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辑 神秘莫测的地域之谜(2)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当它喷发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间歇泉即是因它喷喷停停、停停喷喷而得名。

间歇泉是一种热水泉。这种泉的泉水并不是不停地喷涌,而是一停一溢,好像是憋足了一口气,才狠命地涌出一样。喷发的时候,泉水可以喷射到几十米的高空中,形成壮观的水柱景象,十分美丽。

位于冰岛首都雷克亚未克周围的平原上,曾经有一个大喷泉区,这里约有50个间歇泉,到处冒出灼热的泉水,热气弥漫,如烟如雾。1294年,一场地震摧毁了这里好几个间歇泉,但两个新间歇泉却应运而生,即盖锡尔间歇泉与斯特罗柯间歇泉。盖锡尔间歇泉最为有名,其最高喷水高度居冰岛所有喷泉和间歇喷泉之冠,也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间歇泉之一。

盖锡尔间歇泉是一个直径20米的圆水池,被热水灌得满满的,热水沿着水池的一个缺口缓缓流出。但是这种温柔平静的样子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泉水就会突然“暴怒”起来,池口清水翻滚,池底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很快,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出滚烫的细雨。据说,盖锡尔间歇泉的水柱最高时可达70米。

美国的黄石公园里有一个名叫“老实泉”的间歇泉特别有趣。这个间歇泉不仅喷发猛烈,而且特别遵守时间,每隔一小时左右喷发一次,从不提前,也从不迟到,所以才得了这个“老实”的美名。可是,后来因为地震,老实泉发生了变化,现在不如从前那么遵守时间了。

关于间歇泉的成因,科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

首先,间歇泉大多处于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这是因为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为间歇泉提供了能源,并且岩浆离地表很近;

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还需要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同时,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能进行随意的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低,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蓄能量。

神秘现象关键词:间歇泉 盖锡尔间歇泉 黄石公园 老实泉

雷神之水--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1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

“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尼亚加拉瀑布”,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声是雷神在说话。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与美国的交界处的尼亚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岛把瀑布分隔成两部分,较大的部分是霍斯舒瀑布,靠近加拿大一侧,高56米,长约670米;较小的为亚美利加瀑布,接邻美国一侧,高58米,宽320米。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其中页岩的不断被水流冲刷,使得瀑布在1842年至1905年间平均每年向上游方向移动170厘米。美加两国政府为保护瀑布,曾耗巨资修建了一些控制工程,使瀑布对岩石的侵蚀有所减小。

按照加拿大人的说法,它是由“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个瀑布组成的;美国人则认为,它是由“马蹄瀑布”(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状如马蹄)、“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三个瀑布组成的。

新娘面纱瀑布在宽阔的美国瀑布旁边,因水流细致,很像新娘的面纱而得名。尽管它只有细细一缕,却自成一支,美国人据此认为它也是尼亚加拉瀑布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这两个瀑布虽然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美国,可是两个瀑布都是面向加拿大,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这一边看,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亚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两个瀑布的水都是往尼亚加拉河冲下,马蹄瀑布这一段的尼亚加拉河属于加拿大的,而美国瀑布那一段的尼亚加拉河则两国分享,那一段河上筑有一座彩虹桥(Rainbow Bridge),这座桥也根据河内边界而划分,一端属于加拿大,一端属美国。游客在桥上分界处,一脚踏一边,可以得意地说:“我同时踏在两国的国土上了!”

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至22英尺。峡谷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层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地质层。水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飞泻而下,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起了关键性作用。而要了解这个大理石岩层的形成,则需追溯至更新世后期。那时,巨大的大陆冰川消融后,大理石层暴露出来构成了陡崖。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经此外泻,就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尼亚加拉瀑布。

因为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两国的交界处,所以经常引起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争执,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在1812~1814年间,两国曾多次发动战争。后来,双方签订了《根特条约》,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所有,以中心为界。从那时起,近200年来,加美两国享有一条和平的边界,双方都在各自的一边设立了尼亚加拉瀑布城。150多年前,拿破仑的弟弟耶洛姆·波拿巴曾携新娘到瀑布度蜜月,开创了到此旅行结婚的风俗之先河。据说,每年来尼亚加拉瀑布旅游的游客约400多万人,其中以情侣、恋人居多。

神秘现象关键词:尼亚加拉瀑布 雷神之水 马蹄瀑布 新娘面纱瀑布 《根特条约》

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当乘飞机越过浩瀚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朋的“刀痕”呈现在眼前,顿时让人产生一种惊异而神奇的感觉,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东非大裂谷北起靠近伊斯肯德仑港的南土耳其,南抵非洲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它跨越50多个纬度,总长约6 000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几乎跨越了东部非洲所有的国家,其中以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为最长。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么形成的呢?普遍的说法是,在1 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东非大裂谷周边游众多的火山,最为著名的当属乞力马扎罗火山、肯尼亚境内的肯尼亚火山以及梅鲁火山。

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受人关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乔治,曾在1893年对裂谷进行5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他设想:东非裂谷不是像美国的大峡谷那样由河流冲刷而成,而是因为地壳下沉,形成了一个两边峭壁相夹的谷地。这在地貌上称“地堑”。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

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会如何,更是举世瞩目。

根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有人在研究肯尼亚裂谷带时注意到,两侧断层和火山岩的年龄,随着离开裂谷轴部的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他们认为这里是一处大陆扩张的中心。

1978年11月6日,地处吉布提的阿法尔三角区地表突然破裂,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几分钟内突然喷发,并把非洲大陆同阿拉伯半岛又分隔开1.2米。一些科学家指出,红海和亚丁湾就是这种扩张运动的产物。他们还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

但是,反对板块理论的人对这种说法自然是极为不赞同。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人类也许只能等待时间来揭晓。

神秘现象关键词:东非大峡谷 乞力马扎罗火山 地堑 裂谷带

大西洋深处的神秘“黑潮”

法国海洋科学家伊夫·富凯,一次在位于大西洋海域附近的亚速尔群岛附近水下2 500米处的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忽然,他意外发现了一股神秘的黑色潮流。它长250米,宽60米。在黑色潮流的底部,有30来个类似大烟囱的圆锥形洞隙,不停地从地球的内部吐出透明的高温达360℃的水流。奇怪的是,这里的水温高达360℃,却不见沸腾;这些水流一出洞口,经迅速降温浓缩,立即成为污黑水流,浑黑的海水让人在探测器最强的灯光照射下也无法看清10米以外的东西。这些乌黑潮流中没有海洋生物活动,一旦有鱼虾进入会立即中毒身亡。但是,在浑黑水流影响不大的这一水域周围,虾贝、蟹类和海参的密度却极大,十分丰富。

这种神秘的黑潮究竟是什么东西?难道这是地球从内部吐出来的“呕吐物”吗?

1998年7月,法国派出了“诺蒂尔克”号深水探测器,美国派出了世界最深的海洋探测器“尔河文”号,一起来到亚速尔群岛海域,力图解开这神秘黑潮的谜团。

当他们下潜到1千米时,海水的四周如同起了大雾一样,在最亮的光线下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他们继续下潜直到2 500米时,此时测量的海水的温度达到100度,四周的大雾渐渐消失,能见度非常大,能看到四周游动的虾、海参。在强烈的光线照耀下,他们突然看到一幅清晰而又令人惊异的图景:他们仿佛进入一个大工厂,四周是林立的烟囱,井井有条,那一股股黑潮就是从烟囱里冒出来的,像是污染物。在水温达到100度,水压是水面压力250倍的2 500米水下,又有谁有能力在此建造出这样大的烟囱呢?此景不能不让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正要打算仔细地观察一下,却感到深海探测器出现异常,它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急剧地托起上升,像是要让他们离开这里。不到2小时,“尔河文”号深海探测器浮出水面。两位科学家面色苍白,所看到的这一幕幕景象让他们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有人认为,大洋的深处,一定生存着另外一支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智慧的动物。因为人类起源于海洋,当人类进化时,很可能分为陆上、水中两分支。上岸的称为人类,水下的被称为海妖。也许海妖会称人类是陆妖。也有人认为,在大西洋中生存着似人的高智慧生物。他们的科学技术、文明水平远远超过陆地上生存的人类。俄罗斯的海洋生物学家勒伦斯基教授经过多年观察、分析后认为:人们常常看到高空中出现的飞碟并非是天外来客,而是地球上高级生物的杰作。据多方面的记载:飞碟常常从海洋里飞出,随后又钻入海洋。

虽然人类已到达过月球,即将踏上火星,但对地球上的海洋的深度也仅仅是5千米左右。洋底的生态并没有弄清楚。大洋里是否生存着高智慧动物尚待进一步发现证实。一个科学家曾经说:“在浩瀚无边、神秘莫测的海洋里,有许许多多难解之谜,它们像一块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家投入它的怀抱,去探索其中的奥秘,那些充满着神奇、恐怖的谜底,终有一天会被科学家们揭示出来。”

神秘现象关键词:黑潮 海妖 陆妖

神秘的骷髅海岸

骷髅海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为干旱的沙漠之一。当地人将其形成原因归结为“土地之神龙颜大怒”的结果。这条海岸绵延在古老的纳米比亚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长500千米,一年到头都难得下雨。葡萄牙海员把它称为“地狱海岸”,现在叫做骷髅海岸。

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折痕斑驳的金色沙丘,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砂砾平原。沙丘之间闪闪发光的蜃景从沙漠岩石间升起,围绕着这些蜃景的是不断流动的沙丘,在风中发出隆隆的呼啸声,交织成一首奇特的交响曲。骷髅海岸--死亡海岸在海岸沙丘的远处,7亿年来由于风的作用,把岩石刻蚀得奇形怪状,有若妖怪幽灵,从荒凉的地面显现出来。而在南部,连绵不断的内陆山脉是河流的发源地,但这些河流往往还未进入大海就已经干涸了。这些干透了的河床就像沙漠中荒凉的车道,一直延伸至被沙丘吞噬为止。还有一些河,例如流过黏土峭壁狭谷的霍阿鲁西布干河,当内陆降下倾盆大雨的时候,巧克力色的洪水使这条河变成滔滔急流,才有机会流入大海。科学家称这些干涸的河床为“狭长的绿洲”。

荒凉而又美丽的骷髅海岸充满各种危险,有交错水流、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令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今天还可以看到过去在捕鲸中因失事而破裂的船只残骸,在荒凉的海岸上散落着。

1859年,瑞典生物学家安迪生来到这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使他不寒而栗。他情不自禁地叫喊:“我宁愿死也不要流落到这样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地方的荒凉与恐怖。

1933年,一位瑞士飞行员诺尔从开普敦飞往伦敦时,飞机不幸失事,坠落在这个海岸附近。有一位记者指出诺尔的骸骨终有一天会在“骷髅海岸”找到,骷髅海岸从此得名。可是诺尔的遗体一直没有发现,但给这个海岸留下了名字。

1942年英国货船“邓尼丁星”号载着21位乘客和85名船员在库内内河以南40千米处触礁沉没。在沉没之前,一些乘客乘坐汽艇登上了岸。其中包括3个婴孩,以及42名男乘客。当地政府派人来救援,过程却非常艰难。这次救援共派出了两支陆路探险队,从纳米比亚的温德胡克起程,还出动了3架本图拉轰炸机和几艘轮船,其中1艘救济船触礁,3名船员遇难。几乎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所有遇难者的尸体和生还船员,最终带他们逃离了这片死亡之地。

1943年,在骷髅海岸沙滩上发现了12具无头骸骨横卧在一起,附近还有1具儿童骸骨。不远处有一块风雨剥蚀的石板,上面有一段话:“我正向北走,前往97千米外的一条河边。如有人看到这段话,照我说的方向走,神会帮助他。”这段话写于1860年。至今没有人知道遇难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遭劫而暴尸海岸的,为什么都掉了头颅。

在这片美丽的荒漠,总是充斥着一种莫名的神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神秘现象关键词:地狱海岸 狭长的绿洲 “邓尼丁星”号

纳米比亚“精灵怪圈”之谜

在南非纳米比亚沙漠西部的沿海地区,遍布着一种奇怪的“精灵怪圈”,直径大都在2~10米之间,怪圈里几乎全是沙土,而且寸草不生,而在怪圈的周围却长着茂盛的野草。这些怪圈至少存在了30年,因此不大可能是“人为炮制”的恶作剧。

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科学家就对“精灵怪圈”的形成原因产生浓厚兴趣。对于“精灵怪圈”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曾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怪圈中的泥土具有放射性,从而阻止了植物生长;第二种可能是怪圈地底下有许多白蚁,它们将植物种子全部吃光了,从而导致寸草不生;第三种可能是,怪圈泥土中带有某种有毒蛋白质,这种有毒蛋白来自一种被称做“牛奶灌木”的沙漠有毒植物。

以比勒陀利亚大学植物学家格立特·茹因为首的研究小组试图对三种解释进行研究验证。研究小组先从沙漠中找到了一些绿珊瑚,并从其根部土壤中取回了一些沙土样本,研究人员在这些沙土样本中种植了多花黑麦草,结果发现这些草生长得很茂盛,这说明有毒物质的说法根本不可靠;对土壤样本进行化验后,发现其中并不含有放射性物质;最后,他们在地底下挖了2米深,结果没有找到任何白蚁或者白蚁穴,而且没有迹象表明这里有白蚁活动。那么,这些怪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实在令人费解。

神秘现象关键词:精灵怪圈 蛋白质 牛奶灌木

能“报时”的怪石--艾尔斯巨石

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大沙漠里,有一块能“报时”的奇石,名为艾尔斯巨石。这块屹立在沙漠中的怪石高达348米,周长大约8 000米,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可能有几亿吨重。当地的土著族称这块巨石为“乌卢鲁”,意思是“庇难及和平的地方”,或是“土地之母”,可见它在土著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块怪石每天都会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早晨,旭日东升,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它是棕色的;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呈灰蓝色;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它为红色。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根据它一天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为了解释怪石“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无法彻底解释怪石“报时”之谜。

神秘现象关键词:艾尔斯巨石 乌卢鲁 土地之母

撒哈拉是如何告别“绿洲时代”的

2008年,一个国际考古学家小组曾经在华盛顿做了一篇报告,介绍他们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规模很大的石器时代墓葬群。这片大型墓葬群位于尼日尔境内的撒哈拉沙漠中,初步发现的单个墓葬多达200处。他们在几处墓葬中发现了人和动物的骨骼化石及生产、生活器具,其数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前所未有,其中的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大型鱼类和鳄鱼的化石。各种证据表明,那时人们生活在水草丰茂的环境中,很多动物在这里繁衍。大量考古证据向人们展示:距今1万年至4 000年间,非洲北部是一片“绿色撒哈拉”。

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1/3,差不多可以装下整个美国。这片壮阔孤傲的大漠和古老的非洲大陆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过繁荣昌盛的远古文明的光芒。

撒哈拉大沙漠中分布着许多干涸的河床,河流侵蚀的痕迹依稀可辨。考古学家在撒哈拉大沙漠发现了许多包括恐龙在内的动植物化石以及石器时代的文物,印证了这里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家园。最弥足珍贵的是19、20世纪的考古探险在沙漠深处发现了很多洞穴。洞穴的岩壁上,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只有在草原上才能见到的飞禽走兽,还有牧民们赶着牛群,孩子在牛群间欢闹嬉戏的岩画,生动地再现了撒哈拉先民们的劳动、生活场景。科学家们判断,这些岩画绘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这里四季常青、牛羊成群、鸟飞兽走、百花争艳,人们过着安乐的农耕狩猎生活。

从绿洲到沙漠,只用也短短不到6 000年的时间。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撒哈拉地区由草原退化为沙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气象学家认为,很久以前,撒哈拉地区的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导致降雨量急剧减少。只有少量的雨水流进了内陆盆地,可是由于雨水流量不多,也就滞留在那里了。流水所带的泥沙在盆地里慢慢淤积。盆地增高以后,这些水开始向四周泛滥,慢慢地形成了沼泽。而这一带日照时间特别长,气候极为干燥,经过漫长的时间,沼泽里的水分慢慢变干了,沙丘开始出现。撒哈拉地区也就慢慢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沙漠地带。

而生态学家则认为,绿洲之所以变成沙漠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撒哈拉地区本来就干燥少雨,在当时的农牧社会里,为了发展和战胜敌人,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必要。随着人口的增多,田地变广了,牲畜也变多了,渐渐地绿色原野也就无法负荷了。土地--植物--动物--人类这根生命的链条一旦断裂,便会完全崩溃于自然灾害的肆虐中。天长日久,绿洲最终变成了茫茫荒漠。

神秘现象关键词:绿色撒哈拉 盆地 沼泽

卡什库拉克山洞的“幽灵”

在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有一个叫做卡什库拉克的神秘洞穴。凡是到这个洞穴来考察的专家都有过一些令人震惊的故事。当这些人进入洞中的时候,有的人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惊慌失措,然后又会扔下所有装备,不顾一切地冲向洞口,一心要冲向有光亮的地方。当这些人清醒过来以后,往往不能解释自己刚才的行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惊慌失措地逃跑。似乎在那一刻,他们都失去了控制。

那么,卡什库拉克洞穴里到底有什么?为什么每个人在这里都会有如此惊慌失措、不正常的举动呢?

1985年,几位洞穴专家对卡什库拉克洞穴进行了考察。走在队伍最末尾的那名成员讲述了他后来看到的事情:当时他已经在腰部绑好了攀登绳,突然感到一阵麻木。他本想快些爬出洞口,可又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让他回头去向后面的黑暗望了一眼,只见身后离他几步远的地方有一个怪怪的“老者”身影:一顶有角的皮帽、闪闪发光的眼睛和飘浮不定的外衣。这个洞中的老人向他招手,要他跟他走。他真的仿佛受到了蛊惑,没有意识地朝洞穴里走,但他及时地清醒过来,慌忙从卡什库拉克洞穴中逃了出来。

对于卡什库拉克洞穴里诸多神秘事件,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认为这诸多的神秘事件根源于人产生的“幻觉”。人在黑暗的地下,容易产生幻觉;而且洞穴内可能有特殊化学物质,形成混合气体,也可能使人产生幻觉。该洞穴的神秘现象是幻觉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是“全息照相说”。科学家认为,不仅人有记忆能力,物体也可能具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这些物体能把从外部得到的信息复述出来。很可能在卡什库拉克,在某一特定时刻,在某些特定的日光和地球物理条件下,恰好出现了某些自然界的映像底片,这是洞穴墙壁在某一时刻记载下来的。新西伯利亚洞穴东部的一些年轻人也见过类似现象。在一所地下大厅里,他们和一个黑色的躯体意外遭遇,那躯体急忙躲进了岩缝。有人猜测说,这种在洞穴内见到的幽灵般的“人”,实际上是全息照像。

第三种说法是,人们在卡什库拉克洞穴中的恐惧心理和时间停滞的感觉,不能归于神经紧张,而在于某种低频脉冲干预。

探险科学家们曾经在该洞穴里设置了磁力仪,显示器上一会儿是一个数字,过几分钟变成另一个数字,这说明洞穴的电磁场是经常摆动的。在众多信号中,有一个固定的低频脉冲出现,出现的时间不规则,而且有时是单波道,有时是一束的,磁通量为1 000毫微特斯拉。开始,人们以为这大概就是岩石的地球物理特性决定的,然而,有关专家研究了信号和记录后,作出了结论:在卡什库拉克记录到的信号和任何自然现象无关。具有这种振幅变化的频率脉冲,只能是人工装置发出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记录到这种脉冲信号的时间和人们在洞穴中出现神经过敏、感到压抑以及惊慌失措并跑向光亮地方的时间,竟然精确地保持着一致;而且,越往洞穴深处,这种状况就越明显。这种时候,在洞口的蝙蝠、鸽子也开始骚动,不停地在洞里乱飞。然而,这些信号是谁发的?又是在发给谁呢?现在仍然得不到答案。

神秘现象关键词:卡什库拉克 全息照相 低频脉冲 微特斯拉

卡纳克石阵的不解之谜

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濒临大西洋的城镇卡纳克,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巨石砌成的古墓,最吸引人的便是郊外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石阵。长期以来,卡纳克石阵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8世纪2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片石阵,据说曾有1万根石柱,而如今仅存2 471根。它被农田分为36片,以12根一排向东延伸。石阵被农田分为三片:位于卡纳克城北1.5千米处的勒芒奈克石阵,以11排向东延伸,共1 099块石头,排列在长1千米、宽100米的矩形内,最高的巨石露出地面部分达4.2米。再向北走,过了一座古老的石磨坊界线,便进入克马里欧石阵,它比前者要小,与其相邻的凯尔斯堪石阵就更小些了,长约400米,共13行,每行都很短,共540块巨石,排成正方形。它的末端是一个圆形石阵,由39块巨石组成。各组石阵都沿东西方向分行排列,越往南北,边缘行距越密,每一行巨石的大小和排列距离也并不均匀,每行越近东端,石块越高且排得越紧。石块排列以直线为主,也有排成平行曲线的。

这些巨石有什么用呢?在各种说法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卡纳克在古代为一宗教中心,那些石块受到布列塔尼人膜拜。很久以后,罗马人“接收”了这些石块,在上面刻上他们神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在中世纪十分流行)认为,这些石块能提高妇女生育能力;又有些人认为这些石块只是留在地上的标记,是专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而设的,在仪式中祭司会为作物和牲畜祈福。地质学家汤姆博士认为巨石的竖立者想借此研究天体的运行,包括太阳和其他行星,尤其是月球的运行,或许以此作为巨大的天文钟,以便推算耕种的时间。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似乎永远也不可能。

考古学家考证,这些石阵大约是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分期竖立的。石块中最大的重约350吨,高达20米。那个时期欧洲人还没有发明轮子,竖立者是如何把如此沉重的花岗岩竖立在指定位置?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卡纳克石阵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飞船基地,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1979年至1984年,考古学家勒霍斯带队发掘卡纳克海滨格夫尔林尼岛上的一个甬道墓,发现墓中是一个人为营造的地下建筑。经同位素鉴定,与石阵的营造时间大致相同。在墓中人们看到,宛如露天运动场看台的同心圆台,墓壁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在墓内甬道,29块墓道壁石板中23块刻了图案。许多是同心圆弧、斧头。墓的内室顶板的一个大石板上,刻着一头长角牛的牛头及其前身,还有一把斧头的前半截。在20千米外一座古墓的内室,也发现了相似的一段,把它们拼合在一起,正是一方完整的14米长、总重量在30吨以上的刻图石板。这方石板明显是人为截断的。为什么要将完整的石板截断?为什么要分装在相距20千米的两墓中?又用什么工具来运输30多吨的石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卡纳克人有本领营造这么宏大的“地下殿堂”,自然也有能力架设简单的“地面柱林”。尽管聪明的现代人绞尽脑汁,还是难以了解远古的卡纳克石阵的奥秘。英国考古学家欧文·霍丁霍姆说,它像金字塔一样,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不解之谜。这或许是对神秘的卡纳克石阵的崇高赞誉。

神秘现象关键词:卡纳克石阵 凯尔斯堪石阵 布列塔尼人 地面柱林

非洲杀人湖

世界上的湖水千奇百怪,却没有一个如此残忍和冷酷,它就是位于喀麦隆的两个杀人湖--尼奥斯湖和莫努恩湖。即使人没有靠近这个湖,也没有在上面划船,也会招致死亡。

1984年8月15日,位于喀麦隆西部省的莫努恩湖突然喷发毒气,附近的37名居民因之丧生。

两年之后,1986年8月21日夜,位于该国西北省的尼奥斯湖发生类似的奇怪现象,伴随着闷雷般的响声,湖底沉积的超量二氧化碳“奋力”冲出湖面,掀起近百米的巨大水浪,强烈的毒气迅速向四周扩散,波及2 600千米以外,夺去了湖周围1 800名村民的生命。

当第一批救援人员来到尼奥斯湖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出奇的寂静,而眼前的一幕令人不寒而栗:方圆数千米范围内,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被一种突然且闻所未闻的力量扫荡。一位目击者回忆说:“当时我正往下面走,我要去尼奥斯湖。可到了那里,才发现根本没有活人了--他们全都死了!”

最诡异的是,有不少村庄里的人畜被斩尽杀绝,却不见任何惊慌的迹象。人们要么是在睡梦中死去,要么是在做饭时倒地。很显然,这些受害的人畜都是因窒息而丢命的!

灾难发生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震惊,喀麦隆和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组织科学家调查“杀人湖”的秘密。经过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杀人湖”的神秘面纱:这两个湖为火山湖,在湖底部岩浆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缓慢向湖底渗进,并逐渐溶于湖水中,密度不断增大;湖表层的冷水就像一个大盖子一样平静地盖在上面,使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难以散发。如遇地震或地层变化,湖表层的“盖子”发生震荡,毒气就可能发生剧烈的喷发。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密度较大,喷发后二氧化碳云团会沿着山势下沉,包围附近的村庄,因为这些毒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等二氧化碳等气体沉积到一定密度,就会变成无形杀手,置人和牲畜于死地。

谜底已经被揭开,但还要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提出“放气”的方法,即将湖底的二氧化碳吸出湖面,逐步释放掉,从而避免二氧化碳在湖底聚积,以此消除隐患。在经过多年试验之后,2001年1月,一组法国和喀麦隆科学家将一根排气管插入了尼奥斯湖底。一打开管顶封口,气压就逼湖水冲向空中形成了高达50米的水柱。

不过,单靠一根排气管,要想彻底消除隐患,起码需要15年时间。所以,科学家们目前正向全球各发达国家请求援助,希望能多装几根耗资不菲的排气管,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这枚“定时炸弹”。

虽然威胁还在,但总算找到了制服“恶魔”的办法,所以尼奥斯湖岸的村民们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并开始重返家园。

然而,与尼奥斯湖相比,有一个更大的杀人湖仍然在威胁着当地人。这就是位于卢旺达的基乌湖。它比尼奥斯湖大2 000倍,生活在湖岸的人口也要多得多。生活在湖岸的人们根本不理会科学家所声称的“威胁”,每天照样在湖边温泉中洗泡泡浴。而泡泡正是可能要他们命的二氧化碳。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基乌湖还“盛产”另一种致命气体--更具有爆炸性的甲烷。火山一旦爆发,不但会喷出二氧化碳,还有可能引起爆炸。

神秘现象关键词:尼奥斯湖 莫努恩湖 二氧化碳 基乌湖

贝加尔湖的海洋生物之谜

贝加尔湖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南部,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湖,素有“西伯利亚明眸”之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贝加尔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贝加尔湖总面积约为3.15万平方千米,居全球第八位,贝加尔湖还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的最大深度为1 680米;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储水量约为2.36万立方千米,占地球液态淡水资源总量的22%。假如贝加尔湖是空的,全球所有河流的水都向它流进来,也大约需要1年时间才能将它灌满。

在整个湖区以及附近一带生存的1 200多种动物和600多种植物中,其中约有2/3是地球上其他地方很少有的特种生物,而且有些生物极为珍贵,只有在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古老地层里才有与其类似的化石。有的还要到相隔甚远的热带或亚热带的个别地方,才能发现它们的同种或近亲。例如,有种藓虫类动物,它的近亲却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还有一种长臂虾,只有在北美洲的湖泊里才能发现它的同种。

而最使科学家感兴趣并且迷惑不解的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鲨鱼、海螺等,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不同寻常之处。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

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最初,我国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

前苏联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少数科学家认为,贝加尔湖里的海洋生物来自地中海。古地中海比目前的地中海宽广得多,曾把北部欧亚大陆同南部分离开来,后来发生了地壳运动,古地中海东段都变成了山,仅在中亚细亚地区还剩下少数湖泊,如里海、咸海等。

确实这些由古代海洋变成的咸水湖里,至今还有不少海洋生物。他们说,尽管贝加尔湖海豹同北冰洋里有环纹的海豹是亲属,但却和遥远的里海海豹更相似,这说明贝加尔湖可能是在古地中海消退之后生成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在贝加尔湖附近打了几口很深的钻井。但从取上来的岩芯样品中,人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也有一些材料证明,没有中生代的沉积层,只有新生代的沉积岩层,说明贝加尔湖地区长时间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在地壳断裂活动中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否定了湖中海洋生物是海洋遗种的说法。

那么,湖中的“海洋生物”到底从何而来呢?它们又是怎样进入湖中的呢?目前科学界的两种说法虽然都不是定论,从18世纪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用10多种文字,在20多个国家里出版了2 500多部有关贝加尔湖的著作。但看到这些谜就像贝加尔湖本身一样,变幻不定,深奥莫测。

神秘现象关键词:西伯利亚明眸 海绵 咸水湖 沉积岩

恒河水自动净化之谜

印度为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恒河的上游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叫玛法木错的湖,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只要在恒河水中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还可以祛除疾病。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接受恒河河水的洗礼。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屈。于是,人们偶尔会看到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科学家曾经有意将一些对人体极为有害的病菌放入恒河的水中。可没过多久,这些病菌通通都被杀死。

恒河水的这种净化能力从何而来呢?有人推测是河底的奥秘,河床里可能具有某种能杀死病菌的放射性元素,只是这个推测还未被证实。当然,恒河水的污染有目共睹。它的水质在以前要纯净优良得多,装上一壶河水,即使过了几个月,它也依旧澄清、新鲜,像刚打上来时一样可以放心喝下。只是现在的恒河水已经被污染了,即使它具有自动净化能力,也无法承受人类这样无休止的侵害与折磨。所以很多人都期待能够停止或者减轻对恒河的污染,以便使它能够回到当初的模样。

神秘现象关键词:湿婆 玛法木错湖 自我净化 放射性元素

神秘的神农架

神农架是个谜,神秘而博大。

远古时期,神农架林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经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逐渐提升成为多级陆地,并形成了神农架群和马槽园群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层。神农架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由大巴山脉东延的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体高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平均海拔1 700米。山峰多在1 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 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 105.4米,成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

神农架野人

提起神农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野人”。从古至今,大量关于神农架野人的记载和传说始终让人难辨真伪。

神农架关于“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到5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提到“熊山”(即今鄂西北神农架)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毛,长发、健走、善笑的“赣巨人”或称为“枭阳”、“狒狒”的动物。西汉时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狒狒’人形长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这种动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野人”。

许多人都声称在神农架见到过野人,并且在描述起来有鼻子有眼,神农架野人因此更加显得扑朔迷离。试举两例:

1976年5月14日凌晨1时,神农架林区党委的5位领导干部驾驶一辆吉普车赶路。车刚一转弯,正在聚精会神开车的司机蔡师傅突然发现,在开阔的车灯照射下,公路上有一只动物正弓着身子迎着小车走来。蔡师傅一边高声叫醒打瞌睡的人:“注意!前面有东西!”一边加大油门,高速向这个动物冲去。但就在离它10多米远的时候,这个家伙猛地闪到路旁,惊慌地向公路边的山坡爬去。冲过来的汽车猛然停下来,差一点就撞到它的身上。由于坡陡石松,这只怪物没能爬上坡去而顺着陡坡滑了下来。它以前肢着地,像人趴着似地,抬起头来,两只眼睛盯着车灯。

这时,蔡师傅猛按喇叭,开大车灯,其他5人急速下车,分两路围住怪物。此时,与怪物相距只有1.2米远。仔细地看了一下这个怪物,众人吃了一惊:趴在他们前面的是一个毛色发红、样子像人的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当时谁也没有带武器,又不知这个动物的来路,一时找不到可以打击它的利器。农业局的局长周忠义在地上摸起一块石头,砸在它的屁股上。这只奇异的动物转过身子,缓缓地顺沟而下,然后拐向左侧,爬上了斜坡,进入林中,迅速地消失了。

据说,1999年8月18日,多名外地游客在神农架林区内发现了一个直立行走的奇异动物。当时,“全身灰黑、头发蓬乱、身高1.7米到2米的奇异动物”正在穿越一段山区公路。它发现面包车后,立刻以极快的速度闪至路边,并迅速越过坡坎,消失在浓密的箭竹林中。

从“野人”留下的痕迹看,它的脚印清晰,但与野熊的脚印有明显的差异;现场采集到的毛发有11根,最长的10厘米,最短的2.5厘米,粗细不等,呈深棕色和灰褐色,与人及其他动物的毛发截然不同;它的身高应该在1.7米左右。

“神农架野人”出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捕捉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始终是个谜。它们是尚处于蒙昧阶段的原始人类?是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或者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的东西?一切都仍然没有定论。

白色动物之谜

神农架是目前国内已知发现白色动物最多的地方之一,曾在此先后发现过白熊、白麂、白苏门羚、白猴、白蛇、白獐、白喜鹊,甚至还有纯白色的乌鸦等众多“白化动物”,成为继“野人”之外的第二大谜,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世界上原来只在北极地区才有的白色动物,却以如此庞大的数量出现在了神农架。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猜测:

(1)这与神农架的地质、气候、环境等有关,可能十分适宜白色动物的生息。也就是说,这些未遭绝灭幸存的古老白色物种,在神农架特定的环境下残存下来。地质考察证实10多亿年前,神农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北极熊可能因地质运动被滞留下来。或者,北极熊随第四纪冰川运动迁至神农架。

(2)由于遗传基因上的缺陷,产生不了黑色素而引起的“白化病”。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

(3)同类异色种交配引起的基因变异。由于人类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致使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近亲交配而出现的退化现象。

神秘现象关键词:神农架 野人 白色动物

“死亡之海”--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若羌县境东北部,面积2 400平方千米至3 000平方千米,海拔768米,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由于河流改道和入湖水量变化,湖面逐渐缩小。沿岸盐滩、荒漠广布。人们虽然经过多次考察,但还是没有找到罗布泊的确切位置。

酷热、干旱、风沙、陡崖、盐滩,使得人们不能接近罗布泊,多少年来去往罗布泊的道路也被称为“死亡之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罗布泊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自然之谜。古往今来,这些谜团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他们深入其中,探寻奥秘。

罗布泊游移之谜

1876-1877年,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到塔里木盆地的阿不旦调查,他找到一个大湖,认定是罗布泊,同时他又发现这个湖与清朝地图上标的罗布泊位置不一样,偏南了一度,据此,他认为清朝地图上标的罗布泊位置是错误的。

很多专家都对他这个轻率的结论表示反对,认为他发现的这个湖根本就不是罗布泊,而是卡拉库顺湖,真正的罗布泊应在普氏所见湖泊的北边。

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掘了楼兰古城遗址。他根据楼兰古城汉文简牍纪年下限在公元330年,认为4世纪初以前罗布泊在北部,4世纪初以后,由于堆积作用的发展,河道改变,北部湖泊不断缩小、消失,并逐步在沙漠南部形成了新的湖泊。后来南部的湖泊又因各种堆积物的沉淀而抬高,而北部原来已干涸的盆地则因强风和风蚀而逐渐下凹,结果湖水又重新回到北部。这就是斯文·赫定提出的罗布泊游移说。

中国科学院组成新疆综合考察队于1959年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是“罗布泊不游移”。专家认为,在历史时期里,罗布泊湖盆的地形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谓南北两个洼地,其实都在一个大湖盆之中,罗布泊和卡拉库顺湖只是不同时期湖水涨缩变化的具体过程。

目前看来,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其中谜底到底是什么,仍需进一步的考证。

罗布泊神秘事件

有人称罗布泊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在这里,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一架从重庆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在新疆鄯善县上空离奇失踪。时隔9年,人们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那架当年失踪的飞机,但机上人员已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朝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会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呢?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

类似的神秘事件在罗布泊层出不穷,这里因此成为神秘的“死亡之海”。罗布泊曾经的美丽辉煌与如今的恐怖萧瑟,都让无数探险家充满了向往。

“大耳朵”之谜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了一张用国际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影像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轮廓,被人形象地称为“地球之耳”,并由此展开了学术界对大耳朵的位置、地理结构分布等问题的广泛争论和猜测。

科考队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大耳朵”实测面积为5 350平方千米。照片上的大耳朵形状其实就是罗布泊在不同滞水期积聚的湖滨盐壳在太阳光下折射出的不同色彩轮廓。盐壳中以氯化物为主的盐分高度集中并生成了光谱反射性极强的晶体物质,并在卫星照片上呈现出了一道道色调较浅的耳廓线。

那么,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种说法是,这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的。洪水流进湖盆时,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使湖床形成突出的环状条带。这些干涸湖床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它们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了“大耳朵”。

我国科学家则认为,罗布泊的“大耳朵”是湖水迅速退缩形成的。“耳轮”是湖水退缩蒸发的痕迹;“耳孔”是伸入湖中的半岛,它将罗布泊分成东西两湖;“耳垂”则是喀拉和顺湖注入罗布泊时形成的三角洲。

“大耳朵”形成原因,仍然处于争论中。

神秘现象关键词:淡水湖 死亡之海 魔鬼三角区 地球之耳

鄱阳湖魔鬼水域

中国的鄱阳湖,碧波荡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横无际涯。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居息的湖边人,但是许多的悲剧同样也是发生在这里。

鄱阳湖魔鬼水域具体位于鄱阳湖区的江西省都昌县,南起松门山,北至星子县城,全长24千米。矗立在这个区域东岸的是一座有1千多年历史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的老爷庙。在历史上,这个区域就是鄱阳湖航行事故多发区域,现代有相关记载的沉船事故就有许多。

1945年4月16日,2 000多吨级的日本运输船“神户丸”行驶到江西鄱阳湖西北老爷庙水域突然无声无息地失踪(沉入湖底),船上200余人无一逃生。其后,日本海军曾派人潜入湖中侦察,下水的人中除山下堤昭外,其他人员全部神秘失踪。山下堤昭脱下潜水服后,神情恐惧,接着就精神失常了。

抗战胜利后,美国著名的潜水专家爱德华·波尔一行人来到鄱阳湖,历经数月的打捞仍一无所获,除爱德华·波尔外,几名美国潜水员再度在这里失踪。过去了40年后,爱德华·波尔终于向世人首次披露了他在鄱阳湖底失魂落魄的经历。他说:“几天内,我和三个伙伴在水下几千平方米的水域内搜寻‘神户丸’号,没有发现一点踪迹。这一庞然大物究竟在哪里?正当我们沿着湖底继续向西北方向寻去时,忽然不远处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飞快向我们射来。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耳边呼啸如雷的巨响隆隆滚来,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们紧紧吸住,我头晕眼花,白光在湖底翻卷滚动,我的三个潜水伙伴随着白光的吸引逐流而去,我挣扎出了水面……”

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有人在鄱阳湖西部地区目睹一块呈圆盘状的发光体在天空游动,长达八九分钟之久。当地曾将此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亦未作出清楚的解释。有人猜测,是因为“飞碟”降临了老爷庙水域,像幽灵般在湖底运动,导致沉船不断。

究竟是什么原因制造了这一系列神秘的“悲剧”?是水里怪物在捣鬼还是天外来客在作怪?

奇怪的是,这片水域并不深,一般深度只有30多米,最深处也只有40米左右,而且湖底并没有什么暗礁,根本就没有触礁沉没的可能;而且这个区域面积不大,湖面也不宽,湖两岸距离不到3千米,根本瞧不出任何危险的端倪。

1984年9月,江西省组成探险队深入这片凶险的水域考察。这支考察探险队由自然、气象、地质专家和有关科研人员组成。首先,考察队在老爷庙东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内,建立了三座气象观测站,以测试老爷庙周围地势、风力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就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小组成员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当他们驾船行驶在整个鄱阳湖的中心,一般都是风平浪静,但是,船一开进老爷庙水域,风速马上开始加大,船也开始随着不停地摇晃。同样是处于鄱阳湖地区,而且又是同一时间,为什么只有老爷庙水域的风大得出奇呢?

对老爷庙进行精确测量后,惊奇地发现,老爷庙的建筑正处在落星山的东西线的正中,三角形庙体的三个直角和平面锥相等,毫厘不差。这使得人们无论站在哪个方向都始终与老爷庙面对面。“老爷庙”水域位于鄱阳湖咽喉要道,该水域上方,是星子到湖口之间长40多千米,宽仅3千米至5千米的狭长水道,西北面是与水道平行、连绵起伏的庐山诸锋,东西两旁及南部,为高低起伏的沙丘,植物稀少,地面开阔,这片水域就好像一个喇叭口,全年大风日数多达163天,而且每年都会出现龙卷风。另外,在水陆交界处,由于湖面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常在水域周围形成积雨云。因此,船只可能就会被雷雨大风所打翻。

然而,这个说法虽有道理,并不能解释所有在鄱阳湖魔鬼水域出现的怪异现象。大自然仍然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神秘现象关键词:老爷庙水域 魔鬼水域 积雨云

太湖形成之谜

美丽的太湖位于风景如画的江苏无锡,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以湖岸计算的湖泊面积2 400平方千米,湖岸线总线405千米,湖区号称有48个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水域形态宛如佛手,以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吴越”人民。关于太湖是怎么形成的,直到今天还是个谜。

半个多世纪以前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教授就著文,最早开始对太湖的形成进行研究讨论。此后,部分地质学者根据太湖的形态特征,认为太湖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并为沉积物不断填充,以致成为今天的大型浅水湖泊。

泻湖成因说是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在最高海面时(约距今600万年前后),太湖平原是个大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这一说法似乎成为了权威性的定论。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对太湖成因的探究已有了新发展。特别是当人们在翻阅北宋古书《吴中水利记》时,发现书中记载: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发生大旱,水位下降到以往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米干涸的湖底上,竟露出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街道,一根根已近腐烂的树桩仍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湖底找到距今6 000~10 000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6 000~10 000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平原,人们曾在这里生活和居住。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湖中的遗迹显示,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就被洪水淹没。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响应,又一种成因说出现了。也许是从太湖西侧湖岸及南侧湖岸均呈圆弧形受到启发,一批年轻的地质学者怀疑太湖湖盆会否本是个大陨石坑。有的学者经过周密调查后提出,在太湖岩岛上发现了被陨石撞击的直接证据,例如湖中三山岛上的击变岩,不过至今未能确定该陨石撞击发生的具体时代。但是他们推测,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陨石自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的强大冲击,其能量相当于几十亿吨炸药的爆炸。总之,太湖是被砸出来的!

对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至今仍无公论,但人们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神秘现象关键词:泻湖 《吴中水利记》 击变岩

风“吹”来的高原

当年,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只身一人从陕西省的西安向北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在穿过中国黄土高原时,面对眼前遍地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奇特地形景观,斯诺先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后来在他的《西行漫记》中写道:“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这是一片多么可怕的地方,简直就是“疯神”捏就的土地!”

黄土高原东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肃的乌鞘岭,南到秦岭,北至长城一线,面积达四十余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一般五六十米,在陕甘等地可达一二百米。欧洲、美洲也有黄土分布,但在面积与厚度上都不能与我国的黄土高原相提并论。黄土高原的特点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注意,他们思索着:这么大面积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黄土的成因,20世纪初地学界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

风成说认为,黄土是当地岩石风化造成的。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沙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沙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持这种学说学者很多,但反对者也不少。反对者认为,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黄土高原应该到处都是黄土。可是,事实上黄土高原超过两公里以上的山地并没有多少黄土分布。这些山地是由另一种土质覆盖着,上面分布着茂密的林木,它们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岛,屹立在茫茫的黄土海洋中。

中国科学家的工作似乎找到“黄土风成说”强有力的证据。他们找出了夹杂在黄土地层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过对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断形成黄土时的气候环境。中国科学家指出,形成黄土的当时气候是一种比较干旱的多风环境,有利于黄土的搬运和堆积。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黄土颗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黄土的颗粒越往东南方向越细,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区就粗一些。这些事实无疑是黄土风成说的有力论证。

水成说则认为,黄土是由流水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他们发现,在一些黄土的地层剖面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无疑是流水形成的最好证据。可是,反对者提出不同意见。他们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分层现象并不明显。相反,在几十米厚的黄土层里,上下几乎都是一种非常细致的黄土层。

残积说则认为基岩风化就地成土,多成因说则认为黄土是上述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今天,尽管4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风成说还是在学术界获得更多的认同。黄土与黄土高原是中国最独特的自然景观,它面积辽阔,历史久远。特别是黄土本身蕴藏着的许多的科学奥秘,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神秘现象关键词:《西行漫记》 黄土高原 基岩风化

昆仑山的“地狱之门”

世界各地,有不少令人谈之色变的“死亡之谷”,大多数死亡谷的原因至今无法解释,但有一些已被人们破译。

在昆仑山中,有一块沉寂的谷地,山谷里牧草繁茂,野花妖娆。然而,在茂密牧草生长的沼泽地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到处弥漫着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这就是“地狱之门”--昆仑山死亡谷。这里浸泡着无数动物和人的骨骸,加上谷地里随处可见倒塌的石屋和荒丘孤坟,死亡的气息到处蔓延。牧民们宁愿羊群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牧草肥美的谷地。

1983年,青海省阿拉尔牧场有一群马因贪吃肥草而进入了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后,马群回去了,人却没有回来。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就在这年的7月份,一组地质考察队来到这个地方考察。当外面正是炎炎夏日的时候,这里却遭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暴风雪过后,突然一声雷吼,探险队的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同事们立即赶来,抓紧抢救,十分幸运,炊事员慢慢醒过来了。他回忆说,当时只听后面一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第二天队员们开始工作时,大家发现整个山坡全变了,黄土已变成焦黑色,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没了,到处都是倒毙的牛和其他动物的骨骸,真是满目苍凉。

地质队仔细对该地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地区有明显的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分布范围广泛,越往谷地深处,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的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联合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除此之外,地质学家还在死亡谷深处的沼泽地之下发现了暗河。

昆仑山死亡谷,上有雷击,下有暗河,就目前的研究考察状况来看,它们很可能就是“杀害”许多无辜生命的“凶手”。

神秘现象关键词:昆仑山死亡谷 地狱之门 暗河

谁建造了“魔鬼城”

乌尔禾风城又称魔鬼城,它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这里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的建筑群,让人惊叹。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

每当晴空万里、微风拂过,人们在乌尔禾风城漫步时,耳边总能听到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美妙的乐曲声,仿佛千万根琴弦在轻弹,又宛如无数只风铃在随风摇动。

可是,即刻就会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美妙的乐曲瞬间变成鬼哭狼嚎,像是马嘶、虎啸,又像是婴儿的哭声、女人的尖笑……整个风城笼罩在一片迷蒙的昏暗之中。如果没有准备,一定会这种奇异的景象所吓倒。

那么,这种奇妙的声音来自哪里?这座城又是谁建的呢?

科学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魔鬼城”就是一个“风都城”,并没有什么鬼怪在兴风作浪,而是肆虐的风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魔鬼城”的地层是古生代的沉积岩,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一层又一层相叠而成,形成厚薄不一,松实结合的岩层。再加上这里地处干燥少雨的沙漠气候,经过太阳的烧烤,大地在白天时一片灼热。而气温又会在晚上骤然下降,冷热变化十分剧烈。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岩石会碎裂成许多裂缝和孔道。沙漠地区的风面对着准噶尔盆地老风口,再加上常年受到从中亚沙漠地区而来的西北风的影响,这些风最大的风力可达10~12级,风力极强。夹带着大量砂粒的狂风扑打在岩石上,长年累月地对那些有软有硬的岩壁进行侵蚀,这样那些岩石也就被雕琢得十分精致而且神奇。

不过,雕琢“魔鬼城”的伟大工程师绝不仅仅是“风”,还有“雨”。流水的侵蚀、切割也在魔鬼城奇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魔鬼城主题景物的岩石,大多裸露在地面上,且水平叠置,这使得岩层虽经风吹雨淋却没有土崩瓦解,最终在风力和流水的侵蚀下,形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地貌。

原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了如此精妙的杰作。

神秘现象关键词:乌尔禾风城 准噶尔盆地 风都城

沙子会唱歌--“鸣沙”之谜

所谓鸣沙,其实就是会发出声响的沙子。“鸣沙”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在全球已经发现了数十处沙滩或沙漠存在“鸣沙”现象。在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以及巴西、智利和亚洲与中东的一些沙滩、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中国有4处鸣沙地,第一处是已为古志(《太平御览》、《大正藏》)所载的今甘肃敦煌县南的月牙泉畔鸣沙山,又叫雷音门;第二处是竺可桢在《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描述过的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黄河岸边的鸣沙山;第三处是内蒙古达拉特旗(包头市附近)南25公里库布齐沙漠罕台川(黄河支流)两岸的鸣沙湾,这处沙山有60米高,100米宽,又叫银肯鸣沙(“银肯”一词的蒙语为“永久”之意);第四处是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鸣沙山。

然而,沙为什么会“鸣”呢?这个问题使人困惑,也激起了人们对它一探究竟的兴趣。目前学术界对鸣沙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的研究者认为,鸣沙与沙子之间的结构有关,鸣沙的基本原理在于空气在沙粒之间的运动。当沙粒在滑动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孔隙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空气一会儿钻进这些孔隙,一会儿又被挤出这些孔隙,因此便产生振动而发声。有的科学家提出,沙子之所以会“唱歌”与天然的“共鸣箱”有关。在响沙的背风坡脚下,一般分布有地下水,地下水由于气候干燥,蒸发旺盛而形成一堵无形的蒸汽墙冷气流;而在背风坡向阳的山脊线上却形成一个热气层,两者共同组成了“共鸣箱”。沙丘被风吹动或被人畜搅动后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频率,这种频率在“共鸣箱”引起共鸣后,使得沙丘的声音变大,同时在“共鸣箱”的作用下,这个声音的音量互相递加,及至发出轰响。当在宁夏中卫的响沙周围进行绿化造林,改变了当地的生态之后,沙粒声的频率受到影响,从而破坏了“共鸣箱”的结构,沙子也就不再“唱歌”了。

然而,在国外一些海滨的鸣沙沙滩是相当平坦的,不存在高而陡的月牙形沙丘,而且它们往往只会在雨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发出响声。这又如何解释呢?日本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岛的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一处叫琴引滨;一处名击鼓滨。这两条沙滩不仅音色截然不同,甚至还有季节性变化。由此日本学者得出结论:海滨鸣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洁净的海水不断地冲刷。夏天游泳的人太多,把海水弄得太脏,沙子便不愿响了。

另外的关于鸣沙成因的推测,还有静电发声、摩擦发声的说法。静电发声说认为,通过人力或风力推动沙粒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声即发出声响,众声汇集,即成大声。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裂爆声,众声集合,而成大声。

沙子唱歌是一种神妙的自然景观。它的奇妙还在于它的秘密,让人找不到一个能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神秘现象关键词:鸣沙 《太平御览》 共鸣箱

黄果树瀑布成因之谜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

黄果树瀑布不止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享有“中华第一瀑”的美誉。1999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黄果树瀑布发育在世界上最大的华南喀斯特地区的最中心部位,这里的地表和地下都分布着大量可溶性的碳酸盐层,区域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加上这里位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的南缘,水热条件良好,形成打帮河、清水河、灞陵河等诸多河流。它们在向下流经北盘江再汇入珠江时,对高原面进行溶蚀和切割,加剧了高原地势的起伏,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绚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由于河流的袭夺或落水洞坍塌等原因,形成了众多的瀑布景观。

那么,黄果树瀑布如此壮美的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黄果树瀑布的成因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喀斯特瀑布的典型,是由河床断陷而成的;有人则认为是喀斯特侵蚀断裂--落水洞式形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黄果树瀑布前的箱形峡谷,原为一落水溶洞,后来随着洞穴的发育,水流的侵蚀,使洞顶坍落,而形成瀑布。因此是由落水洞坍塌形成了黄果树瀑布。由于一个瀑布的形成过程是与瀑布所在的河流的发育过程紧密相关的,故黄果树瀑布的形成过程须与白水河的演化发育历史结合起来考虑。这样,黄果树瀑布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成七个阶段:即前者斗期、者斗期、老龙洞期、白水河期、黄果树伏流期、黄果树瀑布期和近代切割期。其形成时代大约从距今2 700万年至1 0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从地表到底下再回到地表的循环演变过程。黄果树瀑布经过形成和演化,其位置与初期的位置相比,已经后撤到远离初期所在断层破碎带及溶蚀崩塌的严重地带。现存的瀑布壁,高、陡、完整,是逆向坡结构,由坚硬的厚层、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组成,岩层倾向上游,岩性均一,稳定性良好。

但没有一种说法能得到公认,黄果树的成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神秘现象关键词:黄果树瀑布 喀斯特地貌 中华第一瀑 落水洞式

奉节天坑地缝之谜

在重庆奉节境内,有一个巨型的天坑,坑口直径626米、坑深662米,总容积为1.19亿立方米(可以装下云南天池的水),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容积最大和最深的喀斯特岩溶漏斗,被誉为“天下第一坑”,是由地下暗河冲击碳酸盐岩层而引起岩层塌陷而形成的地质奇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周围的、方圆不到几公里的居民知道这么一个大坑,再远一些,就没有什么人知道它了。但是1997年,考察队发现了天坑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1997年,由英国考古学家霍德博士、天文学家敦切利萨博士、地质学家威尔金斯博士联手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抵达重庆奉节小寨天坑。

哪来的大圆球?

考察队从一条羊肠险径下到天坑底部。当他们安装好超导远红外探测摄像器,从天坑底部自下向上对数百米高的峭壁做逐一圆周扫描时,考察队发现,在峭壁内约6米深处竟隐藏着7个直径为4米的大圆球。这些大圆球呈曲线排列,球面上还刻着一些无法破译的文字和符号。经“裂变径迹法”测定,圆球产生距今有7 500万年至8 000万年,主要成分是金属钛。

谁为恐龙做了手术?

在天坑底部,霍德博士发现了一头恐龙头骨化石。就此,威廉·霍德在他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4月20日,考察队继续对中国奉节神奇天坑着手考察。我惊喜地发掘到一头恐龙头骨化石,这是多棘龙的头骨化石。多棘龙和其他恐龙一样,生活在侏罗纪,距今1.5亿年至7500万年以前,属食肉类恐龙。令人困惑的是,这个头骨曾被锯成相等的两半,之后又缝合,其切割痕迹十分整齐,手术水平与我们现代医学不相上下,15亿年至7500万年前,人类尚未出现,很难想像这是地球原始人所为,那么,是谁对它实施了外科解剖呢?”

神秘箱子熠熠发光?

考察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劈开乱树丛小心翼翼地步入其间。黑暗中,天坑底部许多蝙蝠被惊动,在周围乱飞,有的干脆直扑人体,发出吱吱怪叫。行至300米外,考察队霍德博士又发现7只三角形箱子,和圆球一样,也排列成曲线,箱子间或熠熠发光。考察队员们试图接近它,但是稍为走近,就感到四肢麻木,好像有电流穿过。天坑底部由于岩缝里阴暗潮湿,空气稀薄,众人不敢久留,一个个退了出来。但他们分析这7只三角形箱子当属通讯器材之类的东西,只可惜得不到实物,只能将摄下的箱子图片送回英国天体信息研究院。

天坑成因早有定论

奉节小寨天坑自上世纪末被发现后,关于它的成因便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有说天坑是数亿年前陨星撞击地球所成。近年来,经过中外地质学家的实地考证后,认为是一种地陷形成,这学说逐渐统领了整个学术界。但近段时间,根据上述发现,有人据此便推测天坑很可能曾是地球外“智慧生命”的一个工作基地,之后不知何故被废弃了。

神秘现象关键词:喀斯特岩溶漏斗 裂变径迹法 多棘龙

提神醒脑的“香地”之谜

在湖南省洞口县山门清水村有一处神奇地散发着香味的土地,面积仅有50多平方米左右。香地是一块小凹地,这里人迹罕至,香地上边是悬崖峭壁,下面是潺潺的小溪。从表面看,这里平淡无奇。与附近地区没有任何区别,生长着与其他地方一样的树木花草,土壤颜色也与周围的相同,但它却能散发出阵阵奇香。这是怎么回事呢?

香地是在无意中被当地山民发现的。当一位采药的山民路经此地时,觉得有一种奇妙的香味扑鼻而来,是什么东西这么香?这引起了药农的注意,他反复查找香味的源头,查看了这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均不得要领,最后,他突然明白,原来香味来自脚下的土地,是这块独特的土地发出的。香地的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来到这里,享受这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发现,这一奇特的香味,仅局限在这50米方圆的范围内,只要越出这香地一步,香味顷刻间就闻不到了。人们还发现这里的香味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早晨露水未干时,香味显得格外香;太阳似火的中午,则变得微香;日近黄昏,天阴或雨后天晴时,香味会渐渐变浓。但来到这里的人们谁也闻不出这香味究竟属于哪一种香。人们还发现,这香味还有使人精神舒爽、神志清醒、恢复疲劳的功效。香地的趣闻,越传越广,许多专家也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当他们闻到了这一香味后,才打消了疑问。专家分析判定后认为,这种香味可能是由这里地下所存在的某一种放射性微量元素引起的,当这一微量元素放射出来后,同空气接触就会形成一种带有香味的特殊气体。香味的时淡时浓,可能与这种放射性元素的强弱和气温变化有关。

这奇妙的香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说与放射性元素有关,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元素?为什么它仅仅存在于小小的范围内?目前,还很难说得清楚。

神秘现象关键词:香地 清水村 放射性元素

俄勒冈魔力漩涡之谜

在美国俄勒冈州格兰特狭口外,沙甸河一带,有一个方圆仅50平方米的怪异的地方,被称为“俄勒冈漩涡”。这里有一座古旧的木屋,其歪斜程度犹如比萨斜塔。走进木屋,会感到有一种巨大的拉力把你往下拉,就像是地心引力突然加强了。如果往后退,还会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你拉向木屋中心。

一到“俄勒冈漩涡”,马会本能地回避,飞鸟也会突然地回头下垂,树干则倾向北极。在这座木房子里,任何成群飘浮着的物体都会聚成漩涡状。在小屋里吸烟,上升的烟气即使有风也是慢慢地流动,逐渐加速自旋成漩涡状。撒出撕碎的纸片也飞舞成漩涡,就好像有人在空中搅拌纸片似的。

许多科学家对此谜进行过长时间考察,他们用铁链连着一个13公斤的钢球,把它吊在木屋的横梁上,这个钢球明显地违背了重力定律,倾斜成某个角度,晃向“漩涡”中心。你可以轻易地把钢球推向“漩涡”中心,但要把它推向外却很难。后来用仪器测定,显示这里有个直径约50米的磁力圈。但这个磁力圈不是固定不动,而是以9天为一周期,循圆形轨道移动。

“俄勒冈漩涡”的力量确实存在,但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如何产生的?对于“俄勒冈漩涡”现象的由来,研究者认为是重力与电磁力在配合作怪。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科学家们的解释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重磁异常,强大的重力转变为磁力,而强大的磁力又导致重力异常。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大的重力呢?人们还不清楚。

神秘现象关键词:俄勒冈漩涡 重力定律 重磁异常 IWRbW8SUDICF2eVumnq2ZF0kjVEUYHGXF/hHE2ielIVy1O7hIJbrFXjoIC3Ns6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