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钱那玩意儿 第一章 货币也疯狂

用贝壳付账

与财货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最初被当做货币使用的是普通的商品,如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亚的盐、古希腊的牛群、苏格兰的钉子等等。人们只要出售货物和劳动来“买”钱,再把钱“卖掉”来买货物和劳动。为了方便,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它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这就是货币。

当人们将货币引入经济系统之后,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可以用这个度量来表示,由此经济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荷马史诗》的记录里,当时的人们经常用牛来代表物品的价值,一个工艺娴熟的女奴值4头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奖品是12头牛。如今,人们出售各种货物和劳务以换取“钱”,老板可以付“钱”给工人;农民可以卖掉犁来换取一定数量的“钱”。商品就可以被分割成小的单位被大家所接受,于是人们再用钱买自己想要的货物和劳务。正是因为有了钱,经济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一种高级的“生产结构”得以形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一起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创造财富。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贝因为难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贝”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并不是每一种贝壳都被拿来当货币,在古代,作为货币的贝壳是齿贝,学名叫“货贝”。它有美丽的光泽,形状颇似女阴,这使它在原始母性社会里,较他种贝壳更受尊重。

原始人最初以货贝当装饰品,除了爱美,还可以避邪。此外,货贝大小适中,质地坚硬,又方便携带,难怪能在千百种贝壳中,获选为交易的媒介物。而远离海边的人类,因不易取得货贝,就更加珍惜它,在供少求多下,便出现了以骨、石及陶制作的仿造品。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贝,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去,现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朋”有两种含意:西周青铜器上常见的铭文,如“用贝几朋”或“赐贝几朋”,指的是货贝的单位;而《易经》里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则是指货币本身。

在古代充当货币的美丽贝壳

我国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使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但真正盛行,则在夏、商时代。

商末到西周中叶这段期间,由于青铜的广泛运用,交易媒介逐渐以青铜块来取代,货贝虽仍旧流通使用,但渐渐式微。战国时,货贝几乎恢复原来的装饰用途,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正式废止它的流通。

黄金!黄金!

人类最古老的金矿地图是从埃及出土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成为货币之前,黄金就因为其耐久性、高密度以及熠熠闪烁的光辉,使得人们将其作为贮藏财富的手段。如同其他物质被作为财富储藏一样,黄金在古代就是—种被渴望占有的东西、一种权力的炫耀、一种激起敌人或下层人妒忌的财富、一种溜须拍马的工具——譬如,当希芭女王为所罗门王带去大量的黄金时。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6000年,早在5500年前,埃及就有关于“一份黄金和两份白银相等”的记载,说明黄金在当时埃及人的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的壁画上常常画有法老把大量黄金赏赐给大臣的场面,其中有一幅壁画旁边的文字记载着法老对大臣们说:“把黄金悬在他的脖颈的前面和后面,系在他的脚上,因为他在这些宏伟的宫殿中,注意倾听法老讲的每句话的教训。”

考古专家指出,古希腊人同样为黄金深深倾倒。在荷马史诗中,荷马常用“多金的”、“黄金的”词语来描写他们国家的富有与辉煌。古希腊人在山冈上安葬自己的国王并把国王的尸体放在深坑墓里。这些尸体大都用黄金覆盖着。男人脸上罩着黄金面具,胸部覆盖着金片;妇女戴着金制额饰,豪华的金冠。他(她)们都戴着装饰的金片,金片上雕刻着各种美丽的图案。在一个墓穴里,甚至发掘出幼童的尸体包裹在金叶片中。

印加帝国部落用来装饰的王冠

自公元15世纪起,位于安地斯山的印加帝国势力强盛。印加人崇拜许多神和女神,而对印加人来说,最为重要的神是“英堤”,即太阳神,他们相信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印加人拥有大量的金和银,他们认为金是“太阳的汗水”,银是“月亮的眼泪”。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稀有金属,手工艺工人使用金、银、绿宝石、玉以及贝壳来制作雕像,以及其他供皇族或宗教使用的物品。有人描述了在萨帕印加花园中用黄金制作的装饰物:“鸟儿们在枝头婉转歌唱、在花丛中吮吸花蕊中的甘露”。一个西班牙征服者曾描述了一个巨大的黄金喷泉:用黄金制作成了类似由泉中喷射的水……

在印加帝国中,没有货币,也没有私人财产,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皇帝和贵族统治者。印加人进行极为有限的实物交易,也使用可可豆作为货币。但黄金却在印加人那里自有它的价值,这是一种信仰和意义上的价值,而非作为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价值。

劳驾,称一称金子

在黄金由财富的储藏手段扩展为货币之前,人们不得不大量地生产以资交换。为了交易的目的,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精确地定义。

当黄金仅仅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时,人们之间的支付行为并不经常发生。支付过程麻烦且耗时。类似于石头和牛羊,在古代,任意两块黄金或项链在大小与纯度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每项交易中都须精确测度黄金的纯度与重量。

铸币的面世是在大约公元前700年,而在此之前,黄金作为货币已经有2000年之久了,因此,甚至在极为早期的年代,在作为货币之前,黄金纯度与重量的测度便被广泛接受。出于这种缘由,黄金的度量衡制度便建立了。现今,这一度量衡制度被运用于其他贵金属和极具价值的各类珠宝上。

我们是以“克拉”来鉴定某一块黄金的纯度的。例如,24克拉的黄金,表示其具有100%的纯度。“克拉”一词源自希腊语“Keration”、阿拉伯语“Qirat”,以及意大利语“Carato”。起初,克拉是重量的单位而非纯度的单位。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缘由——克拉是属于豆科类植物角豆树的果实,每一颗豆荚的重量为1/5克。

今天,“格令”已经取代克拉作为日常的重量单位。“格令”一词,来自大麦或者小麦麦穗的谷粒(grain),与克拉一样,在早期岁月中,有着显著的属性,即一种不考虑麦穗大小的标准重量。金衡制“盎司”,起源于首先将这一度量衡方法付诸实践的法国城镇特劳伊斯(Troyes)。1金衡制盎司重480格令,12金衡制盎司等于1磅。1磅在常衡制中,为16盎司。因此,金衡制盎司单位大于我们日常使用的盎司单位。采用“格令”表示黄金的重量,以“盎司”表示黄金的价格,是现代的惯例。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时候,古埃及人便铸造金条作为货币。在每一块金条上,刻有法老美尼斯(Menes)的名字。古埃及人甚至制定了黄金与白银的交换比率。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白银的价值仅为黄金价值的5%或者8%,即白银与黄金的交换率为12:1~20:1。但古埃及人制定的白银与黄金的交换比率为10:1,因为他们本土的白银供应匮乏。也许采用这一比率是为了计算的方便,但尚无此方面的证据。

在每次交易的过程中,使用笨拙的方法对黄金重量与纯度的测度,比今天更加麻烦。幸而在当时,大多数的财产属于君主,经济活动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极为困难,从而导致大多数社会呈现出自给自足的形态时,远程贸易和商业交易罕为人见,无足轻重。

黄金重量的测度

与古埃及人相比,亚述人(Assyrian,一般认为是今日叙利亚人的始祖)与巴比伦人相比是更为活跃的贸易者。他们发展和制造了更为精巧和规格更为统一的金条。在较重(大约30磅重)的金条上,他们雕饰雄狮的图案;在较轻(大约15磅重)的金条上,则雕饰母鸭的图案。雄狮与母鸭有助于清晰地显示金块的价值。

不过,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人们仍然习惯于为每一块金条逐一过秤,而非接受其表面图案所显示的价值。美索不达米亚人也倾向于将货币区分为更加小额的单位,诸如塔兰特(Talent)、迈纳(Mna)、谢克尔(Shekel)。这些小面值不久便流入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以及地中海地区。“谢克尔”至今仍然是以色列的币值单位。

最初的铸币

1951年,考古学家在艾菲索斯(Ephesus)的大爱奥尼亚城,发现了阿耳特弥斯(Artemis)神殿遗址所掩埋的大量的吕底亚钱币,货币的铸造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年。3000多件文物出土,包括没有图案的邓璞金块、印饰图案的邓璞金块、许多印有狮子头像的铸币、大量的珠宝,以及金银雕像。经过仔细的查验,确认第一枚真正的铸币所铸造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35年。公元前1300年(或更早)至公元前546年,吕底亚(Lydia)的古国。它濒临爱琴海,以富庶及其宏伟的首都萨第斯著称。一般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它的铸币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

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吕底亚人是“我们知道的最先懂得铸造和使用金、银货币的民族,是最早的零售商”。在首都萨帝斯有一个市场,其中有着众多提供从肉类、谷物,到珠宝、乐器的小商店。希罗多德将此形诸于一词——“Kaphloi”。若按字面翻译,其意思就是“商人”或者“卖方”;用希腊的俚语来说,就是“带着大帽子的人”,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小贩”。吕底亚人忙碌于将几乎所有的货物都变成可售的商品。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除了强迫自己的女儿卖淫外,他们遵守着与希腊人相同的习俗”。吕底亚女人自己攒钱、自筹嫁妆,于是在选择自己的丈夫时,便有着异乎寻常的自由。

这些吕底亚人在货币和贸易方面的创新并非巧合。除了地理位置位于携来淤积沉淀沙金的巴克图鲁斯河沿岸以外,吕底亚人的首都——萨帝斯——地处连绵1700英里、横跨东西方、连接爱琴海和幼发拉底河乃至远东的交通要道上。于是,贸易与商业的出现便是合乎自然的发展。为了便于商业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对于度量衡的需要,以及最为重要的货币。同样地,货币也创造了对于金匠、货币兑换商——最终是银行的需求。萨帝斯由此成为富族云集、生活奢华的都市中心。

在公元前7世纪初,吕底亚人的货币是豆块状的白金,被称为“邓璞”(Dump)。这些邓璞非常重,在大小和重量上没有统一的规格,也没有某种图案标志其面值,因此,交易中极不方便使用。

吉基斯,美尔姆纳达伊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在吕底亚实行了一项革命性的变革——禁止私人发行金属货币(主要是白金质地的货币),并对邓璞的发行实行国家垄断。

公元前660年,阿迪斯在吉基斯之后继承王位。他创设一种更为有效的货币制度——即开始在白金锭上印制不同的图案,以保证相应的重量与价值,并为各个民族提供规格不同的白金锭。

逐渐地,邓璞在大小规格上逐步获得了统一,并且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白金锭和邓璞完成了向可以辨识的铸币的转换——圆形、质地如一、印制有清晰的图案。每一块铸币上,都印有吉基斯所创立的王朝的标志——狮头。这一创新,迅速向西扩展到古希腊。在那里,货币制度很快就成为地中海地区迅速发展的贸易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吕底亚人发明和使用了铸币,那么,古希腊人则赋予货币制度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希腊人来说,在货币设计中注重美感是其目的之一,正如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其他事务所抱有的态度一样。

表现雅典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运动精神的古希腊钱币

此“金”非彼“金”

咱们老祖宗用过一种像背带短裤的铅笔,造型特殊,如今有不少金融机构(例如“台湾银行”),都拿它当行(库、社)徽,印在发行的票据上,其含意与方孔铜钱或元宝一样,都是象征财富。大量事实表明,虽然亚洲人与西方人同样热爱黄金,但他们并不同样地将黄金视为货币。甚至在克洛伊索斯之前,欧洲和近东的人们就将黄金用作货币,开始的时候,是金块,其后是黄金铸币。至少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的2000年,欧洲人已经将黄金视为财力和精致化的最高表达。铸币使得黄金普及化,因为金币流转于公众之手。

亚洲的统治者却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和西方人一样嗜好黄金的美丽,以及它所蕴涵的权力。但是,他们似乎认为黄金太贵重了,因此不能作为金钱流转于肮脏低贱之手。

货币体系的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专家认为,我国的铸币——其使用年代也许早于西方——制作粗粝的青铜币,形如锄头、小刀以及贝壳等。

然而,许多个世纪以来,大多数我国货币的材质都取自价值极低的材料。拿在我国流传时间最长的铜钱来说,其金属成分主要是以铜为主的锡、铅、铁、锌、镍等铜合金,组合比例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质量和颜色,以青铜(铜铅锡合金)最多,白铜最少。

在16世纪之后,我国也铸造了少许的金币,但主要用于庆典仪式中,譬如在学生对老师的教诲表示感恩的时候。一直到1890年,我国都未发行一定规模的贵金属货币;就白银而论,从1700至1826年,有一定数量的银币曾在我国流通——虽然起先是墨西哥的比索银币。

《战国策》中提及,政论家苏秦在成名前,曾带着“黄金百斤”作盘缠,前往秦国,钱用光了,却没谋到一官半职。当他落魄的回到洛阳老家时,父母、妻子都不理睬他,嫂子更是连饭都不给他吃。经此打击,苏秦才头悬梁、锥刺股。

经过一年苦读,苏秦前去游说赵王。赵王不仅拜他为相,还封他为“武安君”,另赐锦绣千匹、白璧百对,以及“黄金万镒”。

这里提到的“黄金”或“金”,指的都不是黄金,而是战国时代流通于三晋地区——韩、赵、魏的青铜铸币。它的造型看起来像条牛仔背带短裤,俗称“布币”。

这种铸币是由农具中的铲所演变来的,单位有“斩”、“镒”两种。据考证,三晋地区的一镒等于十釿。

战国时代的布币有两釿、一釿及半釿三种面额,铸币上的“釿”,是“金一斤”之意。苏秦“黄金百斤尽”,也就是将百釿的布币都花完了;而赵王送他“黄金万镒”,就是十万釿币。

这种钱币可比黄金轻多了,易于携带收藏,据实物秤量,一折约重十四公克。算起来,苏秦当初随身带的百斩布币,应重一点四公斤左右。

布币是由农具中的铲演变来的

此地无银三百两

现在一般人家的贵重物品,不是存放在银行保管箱,就是自家的密码保险库。甚至有加装铁栅栏、防盗警铃及录影监视系统的。而古人对于贵重物品——尤其是金银的收藏,是怎样的呢?

我国以银为货币,萌芽于汉、唐,到宋代才普遍化。由于银两的购买力极大,遂成了一般人家的“宝贝”,很多人都习惯将白银窖藏起来,难怪涌现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俗语。当时人们窖藏白银的种种方式,在宋人的笔记小说里,屡见不鲜。例如福州余丞相,就将白银每百锭为一窖,深埋地下;贝州李忠,则将所有的白银,暗藏在自宅的东窗壁内;京师杜生将百余两银子藏在家里的门槛下;某妓女没事时就在床底下挖洞,将恩客赏赐的银子埋藏洞内。还有人把银子藏在墙垣内,或埋于屋后山脚下,或厅前的花砌内,种种千奇百怪的收藏方式,不一而足。

古代人们对地方上的大富豪,大都尊称“员外”。在称量货币时代里,一个男人要是拥有一千两以上银子,就会想戴方帽(员外帽),好让人尊一声“员外”,说话也有了分量。员外外出收租或贩货,回来时随从大多肩挑着一担银两。由于家里蓄养的仆婢众多,在银两的保管方面,也就格外谨慎,除外来的盗贼,还要防范奴仆,甚至妻妾、子弟。

员外藏银的方法,通常是在家中隐秘处挖一深穴后掩埋,也有人在家里挖个大地窖,然后将所有的银两镕在窖内,即使偷儿发现,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拿不动、搬不走!自己要用时,再另外凿下小块。

细心一点的则在屋内或后院挖一个三公尺上下的深坑,先将贵重的几箱银两放在底部,然后以挖起的土石掩埋至一半深度时,另备几箱中等财物,如铜钱之类,放妥后将坑填平;若在后院,则另覆草皮,或种花木。这种藏法妙处在一旦被人挖掘,见到上面的铜钱,即已心满意足,绝没料到下面还有更好的东西。

宋代盛行窖藏白银,埋藏者又不轻易透露消息,几年或几十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发掘到前人的窖藏,真是便宜了后人。

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在金山寺借住读书,三餐不继,穷极无聊下在床底乱挖,果然挖到一大瓮白银,但他不贪,封好后再埋回去,后来中了进士,才叫家人掘出来供作修寺费用。

中古宅第挖到宝藏的事时有所闻,于是这类特种房屋售价猛涨。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说:“洛中地内多宿藏,凡置地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他说左丞张文孝在洛阳看中了一栋宅第,价格谈妥后,对方另要求甚高的“掘钱”,因左丞势在必得,只好照付,后来翻修,果然挖到一石匣,内有黄金数百,恰值张文孝所付出的房地价及掘钱的总数,让他白赚了一座宅第。

明朝伍拾两银锭。刻有“长沙县征完崇祯十年分桂禄银伍拾两提差张文智”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金庸大师写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读到这儿,你会替郭靖心疼钱吗?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但闹笑话的人还是不少。

在一些电视剧的误导下,给人留下了似乎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的印象。随便吃个饭要几十两银子,给小二打赏也要好几两,往赌坊一坐就是上千两的输赢——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

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看看明代公务员的待遇吧,例如中央六部的左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各部部长,月薪二十四两银子;当县长的待遇,不过是五两二钱五分;各县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个月只拿四两银子。从表面上看来,这项待遇和职位很不相称,可是,在了解了当时银子的购买力后,明代公务员的待遇,却是令人称羡的。

《金瓶梅》在用银的描述上非常写实可信。书里提到西门庆、应伯爵、谢希大这三个酒肉朋友,在酒楼里大斟小酌,吃得酩酊大醉,买单时仅付五钱银子;武大郎、潘金莲夫妇住在县政府旁的两层楼房,外加两个院落,像这样附送停车位的“透天厝”,不过十几两银子。

而十五岁时的潘金莲,长得娇模娇样,不仅知书识字,还会吹箫弹筝,更精于刺绣编制、服装设计,像她这样的色艺双绝,被“卖断”的价钱,才三十两银;至于条件较差的小丫头,每人不过五、六两银子。

明代一两银子可以买到四石白米。有位生药店经理,在商界领袖西门庆的关系企业服务,月薪是二两银子。可见明代公务员以四两银子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应是绰绰有余,剩下的再置产或休闲娱乐。如此一来,明代各部长级人物扣除生活费,一个月便可购买一幢武大夫妇那样的房子,外加一个小丫头;如果不买小丫头,第二个月就买得起像潘金莲那样的俏佳人了。至于各县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年买一幢两层楼房是不成问题的。

五两小银锭铜钱才是古代人谁都离不开的东西

皮币与飞钱

人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可是关于纸币起源于什么时代,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学术界公认的纸币起源于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可是也有一些书籍和文章说汉代的“皮币”和唐朝的“飞钱”已经有了纸币的性质。“皮币”和“飞钱”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的“白鹿皮币”

“皮币”是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代的东西。司马迁《史记》里说,武帝的财政部门提议“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值四十万”。有文章因此说,一尺见方的一块鹿皮就值40万钱,显然是一种虚值货币,所以它具有纸币的性质。

“皮币”因为名称中有个币字就是货币吗?币字在汉代的写法是“弊”,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弊,帛也。从巾,敝声。”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币是纺织品,所以部首是‘巾’,‘敝’表达读音。”这种纺织品通常都是成卷的,称为束帛。在西周东周时代的社会里,这可是贵族之间交往时用的贵重的礼品。所以“币”往往就成了礼品的代名词。

实际上,当时的礼品并不仅限于帛,比帛更重要的是玉器。中国自古崇尚玉。玉器有很多品种,小的如佩玉,是贵族们佩带在身上的。大型玉器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玉钺就代表统治者的权威,而玉圭,玉璧,玉璋等玉器常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先秦时代的一些书籍就记录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交往时用玉的礼仪,比如说到诸侯见天子要执玉圭,诸侯互相交往要送玉璧,等等。玉是主礼,币帛就是附加礼品。讲述周代制度的《周礼》中说玉圭要用马来相配,玉璋要用兽皮相配,玉璧要用帛相配,玉琮要用锦相配……所以这些附加的礼品也通称作“皮币”。可是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各地诸侯都各自称王,互相征战,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乱,这种制度早已废弃。

周朝的制度不但早已废弃,就是汉朝的创立者刘邦本人,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地方基层小亭长,手下的大将又多是些屠户,无赖之流出身,根本不懂贵族礼仪。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些开国功臣们虽然都封公封侯了,却常常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没上没下,搞得皇帝很没面子。直到刘邦请了一个据说懂“礼”的人,帮刘邦制定了一些规矩:上朝不许乱说话;两边站好侍卫,旗帜鲜明;文武分两边站,一边文官一边武官,一齐跪下磕头。于是刘邦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时代毕竟刚刚走出战争,国力薄弱,礼法还不能完备。到武帝即位,距离刘邦立国已经六七十年,国家稳定,很多文臣都想进一步完善礼制。但是武帝为了抵御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治理的精力似乎还不能集中于礼法。于是财政部门的官员就想出了一个让“复礼”和“生财”发生关系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造“白鹿皮币”。官员们说,用玉和皮币作礼品,是古代诸侯交往的礼节,现在也应该恢复这个古礼。恢复的办法是,宗室和分封出去的亲王如果要朝觐皇帝,或者遇到喜庆要来朝贺,必须用玉璧作礼品。当然玉璧不能裸送,要有包装,必须用“皮币”作衬垫。而这个“皮币”必须用白鹿皮制作。这块白鹿皮一尺见方,边缘装饰上花边,很是尊贵。但是哪里有白鹿呢?皇帝的禁苑有。所谓白鹿,不过是梅花鹿隐性白化基因的突变表现,当然发生几率很小,古人就以白鹿出现为“祥瑞”,各地方一旦发现有白鹿,必定要上献皇帝,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作为牺牲。所以白鹿是皇宫禁苑的专养动物。诸侯如果要遵守新制度,朝见皇帝,就必须向皇帝的禁苑购买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买这样一块“皮币”的价钱是40万枚四铢半两铜钱。这哪里是作礼品,根本就是强卖敛财。难怪当时有一个官员斗胆向武帝提意见:“一块玉璧才值几千钱,一块皮垫就要40万钱,本末不相称。”后来武帝改革币制,把四铢半两改为五铢钱,加上白鹿资源本来就极其有限,敛了一批钱之后,“皮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显然,“白鹿皮币”不过是一种敛财手段,一种皇家的特殊商品,与纸币完全无关。

唐朝的“飞钱”

元朝人写《宋史》,明朝人写《元史》,都说纸币来源于唐的“飞钱”。因为在《新唐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道”是唐朝的地方区划,“军”,“使”指地方的军政单位和官员,“进奏院”指地方机构的在京办事处。这里是说,当时商人们到长安来做生意,挣了钱以后要再到各地去进货,就把钱交给各地方军政官员在京办事机构或在京师的家庭,空手去旅行。到了地方以后,凭交钱时给予的票券核对无误,再取出钱币,叫做“飞钱”。因为凭一张纸的票券就可以领钱,所以后人把它看做纸币。这样看对不对呢?

唐朝的钱币是“开元通宝”,铸造情美,轻重合适,一直被后代看做钱币的标准。但是唐朝也一直处在钱币紧缺的状态中。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唐朝从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就开始采取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政策,促使国内的商业产生了一个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水平。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对货币需求量有极大的提高。但是在钱币生产方面,唐朝却没有做好准备,甚至还有很多限制钱币生产的干扰因素。一是当时全国铜的矿业和冶铸业发展还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二是国际贸易消耗了大量铜钱。很多远洋海船出海时用铜钱作压舱物,到目的地后再以此作为交易品。特别是日本,就是从唐朝学习到了钱币的知识,运入中国钱作为自己的交易工具。三是武则天当政时,为了证明自己主政的合法性,编造自己是弥勒转世的神话,对民间佛教信仰推波助澜,造成全国范围内大肆佞佛,连远在今天的乌兹别克地区都大造弥勒像。结果大量的铜材被消耗于铜佛像、铜钟、铜法器,更加剧了社会上的钱币不足。

为了应付钱币紧缺,唐朝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

禁铜——民间不许铸造铜器。结果铜盆,铜锅、铜镜等人们日常生活用具都非常缺乏。当然缺乏就涨价,反而促使人们私下用钱币“化铜作器”。政府甚至严令“盗铸者死”,却无法禁经济规律。

禁存钱币——命令有钱人家都把钱拿出来购物,不许储藏。富家藏钱超过五千贯就是死罪,就是王公贵族藏钱也要重贬。鼓励告发,发现藏钱超过规定,没收部分的五分之一作为告发赏钱。不过对于投靠权势的人家,这个政策很难认真贯彻。

杂用布帛——为了弥补流通中的钱币不足,政府只好规定,布帛也可以当做钱币使用。还不仅仅是“可以”,交易数额稍大,就必须“钱帛兼用”,甚至官员的工资俸禄也要发布帛实物。

在这种现实下,异地交易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还是不平衡的。首都长安特别发达,各国商人都集中来长安交易。首都的特殊性是集中了大量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和家属,卫成部队军人以及大批皇室贵族。这些人是商品经济的主要支撑者。丝绸之路的交易市场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丝绸,瓷器、药材,手工艺品都要依靠商人贩运来京师。交易结束后,商人们仍要返回各地采办。可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京师钱币大量外流,造成长安的钱币紧缺恶性加剧。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地方军阀割据,中央政令废弛,各地都防止钱币出境。于是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飞钱”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核心是,首先是现金异地交付。先向京师机构交付现钱,也就是开元通宝铜钱,商人回到家乡后再领取现金。是“钱—钱”交付的过程,并不像买卖那样是“钱—物”交易的过程。其次是必须“合券”。京师机构开据的“券”显然是有存根的,他们要把存根通过自己的途径(官方机构可以利用政府办的邮驿)送回家乡。商人们拿“券”到本地相应机构去“合券”,也就是核对证明,才能支取现金。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单向的汇兑。这种“券”,既不能用于购物支付,也不能流通,只能定点兑现。可见是不能把它看做纸币的。

由于这是一种私下的经济行为,不在政府管控之内。政府曾经下令禁止,但是行政命令无效。于是政府干脆办起了官办“飞钱”。可是由于各地钱币的短缺,商人们在官办“飞钱”中常常不能及时兑现,所以信誉很低。后来政府贴钱“飞钱”,开始每一千钱多给一百,无人响应,后来对半倒贴,一千给一千,仍然没有起色,最后当然也是不了了之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固然反映了皇家低价强买对农民的掠夺,也反映了在唐朝以布帛当钱币的社会现实。

交子的起源

一般认为,北宋的交子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纸币,但值得注意的是,纸币在北宋并不是正式货币,即便是在四川,标准货币仍是铁钱,交子只是铁钱的兑换券。所以人们最多把它用于临时流通,而绝不会把它作为财富贮藏。

公元10世纪的前半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那是唐末以后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控制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宋朝,随后开始了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

这场统一战争首先向西进攻,很快占领了蜀地,并利用蜀地的财富支撑起长年的征战。

蜀地自古富庶,是货物集散、巨商辐辏之地,货币流通量极大。宋朝攻下蜀郡以后,把铜钱搜罗一空,又禁止外地铜钱入境,使蜀地的商业乃至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不得已,只好扩大铁钱铸造,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求,成了一个独特的铁钱流通区。

中国古代一向以青铜为钱币的标准材质,而铁的价值远远低于青铜,铜钱与铁钱的比价大致在1∶10。唐宋的标准铜钱应该重1钱,1贯是1000枚,重6斤半左右。同价值的铁钱就要10贯,重60多斤。依当时的物价,一匹罗值2万铁钱,也就是20贯,用铁钱就重达130斤。这种价值的钱币用于市面交易,非常不便。而对于下乡收购、长途贩运的商人来说,光是背钱就背不起。钱币的体积、重量大大高于商品,商人必须考虑钱币运输工具、为搬运钱币雇用的人工、乡间山野途中为安全必须付出的护卫成本。这对正常商业交易简直就是灾难。于是,人们想出了用替代品的办法。

先是有个别成都的商户,他们接受一些老客户的存款,也就是把一批钱币存放在商户的店铺中,由店铺出具一张单据,客商可以凭单据随时支取钱币。这样客商在一定范围内就不必再为铁钱的沉重烦恼了。当然,这些店铺也都是在成都享有声誉的商家,有的甚至已经在成都周围州县开设了自己的商铺。所以那些客户如果在成都地区做生意,就用店铺出据的单据支付,人们也愿意接受。逐渐地,店铺单据竟然在成都市面流通使用了。

当时成都的富商领袖叫王昌懿,官府但凡要出人派物的时候,都会叫他来召集富户办理。大约公元1008年前后,王昌懿乘为官家办事之机,召集了16家富户,商议共同发行一种固定样式的票券:16家都用一样的纸,一样的图案,不同的只是各家可以写明自己的铺号,可以用自家铺号的暗记。只要客户把铁钱交到柜上,就用这种票子写明钱数发给客户。这种票子在16户商家业务所及的地区内可以通兑,但每贯铁钱要收30文手续费。16家商户也可以凭交来的票子上各自的印记来相互结算,有如近代上海钱庄的汇划。因为要交钱给票子,交票子给钱,票子就起名叫“交子”。交子一发行,就极受商家欢迎。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有坐贾坐镇,那些行商有此便利的工具,就再不用为笨重的铁钱操心,交子发行也就越来越多,动辄成千上万贯。

随着交子发行越来越多,那些坐贾也很快发现了一个秘密:客户交来多少铁钱,就写出多少交子,用今天的话说,自己不用储备准备金,实际就有了十足准备金。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行商都要在同一天来兑现,所以尽管日常铁钱有进有出,店铺里却永远堆积着相当数量的铁钱。也就是说,坐贾们手里凭空多出一批钱币。若不利用,岂不可惜?于是每到夏秋收购蚕丝粮食的季节,资金紧张之时,他们也会自行印发一些交子。虽然这些自行印发的交子是没有准备金的,但有店里的储备作后盾,竟也安然无事,有如自家开了一个造币厂。

“造币厂”越开胆子越大,后来这些铺户们竟然动用钱币储备买房置地,以至掏空了储备,不能兑现。有时候闹到客户们聚众上门,商铺又闭门不敢出来,客户们于是呼啸到官府。即使官府出面强制,客户也往往最多得到七八成赔偿了事。弄得官府也十分头大,干脆把王昌懿等几个为头的叫来,下令不许再印交子,所有印版销毁,甚至外县的“连锁”铺户也关掉,今后不许再有交子的事情。

当然,政府下一道行政命令是容易的,但是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规律。政府命令一下,交子遁形,但市面可也就立竿见影地萧条了。政府中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交子弊病太多,难于管理,应该禁止。另一种意见认为,单纯禁止不是办法,蜀民习惯用交子已经多年,取消交子会妨碍民间贸易。既然民间管理有弊病,不如收归官办,由政府管理。皇帝最后裁决,既然于民有利,那就官办吧。公元1023年,“益州交子务”正式成立。益州就是成都。第二年,1024年,世界上第一张由官方正式发行的纸币新鲜出炉了。

北宋纸币版拓本171×95毫米,票面既无年份,也没有名称。该版最初发表于《东亚钱志》,为日本人收藏。近人有说是钱引或小钞。

世上最早的纸币

史学界和教科书历来一直说,产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实,“交子”是“支票”而不是“钞票”,产生于南宋时期临安(今浙江杭州)的“会子”,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如前一篇文章所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金、银。但是,由于四川地理交通闭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解决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的困难,宋真宗时,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在国家许可下主持印造了“交子”。但是,“交子”不能直接流通,商人从四川携带“交子”外出,仍然需要将“交子”再兑换成金银铜钱等金属货币后再进行交易。所以说,“交子”是有价证券,相当于现在的支票。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属货币的制造已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的海外贸易很发达,主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政府海外贸易的收入,在财政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对外贸易所得,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5%多;因此,导致了金属钱币大量流失海外。在此情况下,民间出现了可以用于交易的纸币——“会子”。

1160年,南宋政府的临安府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政府出面发行“会子”。钱端礼后来升任户部官员,“会子”也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元朝时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在记述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了大都(北京)、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称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马可·波罗回国时,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又传到日本、高丽(朝鲜)。直到五百多年后的1690年,欧洲的瑞典才出现纸币。此后,纸币逐步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纸币的产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经济发达的象征。在南宋152年的历史中,使用纸币的时间长达100多年,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如果按照南宋当时1两黄金兑换35贯铜钱的换算方法,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见。

在具体证据方面,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造会纸局,在赤山湖滨。”赤山,在苏堤第一桥西南,与玉岑山对峙,北连大麦岭,东接太子湾。而且800多年前的另一部古书《咸淳临安志》有一张现存最早的南宋《西湖图》,图中赤山教场与南山第一桥之间,清楚地标有“会子纸局”四个字,从中可以看出会子纸局的大致位置。它应是靠近杭州南山路、西山路和虎跑路三路交叉口的南山路以北一侧。

延伸阅读:最早的西方纸币

人们在教科书上常常看到西方纸币起源于英国的“金匠券”。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强行没收商人们的黄金。商人们只好把自己的黄金偷偷存放在金匠们的地窖里,金匠们则给商人们开出手写的收据。为防止被国王发现,这种收据没有署名,当然也就给转让流通创造了条件。到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模仿金匠券正式发行了纸币。实际上,比英国更早一些,瑞典在1661年成立了斯德哥尔摩银行,并且发行了第一张正式纸币。这时距离中国真正的纸币出现已经将近700年了。

人吃人,钞买钞

宋朝的纸币有好几种,四川地区用铁钱,兑换铁钱的就叫“交子”。后来用交子支付商人用实物供应前线,就改名叫“钱引”。南宋以后,因为钱币不足,印发纸币代替铜钱,叫做“会子”。这类做法也被北方的敌人学了去,金朝也发行了纸币。

金朝是女真人的政权。女真在立国之前不过是山林草原上的渔猎民族,立国和南下的过程中虽然受到了汉族很大的影响,但是社会生产方面还比较落后。金人本来不用钱,打入中原后主要使用当地的旧钱。但为了防止铜钱南流,所以仿效中原,在原汴京设置机关造纸币,名称就叫“交钞”。面值是1贯到3贯,交钞上明确写着,可以交钱给钞,在南京路(“路”是宋金时期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相当后来的省)当做现钱流通。如有需要,只需缴纳工本钱就可以兑现铜钱。既然是与现钱一样流通,又何必换成纸币呢?原来纸币只在南京路使用。金的南京路包含淮河以北、黄河以南,东起洪泽湖、西到潼关的广大地区。南宋的商人,无论是公开的还是走私的,与金人交易绝大多数都要经过这里。到了这里就必须把所带铜钱换成纸币使用。同时,用纸币在这里购买回程的商品。

也就是说,金朝在宋金之间筑起了一道纸币隔离带,这是一条看不见硝烟的战线,它既吸收了大量宋朝钱币,加剧了宋朝的钱币外流,同时又增加了己方的经济实力。

金朝纸币创造之初的制度是可行的,运作也是平稳的。纸币隔离带政策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腹地各路也看出了发行纸币的好处,于是开始和南京路合作,允许纸币在本路流通和兑现,以至出现了合同钞、三合同钞、五合同钞。当参与省份越来越多的时候,终于,金朝交钞变成了全国通行的纸币,这连它的老师宋朝也没有做到。

就在此时,就像女真当年崛起于辽的北方一样,金朝的北方崛起了蒙古。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大军南下,金朝仓促迎战,双方先在野狐岭(今张家口北面的张北县)相遇,金朝40万大军不敢接战,退至会河堡(今张家口西南的怀安县)防守。金朝为鼓励士气,用大量交钞作为激赏,装运纸币的大车竟多达84辆。然而金军毫无斗志,两军大战三天,金军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军前锋直达中都城下。此役成为蒙金实力对比的转折点,而散发出去的纸币军饷流散社会,却对市场造成了极大混乱。

从此以后,金朝每下愈况,在蒙古大军压力下步步退缩,而纸币却越发越多。最初纸币面值还是1贯至3贯,此时不得不发行20贯至100贯的面额,后来竟至发行了1000贯面值的纸币。纸币面值越来越大,纸币价值却越来越小,市面上1贯纸币只值铜钱1钱。金朝1贯是800钱,实际贬值800倍。为维持军费,政府不断增加税收,民间却只用纸币纳税,自己收藏铜钱。为挽救钱币危机,山西的长官河东宣抚使胥鼎竟出了一个昏招:下令禁止使用铜钱,而且以军需的名义征收钱币。政府采纳这一建议后的结果是建言者始料不及的:富人们作为资财所藏的大量钱币突然化为乌有,而手中的纸币却一钱不值。政令一下,一夜之间富人窘败,当时称做“坐化”。

蒙古军的压迫从劫掠已经变为占领,金军不断退却,膏腴之地和税收重地不断丧失。金朝只好用纸币支持军费,纸币已经到了恶性膨胀的程度,交钞不行了发行“贞宝券”,宝券不行了发行“贞通宝”,再不行又发行“元光珍货”、“兴定宝泉”,每发行一种新纸币不过是重复一遍旧过程。最后一次发行宝会,仅几个月就亡国了。

金朝亡于蒙古,100年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又重复了女真人的故事。元朝是一个不用铜钱专用纸币的时代。当时有些人把元的败亡归咎于纸币的恶性膨胀。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歌唱道:“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开河是指政府治理黄河,变钞是指政府的货币政策,红巾则是指当时的农民起义。民歌解释历史虽然不很科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面貌。

宋朝假钞案

有一个调查,“如果收到假币你怎么办”,将近一半的人选了“看看能不能用出去”。流言止于智者,假币止于“善茬儿”。其实,“往上追”远比“往下转”更重要、更正确。

最早的纸币产生在中国!最早的伪钞也是出现在中国!有史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便有人用假币进行商品交换和买卖。

胡子远是南宋人,做过知县,写得一手好文章,跟著名诗人范成大和著名词人周必大都是哥们儿。家底也厚实,几千亩地,几百间房,房屋出租,土地也出租,房租和田租哗哗地往家里流,端的是日进斗金。他有个老父亲,在家管账,房客和佃户们交租,钱都从他手里过。老人家年纪大了,老眼昏花,收钱的时候看不清真假,有一回胡子远去盘账,发现租金中居然有5000贯都是假钞!

南宋初年的物价,浙米一石,会子一贯。会子是宋朝纸币的一种,如果胡家收租是按会子结算的话,那么由于胡老先生的麻痹大意,胡家实际上等于损失了5000石米。宋朝一石是58.5升,装米大约50公斤,按现在的粮价,50公斤米怎么着也得100元吧。5000石米就是50万元,胡家亏大了。

想想亏了50万,胡子远很心疼,也很生气,给老家的官员写信,准备把那些用假钞交租的房客和佃户狠狠地收拾一顿。胡老先生宅心仁厚,给挡住了,说这些人都是穷苦人,你一追究,他们以后的日子更没法过,反正咱家有的是钱,犯不上为这50万大动干戈,以前的事情就当没发生过,以后多加注意就是了。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找胡老先生面谈,要半价收购那5000贯假钞。那人很奸诈地对胡老先生说:“这假钱放您这儿,无非是一堆纸,可是到了我手里,很快就能花出去。”胡老先生一口回绝:“我已经被假钞坑了,怎么能让它们流到市场上再坑别人呢?”然后他就像林则徐虎门销烟那样,断然烧掉了那些假钞。

宋朝纸币的防伪标识分三种:纸、图案、花押。当时印钞,那纸是专用的,名叫“抄纸”(很可能是“钞纸”的讹误),用楮树的皮做主料加工而成(所以宋朝文人多把纸币称作“楮币”,个别文人犯酸,又称纸币为“楮先生”)。北宋末年,四川成都有抄纸院,专门负责造纸,造出来的纸专门用来印钞。这种纸是严禁外流的,那些造纸的工人也由国家包养和监控起来,防止他们跳槽到地下工厂为印假钞者提供纸张。再就是图案,宋朝纸币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图案,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或五百文,或一贯,或十贯、百贯不等。最后是花押,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变态,很像汉字但又不是汉字的签名,个别花押跟现代明星的签名极为相似。不同的宋朝纸币,花押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特殊的纸张,复杂的图案,再加上个性的花押,使得宋朝纸币很难被印假钞者迅速模仿。

除了在防伪标识上下功夫,宋朝政府还有一些避免纸币作伪的举措。例如把印钞工人也包养和监控起来,立下严刑峻法惩罚那些印制假钞和使用假钞的人,并对举报人予以重赏。还有就是实行定期更换:一套纸币只发行一段时间,时间一到,再印一套新币,把群众手中的旧币兑换过来。

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假币泛滥。文章开头,胡子远父亲收租收到大量假钞,在宋朝假币史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下面说几个关于假钞的大案子。

《宋史》第374卷记载,南宋初年的四川有个五十人犯罪团伙,专门印制假钞,后来被发现并逮捕,查出假币30万张,每张面额最高千贯,最低十贯,而经他们之手印制的大量假币已经进入市场流通了。

《朱熹文集》第19卷记载,公元1182年,台州知州唐仲友对假钞犯蒋辉威逼利诱,让他雕刻了新币钞版,并让秘书伪造了花押和印章,然后印出2600张假币,每张面额均为一贯。

《鹤林玉露》甲集第4卷记载,公元1230年前后,原红袄军起义领袖李全割据山东,不知从哪个渠道弄来新币印版,动员自己的军队狂印假钞,并持假钞在邻近省份购买粮食和军火,造成江南物价飞涨。

有意思的是,这三件假钞案的主角都没有挨刀。李全手握重兵,朝廷杀不了他;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女婿,政府杀不了他;至于四川那个五十人犯罪团伙,本来已经判了死罪,宣抚使张浚突发奇想:既然他们能造假币,肯定也能造真币,于是让他们进印钞厂当技工了。

水印的妙用

钞票纸是国家货币专用纸。水印是钞票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钞票的主要防伪措施之一。它的生产,在多数国家是受法律限制的。同时它又是一种高精度的艺术品,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

水印纸同正常的纸张比较起来,水印的暗部纤维密度高,亮的地方纤维密度低,透过光线识别最为清晰。所以,真正的水印效果,只能在制造纸张时才获得,伪造是困难的。一些伪币制造者用压印、涂白或印刷等手段搞出一个似乎带有明暗的假水印,只要稍具水印知识,是很容易识破的。

水印,是在造纸过程中形成的,是“夹”在纸中而不是在纸的表面,迎光透视时可以清晰看到有明暗纹理的图形、人像或文字。它是纸张在生产过程中用改变纸浆纤维密度的方法而制成的。水印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满版水印,即水印图案在票面中不固定,散布在钞纸各个部位,如同花布一样;另一种为固定水印,即水印图案固定在票面的某一固定位置,常以人物头像或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为画面题材。

纸币之所以采用水印纸,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伪。1887年,法国政府中的一些高级官员私自进行勋章买卖,总统的女婿威尔逊成了被告之一。可是狡猾的威尔逊伪造了证件,扬言凭此足以证明他与此案无关。这时,法庭请来造纸厂的技师进行鉴定。技师根据纸张水印的标记,拿起威尔逊提供的证件,对着亮光看了看后肯定地说:这种纸是1885年生产的,而证件上注明的日期却是1884年。于是威尔逊受到了应得的处罚,法国政府内阁全体辞职,总统格雷维也被迫下台。

水印最初是意大利的一些造纸匠们在13世纪时创造的。1281年,意大利有个造纸匠偶然把一根铜丝掉进了造纸的框框里,纸造出后,发现纸上有半透明的线条。这一发现启发了造纸家们,于是他们把各种图像花纹刻在盛纸浆的抄纸帘上,由于花纹凸凹的纹络不同,制出来的纸张上就明显地出现原来设计的图案,花纹凹的地方,纸厚了一点,花纹凸出的地方,纸薄了一点。带水印的纸张就是这样制成的。早期的水印形状为十字架,横臂两端有一小圆圈,中心有一大圆圈,它是早期希腊教会秘密派别的标记,并以此作为一种秘密联系的方法。在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代表宗教的标记,除少数造纸专家外,很少有人知道水印的这个作用。后来,欧洲使用纸币时,发现了假钞,水印防伪才引起了造币家们的重视。1666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银行率先采用水印纸钞票,此后,这种方法逐步在世界发展起来。

目前,世界各国的国家银行,为防止有人伪造钞票,都要在钞票纸上制作各种各样的水印花纹。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水印花纹约有几万种,除纸币外,还被广泛用于国际文件、产品商标及各种证券上。

惊!巨额纸币

流通纸币是商品交换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币值是否稳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经济状况。人类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曾发行过巨额纸币。其原因众多,但几乎都是在物价飞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行的。

一战之后,在战争赔款重压下,德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恶性通貨膨胀,1924年,德国发行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面值的100万亿马克纸币。

二战以来,南斯拉夫、扎伊尔、格鲁吉亚、阿根廷、秘鲁、土耳其以及玻利维亚、克罗地亚、黑赛哥维纳、尼加拉瓜和波兰等国先后发行过100万、200万、500万、1000万、1亿、5亿、10亿、50亿、100亿、500亿和5000亿面额的纸币。

1992年7月和10月,扎伊尔发行100万和500万面额的大票,士兵们手持如此巨大面额的钞票到商店购物时遭到店主拒收,结果导致兵变,军人在首都金沙萨开始抢劫商店。

20世纪90年代,由于波黑战争的影响,尤其是联合国对南斯拉夫实施的全面制裁,导致原来十分繁荣的南联盟经济急剧恶化,工业生产大幅下跌,许多工厂停产、倒闭,全国有一半劳动力失业,进出口贸易中断,经济濒临崩清,国民生产总值在两年内下降70%,此外,通货膨胀。貨币贬值。1992年通膨率达到19810.2%,从1993年7月22日开始,1美元兑换1360万第纳尔,同年8月18日1美元兑换1.05亿第纳尔,此后又连续暴跌不止,南联盟政府只能靠大量发行纸币维持局面,1993年先后印制出10亿、50亿、100亿、500亿和5000亿第纳尔面额的纸币,创二战以来纸币面额最高纪录。

1993年7月份,南联盟商品零售价增长436%。到8月份猛增至1880.6%,8月份的物价比1992年底增长6.537万倍。顾客在商店收银台前排起长龙,用支票付款。但是待商店关门到银行结算时,货币已经贬值,到1993年9月,一张100万第纳尔的纸币丢在街上,到了行人不屑一顾的地步,因为100万第纳尔仅相当于1美分,人们站立商店橱窗前从右向左数价码上有多少个零,以便弄明白究竟是多少钱。一张10亿第纳尔的纸币,票面上有九个零,而一般的电子计算器只有七个零,即1000万。10亿弟纳尔在1993年9月初约合5德国马克(黑市价)。

超大额纸币的出现为人们购物提供了方便,否则,即便到商店购买一件小东西。也得携带成捆的现金。但是。如果发行高于5000亿弟纳尔的纸币。会出现银行的计算机也难于处理的天文数字。所以,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南斯拉夫又更新货币,一个新弟纳尔等于10亿老弟纳尔,约合1美元。

1994年8月,贝尔格莱德铸币厂推出1/4盎司金币。价值约为150弟纳尔(约合96美元),金币好似一粒“牛黄安宫丸”,终于把高烧不退的通貨膨胀率由百分之一百万降到零。

南斯拉夫的500亿面额钞币

尼加拉瓜50万巨额面值纸钞

中国史上最大面额钞票60亿元。诞生于国民党统治后期,由当时新疆省银行发行。当时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在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余粒米。

石币之岛

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以狗牙作为货币,一颗狗牙大概可以买到一百个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为礼金!近年来有一些贪婪的骗子向美拉尼西亚运入大量的狗牙,以骗取土著居民的各种有用物资,一度造成了“通货膨胀”。

1899年到1919年,太平洋上密克罗尼西亚的加罗林群岛还是德国的殖民地。群岛上的最西端是瓦普岛,或成为雅浦岛。当时,这个岛上的人口大约为5000到6000人。

因为该岛不出产金属,当地人的资源就是石头,他们的劳动都耗费在搬动石头和磨制石头上了,石头就像文明社会里的所有物和铸币一样,是劳动的代表物。

加罗林群岛人把自己的这种交换媒介称为费(Fei),费是由大而坚硬、厚重的石轮组成,石轮的直径从1码到12码不等,石轮的中央有一个孔,这个孔的大小随石轮直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人们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杆,这根杆要符合孔的大小,而且要结实,这样才能负得起石轮的重量,便利搬运。这些石头“硬币”(是在离这个岛400里远的另一个岛上找到的石灰岩石),最初是由一些敢于冒险的当地探险人,在这个岛上开采并打制,然后再用独木舟和木筏运回雅浦岛的……

这种石币值得说道之处在于——石币的拥有者完全没有必要减少自己的拥有物。在做成一笔交易之后,如果这笔交易所涉及的费太大,大到无法便利地搬动石币的地步,石币的所有者会很乐意接受单纯的所有权认可,他们甚至都不愿意费累去做个标记来表明这种交换,石币仍然静静地躺在以前那位拥有者的地头。

当地闻名的一位富豪,这家的财富是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他家的财富得到了每个人的认可——然而,没有一个人甚至这家人自己,亲眼看见过或触摸过这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一块巨大的费,这块费的大小是通过传说而众所周知的,而这个传说已经传了两三代人了。从那时一直到现在,这笔财富一直躺在海底!

原来很多年以前,这家人的一位先祖,在探险寻找费之后,获得了这块大得出奇并极具价值的石头。这块石头后来被搬到了木筏上,准备运回家来。木筏行到半途中的时候,海上起了风暴,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这群人砍断了木筏的缆绳,任其漂流,石头也因此沉入海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些人回家后,所有的人都证明说,费的体积极其巨大,质地尤其优良,石币的丢失也不能怪罪于拥有者。于是从那时开始,所有的人都从心底里承认,石头落入海中只是一个意外事故,这事故太小,小得值不当一提,离岸几千码的海水影响不了石币的买卖价值,因为石头已经凿制成适当的形式了。因此,这块石头的购买力依然存在,就像在人们的视线中毫发无损地躺在拥有者的家里一样……

雅浦岛上没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因此,岛上没有可以行车的道路,但岛上一直有几条清晰可辨的道路连接着各个居住点。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人手中买下了加罗林群岛后,获得了这个群岛的所有权。当时,岛上的这些道路或公路的状况非常差,有几个地区的首领得到通知后,让他们必须把道路修好,而且要维护好。但是,用大块的珊瑚胡乱铺就的道路,对赤脚走路的当地人来说,非常适宜。所以这个命令反复重申了多次,仍然没有人在意。最后,德国统治者决定向抗拒命令的地方首领征收罚金。但是,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这笔罚金呢?——后来,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派出了一个人,走遍了那些抗拒命令地区的每一家石屋(Failu)和公共聚会场所(Pabai),去收取罚金。到那儿之后,这个人只需在一批最有价值的费上用黑色画一个十字,表明这块石头已经被政府征收了。这个办法真的很神,那些愁苦的贫苦民众马上就修好了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而且修得很齐整。现在,这些道路看起来就像公园里的车道一样。然后,当局派出了几位办事人员,擦掉了画在石头上的十字。一眨眼功夫,罚金抵消了,幸福的加罗林群岛人又重新获得了他们的资本所有权,并尽情享受着自己的财富。

最早的国际货币

英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和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使英国作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的重要性迅速增长,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作为欧洲以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超过了荷兰、法国。英国金融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英镑成为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的结算货币,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英镑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货币。英国于1816年正式在法律上采用金本位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英国率先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加上金本位制的实行,使得用商品衡量的英镑价值长期稳定,这使英国保持了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一直拥有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金融资产的供给者。英国国内银行及海外银行十分发达,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结算网络,伦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英镑充当了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角色:全球贸易中最大的一部分由英镑进行结算,外国资产中绝大部分以英镑计值,最大部分的官方储备是以英镑持有的。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实际上等同于黄金。

然而随着英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地位的下降,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和资本来源地的地位持续下降,英镑开始衰落。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废除了金本位制,1925年又得以恢复,但高估的英镑损害了英国的出口。随后由于受到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严重打击,英国于1931年又被迫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壮大,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

现时的英镑主要在英国及其海外领地流通。“镑”作为货币单位,一英镑等于100新便士(New Pence)。硬币分为半便士(halfpenny,于1985年停止流通),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一克郎(25便士,于1990年停止流通),50便士,1镑,2镑,5镑(1990年后叫克郎)。所有硬币正面皆为英国君主像,背面除铸有币值外,在不同行政区所铸的硬币铸有不同的图案。但不论硬币于那个行政区铸造,皆全国通用。英国纸币分为1镑(于1988年停止流通),5镑,10镑,20镑和50镑,所有币值的纸币正面皆印有英国君主像,编号及币值,不同币值的纸币,背面则印有不同的英国名人像。

由于女王是英国最尊贵的象征,所以所有英镑的正面都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面的图案则根据钱币的面值各有不同。5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慈善家伊丽莎白·弗雷的肖像,左侧是她参加慈善活动的图案;10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肖像,左侧是1836年举行的一场板球赛;20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物理学家、化学家麦克尔·法拉第肖像,左侧则是他在皇家学会演讲时的场景;50镑背面是英格兰银行第一任总裁约翰·霍布伦肖像,左侧是银行的看门人,后面是他的住所。

现在的英镑

世界货币变迁史

国别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从不同的层次看,世界货币在官方领域往往被用作钉住货币、干预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在私人领域则常被用作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资产货币。

货币是主权国家的象征,在当今时代,各主权国家一般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并通过法律赋予该货币在本国范围内流通使用的法定地位。在一国之内,货币主要履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当一国货币跨出国家的界线,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履行货币职能时,该国货币就演变成世界货币,“是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

从有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后,世界货币的角色经历了多重的演变:先是黄金,后是英镑,现在则是美元,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暗喻着各国实力的较量。

(1)天然的世界货币——黄金

在金本位制时代,由于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因此,在金本位制的时代,黄金就是世界货币。

正因为黄金的天然世界货币的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黄金的追逐。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拓了新航线,并在美洲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并且将掠夺到的黄金运回欧洲大陆,最终成就了一代帝国。

(2)英镑

英镑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货币。英国于1816年正式在法律上采用金本位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英国率先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加上金本位制的实行,使得用商品衡量的英镑价值长期稳定,这使英国保持了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英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拥有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金融资产的供给者。英国国内银行及海外银行十分发达,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结算网络,伦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英镑充当了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角色:全球贸易中最大的一部分由英镑进行结算,外国资产中绝大部分以英镑计值,最大部分的官方储备是以英镑持有的。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实际上等同于黄金。

然而随着英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地位的下降,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和资本来源地的地位持续下降,英镑开始衰落。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废除了金本位制,1925年又得以恢复,但高估的英镑损害了英国的出口。随后由于受到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严重打击,英国于1931年又被迫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壮大,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

综上所述,英镑在一战前国际货币地位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世界各国紧密的贸易联系及广泛的海外投资,还有就是在19世纪70年代英格兰银行建立了使英镑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同时因为当时的世界黄金大多集中于伦敦,英国金融和银行体系的自由以及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较松,这些条件保证了英镑的流动性和信贷量能得到满足。

(3)美元

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建立统一的国内货币体系,花了大约一个世纪。美国货币体系逐渐统一的背景是美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大约在1870年以后,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率就已经超过西欧,之后美国和欧洲的差距开始拉大。到1913年,美国已经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但是,尽管美国经济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但在二战之前,美元却始终没有取代英镑的地位。主要是由于美国长期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导致国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加上英镑固有的自然垄断地位,阻碍了美元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化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发挥了关键作用。战争爆发之后,外国官方机构持有的流动性美元资产大幅度增加,美国国际贷款者地位的形成,各国的外汇管制和欧洲脱离了战前的黄金平价,都促成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从1914年到1973年,美元是唯一以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的货币。20世纪20年代,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日益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元上升到了支配地位。二战以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的霸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尽管黄金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官方储备资产,但美元是战后货币体制真正的储备资产,从而使美元取得了“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将美元等同为黄金,在它们的外汇储备中,大量地保存美元。战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各国都需要美国的商品而缺乏美元来支付,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硬货币”,致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的“美元荒”。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情况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元危机”时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实行浮动汇率,各主要西方货币相继脱离美元,不再同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随之美元的国际地位也有所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货币同盟的进展,德国东西部货币的统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经济集团的发展,以及日本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美元国际地位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并受到影响而略有下降。

从1995年美元连续大幅贬值,其国际主要货币的作用已极大削弱,美元及美元圈的波动,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区域化的进程,促使各国货币汇价重组。美元在相当一段时同内不会改变其国际主货币的地位。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对其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当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主要在于它有可能导致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的减少。但是,在目前的国际货币格局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2005年美元结算占全球贸易结算的比重为65%左右,美元交易量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量的50%左右;美元仍然是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2005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达76%~78%;美元被作为部分国家货币的“名义锚”。

用“爱”购物

你给我工作,我就付给你“爱”;你到商店买东西,店主就找给你“花生”或者“谢谢你”。这些词可不是一般的礼貌用语,而是一种代币,是日本各地方政府自己发行的符号货币,仅限于当地使用,也被誉为世界上最“温柔的”流通货币。

在日本,流行一种代币,外形和商品券类似,上面印有不用的标价,比如,干叶县的“花生”,就有面额为100日元或者50日元的,你可以凭它享受服务或者购买商品。在日本各地有130多种代币流通,其中“爱”是最有名的一种。之所以要用“爱”、“谢谢你”这类富有人情味的词作代币名称,主要是想振兴当地经济,并鼓励居民间发展亲密关系。

其实不单日本这样,在美国50多个城市和小镇中也有这样的代币,不过,由于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原因,使得日本成为全世界这一潮流的领头人。近几年,日本各地方政府为了重振社区经济,居民精神和邻里关系,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代币。每一种代币的名称都反映出各自的目标,比如,当大和地区9万名店主和居民使用“爱”的时候,冈村岛上的居民则用“谢谢你”进行商品交换,而另外一些地区的日本人更是回到了远古时代,他们以一种共同认可的东西作为中介物进行商品交换,比如在日本中部的琵琶湖地区,当地居民用黏土为中介物进行商品交换,在其他地区还有用竹子,丝织品或是木盘进行交易的。

喜欢使用代币的人以老年人和失业者为多,他们手上没有太多的日元,不妨先拿代币来花。前年,大阪的一个地区向日益增多的失业者推出了“爱神”代币,失业者可以在社区内为他人服务,得到“爱神”,然后再用“爱神”购买需要的商品,这样整个社区仿佛一下被“爱神”笼罩,顿时温暖了起来。

在日本千叶县,人们为“花生”而工作,这是以当地最出名的特产命名的一种代币。据千叶县的多个店主说,自从3年前使用“花生”代币后,商品销售额每年都至少增加5%,不过最大的收获是大家心情都愉快多了,因为根据“花生”流通的规则,不论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用这种代币,使用者都要与对方握手,并相互说一句“朋友你好”。

认真考究一下,这种地方流通的代币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只是最近才比较流行。据专家分析,这其中的原因部分是由于经济越来越不稳定,但更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想寻求一种新的方式使居民们更加团结和友爱,因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冷漠和孤独,而充满温馨情调的代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清爽福利中心”是日本一个志愿者组织,该中心就大力提倡用代币,他们认为代币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该组织发言人猪濑仁说:“令人悲哀的是邻里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大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不要说求人帮忙,就是见面打个招呼都是困难的事,人们变得十分冷漠,似乎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居民明显感到生活缺少了乐趣,但谁也不肯主动打破僵局。而随着代币的使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亲切起来。”

以“谢谢你”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一代币流通始于1995年,由于冈村是个偏远的小岛,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岛上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更主要的是全岛的人口迅速老龄化,孤独和压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家务和农活成为十分沉重的负担。自从“谢谢你”流通后,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被调动起来了。年长的女人教年轻妇女如何把和服穿得合适得体,方便的话还帮着年轻的妇女照看一下孩子。作为回报,年轻人会为年老者干一些家务或是推着他们到商店购物,生活重新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1999年一本关于代币的书畅销一时,再加上电视报纸等传媒的宣传,日本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代币。使用代币需要人们之间存在着信任,这是代币得以流通的关键所在,因为这种东西非常容易伪造,如果有人心存歹念,就可以造出很多的“爱”或者“谢谢你”。幸好,使用代币的各个地区还没有发现伪造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代币的使用也培养了一个地区人民的诚信品质。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为当地代币系统制定了伟大的发展计划,希望有朝一日“爱”会取代日元成为当地人交易的主流货币,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做法。在大和市使用“爱”这种代币5个月后,许多地方店主就要求重新审查代币制度。一位五金商店业主就表示:“使用代币真是令人烦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说过‘爱’这种代币,知道的人未必就相信这种货币形式,我想要理解这种货币还需要时间,而且要用一个新的名字。”

用代币购物的小姑娘

欧元的诞生

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又一次实现货币统一,其间经历了漫长的19个世纪。但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罗马帝国是用武力征服异邦,强行实施单一货币,而今天的欧洲联盟则以和平的渐进手段逐步迈向统一,各成员国主动、自愿地让渡自己的部份主权,包括货币主权,欧元的问世便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

每年春夏之交,位于德国西陲的亚琛城举世瞩目。因为此时,这座古老的帝王之都要向那些为欧洲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颁发“卡尔奖”。该奖创立于1950年,是以曾在公元8到9世纪统一了从埃布罗河到易北河流域的卡尔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以专门奖励为欧洲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机构或事物。温斯顿·丘吉尔、雅克·德洛斯、瓦茨拉夫·哈维尔,还有阿登纳和前德国总理科尔———都曾荣获过这一著名的欧洲大奖。

2002年,“卡尔奖”第一次颁发给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欧元。“卡尔奖”董事会介绍,之所以把这一殊荣给了欧元,是因为欧元代表了欧洲一体化的思维,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在促进欧洲一体化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重创的欧洲各国开始怀念古罗马时代的辉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统一而强大的欧洲才能持久的幸福和安宁,而分裂的欧洲始终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和危机。于是他们设想了一个沿着经济、法律、政治、军事的途径,循序渐进的欧洲统一全过程。这一切都要从经济统一开始,事实上,欧洲人早就开始着手了。

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签署《罗马条约》的时候,提出了“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的设想,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货币,以提高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水平和效率。

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建立单一欧洲货币的设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后,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发出欧洲货币融合的倡议。“维尔纳计划”被视为通向欧元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969年12月,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制定了有关“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

1972年4月,欧共体六国决定建立欧洲货币“蛇形浮动体系”。

1978年,欧共体9国同意建立旨在稳定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开始生效。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成为欧洲记账单位。

1986年2月,欧共体12国签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为建立统一大市场规定了期限。

1989年4月,当时的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为首的工作小组提出经货联盟分三步走的计划。

1990年,经货联盟第一阶段开始实施,资本流动自由化。

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条约计划从1999年起实行统一货币,从此,欧共体变成了欧盟,欧元取代了埃居。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全面实施,12个成员国之间取消内部边界,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全部或部分自由流通。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

1994年1月1日,经货联盟进入第二阶段。欧洲货币局正式成立并运作。

1995年12月15日,欧洲理事会马德里会议确定单一货币名称为“欧元”(Euro)。

1996年4月2日,欧洲货币局公布欧元的设计方案。

1997年6月16日,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正式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3个文件。

1998年5月1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特别会议确认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卢森堡、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爱尔兰共11国为欧元创始国。

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取代原欧洲货币局。行址设在德国法兰克福。

1999年1月1日,经货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元如期启动,进入账面流通。欧洲中央银行接过确定货币政策的大权,各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最终锁定。

2000年6月,希腊成为第十二个欧元区国家。

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

经过了十余年的准备,12个欧洲国家走到了一起,他们将放弃本国的原有货币,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在2002年年初的几天里,近3亿人民将他们手中的原有货币替换成欧元。这次替换将涉及140亿欧元纸币和500亿欧元硬币,其运作规模空前绝后。欧元的大规模更替,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向纵深的发展,欧元的正式流通将影响着美元在各地外汇市场里的走势,不断地冲击着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并将与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重要事件一起重新构造本世纪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塞弗是德意志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他是比利时人,刚刚和一位漂亮的德国姑娘结婚,目前定居法兰克福。塞弗的父母住在老家布鲁塞尔,塞弗几乎每周都要开车回家看望父母。

“以前我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开车回家,在德国加好了油出发,下次加油时已经到了比利时境内……”,“哦,我不得不带着比利时法郎,除了加油之外我妻子需要在路上买点吃的……回到布鲁塞尔,你知道,买东西都需要比郎。以前我的钱包里总是装着两种货币——德国马克还有比利时法郎”,“现在情况好多了,我们有了欧元,一切变得方便多了。每次回家我都忘记已经‘出国’了……”塞弗得意地笑着,“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盛大的庆祝活动,我也在欢庆的人群当中”。

经历了19个世纪的漫长等待,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又一次实现了货币统一。

欧元使欧盟获得了走向更紧密联合发展的基础,欧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单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是欧洲各国团结的标志。随着500亿枚欧元硬币和150亿张欧元纸币进入流通领域,12个欧元国世代使用的本国货币将结束其历史使命,这一伟大壮举似乎正在昭示“欧罗巴合众国”时代的到来。

1999年1月1日,德国法兰克福市中心银行区欧洲中央银行大楼前的广场上,数以万计的群众聚集在此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摆出一面巨型旗帜,旗帜上印有一个大大的标志“€”,一种新的货币——欧元诞生了!

根据欧盟的规定,欧元现钞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流通,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原流通货币从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流动。如今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加入了欧元区,但是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及其他少数国家因考虑自身利益关系等原因仍未进入欧元区。

附一:汇率

截至2010.1.31

1欧元(EUR)=0.8669英镑(GBP)

1欧元(EUR)=1.3863美元(USD)

1欧元(EUR)=1.4704瑞士法郎(CHF)

1欧元(EUR)=125.1413日元(JPY)

1欧元(EUR)=1.5645澳元(AUD)

1欧元(EUR)=9.4641人民币(CNY)

附二:货币符号

欧元符的官方构造形式,指定应该用黄色打印在蓝色背景上欧元的国际三字母代码(ISO 4217标准)为EUR。其符号为特别设计的欧元符(€),由民意调查从十个设计方案中选出两个,最终提交欧洲委员会选出最终设计。最终胜出者为由四名专家组成的小组所设计的。欧洲委员会宣称这一符号是“代表欧洲文明的希腊字母epsilonΕ,代表欧洲的E,与代表欧元稳定性的横划的平行线的组合”。

欧洲委员会最初规定欧元符具有确定的结构比例,不依字体而变化。这一规定意味着欧元符将作为一个标志,而不是像字母或美元、英镑等其他货币符号一样作为可设计的符号。但是严格保持其尺寸将导致欧元符在大部分字体中比其他符号和数字要宽,而且有时会导致一些布局上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字体设计者忽略了欧洲委员会的规定,而自行设计各种字体中的欧元符变体,通常基于该字体中的大写字母C。

官方的欧元符。 NtvBj8ioTkzefMRUMsLt257hUJVQ5CIsywGKj3MS0aUtO/jGntgQ680so0bfZS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