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教育孩子前必知的五大原则

一半是与生俱来,一半是循规蹈矩。

--华兹华斯

本书中的实用教子方法是建立在五个基于孩子天性的基本原则之上的,分别是:暗示原则、替代原则、合作原则、期望原则和认同原则。这些原则会体现在接下来的每一课中。对于这些原则,我们既做了概括的论述,又不乏对具体实施方法的讲解。

一、暗示原则

暗示的含义

暗示是一门艺术,通过这门艺术你可以不用发号施令就能取得想要的效果。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一天,妈妈生病了,爸爸正向妈妈的房间走去。亚瑟和范妮刚刚放学回家,只见他们俩一头冲进客厅,差点儿和爸爸撞了个满怀。这时爸爸把食指竖起放到嘴边,示意孩子们小声一点儿,然后继续往妈妈的房间走去。虽然爸爸并没有发号施令,可是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也想去看看妈妈到底怎么样了。于是,他们安静地跟在爸爸身后。等到三个人都围在妈妈床边,像平日里那样嘘寒问暖时,孩子们的举止已经变得非常得体--这全都是暗示的功劳。

处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时,比如与同伴、与工厂领班、与项目经理或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所有聪明的爸爸妈妈都可以试一试暗示的方法。如果妈妈在墙上挂了一张名人名言的字画,就可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的高尚情操。如果广告商反复强调反映某商品优点的个别字句,就可能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演说家们也正是借助于暗示的威力,让演说充满言外之意,引起听众的啧啧称赞。

所谓暗示,实际上就是对某种行为的倡议。假如有人希望你去做一件事情,你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太赞同,但是他不停地向你灌输“去做吧,去做吧”这种思想,其结果就是最终你会毫无异议地接受这种思想并自觉行动--这就是运用暗示原则的典型案例。别人去喝水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向你暗示:你也需要来点水了;别人打了个哈欠,你会马上意识到自己该告辞了。这样,通过暗示的方法,你被引导着做了一系列动作,但是你自己也许毫不知情,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行为。以上就是运用暗示原则的通常情形。爸爸妈妈们可以经常运用这一策略,用来改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暗示的优点

实际上,如果家长对孩子直接发号施令或者提出要求,极有可能会招致孩子的不满情绪,触发他们潜在的反抗心理,并引来层出不穷的争论和问题。相对含蓄的暗示方法就可以消除以上的种种弊端。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这样一个自发的机关,暗示原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机关,将孩子的一言一行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联结起来,使爸爸妈妈们轻而易举地约束孩子的行为举止。

另一方面,暗示带来的后果也有好有坏。我们必须时刻留意,避免孩子受到某些不良自我暗示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

一个4岁大的孩子可能会做这样的游戏,游戏里她的布娃娃会说话,椅子是小马,妈妈则扮演来访的客人。这样的故事就是几天几夜也演不完。然而,这种天生表演的冲动却很容易在几年后成为孩子说谎的诱因。“幻想和暗示,”特蕾西说过,“是产生谎言的主要原因……如果对孩子的这种幻想和对成功的强烈渴望不加以约束,等到他们年龄稍大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这时,头脑清醒的家长就应该通过一些暗示性的问题给孩子提醒,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并最终战胜错觉。”

另外,孩子很多有失体面的行为往往同来自坏人的不良暗示有着直接关系。这些有害的暗示,几乎多多少少存在于每一个家庭里,因此,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及时发现这些不良的暗示,并用积极向上的暗示取代它。

诱导性暗示

最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非诱导性暗示莫属,让我们来举例说明。

有一天,一位机械工程师发现14岁的儿子很有成为一名优秀火车司机的天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孩子的兴趣从一些意义不大的事情上,比如一天到晚看动画片上转移,以免埋没了孩子驾驶火车的天赋。爸爸先是对孩子讲了许多大道理,可是都不起作用,于是他决定制作一个火车模型。有一点爸爸做得很好,就是让儿子保证参与到其中来,并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首先爸爸去买了一些零部件,接下来他把整个工程分解成了若干项小的任务,其中有几项小孩子可以轻松胜任。这时,如果爸爸能够组装好零件,按时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程,那么他就已经向儿子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带动儿子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

于是,小男孩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几天过去了,他终于完成了爸爸分给他的任务。这时,爸爸又到商店买来一些零件,自己先干上半个小时,然后再分给小男孩另一项小任务。这样周而复始,直到他们合力完成了这个火车模型。

事例中,爸爸用自己的工作劲头带动儿子的兴趣,强化了儿子心里本来就存在的某种观念。虽然对这之间的关系,父子两人可能都并不知晓,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正是成功地发挥了暗示的效应,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对儿子脆弱的冲动起到了强化作用。

总之,在运用诱导性暗示这一方法时,爸爸妈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分解成小块,然后在孩子刚起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积极的配合,直到他们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不断取得进步。

二、替代原则

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依照自己的选择不断进步,那么整个人类的进化将不再成为问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在孩子选择自己人生的行动路线和行为准则时,能够得到必要的指点。

选择的重要性

如果要用选择这一概念来给教育下定义,那再简单不过了。所谓教育,就是帮助未成年人在其年幼时进行正确抉择,让他们知道,等到他们的人生篇章写完时,一切都应当了无遗憾。而作为受教育者,则应当养成重视选择的良好习惯,学会怎样运用智慧权衡轻重并审慎选择。对于那些正在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训练的爸爸妈妈来说,可能会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即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正确选择。比如,孩子桀骜不驯就是选择了与家长的规定和要求格格不入的行为标准;孩子逃学就是选择了与自然规律和父母意愿背道而驰的行为方式;孩子好逸恶劳就是选择了迎合自己的低层次要求,而不是听从理智判断的指挥。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孩子择善而从呢?这也是爸爸妈妈们时常要面对的问题。

替代原则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替代原则的运用总是大同小异的。将我们其基本规律具体表述如下:用有益的取代有害的、用高尚的取代卑微的、用优秀的取代平庸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那就是对孩子来说,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的。避免空虚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世界的经验之谈。因此,对于孩子的充沛精力,如果不给予他们释放的机会,就等于压抑了他们的天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说:“你不可能让尼亚加拉河里的水流回到伊利湖里静止不动,但是你可以为它开辟新的渠道,用河水来驱动工厂的轮机,从而造福世人。同样,人类的天性也是这个道理。”

替代还是禁止?

当我们运用替代原则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很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完全用不着再对孩子三令五申发号施令。有大量的实验表明,禁令总是让人精神沮丧。孩子体内的能量是源源不断的,如果只想把这些能量禁锢起来,不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成为孩子创造自己人生幸福的最大障碍。

我们这套教子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指引读者,在规范孩子的言行时,尽量减少对孩子发号施令。对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爸爸妈妈们来说,体罚已经为时代所唾弃,只有在少数极端情况下才会采用。然而以禁令作为管教孩子的手段却由来已久,虽然早就有人对于这一点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禁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仍然大行其道。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对替代原则的有益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大都流于形式,要么不成体系,要么有失偏颇。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家长和教师们对替代原则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对孩子进行塑造与培育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刚出生的宝宝就像一只柔弱的幼兽,他在成长时期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不断地在以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来取代动物的自然生存模式。这时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者出现在他身边,指导少不更事的他进行正确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们可以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要经常对他的选择提一些建议。在孩子的选择不妥当时,爸爸妈妈们应当给他推荐一些其他可供替代的可能。实际上,在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置换原则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场合与情形。

当孩子沉溺于你不喜欢的一些活动时,较为稳妥的处理办法就是:给孩子选择另外一种无伤大雅又为他喜爱的活动作为替代。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把子女的嗜好从无益的消遣放纵转移到健康的娱乐活动上来。你也许见过这样的家庭,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个18岁的孩子已经积攒了许多乐器,有低音鼓、铙钹、沙锤、口哨和三角铃等,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不仅找到了陶冶身心的乐趣所在,也给亲戚朋友带来了许多欢乐。

这个弃恶扬善的替代原则既可以用在重要的事项上,也可以用在一些较小的事情上。比如,给孩子挑选食物的时候,或者给孩子安排座次的时候都可以运用替代原则。对于聪明的爸爸妈妈们来说,总是有着数不清的替代办法,既能够保护孩子善良的本意,又能够避免孩子的天性受到挫折。

三、合作原则

不管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努力同孩子保持一种和睦融洽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我们下面就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合作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无论爸爸还是妈妈,当你满足了孩子的某个希望、某种欲望或者期望后,孩子往往会变得很听话。如果你能让孩子明白你处处为他着想时,他就会本能地用自己的善意作为对你的回报。刚才,我们又一次提到了人类天性中的一个基本规律,也就是,当人们感到舒适愉悦、神采奕奕或者受到关注时,总是会对那些给自己带来这些感受的人有所回应。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这种回应,恰恰就是融合孩子利益与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

合作原则的含义

快乐的施予者与接受者之间感情上的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中维系人们相互关系的最坚不可摧的纽带。作为家长,如果能够适当运用这一规律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就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自己预期的回应。

在我们讨论的这条合作原则中,孩子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每一个孩子都有数不清的兴趣爱好和想要的东西,就是那些对幼教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也懂得,对孩子的这些愿望要加以甄别。因此,爸爸妈妈们必须学会灵活处理。如果爸爸妈妈真的想和孩子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他们就必须留意孩子的种种需求,并且就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进行周密的计划。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忽视了对合作原则的应用,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功败垂成。因为对孩子的需求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只能让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并且很可能会扼杀了孩子本来可能良好的初衷。

换取孩子的好感

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这样两个概念,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对孩子的需求是积极配合还是消极迎合。假如仅仅因为孩子按时完成了某项任务,我们就给予他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实际上只是对孩子需求的消极迎合。我们绝不赞成爸爸妈妈们依靠这种手段,用以换取孩子对自己的顺从或者好感。这是对合作原则的误用。我们的建议是,应当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并为满足这些需求和利益提供渠道。这样一来,孩子就变成了爸爸妈妈“爱的俘虏”。礼物和奖励之类的物品并非完全没有必要,只是我们不能把这当做父母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物质基础。只有当孩子真正需要这些物品时,给孩子礼物或者奖励才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教育手段。

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吧。要是爸爸或者妈妈给菲利浦买了一辆脚踏车,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孩子今天上学很乖给他奖赏,而是因为孩子真正需要脚踏车这件物品。当孩子感受到妈妈赠给他礼物的同时也给予了他莫大的关爱,他就会对爸爸妈妈更多一份依恋。

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家长对孩子愿望的积极配合,并不等于对他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也要百依百顺。我们的这条规律就是,“请你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通过你的行动来表明你有多爱他,孩子自然会用真诚的感激来回报你”。为了满足孩子的利益或者需求,爸爸妈妈们不仅会用到合作原则,还可能会用到上面我们讲过的替代原则。比如,当孩子想要的东西不切实际或者有害无益时,父母就要给孩子选取其他合理的替代品。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变得越来越牢前固。

不过,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出于谨慎,在管理孩子时格外严厉。他们担心,如果对孩子有求必应,说不定会惯坏孩子。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只会将孩子的行为引向另一个极端。

绝不要过度满足孩子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处处为孩子着想的原则绝不等于将家长的想法、计划甚至宏伟蓝图强加给孩子。比方说,孩子希望自己能过个快乐的圣诞节,于是家长为了取悦孩子,就买来各种各样的礼物堆满房间。这种过于奢侈的做法,较之于直接拒绝给孩子买某个玩具所造成的伤害,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的家长可能囊中羞涩,承担不起这样铺张的花销,但是却不停地向孩子表白,他非常想给孩子买很多很多的玩具,这样的做法也同样有害无益。

这里有一种能够满足任何年龄阶段孩子的方法,也不用过多地浪费时间、精力或者金钱。爸爸妈妈在为孩子着想时,要对孩子加以引导而不是主导。他们应当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愿望进行认真规划,而不是把自己的既定方案强加于孩子。明智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孩子们的想法经常是飘忽不定的,有时候也许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需要父母给他们的各种想法提供一些不同的替代办法,这样也能够使孩子得到快乐与满足,绝不能让他觉得他所赢得的一切只不过是大人们弃之可惜而对自己又毫无用处的东西。这样,爸爸妈妈们才是真心实意地为孩子谋福祉,而不是盲目地溺爱孩子。

几点建议

现在,我们接着来说一说实施合作原则时爸爸妈妈们都需要做哪些事情,要是把这个清单列出来可能会很长很长。其实,要满足孩子的心愿有时候可能很简单。你可以给他讲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外出散散步,当他生病时悉心照料他,当他受伤时给予他同情,当他的任务繁重时帮助他,当他有危险时呵护他,或者每周每月给他零花钱,家里有事时常向他请教,有关他的未来的事情要同他商量,和他在一起时明显感到快乐,等等。大人们总是有很多逗孩子开心的办法。我们希望,假如爸爸妈妈们从前忽视了合作原则,那么今后就应该更多留意孩子的需求。弄懂了这个原则,接下来继续学习其他教育孩子的策略时,你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忽视了这一原则,就很有可能铸成大错;如果你遵循了这一原则,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己,都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说到底,合作原则的核心与本质就是“爱的法则”。

四、期望原则

对孩子的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信念。也就是说,当你对孩子有所期望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要给孩子制订行动方案,辅之以持之以恒的信念与人格力量。如果孩子懂得爸爸妈妈的这个方案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后制订的,希望他能够毫不犹豫地立即执行,那么孩子一定能够从家长的这种坚定信念和人格力量中获益。

空话说得再多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尤其是对孩子来说,需要有一种意志坚强的力量,激励孩子坚持下去,行动起来去实现爸爸妈妈的期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英国士兵正是响应了英联邦的有力号召,才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投身到战斗中去。“祖国需要你挺身而出”,在这句话里,英联邦被人格化了,正是这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成功地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广义上的期望原则

我们还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长辈们的期望,其意义远远超过这一词语本身。现实生活中,当家长满怀信心地向孩子诉说自己的期望,并毫不动摇地企盼孩子有所成就时,那么他的意志力就已经对孩子施加了有力的影响,并有效地强化了孩子一时的愿望。期望原则是一种无声的信念;是对命令的委婉表达,就好像在说“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去做”。运用期望原则,你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千万不要固执己见和独断专横。相反,你对孩子宣布命令时应该义正辞严、满怀激情,这时你的命令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陈述。

对孩子来说,身边的亲朋好友对他的期望就好像是一块磁铁,不停地激励着他的一言一行;又像是一条鞭子,不断地督促着孩子随时可能懈怠的神经;还像是一副催化剂,不住地强化孩子脆弱的意念,直到他朝着成功大步前进。

怎样运用期望原则

一旦孩子明白了你命令背后的真正想法,期望原则就开始发挥作用。孩子总是能从你的一言一行中察觉你的真实态度,有时候你坚定不移,有时候你只是在敷衍了事。这时,你的坚定信念远远胜过你对孩子的耳提面命。你的语气可以和蔼可亲,但是你一定要表现得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这样,你就可以明确地向孩子传达你的想法,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管你同孩子的谈话过程有多长,一定要记住,在对孩子发布完命令之后,必须立即让他知道你有多么期待、多么坚定,并将这种信念贯穿这场对话的始终。

同样的道理,你的肢体动作也能够传达你对孩子的期望。你可以用力挥舞手臂,向前倾斜身体,再加上真挚的眼神和恳切的表情。总之,你的一切肌肉反射活动,都可以反应出你的决心是否足够坚定。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够遵从他们的意愿,不管是在分配任务时,还是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或者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几个孩子里只有一个不喜欢爸爸妈妈制订的方案。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将其余的孩子分成一组,这样那个不听话的孩子就会明显地感到孤立无援。当他眼睁睁地看着计划开始实施,他自然就会体会到,如果不按照爸爸妈妈的期望行事接下来会有什么结果。这也是我们运用期望原则的目的。这时孩子才会意识到,只有乖乖地遵从家长的愿望,才能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艾格斯坦(Eggleston)的《印第安纳州的校长》(The Hoosier Schoolmaster)里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当你意志坚定、毫不动摇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拉尔夫校长非常羡慕高年级的巴德·闵斯,因为他肌肉发达,身体强壮。这位校长为了自己任上的安宁,决定要和巴德套套交情。于是在一个星期一早晨,他就和巴德一起前往学校。路上他们进行了这样一场对话:

“我想你一定被那个老头说的话吓坏了吧,对不对?”

拉尔夫校长刚想争辩,可是转念一想,觉得最好还是说实话。于是他回答说,闵斯先生对本学校的描述确实让他觉得心灰意冷。

“对那些坏小子,你打算怎么办?你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说这话时,拉尔夫觉得巴德的眼神扫过来,大概是想检查一下他的肌肉,还有他脸上的表情。他只好老实回答:

“不知道。”

“比方说,你打算怎么对我?”一边说着,巴德一边伸展着自己一身健壮的肌肉,好像要把里面积蓄的能量全都抖落出来。

“我跟你可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是吗?我可不是什么好人。那个老校长就是我亲自修理的。”

说完,巴德·闵斯又一次从浓密的眉毛下盯视着拉尔夫,想看看自己的这番话在这个瘦弱的年轻人身上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可是你并没有揍我呀。”拉尔夫说。

“哼!我就是用左手也能一下把你揍扁,根本用不着再动第二下。”年轻气盛的闵斯带着威胁的口吻冷笑着说。

“我当然知道你有那本事。”

“那你现在怕了吧?”说着他又斜着眼看了看拉尔夫。

“一点也不怕。”拉尔夫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打哪儿来的勇气。

足足有一分钟,俩人谁都没有说话。巴德终于忍不住开了口。

“你为啥不怕我?”他停了一下说。

“因为你和我会成为朋友。”

“那其他人呢?”

“其他人就是加到一块儿我也不怕。”

“你不怕!净胡扯!怎么可能?”

“我不怕他们,因为我们会是朋友。你一个人就可以把他们全都揍扁。所以你负责打架,我负责上课。”

从上面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因为这个校长不希望自己有麻烦,所以他果真就没有惹上麻烦。不过要是他认为自己有可能招惹麻烦,只怕真的会被痛扁一顿。

不管孩子有什么想法,爸爸妈妈们都应该巧妙地加以利用,运用期望原则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当爸爸妈妈的眼神诚挚、意志坚定时,尽管他们发问的语气和蔼可亲,孩子也绝不会撒谎的,他所说的除了真相一定还是真相。

所谓期望,实质上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父母们如果想要期望原则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对未来有所预见,并结合实际给孩子制订完备的行动计划。只有事先切断一切退路,丢弃一切可能偏离目标的想法,才能使孩子明白你的决心,不辜负你的期望。让我们来举例说明。假设孩子第一天上学,妈妈陪他一起去了。但是,第二天早上,他还要妈妈一块儿去,这时妈妈就应该回答说:“查理,妈妈今天不能再陪你了。你和姐姐一起去吧。”同时还要说明上午你还有别的事要做。这样,你就可以让他知道今天不能再指望你送他上学了,而且以后也不会送。

你对孩子的种种期望,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爸爸妈妈们在运用暗示原则或者期望原则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这些期望就像是对孩子的保护性暗示,使孩子对一些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逃学等产生免疫。比如,你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将自己的观念糅合进去,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激励他要事业有成,敦促他要为人正直,或者劝诫他要谨慎择偶。

总之,在这类重要的问题上,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制订明确的标准,使得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可以互相监督彼此的行为,以共同维护整个家庭的荣誉。渐渐地,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深信,谁都不可以忽视这些道德准则。这样,家庭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反过来这种氛围又强化了每一位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并使得这些观念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于家长的权威

有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们需要在家里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给你的权威披上一层期望的“伪装”。因为,毫不掩饰地强行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可不是什么合情合理的教育方法。关于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其典型表现如下:

“你必须这样做。”

“你必须这样做。因为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儿子。”

“我的话就是圣旨。”

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我们很难想象竟然有家长会对孩子说那样的话。一般情况下,家长在彰显个人权威时如果不加掩饰,常常会是一副威严恫吓的模样,并带着公然挑衅的语气。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这种做法也许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不公平的对待往往会让他公开反抗。所以,这种对孩子威严恫吓的教育方式,绝不会引来优雅高尚的行为举止。在父母的威压下,孩子也许会表现得小心翼翼,以免惹恼怒气冲天的老爸老妈,但这种做法最终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的例子就很发人深省。

已故的著名慈善家约翰·霍华德,一向对自己的独生儿子宠爱有加。但是他对孩子的管教却非常严格,完全是家长制的模式,要求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他家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任何人都不能质疑他的命令。他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孩子,如果孩子犯错的话,最严厉的惩罚方式就是让他长时间静坐,不许讲一句话。结果,孩子变得对父亲唯命是从。他们的一位邻居说,即使是霍华德让儿子把手往火里伸,儿子也一定会照办的。他从不会对孩子这样讲话:“儿子啊,这些梨要是吃得太多或者吃得时候不对,你就会得病的。”相反,他只会这样说:“杰克,我不让你吃梨的时候,你绝不能吃。”给霍华德写传记的一位作家写道:“小男孩只是服从父亲,但是却并不信服他;敬重他,却不敬爱他;为父亲感到自豪,但有时和父亲待在一起只会让他感到浑身都不自在。”

强制手段是不得人心的,它总是利用自己的威严对他人横加指责。有句话说得好,真正有威信的人,绝不需要大呼小叫。

这里我们并不是反对爸爸妈妈们产生想让孩子听话这种念头,而是希望要把孩子对家长的服从建立在对家长信服的基础上,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的判断能力,认同他们的价值观,理解他们的正确做法,也许对较为年幼的孩子来说,还有承认爸爸妈妈形体上的优势。

家长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才能对孩子进行命令、制订计划或者提出建议,但是,如果爸爸妈妈们对于自己的家庭地位充满信心,除非在极少数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滥用自己的权力。

家人的期望永远是激励孩子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当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时,他们重复的那些想法与期望,才会形成一种暗示,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就好像是能够指引方向的北极星、指南针和地图。所以,深谋远虑的爸爸妈妈们都应当注意,权力不能滥用,一定要使用妥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曾有一位妈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写信给远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告诉他自己的希望,但是在信中她并没有对儿子发号施令,她这样写道:

“记住,儿子,假如你必须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讨论这方面的话题,那么,你就很可能会在无意间拿妈妈生命中最秘密的事情开玩笑。这些事情关系到妈妈最大的幸福与痛苦,所以,我想你一定不会那样做。好人不会,好孩子也不会。”

五、认同原则

在前文中我们发现,暗示原则也许已经隐含了接下来的替代原则,也就是说,用合理的方案取代不明智的行动路线;同样,合作原则也已经隐含了期望原则。在我们的这一套教育孩子的体系当中,还有什么原则是爸爸妈妈们应当了解的呢?这里,我们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则--认同原则。当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或者某句话语感到满意时,一定要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这就是认同原则。

认同原则,也就是对孩子表示赞同、满意,在他成功时给予表扬等等,这种教育方式可以适用于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其实,在孩子的心中总是存在着这样的期待,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受到爸爸妈妈的称赞和表扬。

为什么要认同?

所谓认同,就是指对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某一行为表示满意或者赞许。婴儿都喜欢看妈妈慈祥的面容,听妈妈安恬的话语,尽管他还没有学会说话,但是他已经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一颦一笑了。实际上,无论是幼稚的孩童,还是年长的成人,都会对他人的赞同做出反应。看到或者听到他人的赞许,能够引发人们感官上的愉悦。这就是认同原则要达到的效果。因此,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认同原则来发展同孩子之间的微妙默契。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尤为重要,这是对孩子行为的明确肯定。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通过同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这时放在天平里的砝码,就是他身边的亲戚朋友对他的看法。如果没有自我肯定,就不会存在自我这个概念。人们一般是通过社会标准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因此,那些能够进行自我价值判断的人们,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对于自己言行的褒贬。

这时,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可避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父母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就会遭受挫折。其实,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之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让自己有所裨益呢?认同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操作方法实际上大同小异。既然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肯定与认同,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像钓鱼时人们在鱼钩上挂上美味的鱼饵那样,爸爸妈妈正是利用孩子的天性来俘获他们的心灵,给他们指引正确的道路,不过动机更善良罢了。

认同不只是来自孩子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是为了防止孩子绝望乃至轻生的权宜之计,认同原则实际上只是一种抛砖引玉的策略,用来引出我们真正的目的--让孩子变得听话,让孩子吐露实情,让孩子行为正直,或者为了促进家庭内部的团结合作等。

现在,就让我们用下面这个事例来说明上述五个基本原则。

有三个男孩朝着谷仓的窗户掷苹果,他们已经打碎了两扇窗户中的一扇。

其中一个男孩的爸爸看到了,想要去阻止他们的无聊行为。他走上前去,却发现有个小男孩还没有停手,而且掷出去的苹果刚好从窗户中间的破洞中穿过。

现在,这位父亲该怎样来处理这件事呢?下面就是他的做法:

他走过去一边笑着一边说:“射得好,鲍勃!看见那边的三个标杆了吗?我给你三次机会,看看你能不能三投两中。你也是,哈里,还有你,吉姆。”

三个小男孩不仅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而且觉得他很亲切。

【教子评析】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这位父亲首先运用了认同原则。他先是说:“射得好,鲍勃!”幽默感立刻让三个孩子都喜欢上了他。所以,孩子们自然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就算是要费点儿事也没关系。

其次,这位父亲用到了替代原则。他没有对孩子们发号施令,禁止他们放弃先前目标,而是给他们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用来取代孩子们原有的不妥选择。

接着,他还用到了暗示原则,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目标上来。他的做法完全正确,他向孩子们暗示,希望他们能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假如他只是说:“请你们不要再往窗洞里扔了--能不能往别的地方投啊?”则是不太明智的做法。这种说法无异于是在向孩子们暗示,窗洞其实就是最佳的投掷目标。这样一来,再想让他们往别的地方去掷苹果,他们还可能会不太愿意呢。

第四,这位父亲还运用了期望原则。他对孩子们发出的指令非常明确,“我给你三次机会……”要是他这么说:“我看你们不要再掷苹果了,小孩儿。难道你们没看见窗户都快被你们几个砸烂了吗?现在都给我住手。”这样一来就违背了期望原则。从第一句话里,可以看出说话人信心不足,连他自己也怀疑孩子们究竟能不能住手。接下来的问句就更不对了,既然你说窗户快要破了,好像在暗示那个掷苹果的小孩在无的放矢,好像他就是罪魁祸首,这样小男孩当然不会听他的话了。总之,假如你刚下过命令,在别人还没来得及开始实施你的命令时,你就急着解释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这实在不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无异于是向孩子们暗示,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管不着。

最后,这位父亲还用到了合作原则。他首先表扬了小男孩,说他射得准。而不是一开始就去责备那三个孩子,然后再对他们发号施令,这样只能引起孩子们的反感。相反,他允许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三个孩子都觉得跟他在一起玩很开心。 ErZ21cwTwCnSj/uZb2krJW1u/3sU5kYEuhl79ttsLzydWQxKUptTEQT/T8n6G+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