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帝王风骚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国家大权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嬴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还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编辑成了《吕氏春秋》。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他母亲的情人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嬴政满21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他就可以亲政了。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嬴政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王,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王平息,并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王才把母亲释放。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王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并将他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王为了防止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最终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把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王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军事行动。在秦王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王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秦王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他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而秦王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史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对名称也作了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并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郡县制。为了避免周王朝覆灭的分裂重演,秦始皇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首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秦始皇下诏令郡首的官职不再实行世袭制,并且很快就实行了郡首任职几年后在郡与郡之间互相调换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有野心的郡首建立自己强大的势力范围。每个郡都有自己的武郡首和一个维系文武郡首两者间平衡的第三者──调停官。武郡首由皇帝任命且可随时免职,调停官由中央任命。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网,确保中央军队能迅速到达叛乱分子所封锁的郡地。秦始皇还下了一道诏令,让旧王朝中残存下来的成员都迁到他已经修建的都城咸阳,以便亲自监视他们。

但是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统一。他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体制,统一了货币,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并且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他还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法律体制,统一了书面语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的那道诏令最为著名(也许是臭名昭著),要焚毁中国的全部书籍。但是有关技术方面的书未遭焚毁,如农业、医学、秦国史录及法家的哲学著作等。所有其他哲学流派的著作(包括孔子的学说),均遭毁灭。秦始皇下这道严峻的诏令,是为了消除敌对哲学流派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派的影响。这也许是整个历史上大规模政治检查的第一个先例。但是他指令都城皇帝图书馆里要收藏禁书的样本。

秦始皇对外也推行强硬政策。他在中国南方进行了广泛的征服,并获得了成功,所吞并的地区最终都划入了中国版图。他的部队在北方和西方也是马到成功,但是他不能永久地征服当地的各个民族。为了防止这些民族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秦始皇把当时中国北疆存在的各个区域的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一道巨大的城墙,这就是留存至今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返回,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50岁,他在秦王位共25年,称皇帝12年,总共37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前进,但热天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令每辆车上都装一石咸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50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秦始皇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王朝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梦想永传千秋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刘邦:斩白蛇举义的布衣天子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小名刘季),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邦青年时豁达大度,宽仁爱人,好谋善听,广交英豪,被人拥为“沛公”。他目睹暴秦苛政,提剑斩白蛇举义,平秦挫项,一统天下,建立汉朝。他锄秦刑苛法,救民于水火,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制《汉律九章》,完备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历代圣君之典范。

刘邦幼年读书时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沛县的百姓杀掉了鱼肉百姓的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刘邦谋士张良劝告刘邦赶紧去见项羽,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当面向项羽赔礼道歉,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经过几年的战争,刘邦和项羽各有胜负,两人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引兵东归。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2年1月,汉军在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终于结束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建立政权的同时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他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打击萧何等元老功臣,将皇权收归到自己的手中。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汉王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

在政治上,刘邦延续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法律思想上,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国家,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地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

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使汉王朝延续了4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让后世所歌颂。

刘邦驾崩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太祖。

刘彻:雄才大略的汉朝盛世之君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刘彻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即位时创立年号“建元”,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汉武帝即位之初,汉王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他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汉武帝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了统一。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俘虏的大月氏人,开拓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等地的通道。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事方面,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帝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二分之一。汉武帝在位时,对匈奴用兵44年,规模之大、次数之多,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第一次征战匈奴,在马邑之战中失利。但是,短暂的失利丝毫不影响他的征战豪情,反而促使他破釜沉舟,毅然抛弃汉王朝施行近70年的和亲国政策,全力出击匈奴,变和平体制为战争体制,弃祖宗制度启现实制度。其勇气和魄力,令人叹为观止!汉武帝曾在一篇求贤诏书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篇踌躇满志、殷情恳切的求贤诏书,收录在萧统《文选》中,千百年来,英雄传诵,志士吟咏。汉武帝之所以立下非常之功,皆因他就是非常之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武帝曾打算亲自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虽未学,但可见汉武帝深通兵法,这是他成为卓越的战略军事家的基础。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到达今天西方的中亚、西南的云贵川、东北的黑吉辽、南方的海南与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

汉武帝晚年杀戮太过,颇思悔悟。李广伐匈奴不利,全军覆没;求神仙不成,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武帝心灰意懒,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汉武帝在轮台宫殿里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汉朝天下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公元前87年2月,汉武帝去世,享年70岁,葬于茂陵,庙号世宗。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帝王。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他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他也可以为了江山,杀掉自己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但是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伟大的封建君主,他所建立的治国功绩,使得他成为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皇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二人的功绩。

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的大唐明主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唐朝历史上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新时代,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隋末,天下大乱。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的李渊,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渊的次子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力量日益壮大。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乃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民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平定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今青藏高原)赞普(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唐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

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唐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包括在高祖时建立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

同时,唐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往长安途中都沉没于黄河,剩余的只有14000部,约9万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其中就藏书20多万卷;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纭,于是命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史学方面,太宗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唐太宗还在《帝范》一书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唐太宗葬于昭陵。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大宋开国皇帝

赵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祖籍涿州,生于洛阳。原为后周禁军最高统领,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改国号为宋。他先后灭掉了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在位期间,削藩镇兵权,务农兴学,慎刑薄金名。

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时年仅7岁。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密谋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今河北省定县)有人来汴京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不辨真假,慌忙派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甲辰日,行至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40里处)驻宿。第二天黎明,陈桥驿四周突然呼声大起。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以赵光义和赵普为首的众人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请点检做天子。”众将又不等赵匡胤回答,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一齐下拜,高呼“万岁”。这一件事,历史上称为“陈桥兵变”。接着,赵匡胤带领大军返回汴京。后周大臣韩通闻变,忙从内廷飞奔回家,准备组织兵力对抗。走到半路,赵匡胤部下就将他杀死。宰相范质、王溥在威胁下屈服。正月初五下午,赵匡胤废去柴宗训,称帝,建国号为宋,定都汴京,史称北宋,年号为“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榻之侧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首先击溃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中国的策略,先后攻灭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同时又加强了对北方契丹的防御。

建隆二年(961)年八月,宋太祖宴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饮到一半,宋太祖说:“要不是靠众将拥立,我不会有今日。但是,当了天子,日子也实在难受,还不如当节度使逍遥自在。如今我几乎没有一夜睡得安稳。”石守信等人问道:“陛下如今贵为天子,还有什么忧虑?”宋太祖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石守信等听出话中有话,忙表白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苦笑着说:“你们虽然不会有异心,但是,假如有朝一日部下将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做皇帝,恐怕也不行吧!”石守信等一听,大惊失色,慌忙下跪拜叩,流着泪说:“我们实在愚蠢,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为我们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道:“一个人的寿命,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生在世,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享受安乐罢了。我为你们打算,不如交出兵权,去地方上当官,购置些良田美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份产业,自己也可以天天饮酒作乐,快活一辈子。我再与你们联姻,这样,在君臣之间就没有了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听了这一番恩威兼施的话,第二天就知趣地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久,太祖以同样的手段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地方割据局面。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赐给交出兵权的将领,又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却很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时,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世宗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世宗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他一方面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他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提高自己。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席间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等回答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赵匡胤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婴儿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处)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

公元976年,太祖病倒,一切军政人事都委托赵光义代理。赵光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光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皇上召他快快去万岁殿。他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赵光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光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像是赵光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这时,赵光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太祖已经死去。据此,后人有种种猜疑,有的说赵光义进殿后,趁太祖昏睡时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费氏。太祖醒来,见状大怒,抛出斧子去击赵光义,赵光义闪开,斧子戳地;有的说太祖觉得有鬼缠身,赵光义替他舞斧驱鬼,所以有斧子着地之声;有的认为是赵光义谋杀太祖。至今这烛影斧声仍为千年疑案。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为彻底结束唐末五代的割据局面,他采取了很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后来封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成吉思汗:驰骋欧亚的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古代蒙古贵族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大蒙古国的开国大汗。

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迭黑温孛勒答合(今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县境内)。他父亲是也速该把阿秃儿,是意图刺汗之后的蒙古部首领。母亲河额仑,是在嫁给蔑尔乞惕部也客赤列为妻的途中被也速该抢回为妻的。铁木真出生时,正值他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打败了塔塔儿部,俘虏了他们的首领铁木真不格,因此就给刚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铁木真,以此来纪念他们的胜利。

约在1170年,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由于铁木真的年龄太小,部族里泰赤乌人想篡夺铁木真的祖宗传下来的汗位,自己做蒙古大王,便有意排挤他们孤儿寡母。也速该的遗孀月伦夫人为了让铁木真长大了去找塔塔儿人报仇,不肯轻易放弃这个汗位。由于不断有背叛者搬迁帐幕离开他们,月伦夫人带领铁木真和一家上下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靠渔猎和挖野菜艰难度日。铁木真13岁的时候,泰赤乌部的新汗塔尔忽台害怕铁木真羽翼丰满后夺他的汗位,起了斩草除根的杀心,铁木真一家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此后的几年里,他们一家人一直在贫困与危险中过着逃亡生活。有一次,铁木真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不幸被俘。在他将要被杀死的前夜,他趁看守喝醉熟睡的时机,身戴沉重的木枷逃进一个小河沟,竟幸运地躲过搜捕,后在善良的锁儿罕一家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正是在这极端险恶的困境中,铁木真这个目不识丁的蒙古贵族的后代,终于在这块蛮荒的土地上慢慢成长、崛起。

铁木真决心恢复父亲的功业,先后通过迎娶童年时订亲的弘吉刺部的孛儿贴,并忍痛将妻子的黑貂裘献与克烈部首领王罕(曾与生父结为盟弟)等,借他们收集旧部并恢复自己在部族的地位。之后,在王罕和盟兄弟札答刺部首领札木合的协助下,大败篾儿乞部,夺回被俘的妻子孛儿帖,获得了大批俘虏。从此,铁木真声名大震,他父亲时代的部属与奴隶也纷至归附,铁木真的实力不断壮大。

1192年,27岁的铁木真被部众拥戴为大汗,这引起嫉妒心很强的盟友札木合的反目,并以兵戎相向。札木合纠集了13部30万兵力出击,铁木真也以3万兵力分13翼迎战。蒙古史上这个著名的“13翼之战”虽以铁木真的失败告终,但由于札木合生性暴戾,极残酷地杀戮战俘,反而引起许多部属的不满,甚至倒戈投奔铁木真。因此在实力上铁木真反而更强大了。1196年,铁木真家族的宿敌塔塔儿部反抗金朝,兵败逃窜,铁木真和克烈部应金朝大军统领完颜襄丞相之约,合力阻击塔塔儿部,捕杀其首领,虏获大批人畜财物。大功告成后,完颜襄授予铁木真以“札兀惕忽里”(意为“百夫长”,或指“招讨使”)的称号。铁木真既复了仇,又提高了威望。从此,铁木真的部属成为蒙古草原上一支强大力量。随后,他与父亲的生前好友、另一部落首领图格勒结盟。历经多年部落战争之后,铁木真终于找到了登上人生顶峰之路。

蒙古人素以骑马和勇猛善战闻名,历史上,他们突袭中国北部的事件时有发生。但在铁木真崛起之前,各部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部落间的倾轧上。铁木真凭借其超群的军事、外交、组织才能,以及其冷酷的性格,成功地把各处部落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

1206年召开的蒙古族将领会议上,铁木真被推为“成吉思汗”,意为“全天下之皇帝”。

成吉思汗将整个蒙古国划分为九95个千户,并建万人怯薛军作为政权的武力支柱,设断事官掌管行政司法事务。他在全国推行维吾尔体蒙古文,使之成为本民族的文字。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间界限逐步消泯,蒙古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他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军事上,他重视联远联近的战略,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同时,他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由于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这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一生征战40多年,统一蒙古各部,随后又攻灭西辽,覆亡西夏,鏖战中原,三败金朝,西攻花刺子模等国,威慑欧亚,先后征服40多个部落和国家。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使当时的蒙古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成吉思汗一生金戈铁马,横扫欧亚,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谋略思想不仅在蒙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成吉思汗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打开了东西方的大通道,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1995年12月31日,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40多年时间里连续发动一系列西征战争,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将东方和西方连为一体,称之为“千年风云第一人”当之无愧。

朱元璋:乞丐出身的神武皇帝

朱元璋(1328—1398),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因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入寺不到两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因战功卓著而深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死后,25岁的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至正二十七(1367),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朱元璋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明军进入大都后,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采取强硬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他诛灭了一大批与他一同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此外,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1382年,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朱元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之初,经过近20年战乱的破坏,国家一片凋敝。朱元璋接受大臣的建议,实行了发展生产、休养生息的政策。他鼓励开垦荒地,减免赋税,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和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他登基皇位不食言,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他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待。”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用了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作为明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举”,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设立国子监。

洪武三十一年(1398),71岁的朱元璋驾崩,葬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贫贱而起,坚持奋斗,克服无数困难,打倒无数敌人,最终建立大明王朝。他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惩治贪污,为百姓谋福利。他一生都在不断为建筑他的大明王朝而努力,虽然因为性格的暴躁、敏感、多疑,他也曾犯过一些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他是一个从历史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气质和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的君王生涯。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围绕在他身边的诸多传奇故事将伴随着他深爱的子民世代相传。

康熙帝:宏图远略的东方大君

康熙帝(1654—1722),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唐熙在位61年(1661—1722),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执政时,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加强皇权,平定三藩,驱逐沙俄,巩固一统,使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在位时人民安居乐业,国力繁荣昌盛,同时也为其后的雍正、乾隆皇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使得清朝出现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康熙继位时只有8岁,是顺治的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1669)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了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康熙二十七年至三十六年(1688—1697)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150多年的边界和平。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成功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收复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康熙在位期间,使清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时俄国有彼得大帝,法国有路易十四,康熙与他们比有伟大过人之处:康熙年间中国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裕,文化最繁荣,疆域最开阔,国力最为强盛。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到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么湖,东北到库叶岛,总面积大约有1300万平方公里。

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命停止圈地,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此外,康熙还大力修建园林,先后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康熙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他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古今图书集成》等60多种,大约有2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康熙可以说是最勤奋学习的一个。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三种文化、三种品格。他父亲是满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使他具备了三种血统。他所受的三种文化的影响则来源于:他的满族师傅给他讲满语,教他写满文,教会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并且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他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康熙对朝政十分勤勉,他14岁的时候开始亲政,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大臣们在乾清门前听政,称为“御门听政”。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六部九卿的尚书,以及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大学士、起居注官等。康熙帝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能汲取明朝灭亡的教训,又能继承清初优良的传统,将“御门听政”定成制度,亲做表率,以传久远。康熙帝从康熙六年亲政之日起,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病逝之前,除因三大节(正旦、冬至、万寿)、重大祭日、宫中变故(如丧葬)、病卧不起等情况暂停“御门听政”外,55年寒暑不辍,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像康熙帝这样将“御门听政”定为常制,一以贯之,在中国皇朝史上是空前的。“御门听政”是康熙帝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制度财富。

康熙帝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则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他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奠定了清朝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即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

乾隆帝:承前启后的盛世英主

乾隆(1711—1799),即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清世宗雍正四子,1735—1795年在位。死后的庙号为“清高宗”,谥号“纯皇帝”,史称乾隆皇帝。

乾隆少年时聪颖过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并施,十分有才干,甚得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的喜爱,康熙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早在雍正元年(1723)八月,乾隆就被以“秘建皇储”的方式立为皇太子。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驾崩,乾隆顺利继承皇位。

乾隆即位后,继承自康熙和雍正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巩固清朝的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在政治上,实行“宽严相济”的政策,务实足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的宗室。在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商。在文化上,倡导诗文书画,组织人员考订史书,编著国史图志。乾隆经过改革整顿,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清朝的国力达到顶峰。

清朝时期,边疆不断发生叛乱,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乾隆即位后,把治理边疆作为自己管理朝政的一项主要内容。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一度与清王朝为敌,被康熙击败后,其子噶尔丹继续统领其众,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乾隆时期,噶尔丹策零煽动少数民族发动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亲率大军,前往平叛,在乾隆军队的进攻下,准噶尔部纷纷投降,清军兵不血刃进入伊犁,随后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支持下,将逃往南疆的叛乱首领达瓦齐抓获。乾隆赦免了达瓦齐的罪行,还封他为亲王,留他在京城居住。准噶尔部平定之后,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小和卓又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派兵镇压,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平息了这场叛乱,大、小和卓逃亡国外。乾隆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职位,同时采取了减免赋税的政策,减轻当地百姓的负担,从此西北1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巩固在清王朝的统治之下。

雍正年间,苗疆(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一带)地区发生大规模苗乱,雍正帝调兵平乱,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他驾崩时,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乾隆即位之初,就把扭转苗疆形势当做最紧迫的大事,立即着手部署。他派三路大军进行清剿,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彻底平定当地的苗乱。乾隆深知苗疆叛乱是由于官逼民反的原因,要想苗疆永远安定,必须先收买苗族人心。他采取了几项措施以抚慰苗人之心,如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选任官吏等。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苗疆基本上安定下来。

西藏也是清朝边疆地区中动荡不安的一个地方,当地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欺压威逼少数民族人民与清朝对抗。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先后对大小金川用兵,战事总共持续了近30年,耗银7000万两,最终取得胜利,收服了叛乱的藏民。乾隆反对对西藏用兵,坚持以达赖喇嘛管理西藏的政策。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进犯西藏,到处烧杀抢掠,乾隆立即派军迎击,将廓尔喀逐出西藏。乾隆与达赖、班禅共同制定了著名的《钦定西藏章程》,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维护西藏边境安全;实行免税政策,废止差役,减轻农牧民的负担;改革地方币制和贸易,促进西藏经济和贸易的繁荣发展。

《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发展上的划时代文件,有人认为它标志着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从此“进入全盛时期”。

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并加强了中华的多民族统一。乾隆时的中国领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历代第二大,实际控制面积则为中国历代之首。此外,清乾隆时的人口也突破了3亿大关。乾隆帝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的联系,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间交往和民族融合,起了很大作用。总之,在乾隆朝,中国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多民族国家。

乾隆帝颇有艺术才能,精通书画诗文。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文化,选择贤能,修正史书,编纂书籍,清朝文化达到了繁荣的鼎盛期。由乾隆亲自主持、众多学者纂修而成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四库全书》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整套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朝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乾隆帝虽然大力弘扬儒家文化,但也实行极为严厉的文化专制,其突出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乾隆帝时期文字狱的数量、持续时间、受株连人数都为中国历朝历代之最,造成非常严重的恶果。乾隆的宠臣沈德潜因为写了《咏黑牡丹》诗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被指为大逆不道,当时沈德潜已死,却也被“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有人统计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有130余案,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受株连者更广。文字狱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导致当时思想上、文化上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

乾隆执政期间,在北京及京畿一带大力兴建维修皇家宫殿园林,如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颐和园、圆明三园、避暑山庄等。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乾隆执政的60年,其所作所为总体上受到了当世和后世的肯定,其在百姓心中也一直是明君的形象。但是他政策上的许多错误是不可忽视的,当时西方世界发生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巨大变化,而清朝对此竟一无所知,仍然闭关自守,盲目自大,沉浸于“康乾盛世”的童话。马嘎尔尼的中国行记里就有对当时清王朝的极大讽刺,而身为最高统治者的乾隆,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乾隆在位后期重用和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案,致使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和砷被抄家后,其家产总额竟达到9亿两白银,超过了鸦片战争后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总额,民间有“和砷跌倒,嘉庆吃饱”说法。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一生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较大成就,这也使得他非常自负,他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夸耀自己的功绩。但是事实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中国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而是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以乾隆中期为界,清王朝开始走向它的衰弱,而到了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的“康乾盛世”已经宣告结束,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外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沉重一页。 H8S75FKsyb6IVrE1DQufnO+nL6zn40PjS0HwsYMBZo2ksZHcGsvyzaMS+3cfLjw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