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悬疑重重的UFO传说——UFO与史前遗迹之谜

苏东坡夜游镇江的金山寺,留下“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的疑问。他是遇见UFO了吗?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记载的不明发光物是怎么回事?乾隆年间为什么会有螺旋状飞行器的记载?光绪年间清人吴有如所作《赤焰腾空图》,反映的是UFO现象吗?玛雅金字塔中的能量场从何而来?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面具人像、文字为什么都古里古怪?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像是何人雕凿的?雕凿如此众多的石像的目的又是什么?阿尔泰山荒原的石人及其相关遗迹,是古代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记录吗?

本章将一一展开悬疑重重的UFO传说,并探寻史前遗迹之谜。

中外古籍中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载

据记载,UFO史上第一篇文字记载的目击报告存在于梵蒂冈埃及博物馆的收藏物中,那是一张古老的埃及纸莎草纸(纸莎草是埃及的国草,当时的古埃及人将纸莎草的茎制作成书写的介质,被称为“纸莎草纸”)。它记录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图特摩西斯三世和他的臣民目击UFO群出现的场面:

“22年冬季第3日6点……生命之宫的抄写员看见天上飞来一个火环……它无头,喷出恶臭。火环长一杆,宽一杆,无声无息。抄写员惊惶失措,俯伏在地……他们向法老报告此事。法老下令核查所有生命之宫纸莎草纸上的记载。”

“数日之后天上出现更多此类物体,其光足以蔽日,火环强而有力。法老站于军中,与士兵静观奇景。晚餐之后,火环向南天升腾……法老焚香祷告,祈求平安,并下令将此事记录在生命之宫的史册上以传后世。”

在中国,UFO研究是一幅横亘古今的历史长卷。现在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不明飞行物现象的国家之一。除民间传说外,大量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记载散见在中国各种古籍中。

早在三四千年前,中国就有“飞车”的传说,以后又有“赤龙”“车轮”“瓮”“盂”等说法,酷似现代目击者对此种现象的描述或比喻。

除了民间的传说外。在古籍中也有大量的记载。如《庄子》《拾遗篇》《梦溪笔谈》《御撰通鉴纲目》《二十四史》《山海经》等。此外,在许多地方志中,对这类奇闻异象有极为丰富的实录。如在《湖北松滋县志》中更是记录了类似所谓“第三类接触”的事例。

宋代学者苏东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曾夜游镇江的金山寺。当时月黑星稀,忽然江中亮起一团火来。这一奇遇使苏东坡深感迷惑,于是在《游金山寺》一诗中记载了此情景:“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

宋代科学家沈括是用“地学说”来解释UFO现象的。他曾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记载不明发光物事件:“卢中甫家吴中,尝未明而起。墙柱之下,有光熠然。就视之,似水而动,急以油纸扇挹之。其物在扇中涅晃,正如水印,而光焰灿然。以火烛之,则了无一物。又魏国大主家亦常见此物。李团练评尝与予言,与中甫所见无少异,不知何异也。”

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张周生介绍,乾隆年间广东《潮州府志》记载,明神宗万历五年十二月初三夜,尾星旋转如轮,焰照天,逾时乃灭。此记录为典型的古代螺旋状飞行器的记载。这些记录为那些认为螺旋状飞行器只有现代社会才有的论断提供了反面证据。今日人们所见的螺旋状飞行器形状在古人的记录中是“尾星旋转如轮”,而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清代画家的《赤焰腾空图》被认为是一篇详细生动的UFO目击报告。清代画家吴有如的晚年作品中有一《赤焰腾空图》,画面是南京朱雀桥上行人如云,皆在仰目天空,争相观看一团团熠熠火焰。画家在画面上方题记写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见火毬(即球)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

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赤焰腾空图》将火球掠过南京城的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发光强度、飞行速度皆进行了明确记述,然而各种猜测又不得其解。此画约作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一百多年前,世人尚无飞碟和UFO之说法,画家显然未能意识到,这幅《赤焰腾空》图,竟成为今人研究UFO的一则珍贵的历史资料。

民国时人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曾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

各人(编者注:在成渝方言中,用“各人”来表示普通话的“自己”。)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通讯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追击,使更多的UFO目击事件呈现在公众面前。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

古埃及金字塔中令人费解的谜团

人类出现初期虽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却留下了很多古迹。这些古迹反映出当时人类的智慧,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最形象的“实体文字”。现在,我们便谈谈埃及金字塔。

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00多年前。金字塔有很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特征。胡夫金字塔由25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每块巨石重12吨,如果按每天堆砌10块巨石计算,也需664年。在金字塔高1/3处,有只垃圾桶,尽管桶内温度相当高,但死猫等尸体不仅没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成“木乃伊”。有人提出,这是因为金字塔结构是一种较好的微波振腔体。

金字塔的一些数据也说明那时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具有高级智慧的人。其设计的参数极有含义:胡夫金字塔高乘以10亿,大致是地球到太阳距离。大金字塔底的对角线之和是25826.6米这个数字正好是地球两极轴心回到原来位置所需要的年数。在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够再造出一座类似的金字塔,即使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技术手段也不行。这从侧面反映出建筑金字塔的人具有高超的智慧!难怪有人猜测这可能是高智慧的外星人的作品。

考古学家保罗·加柏博士在埃及金字塔进行内部设计技术研究时,发现塔内密室中藏有一具冰封的物体,用探测仪器显示物体内有心跳频率及血压,据推测它已存在5000年了。

科学家们认为,冰封的物体是一具仍有生命力的生物。据在该塔内同时发现的一卷象形文字记载,公元前5000年有一辆被称为“飞天马车”的东西撞向开罗附近,并有一名生还者。卷中称这位生还者为“设计师”,因而考古学家们相信冰封生物就是金字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金字塔是作为通知外太空同类前往救援的标志。然而,令考古学家们困惑的是:那个冰封生物是如何制造一个如此稳固和不会溶解的冰格,而把自己藏身其中的呢?为此,科学家们正在积极设法把该生物唤醒。如果成功,那就可能打开外太空文明之谜了。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知道,利用冰封方法是延续生命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美国人已冰封数十具目前尚无法医治的病人的身体,待科学发达时再唤醒之以进行医治。而外星人在5000年前就已了解这一原理,因此说,外星人是地球上诸多不解之谜的制造者。

闻名遐迩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之谜

长久以来,狮身人面像是神秘莫测的象征。据传它是海夫拉法老建造的(它的人面头像与法老的画像非常相像)。与身后巨大的金字塔相比,它小得像一只猫。但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个硕大的物体,它高达20米,长达73米,是一座平卧的狮子,但它却有一个人头。它的脸部最宽处是4.2米。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建造大金字塔采石场上留下的一大块圆石刻出来的。

严谨的考古学家指出,狮身人面巨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的埃及法老海夫拉统治时期修建的。这个国王的陵寝虽然内部比其父胡夫的金字塔逊色,却以其外部分布有致的建筑群而独胜一筹。海夫拉巡视墓碑时,为没有一个体现其法老威仪的标志而不满,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议利用工地上一块2000吨重的巨石雕一座象征法老的威严与智慧的石像,就这样,驰名世界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就诞生了。

不过,地质家们发现了表明狮身人面像比人们认为的年代可能早一倍的证据,从而在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之间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地质学家断言,狮身人面像的年代肯定更久远;而考古学家们则认为,这一结论同他们了解的古埃及的情况是矛盾的。

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肖赫对吉萨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地震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狮身人面巨像最初雕刻时,裸露在外面的这座巨像周围的石灰石床岩受风化和侵蚀的时间要比人们认为的长得多。另外,狮身人面巨像和其他年代确凿的建筑物侵蚀程度的差异也表明狮身人面像要古老得多。

据推测,狮身人面是它身后墓地的守护神,但没有人能对此肯定。头像上有头饰,额头上有一条眼镜蛇的王室标记。可是它的鼻子有一部分没有了,胡须也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原先它也许是用泥抹过,然后用红漆涂过。在它前面是一个石柱,或者说是一块直立的大理石石碑,上面记录着公元前15世纪图特摩斯四世法老的奇异经历:

一天他外出捕猎小羚羊时,坐在狮身人面像的阴影里休息时睡着了。梦中他得到启示,只要他把狮身人面像上的沙土扫掉,他就会得到埃及的王位。他真的扫了沙土,也真的得到了王位。后来其他法老也来此扫沙。

显然这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处朝圣地。

狮身人面像是刻在石灰石床岩上的,因此它坐落在一个壕沟里。壕沟的四壁给地质学家提供了令人感兴趣,但又不充足的证据。它们被水严重侵蚀的事实,表明这个壕沟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开凿的,因为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降雨量只有那时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进行了揭示声波穿透岩石的地震研究。风化在岩石上造成多孔,声波穿行的速度使科学家们了解到岩石的孔隙度,从而表明岩石受风化和侵蚀的程度。这反过来又使科学家们知道岩石暴露在暴风雨中的时间有多长。研究揭示,狮身人面像的“尾部”是在海夫拉统治时期刻在石床上的,它的年龄约只有巨像前面及两边的壕沟年龄的一半。即是说,海夫拉只是对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狮身人面巨像进行了整修,并纳入他的墓群之中。

考古学家对上述结论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意味着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在海夫拉出世时已经屹立在那里几千年了,显然,这扰乱了他们所掌握的有关古埃及的常识。

地质学家于1991年10月22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质学年会上,提交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巨像的实际修建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

针对上述观点,考古学家争辩说:就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在海夫拉统治埃及以前的几千年间,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根本不可能掌握建造这一建筑物的技术,甚至没有这种愿望。显然地质学家的结论与考古学家和埃及学家“对古埃及了解的一切情况都是背道而驰的”。

至于埃及学家的另一证据,狮身人面像酷似海夫拉,则有人聪明地反问,海夫拉在把这一现有的建筑物纳入其墓群时,难道不能让人整修它的脸吗?当然,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不能排除任何一种可能。

考古学家们坚信,狮身人面巨像的修建技术比已确定年代的其他建筑物的技术要先进得多。因此,将狮身人面像建筑年代再提前几千年是匪夷所思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承认地质学家的看法,即狮身人面像可能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的话,那么,修建这一建筑的不应是当时的埃及人,而是另一群高级智慧生物。

宇宙学的研究者根据金字塔建筑群种种与天文现象的巧合神奇之处,以及塔内遗存的超现代的物品,推测金字塔是外星人在不同时期单独或帮助法老建筑的。

科学家以先进的仪器探测发现,狮身人面巨像之下也有类似金字塔内的密道和宫殿——莫非斯芬克斯真的出自外星人之手,作为外星人的宇航导向的标志,只是后来才被法老利用吗?到底孰是孰非?我们要多久才会知晓答案呢?

目前这一切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玛雅金字塔中的能量场从何而来

玛雅人在3000年前就在中美洲的心脏地带过着安定的生活。约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8世纪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大,北达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南达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这是一片广阔的版图。

所谓的玛雅文明,通常是以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它发祥甚早,到公元初已有象形文字出现。玛雅人有高度发达的天文、农业、数学、历法和宗教仪式,并建有大量的“金字塔”,其水平可与埃及人的金字塔媲美。

1968年,一些科学家在探测金字塔内部时,发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他们在每天同一时间,用同一设备,对金字塔内的同一部位进行x线探测,但所摄得的图形竟无一类同。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科学家后来用激光来探测并试图解释这一现象。

另外,美国的人类学家、探险家德奥勃诺维克和记者伐兰汀,在对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进行考察中,发现了由许多通道互相连接的地下洞穴。起初,他们的考察工作很顺利,发现地道的结构和金字塔内的通道十分相似,同时,他们还找到了古玛雅人的制作品。但当他们继续在地道中考察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德奥勃诺维克想拍几张照片,但照了九张,只印出一张,而这张照片上所摄下的竟是一片涡旋状的白光。他们顿时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是不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玛雅祭司留下的保护圣地的能量场了?于是探测只好就此停止。

金字塔内和尤卡坦地道内的这种神秘的能量场,不禁使人联想起使飞机和船只经常莫名其妙地失踪的百慕大三角区。在那里遇难的船只和飞机连一片残骸碎片也没有留下,甚至海面上连一点油星也没有。遇难前,它们差不多都向基地发出已经接近海岸、全部仪器失灵的报告和看到一片“白水”的惊呼,随后一切联系都中断了。

那么,在百慕大三角区是不是也存在着和尤卡坦地道中一样的能量场呢?

特别是当人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海面下发现一座金字塔后,有人就推测玛雅人可能潜居在水下的金字塔内,或许他们就是这个魔鬼三角区的肇事者。

玛雅奇钦伊查天文台之谜

玛雅人的天文台充满特色,功能和外观都与现代天文台十分类似。

以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为例:它建筑在巨大而精美的平台上,有小台阶通往大平台;一个圆筒状的底楼建筑上面有一个半球型的盖子,是天文望远镜伸出的地方;底楼的4个门刚好对准4个方位,向东方望去,是春分、秋分的日出方向,向东北方望去,是夏至的日出方向,向东南方望去,是冬至日出的方向。

奇钦伊查天文台

玛雅人有好几处天文台,考古学家认定它们是一个天文观测网。最负盛名的奇钦伊查天文台,是玛稚文化中唯一的圆形建筑物。一道螺旋形的梯道通向三层平台,顶上有一对观察星座的天窗。从上层北窗口的墙璧(厚达3米)所形成的对角线望去,可以看到春分、秋分之际落日的半圆;南窗口的对角线又恰好指向地球的南极和北极。

天文台的观察窗,都对准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于1781年由赫歇尔发现;海王星,于1846由柏林天文台发现。数千年之前的玛雅人何以知道它们的存在,又何以掌握它们的运行呢?

埃及金字塔中的神奇能量

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同时它也是神秘能量的代表。在这里,有着无数的谜团吸引着人们关注和探索。

法国考古学家鲍比有一次在进入金字塔考察时,发现塔内温度非常高,但残留于塔内的生物遗体却并不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干。鲍比据此推断,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为了证实这种力量的存在,他做了一个实验:用薄木板裁成底边为1米的三角形,把4块三角形的薄板拼起来组成一个金字塔模型,然后把动物的内脏、加工过的肉和生鸡肉等放人模型内部,几天后拿出来一看,肉类并未腐烂,依然新鲜。

鲍比的模型实验进一步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兴趣,各国学者纷纷前来见证这一“奇迹”: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甚至头痛、牙痛的人,在金字塔里面待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神经衰弱、疲惫不堪的人,到金宇塔里待几分钟或几小时,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

许多学者都相信,金字塔内存在着一种“金字塔能”。“金字塔能”说的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内部产生一种无形的、特殊的能量,故称之为“金字塔能”。据说,这种能量有着许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埃及木乃伊的形成或许也与此有关。

所谓的“金字塔能”究竟有没有?是什么赋予了金字塔如此神奇的能量?

猜测一:“金字塔能”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现象

他们大多认为,“金字塔能”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个前提下,有的人认为,金字塔形状相当于一个大镜头或电容器,里面积聚着无名的能源;有的人说,金字塔形状能在其内部聚集宇宙射线、磁性震荡和某些未名的射线:有的人设想这种能源是某种宇宙的力量和地球引力相结合的产物;有的人推测金字塔形内部产生一种高频震荡,影响着人体的细胞和肌肉,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有的人解释说,不仅是金字塔形状,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构造物都会在其内部产生一种力场,这种特殊的力场或与自然力场相互抵消,或增强或减弱自然力场。

大多数研究金字塔能量的专家都赞同博维和德鲍尔坚持的原则,即小金字塔模型必须放置在模型的中心位置,而且高度必须保持在从底部到顶端的1/,3处,这正是大金字塔中国王墓室的高度。金字塔模型必须面向北磁极,而且还需准备一个指北针,经常调整模型与磁场间的偏差。

猜测二:尸体不腐,是金字塔充分发挥了微波的作用

有的科学家认为,金字塔的结构是一个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微波能量的加热效应可以杀菌,并且使尸体脱水。而在这个腔体中,可以充分发挥微波的作用。可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知道利用微波呢?

猜测三:金字塔内的花岗岩石具有蓄电池的作用

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外部形状而吸收不同的宇宙波。金字塔内的花岗岩石具有蓄电池的作用,它吸收各种宇宙波并加以储存。

而金字塔内所产生的那种超自然力量的能,正是宇宙波作用的结果。然而,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能认识宇宙波,并且发现宇宙波与石质的关系呢?他是否受到了来自外星球的高级智慧生命的指点呢?

日本水下遗迹惊现金字塔

在日本与那国岛附近海域的水下有一处令科学家格外感兴趣的石头遗迹,它棱角分明,其中一个如金字塔形的结构矗立水中。日本海洋地质学家木村政昭经过多年研究后认定,这是一座如传说中沉人大西洋的亚特兰蒂斯岛一样的古代人类遗址,它可能是在20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淹没于大海。

与那国岛位于琉球群岛南端不远处,距离中国台湾省东海岸约120千米。

1986年,当地一位潜水员首先发现这处海底遗迹。之后,与那国岛的一个海角被非正式地更名为“遗迹点”。从此,木村政昭便一直致力于对这处石头遗迹的研究,并多次潜入海底,测量和绘制遗迹的结构图。

关于这处神秘遗迹的起源,木村认为这是一个古文明废墟,其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看似一个从水下25米处高耸而出的复杂而巨大的阶梯式金字塔。木村列举了他发现的一些证据,比如石堆里的采石痕迹、看似雕刻而成的如人脸的图像和类似动物的岩石、似乎由人工开凿的规则的岩石小洞。木村说:“我在实验室中部分复原出的这些水下人像和动物雕像表明,这是一处来自亚洲大陆的文化遗址。我曾将其中一个称做‘水下狮身人面像’,它看起来像是某位中国帝王或古代琉球的国王。”

经过木村多次考察,他认为这处古遗址包括与那国岛附近的十座建筑,以及冲绳主岛附近的五座相关建筑,其中有一座城堡、一个凯旋门、五座寺庙和至少一个大型体育场等建筑。道路和水道将这些建筑连成一片,还有一些遗迹可能是巨大的围墙。整片遗址占地总面积估计为300米x150米。

不管这座城市是谁缔造的,木村认为它沉人海底的原因很显然是由一次强烈的地震导致的。与那国岛所在的环太平洋带以地震频发而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1771年4月袭击与那国岛的那次海啸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浪高度估计超过40米。因此,这处古老文明很可能因为约2000年前发生的一次类似的巨大地震海啸而毁于一旦。

不过,木村的“海底古城说”也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同样曾潜入水下对遗迹进行考察的波士顿大学教授罗伯特·斯科奇说:“我相信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建筑可能是传说中的太平洋“MU文明”留下的。

“MU”这个称谓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陆”而来。根据柴吉吾德的说法,史前的太平洋全部区域,都是整片相连的大陆,在这一块比南美洲大陆还大的土地上,曾有过高度发达的“MU文明”。据传,这个古文明后来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动而淹没于茫茫大海。

巨型水下“金字塔”露面

在云南玉溪有个著名的淡水湖——抚仙湖,抚仙湖湖面面积216.6平方千米,是除东北长白山天池外我国已知的第二大深水湖泊。其平均深度95.2米,最深处达158.9米,水质为可直接饮用的I类水。1992年,一个名为耿卫的潜水爱好者在抚仙湖潜水探险时,发现了抚仙湖水下古遗迹。已经探明的水下古城遗迹面积已达2.4平方千米,规模不逊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澄江县城。

水下遗迹的“身份”扑朔迷离,专家各抒己见,还有众多的谜团待解。这座古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什么时间开始建城?它是史书记载的俞元古城。还是古滇国国都?它们是同一个城市吗?是什么原因使它在约1800年前沉入湖底?

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活、劳动方式是什么样子的?考古学家在抚仙湖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青铜器,这一地区与中华文明的发源有什么关系?

想要解秘种种疑团,不妨先看下面一些资料。

抚仙湖水下古城发现者、抚仙湖水下考古协会会长耿卫公布了抚仙湖水下古遗迹建筑群基本方位图,共有12个主要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其中两个高大阶梯状建筑和一座圆形建筑最为重要。一座高大的阶梯状建筑共分3层,基本走向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南北走向,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共分3层,第一阶梯距离水面10—20米,第二阶梯距离水面20—30米,最低的第三阶梯距离水面30—40米,而且台阶整齐对称。另一座阶梯状建筑气势最为恢弘。它上下共5层,第一层底部宽63米,第二层宽48米,第三层和第四层倒塌比较严重,无法仔细测量,第五层宽27米,整个建筑高16.9米,类似于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层大的台阶之间都有小台阶相连。

在另一片区域里还发现了一座圆形建筑,底部直径为4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别出台阶,该建筑北面倒塌得比较严重,东北面有个缺口,形状类似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建筑物都是用石块以人工堆积起来的。探秘后专家发现,在蒙着苔藓的建筑石条上存在奇特的刻画符号和图案。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主要有5处。

一是五孔石板。在一块约1.2米见方的大石板上,科考队员发现了5个半圆形排列的大小不一的圆孔。这些圆孔深3厘米左右,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大约15至20厘米。其中大的圆孔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能塞进两根手指,无论是底还是周壁都很光滑,很明显是人工雕凿的产物。这些圆孔可能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也可能代表某一种星象。

二是“01”符号。在一个石板上发现了凸出来的阳刻“O”,旁边是凹下去的阴刻“1”。“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研究员说,“不能把它们与阿拉伯数字对等起来,只能把它们看做符号。有可能一竖表示地平线或水,而圈则代表太阳。如果竖与圈的相对位置不同,其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

三是“人脸”图案。这张“人脸”呈扁形,有长长的眼睛,短短的鼻子,还有大大的嘴巴。嘴巴是锯齿状的。“在抚仙湖附近的李家山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巫师的画像,嘴巴也是画成锯齿状的。”有专家指出,这一画像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工匠根据已有纹路凿出的。

四是“太阳光环”图案。在一个石块上发现了两个类似正在放射光芒的太阳的图案。云南大学考古研究所专家李昆声说:“类似图案曾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画上出现过,但那是在陆地上,而且是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画上去的。此次发现的这个图案是在水下,是阴刻的,有凹槽,代表的是太阳的光芒,这更原始。”

五是巨型石构高台式建筑体。该建筑体非常宏伟,高19米、底部边长90米,在图像声纳扫描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建筑体有5级台阶和部分位置断裂的痕迹。5级台阶中第1、2级由砂岩组成,第3、4、5级由坚硬的青石组成。专家指出,该建筑的5级台阶之所以材质不同,主要是砂岩质地较软,便于雕刻。目前发现的各种图案和符号都是在第一级发现的。因此有人断定,这完全是个人工建筑,而且可能是与祭祀有关的建筑。

然而,随着水下探秘进程的加快,人们又有了一些新发现,它们打破了许多原先的理解和假设,修正了先前水下探秘的一些推断:“水下古城”——称之为水下建筑遗迹更为准确,城市形成的证据尚不充分;“水下金字塔”——证实其为金字塔的证据较少,但就台阶的形制来说,可必判断是一个具有某种宗教意义的阶梯式建筑;“古滇国俞元古城”——唐朝南诏都城都没有发现石质建筑群,多为夯土结构,此前疆域较小的古滇国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石头建筑群。

同时,探秘的新发现也带来更多难解的谜团。最大的谜团是,这些水下建筑群的年代和“身份”。李昆声激动地说:“尽管坍塌了,抚仙湖水下的建筑遗迹有2.4平方千米的规模,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符号和图案,这些可以让我们确认,抚仙湖水下建筑群是一个重大发现,也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吗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千米,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四川“三星堆”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出土了1300多件举世罕见的大小青铜文物,其中大型青铜立人像、大型青铜面具、带纯金面罩的古蜀王“直眼人”青铜人头像、3米多高的青铜神树等震惊世界。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至今,仍有许多千古之谜难以破译。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起源,目前,除了外星人遗迹说之外,还有夏商文明与古代西亚、南亚、印度等文明杂交成果说,受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的蜀地文化说,古氐羌和彝人巫神祭祀文化说及世界朝圣中心说等多种猜测。

三星堆出土的数量庞大的青铜面具、人像和动物,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铸造技术上看,都不能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同时,这些青铜面具和人像均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表情也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不像蜀人倒像“老外”。所以,很多外国媒体猜测三星堆的古蜀人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也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和遗迹”。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而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1)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2)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3)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4)灾难说。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

这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它们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人认为,三星堆的神秘器具——青铜纵目人面具充满史前文明的信息。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这段记载称,一条千里之长的赤色巨蛇,不需要吃吃喝喝,也不呼吸。一呼吸便起风。或吹呼之间便为冬夏。特别强调了它的眼睛。为“直目正乘”,闭上眼便一片黑暗,张开眼就大放光明。对“正乘”的含义,语焉不详,历史颇多分歧。但对于“直目”,大部分学者都赞同郭璞的说法,即“目纵”之意。研究三星堆的学者认为,三星堆的纵目人面具就是烛龙“直目”的真实写照。蚕丛纵目实际上就是烛龙“直目正乘”。纵目人面具的发现印证了《山海经》上的记载和《华阳国志》上的记载。近代研究者还认为祝融音与烛龙近似,烛龙又可视为古代记载的赤帝祝融。

在炎黄二帝的谱系中,都有祝融。这些表明“祝融”起到了“光融天下”的作用,融炎黄为一族,为两族共奉的祖先——蚕丛氏。

“祝融”显现为“烛龙”的形象令人诧异。“身长千里”前人有所怀疑,列为注解。有的研究者认为,是烛龙出现时其光耀强烈,令千里之外的人也能见到。“视为昼,瞑为夜”即“瞑乃晦,视乃明。”昼夜当作明暗讲,形容其“直目”射出的光线之强,“正乘”之意就是很强烈。“吹为冬,呼为夏”,说的是烛龙在活动时,需要大量空间摄取热能,使得大地生寒如冬天;它排除废气的时候,也可以使大地酷热如炎夏。“烛龙”可以控制气候,所以说“风雨是谒”。由“融降于崇山”来看,烛龙是可以升降的,也可能是一条火龙。这条火龙是巨型火龙,还是小型烛龙,《东山经》记载,祝融只如黄蛇,比起烛龙来小得多了。黄蛇,黄色的圆柱身,并且生有鱼翅一般的飞翼,起飞时和返航时都有光。

从以上记载,有学者推测,祝融以及烛龙,实际上是史前文明的空中飞行器,从巨型到微型,从父代到子系,可说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空中体系。

祝融一代的“纵目人”,就是大约在5000—10000年前,黄帝一颛顼时代的华夏上一次文明所培养的“太空人”。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争议。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专家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托素湖畔的“外星人遗址”和铁质管状物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千米处的怀头他拉乡,有一座白公山。白公山的西南,有两座高原湖泊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之上。一座叫托素湖,一座被称为可鲁克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托素湖为咸水湖,而可鲁克湖为淡水湖,其间由一条巴音河相连,但水质泾渭分明。

再有,白公山上的岩洞形状像一个巨大的问号,而白公山上那些神秘的文字更令人感到神秘莫测。在山体表面还散布着已经锈蚀严重、风化良久的铁质管状物。它们是谁的杰作,又是被谁带到这个蛮荒之地的呢?难道这里真的是外星人造访地球时留下的遗迹吗?

从柴达木盆地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的文物资料来看,这一地区的人类最早活动时间可追溯到上万年以前。在出土文物中,远者有兽骨、石器、陶器或皮革,近者有青铜器、刀箭和丝绸织物等。虽然也有毛纺织品,但都工艺简单、制作粗糙。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从未有过较发达的工业开发史。遍查史书,从未找到有关此地工业的只言片语的记载。解放以后,国家虽然曾经几次大规模开发过柴达木,但根本未在托素湖周围施过工。据当地人回忆,除了白公山北草滩偶有流动牧民外,这一地带没有任何居民定居过。

所以可以肯定,托素湖畔根本就没有古人或现代人的大规模工业遗址。

简而言之,即当地从未有过成形的工业开发史,人们也从未在托素湖周围施过工。这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白公山发现“外星人遗址”的消息不胫而走。

专家们对于“外星人遗址”的考察研究结果,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猜测与看法。

1.史前期留下的遗物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届人类之前,还有一届人类,他们的工业、文化水平远高于现在。这届人类被冰川灭绝后,其遗物犹存。不过,在白公山一带,并未见到任何冰川活动的迹象。

2.芦苇一类茎管植物化石在高压下形成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任何动植物化石,只能保持其原样,而不可能形成有规律、有排列方向的铁管。而且白公山一带不仅不见任何化石,连铁粒子也没有分布。

3.特殊地质现象

2006年4月。6位地质学界专家组成课题组赴托素湖考察,据参与这次考察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介绍,这些奇特的管状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第三季砂岩层中,都呈现出铁锈般的深褐色,成分以氧化铁为主。

谈到管状物成因,郑剑东表示有多种可能。一种是植物埋葬形成的化石;另外管状物也可能是砂岩层快速沉积形成,这在沉积岩石学上是很常见的现象。他本人则更倾向于地下岩浆上升到地面,岩浆中含铁的物质凝聚形成了管状物。

郑剑东说:“这些管状物的确存在许多谜团,比如尺寸之大国内罕见,有的管状物还有很强的放射性等。”

4.海底沉船说

亿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欧亚板块的漂移,喜玛拉雅山脉的隆起造就了群山环绕的高原盆地,于是就有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说法——一艘类似“诺亚方舟”的巨船搁浅于此,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艘巨船被风沙掩埋,形成了现在的状况,而那些形形色色的铁管则是巨船上的构件?

5.外星人的选择

柴达木盆地的白公山地势高、云层很少,透明度极好,是观察天体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为这一带干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几年中,他们发现了100多个星系,观测效果极佳。1993年,日本天文权威海布带领美国、日本的天文学家到此考察测量,认为这里在亚洲是很理想的观测点。据此特点,有关专家认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达木德令哈一带是星际交往的最好之地,特别是白公山一带条件更优。

白公山离湖最近,地形独特,十分醒目。如果外星人乘坐飞行器进入地球,首先看见的是柴达木,最醒目的是咸淡两湖,最易辨识的自然也是白公山。可见这里是外星人进入地球后,来去起落最理想的地点。可是,新的疑难问题又迎面而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上、水下的管道?外星人是为了研究托素湖蕴含的化学元素,还是托素湖水另有它用?

当然,无论对于哪一种猜测,都需要有更强有力的证据和更加缜密的科学分析来证实,恰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言:“在此之前,一切都不过是虚妄的说法。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出自外星人之手吗?”

智利的复活节岛由荷兰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于1722年4月5日首先发现,当天正值基督教的复活节,故得名复活节岛。岛上的居民则称它为“拉帕努伊”,意为“石像的故乡”。复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莫阿伊造型奇特,其技艺精湛程度令人无不惊叹。在惊叹之余,人们又禁不住发问:“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凿的?雕凿如此众多的石像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供人瞻仰观赏,还是叫人顶礼膜拜?还是一种与天神对话的方式?建造如此多巨人石像的神秘民族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有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造型与墨西哥蒂华纳科玛雅文化遗址的石雕人像,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难道它曾受到过古代墨西哥文化的影响?然而,墨西哥远离复活节岛数千里之遥,其影响似乎难以波及。

另一疑惑也困扰着人们:这批石像小的重2.5吨,大的一般重50吨,人们是如何将其从岛北端的采石场运往几十千米外的海边的呢?当地的岛民说,这是靠鬼神或火山喷发的力量。也有人说,这是外星人的杰作。还有人似乎很“内行”,声称雕刻好的石像可以借助圆木滚到海边。但此说立即遭到反驳,理由是岛上根本就没有生长过高大乔木。

后来有学者提出两个假设:其一,用绳索牵拉,使石像底部两侧分别着地,类似人走路一样向前移动。其二,用橇棒、绳索把躺在山坡上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在路上铺上茅草芦苇,再用人拉,使棍撬一点一点移动前进。为了验证这两个假设的可行性,这位学者组织人力作了模拟,结果证明都行不通。

再有,该岛上的一些石像还戴着沉重的石帽。一顶石帽就重约2吨,把石帽戴到巨石像头上,起重设备必不可少。它们到底是如何被安置上去的呢?就在几个世纪之前,岛上的居民还没有掌握铁器,怎么可能开化到发明起重机呢?

另外,岛上不长树木,连滚木滑动这种最原始的搬运设备也不可能存在,吊装装置就更加不可思议了。此外,还有人力问题。制造800多尊石像起码需要5000个强壮的工人。在几个世纪之前,小岛上仅生活着几百名土著人,他们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根本没有可能养活5000名工人。究竟是什么力量完成这么多石像的?是神的力量,还是外太空的力量?

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这个岛屿称做特凯恩加(Tekainga,意即“大地”)之外,还有没有特别的名称。据说,有一种从其祖先传下来的名称叫“特皮托·库拉”,它一度被译成“世界的肚脐”,这个说法引起了许多人浮想联翩。

更令人惊讶的是,复活节岛的居民称自己的居住之地为“世界的肚脐”。后来,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从高空鸟瞰地球,竞发现复活节岛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样。难道古代的岛民也曾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岛屿吗?果真如此,那又是谁,用什么飞行器把他们带到高空的呢?

还有一个疑惑就是时间问题。据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公元1世纪,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一个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雕凿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前后历经四五百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

从现场环境看,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遇天灾,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或海啸,但这些都仅仅是猜测。

围绕着复活节岛巨石人像包含的一系列玄奥难题,直到现在,仍然待解。

阿尔泰山荒原通天的神秘“黑色石人”之谜

家住阿尔泰山脚下一片辽阔的荒原上的阿米娜,出生在牧民之家。但阿米娜全家都不放牧,而是常年守护着山坡上一堆黑色的巨石。这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收取参观黑石头的门票。阿米娜说,这些黑石是一堆铁陨石,用小铁锤敲击它们便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专家分析黑石后指出,它是一种叫做闪长岩的含金属量很高的石头,是阿尔泰山的自然石。对于一位在新疆从事了近40年考古工作的专家王明哲而言,黑石真正吸引住他的,是因为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画有人脸。如果沿着阿尔泰山继续往北前行,在喀纳斯风景区的一个叫阿贡盖提草原的地方,还会发现有十几座石人矗立在那里。

事实上,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除了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向东与之相连的蒙古国、南西伯利亚草原,以及我国的内蒙古部分地区,向西穿越中亚腹地,一直到里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着石人。它们没有国界的区分,成为北方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生活在石人地区的民族,比如说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族等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所以,石人的族属必须到古代民族中去寻找。

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这片荒原深处还有一大片古墓葬群。这一墓葬群根据其所处地名被称做切木尔切克墓葬群。在一处典型的墓葬前可以看到,有5尊石人立于墓的东面,都是由黑色岩石雕成,有些地方因糊上泥水而发黄。石人的脸廓和眼睛都呈圆形,面颊上还刻有三角状饰纹,其中一尊还是一个女性石人。

专家们一共在此挖掘了30多座墓葬。在出土文物里,有一类陶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种陶罐呈橄榄形,上面雕刻着水波样的弧线纹。经过比较,他们认为陶罐属于一种叫卡拉苏克文化的范畴。卡拉苏克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时代,它们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所以,黑石头石人当然不可能是突厥人的遗存。

此外,在阿勒泰市文管所里,有几尊石像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突厥石人。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右手执杯,左手握剑。王明哲认为这种武士型石人正是突厥石人的代表。石人之所以握剑,很可能是因为突厥人有尚武的风俗;而它另一只手中托着的一个杯子,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王明哲认为刻画石人的意义,大概是认为它具有通灵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后,他的灵魂也会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灵魂就不会消失。武士型石人很好地吻合了突厥人的一些生活习性。但所发现的石人远远不止这一种类型,比如在阿米娜家周围的黑石头人像。它们的选材十分特殊,雕刻的也根本不是武士,似乎来自更远古的时代。

既然如此,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是何人在黑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

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当中,记述有一极北之国被称为“穷发国”。同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二者意思相近,不谋而合。而这些黑石头石人的典型特点,就是圆形的头顶上没有任何发饰。在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还说: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腭”,这种蒙古人种的脸型恰恰在这些石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非常有意思的是,希罗多德说秃头人在山中看守着黄金,而阿尔泰山的确自古以来就有金矿。学术界所说的草原丝绸之路,在4000年以前就已存在。那时人们交易的商品不可能是丝绸,除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黄金。所以,草原丝绸之路应被称为“黄金大道”。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古籍对新疆青铜时期的居民称谓多种多样,把新疆早期石人都归结为所谓“秃头人”的遗留物是否过于简单?在西方史料中,曾把亚欧草原的一些早期游牧部落称做斯基泰人。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这正是中国先秦史料中提到的塞人,他们也活动在阿尔泰山、天山一带。那么塞人和秃头人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石门子的地方。石门子崖壁之上有一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岩画。据考证,这是一幅在世界上都很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而它的创作者正是3000多年前在此游牧的塞人。岩画上的人物大都体态修长、高鼻深目,具有某些欧罗巴人种的特点,这似乎说明塞人和秃头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这一点在早期石人身上会有所反映吗?

再有,在布尔津县文管所里还收藏着两根奇特的小型石人,它们是在3000年前的古墓葬里作为陪葬品而出现的。其中一个淡黄色的石人高鼻深目,和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的人种非常相似,据此我们是否能够猜测出它正是古代塞人的遗存呢?

有学者指出,其实无论是墓地石人,还是随葬石人,都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它的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所以一般的石人身后的墓葬也是用石碓垒砌而成。在这些石碓的周围,还可以看到半隐半现的散石,其实它们是围绕着石碓的同心圆,圆圈和石碓由放射状的线条连接,它们构成的图形只有站在至高点才能看得清楚。

在某些墓地上,和石人并排或单独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石柱。今天,出于保护的需要,它们大多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石柱上雕刻的基本都是鹿形图案,因此就被叫做鹿石。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的美感。更为奇特的是,所有的鹿嘴都被拉成了细长的鸟喙。

石人研究中相当多的问题无法解释。如今,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在成为一道风景的同时,也成为一种神秘主义的象征。

新疆博物馆的年轻研究员张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认为石人及其相关遗迹正是古代人类对外星文明的记录。

张晖认为,某些头上和脖子上有饰物的石人,刻画的正是戴着太空帽、穿着太空服的外星人的形象。对于石碓墓,他作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他发现,从高空俯视石碓墓,它们的形状恰好和传说中外星人的遗留物——麦田怪圈吻合。

至于说鹿石,张晖认为刻画的正是外星飞船虐杀地球动物的情景。据说有外星飞船降临地球,通过巨大的吸引力将地面上的动物吸上天空。而鹿石上的鹿群正奔向上方,鹿嘴恰是因巨大的吸引力而被拉长了吗?

此观点一出,学术界为之惊讶。但对一般人而言,仍不失为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

斯通亨奇巨石阵是外太空生命所建吗

坐落于英国威尔特郡附近,呈双马蹄铁形的斯通亨奇巨石阵。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并引起广泛争议。虽然现在斯通亨奇巨石阵所遗留下来的只是其昔日荣耀的一个轮廓,而这个轮廓也令人颇为难忘。尽管一半以上的石块或者掉落下来,或者丢失,或被掩埋在草皮下,巨石阵的原始布局仍依稀可辨。在研究界,对其来源更是众说纷纭。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巨石阵是一个远古天文观测仪器。另外,也有人研究认为它是一座原始偶像崇拜的房屋,还有人相信它是由外太空生命所建。

斯通亨奇巨石阵,由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每块石头都有数十至数百吨重。中世纪的作家称之为“巨石的舞蹈”。17世纪著名建筑师尼戈·琼斯是首位认真研究斯通亨奇巨石阵的人,他认为巨石阵是一座罗马神庙;而18世纪古物研究家、共济会会员威廉·斯图克莱则认为巨石阵曾经是英国德鲁伊特教的斯通亨奇神庙,很多人同意他的观点。20世纪,考古学家得出斯通亨奇巨石阵的确切年代,对它的目的也有了更为可信的论断。

具体地说,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的几个完整的同心圆。这些石柱大约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是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现在通常称之为“奥布里坑群”。

假如4000年前就有人从空中俯瞰这一巨石建筑,也许这个历经三个建筑阶段、跨越1500年的“巨石的舞蹈”就会很完美。巨石阵由外向内分4个构成部分:最外面是彼此相接的横梁连接起来的一圈高约5米的砂岩巨石;巨石内部是蓝砂岩;砂岩圈内部是5组砂岩石塔;石塔中心是一组构成马蹄形的砂岩石:马蹄中心就是圣坛石头。东北面的壕沟外侧矗立着巨大的脚跟石,守卫着通往该圣地的通道。

根据英国学家考证,巨型方石阵于公元前2750年开始建造,距今已近5000年,其建造时间可能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至少需要3000万小时的人工,也就是说,至少需要1万人连续工作8年。然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建造者们是如何从数千米甚至数百千米外把巨石运来的?曾有专家组织人用最原始的工具试图把一块重约25吨的巨石从几十千米以外的地方运来,但几经努力,未能成功。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巨石可能根本不是人力搬来的,而是由曾经覆盖地球表面的冰川带来的。但这始终是猜测,确切的答案一时难以找到。

20世纪5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尤其是理查德·艾特肯逊得出结论,第一块竖起的巨石位于石阵唯一的人口处,叫脚跟石。第二块巨石是至少200年以后才竖起的,建造者们建造了一条由一座座平行的土岗构成的通道,将巨石阵与3.2千米以外的艾冯河连接起来。他们从320千米以外的威尔士西南部的普里塞利山脉运来80块巨大的蓝砂石。这些巨石可能是沿威尔士海岸用木筏运载,在布里斯托尔转入艾冯河。经过水路、陆路多次转运之后,人们最终用滚柱经由通道将它们运到了巨石阵处,围成两圈竖立起来。

不久,蓝砂石圈被拆除,代之以庞大的巨石块,这些巨石块至今仍然矗立在此。其中许多巨石重达26吨左右。可以想象,将它们从威尔特郡北部运来,那必然是一项需要众多劳动力的浩大工程。负责将巨石竖立起来的人肯定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他们细心修整用做栋梁的石块,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嵌合到两块直立放置的巨石上,构成直径30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内是呈马蹄形的巨石牌坊。后来,人们不厌其烦地多次重新排列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

被拆除的蓝砂岩后来又在巨石阵的圈内竖立起来,可以看做是支撑巨石牌坊的小型柱石。主圆圈外面挖了很多坑,为的足竖起两圈蓝砂岩,但不知为什么,这项工程从未动工过。巨石阵动工约1500年之后,发生了最后一次变化:蓝砂岩从原址被拆除,却又被转移到巨石阵围成的圆圈内部,放在了现在的位置。现在矗立在一个巨石牌坊前的圣坛石头也是那时竖立起来的,它也是一块从威尔士南部运来的巨大蓝砂岩。

除此之外,斯通亨奇巨石阵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

由于土堤内侧有多处墓穴,因此有英国考古学家通过最新放射性碳年代测定,认为史前巨石阵可能是古代某王室家族的墓地,并且在至少500年的时间里都是墓地。考古学家估计,600年间“巨石阵”共有150人到240人下葬。埋葬人数如此之少,可能意味着这些人属于同一显赫家族。由于巨石阵出土有大量兽骨残骸,因此被怀疑是祭陵用的牺牲品。于是有人判断,巨石阵是祭祖用的祭祀场所。

还有认为这是一座巨大的史前天文观象台,石阵中呈直线排列的巨石能够提供重要日期(例如夏至和冬至)。当天文学家以电脑来查验以斯通亨奇环状石列的中心以及脚跟石等重要定点为计时,可以得知夏至时太阳由脚跟石左侧升起,冬至的太阳由右方三石塔方向上升。因此,专家认为古代人可能利用斯通亨奇环状石列来预测日食与月食现象。另外,也有天球周期与斯通亨奇环状石列相关数值完全一致的现象。

巨石阵究竟是墓地,还是用来预测天文事件的天文观象台,或是宗教中心,仍然在争论之中。尽管人们对它众说纷纭,考古学家们一致认为巨石阵有宗教用途。然而,只要冬至在此看过日出的人都不会质疑巨石阵的天文学用途。夏至时太阳会从脚跟石与另一块已不复存在的巨石之间升起——难道早期的巨石阵是用来在每年的这一重要时刻向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展示祖辈的遗迹?在56个奥布里格洞中发现的火葬墓穴表明人们曾在这里举办葬礼,而这些洞也许曾用来象征通往地下世界的大门。

至于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了这个巨石阵呢?他们又是如何建成的?建造者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了何种高度呢?为什么巨石要背朝东北方,面向西南方?目前依旧是悬而未解的谜。

然而,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斯通亨奇巨石阵绝不仅仅是新石器时代农民的聚会场所,巨石群的建设与当时的高科技绝对有关。

一夜之间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城

在大西洋文明史上,有这样一块传奇之地,它的名字叫亚特兰蒂斯。相传,它拥有巨额的财富和极其发达的超级文明,至今令人难以想象。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突然之间却消失了……于是,一个千古之谜留给了人类。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找寻它,一直在苦苦地探索着,并一直争论不休。

文字上首次对亚特兰蒂斯作出描述的,是公元前360年左右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对话录》中,记录着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他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是他的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那儿听到的。索伦是古希腊七圣人中最睿智的,索伦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

《对话录》中的记载大意如下: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以惊异文明自夸的巨大大陆。大陆上出产无数的黄金白银,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所围绕。官内墙壁也镶满黄金,金碧辉煌。在那里,文明的发展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不只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1)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2)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3)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4)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那里的人们迁居到了世界各地;

(5)《圣经·创世记》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6)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7)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8)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9)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10)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11)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12)1.2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13)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该是可信的了?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了吗?迄今为止,人们对此仍然莫衷一是。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3月15日报道,美国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已经找到了传说中突然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城,并指出遗址就在位于西班牙加的斯市北部的多纳安公园(Dona Ana Park)沼泽下。这支由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是首先通过一幅疑似亚特兰蒂斯城的卫星照片注意到这个地点的,而后采用探地雷达、数字成像和水下探测等多种技术最终确定了这一推断。研究人员称在多纳安公园的沼泽下方发现了大量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城类似的城市建筑。

负责该研究的美国哈特福德大学教授理查德·弗茵德说:“种种迹象表明,的确是海啸吞噬了亚特兰蒂斯城。巨大的海啸向亚特兰蒂斯内陆推进了近百千米,虽然很难理解,但很可能就是如此。”此外,研究人员认为先前在西班牙中部发现的一系列城市古迹,与亚特兰蒂斯城的建筑风格较为类似,建筑物呈同心圆状,互相用舰只分隔开。这表明在那场巨大的海啸中或许有部分亚特兰蒂斯居民幸运逃脱,并建造了这些建筑。下一步,他们将在遗址附近继续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地质结构,确定出土古物的确切年代。

弗茵德称,“我们发现了此前任何人都未曾见到的东西”,这将使有关亚特兰蒂斯存在的说法更加合理可信,对考古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特兰蒂斯究竟在何方?这次是真的找到了吗?恐怕只有等考古学家揭开谜底了。

比米尼大墙是史前遗迹吗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

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

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晾,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曾写过一部有关比尼岛的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

“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飚风暴雨的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它由6厘米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事实上,自从进入1968年,人们便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震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史前遗迹斯通亨奇石柱和蒂林特巨石城墙十分相像。现在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化石判断,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万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超巨型的古石雕“太阳门”

太阳门在南美洲波利维亚的蒂华纳科,它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米、宽112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亚建筑。

重逾百吨的超巨型石雕——“太阳门”,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由巨型安山石岩凿成。太阳门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每年的冬至和夏至,曙光就会穿过距太阳门100米远的东方的小门,形成一道光柱一直照射到太阳门正中的太阳神像上;而每年6月到12月的时候,阳光也是从那个小门直射到太阳门上6月和12月的标志上。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通过阳光的指引,生活在那里的古印第安人可以清楚地掌握何时是雨季还是播种时节。在今天看来,它虽然只是完全靠太阳来指引的太阳历,但是它所达到的精度和由此反应出的古人的智慧,依然令人们叹为观止。

每一个看到过“太阳门”的人,都会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更不可思议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比如雕有1.2万年前灭绝的古生物“居维象亚科”(跟现在的大象类似)和同期灭绝的剑齿兽。此外,在“太阳门”的石门楣中央,还雕刻着一个谜一般的人像,据说是代表造物主维拉科查。维拉科查是印加创世神,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饱受风沙侵蚀,这座肖像所呈现的面容,却依旧那么祥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慑人力量。维拉科查像双手持着鹰头装饰的节杖,每只手只有4个手指。其两旁平行排列着三排共48个较小的神像。其中上下两排刻有长翅膀的勇士,中间那排则刻着某种人格化了的飞禽,此外,还有众多难以了解其涵义的符号。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古代的印第安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第安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的位置关系的?

美国学者贝拉米与艾伦对太阳门上的符号作了详细研究,认为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并记载了2.7万年前的天象。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观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

还有,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被搬运到蒂华纳科来的?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但是,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

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则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蒂华纳科文化最早年代为公元300—700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的建筑物。但问题是,当时的生产力极为原始,人们是怎么把重上百吨的巨石从5千米外的采石场拖拽到指定地点的呢?要完成这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万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不可,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

另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位置。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

美国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说这里是一个大商业中心,或文化中心。阶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场,石门框上的那个人形浅浮雕是雨神,辐射状的线条是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象征着他们朝着雨神走去,以承认他的权威。

更有甚者,说蒂华纳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

南美洲数千里长的莫里兹隧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新发现,许多科学家对一些史前建筑和古老的神话传说产生了疑问,认为它们很可能是外星球智慧生物曾经访问过地球的见证。

1969年,一个名叫莫里兹的阿根廷人在南美洲发现了一条数千里长的隧道系统。光是秘鲁和厄瓜多尔境内就有几百里长。这条奇怪的隧道离地面250米深,通往隧道的秘密人口由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把守着。他们说这是“神灵”

居住的地方。

由于该隧道的发现者是莫里兹,故被命名为莫里兹隧道。

秘鲁一厄瓜多尔这一段已经被勘测。在那里人们发现了许多对人类历史和文化可能很有价值的标识物。这些标识物放在隧道里的许多洞穴中,种类繁多。

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质和金属制品;另一种是饰有符号和文字的金属叶片。

莫里兹隧道的穴壁光洁平滑,似乎经过磨光,与地面成直角,时宽时窄。

穴顶平坦,像涂了一层油,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有些宽的地方,竞如喷气式客机的停机库那么大。其中有个宽153米,长164米的“大厅”,里边放着像一张桌子和七把椅子的“家具”。材料很奇特,像石头,但不像石头那样冰凉;像塑料,但又像钢一样坚硬和笨重;木头显然是不可能的。在椅子后边还有一些动物模型,如蜥蜴、大象、狮子、鳄鱼、老虎、骆驼、猴子、野牛、狼、蛇和螃蟹。这些雕塑看来是用模子铸造的金属物,放置没有什么顺序或规律。“大厅”里还有许多金属叶片,大多在3.2英尺长,1.7英尺宽之间,几厘米厚,一页一页地排列着,就像装订在一起的书。目前已经发现的估计有3000片左右。每片上都书写着符号,好像是用机器有规律地压印上去的,但这些符号至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它。

此外,还有许多用黄金制作的图案,其中有两块似乎雕刻的是金字塔,一块金字塔的基座上书写着一排符号。还有一块黄金雕刻的“柱子”,金板长20.5英寸,宽5.5英寸,厚1.5英寸。“柱子”上有56个方格,每个格子里看来都有一个特定的符号。

莫里兹隧道里还有许多大块的金块和银质器物,堪称人类历史上的黄金大宝库。

那么,莫里兹隧道建筑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它的建造者是谁呢?黄金历来是贵重的财宝,怎么会有人把它放在地面下遗忘呢?要说是后人的伪造也不可能,因为没有人会用黄金去进行伪造。迄今为止,该谜底仍未揭晓。 qYveb8iajiotv2IS9k7g0r2e3Pxs2BtDek2QQjz5uHr7Ies+/v6f5bTaX2L8eI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