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摸清深浅再抬脚

老黄牛要进入新的草地吃草,第一要务就是要了解这块地草的长势、草丛的密度、泥土的厚度,还要注意与牛群中的老牛们处好关系,否则的话,非得被排挤出去不可。职场上也是如此,因为不满于自己过去的状态,换上狼眼的“老黄牛”必须慎重考虑要进入的新领域。很多事情都是在过去未曾学到过,也根本无法学到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这些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在进入新草地之后,必须很快对草的长势、草丛密度有迅速准确的了解,以免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

草多深,料多肥,自己心里先要有个底

老黄牛要想在新的草地吃草,首要的事情就是了解这块草地的情况。否则的话,是极有可能出大问题的。要是一不小心踩进烂泥潭,那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牛命呜呼”了!

尽快掌握新“草地”的布局

作为一头新入职的“老黄牛”,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了解新单位的企业文化和内部规定,是注定要吃大亏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就在于能否快速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

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宗教,宗教是充满力量的,宗教的力量有时甚至是无限的。企业老板就相当于企业中的教皇,他对自己思想的宣讲和传达,就是在传法、布道。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老板认可并推行的一系列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与处理事情的原则,还包括各种潜规则。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有的崇尚张扬,有的崇尚沉稳;有的要求员工按部就班,有的需要员工更活跃。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方式、领导思维上,还表现在员工们推崇的服饰文化、人际交往的艺术上。这些往往就是企业的生存法则,也是你进入公司之后面对的那块草地。它将最终决定你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公司、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怎样与领导和同事们打交道。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必须及早适应新环境,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但凡比较优秀的公司无一不对企业文化有着执著的追求,而对于新员工来说就是要快速适应这种文化需求。

作为一头新来的“老黄牛”,刚刚进入一个新圈子时,遭遇到的情况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很快熟悉本地的“草地长势”,然后把自己融入其中,以便在将来的日子里尽情发挥,使自己的工作“如牛得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进入一片新“草地”后摸不清“草地长势”,被别的“老黄牛”排斥。作为新来的“老黄牛”,一定要尽快搞清此地的规矩,因为这对你以后能否在这片“草地”站稳脚跟是个极大的挑战。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不得不被迫离开此地,另觅新地界了。

老黄牛生活在牛群之中,改变不了现存的这个世道,也不可能让世道适应自己。唯一可行的就是,你要尽快融入,适应新环境。在了解了企业的状况后,就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企业文化。

如果你发现“牛圈”的“老黄牛”们经常加班加点,你就不能按时来按时走,否则不但你的“头牛”看不惯你,就是你的同“牛”们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印象。

王先生在一家外企工作,白天大家都不太紧张,但每天却总要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这就是一种文化。王先生说一旦发现谁在下班时间到了之后马上离开,往往就意味着这个人不想在这里做了或者就要做不下去了。

作为新来的“老黄牛”,你必须向“老牛”和“头牛”们看齐。一般而言,在他们离开之前都不应该离开。再比如有的单位奉行“A管理模式”,严禁越级汇报工作,如果你不注意这一点,不但会在你的直接领导处触霉头,还可能由此得罪你的“头牛”,使他对你产生防范心理。但也有例外,据说在惠普,这就是受鼓励的行为。若是遇到这样的文化,想尽快站住脚的你就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向本单位中有影响力的人推销自己。

为了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进入新草地的“老黄牛”最好主动去了解和适应新的企业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发展史、经营理念、决策机制和关键的人际关系等等。

认真对待新“牛”培训

老黄牛进入新的草地吃草,肯定需要在本地牛的指导下才能很快地了解情况。新入职场的“老黄牛”也是如此。新“牛”培训又称岗前培训、职前教育,是一个企业录用的“老黄牛”从“局外牛”转变为“圈内牛”的过程。新“牛”培训不但可以帮助“老黄牛”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福利待遇、可用资源等等,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大义灌输到你的大脑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新“牛”培训的重要性,在新“牛”入职时已不仅仅只做简单的引见,而是往往会安排许多内容丰富的培训等待着新“牛”们,这就为“老黄牛”接触企业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最好的事例莫过于服务宗旨为“真诚到永远”的海尔集团。他们在新“牛”报到后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师兄师姐亲自讲述自己对海尔的感受,并以此来理解海尔。当然,新“牛”也可以通过面对面与集团最高领导沟通的机会,来了解升迁机制、职业发展等问题。这些无疑都可以使新“牛”快速了解海尔的企业文化。事实证明,这种新老毕业生见面会式的培训方式是很成功的,这使得新“牛”对海尔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

另外还有大家所熟知的联想集团,他们对新“牛”进行的最著名的是“入模子”培训。所有加入联想的员工,在试用期时都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入模子”培训),了解“牛圈”的文化、理念、产品、历史、发展方向等等。从“模子班”里出来的“老黄牛”,都能感到整个“牛”好像发生了变化,联想的一切已经深深植入了脑海。这就好像是“牛圈”把自己的信息放在一个芯片里,然后再把它植入每头“老黄牛”的大脑里,这样的培训,他们如何记得不牢?

离开原来熟悉的地方而投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肯定会有一些陌生的地方,难免有些事情是不会马上就能适应的。这就要求新“牛”在工作中要多学、多问、多了解,对于看得见的规矩,找来“牛圈”的制度、流程和职位说明书,加以学习;对于看不见的规矩,也就是企业文化和潜规则,马上虚心地向老员工请教,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对“牛圈”的方方面可谓了解入微,多和他们交流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在工作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时,千万不要不闻不问,而应主动大方地请教身边的同“牛”,培养自己对“牛圈”的归属感,这样有利于你尽快地融入本地“牛圈”,与众“老牛”们打成一片!

找到自己的位置

刚毕业的小吴去了一家小型贸易单位,单位准备新设外贸部门,希望小吴和几个外语较好的员工去实施。但是几个人都是新手,单位里一时又没有资深外贸业务员,几个人呆了两个月没有什么进展,虽然天天去上班,但对所做的事都不是非常明确,小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其实,有很多进入新职场的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很明确,角色定位也很模糊。一方面渴望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却觉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这时候,作为新“牛”,首先要对企业、对自身有个清楚的认识,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还要学什么,从哪儿去学。有问题要多和“头牛”联系,要想办法跟同“牛”们尽快熟悉。小吴现在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快地从多方面多渠道来获取贸易相关知识,尽快熟悉业务,把自己定位在做外贸这一岗位上,而不能等着“主人”来催促自己。

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是随着生活空间的变换而变换的,若心态调整不过来,行为不能重新校正,你就无法适应新环境,就会左右碰壁,别人也会对你产生诸多误解和非议,你难免会成为一头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犟牛”。但是,你应当明白,“牛”是能动的,而环境是不以“牛”的意志为转移的。“牛”应当主动适应新环境,而没有理由要求新环境去迁就你。所以进行角色转换应是一种自觉行为,尤其应在有效二字上下些工夫,实现角色适时适当的成功转换,将自己及时变成新环境中的新成员。面对新环境、新朋友,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确定好要以什么面孔、怎样的交际基调进入新的交际领域,如何定好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需要你花费时间精力去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大多数企业都会对上岗前的新员工进行岗位培训,而且对员工进行岗位轮换,以使他们熟悉企业的整体运作状况。在这期间,他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发现并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到对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都能尽快上手,这样易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每头“牛”在“牛圈”中都有相应的位置,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必然会在“牛圈”中显得唐突、冒失、蹩脚,也会受到“牛圈”同仁的责怪、怨愤、抵触、嘲弄、打击。

多学、多问,谦虚、稳重

大学期间学习国际金融的李华,毕业后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市场调研的工作。对于外企工作节奏快、管理要求严格的情况,李华此前早就听师兄们提到过。所以,在刚参加工作时,尽量改变自己原来读书时拖拉、懒惰、不拘小节等毛病,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换以投入工作,同时在工作中注意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和请教。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李华对工作已得心应手。“要快速地融入单位的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作中多学、多问、多了解”,这是他谈起进入外企的机会时最深的感触。

绝顶聪明的雷鸣跳槽到国内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后,更是摩拳擦掌,很想大干一场,进入单位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做出一份长达30多页的企划案,放到了领导桌前。令雷鸣迷惑不解的是,领导接到企划案后非但没有表扬他,反而大皱眉头。后来雷鸣通过同事了解到:原来单位一贯奉行稳健经营的作风,而雷鸣的企划案虽然具有开拓性,但是存在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雷鸣等于是没有摸清庙里的规矩就开始烧香了。

每家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对单位的企业文化还没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急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能,这样不但不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还容易弄巧成拙,给“主人”以锋芒毕露的感觉,容易让他产生厌恶感,这是不利于融入单位的企业文化的。作为新“牛”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没有了解单位的企业文化之前,采取谦虚行事的态度是明智的做法,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以至于给其他“牛”留下不良印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处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谦虚行事是必不可少的。孔老夫子都这样谦虚,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谦虚呢?何况你现在还是一头初来乍到的新“牛”呢?

初入单位,一切都是新的,对单位的特点、运营方式尚不熟悉,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你要敦促自己迅速进入角色,别仗着自己是新“牛”,便等着“老牛”们来手把手地教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妨直说“我不懂”、“我还不大明白”,或向有经验的同事讨教。不懂装懂或抛开问题不管是最不可取的做法,那样的话,你就等着再回到老祖宗那“老牛拉破车”的时代去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企业不可能单打独斗。IBM大中国区总裁讲,现在是“打群架”的时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融入到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融入了这个团队。有团队必然有文化和他自身的一套规矩,个人英雄主义是行不通的。想要被一个团队所接纳,就得想办法接受和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团队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在单位里,不论你是“搬运粮草”,还是“耕地拉车”,都需要你去选择,去和“众牛”配合共同完成的。

新“牛”融入团队的一个比较有效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活动。哪怕是共进一次工作餐,也可以加深你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工作中你和同事接触毕竟有限,而且大家又都忙于自己的事务,不可能过多地交流,而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则可以对单位的团队有更深入地了解。对于新“牛”到了新的“地界”的适应问题,当然还有其他有助解决的途径,需要认真学习,细细揣摩。总之,不管你以前是“拉车”还是“拉磨”,有着怎样的光荣历史,一旦进入一块新“草地”,都会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自己的心态和工作技能。快速地认知新“草地”的长势、脉络,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方能顺势而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融入团队并不是拉帮派、搞小圈子。单位是一个讲究团队士气和团结精神的地方,和同事相处,要一视同仁,切不可热衷于在内部分帮分派,游离于单位的主流文化之外。

谁是狼,谁是兔,最好不要惹是非

初来乍到,一定要尽快融入新的圈子里,与大家打成一片,但也要避免卷入无谓的是非旋涡。进入新的“草地”了,你就得想办法尽快地和这片“草地”的邻居们熟识起来,以便以后能够共同为“主人”干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你日后要朝夕相处的同伴了。

从小事做起,快速融入“牛群”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虽然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辛苦劳作,但是同事之间的协作还是必不可少的。与同事相处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你的工作以及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如果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和谐,你就会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反之,同事关系紧张,相互拆台,彼此经常发生磨擦,就会影响到你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你的发展。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向前冲,更何况现在讲究的是双赢、多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所在的部门效益上不去,谁也别想有升迁机会。很多时候,同舟共济比同室操戈更有意义。把自己融进去,而不是跳出来,这是21世纪“团队合作”的最新诠释。很多人都承认在自己的行业内构建人际关系网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可以为自己多开门路,创造机会。与此同时,人们却常常忽略另外一个更为重要也更为基本的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对“后院”安宁有很大的帮助。

尽快跟同事们熟起来好处多多,这将会减轻你对陌生工作的无所适从。你可以从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文件、接听电话等小事做起,为其他同事做些辅助性工作。

低调处事

人与人的差异情形万千,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刚刚冲入新单位的“老黄牛”也往往锋芒毕露,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无所顾忌、目空一切、张牙舞爪,是无法与他人磨合的。其实,“主人”最怕新“牛”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屑于做。这时候,采取沉稳的交际姿态才是得宜的,更有助于实现你与所在环境的磨合。这是一个以静制动的方法,在你自我保留的节制中,你会对新的交际环境做个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把握。或许,在你的身边就有蛟龙猛虎也未可知,且不说那些叱咤风云的“牛魔王”,就是那些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喽罗”们,在关键时刻也可能发挥出令你吃惊的能量,甚至能决定你的去留。采取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契合和交融方法,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技巧。只有你不太拿自己当回事,对他们没有多大的冲击力,使他们感觉不到来自你的潜在的危险,别的人才会对你放心。

少说多做,从小事做起

因为上司或同事往往并不了解你的才能,开始一般不会委以重任,而只是让你做些比较琐碎的杂事、小事。除了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善尽美地把它们完成外,你别无选择,这是取得“头牛”信任的最有效的途径。千万不要自视清高,以为大材小用;或者几天没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进错了“牛圈”。谁也不能一口就吃出头“肥牛”,要想灿烂辉煌,你就得先耐得住寂寞。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复印机没纸了,悄悄地给加上;饮水机没水了,主动给送水单位打个电话;准备一块抹布,发现哪里脏了就搞搞卫生……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非大材小用,往往能给大家留下勤快的印象,又极易于融入同“牛”的圈中,得到大家的帮助提携。但也不能一有大事小事,无论与自己有没有关系,都跑个不停不歇,干个没完没了。说实话,并不是每头“牛”都喜欢你如此,也不是每件事都需要你如此。

适度表现,过犹不及

做事要掌握好一个度,积极表现本无可厚非,因为谁都想给“头牛”留下好印象,何况你是刚来的新“牛”呢?不过也莫忘了四个字——过犹不及。表现自己没有错,但表现得过度了很可能会为你日后的人际关系埋下严重隐患。比如说,你每天提前20分钟到办公室打水、搞卫生,久而久之,同事们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你这么做是理所当然,你就又成了过去的“老黄牛”了。如果某天你突然不做了,大家就会觉得你失职,对你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你会又退回到昔日无限痛苦的日子里了。此外,表现太积极,风头盖过了“老牛”们,也容易招致他们的嫉妒和不满。

勇于认错

对自己的失误或者同“牛”间出现的误会,应主动说明或道歉。同在一块田里耕作,有时彼此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或误会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出现失误,应主动向对方道歉,征得对方的谅解。对双方的误会应主动向对方说明,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对于刚进入新领域的“老黄牛”来说,这可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好办法。别以为这样别的“牛”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牛”都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也许某位同事不是你喜欢的那种人,但对对方提出的正确看法,你也应该乐于接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当有过分好斗的同“牛”向你发起攻击时,你都要举手投降。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方所说的话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说话的人,对待事情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而且你应该力求客观地对待你听到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不是用一种特别客观的方式表达的。有个小秘密一定要记在心里:承认你错了就可能让对方立刻停止与你的战斗,这是一种经典方法。

关心别人的困难

在单位里,同事遇到困难时,通常首先都会选择亲朋好友的帮助。但是你作为他的同事,应该主动问讯。不要害怕主动表达你的关爱,只要你是真心诚意的。比如去收发室取报纸时,顺便就把楼上办公室里同事们的信和报刊都带回来;比如哪位同事工作忙,中午加班,你就主动帮他买午餐;再比如哪位同事病了,晚上打个电话过去问候一下,诚恳地问他是不是需要帮忙,明天能不能上班等。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会大大增加双方的感情,使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即便同事不需要你的帮忙,你的心意他也会领受的。这样,你随时细心地体察同事的需求,时时抱着善意和帮助他人的心态,同事圈子一定会很快地认同和接受你的。同时,其他同事也会注意到你的举动,无形之中就为自己树立了善良、大方、富有同情心的好形象。这样自己在“圈里”的“牛气”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让对方知道你也很需要他

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内心里,每个人都迫切地想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让人家感觉到没有他是不行的。当然,你是否真的需要,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只不过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接纳,提高对方的自尊。对方一高兴,就可以避免矛盾,也可以减少或消除将来可能产生的敌对、怨恨心理。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两三个方面,需要他提供意见或指导。每头“牛”都喜欢自己被其他“牛”需要,自己的意见被其他“牛”采纳,这样他会觉得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公私分明

千万不要把公事以外的个人情绪带进工作中,这一方面保证了单位工作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牛”和你一样每天都在忙碌着、烦恼着,也想寻求轻松和快乐,没有时间和兴趣听你倾诉。所以,从为其他“牛”着想的角度出发,你还是应该少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流露出来。很多单位不喜欢员工之间相互打听薪酬,因为同事之间的薪酬往往有不小的差别,所以发薪酬时,“主人”有意单线联系,不公开数额,并叮嘱不让别人知道。同工不同酬是“主人”常用的手段,用好了,是奖优罚劣的一大法宝。但它也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就容易促发“老黄牛”之间的矛盾,而且最终会掉转刀口朝上,矛头直指他自己,这当然是“主人”最不愿看到的。所以,“主人”们对包打听一类的“老黄牛”总是格外防备。你切记不可犯这种低级错误,以免被“主人”开除,永不录用。

保持距离

人际距离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通常表现形式。双方关系亲密,相互间距离较近;双方关系生疏,相互间距离较远。与新同事新朋友初次交往,彼此不熟识、不了解,关系刚刚形成,距离自然是较大的。你若生硬地去与其亲近,则有违交际规律,对方不仅不会做出友好表示,还会产生反感情绪。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会把你置于被动地位。保持适当的距离,能给对方冷静观察你、认识你的机会。大家会在逐步熟悉和了解中,逐步引起思想的共鸣,达到情感的交融。关系慢慢亲密了,彼此的距离就会悄然缩短。保持距离的原则是:限定在对方可以认可的范围之内,并且能够有效地促使双方相互吸引,不致于太亲密,也不致于太疏远。

展现自己的交际魅力

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难舍难分,这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寻求磨合途径时当然要在这方面想办法。一个人在交际中形成对其他人的吸引力表现为他的交际魅力,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体,包括人的形象、知识、品德、能力、语言、幽默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一个充满交际魅力的人,其他人会主动亲近他、接受他、适应他。人际之间的差异、矛盾会得到有效消除,人际关系磨合会呈水到渠成之势。所以,要想在新的环境里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交际环境,给自己带来一个理想的交际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培育出自己独特的交际魅力,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交际风采。

职场礼多“牛”不怪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人与人的交往中,礼貌是基本的礼节,在单位里也是如此,凡事讲点礼貌能使工作更顺利。

礼在人前

一些刚刚进入新单位的人总是为无法融入同事而苦恼。其实,要打开陌生同事的心扉并不难,只要你表达出了自己的真诚。“礼多人不怪”,初来乍到的新人不妨送点小礼物给同事。礼品不一定太贵,几块钱的小工艺品,畅销的口袋书,或自己手工制作的卡片、幸运星都是可以的。不过,给同事送礼物时要点好数,落下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为你将来的前程埋下“地雷”。

“主人”是天

老板是单位的主人,他就是单位的老天。“主人”拥有较高的权威,做出的决策才有可能被顺利执行。如果“主人”失去了单位主心骨的地位,“老黄牛”们势必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所以,为了单位的长远发展,你可以为单位献计献策,但最好别随意挑战“主人”的权威。

多说好话

不管是见到谁都要亲切地打招呼,对待“头牛”和单位里的长辈更要恭敬加热情。在任何场合,都要用适当的方法热情对待他们,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对未来的一笔投资。哪怕是别的部门的领导,或者是你所厌恶的人,也应该对他们的长处加以赞赏,这一样会给你带来回报。

热情不光是说漂亮话,而是说长辈和领导喜欢听的话,问候、商量、关心、敬重的口吻是必需的。但是切忌不要太露骨,不能让别人感觉到你在对待他们和对待“头牛”上有太大的差别。否则的话,那些“老牛”们是看不上你的。客观地说,对上级与普通同事应该是稍有区别的,但不能那么明显,不能做奴才相。而且对初来此地的新“牛”,一个好的群众基础可能比“头牛”的赏识更实用。对别人最好的回答是“是”、“好”。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立即表示赞同,给自己一段时间,表现出你的谨慎和细致,然后给别人进一步表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说服”你,“教导”你,这样你的赞同就会显得更具价值。

把每一次赞美当做一次学习的过程,把他人的优点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别人也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同时,在实践中学会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好意。想让别人对你有好感,并愿意成为你的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的兴趣也产生“兴趣”。

以柔克刚

水火是不相容的,但是再大的火也还是让水给灭掉了。为什么?以柔克刚。在各项活动中,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是最突出的,运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一样会见效。比如,当你在工作中非常需要另一头“牛”的帮助,而这头“牛”与你有某些隔阂,你该做些什么?显然,放弃并不是好办法,虽然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做到,但会使你失去一个得力伙伴。你应该做的就是化解矛盾,让他成为你的忠实朋友。要记着虚虚实实、以退为进,为我所用。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要靠别人跟自己合作才能完成的。人际关系好的人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同样的,人际关系在职场生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条件。如今的小“牛犊”,绝大部分是独苗,刚从大学校园里出来,自我意识较强,来到社会错综复杂的大环境里,更应在人际关系中调整好自己的坐标。怎么对待自己的上司、同事和周边的朋友呢?我们分别来看这些问题。

对待上司要尊重有加。任何一个上司(包括部门主管、分管项目经理、管理代表),干到这个职位上,至少有某些过人处。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人处世方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精彩的过去和骄人的业绩。但每一个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领导听命是听并无必要,但也应记住,给领导提意见、提建议只是本职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尽心尽力干好本职工作,促使全局工作上台阶才是最终目的。要让领导心悦诚服地接纳你的观点,应在尊重的氛围里,有礼有节有分寸地磨合。不过,在提出质疑和意见前,一定要拿出翔实的足以说服对方的资料依据。

对待同事要多多地理解,但是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办公室里上班,与同事相处得久了,对彼此之间的兴趣爱好、生活状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同事,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人家为自己尽忠效力。在发生误解和争执的时候,一定要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人家想一想,理解一下人家的处境,千万别情绪化,把人家的隐私抖了出来。任何背后议论和指桑骂槐,都是职场的大忌,最终都会在贬低对方的过程中破坏自己的形象,而受到旁人的蔑视和抵触。同时,对工作我们要拥有诚挚的热情,对同事意见的支持则必须慎重。支持意味着赞同、接纳人家的观点和思想,而一味地不讲原则地支持只能导致盲从,会滋生拉帮结派的嫌疑,影响公司决策层对你们的信任。

对待朋友要细水长流,及时地联系,不要临时抱佛脚,遇到困难了再去烧香。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在现代激烈竞争社会,铁饭碗不复存在,一个人很少在同一个单位终其一生。所以多交一些朋友很有必要,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因此,空闲的时候给朋友打个电话、写封信、发个电子邮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语,朋友也会心存感激,这比邀上大伙撮一顿更有意义。

王良在一个大公司一时难展才华,心情郁闷。朋友得知后,邀他到一家略小的企业试试,结果如鱼得水,半年之内就荣升部门主管,这就是交朋友的好处。在生活中,有时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就拉近了朋友的心。对方视你为亲切、善解人意的朋友,有好机会能不先关照你吗?

如果你很有才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荣升到领导的位置上了,那么就应该多多地帮助昔日的兄弟。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职位上的差异,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员工及下属面前,我们只是一个领头带班的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荣耀和得意之处。帮助下属,其实是帮助自己,因为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得愈好,工作就会完成得愈出色,也让你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尊重,树立了开明的形象。

而聆听更能体味到下属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况,为准确反馈信息、调整管理方式提供了翔实的依据。美国一家著名公司负责人曾表示:当管理者与下属发生争执,而经理不耐心聆听、疏导,以至于大部分下属不听指挥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换掉部门经理。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工作中出现竞争对手是难免的。许多人对竞争者四处设防,更有甚者,还会在背后冷不防地“插上一刀踩上一脚”。这种极端,只会拉大彼此间的隔阂,制造紧张气氛,对工作无疑是百害而无一益。其实,在一个团体里,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有可爱的闪光之处。你不妨这样想想,你为什么会有竞争对手,这不正是证明你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吗?当你超越对手时,没必要蔑视人家,别人也在寻求上进;当人家在你上面时,你也不必存心添乱找茬,因为工作是大家团结一致努力的结果,“一个都不能少”。无论对手如何使你难堪,千万别跟他较劲,轻轻地露齿微笑,先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吧!说不定他仍在原地生怨气,你已完成出色的业绩。露齿一笑,既有大度开明的宽容风范,又有一个豁达的好心情,还担心败北吗?说不定对手早已在心里向你投降了。

小心“主人”的甜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一个精明有心计的老板常常会用渗透有个人情感的言辞来笼络员工躁动不安的心。这个就是公司的“主人”为他的员工准备的“甜点”。

你是我的左右手

小舟是刚进公司的新人,由于工作绩效出色,备受老板赏识也赢得了同事们的支持。在一次与老板的私人谈话中,老板意味深长地拍着小舟的肩膀说:“……你和他们不一样,你是我的左右手!你就是我在职员们那里的耳朵和眼睛,我需要你及时向我汇报其他职员的工作情况和他们私下聊的一些事情!”涉世之初的小舟把老板所说的一切都信以为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板的左右手。

此后,他不仅在工作中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和精力,而且还经常向老板汇报同事们的情况,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时间长了小舟却发现他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生存环境越来越困难。同事们和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了,什么事情也不和他提及了,同事们和他的关系变得敏感和紧张起来,真正把他当做老板的心腹和耳目。小舟成了名副其实“内奸”和“眼线”。

一个老板对下属的关心与问寒问暖一定不会离开工作目的。他希望你做的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涉世之初的新人不要被“你是我的人”这样的甜点迷惑住。不要天真地以为你有缘能和老板成为朋友。记住:你和老板是有距离的。在一个单位里,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你永远不可能和他成为朋友。过分地亲近他,只能让你众叛亲离,陷入孤立的境地。

我是最信得过你的

小凌是公司的销售主管,在一次老板出差的时候,老板信任地拉着小凌的手说:“这里的一切全交给你了!对他们我不放心,我是最信得过你的!”

在老板离开后的第三天,客户打来电话,反映同类产品现在开始促销,并咨询该公司的产品是否也有相关的优惠活动。小凌突然想起来,老板离开前他曾经申请过相关事情,也提交了相关报告,老板做了口头指示,但未做详细的布置和工作安排。本应一直坚持逢大事向老板汇报请示的小凌耳边响起了老板临行前的重托,于是自作主张,实施了自己的促销方案。此事在外地扩大市场的老板却全然不知,这样老板就陷入了很被动的局面。当然,小凌的下场只能是被开。

所以,年轻的职场新人,当老板离开,把工作交给你时,通常会对你说些鼓励、信任的话。但你要学会捕捉老板的“弦外之音”,不要把老板所说的一切都信以为真。

“这里的一切全交给你了”、“我最信赖你”之类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对你工作积极性的勉励。你要切记,交给你的只是工作而已,而不是老板的位置和权力。千万不要不知深浅,把自己当成老板,自作主张,指点江山。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向老板汇报,请求指示,以电话请示的方式来扩大他的权威。而自作主张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

好好干,公司是不会亏待你的

小梁是公司的业务骨干,经常为自己的额外工作加班加点,并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而每一次老板都会扔个“甜点”给她,“好好干!我是不会亏待你的!”但老板却丝毫没有支付加班费、奖金和补助的意思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和老板说“不”的确很难,但是你是超人吗?不是。所以勉强自己的事情还是越少越好。要学会说“不”,学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职场如战场,很多时候自己的忍耐和好脾气会使自己因小失大,影响职场生活。

适时地舒展一下自己的个性,你的饭碗反而会端得更稳!别让“主人”以为你好欺负,既然自己付出了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

自我检测

掌握同行业同等职位的人员配置和薪金最新行情。了解自己薪金所处的位置以及可以活动的空间。

自己建立一个绩效清单。定期进行填写:自己做了多少工作,怎样做到全心全意(注意列出具体的时间,措施,工作效果),取得了哪些成绩,为公司节省了多少资金。这样,以后提出加薪就会有理有据了。

坦诚相见,说出你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以及自己的专业技能。

不要怕惹老板不高兴,该争取的东西就得争取。想想自己付出的辛苦,精力,你向他提出加薪也不是什么非分之想。况且,他不是有言在先,“不会亏待你的”吗?既然不会亏待你,那就让他表现出来吧。

关键时刻划清界限

站对圈内队伍

李明是某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进入一家大型的单位之后,被老板看好,未来的人力资源部部长极有可能是让他去做。当时单位的副手找李明谈话,他一再强调很多高级领导管理上的短视,用人唯亲。与此同时,又吹捧李明有管理学识,竭力与他套近乎。聪明的李明觉察到味道有点怪,就装作对这些事情没经验,想办法退了出来。几个月后,由于老板忍受不了那位副手在单位里面培植私人势力,对他进行清退,而李明则顺利地升任了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如果不是李明发现得早,作为一头新加入的“老黄牛”,搅进这种是非圈子,肯定必“死”无疑。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灌输的是忠君爱国精神,最瞧不起的就是叛徒。比如康熙,一生重用明朝降臣,却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气节的鄙夷,编制明史时下令把他们统统编到“贰臣传”。企业里面也是这样,对那种立场反复的“老黄牛”,一般也是看不上眼的。一般情况下,除非“头牛”有明显危害企业的行动或者营私舞弊的行为,你就得别无选择地与“头牛”站在一起。否则,“头牛”就会把你当成打击对象。即便你想另择“明主”,由于你还没有成为人家核心圈子的人,所以不可能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所有的后果也只有你自己扛了。

对进入一块新“草地”的“老黄牛”来说,要求你立即能辨明方向,站对队伍也不容易。不过,只要你花上一番工夫,先和其中的几位熟悉起来,从中找到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与之建立友谊,就能打造自己的社交圈。这样,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愁没人对你进行点拨;遭到恶意刁难时,也不致没人出手援助。不过一定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应把握一个度,刚刚进入新“地界”千万不要表现得太过火,拉帮结派只会引起别人对你产生对立情绪,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日常的工作中,你最好的选择是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别露出接近任何一个团体的倾向。一般而言,作为一头新“牛”,不会有别的“牛”来难为你,纵使有“老牛”去拉拢你,你也不能乱钻“牛棚”。装傻充愣是较好的招数,这样可以为自己赢得明了事件端倪的时间。

处理好矛盾关系

伴君如伴虎。“主人”能让你加入“牛圈”,给你一切,同样他也能从你眼前拿走这一切。怎样拿捏准与“主人”的距离,向来是刚进入单位的新“牛”们的一大困扰。既不能拒之于千里,也不便紧紧追随。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牛”中豪杰,进入“领地”不久便直接向“主人”献计献策,那么你可能得到两种结果:一是重用你;二是“主人”毫无反应,甚至斥责你。第一种情况当然可喜可贺,但若不幸出现第二种情况,你就处境堪忧了,因为直接领导你的“头牛”会因你无视他的存在而给你小鞋穿。因此,和“主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尽量避免马屁精的嫌疑,否则你会在无形中失去许多同“牛”的信赖。当然,对“主人”还是要绝对尊敬的,他不是你的父母,由不得你耍“牛脾气”,万一与之产生冲突,断了你的“粮草”不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永远地跟这块“草地”说拜拜了!

领导的错误和部门的问题往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你的部门出了问题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与大家一起改正问题,为自己正名。此时,最佳的做法就是发挥聪明才智,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千万不要得罪“头牛”,你可以不做他的眼线,但也绝对不能成为他的敌人。

避免卷入是非漩涡

赵天明曾经在国内某知名单位工作,他之所以被单位解聘,就是因为稀里糊涂地趟了浑水。

当时他做的是行政管理部的副经理,为加强单位的行政管理,他建议总公司设一名行政副总。老板就招回了一位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副总,但在组织结构设置上又搞得很滑稽,让他专管行政管理部,事实上等于给行政管理部找了个后娘。这名副总原来在企业里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但由于同其他三名副总联合搞兵变被辞退,现在回来搞行政,就有许多的阻力。他的处理方法很极端,把行政管理部的职能无限扩大化,要求行政管理部为各个部门订立计划,安排工作,把其他部门当做纯粹的执行部门。实际上,他只是想把行政管理部当成是为自己树立威信与地位的工具而已。行政管理部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赵天明这位硕士经理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连司机都调侃他:“如果你再当半年经理,估计做和尚就不用剃头了。”

于是,赵天明就出头与那位行政副总理论,说这样行不通,不符合管理学原理。几次下来,这位副总非常恼火。安排给行政管理部的工作又没有结果,于是他就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赵天明身上,上下级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就在这时,分管经营的副总找到赵天明,希望他去负责一个经营家具的单位。搞经营一直是赵天明想尝试的工作,他就答应了,但是赵天明犯了一个大忌。由于行政副总想通过行政插手经营副总的权力范围,他们已经结成了冤家,所以行政副总认为这是经营副总釜底抽薪的手段,欲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对赵天明请求调职的报告非常恼火,坚决要求将他解聘。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老板先后派单位顾问与总经办主任进行疏通工作,但行政副总坚决不妥协,硬逼赵天明离职。可是赵天明坚持要等老板回来,向老板申辩。他说了好多,老板一直没有出声,最后他问赵天明,你觉得你与副总相比,谁强?赵天明老实地回答说,从行政管理知识方面来说,副总不如自己,但他的经历很丰富,在综合管理方面有一定高度。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自己确实不如他。结果老板顺水推舟说,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这样,赵天明被迫离职了。

为什么赵天明被挤兑走了,因为他违反了行政副总的旨意吗?不光是这个原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进了与行政副总为敌的经营副总的阵营里,成了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又怪得了谁呢?刚进入单位的新人们,你们可要认清形势,千万不要卷入是非漩涡。

圈内“庸牛”惹不起

职场里有这样的不成文的规则:应该向努力敬业的同事表示尊重并向他们学习。潜规则却拓宽了“努力”与“敬业”的外延,说懒散闲在的平庸之“牛”也不能得罪。

原以为外企的人各个精明强干,谁知过关斩将的赵燕进来一看,原来不过如此:销售部的小张天天晚来早走,3个月了也没见他拿回一个单子,统计员琳琳,整个一个吃闲饭的,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件:统计全厂203个员工的午餐成本。天!赵燕惊讶:没想到外企还会“白养”如此的闲云野鹤。

那天,赵燕去行政部找阿文领文具,小张陪着琳琳也来领,最后就剩了一个文件夹,赵燕笑着抢过说:“先来先得。”琳琳可不高兴了,说:“你刚来哪有那么多的文件要放?”赵燕不服气,“你有?每天做一张报表就啥也不干了,你又有什么文件?”一听这话琳琳立即拉长了脸,阿文连忙打圆场,从赵燕怀里抢过文件夹递给了琳琳。

赵燕气哼哼地回到座位上,小张端着一杯茶悠闲地进来:“怎么了MM,有什么不服气的?我要是告诉你琳琳她姑姑每年给咱们公司500万的生意……”然后打着呵欠走了。

下午,阿文给赵燕送来一个新的文件夹,一个劲儿向赵燕道歉,她说她得罪不起琳琳,那是老总眼里的红人,也不敢得罪小张,因为他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不少部门都得请他帮忙呢,况且人家每年都能拿回一两个政府大单。赵燕说那你就得罪我呗,阿文吓得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在这里我谁也得罪不起呀。

赵燕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其实,稍动脑筋就会明白:老板不是傻瓜,绝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人白领工资,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平庸同事,说不定担当着救火队员的光荣任务,关键时刻,老板还需要他们往前冲呢。所以,如果没什么事,你最好离他们远点,惹不起他们最好别去碰他们。

一般人都认为,在单位里只要尽心尽力,取得业务实绩,赢得老板的赏识和欢心,加薪提升就指日可待了。而对那些一般行政人员,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认为得到他们的协助是理所应当的。更有甚者,会对他们指手画脚,急躁起来甚至会对他们颐指气使,拍桌瞪眼,把人际关系学的那一套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有些办公室人员的职位虽然不高,权力不怎么大,跟你也没什么直接的工作关系,但是,他们所处的位置却非常重要,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他们的资历比你高,办公室的经历比你多,要在你身上找点毛病、失误,实在是易如反掌。

别轻视办公室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它们往往能左右你的工作效率;更不可小看那些平日不起眼的所谓“小人物”,他们的潜能会让你大吃一惊,甚至影响到你的业绩和升迁。财务、人事、文书,甚至看大门的,说不定都是老板的心腹——是你绝对碰不得的“红灯族”。

新“牛”之三大禁忌

在与众人相处的问题方面已经讲了很多了,但是以下三点是需要反复强调,牢记在心的原则。犯了这三个错误,你离开这个单位的日子恐怕也就不远了。

远离是非

在你身边的同事中,总有一些人爱说长道短、评论是非。作为新人,不可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没有正确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此时,最好做一头沉默的“牛”。既不参与议论,更不散布传言,也不要急于与某个圈子的人打成一片,以免一不留神卷入是非漩涡。而且千万不要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有人开头,也要尽量避免这种话题。日常生活中遇到同事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时,千万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被他的话左右了你的思想。更不能学习他的做法,这是同事间最大的忌讳,它不仅伤害到其他人,也给自己惹来一身的麻烦。同事之间要以友好、和谐为重,这需要你用心来经营。在所有的时候,都要管好自己这张嘴。把夸夸其谈的时间、抱怨的时间、与同事探讨家长里短的时间统统用来冷静地思考、高效率地做事。

小心身外之物连累你

因为共同工作的原因,同事们相互之间难免有相互借钱、借物或者馈赠礼品等物质上的往来。但是,作为新来的人,切记不要马虎,每一项都应该记得清楚明白。即使是小的款项,也应记在备忘录上,以提醒自己及时归还,免得忘记了引起同事们的误会。向同事借钱、借物,应该主动给对方打张借条,以增进大家对你的信任。有时,出借者也可以主动要求借入者打借条,这也并不过分,借入者应予以理解。所借钱物不能及时归还,应每隔一段时间向对方说明一下情况。如果初来乍到就因为身外之物而把你的形象搞得乱七八糟,那真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远离导火线

你可能会在工作中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谁?”“你们那么有名的学校就是这样教你的吗?”“你从来就没听过什么叫应急计划吗?”……这些问题以及那些数不胜数的变数,根本就不是询问什么信息,他们只是为了使你失去平稳的心态。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去回答他们——你只当他们是在对牛弹琴就可以了。你只管回到你的主题:你计划做什么?以及你希望怎样做?这样,不给这些找茬的人向你挑战的机会,就有可能减少他对这一类威胁性问题的依赖。你也就远离了导火线,大火自然就烧不到你了。

会干啥,能干啥,站对位置再动嘴

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兴趣、爱好。不要盲从,别的“牛”能吃到的,你未必就能行。但是你能做的事情,其他“牛”也不一定都能代劳,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站对位置再动嘴

有一段时间,单位的业绩出现了下滑,同事们也少有笑语。领导体恤下情,组织了一次郊游。有人带了毽子,大家围成一个圈左右横传,没两三下便有人踢偏,所有人一拥而上,结果撞得人仰马翻,毽子却如失羽的鸟,“啪”地掉进附近的草丛。接二连三,屡试屡败。结果谁都不承认是自己的错。让大家挨个踢了一回,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踢几十下,甚至上百下的高手级的人也为数不少。这个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派一个人到圆圈中间去,毽子一旦出险,让他立即冲上前救援。这一招果然有效,连续踢的最高记录上升到了几十下。

夕阳下山,大家也都玩得非常尽兴,路上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所有的圆,都需要圆心,它是一点与另一点的援臂桥,在人所共有的鲁莽、犹豫、偏差间,不单单是衔接,也是随时紧盯,查缺补漏。这个位置,不可或缺。一人说:核心是必需的。另一人说:但最重要的并不是他的才华和能力,而是……经理慢吞吞地接口:他的位置和责任。众人相视而笑。

这次郊游对单位的震动很大,单位上上下下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承担这个位置的责任。许多人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就像踢毽子一样,你越努力,结果越糟糕。

从那天出去踢毽子回来后,单位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每个都从自身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位置,都明确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单位的效益直线上升。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你是否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

有人会问:“位置为何物?”

位置,简单地说,就是处于某种环境中时,一个人的角色。比如,你与父母在一起,你的位置就是做一个好儿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就要做一位好丈夫(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在工作中,你更要找好位置、扮好角色、负好责任,做一个优秀的员工。

找准位置才能够负起责任!在你的周围,或许就有好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干什么,更不知道责任是什么。他们从来不去考虑对组织的贡献是什么,也不去考虑自己在整个人群工作中应发挥什么作用,责任在哪里。找准位置,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在整个位置上的责任是什么,同样会明白自己逃避责任的后果是什么。位置意味着责任!如果在人群中,每个人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责任空缺和工作空白区就会减少。犯了错误,是谁的问题,谁该受到处罚,就会很清楚,就不会有扯皮现象的发生。把工作中的具体责任(整个工作责任中对应自己位置的那部分)划分清楚后,你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为自己定好位置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即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正确界定自己的优势后,接下来你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设定你的人生目标。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每一位职场人士都相当重要。

为了最终达成目标,目标设定可以按远期、中期、短期来进行,对短期目标还需要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明确的小目标,这样有利于一步一步地实现每一阶段的目标。

没有人生的目标,犹如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上的孤舟,没有航向,随时都可能被海浪打翻,被大海吞没。职场,也是如此,它是人生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人生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职场上度过的,职场上没有目标,错位了,那么你人生的重要的部分也就荒废了。

初入职场,如果没有对自己很清晰而准确的定位,往往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惑中。职场定位是一个认识自己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的过程,如果自己无法把握,可以请专业的职业顾问一起为自己把脉诊断。人生不可能只有一次选择,职场定位也不可能一次定型,重要的是,当你选择了发展的方向时,就应该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自以为是

宋明是某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后来又顺利地考入了本校的研究生。他如愿成了一名助教老师,他干得很出色,并顺利地评上了讲师,只要他继续干下去,评上副教授、教授那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宋明觉得自己应该闯出去,于是他又报考了母校的MBA,他想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很轻松地拿到了MBA证书。接下来,从学校辞职,只身闯荡人才市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辗转于各大城市寻求机会,几个月过去了,却还是只能怀揣着MBA证书顾影自怜。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有这么好的教育背景,这么高的学历,却没人肯给他机会?

其实,是他没有将自己的专长用到职场上,他能够胜任的职位上,他盲目地认为做职业经理人就是适合他的好工作,但他的专长在于干培训类的工作。他之所以到处碰壁,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就是因为他在选择做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方面没有搞清方向。

博而不专

刘志是某重点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他还选修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并顺利地获得第二学历证书。他还读了所有他认为是市场热门的课程,并且都获得了相应的证书。大学毕业以后,刘志胸有成竹地带着一大摞证书到处应聘,许多公司都通知他参加面试。然而,应聘一圈下来,居然没有一家公司聘用他。有一家通讯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陶伟和刘志面谈完以后,有些调侃地对刘志说:你好像是个考证专业户,但是对你自己该往哪一方面发展却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刘志学的是国际金融专业,其他专业似乎也都是他的主修,结果让用人单位对他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不知道他到底“专”在哪里。

其实,刘志应该分清主次,重点突破,给自己做好职场定位,比如专业从事国际金融职业,把自己身上具备的其他素质作为获得人力资源经理赏识的辅助。要明白全能型的人才是所有企业都渴求的,但全能的前提是“专”。

认清自我

何金毕业于某重点学府旅游专业,她喜欢旅游,想到一家旅游公司带团到处游玩。毕业后,何金兴致匆匆地到一家著名的旅游公司应聘,笔试、外语口试都没问题。但当她接受面试时却遇到了问题。她才刚开口回答了一个问题,主考官就显出不悦,然后很客气地对她说,如果公司有合适的职位,一定会再跟她联系。何金心情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但她越想越不甘心,她只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淘汰。人力资源总监告诉她说:你的普通话太不标准,这怎么能胜任导游职业呢?“普通话标不标准很重要吗?”何金心里不服。她不死心,又到另外一家旅游公司面试,结果,还是一样。

何金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前程,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给自己定位、规划。存在的缺陷如果能矫正,那最好不过;要是不能矫正,虽然不适合干台前工作,做幕后工作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如旅游策划,这同样也可以圆自己行走大自然的愿望。

人不能往死胡同里走,认清自己,此路不通就走彼路。看好前面的路,适合自己,就赶快走;不适合自己,也要赶紧走。不是继续往下走,而是及时地调整方向,迅速地找准目标,尽快地融入其中。

给自己定位的参考项

盲人骑瞎马急匆匆赶路的结果你肯定知道吧?他不但不会顺利地到达目的地,还很有可能会陷入泥坑或掉下悬崖——因为他看不到目标。无论做任何事情,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偏离目标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职场上,找不到人生坐标的人,如同水上浮萍,整日飘忽不定,终究难以成就大事,而对自己未来有准确定位的人,则会始终如一地朝着目标前进,至少能使自己少走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事先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场行业和自己的未来目标,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是让想进入职场的你把自己的脚步迈得稳重踏实、业绩迅速提高的最简便的方法。

其实,不管是人生目标还是职场定位,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自己进行一番圈点。

圈点的大致内容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方面:

性格特点

你属于什么性格的人?有什么特点?是属于开拓创新型、冷静理智型、稳重护卫型,还是完美理想型?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是多重性格的人,也可能因对某人某事的一时情绪化而使观点发生偏离,但你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就可以了。

个人爱好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更侧重于哪个方面的发展?古人有句名言,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是对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感兴趣,还是对机械制造方面感兴趣呢?你是乐于竞争激烈的市场销售,还是钟情于管理呢?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你的目标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你会更有实现目标的欲望和冲动,更能顺利地将这些目标变成你想让它成为的现实。

自身储备

你的资本储备是否丰富?这里所说的资本储备内容涵盖很多,比如说你的家庭财产是否雄厚,你的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你的学识是否够用,你的才智是否聪慧,你的人际关系是否确实可靠等等,都要加以考虑。

可操作性

你所确立的目标是不是有它的可操作性?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你应该知道,过高的目标比如你想在一年内发财,资产要超过比尔·盖茨,或在两个月内当上集团公司的老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是空中楼阁;而目标过低,容易实现,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要确实掌握好分寸。

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大目标虽然可以由若干个小目标或短期计划组成,但它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大目标来运作,能为你的大目标服务。这就要求你的大目标一定要具有固定性、长远的可持续性,不至于因小事的干扰而总是改来改去。

通过上面五个方面的综合评定,你就会对自己有个新的认识:你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又是什么地方?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在目标的确定上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总体规划了。这样确立的目标就能在以后的职场中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说是对自己了如指掌了。事实上,在这个社会上根本就没有全才,每个人都不是全能的,所以清楚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很重要。

如何给自己定位

通过前面的几点,你应该很清楚定位的要点了,那么,该怎么给自己定位呢?如何才能给自己定准位呢?

有所不为

当你还在努力学习的时候,广泛的接触和参与是非常正确的。其间不仅是寻找机会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过硬的判断能力的过程。在广泛接触和参与中,要明了自己不能够做什么。这是一个排除的过程,在成千上万的事情中,先排除掉自己不能够做的事情,将可选择的范围逐渐清晰化,才更便于准确地寻找机会。

许多人都把成功归功于机遇好,但实际上是否能遇到好的机遇,其决定权始终在自己手中。这是你自己在第一步定位的过程中的判断力的具体表现。为什么“知道不会做什么”被认为是定位自己的第一步呢?因为先肯定自己不会做的,要比先肯定自己会做的具有更广泛的保留空间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在第一个阶段所排除掉的,是自己确确实实不能够做的事,是许多条件的综合情况下,都无法实现的,而且,在前瞻眼光的判断下,不只现在,将来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果断地排除这些事情,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

有所为

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很多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许多不适合的事情也列入追求的目标,常常事倍功半。这种情况不是说不能做,而是值不值得去做的问题。还有的人过于保守,以至失去很多机会,放弃了很多稍加努力就可以成功办到的事。两种情况,都不算真正知道了自己会什么。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斟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判断是否正确总是要在实践中去检验的,在淘汰和被肯定之间做出最后的抉择。

自身专注之事

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是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小时候,父母总说“贪多嚼不烂”,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要专心于一件事情,把足够的精力投入进去,才能把事情做好。因此,当你确定了几条可走的路的时候,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就是第三步所要做的:知道自己会干什么。当你知道自己会干什么时,说明你在人生的这个阶段目标是明确的,也说明你终于可以潜心于这个事情,稳定于此,并且在这方面所积累的东西开始派上用场了。

稳定是成就事业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从业心态,从而反映一个人可能投入的精力,反映他做事专著的程度。所以,要想达到稳定的境界,就必须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

定准位也是具有时效的,上述每一个阶段都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由此,时间也可以检验对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当你总是徘徊在判断与选择之间,没有定论,就不能踏踏实实将行动付诸现实。这对你的成功是很大的障碍。你或许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羡慕别人取得成就后所拥有的一切,也经常议论围绕成功者林林总总的事件。其实更有意义的还在于你从他们的经历中揣摩出的那些理性的东西,以及一些可以为我所思、为我所用的宝贵经验。

切忌越俎代庖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弄清方向外,还要注意自己工作范围是不是对了,辛辛苦苦地干了半天,原来出了“地界”了,冤不冤啊?非但你自己白忙,“主人”也不领你的情,谁让你那么“笨”呢?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下属由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弄得顶头上司尤其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上司很不高兴,对此耿耿于怀。于是,上司处处给你“使绊子”,或不动声色地给你“穿小鞋”,恐怕职场中的人们大都有过这种经历。既然你的角色是为“主人”工作,那么就放聪明些,学会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自己的职位角度上去有节制地出力和做活,切忌越位。

决策越位

在有的单位中,员工是可以参与公司和本部门的一些决策的,这时就应该注意,谁做什么样的决策是有说道的。有些决策,你作为普通“老黄牛”可以参与,而有些决策,你最好不插言为妙。“沉默是金”在这个时候比较管用,你要见机行事。

表态越位

表态,是表明人们对某件事的基本态度,表态同一定的身份密切相关。超越了自己的身份,胡乱表态,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也是无效的。对带有实质性质问题的表态,应该是由“头牛”或“头牛”授权才可以,而有的人不知深浅,作为下属,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头牛”没有表态也没有授权,他却抢先表明态度,造成喧宾夺主之势。这会让“头牛”很被动,这时,“头牛”当然会很不高兴。

工作越位

这里面有时确有几分奥妙,有的“老黄牛”不明白这一点,工作抢着干,实际上有些工作本来由“头牛”出现更合适,你却抢先去做,从而造成工作越位,吃力不讨好。

答问越位

这同表态的越位有相同之处。有些问题的答复,往往需要有相应的权威。作为一般下属的普通“老黄牛”,明明没有这种权威,却要抢先答复,会给“头牛”造成工作中的干扰,也是不明智之举。

场合越位

有些场合,如对外应酬、参加宴会,也应适当突出“头牛”。有的“老黄牛”作为下属,热情过度,比如同客人认识,便抢先上前打招呼,不管“头牛”在不在场。这样显示自己太多,给“头牛”的“镜头”不够,往往让“头牛”不高兴。

在工作中,“越位”对上下级关系有很大影响。下属的热情过高,表现过于积极,会导致“头牛”偏离“轨道”,大权旁落,无法实施“头牛”的职责。因此,“头牛”往往会把这视为对自己权力的侵犯。如果你是这种“老黄牛”,又时不时犯这样的毛病,“头牛”就会视你为危险角色,对你保持一定的警戒,甚至设法来制裁你。这时,即使你有意同“头牛”配合,也为时已晚,他已经发了“疯牛病”,不愿与你配合了。

所以,职场的“老黄牛”要千万记住:切不可越位,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mQ50E8fRhuzLgewUFAQQyAKs1qvN02JvHcroiS7xWdn6AkYYfUdRhkr+cZg5EV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