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萧红大全集
萧红

前言

不甘身先死红颜终究逝

“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这是那位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旷世才女临去时的内心独白,她用31年短暂的生命,对“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进行了刻骨的演绎。她就是那个其人和作品都备受关注,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

1936年萧红在日本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命运是其中最为坎坷、最为悲苦的。1911年,她出生在呼兰县城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外祖父为她取名张廼莹。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的出生并没有带给这个家庭太多快乐。只有祖父对萧红非常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成为萧红童年中最幸福的一段记忆。除了玩,祖父还教萧红念诗,为萧红讲解诗的含意,他是萧红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八岁时,萧红母亲去世,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萧红与继母的关系比较冷淡,同父亲的关系也明显恶化。

十六岁,萧红考进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对父亲为她包办的与汪恩甲的婚姻产生不满,她要求父亲为她解除婚约。父亲不但反对,反而决定尽早为他们完婚。父亲的专制使萧红与家庭之间的隔阂更深了。1929年,萧红祖父去世,萧红失去了最亲的人,万分悲痛,对家庭也再没有了留恋。萧红初中毕业以后,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读书。但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无奈,萧红回到家中,被软禁起来。入冬后,萧红逃出家门,在哈尔滨流浪,走投无路之下,萧红找到了汪恩甲,汪恩甲表示愿意帮助萧红到北平读书,可是与她在东兴顺旅馆同居后却没有行动。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将近,汪恩甲回家取钱,便一去不知去向。怀孕的萧红被旅馆老板当做讨债的人质扣押下来,危急中的萧红向《国际协报》写信求救,得到了裴馨园、萧军等人的帮助。这次邂逅,让萧军发现了萧红的文采,他们擦出爱情的火花。1932年夏,哈尔滨发大水,萧红趁机从旅馆逃出,到了裴馨园家。后在萧军的帮助下,在医院产下一女婴,并因无力抚养而送人。

此后,萧红与萧军开始了共同生活。他们先住在欧罗巴旅馆,生活十分窘迫。直到萧军找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才有了安居之所。1933年,萧红在萧军的鼓励下,以“悄吟”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弃儿》。随后,她又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王阿嫂的死》《中秋节》等十多篇散文和小说,开始文学创作之路。此外,萧红参加了左翼进步作家的一些社会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进步文人。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在东北引起很大的轰动,但也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注意。为了躲避迫害,1934年6月,他们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逃离了哈尔滨,到达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的写作。但仅五个月,青岛形势严峻,他们又去了上海。在那里,萧红和萧军见到了鲁迅,鲁迅和许广平不仅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正当萧红他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萧军在感情上的背离和自己身体状况的不佳,让萧红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低落的情绪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暂时离别一段时间。同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独自去了日本。

在日本的生活非常孤寂,但萧红还是创作了《红的果园》《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萧红回国后,与萧军的关系有所好转,9月他们一起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并结识了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创作热情高涨,挥笔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前两章。1938年1月,萧红、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等人应邀去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萧军先是留下,后经延安也来到了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在武汉结了婚。日军逼近武汉时,端木蕻良去了重庆。萧红独自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1938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在香港,萧红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写作。1941年,萧红在玛丽医院检查发现患有肺结核。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也加重了,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后转入玛丽医院。不久,玛丽医院又被日军接管,萧红只好被送进红十字会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萧红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享年31岁。

萧红就这样离开了她热爱的世界。有人说,萧红的经历很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同是极度的坎坷与凄冷,同是不幸中的才女。但是,萧红的一生要比那古代的女子多出许多的觉醒与反抗,同时又多出些许的自由和幸运。她的不幸,是因为萧红面对的是封建地主家庭的自私和堕落,专制父亲的冷漠和无情,火热爱情的霎时温暖和转瞬的疏离……面对这些,萧红经历了反叛和觉醒的过程,她以不屈的精神和命运一次次进行顽强的抗争。虽然萧红命运多舛,情路坎坷,却没有埋没她的热情和文采,她用短短31年的生命,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近百万字的作品,著作之丰富,成就之璀璨,不禁更加令人扼腕叹息。说萧红幸运,是因为萧红短暂的生命中绽放出的耀眼光芒,被世人承认并欣赏。萧红是有特殊经历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是诗化小说的精品。鲁迅就说过萧红的作品和那些只玩技巧的所谓“作家”的作品大不同。萧红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是带着对家乡的回忆和怀念写作的,因为她熟悉那种农民的、农村的生活,她对周围的穷苦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所以她能通过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用朴实细腻的语言塑造那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作品都是她生活在其中的感受,都是发自内心的产物。也正因为这样,她的作品才受到鲁迅、茅盾等文学巨匠的赞赏,她更是鲁迅眼中最为优秀的女作家。

但是,在那红色的20世纪30年代,这位“文学洛神”的作品是被划入单纯的“抗战文学”来欣赏的,她作品中人性的内容没有被人所关注。随着岁月的流逝,萧红作品中丰富的风俗、民情、人性的内容,鲜明的人道主义、女性主义倾向的价值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出来,得到了中外文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甚至在萧红诞生85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她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为这位不幸早逝的年轻女作家带来了巨大的荣誉。

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的作品非常丰富,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创作几个方面。作品是一个作家精神的映像,时刻向读者展示着作者的精神烙印。萧红的作品就因其独特的女性笔触,使她的小说具有散文的韵味,使她的散文更有散文的风格。茅盾先生在为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写序时,就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那个东方女性对爱的祈盼和她命运的哀歌,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以及那笼罩一切而又窒息一切的现实的无边夜幕。正如萧红的一生,她多爱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不爱她。在萧红的散文中,也随处可见萧红留下的自我映像。她的所有散文小品几乎都取材于亲身经历,只是有的以写她自己为主,有的以描述和她有交集的人物为主,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散文中,萧红也总会留下自己的形象。

了解萧红和了解萧红的作品是相辅相成的。了解了作者萧红,才能更好地解读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了萧红的作品,才更能走进作家萧红的内心。虽然时间逝去了70年,对那个热血飞扬、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的怀念仍然不会冲淡,相信她那真正的文学艺术的生命力,也是永不衰减的。

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后存留下来的精品,它不一定是最优美的语言,却一定是人性最恰当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不论时间如何的流逝,它依然是那个能在读后给读书人以感悟的书架上的“知音”。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更多更好地了解萧红及其作品的需求,本书精选了萧红以往的所有体裁的经典作品,并且收录了一些萧红生前写给爱人、友人的重要信件、随笔,以求更完整、更丰富地反映和表现萧红一生的思想艺术全貌。此外,为了便于读者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对部分文章中出现的生僻东北方言,已在页下脚注中提出了恰当解释;篇末加有少许注释,或标注创作时间、写作背景,或解释文章主题、艺术特点等,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做到无障碍阅读。见解未必准确,仅供参考而已。

编者 BoEBJm0erX4wxpoDBTOb69enGRXSXvYyYod4hikDPcU8U8JZVeJdfq4Yh74+DV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