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第一把金钥匙

一切事物的基础都扎根在最初阶段。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初的教育的时刻。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养料不仅分量要有节制,而且质料也要清淡。

爱意味者关心孩子,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这是一种合理的家庭形式。

——玛瑞恩·莱特·艾德曼

人类让一个小生命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就顺利成长起来,我想像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

——巴顿·怀特

你会照料她吗

我们该做些什么

麦克和贝瑞是一对年轻夫妇,两个月前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世了,夫妻俩高兴得不得了,为女儿买了数不清的婴儿用品,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为了让小女儿睡觉睡得舒适,两人还特意去商店买了一张婴儿床和一个又大又软的枕头。他俩乐滋滋地想着女儿用了这么柔软的枕头,一定会比以前睡得更香更甜……晚饭后,贝瑞让女儿饱饱地吃了顿奶,又逗她玩了一会儿,眼看宝宝打哈欠了,贝瑞把孩子放回婴儿床上,轻拍着,宝宝很快就睡着了。看着孩子舒服地睡去的模样,夫妇俩真是幸福极了。

安置好孩子后他们便开始忙家务,有了孩子家务变得特别多,两人一直忙了一个多小时。他们都累坏了,准备看看孩子就去休息。贝瑞看到婴儿床上孩子的头深埋在柔软的枕头中,心中不觉一沉,她连忙用手去摸,不禁“啊”地一声惊叫。麦克一个箭步冲过去,发现女儿已满脸青紫,窒息多时了。

夫妇俩完全傻了,疯狂地摇着再也不会醒来的小宝宝,哭得死去活来,但却已无法挽回这因爱的方式不当而造成的终身遗憾了。

两个月的婴儿,运动能力很有限,给她用那么大那么软的枕头,只要她一转头,就容易被枕头堵住口鼻。若翻转不过来,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以上一幕悲剧。

照料一个初生的婴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为她操尽各种心,你永远也预料不到会有什么事在这个小东西身上发生。

“有备无患”,只是应付这一切的第一步。

美国权威育婴专家斯波克告诉我们,你得为未来的小天使准备以下这些物品、用具,才能使你在她到来之后不至于手忙脚乱。

(一)婴儿所需的用品

1.睡觉的地方:摇篮。摇篮四周应有围栏,摇篮上要有柔软、结实的床垫。

2.洗澡、穿衣的地方:浴盆与更衣柜。

3.其他用品,如尿布别针,应选用不锈钢制品;维生素滴剂,通常包括维生素A、C和D;尿布桶,要准备两只,一只装尿湿的尿布,一只装拉上大便的尿布。

(二)婴儿所需的衣物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年内长得非常快,因此一定要买很宽松的衣服,否则过不了多久就没法穿了,而且衣服宽大也便于新生儿活动。

1.针织睡衣、衬衣、弹力套服

应用棉织品为新生儿做衣服,棉织品易吸水,保暖力强,且比较柔软,透气性好。在颜色上要浅淡,式样最好朴素大方,便于穿脱。贴身衣服应多准备几套,勤洗勤换。

2.毛衣、外衣、外罩

天冷的时候应给孩子穿得暖和一些。婴儿的脖子短,所以毛衣最好不上领子,“和尚领”最好。

3.围嘴、尿布、防水短裤

婴幼儿吃饭时常常将衣服弄得很脏,因此最好给她们围上一个围嘴,避免让口水流到衣服上,也可以避免饭莱弄脏衣服。

尿布的常用材料是纱布,容易晾干。尿布尺寸要大一点。如果每天都洗的话,20~30块尿布就够用了,否则,应再多准备一些。

在带孩子外出时,给孩子穿上防水短裤可以省掉很多麻烦。但在家里则不宜给孩子长时间穿防水短裤,因为穿上这种短裤,尿布会变得更湿、更暖,而且容易使婴儿得尿疹。防水短裤要每天洗,另外要注意松紧适宜,不能太紧。

4.床、睡袋及其他衣物

婴儿长到6个月时,就可以在童床里到处爬动了,此时将孩子放在睡袋或套腿睡袋里比给孩子盖毛毯或被子更实用。美国联邦法规定:所有新生儿睡衣睡裤都应具有耐火性能。

为了防冷和防晒,最好准备好毛线帽或遮阳帽。至于毛线鞋或长统袜,等到孩子能在室内到处玩耍时再买也不迟。

(三)婴儿的床上用品

1.毯子、床单

选购毯子时要注意所用材料不会引起婴儿过敏反应,而且便于洗涤。床单要3—6条,用弹力棉做的床单易洗易干,柔软且不易起褶,尿湿后也不会使孩子感到冰冷不堪。床单与毯子尺寸应大于床垫,毯子应该更大一些。

2.塑料或橡胶防水布、垫子

如果防水布两面都有法兰绒,一方面可以使被单铺在上面不滑,另一方面婴儿也会感到舒服,身体下部空气能够流通。如果防水布每天被尿湿,就得每天一洗,所以需要准备两条。防水布尺寸要大得能掖在床垫四周,以防床垫边被尿湿。多准备几块两面有法兰绒的小块防水布,垫在婴儿屁股底下,能省去更多洗涤的麻烦;抱孩子时在大腿上垫上,也可以避免湿裤子。如果防水布两面都没有法兰绒,就要在上面垫上一块棉垫子,用来吸尿,也可以保持孩子身体下面空气流通。棉垫要准备3~6块。

(四)配制食物用品

1.奶瓶

如果用母乳喂养,至少要买3个奶瓶,时不时地用来喂些奶制品、水和果汁。

2.奶嘴

如果孩子要用人工奶喂养,就需要买11~12个奶嘴;如果用母乳喂养,准备5~6个奶嘴就够用了。在奶嘴的质地选择上,虽然硅酮橡胶奶嘴的价格较贵,但它不怕烫,不怕奶脂腐蚀。

3.其他用品

包括:

(1)长把勺,用于搅拌。

(2)量勺,最好准备一套,以配制奶制品或其他饮料时用。

(3)奶瓶刷和奶嘴刷。

(4)开罐刀,打孔式的开罐刀使用最方便。

(五)其他物品

1.轻便童车

可以给家长带孩子外出购物或办事提供方便,尤其是折叠式轻便童车,能很方便地从汽车上搬取。

2.沐浴温度计

用来测量洗澡水的温度,对经验不足的家长很有用处。

3.卫生用品

(1)儿童用吸鼻器,用来清除感冒时鼻孔里的鼻涕。

(2)棒式体温表,放在肛门或腋下测量婴儿体温。

(3)脱脂棉,用来擦拭耳朵外部、清除鼻孔里的干鼻涕。

4.婴儿爽身粉、润肤液

婴儿爽身粉对避免皮肤摩擦有好处,浴后给婴儿涂抹润肤液,千万别忘了。

别以为做到这些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装备”只能使你搞好“静态地防守”,而“动态地防守”更重要。你需要随时穿好“消防服”,做一个“救火队员”。

为此,父母还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常识:

给小孩洗澡先放冷水再放热水。做到这一点非常容易,但不要因为太容易而忽略掉。在这么做的时候,你也许已经成功地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烫伤。

牢记不要让婴儿自己去洗澡,即使一小会儿也不行。一个婴儿可能被很浅的水淹死,所以你应当和孩子一起进浴室洗澡,洗完后先给孩子穿上衣服或包上毛巾,以防着凉。

家中有多少玻璃制品放置的高度能够被你的孩子触摸到?门和书柜的玻璃最好安装不能打碎的玻璃或覆盖安全罩,或干脆用木制的门吧。

如果桌上铺的是能移动的桌布,孩子的小手可能拉下桌布而把桌上的物品打碎,若有一块碎片越过孩子的头顶则非常危险。

什么样的地毯能滑倒孩子?父母外出一小会儿,室内电线是否会把孩子缠住?

抽屉和碗柜对于好奇的孩子吸引力很强,如果在碗柜和抽屉中储藏家用化学制剂或药物,孩子很容易得到它们。最好用能防备小孩开合的容器装药丸。但也应该警惕和记住,这也不过是防御而不是保证。最好把小孩能接触到的柜子和抽屉都锁起来,这样才保证小孩不会把它们打开。

厨房对于小孩也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当你要开火炉或热水器之前,要先把防火护栏准备好。如果孩子在没有防火设备的屋子中烧伤的话,那是做父母的没有尽到责任。要注意严防孩子拿起炊具。要记着取下电熨斗及电水壶的电线。要牢记水壶中的水煮沸后凉1小时仍能把孩子烫伤。

此外,你还应该是个“准医生”。

具备了基本的医学常识,在孩子发生了意外情况后就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样往往能够缓解病情,甚至抢救生命。

下面几种家庭意外事故急救方法也许对你有帮助:

1.鼻出血:用干净棉花塞进鼻孔压迫止血。用冷水毛巾在前额和后颈部冷敷,加速头、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若备有肾上素液更佳,可用棉花蘸湿塞入鼻孔,可立即起到止血的作用。

2.食物中毒:若进食时间不长,可以喝较浓的盐开水催吐,可多喝几次,一直到呕吐。

3.热水烫伤:用冷水冲淋患部,使之冷却,若穿有衣服可一边用冷水冲,一边脱下,实在不能脱的话,就继续往伤处浇冷水或冰水。

4.误食防腐剂:立刻服牛奶、盐水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将手指伸进婴儿口腔内,促其呕吐。送医院时,把误食之物带给医生看。

5.误服药物:最多的是避孕药,其次是外用药物。避孕药误服1~2粒,问题不大,不必采用任何措施,家长以后保管好就行了。服用量多了送医院。误服外用药物,要及时送医院急救洗胃。

当然,常备药是不可缺少的,但药绝对不能给婴儿乱吃。

没有一个婴儿的父母是轻松的。但你可以做到从容。只要你付出的精力足够多,只要你适应做多种角色,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人类让一个小生命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就顺利地成长起来,想像不出,还有什么其他活动比这更重要呢?”

专家建议:

婴儿必备物品不可或缺,事实上有一卡车也不够,但要尽力多买。

接受育婴中心指导,掌握育婴常识。

不可让婴儿独处,要时时照看。

和家庭医生保持经常联系,应懂得急救常识。

多抱抱她吧

为了迎接宝宝的到来,凯蒂辞掉了所有工作。小女儿出生了,凯蒂怀着激动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育婴工作中。每天她都要把小家伙抱在怀里,逗她玩耍。

她一边低声细语地对咿咿呀呀的小女儿说着话,一边给她换尿布。小女儿躺在那里,挥舞着手脚,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机灵的光芒。小宝宝沉浸在母亲声音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之中。每当凯蒂朝着小宝宝微笑时,小家伙便从胖乎乎的嘴唇中吹出小泡泡以示回报。这时凯蒂大笑着说:“看你多能干!”母亲和女儿在这相互作用中感到愉快。

婴儿需要身体的接触。我们建议在婴儿生命的初期要经常抱着孩子。在一些父母的生活习惯中,他们总是抱着或背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根据自己要进行的活动,需要的人手以及孩子的需要把孩子从一个成人交给另一个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手里。有些父母使用各种色彩丰富的吊带和包裹,创造性地把孩子挂在自己的胸部,使孩子温暖舒适不受寒冷和重力的侵扰。这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最接近子宫的一种环境。

经常拥抱孩子可以使婴儿由于温暖并有人陪伴而产生信任感。在大人温暖的怀中,孩子可以自由地适应这种新的、干爽的环境,而不会由于寒冷、潮湿、孤独而烦躁。她可以把自己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消化系统,使之得到清理并正常运作,而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抱着她们”的阶段什么时候结束,因为那时女儿就开始爬着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我们会担心,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孩子,在她们哭的时候就去满足她们的需要,孩子会过于依赖我们,会被宠坏。其实恰恰相反。在婴儿期,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应有的爱、关心,她们才会依赖于我们。女孩的婴儿期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我们要牺牲睡眠时间、洗澡时间、独处时间、工作时间和外出时间来照料她们。但这种投入是值得的,当孩子长成青少年时,她的自信和对我们的信任会影响她的决策和行为。

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告诉我们:在孩子初生的两年之内,每天是否和婴儿进行15分钟的身体接触,是此后一生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关键。

多抱抱她!你要相信,你不仅在实施一种简单的身体行为,爱的交流,这是你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专家建议:

每天抱孩子的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要多对她微笑。

可以多和婴儿说说话,虽然她不一定能听懂,重要的是让她感受到你的气息。

必要的亲昵动作不可少,身体接触是最好的爱的交流。

让她动起来

詹森家里添了一个小宝宝,取名叫珍妮,用以纪念刚刚逝去的祖母。珍妮满月之后,原来消瘦的脸庞变得白白嫩嫩的,每当她醒的时候,詹森都要跟珍妮玩上一阵。

“珍妮,爸爸在这儿呢!”只见詹森手里拿着小手电筒在小孩身边晃来晃去,小珍妮本来正在吃奶的,现在却转过头来寻找光柱,等到看到了光柱,又转过脸去继续她的“工作”了。

最令詹森惊奇的是,有一次他想挠小珍妮的脚底,没想到小珍妮不但不笑,而且还张开那可爱的小脚趾,像一张小小的芭蕉扇。他哪里知道,小珍妮还不会笑呢!

别看珍妮很小,但手可有力了。如果你把一支笔放在她的手心,她会紧紧地握住,要拿出来还得费一定的力气才行。

小珍妮还特别贪吃,有时候詹森太太在她的小脸颊上轻轻一动,小珍妮会扭过头来吸吮着詹太太的手指头,而a吸吮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有节奏。

如果托住小珍妮的两腋,让她脚底碰地面,她还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就像大人走路一样,而如果把她横着托起,小珍妮的四肢就会做出类似游泳的动作呢!

西方心理学家经过对新生儿上述动作的长期研究,发现类似珍妮的这些动作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存在,而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他们把这些与生俱来的活动方式称为五条件反射,也就是,新生儿不用任何学习,只要刺激条件一成立,那她们就会做出这些动作。

婴儿从躺在床上、只会简单地翻身,到能坐、能爬,这不仅仅是生物性的发展,而且她的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探索的范围也在拓宽,这与一般的哺乳动物并无二致。而行走则是婴儿向人类过渡的飞跃式的进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布森研究表明,一个婴儿及时和经常地接受动作的训练,其动作水平比一般没有受过训练的婴儿要高出许多,表现为对新异事物好奇心更强,能注意到物体或行为的细节部分,能够有选择地注意摆在他面前的各种物体,而且在行为上表现得更加温和安静、不急躁,并且动作更加直接、更加准确。所以,在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中,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应该及时,但这并不是说越早越好。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很早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把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第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的爬楼梯练习,连续6个星期,而让另外一个婴儿从第53周起开始同样的训练,结果后者只用了2个星期的练习,成绩就赶上了前者。这说明,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成熟条件,练习某一特定动作的效果不一定是好的,相反,如果训练不当,倒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一般而言,训练婴儿走路应从婴儿出生后9个月起开始练习,自然,具体开始的时间可依据不同婴儿自身动作发展的水平而定。但至少要让婴儿独自能自如地爬行之后才可以训练扶着走。

当她摇摇晃晃迈开她的脚步时,她无疑在向你宣告: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啦!

专家建议:

应注意早期动作训练,要适时采取适当的手段,最好向专家咨询训练方案。

训练时应随婴儿的兴趣而定,不能采用强迫训练方法。

衣服应宽松而舒适,活动空间大小适当。

要有合适的玩具,而且尽量让婴儿自己选择。

要尊重婴儿的人格,多进行正面反馈。

二了解我们的小公主

令人困惑的事

托尼有三个女儿,但他对父亲这个角色依然迷惑不解。在他眼中,这些由糖和香料做成的小女孩儿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一天,他看见大女儿坐在椅子上伸出一条腿,使小女儿跑过时像发射导弹那样绊倒在地。

托尼对当发射台的这个宝贝说:“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做什么?”大女儿回答。

“把你一只腿伸出去。”

“爸爸,我不知道我的腿会出去。我的腿,它经常会这样。”

还有一天,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她们满屋子相互大声叫嚷,激起父亲大声问:“什么事?”

“她在我的房间里把脚晃来晃去。”小女儿回答。

“像那样又有什么事使你讨厌呢?”

“有,我不要她的脚在我的房间里。”

“嗯,”托尼说道,运用由父亲遗传给他的智慧宝库,“把门关上不就得了吗?”

“要这样,我不就看不见她在干什么了吗?”

托尼没主意了。

还有很多事都令托尼迷惑不解。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句名言:“小孩是大人的父亲”。幼教先驱蒙特梭利女士亦说:“孩童乃我们的老师”。这些警世之语,与其说是为幼儿教育而发,不如说是更广泛的告示人们,人生万般事,大人可向小孩学习的东西很多。

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主张“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并为之而不断努力着,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达就是身体上的自己,了解精神上的自己,则要从刚出生的幼儿研究起。

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谈论人类学或哲学,而只想强调,做父母的如果有了自以为是的独断态度,反而就会迷失自己。使自己对本身的想法、态度,不能冷静而客观地去看、去判断。

为避免造成这样的结果,做父母的,虚心地观察幼儿的言语、态度、心性与情感的动向非常重要。从中发现了什么,那也就是发现了自己,同时也可以说是发现了能够直接用于教育子女的重要方法。

父母亲细心观察孩子然后随机应变的过程,就是千金难买的育儿之道。

专家建议:

给女儿足够的心理与物理空间,让她活在轻松的环境中。

尽量满足她的正常兴趣要求,例如适当适时地饲养小动物、合适的体育运动等。

保证一定的游戏时间。

用接受她的要求,并对她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的关爱。

糖和香料一样的女孩儿

乔希和莎拉去参加一个聚会,而她们的朋友莫利选择了看电影。第二天,莫利给乔希打了电话。

莫利:乔希,聚会怎么样?

乔希:火!那里有很热的低音演奏家,嘭、嘭、嘭……

莫利:还有谁在那里?发生什么事了?

乔希:哦,没什么。

随后,莫利给莎拉打电话。

莫利:你喜欢这个聚会吗?

莎拉:你简直不能相信。随着那些闪烁的灯光,安把整个屋子都吸引住了;戴安娜穿着她的黑色牛仔装;吉米把头发染成紫色,这样好与她的鞋子相配;卡琳来晚了——她父亲不让她用汽车,所以,她只好打电话给她正在上班的哥哥,并等他休息时接她;琼和劳拉互不说话;所有的食物都是粉色的;安的妈妈试图呆在视线之外,但她对这新的表演场地感到紧张;米塔不得不带着他的小妹妹;劳莉的另一只眼睛也青了——她父亲又喝醉了;哦!还有确实满不错的低音演奏家。

我们的小女儿是上天的神奇的恩赐,固执、富有同情心、害羞、喜怒无常、漂亮、愉快、狂怒、苛刻、容易合作、不易理解又容易使她高兴一一所有这些混合在一个幼小而美丽的人身上。这一点是明显的,她们的感觉非常敏锐——她们是糖和香料做成的。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女性大脑的线路可以接受和解释大量的感觉信息。每个女孩子都有潜能发展起精确调控的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使她能获得非语言信息、微妙的交流线索以及一些往往不被人觉察到的隐含的信息。她能注意到更具体的细节,而且能记住更长的时间。这或许是因为许多女性都有理解他人的直觉——她们知道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因为她们能“感觉”到更多,并且更重视个人的和人际间的各个方面。青春年少的女孩子对每一件小事都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因为她们接受了更多的信息。了解这些有助于家长了解“为什么她如此抑郁不乐?”或“为什么她如此容易激动?”她这样容易激动、容易哭泣、看上去情绪忽高忽低,因为她有时比家长(特别是父亲)看到了更大的画面。

女孩和妇女对声音更敏感,并且能更好地唱和音。她们特别善于注意声调的变化,这是她们能够觉出朋友和配偶的潜在的细微的感情感受。

女性和男性在味觉偏好方面尤其不同,女性对苦味比较敏感,并更喜欢甜味,而男性更多地喜欢选择咸味。相比之下,女孩有更多的味蕾。当谈到嗅觉时,研究表明女性更为敏感,特别是即将排卵前会增强。在除臭和加香料的肥皂被广泛使用之前,当女性最容易受孕时,人类是通过气味相互吸引的。研究表明,女人能发觉与男人天然气味相似的一种合成的麝香气味,而这种气体男人几乎难以察觉。

文化鼓励女孩和女人增强这种感觉敏锐度的行为——这是糖和香料的社会意义。在想像着通过文化的契约来控制有关家庭和爱情的问题时,女性能够清晰地看到人际关系的整幅图案。这是她们的生物性引导她们这样。

当然香料并不意味着“甜美”。当我们想让某样东西“味更香”时,我们是增加调味品的浓度,加一点花椒或胡椒,甚至加更火辣的辣椒,我们调制的东西就变得风味十足。女孩会利用她们的敏感给生活增添一些“调味品”,从而使生活变得更有情趣。

我们的父母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你从孩子那里洞察到的东西,比你所知的关于抚养孩子的众多理论和方针都更有价值。你会发现,由于从每个孩子那里观察到的情况不同,自己应对每个孩子采取的方法也不尽一致。例如,你知道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为其确立规矩,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并纠正他们的错误,但是,这只是泛泛而言,落实到具体的孩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只有对孩子的充分了解,才能帮你找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专家建议:

花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

观察孩子在家里或与别人交往时的言谈举止。

花时间静静地想一想,你对孩子有哪些了解,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思想和感情方面的困惑。

对孩子的不凡之举,表达你的自豪、欣赏和惊奇。

向生活学习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对父母静静地坐在第三排的最后,和其他人一样,他们等待着自己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此时此刻,他们内心的感情汹涌澎湃,激动不已。是的,他们想起了女儿上幼儿园第一天的情景:她跌倒在地,新裙子上满是泥浆,这一幕今天想起来还很滑稽。妈妈想起了在一个又冷又湿的秋日早晨女儿的第一次微笑;爸爸则回忆起女儿高中时的一场篮球比赛,当时她站在三分线上投球,结果竟然一举投中!两个人的万千思绪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孩子咿呀学语的婴儿时期。

这一对父母的内心与思想并不是息息相通,但他们却拥有对于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共同记忆,这些记忆而今获得了一份异乎寻常的意义。因为他们的孩子正是成长于点点滴滴的生活,而恰恰是这些蕴藏在点滴生活中的教育,培养了她如今的个人性格、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对他人的爱心和责任感等素质。作为父母,他们二十几年来所做的一切,就是向孩子提示出这些平凡琐事中的真谛,从而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他们这样做了,因此获得了成功。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是孩子学习的好时机。

在食品店里,当你伸手拿起一瓶苹果汁时,你的女儿可能便开始学说话了,她会伸手指着它,发出了平生第一个字音:“水——”。三月里,一个阴沉沉的星期六,在用毯子围成的“军事要塞”前,你的两个孩子可能正在学习如何写诗。当年幼的女儿有了第一次在医务室打针的经历后,她可能开始学着变得勇敢。当你一边轻轻地摇着孩子,给她喂奶,一边幸福地唱着歌时,你的女儿会深切地感受到舒适和安全。当你的女儿在学前班里,把相同颜色的积木分类堆在一起时,这可能就意味着她开始学数学了。

这些日常生活给孩子提供了亲身学习的机会,你必须寻找和把握它们。生活中,孩子创造的奇迹都发生在寻常时刻换句话说,平凡是孩子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这些机会存在于你们一起生活的每一天。假如你全天在家带孩子,或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这些机会都会出现。放慢脚步,打开心扉去发现,去倾听,珍惜你陪伴孩子的宝贵时光,全神贯注于你们共处的时刻。这些平凡时刻,会创造出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土壤,而当孩子长大后,与之共处的这些美好时刻,也将永远印在父母的脑海里。它们是你留给孩子,也是给予你自己的丰厚礼物。

专家建议:

花时间培养孩子,留心她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是喜欢,还是厌弃?

当孩子独自玩耍时,不露声色地去观察她的活动(许多父母在读报纸或者看孩子玩耍时,会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

与喜欢你的孩子的成年人交谈一下,听听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看法。

当遇到新情况,如遇到陌生人,到了新地方,或有了新的经历时,你的孩子有何反应?

解你的孩子怎样表示她的喜怒哀乐。

三开启智慧之门

大师的忠告

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教育为好。于是,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

“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

“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达尔文问。

“他还小着呢,才两岁半。”

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无独有偶,伟大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过一句名言:“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杜威等先哲也明白地告诉世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是让你的孩子改变一生命运的最坚强有力的手段。

说到早教,今天的父母们,你们了解多少呢?

也许你会问:

什么是早教?

为什么要搞早教?

接受过早教的孩子与没有接受早教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孩子过早说话写字好不好?

这些问题,权威的早教专家们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回答。

早期教育,又称早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然而早教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共同构成人的一生教育的四根台柱子,则是近200年来的事情。以卡尔·威特、威廉·詹姆士、斯特娜夫人、铃木镇一为代表的早教大师,在这块人类智慧的处女地里已经前赴后继地耕耘了两个世纪了。

卡尔·威特(1800~188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完整早教记录的人,他生下来的时候并不优秀,邻居暗地里说他是个白痴,他的父亲老威特在悲伤的同时,相信早教的力量可以弥补小卡尔天赋的平庸,经过系统细致的教育,这个傻孩子不到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的时候就能娴熟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等6门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文学,擅长数学。他9岁进入著名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和国王奖学金,最终成为德国的法学研究权威。卡尔·威特的父亲说:即使是天赋平凡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老威特潜心著述,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早教专著《卡尔·威特的教育》,这部书后来被称为西方早教史上的圭臬——被尊称为卡尔·威特法则。

卡尔·威特法则问世后,当时的主流教育家对此不屑一顾,该书很快被历史的烟尘湮没,几近绝版。只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还收藏了一本,因为是美国的惟一的一本,所以被珍藏在哈佛图书馆贵重物品收藏室里,秘不示人。

但该书被杰出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士博士(1842~1910)发现,威廉·詹姆士博士十分珍视卡尔·威特法则,不仅将其翻译成英语,而且进行剪裁增删,使它趋于完善。

在威廉·詹姆士不遗余力的推荐下,他的学生和朋友斯特娜夫人、塞德兹博士、巴尔博士等接受了早教的观念并身体力行,全部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斯特娜夫人的刘L5岁就能用8国语言登台演讲,塞德兹博士的儿子11岁就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建校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而巴尔博士的4个小孩,全部不到14岁就升人哈佛等美国名牌大学。

斯特娜夫人等人不但笃信早教理念,而且又结合自己的实践,分别写出了《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法》、《俗物与天才》等早期教育的典范之作,开启了西方早教运动的先河。

这些西方早期教育的先行者不仅以其精辟的著述教化社会,而且他们通过早教哺育出来的德才兼备的天才也以其令人信服的成就征服了世人。欧美的早期教育由此口渐兴盛起来了。

卡尔·威特法则信奉:教育应当与人类的智力曙光同时;

斯特娜夫人则崇尚: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孩子;

塞德兹博士欣赏:·天才不过是先进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木村和井深则笃信:儿童的潜能随年龄而递减;

铃木赞赏:只要肯努力就能获得能力;

蒙台梭利断言:人生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

……

所有这些论断都和科学研究相吻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0~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关系着人的一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所以,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早期教育、超前教育便有了其特殊的意义。它既具有潜移默化之功,又能收到精雕细刻之效。

是该改变我们的观念的时候了,请记住:“从孩子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教育就开始了。”

专家建议:

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对教育时机的看法,尽干开始对孩子的教育。

阅读经典。阅读200年来最流行最权威的早教经典和成材故事,取其精华。

掌握方法。阅读经典可以学习早教大师们的思维方式,而要掌握合适的方法,还需要一定的规则指导。

你的女儿就是天才

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从小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的教育下16岁成为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

1980年6月27日,南京一个普通工人周弘的世界被彻底改变了,因为他有了一个不普通的女儿——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全聋在全世界都是康复禁区,惟一的出路是上聋哑学校。

婷婷像别的聋童一样自卑,来客人时像小动物一样躲在桌子’底下。从小直到哭昏过去,大人们都无法知道她要干什么。

周弘绝望了。

彻底改变周弘的是电视剧《血疑》。大岛茂为了有1%生存可能的女儿幸子,付出了无尽的父爱,而自己的女儿不过是耳聋。生命是脆弱的也是美丽的。他决心一定要为女儿打开有声世界的门。

一开始周弘走的是“治聋”的路子,边给孩子治疗,边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婷婷的耳朵挨了5万多针,结果没有一点起色。于是周弘开始治哑。一次背着3岁的婷婷,一路指着路灯不停地向婷婷耳朵大喊:“灯——”见一个喊一个,喊了500声,喊了40分钟的周弘都快要疯了,婷婷却始终不明白。为了发准“哥”这个音,婷婷学了3年。

语言是思想的基础,既然女儿听不见,聋人的视觉特别好,于是周弘开始教女儿文字学习。除了上班,周弘将所有的时间都放到了婷婷的教育上。

周弘发明了母语玩字法,他把女儿说的每一句话写在墙上、地上、桌子上、身上、手上。看见星星就写星星,看见孩子哭就写哭,每次到大自然中玩,父女俩都玩得满身是字回来,他从不问孩子认了多少字,语言却进入孩子的潜意识。

正是因为聋儿反而更依赖文字,婷婷靠着这根绳索终于来到了光明的有声世界,也开发了心智。在普通的小学,婷婷连跳两级。

根据口型发音的婷婷说话有些古怪,她担心地问爸爸:“我的声音好听吗?”周弘笑了:“你的声音好像一串串珍珠,棒极了。”

周弘将美国天才儿童行为表贴在台板上,当婷婷读书忘记吃饭时,周弘就欣喜地将她拉到台板前:“孩子,你看,你符合天才儿童的第一条,读书废寝忘食,孩子,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当8岁的婷婷背出圆周率1000位时,周弘说:“你就是天才,这就是证明。”

当婷婷有一次数学不及格时,周弘笑着说:“太好了,你不是要当海燕吗,现在暴风雨来了。”

每篇作文,周弘都用红笔将好句子划出来让婷婷高声朗读,让全家热烈鼓掌,周婷婷高兴得梦中都想好句子。

婷婷的智商是105,远低于所谓天才儿童的130,但周弘告诉婷婷:“智商只能测记忆力,无法测悟性、灵感,而你正是这方面的天才。”

在父亲的培养下,周婷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婷婷在6岁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进普通小学,并跳了两级;8岁背诵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了当时吉尼斯世界记录;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16岁成了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的表彰会上作了精彩的发言,引起轰动。

周弘的教育取得成功后,许多人称婷婷是“神童”、“超常”,而周弘则清醒地知道女儿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在他看来,只要教育得法,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或超过婷婷总体发展水平。他认为不是超常的孩子超出正常的发展,而是正常的孩子因为种种的压抑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情绪。

心理学相信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才落后,而是一入学就掉队了,以后一直就不能有成功的感觉。他们的潜能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发挥,不仅没有发挥,由于处于落后的地位,还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否定,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长期被压抑了。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进发出来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尚未发现任何方式,能够比关怀和常识更能迅速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智慧。

如果孩子们无法体验胜任感,也就无法体验成功。所以,西方一位教育学家指出:“其实所有的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我们却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为了发现、发挥儿童的潜能,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潜能,然后去培养她们。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来点燃。

常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专家建议:

父母应有天才信念。

用常识的眼光仔细观察。

当父母用常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会发现她们魅力四射。

创造机会。

家里有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举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

耐心等待。

给孩子机会,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被压抑住了。

给予鼓励。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应该给她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从塑造心灵开始

在一家杂货店里,莱昂夫妇带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儿,年龄约4岁和8岁,选购她们的玩具。一件意外的事件发生了,一位年老顾客的皮包掉了下来,零钱洒了一地。莱昂对大女儿朱莉说:“嗨!我们帮他一把。”说着俯下身去帮老人拾起钱来。那孩子马上停止选购,弯下身去帮这位老人家捡零钱,年纪较小的孩子,则继续挑选着她的玩具。妈妈用手碰小女儿,小妹妹吉蒂看到姐姐的举动,在妈妈的示意下,也过去帮忙。

这一对父母用温和的态度,为孩子们上了“如何仁爱待人”的一课。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还是不想进行早期教育的父母,他们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培养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因此,心灵培养不像智能培养,得到了父母的足够重视。

我现在切实地感觉到:智能教育问题不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培养温和的人品和健康的体魄。

今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等机械将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的劳动。智能机时代而不是知识与分析起作用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到那个时候,早期教育的目的将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造就具有协调人格和温暖之心的人。

心灵、性格和气质培养期,是学语言之前的时期。一般认为,心灵的培养也有临界期。小时候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多数会有问题。这些孩子不是因为不争气才自甘堕落,而是这些孩子是因为在某一时期之前没有被爱过,所以不能接受爱。也就是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没有养成知足的心理和被爱的心理。

心灵教育其实并不难。对新生婴儿的初次爱抚,喝奶时,婴儿和母亲之间的视线交流、母亲对婴儿的逗笑以及母亲对婴儿出声时的应答……这种母婴之间的交流是母亲和孩子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东西。

专家建议:

对待你的孩子和家庭成员要友善和富于同情心。

向孩子和其他人表达你的要求时使用友善的字句。

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温和地问这样的问题:“你的感觉怎样?”或“我们能帮助别人什么呢?”

赞扬孩子在平时表现出的对别人的友善和体谅。

鼓励孩子经常为别人做些好事。 IGgcButOCNZQeyfc0jmRPPtlcYfrtuy7MSe9PW+cvVf3/QjbjjnoqStPKwppWw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