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走出无差别教养的误区

中性化危机悄悄来临

很多家长在坐下来聊天的时候,会达成这样的共识:现在女孩的穿着、行为越来越像男孩子,喜欢穿着男士型号的运动衣,还和班上的男生以“哥们”互称;而小男孩,则开始喜欢上打扮了,流行穿粉色的T恤,每天早上一定要经过“精心打扮”才肯出门,保湿霜、啫喱膏都是男孩的法宝,个别男生的耳朵上还扎了耳洞。

男孩过于软弱,女孩则表现的积极进取,在现在的学校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哪里?有些专家特地对此进行调查,并了解到了其中更严重的问题。

其一,对学习感兴趣的男孩在减少

一所重点中学的女高中生提到:全年级17个班级的900多人中,位于全年级50的学生中,女生占到了四分之三,而且成绩排到末尾的男生人数也比女生多。这位女高中生感到:班里的女生大多数都表现的努力、认真、刻苦并严格要求自己,而相比之下男生则表现的缺乏自制力。有的男孩上课时会走神,发现成绩落后了也不思进取,甚至是自暴自弃,对成绩无动于衷了。

其二,男孩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有的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男孩在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男孩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女老师。女老师喜欢听话的男孩,不太喜欢那种粗粗拉拉的男孩。而男孩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宽松,不可以用很僵化的要求去管理。“男孩子要有抱负、有信念、更需要粗狂和豪迈。”

其三,男孩的抗挫折能力弱化,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有一位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在的男孩子和过去相比,男子气概弱了很多,没有表现出男子应该有的个性出来。“现在的男孩子很柔弱,缺乏责任和担当,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情绪就会表现出来。”有些男孩说话的时候扭扭捏捏,生气就跺脚,真的是和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曾经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1000名家长做了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比如鼓励女孩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影响他人、领导他人。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男孩在不同程度上很明显表现出了女孩的阴柔气质。这种情况在校园里已经是不算少数,教育中出现的性别趋同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引起社会的深思。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目前在全世界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美国有一个《男士健康》的杂志就曾经做过“美国男人心中最具性感的50位女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在男人的眼中对女人的评价标准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些以容貌骄人的明星们都排到了30名之后,美国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因其“有权利和自信心”而排名第一,相貌平平的政界精英奥尔布莱特居然排名第六。

女性群体的男性化以及男性群体的女性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独特的青年文化现象。对此,足以引起家长的思考,难道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性别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吗?

给父母的建议:不要忽视男生女生教育方式的差异

小伟是个男孩,是家中的独生子,同时又是家中的长孙,从小就被妈妈娇惯着。他小的时候经常和女生一起玩耍,只要被女孩子欺负了,一不高兴就说“我告诉妈妈去”。后来,所有的小女孩都讨厌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处理事情的时候,动不动就找家长,而且老是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长大后的小伟确实有很多带有小女孩性质的缺点:娇气、小气,还有小脾气。

可以看出,小伟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注意培养小伟的男孩特质。教育男孩和教育女孩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而不能一概而论。而小伟妈妈在教管他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男孩的性格需求,以致后来对小伟的性格形成了不好的影响。

男孩和女孩的差别是天然的,但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些差别。教育,需要更好地尊重性别差异。

1.面对儿子,父母要做出“阳刚”的示范

一位母亲曾说出了她的困惑:

我家的儿子都已经三次转学了,因为他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同学都嘲笑他,说他是“娘娘腔”,大家常常会欺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才帮他办的转学。孩子的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陪孩子。所有相关的事情都要我来操心。

从这位母亲的话中得知: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很可能就是儿子“娘娘腔”的主要原因。因为孩子从小长到大,没有男性可以让他进行模仿,他也很难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定位。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家长要怎样做,才能给男孩做出阳刚的示范呢?

一位父亲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

一直以来我的工作都很忙,晚上回到家之后,孩子都已经睡了,所以我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儿子胆小,并且对刀枪之类的玩具一点不感兴趣。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很自责没有抽出时间来陪他。从那之后,我就有意识的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他。只要是下班早的时候,我就会从学校把孩子接回来一起回家,在路上,我会告诉他男孩有着意想不到的力量,将来可以开汽车、开飞机,还可以坐火箭……周末的时候,我还会带上他去爬山、去运动场,孩子终于慢慢了解了自己的力量。

2.面对女孩,培养女孩的自信心

大多数的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感觉到别人忽略了她,就会认为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从而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

女孩小的时候都是妈妈的“小跟屁虫”,总是格外地依恋妈妈,好像对爸爸并不敢兴趣。但是当女孩到了上学的年龄之后,就不再像之前那样依恋妈妈了,而是渴望与父亲在一起。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渐开阔,她们的注意力开始从自身的世界里转移除出来,开始更加关注父亲,到父亲的世界里去探索未知的新鲜事物。

默默每当穿上花裙子的时候,就会不停地问爸爸:“爸爸,好看吗?”如果爸爸表示出赞赏,默默就会很高兴。当被爸爸批评的时候,默默会很伤心,觉得自己落入了万丈深渊。

父亲对女儿的评价就是这样的奇妙和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女孩情绪的巨大变化。如果家长总是对女孩不闻不问的话,那女孩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一位父亲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就注意鼓励和夸奖她。当然,我不会去夸奖女儿的外表,而是对她做事的态度进行肯定。

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科学,他了解女孩的心理,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很想取悦父亲。这时如果父亲总是夸奖女儿漂亮,那女儿会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父母对女儿品质的夸奖,可以为女儿指引正确的努力方向。

孩子需要一张“明性片”

无论是男孩或是女孩,在幼儿期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因而,导致孩子表现出异常性别取向的原因多半来自周围的环境,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最为直接,其次就是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在观念上的性别定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会对孩子有了一种性别的企盼。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又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孩子一些信息,给孩子灌输了男孩、女孩不同的形象概念,从而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性别认同。

然而有一些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要个女孩,于是就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遭受扭曲。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并且要求更换生理的性别特征,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变态,是对于性别身份的识别障碍。这种情况以男性居多,男女之间的比例大约是3:1。

影响孩子的性别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1)孩子对父母的感情。顺应异性相吸的天然原则,男孩一般会多少有恋母的情节,女孩会更加趋向于恋父的情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过于恋父母的话,则将来长大后会对同性更有好感,很容易出现同性恋的倾向。

(2)父母的性别角色。如果父母双方所扮演的不同的性别角色比较规范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各自的优秀品质,会加深对父母的崇敬和爱慕。但是父母的性别特点不可过于悬殊。比如父亲过分男性化,母亲总是一副女性柔弱的样子,孩子会觉得父亲“高不可攀”,母亲看上去羸弱可怜,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很难对异性产生好感。

给父母的建议:给孩子一张“明性片”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都感到头疼,觉得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说明,而且即便是有所关注,也是将目光投向生理方面。性教育该怎样进行,它的缺失会造成哪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果孩子从小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它看做是正大光明,那么他就倾向于发展成为正常、健康、幸福的人。

性教育应该是要结合性别角色进行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就是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展现出与性别相应的特点,即符合“原型要求”,男孩子就要体现出阳刚之气,女孩子就应该表现出阴柔之美。人类学家认为:人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而心理性别则是在于后天的教育,这尤其取决于儿童期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家长还有其他的人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的性格给予指导,比如给女孩穿粉色的衣服,给男孩穿蓝色的衣服;把男孩称为“大胖小子”,把女孩成为“小毛丫头”;当男孩摔倒了的时候,父母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当女孩摔倒了之后,则被父母抱起来。通过这些提示让孩子明白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通过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能够明确自己所要扮演的性别角色,以及在这样的一个角色下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怎样尊重异性以及和别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就遭遇性别的认同障碍,对性别的认同出现模糊,长大之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出现影响。

大力和小蕾是一对双胞胎兄妹,爸爸妈妈都注意到了对孩子的性别指导,同时还鼓励孩子向对方的优点学习。有一次家里的暖气管跑水了,大力表现的很勇敢,主动跑上前去堵住水龙头,爸爸妈妈高兴地表扬了他,还告诉小蕾要像大力学习。家里做卫生的时候,小蕾把桌子擦的干干净净,爸爸妈妈就告诉大力应该多向妹妹学习。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取长补短中快乐地成长着,大力吸取了女孩的优点,做事粗中有细;小蕾则吸取了哥哥的优点,表现的落落大方。

像大力小蕾他们父母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性别没有优劣,但是各具特色,不论是男孩或是女孩,都应该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的优点学习,克制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完善全面的人格。这种“双性化”的发展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的特征基础之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

提倡“双性化”的教育,与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性别并不背离,提供给孩子与异性交流、玩乐的机会,使男孩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以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女孩则培养刚强的心理素质。不论男孩女孩,既能够认可自己的性别,又善于吸收异性的优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性别平等教育。

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性别化了。在医院的婴儿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女婴的床上贴着粉红色的小标签,男婴的床上贴着蓝色的小标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区分性别。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已经将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别的世界中。家长给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饰品,而男孩的服装,无论从样式还是色彩都非常简单,并且毫无装饰。

不仅如此,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玩具的时候,也是根据他们的性别来进行挑选,父母给女孩的玩具有布娃娃,给男孩的玩具则是电动车。

当家长在不自觉地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已经在接受性别的暗示,并且已经开始有性别认同的观念。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婴儿在1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性别的归属感了。婴儿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表现出感兴趣,并试图与这些人接触。当婴儿长到20个月以后,他们就已经完全接受了周围人给他们的性别信息,小女孩喜欢漂亮的裙子,小男孩喜欢好玩的玩具。

人之所以有性别的差别,原因在于染色体以及荷尔蒙等方面的差别。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孩子,他在最开始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的呢?孩子的性别认同是否是因为自己体内的基因和荷尔蒙在起作用呢?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跟踪了105名婴儿的成长,这些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人们无法从外部的生殖器来判断他们的性别,但是一年之后如何呢?这些婴儿完全可以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按照父母的养育方式确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常识,如果把一个男孩用女孩的方式来养育,他们长大之后就会有很多女性的行为。同样,如果把女孩当做男孩来养育,那她们长大之后就有很多行为看起来很像男孩。

毫无疑问,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孩子是男是女,他们起初并不了解,而这种性别的认同意识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由大人灌输的。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别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时代的不同,社会对性别的态度也会产生变迁,以至于家长需要以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以期被社会所接纳。社会早就为男孩和女孩规定好了,他们所要在社会扮演的角色从一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当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时候,就会认为是将来没出息的晦气兆头。

给父母的建议: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影响他的一生。而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质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要想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呢?

1.家长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为一本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非常丰富,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动。家长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养成平等协商或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再难以逾越的鸿沟都可以顺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并且允许孩子犯错

心理教育学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才能逐渐培养起珍惜自己权利的意识。

相信每个孩子最初的心扉都是向父母敞开的,但是往往是因为不耐心的父母口无遮拦地抱怨甚至责骂,使孩子向父母关紧了诉说心意的门,他们情愿与自己的小伙伴去诉说,也再不愿意向父母透露一个字。可怜的父母虽然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却始终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都会有些后悔甚至是职责,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以宽容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安,并适时进行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将父母的教诲牢记在心。父母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因为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恰好就是我们要教他的时候,这是实行教育的黄金时刻,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抓住这最好的教育时机。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这个道理,看到孩子犯错误了,顿时火冒三丈,失去了冷静,只顾得生气忘记了教育。父母这样的态度,也可能使还因为恐慌而做出撒谎、抗拒,甚至是出走的举动,将问题复杂化,甚至会演化为一场悲剧。

3.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表现出宽容和鼓励

宽容对孩子的感动胜过惩罚的教育,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会促进他发现自己的长处和能力,继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无条件地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没有挖掘出来的巨大的潜能,做父母的一定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喜悦。

教育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制定不同的教育原则。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一视同仁”的教育并不科学

不论是教育男孩还是教育女孩,家长都希望他们会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劳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女孩会更加温柔富有同情心,希望男孩能更加坚定果断。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为这些品质打好基础,当他们在成人之后很可能就负担不了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比如,在男孩小的时候如果没有经受过锻炼,成家之后就干不了最起码的家务活,把家庭的责任推卸开。同理,女孩如果过于独立自主,缺少温和、耐心和宽容,将来更不可能照料好家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是为他们的一生着想,为他们做长远的规划,让他们赢得一生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既不能说一种性别完全不同于另一种性别,又不能说两种性别完全一样,也不能说某种品质隶属于某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具有这些品质的程度应有所不同,因此培养男孩和女孩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应有所不同。

男孩女孩的发育很早就表现出生理上的差异。男孩一天的能量总消耗略高于女孩,体能也不一样,男孩通常会跑的比较快,臂力也比较好。而女孩的平衡感比较好。男孩的游戏通常比女孩的游戏更紧张激烈,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女孩则主要是玩和生活有关的比较平静的游戏,比如过家家等。

如果问一个女孩将来想做什么,女孩会说想当医生、老师、芭蕾舞演员,而男孩的回答则是宇航员、飞行员、科学家、警察等。孩子所倾向的职业与他们的性别有很大关系。

在成人看来,女孩对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男孩则有很大的攻击性和独立性。

男孩与女孩这些天生的差异,促使我们家长不得不去思考:怎样促进不同孩子的心理发展呢?虽然孩子将来的发展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但是教育却起着决定的作用。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对待男孩女孩的教育都是一样的原则,实际上不是的。当男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习惯是和孩子进行交往,而女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给予更多的是安慰。在家庭中,女孩总是会比男孩得到更多的温暖、关怀和鼓励,女孩受到表扬的时候比较多,而男孩受到惩罚的时候相对更多。可见,在对待男孩与女孩的教育问题上,还是需要遵从他们的性别特点,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方式一:父母分别做男孩女孩不同的偶像

通常来讲,女孩性格的形成受母亲的影响是最大的,男孩性格的形成受父亲的影响是最大的。

有的妈妈喜欢乱发脾气,经常对着家人大喊大叫而且不能克制,总是给家庭制造一种不祥和的气氛。而有的妈妈对待家庭成员都很亲热,对丈夫很尊重,并且尽力教育孩子,让家庭有凝聚力。两个不同的妈妈肯定会培养出两个不同的女儿,第一个妈妈培养出来的女儿肯定不能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周到,而第二个妈妈培养出的女儿在将来一定是个好妈妈,她会把一种宽大友爱的气氛带到自己的家庭中。

同样的道理,如果作为父亲总是逃避对家庭的责任,对待家人粗暴且漫不经心,那男孩在将来长大之后也会具有这些特点,不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父亲在家中能够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家中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耳濡目染下的男孩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当然,母亲对儿子的影响,父亲对女儿的影响也同样重要。母亲那种鲜明的女性气质同样有助于男性气质的影响,父亲的那种男性气质则有助于女儿表现出女性气质。因此,双亲对子女的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方式二:分配给男孩女孩不同的家务劳动

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家务劳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性别,对于男孩,可以让他做一点力气活,女孩则可以帮助妈妈摆摆餐具,洗洗毛巾。

妈妈可以带上女儿让她一起来做饭,还可以教她学一点纺织、刺绣方面的知识,教她发现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并尽可能地把美带到家庭生活中来。在与女孩的劳动过程中,妈妈要鼓励女孩爱护小动物和植物,母亲教给女儿用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而对于男孩,家长可以让他到黑灯的房间去取眼镜,让他帮妈妈背书包,帮爸爸修理椅子等等这样的活动。家长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他是未来的男子汉,是家庭的支柱,所以对他不要娇惯,要给他展示意志和勇气的机会。

给父母的建议:引导男孩的暴力倾向

阳阳是幼儿园里的一个小朋友,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警察。班上有一个小朋友长的高大结识,有点小霸道。阳阳想,一对一肯定打不过,就和幼儿园里的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围攻”他。不过,阳阳有时候表现的过于爱和人大脑,晚上爸爸下班回来,阳阳总会扮演奥特曼,让爸爸扮演怪兽,然后“奥特曼”把“怪兽”打败了。每每看到阳阳玩的开心,爸爸心里也有些许的担忧,儿子会不会有暴力倾向呢?

对于2—3岁的男孩来说,攻击性的行为常常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好动好斗是男孩的本性,他会用一种玩的心态试探自己的行为能力。不过家长要对自己的男孩提高警惕,随便打人可就不对了,如果发现男孩在外面和人打架,家长一定要及时了解原因,并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有就是男孩的年龄过小,并不适合给他看奥特曼之类题材的影片。因为他们不会真正理解影片的主题,只会对那些充满暴力的打斗动作产生兴趣。还有男孩会以游戏的名义和父母打打闹闹,没有分寸,形成习惯之后,男孩就会经常和周围的人大动拳脚。

如果男孩出现了这种暴力的倾向,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不能打孩子,如果父母动手打孩子,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击是解决冲突的的方法。那么面对孩子的暴力倾向,父母应该怎么做最合适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父母情绪失控出现了过激的语言或行为,就会对男孩起反作用。

(2)向孩子表明你的意见。如果家长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男孩打了别的小朋友,要立刻过去关心一下被打的小朋友。

有位妈妈在亲眼看到自己的男孩打了别的小朋友之后,就会过去先问一下这个小朋友痛不痛,再对自己男孩说:“你打了这位小朋友,他的胳膊现在很疼。如果有别人打你,把你的胳膊打疼了,你会不会难受呢?”男孩低下头不说话了。接下来,这个妈妈又问:“什么问题不可以和气地解决吗?今天你打了他,不仅这个小朋友感到疼,他的妈妈知道了也会很心疼,对吗?”通过母亲这样的引导,男孩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妥的。

(3)分析男孩打人的原因,认可他的感受。有的时候,男孩暴力的原因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父母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讲道理:“我知道你想要那个玩具,但是我们不应该打人,对吗?”不需要讲太长的道理,男孩都可以接受。

(4)教会男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渴望。男孩天性就是不擅言辞,他们有时会不知如何表达出他想要一个东西,就会直接采取行动,这也是男孩暴力倾向的一个原因。作为家长,可以给男孩提供一个替代攻击的方法,告诉男孩: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可以打小朋友,而是去跟他说“让我玩玩你的玩具”。

(5)对男孩积极的行为提出表扬。如果男孩表现比以往有了进步,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这次没有打人,表现真棒!”得到表扬之后的男孩将表现的更加出色。

(6)在游戏中引导男孩。几乎所有的男孩都喜欢玩打仗游戏,因为他们盼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对于男孩的游戏,家长千万不要感到头疼,更不可以给孩子的游戏拆台,而是要在他们的游戏中赋予道德的内容,比如提示他们玩在地震中救人的游戏,或者扮演医生救助伤病员。男孩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同时也树立了保护弱者的意识。

差别教养并非“男尊女卑”

“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只是中国特色,纵观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里,都是男性占据了家庭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日本女人在结婚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出去工作了,而是做全职太太照料家庭,在经济上则是完全依赖于丈夫。在西亚一带的穆斯林国家,男人都可以娶好几个老婆,还有非洲以及北美洲的某些地方甚至是越南,都还实行着一夫多妻制。

中国有句古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什么这样讲呢?男人需要有才,有才则有心机,就能看得清局势。而女孩子基本上是在照料家庭,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和人动心机,所以就要“无才”。而女子无才不能解释成什么都不懂,那也不对,女子无才,但是要有“识”,就是忠孝节义的见识。很多的父母都抱有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男孩子将来是要闯荡社会的,要挑起养家的责任,所以需要对他从小进行吃苦教育,让他受点挫折、受点委屈都是理所应当的。而女孩子将来的任务主要就是操持家庭而不是创业,所以也没有必要让她来吃苦,只要懂规矩,惹人喜爱就是好女孩。

所以,有人说“男孩穷这样,女孩富着养”其实是一种“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

不过,也有人打出“男尊女卑”的旗帜,认为男人和女人完全是平等的,在社会中,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承担责任和义务,也就不需要再区别教育了,女孩子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男孩子一样,才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成就一份事业。

其实,看似是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实际上则是对社会的一种极大的促进。现在有很多女性走出家庭,那料理家务、照料孩子、孝敬老人这些必须的工作谁来做呢?中国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职业女性,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时间来照料家庭,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甚至有的女性为了不让别人夺走自己的职位,或者为了保住优越的薪水待遇,可以找“代孕妈妈”帮助自己来生小孩。有的妈妈为了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到后来发现孩子对她没有感情,悔之也晚矣。

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所在的日本企业每年都会选出优秀的员工到德国去学习,有一年选上了一位女同事去深造。那位日本女同事从德国回来之后不到半年,就向这家企业递交了辞职书,她要回家结婚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的企业领导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没有一个人对她的做法表示不满,更没有人提出要她赔偿培训费,更不会有领导对她说“家庭的事放一放,先来工作吧”之类的话,大家都鼓掌向她表示祝贺。因为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才是最重要的人才供应地。一个人才,并不完全是企业的培养,他从小要接受家庭的培养,之后要接受老师的培养。所以,家庭的稳固才会保障日本社会的有序发展。

男尊女卑,并不能把她简单地理解成是男权主义或是对妇女的歧视,它的存在,对社会,包括对今天的社会,都有着合理的意义。而针对男孩和女孩所要施行不同的教育,目的也是在于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怎样培养孩子使她能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好的人生,怎样培养孩子才会把他们塑造成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给父母的建议:引领男孩女孩获得不同的生存智慧

秋收时节,是捉蚂蚱的最佳时机。小飞盯上了一只有些与众不同的蚂蚱,它的头顶上有两个橘红的斑点,与绿色的外衣配在一起,煞是惹眼。小飞决定捉住它。

最后蚂蚱终于到了小飞的手里,可以想象小飞就是利用它的弱点——大腿将其捕获的。小飞高兴极了,捏着它的腿向小朋友们炫耀:“看!我这只多大多好看。”

这只蚂蚱想逃命,本能地撕开了两条后腿,逃走了!

一刹那,小飞惊呆了,已经无心理会在草丛中爬行夺路的蚂蚱。小飞没有骨折过,但他相信骨折一定很疼,更何况它是断了两条后腿,并且是被自己硬生生地扯断的。

爷爷知道了原委之后,拍着小飞的头说:“孩子,没关系的,腿断了虽然会疼一阵子,但终究会有好的一天;但如果它不舍得扯断自己的两条腿,它丢掉的将是生命!你懂吗?”

小飞点了点头。

蚂蚱是懂得生存智慧的,它知道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既得利益最大化。所谓“适者生存”,每个环境都有它不同的特点,人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就要去适应它。怎样去适应这个时代,便是生存的智慧。把生存智慧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是我们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些现实:由于男孩女孩天生的不同,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性别有从生理结构的不同来区分,称“生物性别”;也有由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来区分,称“社会性别”,这就是所谓的“性别角色”。

我们知道,男女是不一样的,无论从生理或其他方面,虽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但男女对事物的感觉、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对应的方式各有不同却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文化对男女的特点、特长、分工的定型,以及相应的资源和机会的分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影响了该社会对男女高低不等的评价,从而建构出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社会对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期待是不同的。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注重内在素质和实力。需要他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应该忠于爱情、文雅、爱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

男人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坚信自己的人生、寻觅温驯恭良的女人、让女人得到幸福,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反过来由女人供养男人,而让男人幸福的女人却极少。男人味十足的性别象征挪到女人身上,多少会让男子们觉得不那么舒服,甚至产生相当大的反感。卢梭说得好,“当女人彻底是女人时,她的价值要比她充当男人的角色大得多”。

不管是男是女,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别优势,有些性别特征能提高个体胜任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些则会妨碍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比如男性在速度力量和方向感上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女性的形象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观察敏锐和感觉细微、感情丰富和性格温柔的优势明显高于男生。因此,男孩女孩在将来的社会中也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要适应社会,我们还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充分发挥他们的性别优势。 GVONgHqfoNtEv6yP3EeYYIKbDt6XUzz395beHZZXAiUcgZI8SP1O+yb35kVSt/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