得更紧,一下子就把那只伸出的小手打掉了。小朱恩完全被妈妈的举动吓坏了,于是放声大哭起来。这时,丹尼尔斯太太就会说:“没有用的。朱恩根本就搞不懂。”实际上,孩子不是不懂,而是已经完全明白了。只因为妈妈心烦意乱,让她变得焦躁不安。

【教子评析】

身体语言

如果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命令的含义,你一定要在本课的训练中注意自己手部的动作。孩子最关心的是你做了些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孩子首先会注意到你的态度,你胳膊和双手的姿势,而不仅仅是你的那句话“不要摸”。

不要延迟

在你对孩子说过“不要摸”之后,要尽快将手中的东西交给他。因为当孩子学会听话以后,你就没有必要非等到某个时机再给他,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一定不要延迟这个时间,以确保你能获得最佳效果。千万别让孩子等得不耐烦。一旦他不再伸手去够,几秒钟后你就可以将东西交给他,要想训练成功,这一点不仅必须做到,而且至关重要。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妈妈之所以要发出禁令,是由于他自己伸手去拿了不该拿的东西的缘故。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就是要让训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你可以事先准备好几个他非常喜欢的,更有趣的玩具以用于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心里把这种训练与敌对情绪,以及不愉快的经历联系起来。

本次训练的持续时间仅有几分钟,你可以在这几分钟内将上述步骤重复两至三次,每次结束时用不同的玩具将他的注意力引开,这样才能保证你近在身边时,他会完全听从你的命令。

不过,仍然有许多家长来信,问到怎样正确使用“要”和“不要”这两种表达方式。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就这个方面作详细阐述。

什么时候该说“要”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要”孩子做什么事。同样是给孩子下命令做什么事,由于没有否定的词语,因此它是一种正面的表述方式。首先,当你需要孩子服从肯定型的命令时,比如“到这儿来”、“把我的拖鞋拿来”或者“打扫一下厨房”,你就可以使用“要”这种表述方式。

其次,如果同时存在两种命令方式,既可以肯定,又可以否定。也就是说,这样做了就不能再那样做,那样做了就不能再这样做,这时你不妨使用正面的表述方式。比如说,当你想说“不要游手好闲消磨时间了”的时候,可以改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当你想说“不要把水洒出来”的时候,可以改说“提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当你想说“不要把咖啡渣倒进水池里”的时候,可以改说“要把渣子倒进垃圾桶里”。

什么时候该说“不要”

但在有一种情况下,也仅仅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选择说“不要”。总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些东西是不能让孩子碰的,但是他迟早都会发现那些对他来说新奇有趣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运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但最终孩子还是会注意到这些东西。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已经摸过或者准备去摸这些东西,你都应当对他说“不要”。如果你已经教过孩子这一类型的否定命令,那么他应当知道要乖乖听话的。

什么时候既不能说“要”也不能说“不要”

爸爸妈妈们应当尽量减少使用否定型的命令。这类命令如果太过频繁,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只有在适当场合下用适当的语气说“不要”时,才不会招致孩子的敌对情绪。如果孩子在做的事情完全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这时你既不用对他说“要”也不用说“不要”,让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孩子的思维方式本来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一再受到干扰,会对他造成严重的损害,让他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吧。无时不在地过度约束孩子的言行,只能让他变成一个懦夫。

什么时候既能说“要”也能说“不要”

还有一种情况,你既可以“要”孩子怎么做,也可以“不要”孩子怎么做。在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下,即肯定型的命令并不必然包含着否定型的命令,这时你就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式来表述你的要求。比如说,你想让儿子帮自己割一小片草坪上的草,不过草地中间还长有一棵樱桃树,这时你就得既对孩子说“要”他割草,又告诉他“不要”让割草机伤到那棵树。

要措辞温和,让你的命令听起来更积极一些,比如你可以这样说:“能不能帮我割一下草坪上的草?小心别让割草机碰到中间的那棵树。”这句话里,“别”实际传达了否定的含义,你已经提到了让小男孩要注意那棵树,虽然并没有使用“不要”之类的否定型词语,但是却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不给孩子下命令,他就不会安静下来,还指不定会闯出什么祸来。这时,我们建议你最好采用肯定式的说法,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否定型命令的功效,而且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举个例子来说吧。

有一天,一位妈妈带着自己4个活蹦乱跳的宝宝去教堂。可是这4个小家伙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停地跳来跳去。这种情况下可能不少人都会认为妈妈应当严加管束,并且厉声喝止,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没错,妈妈是这么做了,可是收效甚微。

只见妈妈板着面孔坐在那儿,只要一有孩子跳起来,她会马上喝令他坐下。可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妈妈始终也不得安宁。

这位妈妈错在哪里呢?首先,她应当在家里就教会孩子听从她的命令。其次,她不是不够严厉,而是过于严厉。因为从始至终她都表情严肃地命令孩子们“不许这”、“不要那”。第三,她总是等到孩子已经犯了错才出言喝止,这样她的命令就不再是命令,而变成了责骂甚至没事找事。实际上,当孩子们做的事情情有可原时,妈妈应当面带微笑,只有当孩子的行为举止真的出格时,妈妈才可以板起面孔,但也应转瞬即逝。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看重妈妈的谆谆告诫。这儿也可以适用上一篇里我们提到的期望原则--妈妈要表现出在教堂里在座位上跳来蹦去的行为是有失检点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容忍的,以此告诫孩子们“绝对不能在座位上跳来蹦去”。

这里关键在于妈妈们要尽可能多地体谅孩子、理解孩子,除非是非此不可,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要”怎样。要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整天对孩子横加指责,妈妈的命令很快就会被孩子当成耳旁风。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导致孩子不听话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赞美、鼓励太少了。

爸爸妈妈们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哪怕孩子只是犯了一点点小错也要对他疾言厉色,而在孩子表现良好时却从来不加理睬,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规范自身言行、迎合家长期望的最佳动力。

因此,当孩子做了什么你不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你必须加以干预时,你应当拿出更好的方案,以便让你能在孩子有可能做错事之前就给他指明正确的方向。

如果家长一开口就是“不要”怎样,久而久之,会在孩子心里形成一种不良的暗示,很多孩子就是因此而变得不服管束的。对妈妈们来说,想要改掉一开口就是“不许”、“不要”的习惯,的确不太容易,她们常常会说:“不要把面包屑掉在地上”、“不要把那个放进嘴里”、“不要吵闹了”等。妈妈们通常都是在孩子犯了错以后才说这些话,有时候这些小错本身根本微不足道,这种情况下不停地横加指责,只会对孩子造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只要妈妈一说“不要”怎样,那他肯定又是闯了什么祸,渐渐地他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一旦当他认定自己是个坏孩子,或者认为大家觉得他是个坏孩子的话,不论是对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今后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个坏孩子。这一点是我们从长期观察中得来的教训。

同时,这种不良暗示还会让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有一个小孩儿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玩,可是玩着玩着他有点困了,一不留神把拨浪鼓掉到了地上。第一次,妈妈捡了起来,好声好气地对他说:“不要再掉到地上了,宝贝儿,拿好了。”其实,孩子心里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扔掉它,然而妈妈却向他暗示了扔到地上去的做法。这时候他本来就已经迷迷糊糊的,索性真的就把拨浪鼓扔了……于是,妈妈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弯腰去捡地上的玩具,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她不知道,正是她自己不恰当的话语引发了孩子接下来的行为,让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上面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妈妈们的“不许”、“不要”已经在孩子心里埋下了桀骜不驯的祸根。如果爸爸妈妈们把“不许”、“不要”讲得太多太勤,不仅会让这些命令本身变得毫无意义,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服管教。

凡是做过儿童研究的学者们都知道,经常对孩子说“不”,只会适得其反。不过,完全不对孩子说“不”,同样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妈妈们可以一边按时对孩子进行训练,一边逐步掌握这两种不同类型命令的用法。

家教实践课四

让幼儿在离你较远时也听话

教学目标

教幼儿听话,即使是你离他较远时,也要让他听从你“不要摸”的命令。

课前准备

先在房间正中的地板上放一个小玩具(孩子喜爱的其他物品也可以),然后在离玩具大约2英尺远的地方放一个小凳子。

具体步骤

把孩子抱进房间里来,让他坐在地板上,右侧朝着凳子,双脚距离玩具大约6英寸。

你随即也要在凳子上坐下,一边伸出右手,掌心向下,一边说:“不要摸。”然后俯身向前,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去抓玩具之前,用右手捡起玩具交给孩子。

大约数秒种后,再次俯身过去,轻轻地从孩子手中拿走玩具,把它放回到原来在地板上的位置。然后迅速将手从玩具上拿开,并且将凳子向后挪大约一英尺远,再次俯身向前,一边伸出右手,掌心向下,一边说:“不要摸。”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的注意力尽可能快地从玩具上引开,从而更加留意你的言行。孩子的注意力大都会被他所喜爱的东西所吸引,他很可能伸手去够那个玩具。当你说“不要摸”一两秒钟以后,如果他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你身上,或者他还没有伸手去抓那个玩具,你应该立即探身过去,再次把玩具交到他的手里。

给孩子几秒钟的时间玩玩具,然后再轻轻地从他手里拿开,但是不要生拉硬拽将孩子弄哭,最后把玩具放回到原地。这时,如果你相信,即使你离得再远一些,孩子也会乖乖听话不伸手去抓玩具的话,你就可以把凳子再挪远一些,迅速重复上述步骤。这时要让孩子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身上,先对他说“不要摸”,然后把玩具亲手交给他。

在上面的训练过程中,不管你进行到哪一个步骤,如果孩子在不能拿的时候伸手去拿,或者已经拿到了玩具,你千万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应当一言不发,迅速将凳子挪近孩子,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也就是说,这时你要轻轻地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拿开,放回原地,然后把手放在胸前,掌心向下,用缓慢而坚定的语气对他说:“不要摸。”同时你的左手也要做好准备,以便一旦孩子伸手去抓时,你能够立即阻止他。你可以将“不要摸”的命令重复一至两次,一定要声音低沉,随时做好推开他手臂的准备。然后,把凳子向后挪大约几英寸远,再重复以上的步骤。一定要记住,训练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当训练即将结束时,你可以把玩具交给孩子玩一会儿。

【教子评析】

这一课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观念:不论你离他是远是近,对他来说,“不要摸”这个命令的含义不变。

5分钟的时间也许不足以完成这一课的训练,你可以每次进行5分钟,两到三次就可以完成。

为了让这次训练更加简单易行,请你记住以下这几点内容:当孩子情绪良好,适宜进行训练时,你要立即开始。当你在3英尺开外,他仍然没有伸手去抓玩具时,你可以试着每次将凳子再挪开一两英尺,如此反复。当他突然不听话伸手去抓时,不论训练已经进行到哪一步,都要重新开始,然后再逐渐将距离加大。

孩子的耐力

当孩子表现不好而自己又距离孩子较远来不及阻止时,很多妈妈常常会赶紧跑过去,然后给孩子的小手上来一巴掌。这种做法实在有害无益。对于那些年幼的儿童来说,打他的手只能对他造成伤害,并且让他在心里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因此,当你把玩具给孩子时也许只是耽搁了两三秒钟,但是对于他来说很可能已经为时过晚。

当你在按照本课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实际训练时,如果收效不太明显,不管这时你已经进行到了哪一步,都应当暂停一下,先做一些与这一课相类似的其他训练,然后再重新开始上面的步骤,通常需要反复数次后才能见效。等到那时,你就可以体会到教孩子听话的乐趣所在了。

孩子的注意力

在我们训练孩子听话的过程中,既使用了语言,也使用了手势来传达命令。所以在训练完毕后,孩子应当既能够听从你的语言指令,也能够服从你的手势指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努力使你的手势简洁明了,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你的意思。掌握了这一点,会让你在需要让孩子听话时如鱼得水。比如,当你和朋友交谈时,你只用一个手势就能让孩子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这一课中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让孩子在距你较远时也能管好自己的小手。这一点与上一课的内容完全不同,因为当你距离孩子较近时,你可以直接用手推开他的胳膊,从而阻止他的不当行为。

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很难意识到这两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另外,我们的教材设计得非常缜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只会觉得无论远近,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而你要做的就是行动迅速,让孩子的注意力一直保持在你身上。如果让他的注意力过多地停留在玩具上,而且你又身在远处,那么他很有可能会伸手去抓那个玩具,到那时他就会发现只要你不在身边,他就可以不受约束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当你对他说过了“不要摸”以后,一定要尽力让他注意你的言行,在他还没有想到要伸手去抓玩具之前,就先放到他的手中。

尽管这只不过是把他的注意力从不能摸的东西上引开,而不是让他主动听从你的命令不去摸,但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还很难分辨这两者的差异。当你把他的注意力引开几秒种后再把玩具交给他,对他来说,同样就像是因为表现好而得到的一种褒奖。这样,“把手拿开”的动作和“不要摸”的命令才会在他的心中合二为一。

另外还有一点,不要过于频繁地对孩子说“不”,那样只会事与愿违。

【家教案例】

弗吉尼亚·凯文太太住在特拉华州,她的儿子强尼已经11个月大了,她迫不及待地要教小强尼听话。

他们家里的小摆设很多,强尼大多都能够到,但是妈妈不让他摸,还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他,生怕他摸这摸那。可还是一直有东西被打碎,凯文太太只好跟他跟得更紧。实际上连强尼自己也不清楚哪些东西能摸哪些不能,因为这母子俩每天都累得够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凯文太太的表姐、聪明伶俐的里格斯太太来家中做客。

一天早上,里格斯太太问:“弗吉尼亚,你这样老跟着强尼不累吗?”

“是很累呀,可是我也没办法。家里没有育婴室,我也不可能把房子全部重新布置一遍。我现在和强尼不是也好好的吗?”

“给他搭一个育婴室吧。”里格斯太太建议。

她说可以在客厅的一角给强尼搭建一道矮矮的护栏。

护栏建好了。她们把小强尼放进这间小小的育婴室里,又往里面放了一些不会伤害到他的玩具。这下子妈妈再也用不着对儿子寸步不离、时刻提防了,母子俩都相安无事。里格斯太太正是避开了可能引发母子之间摩擦的情形,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凯文太太的难题。

【教子评析】

除了在对孩子进行训练以外,爸爸妈妈们最好尽量避免那些必须对孩子耳提面命的情形。即使你已经给孩子教完了这一课里所有的训练,也只能在非常必要时使用否定型的命令。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少用这类命令实属不易,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获益匪浅。如果可能的话,你家里的摆设最好采用一些孩子可以去摸的东西,这样即使孩子能够拿到,你也用不着再对他大喊大叫了。

妈妈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就是“不要怎样”这句话她们对孩子说得要么太多、要么太迟。这一点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在刚开始训练时,你对孩子的命令一定要及时、准确。

【家教案例】

伍德太太的儿子理查德才9个月大,他特别爱动,一天到晚都在屋里跑来跑去,一不留神就会撞到什么东西。

伍德太太碰巧在一本现代育儿杂志上看到关于如何教孩子听话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却没有交代清楚“不要摸”这个命令必须在孩子伸手去摸不能摸的东西之前发出才行。

看完了这篇文章,伍德太太就开始按照里面的内容来训练理查德。她总是等到孩子已经伸手去拿玩具时才说“不要摸”,而且还同时拉着孩子的胳膊。理查德压根儿就不明白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即使妈妈近在眼前,要是妈妈不去拽他的胳膊,他是不会自动把手缩回来的。

伍德太太的妈妈威克菲尔德太太也很关注教育小理查德的事情,但是对于女儿搞的那些什么“育儿新理念”却满腹狐疑。按照她的育儿观念,只要让她逮住小孩儿乱抓东西,就得给他手上来一巴掌。一天早上,伍德太太忘了关餐厅的门,门半开着她就去里屋缝衣服了。理查德坐在地板上玩着妈妈的线轴。

半个小时后,威克菲尔德太太来了,一进门就发现不对劲,她问:“理查德呢?”孩子不见了!两人在家里找了个遍,终于在餐厅的地板上找到了他,他正坐在一篮子鸡蛋旁边玩得开心。鸡蛋都打破了,蛋清蛋黄在他身旁流了一地。当理查德抬头看见妈妈和姥姥时,发出了一阵快乐的咕咕声。

威克菲尔德太太说:“女儿啊,我不是给你说过,要是理查德再靠近餐厅门就要打他的手吗?你不是看过育儿杂志了吗?”

伍德太太也觉得很困惑。按照那本杂志里面讲的,似乎妈妈只要一直待在孩子身边就能让孩子听话,并没有讲到怎么教孩子自己管自己啊。

【教子评析】

要想让孩子理解命令的含义,就必须在对他下达命令之后立即做出相应的行动,让孩子能够看懂。也许在以后的实际训练过程中,伍德太太会逐渐认识到这个道理。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出现上面事例中的情形,因为爸爸妈妈们一般都知道,是不能把那些不能让孩子摸的东西放在地板上的。不过说不定什么时候妈妈们就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地板上,所以我们在第四课里安排了这一场景,以方便你在需要时教给自己的孩子。

如果平时你就把孩子训练得很好,一旦发生什么紧急情况,即使他离你稍微远一些你也能够立刻让他按照你说的话去做。这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做好这一课的训练,你会发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当妈妈的两只手都拿着东西,或者是忙着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这种方法就能帮上她大忙,她自己可以通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来掌控他的行动,让他变得乖乖听话。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对于一个还不到一岁的孩子来说,我们不能奢望妈妈不在身边时他会表现得有多好。这一课的突出之处在于,当你距离孩子较远时,也知道该怎样吸引他的注意力,这一点可不容易做到。另外还必须记住,单独的一个命令只会对孩子产生片刻的影响。比方说,当你的孩子看见一个他从没见过的玩具,而你却告诉他不要摸时,只要孩子不是立刻就去抓玩具,你就不能认为他是不听话。

如果你告诉孩子不要摸什么东西,而他在之后的半分钟内没有伸手去摸,那么他已经很听话了。但是,假如你把一个不能让孩子拿的东西天天摆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孩子最终会禁不住诱惑伸手去拿的,除非你专门用这个东西给他做过训练,否则那会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刚开始,你可以坐在距离孩子比较近的地方,然后把不想让他碰到的东西放在旁边,一旦他伸手去够,你要能够随时阻止他。

在这一课里,训练一个一岁大的孩子要比训练一个只有6个月大的孩子轻松得多,同样,在下面这一课里也是如此。

家教实践课五

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

教学目标

教孩子把已经抓到手里的东西放下。

课前准备

先在沙发旁边放一把椅背直立的椅子,然后在椅子上放一个布娃娃。

具体步骤

把孩子抱进房间,让他面朝椅子坐在沙发上。你一边从椅子上拿起布娃娃给他,一边在椅子上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儿布娃娃,然后俯身向前,伸开胳膊,双手放在一起,掌心向上,放在孩子小手的正前方。胳膊伸出的同时,要说:“把它给我。”尽可能地用你的姿势或者动作暗示孩子,要他将布娃娃放到你的手中,然后迅速将布娃娃拿起。

万一孩子没有注意到你的手势,你应当迅速用右手拿着布娃娃,同时用左手让孩子的手松开,然后把布娃娃在你的头顶转两圈后,一边把它交还到孩子手里,一边说:“好了,拿着吧。”接着再次坐回原位,重复上面的步骤,让孩子把布娃娃给你。

这时孩子的手部很可能会有一些动作,比如猛地一扔。如果是这样,你应当说:“对了,对了,把它给我。”不过这时他可能仍然不放手,就需要你帮忙了,你可以像上次那样用左手把他的手松开,然后拿起布娃娃在自己的头顶转两圈,最后把它放回到孩子手里。

上面的步骤需要反复数次,直到你伸出双手时,孩子自愿把手松开为止。

等到你认为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一课的要领时,也就是说,当你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时,孩子会主动把布娃娃放到你的手上时,就可以结束这一课了。这时你可以把布娃娃给孩子玩。

【教子评析】

如果没有布娃娃,你可以选用其他比较柔软的玩具代替。之所以要强调柔软,是因为在这一课的训练中,孩子的手部会有一些动作。玩具很可能会因此掉在地上并且弄出声响,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声音所分散,忘记还要给你玩具的事情。

在挑选玩具时,一定要选那些不会伤害孩子的、又不容易损坏的东西。比如说,在这一课里,我们就不会用像花瓶那样贵重的物品来训练孩子,而是采用一些不太值钱的东西。在教孩子听话的训练中,无论是廉价的锡杯还是昂贵的花瓶,其效果是一样的。一般来说,在进行这样的训练时,我们应当尽量利用那些价格便宜的东西。

不过,也有的妈妈在伸手去抱孩子时做的也是这种动作--手心朝上伸出双臂,然而在本课里这个动作代表的却是向孩子要东西的意思。为了避免孩子混淆这两者,你可以在向孩子要玩具时调整一下你的动作。

为什么要把布娃娃在头顶转两圈呢?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觉得玩具在你手里跟在他手里一样好玩,下次他自然而然地会把玩具给你。训练中你也可以不做这个动作,在从孩子手中拿走玩具后立即再还给孩子。如果玩具是孩子自愿给你的,那么你这样做就等于是在对他进行奖励。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他越快把玩具给你,你就会越快还给他。相反,如果在训练过程中你自己拿玩具的时间过长,而让孩子拿着的时间过短的话,那么下一次你想再要出玩具来可能就会变得越发困难。

等到孩子学会了这一课以后,就可以顺利地让孩子把东西交给你了,如果需要,你可以不用把东西立即还给他,甚至不再给他。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不会这么顺利地把布娃娃给你,很可能动作笨拙,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不懈,直到确信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一课的全部要领。

一旦你能够确信孩子已经懂得了你的动作,掌心朝上就是让他把手里的东西交出来的意思,这时你可以立即结束训练。因为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孩子会很累,从而降低训练的效果。 Ke2iE8FVX8K/LjxAEhvbd4xP46/dEgybjaPL5SbOY7rImxbxbMBseo4smXFFuM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