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以心观心,洞察人性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

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而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大吃。每天如此,开心快乐。

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没影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到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自己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做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一路探索,辛苦尝试,最终他找到了另一个堆满奶酪的大站。

这就是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所致。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做出改变,就要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面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做出改变,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的,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奶酪。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把四只苍蝇和四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都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式,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走出囚室。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我们都会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认识或者惯性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生存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了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人们化验这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正是所谓的经验——这种心理定势害死了他们。也正是由于敢于突破心理定势,才有了最后的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做思维定式或心向。

一个曾经犯过盗窃罪的小偷,不管出狱后做什么,你看他都觉得他是个小偷,一旦丢了东西,首先想到肯定是他偷的。

一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三遍才过,六级总也考不过的人,多年以后你仍然认为他是个英语学不好的人。

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周瑜死后,继任都督,击败蜀国大将关羽,为夺取荆州立下了大功。

吕蒙本是个武将,不读书,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认为他只有勇力,是一介武夫,很是轻视他。后来,当鲁肃再次见到他时,看到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谈起军事问题,很有见地,非常惊异。鲁肃感叹地说:“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

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中,甚至变化很大。而自己则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别人也一样会如此做。所以,打开心门,用新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丽。

正如赫拉克利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我、你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考出让你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有一个公司决定任用一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当分厂的厂长。这事在公司内掀起轩然大波。原来,公司经理在调查这个分厂时发现,这个分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组装电镀表1016只,而这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任组长的小组平均组装水平是4050只。公司经理顶住压力,任用了这个曾有劣迹的人。

他走马上任后,整个分厂的平均组装水平很快达到每人每天40只。有的人不服气:“劳改犯也能当厂长,别人都可以当厂长了。”公司经理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能把组装水平从10只提高40只吗?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人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改变,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定式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做思维定式或心向。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领悟刻板效应,用心看待每一个人

我们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南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重庆辣妹”等,这些都是人们在不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加上媒体的炒作,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比如,我们总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易冲动的。“80后”是不懂做人做事、没有责任感、不爱国的,“90后”是不用正经文字语言说话的、自私的,商人是尖酸刻薄、狡诈精明的,等等。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们运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判断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俗话说:“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是它的典型表现。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陷,下巴外翘。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照片上的这个人的情况。对甲组说,这是一个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学者。然后让两组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甲组被试者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诈,内心充满仇恨,下巴外翘证明他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者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下巴外翘表明此人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对同一个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

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他眼睛和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顽固不化,而把他当成学者来看时,就会认为是思想的深邃和意志的坚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成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看做是对某个人的评价,甚至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来对并未接触过的人进行刻板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

实际上,北方人不见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见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骗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头鸟,湖南人并不都是飞车党,东北人更不都是头脑简单的野蛮汉。山西人并不见得都喜欢吃醋,山东人不见得都喜欢吃大葱。重庆女孩并不都很泼辣,湖南妹也不见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内蒙古人不见得都善于骑马,天津人也不都是爱“逗你玩儿”。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或同一年龄层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以一斑窥全豹的失误,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者事实材料为依据,而仅仅单纯地凭借一时的偏见或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形成,通常与事实并不相符,甚至有时是完全错误的。

它常常造成我们的认知偏差和偏见,影响我们的判断,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具体的个人。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人类:“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在今天,对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样也是极具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神的造物。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玄妙的内心世界。

别让刻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用心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玄妙的内心世界。别让刻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用心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去你的吧,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其实人家未必像你想象得那样。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可知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你怎知别人与你有同样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别人又怎知你是如此这般所想。《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濠梁之辩”的故事。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心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头猪,只能说你是一头猪,你看别人是一堆屎,就表明你是一堆屎。

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而且很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待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

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则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他选择的是什么“东西”中,推测出他的真诚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让他有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贤。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他的真心意图和心境。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正是基于这种人们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待他人、他物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心意图和心境。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她)?觉得他(她)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看了某个电影或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他(她)的一切,不管他(她)参加的什么其他节目,你都喜欢?喜欢他(她)整个人?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称赞,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

让参与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中等一般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看过照片后,戴恩要求参与者对照片中的对象进行魅力评定。

结果表明,参与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方面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决不能看见美女帅哥就晕了头,须知人在表皮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

一个明星,歌星,他(她)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她)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或在于他(她)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著、孝心、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的魅力,甚或在于他(她)的帅气、靓丽。

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他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个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无可厚非。

但是把偶像的某些突出优点,推及到其他一切,认为偶像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就有失偏颇。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光环所迷惑,它笼罩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慧眼识英雄,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却又如此精彩,真是一部人生传奇。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希望他能成为文学巨匠。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文学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后来,瓦拉赫爱上了画画,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善于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在班上的成绩是让人极度伤心而又无奈、失落的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是成才无望,朽木不可雕也。父母也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小瓦拉赫,他(她)们疑惑于——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有时差距还很大。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各项优秀品质,极力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一发不可收拾,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经过努力和天分潜能的发挥,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化学家。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的天赋优势、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优势和弱势,一旦发现他们的最佳点,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获得惊人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真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交往。

不能只看到他暂时的平庸或困境,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能,瞧不起、歧视他。不能心存偏见,因为一些性情上的瑕疵就全面否定他,甚至给他打上坏人的标签。

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一叶障目,只看到他的平凡,看不到他被平凡包裹着的光芒四射的潜能。就像山谷中的一颗石头,外表普通,内中或许就包藏着宝石。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永远也看不见。

千里马尚需伯乐来发现。一个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也有可能经过努力和某些天赐的机遇,而成为富豪。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份潜能、那份品质,执著、勇敢、乐观、雄心、宽容和爱,你是否能看见?一个丑小鸭的美丽动人,你又能否看得见?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可用之处。

我们可以从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精湛的经商之道、做人之法。

可以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身上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可以在一个卖饼老人身上看到善良、忠厚和真诚。

更可以在一个赌徒、酒鬼或者嫖客身上发现卓越的文学才能、治国能力或者经济、军事才干(丘吉尔首相曾经酷爱喝酒和赌博)。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在刘邦还是个小亭长的时候,就断言他将来能有大作为、大富贵,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成就一番帝业,自己的女儿也成了皇后,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这位吕太公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只心眼,透过平静的湖面,看到下面的波涛汹涌,透过凝结的火山口,看到内藏的烈焰涌动。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强项和弱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真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交往。

通过观察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人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一头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性欲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

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韧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品性、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犯在一起,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是一名警察”。

他经常失眠,因为他这一丝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

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善良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进行相互熏染,他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无间道》中刘德华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能影响人,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阴险狡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我们都同处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随着岁月的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圈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同时又有点依赖心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人,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懂眼神,他的眼睛出卖了他的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居住在眼睛里透视人心的神明。

眼睛是人体中最容易也是最后一个能暴露人的真实情感的区域。眼神,即使是转瞬即逝,也能传递出值得品味的重要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泄露心灵深处的秘密。

中医上说“深藏于心,外候在目”,“目”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在,眼神则能真切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悲哀的眼神,空洞的眼神,疲倦的眼神,清澈的眼神,纯洁的眼神,惊奇的眼神,死寂的眼神,欢喜的眼神,睿智的眼神,真诚的眼神,魅惑人心的眼神……透过眼神,我们能品读、体味一个人的心。

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眼神来传递信息,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人的学识、品性、情操、趣味和性格。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能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出来。

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一被别人注视,就将目光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注视一下就很快收回的人,不是心里在琢磨别的事,就是不善交际;谈话中,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倾听、尊重和理解的表示……

在交谈中,怎样从对方的眼神里探出他的真实意图?

在我们双方彼此谈话时,他时不时地移开目光遥望远处,或是把视线停留在身边的某个事物上。这表明要么他根本不关心我在说什么,要么就是正在琢磨着某些其他的事情。

当我们见面的时候,他的眼神很灰暗,表明他碰到了什么不顺心或者意外的事情。

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的眼神突然明亮起来,表示我的话正在触动他的心灵或兴趣。

如果他眼神恬静,面露笑意,就表明他非常满意。此时,我为了讨他欢心,就会投其所好,多说几句恭维话。若有所求,这就是一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达成目的。

如果他眼神恍惚,神不守舍,就表明他对交谈的内容已经感到厌倦,多说无益。这时,我会趁早结束这次交谈,或换个新话题,谈谈他愿意听的事。

如果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就表明他对于当前的情况惊恐万分。即使他嘴上说不要紧、有办法处理,但实际上已经方寸大乱、毫无头绪了。通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更加沉着(有时故作沉着冷静状),认真考虑应对方案。如有办法,就会及时向他提出来,相互切磋。

如果他眼神凝定,就表明他对于我说的话有一定的兴趣,这时我会继续婉转陈说,适时地征求他的看法和意见,通常他也都会乐意接受我的看法。

如果他眼神冒火,就表明他此时怒火中烧、头脑发热,通常遇此情况,我会表示适当的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就可能导致瞬间的猛烈正面冲突,甚至就此决裂。

如果他眼神忧郁,表明他有痛苦、烦心的事萦绕心头;如果他眼神空洞,表明他很可能已经痛苦至极。看到这样的他,我不会多说什么,除了贴心的安慰和关切的眼神。有时他会自己打开话匣子,而我能做的就是满怀真诚地去倾听,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心境。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我们用心去看,去观察,就能发现对方眼睛里传达出来的心之语。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特所说的:“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

我们自己在与人交往中,也在不断地通过眼神传达某些重要信息和感情。

比如,当我想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获取第一印象的好感时,通常我会以期待的眼神,注视他的讲话,认真倾听,不卑不亢,带着浅浅的微笑和不时的目光接触,这是很温和而有效的方式。

眼睛能表达出最深切的感情,不是最深的爱就是最深的痛。正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也可以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的心被你深切地感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的心被你撕裂,好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你的恨,如此深沉。所有的一切感情,都化为一个字——爱。所有的爱都通过眼睛在传递着真心。

我们可以带着假面具生活,但是眼睛是个诚实的直性情孩子,他不愿意说谎,他只表达他的心。

看穿脸面,辨析对方的内心玄机

俗语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单凭眼睛的动态就可大致推测一个人的心理。但是,想要抓住一个人性格的主要特征,那就必须以眼睛为中心,仔细观察全面的表情才行。

据美国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他发现不管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表达这最基本的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

1966年,他曾把一些白人的照片拿到新几内亚一个处于石器时代的部落中,那里的岛民与世隔绝,以前从未见过白人,但他们都能正确无误地说出照片上白人的各种表情是什么意思。

他还发现,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虽然从未见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却能以同样的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科学证明,面部表情是由7000多块肌肉控制的。这些肌肉的不同组合,甚至能使人同时表达两种感情,如生气和藐视,愤怒加厌恶等。

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看透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表情后面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

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将反映得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望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我们所说的脸面不仅是指静态的人的长相,主要是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也是艺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地方。它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姿态、交际艺术,是一种风情、一种身份、一种教养、一种气质特征和一种表现能力。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

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嘴唇绷紧,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捕捉到,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展;眉毛平舒,眼睛变小。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点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从表情的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听后也很纳闷,就去质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是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可见,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让你洞穿对方心理。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大颠和尚、德谟克利特那样善于从脸部看人,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的。它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看人、做人、结交人的本领,发现并掌握它,往往能大大地帮助你做一个左右逢源、极受人喜欢的人。

脸面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望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它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洞察他的内心动机。

透过衣着,看破对方心理

在平时与别人的交往中,你是否因为无法了解对方的内心而困扰?

这时,你不妨从对方的衣着上来判断。

衣服本是人类用来遮体御寒的,但是人们却很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反而会把自己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

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尽数袒露。

衣着华丽者——在茫茫人海中,你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爱出风头。此外,这种人多数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

所以,当你与这类身着华服的人交往时,你就能洞察到他(她)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她)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表现欲是一个好办法,这种人不仅不会与你为敌,反而会轻易地答应你所提出的条件。

衣着朴素者——有一种人穿着非常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加威严,以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

和这种人交往时,千万注意别与他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保护自己残存的一点点面子,争吵绝对不利于和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到你的宽容大度,在对方心平气顺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你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喜欢时髦服装者——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和别人的看法,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实际上,这种人在内心深处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会波动不安。

与此类人打交道,可以采取“以迂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来点“时髦”,并尽量从时下最流行的事和物谈起,从而引起对方对你这个人感兴趣,然后再逐步切入交往的正题。

不理时尚者——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状况丝毫不为所动,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这种人认为,如果事事跟别人趋同,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索然无味。

和这种人交往,要采取“顺毛摸”的办法哄着、顺着,在他兴高采烈之中,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信任你、为你做事。

常突然改变服装嗜好者——也许你某一天发现经常打交道的朋友突然改变了习惯的穿戴,你千万不要惊慌,这种常会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大多是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

你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会儿事;或者说些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

冷静对待时尚者——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改变穿衣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大多比较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

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与他们交往应以诚为本,因为他们既是你可以信赖的朋友,也可能成为你终生的知己。

此外,衣饰颜色是一种会说话的色彩语言,它能帮助你初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该怎样和他交往。

比如蓝色是永恒的象征,是最冷的色彩。经常采用蓝色衣着的人,往往沉稳、理智、坚毅并富有韧性,凡事都会缜密思考,比较容易成就事业。相对喜欢安静,善于控制感情,责任心、判断力强,富有见识。个性也比较固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他们不擅长交际,通常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自立门户,独自享受心灵的宁静。也因其能力强,更容易固执己见,常常坚持自己的看法,没有充分绝对的理由难以劝说动他们。

和这样的人交往,应该顺其自然,理性对待,真心相处,心灵的碰撞、志趣的相投更为重要,整天黏着他们,反而会让他们不舒服,唯恐躲避不及。他们崇尚理性、冷静和智慧,如果你和他们交往,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下番功夫。

掌握衣着色彩语言将会为你更加准确地看透对方、有针对性地与之结交增加一个更大的砝码。

衣服本是人类用来遮体御寒的,但是人们却很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反而会把自己毫无掩饰地暴露出来。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袒露无遗。

洞察对方性格类型,调整交际策略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交际对象也各不相同。

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现在列举九类人供作参考。

死死板板的人——这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和这种人交际,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你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们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们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和所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要如何对付他?

某个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当我们初次会见他时,就会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头。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副科长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故尽管不受领导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交涉就对了。

沉默寡言的人——和这样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一位新闻记者,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书。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草率决断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妄下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比较急,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按部就班地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顽固不化的人——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行动迟缓的人——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

你与人交际时,可能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自私自利的人——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绝对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毫无表情的人——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透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交际的时候,表情往往可以作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际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

“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交际对象也各不相同。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领悟蝴蝶效应,从微小处识别他的心思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于1963年12月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的。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蝴蝶效应。

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我们可以通过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做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古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就愤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边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热情好客,看他满头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递过来一条毛巾。他谢过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来送给他一把伞让他遮阳。这个小伙子出门以后,心胸豁然开朗,只走了几步就转头回家了。为什么?因为对小屋的主人的热情招待心里充满了感激,原来那充斥在他心中愤愤不平的想法被冲淡了,他不想为区区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连小屋的主人都没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阳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居然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打斗。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的细节可能会对结果造成重大影响。也就像我们日常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些小细节的准确把握会对交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时候,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都能对他人有重大影响,要么是让他打开心门,要么是从此关闭。

当对方经历了痛苦的事情,失落、沮丧、痛苦不堪时,我们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一个无言的拥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很难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鸣,让他对你敞开心扉。

有一位中学生在她的QQ空间里写道:

“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拉我出去。我们并排坐在草坪上,十几分钟过去了,她一句话都没有说。从她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她遇到什么伤心的事情了。然后我轻轻抚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关切地说:‘你不会是拉我出来看月亮的吧。’瞬间她就破涕为笑,笑过之后大颗大颗的眼泪滴落下来。我只是静静地抱着她,任她在我怀里哭泣,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说教、追问,而是一颗体味她的心。此刻,她的心向我敞开,而我也抓住了这颗心。自从那晚之后,我们的关系上升成了知己、以心读心的最好朋友。”

注重细节,把握细节,运用细节。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以小的代价换得未来的巨大“福果”。

在人际交往中,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一个表面上看来非常微小的细节可能会对交往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注重细节,把握细节,运用细节。蝴蝶效应使我们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 CS8zIWYgUX52Eqxqc67Gd1datoRFs/sKl/NVdXvc6uKrtvw0ZcAuWb9sPWk0Pe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