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生意人的管理思维

一、管理与人生

高明的人生

人生是什么?数千年来,古圣先贤从各种不同的形态及角度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立场。

一般来说,别出心裁的构思是好的生产,邪恶的念头是坏的生产;由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就是一种消费;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欣喜,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烦恼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因此,读一本好书或认真工作,都是在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这虽然耗费了脑力、体力和时间,却获得了有益的知识。

至于什么是好的生产、好的消费,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与标准不同,很难整齐划一,但是其主旨是相同的,那就是与人类和平、繁荣与幸福的需求和努力一致。

就坚守道德的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必须能产生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否则自以为什么都懂了,而实际上却仍然是一无所知。我们要学会对日常生活时时做反省。

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人生没有做过审慎的思索,只是随着社会的世俗观念行动。

大部分人都认为做生意只要薄利多销,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做生意除了赚得温饱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却从不深加思考,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人类空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却并没有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继而造成物质文明飞速进步,而精神文明却相对停滞,对人生缺乏系统的规划。

如果将人生视为生产与消费的话,为了做到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就要注意提升精神文明,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日臻完善。

政治、经济和教育都是如此。

某位教育家曾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比得上日本。的确,日本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教育成功与否,并不是只看国民的识字程度,而是在于教育方针是否正确,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从事教育的人,尤其应该反省这一点。

有了好的生产与消费,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生活。以这种想法为基础,不论是士、农、工、商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挥创意并且付诸行动,从而将人类的生活推向繁荣。

懂得变通活用

如果你觉得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那么生活真是单调乏味,毫无希望和乐趣可言了。倘若你抱着要和平、幸福的信念,你就不会觉得生活是单调的反复反而会觉得今天总会比昨天有所进步,明天又会比今天有所进步,每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每天都有旧的东西在灭亡,新的东西在诞生,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每天的生活就必须保持更新。

也许你会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提倡“十年如一日”呢?我们说的“十年如一日”并不是说你的生活状态要十年如一日,而是强调十年始终如一的勤奋精神。让这十年每天都保持着第一天的工作劲头,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不要任何进步,而是要凭借这种毅力去创造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获取更大的进步。

假如你把十年来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变化,称作“十年如一日”,那就大错特错了。

日本明治维新时,功臣坂本龙马和学者西乡隆盛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坂本的观点每一次都有一点儿变化,使西乡隆盛每次都感觉不一样,于是西乡先生就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的内容和今天的好像不太一样,而且这种变化经常发生,你所说的话,我怎么能相信呢?你是众人皆知的名士,受到大家的尊敬,你应该信念始终如一才对呀?”

坂本龙马听了后摇摇头说:“不,西乡先生,不是这样的。中国的大师孔子曾说过‘君子从时’,就是说,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也在天天变化。因此,昨天正确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可能就是错误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时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乃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西乡先生,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有了认识后就不管时势如何变化,至死坚守的话,那你最后一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可见,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转变更新的。

当然,我们说的日日更新,并不是要你朝令夕改,而是要因时因势,不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因为真理是不会改变的。

表象的日日更新正是真理因时因地活用的结果。如果认为真理是不变的而不再活用变通,那么真理也就陷入了死胡同。

就做生意来说,店铺当然是越老越好。但如果永远认为越老越好,让产品及经营方法也跟着维持老样子,这家老店铺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就佛教来说,也是一样。佛教的教理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教化的形式与手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释迦牟尼说的“诸行无常”,一般人都认为这个意思是“世上的诸事都像昙花一现而过,是靠不住的”。这种看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现实,使人容易悲观失望,这对创造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诸行无常”。所谓“诸行”就是“万物”,“无常”就是“转变”,“诸行无常”就是万物流转,生成发展,也就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日日更新。

但是,今天的佛教好像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了怀念过去上,没有将教化的形式与手段随着时代予以更新,致使佛教的影响日渐衰微。

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宗教界、教育、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应该秉持这种日日更新的精神,尤其是不能忽视我们每天工作及事业上的日日更新。这样,我们才能以最新的创意和观念走向发展的道路。

活用自己的天分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做一个成功者,究竟什么标准才算成功?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人认为得到社会地位的人就是成功者,因为这样的人可以获得他人的尊敬与崇拜。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成功,但是靠自己的劳动自食自力的人就不算成功者了吗?显然不是。

因此,成功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那么该怎样衡量成功的标准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力,它是我们生命涌动的力量,包含了如何生存的力量以及表现生存使命的力量。前者是每个人“生存的本能”,大家都一样;不同的是后者,因人而异的生存能力的表现。因为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和责任使命,而这其中有些人展现出政治家的天赋;有些人则向学者研究人员靠拢,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有些人适合做鞋;有些人适合卖鱼。你让学者去做鞋肯定不行,他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会鞋匠们那纯熟的技艺的,因为他的兴趣与天分不在于此;同样的,如果你让一个小鞋匠去研究学问,那也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是行不通的。

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天分,充分发挥这些天分去生活,才能活得有意义,并充满乐趣。

其实,真正的成功就是能够将自己的天分充分地发挥出来,依靠这些天分选择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快快乐乐地生活。为此,成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做了部长才算成功,而有些人卖牛奶就是成功了。也就是说,社会地位、声誉及财富等,并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而是要看个人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天分。

实质上,我们只要能够活用天分,不论有没有财产、地位,我们都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因为在实现自己天分的过程中,我们会内心充实,充满自信,找到生活的意义,相较于为了世俗的社会地位、名誉和财产,不惜扭曲自己的天分或天性,不择手段地去争取而言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因为很多人会发现,在他们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社会地位、名誉和财富后,心中并不是充满幸福,反而是被一股无形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所包围。没有靠自己的天分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来的踏实。

发挥天分,活用天分,说起来简单,真正能按此去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会时常迷惑我们的天分是什么?但倘若因为一时无法发现自己的天分,便放弃,那你可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我们的天分呢?

首先,我们要有发现自己天分的强烈愿望,将这种愿望贮存在心中,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遇到发现自己天分的时机。其次,要有一颗纯真的心,否则,不是故步自封,就是自以为是,不肯听从别人的意见,跑到错误的方向上也不知回头。

强烈的愿望和纯真的心会让你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天分,获得属于你的幸福。

欲望是福祸之源

人类具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在我们东方人的观念中,一提到“欲”这个字,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不好的东西,认为欲望是下流行为的代名词,凡是不好的事情、错误的行为都是由欲望引起的,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认为正直善良的人应该摒除一切欲念,这样才能成就伟业。

这样理解欲望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欲望的本质并不污秽,人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事情,衣食住行就是人类欲望的表现。如果把人类的正常欲望也当做恶来消灭,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自古以来,圣贤所教导的禁欲理念,只是要使人能更坚强地生活,而绝不是否定人的正常欲望。但是,后来的人往往只浅显地理解表层意思,认为要禁止一切欲望,使本来快乐的生活充满了禁忌之苦。

欲望其实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人类活下去的原动力。欲望表现出来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控制,这就好像大海上航行的船只,不加控制,它可能沿正确方向航行,也可能偏离航道,朝错误的方向航行,而要保持船只沿航道正确行驶,舵手就要掌控好方向。因为舵手有把船舵转向左边或右边的权力,当然,也有使船偏离方向或是触礁的一切责任。

欲望恰如海上航行的船只,能否顺畅驶向彼岸,全在于这个舵手的掌控,欲望表现出来的善恶,人具有完全的责任。

欲望既然是人的生命力的体现,那就不能否定它。但是对欲望要善加控制,否则稍有偏差,就会酿成大祸。就如木炭一样,木炭放进火盆里时,大家都会高高兴兴地把手放到火盆上取暖;如果不小心将木炭掉在火盆旁边,即使一小块木炭,如果不及时熄灭,也会造成火灾。可见,同一样东西,使用不当,就会有天壤之别。

欲望也是如此。如果能透彻地认识欲望并正确地使用,也就能认清自己,使自己朝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这就像想赚钱的欲望本身一点儿也不坏,如果你正确地了解这个欲望,就会勤劳地工作,靠自己的汗水赚取正当的钱财,这样不但别人高兴,自己也能获得真正的满足。但如果你并没有正确了解这个欲望,而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钱财,那么,不但使别人受害,自己也会遭殃。

健康的体质

就如牙齿是我们吃东西的必备器官一样,健康是我们达成人生目标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有残疾甚至是重病在床的人以其坚强的精神力量创造出健康人都很难完成的奇迹。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奇迹还是要靠我们健康人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健康的人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态度,不懂得珍惜自己健康的天赋,那无异于浪费生命,浪费资源了。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百病的温床。有100个人就会有100多种轻重病症反映在每个人的身上。医院从来没有冷清的时候,各种药品广告更是层出不穷。尽管如此,有毛病也不是人的正常状态,健康才是人的天赋本质之一。

因为一个人只要能顺其自然地生活就能保持健康。人一生下来基本上都是健康的,这就如一部新汽车,结构完整、性能良好,汽油也是满满的,随时可以上路行驶。但是在驾驶的时候,如果一下子快速行驶,一下子又在乱石上狂奔。那么,即使再好的车也会发生故障甚至抛锚。因此,再好的车也要好好地保养,善加利用。

健康也情同此理。但是,健康和强壮并不能画等号,一个人又强壮又健康当然好,但是有些人瘦瘦的也百病不得,健健康康地过完一生。其实,每个人生下来体质强弱就不同,只要过着合乎他强弱度的生活就可以了,就能保持他的健康。

有些人天赋很高,也有些人生下来就笨头笨脑的,不管是聪明或迟钝,每个人都应该顺着自己的天分去工作,这样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健康也是如此,在保持健康上,最要紧的就是每个人都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是强是弱,然后顺应这种强弱度选择适当的生活态度,进行后天的训练,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健康。所以,不要以为身体弱就是不健康。

人的肉体与精神是互相影响的。假如身体的某部分出了问题,那么情绪就会跟着低落不稳,这时候不但产生不了好的智慧和思想,对肉体的影响就更坏。所以,要求肉体健康时,也必须保持心灵的安定与平静。

但并不是这样就能维持健康。如果经常去空气污浊的地方或过度劳累还是会损害身体健康的。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心的方面和物的方面,选择适合自己身体强弱度的健康方法。

要有纯真的心

有人说“人生是苦恼的延续”,你刚解决了一个,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一个问题令你苦恼了。倘若你对此微词甚多,甚至厌恶人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人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苦恼,才变得更加有味道。

自古以来,很多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等都以苦恼为题材,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所以,如果能深入地体味这个味道,感受它的意义,那么苦恼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看来的不幸。

但是,生活中很多的人并不知道该去享受苦恼这个特有的味道,而总是想尽快去消除苦恼,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越着急越是办错事。如做生意失败,欠了很多的债,大多数人就想扳回来,急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但是这种着急的心理往往使人不能冷静思考,做出盲目的决定,使事情越做越不顺利,债务也越积越多,最后不堪忍受选择自杀躲避苦恼,这种情形是很普遍的。

遇到苦恼时,人们想找出方法去克服它,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我们的先辈就曾教导我们,“苦恼就是为了要提高人的水准而给他的一种宝贵的试金石,不要去躲避苦恼,要积极地面对苦恼”。

那么我们现在有必要来讨论一下苦恼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我们后天制造出来的呢?也就是说,人类的本质是否有苦恼,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在前面讨论过,人类的本质是拥有繁荣、和平与幸福,所以人类的生命本质应该是没有丝毫苦恼的。

既然人生命中没有苦恼,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苦恼呢?这是两回事。正如,汽车走下生产线时是没有故障的,是在人类的使用中经过磨损不断产生故障的。汽车在按照严格的计划图纸生产出来后,使用方法上没有错误,那么至少在几年之内汽车会通行无阻的。因为在制造生产时,工人们经过了严密的检验,保证了汽车的无故障。

如果不幸的是,汽车发生了故障,而你又不问青红皂白就断言肯定是汽车制造时就有问题,而不去检讨自己是否在使用方法上有问题未免有失公允。这样你会对汽车存在问题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正常现象,只要及时修理就行了,根本就不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发生,更谈不上找出解决之道了。

相反,如果你认为汽车本来是没有故障的,那么对于出现的问题你就会动脑筋去想发生的原因。结果就能明白究竟是汽车制造时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驾驶方法不正确,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故障自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人类本来有没有苦恼这个问题就和汽车是否有故障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会不断地有苦恼的,但是并不能因为生活和工作中有苦恼,就断言人生本来就是有苦恼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我们断定人本来就有苦恼,苦恼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人们就失去了正视苦恼的勇气,认为反正苦恼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不管怎样努力也是无法克服的,没有苦恼反而是不正常的。这样人类的苦恼就会越积越多,因为人们不再去想消除苦恼的方法,最后肯定会被苦恼所累,走上绝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人本来就没有苦恼,没有苦恼才是人的本质”这种意识,因为人生来就有无尽的繁荣和幸福。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有纯真的心,以纯真的心去认识人类的本质。人被赋予了生命力,就会体味到人本来是没有苦恼的,如果这种信念愈加强烈,苦恼则会随之逐渐消失。

人生本来就没有苦恼,现实中的苦恼都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要解决现实中的苦恼还要从自身去找原因。而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心去看待人类的本质,就可以认清事物的真相,能够把苦恼的因素一个个地消除。

当然,我们还须明确的一点就是“人类在本质上没有苦恼”和“人类会有喜、怒、哀、乐”的感受是两回事。人具有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的情感宣泄的能力,这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当你对“人生本来没有苦恼”这种意识没有自觉认识到时,这些情绪的作用,尤其是愤怒悲哀等负面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苦恼的形成,使人类感到痛苦。但是,若你有“人生本来没有苦恼”这种自觉的意识,则不管怎样愤怒、悲哀,你也会有能力很快将这些不良情绪消除,而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纯真的心,对于人本来的样子有所自觉,这样才能更新对欲望的一般认识,并辟出一条通往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大道。

适应两个法则

每个人都容易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这种信念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加以控制,往往会产生过度自信,进而发展成自负,做事时刚愎自用,使人敬而远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生活中的大小冲突就会减少,人们的生活就会更愉快。

可见,沟通妥协是人类生活平和幸福的不二法门。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调和。妥协是在坚持己见的情况下,为了配合对方而不得不委屈自己的态度。即使不满也不吭声,暗中却想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反过来,让对方配合自己。显然,这不算是根本的调和。

调和就是在一定秩序下心与物的合一。我们要建立的不是那种中途妥协的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这种彻底的调和。调和的社会就是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维持正确的社会秩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们所说的调和是建立在真正秩序之上的调和,秩序是指每一件事物都认识到在特定的情况下按既定的程序发展。如天体调和就是指宇宙中的各种星体完全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亲子调和就是指父母亲和孩子之间融洽的关系等。

但是,如果在错误的秩序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即使看上去调和,也不是真正的调和,总有一天会被推翻。

中世纪的欧洲,贵族欺压平民已成了一种“秩序”,并且在这种秩序下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妥协。但因为这种妥协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最后终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那么,该如何建立真正的秩序呢?一般人会认为当然是靠人类自己的智慧制定出各种社会章程,以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进行。但是深入地再思索一下,自然界中似乎还存在着不由人类头脑控制的法则。如宇宙中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行秩序就不是由人的头脑想出来,而是远在人类存在之前就有的宇宙法则。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人世上的一切秩序,也都在宇宙法则限定下,人们只要老老实实地遵从,自然就会产生调和,进而孕育出和平与幸福。

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滥用大自然赋予的智慧,以致产生不调和的现象,使自己陷入争执与困苦中。这就好比铁轨,火车都准备好了,你只要上火车就能到达目的地,但你却走上了天桥。

同样的,人类要想不滥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智慧,按既定规则参加游戏,就必须有一颗纯正的心。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心,才能按合理的路线去发挥他的智慧与才能,也才可以达到真正的繁荣与幸福,否则会适得其反。

而要将人类的智慧才能毫无错误地和宇宙法则一起应用,以实现真正的调和,就必须先了解宇宙的法则,并自觉地进行调和。

宇宙的法则就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法则,当它对人类发生作用时,会以两种形态展现。

第一种是“心”的法则。这种法则极为抽象神秘,是科学无法剖析的。这个法则在人的心中起作用,所以也只有肯相信、肯呼应的心,才能认识、遵从这个法则。

第二种是“物”的法则。这种法则比较具体,是向“物”方面发生作用的法则,通常利用科学的力量可以说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原子弹等等,都是发现这种法则的结果。

人类就是凭借这两种法则生存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了它,它都在对人类社会时刻地发生着作用。所以,人类的幸福、繁荣并不是由人的智慧去调和的,而是由宇宙的法则去调和的。调和的本质即在于此。

为了适应这两个法则,我们要对其是人类存活的基础这点有明确的认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明确,这两个法则是一切万物生成发展的依据。这样,我们就能以纯正的心去看待事物的真相,去反省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借着个人的训练,去选择适应这两项法则的生活态度。这样,调和的结果便自然而生。

可见,调和就是去顺应宇宙法则的态度。倘若违反这个法则,单靠人类的智慧才能,只能暂时地妥协沟通,而不是真正的调和,只有顺应宇宙法则,调和才会自然产生,这也是调和的本质所在。

用各自的功能调和

我们讨论的一直是人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不是狗的繁荣。如果想要狗繁荣,那就必须充分了解狗的本质,然后选择适应它本质的饲养方法,必能获得极大的繁荣。同样的,若是期望人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质,建立适应人类的生活态度。

人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动物。因为人既不像动物那样完全被本能所控制,也不像神那样始终理性地去生活。人就是人,有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有时候又充满理智;有时会沉溺于酒色,有时候又会谈诗作画;有时候会满腔仇恨与私欲,有时候又会对路旁的乞讨者掬一捧同情的眼泪。

所以,不管怎么说,人就是人,不能成为神,也不会成为动物。人只有按照自己的道路前行,才是最合乎大自然的法则。

下面我们就从理性与本能两方面来探讨一下人的本质。

人的肉体与精神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为了本文叙述方便,特把两者分开来谈。

我们都知道人的肉身是属于物质的一部分,为此就需要用物质的方法去运作。而且,要实现走向繁荣、和平与幸福之道,必要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至于人的精神,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里强调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

综合考虑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才能清楚明白人的本质。而人应该走的道路,自然也就展现在眼前了。

那么,人类心灵的活动包括哪些呢?基本来说可以分为本能与理性两大方面。

本能是上天赋予人类的基本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愈强的人,其生命力也越强。孟子所言的“食色,性也”中的食、色、性指的就是人的本能。食欲、性欲以及其他的一切本能都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正因为本能的作用,工作的推动力量也才愈发强烈。

本能既不能丧失,更不能压抑。如果想压抑本能,而去从事政治、经济、教育等活动不仅会收获甚微,而且也会使人痛苦不堪。不过在本能当中,可以分为正常本能与异常本能两种,要活用正常本能,善加诱导异常本能。

物欲是人的本能,而过于热衷物欲时,则会损及个人及其他人的利益,因此要善加诱导。

理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智。如果没了它,人便会失去生活的方向而走向歧途,更别说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了。而且这种理性,越琢磨,越形成力量,这样就能洞察事物的真相,正确辨别事情的善恶曲直。

理性与本能,分别对人类施加作用时,才能发现人应该走的道路。理性与本能,无法指出哪个为主哪个为从。如果本能为引擎的话,理性则是它的“舵”。在理性这方面经常有本能在跟随着,而在本能方面,经常也有理性跟随着,就如夫唱妇随般的恩爱,形影不离,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压抑,而分别在各自的功能上,彼此维持良好的秩序,互相调和。

人如果只跟着本能走,就会走向堕落;而若只跟着理性走,则会失去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只有二者保持互相平衡,人类才能步入正途,获取成功。

物心如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解决严重的物资缺乏问题,日本的士、农、工、商各界开始进行了全面恢复经济的建设。各种生活物资渐渐地增加起来,价格也很便宜,表面上看来生活不仅丰裕而且是一片繁荣状态。可是,人们的生活状况好像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好转。因为由于大量生产,造成物品积压,很多东西都卖不出去,周转困难,失业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都很不稳定。

如果是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发生这种现象,大家还可以理解;但是在物质极其丰裕的情况下,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为此,很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多半认为是社会不景气引起的,而且也有人认为只有社会革命才能消除这种不景气。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本还是生产与消费没有达到调和,只考虑生产,对消费方面的研究不够,致使二者产生不平衡,不景气也就跟着发生了。同理,若只重视消费,而忽略生产的研究,同样会造成社会混乱。

物质的丰裕并不能成为社会繁荣的标志,只有心物合一,才是真正的繁荣。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身心都很丰裕,而且能体味真正的繁荣并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那么该怎样达到身心丰裕呢?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力。人有人的生命力,马有马的生命力,樱花有樱花的生命力,梅花有梅花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人给予的,也不是马自己制造的,而是自然的力量赋予的。所以,人不能改变什么,人就是人,他无法把马改为牛。

万物若能按照上天给予的生命力本分地生活,就能绽现它们最美丽的风采。如傲雪的梅花很美,粉妆玉砌的樱花也很可人,这就是因为梅花和樱花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只是顺其自然地按照上天赋予展现生命力。随着季节的到来该开花就开花,开过之后就自然地凋谢,梅花和樱花以其特有的本分,绽开了它们特有的美丽的花朵。

人也情同此理,如果能够按照自己被赋予的生命力,老老实实地运用于生活中,就能产生身心的丰裕,这也是上天本来要赐给我们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很少能够按照被赋予的生命力展现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不同于动、植物的智慧及理性,而且大家都执著于自己的智慧,被自己的想法所困。其实,人为了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力,正确地生活,才被上天赋予智慧及理性。但如果用法错误,或缺少纯真,这个智慧反而会抑制生命力的发挥。所以,要老老实实地运用自己的生命力才能获得身心的丰裕。

每个人的生命力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个性和前进的方式也都不一样。但这些生命力并不是分散的,而是跟所有人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除非整个社会变好,否则自己的繁荣是无法确保的。

你有很多钱,这当然很好,但如果你因为钱太多,怕被偷,那么这种个人的丰裕反而会带给你不安和恐惧,反而成了心的贫困,让自己变得不快乐。

因此,在享受个人的繁荣之前,每个人都要有很清楚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力,还要影响那些不尽力的人,大家互相影响,这样人类才能同心协力去实现社会的真正繁荣。

二、管理与生活

首先要健康

能让我们高兴的事情,除了表面上的收入增加、地位提高之外,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属健康。

健康和成功如影随形。没有健康这个坚实的地基,成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为失去健康,到手的地位、高薪会随之而去,而没有追求到的就更无法企及了。

因此,收入增加、地位提高,亲友们当然会很高兴,如果因此影响健康,亲友们可就不会这么高兴了。因为身体的不健康,会连带产生很多令人担忧的事情。如我们上面所讲到的地位降低、收入减少等。

无形的财富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卓越的才能,如果身体不健康的话,其才能是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的。长久以往,一方面会埋没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会使自己的信心下降。

而且,如果你对工作过于敬业,长久持续地工作造成身心俱疲,大病不起而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这不仅是社会的损失,更是你本人的不幸。可能你因为喜爱这份工作而忘我工作,但是若你因为病倒不得不永远离开这个工作岗位,那就得不偿失了。

作为公司的经营者应该对员工的保健问题加以关注,并且纳入章程。但是,最关键还是自己平时的保健。

当然,一个人在兴奋时,绝对不会因为琐碎的问题生病或疲劳。这就如我们在做自己喜爱的运动时,别人可能会认为我们汗流浃背一定会很累,但是我们自己却不觉得,反而会觉得很舒畅。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处于兴奋状态中,所以不觉得累,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肉体很劳累,但我们的精神却是很快乐的。

工作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全神贯注于工作的人,不会因为忙碌或偶尔开夜车就觉得劳累。相反的,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或是觉得无聊时,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了。所以,最好要把自己调适到热爱工作的状态上。

尽管如此,人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纵使能够长久地保持士气高昂或工作起来就不知疲劳,如果长久操劳过度的话,也会让自己的健康亮红灯。一旦健康受损,再想恢复可就不容易了。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高度重视自己平时的保健,将它看成是自己生活工作的一部分。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可以适量饮酒

地位提高、收入增加、健康状况良好,这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收入增加便可以购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愉快。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钱多了要用到何处,买家庭用具,电器或其他的东西还好,而若把钱用到不好的地方,则会招致不幸。

酒就是这样的一种产品,闲暇时与朋友喝上一杯会增进友情;回家后和妻子小酌几杯,会让家庭气氛更加温馨。但是,若用增加的收入去买酒廊的酒,则后果就严重了。你到酒廊喝酒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这些地方往往有女性作陪,她们极尽谄媚逢迎的能事,无非就是想做生意。而且逞强斗酒,喝得过量,身体疲倦,回家后头疼不已,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究其根本就是收入增加,用之不当的缘故。

可见,收入增加,不用心使用,是招致不幸的第一步。

养成储蓄的习惯

调整薪金,各位的收入增加,一定会有些新的计划吧。

但是,若你事先不计划,不加节制地用钱,钱一下子就会花光的。所以为了能提高生活水平,最好还是事前做好计划,仔细考虑每一笔支出。

各位都知道本公司有储蓄制度,而且比一般的银行利息高。此外,如果拥有公司的股份,还有不少的补助,即所谓的“持有股份奖励制”。对此多加利用,进行有计划的储蓄,不是有利又有益吗?各位考虑一下吧。

实际上,储蓄和持有股份是促进生活提高的手段,也是很好的理财之道,大有裨益。没有钱,不但自己苦恼,也会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如果大家都能来储蓄,不仅能免去自己和别人的麻烦,还可以让自己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社会是修行所

社会是“入世修行所”,把“如何发挥生命的意义”求诸社会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这里所说的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社会是指社会上的一切事物,狭义的社会是指周围的同事、朋友。

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看清一切事物的本质的,在工作上也不会取得重大突破。而要获得重大突破,还要靠集思广益才行。

也就是说求诸社会大众最好,入世就像修行所,是来修炼成人的,各式各样的社会形态如同蜘蛛网般,分布于每个角落,只要仔细探寻,一定可以求得适合自己生活工作的形态与方法。

这种入世修行,探索问题有时有答案,有时没有,但是或多或少都可以获得一点儿收获。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的触角,即能充分发挥人生的意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入世修行成与不成是问题所在,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一颗坦诚率直的心。以坦诚之心去寻找,这种态度是最重要的。

结婚是人生大事

大多数人都认为单身的人精力旺盛,工作热忱高。但是,实际上人结了婚,有了家庭后,才能真正安定下来,专心致志地工作。这是因为婚姻能使各方面的责任加重,精神状态也相对稳定,进入人生相对的成熟期。

可见,婚姻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人生一件大事,而且也为个人将要投身的工作,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允许我们年轻的员工有时把工作暂时忘掉一会儿,抽出时间去谈恋爱,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可以了。

不过,在这里我要对各位说一句,无论相亲还是恋爱,最好不要过分挑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若是吹毛求疵,反而容易错过最适合自己的对象。

结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年轻优秀的领薪者不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要慎重地考虑,当然也可以和周围的人商量,但最后下决心的人还是自己。要想看清对方的长处与缺点,再与自己的对照,推测是否能相处得好是不明智的做法,人只有在接触中才能逐渐了解彼此。

通过接触了解到一定程度后,觉得合适就选定对象,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好办法。如此一来,事情反而会变得很顺利。爱挑剔的人,不容易遇到好姻缘。因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挑拣之间,岁月不饶人,等到猛然醒悟,已是人到中年了。而且,还有好不容易东挑西选出来的人,在婚后却发现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其实,婚姻可以说是一种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任凭你怎么焦虑,没有缘分就无法结合。有缘分时,坦率地顺从,就能很简单地结合。

对于年轻的领薪者来说,结婚和工作一样,是他们当前最关心的大事。因此,有时爱得死去活来,有时为找寻适合的对象大伤脑筋都是未尝不可的。不过,要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一切都要“适可而止”,顺其自然最好。

休戚与共是幸福

如果现在要结婚,理想的状态是娶到能体谅丈夫,2/3精力放到事业,1/3精力放到家庭上,具有女性魅力的人最幸福。这样一来,丈夫不但觉得工作有意义,而且又能得到家庭的支持而无后顾之忧,在一团和气之下,夫妻同心协力,携手共创未来。

夫妻双方贵在能够“分工合作”。单身时,全副身心投入工作,组织家庭后,也要有所分工合作,共同创造人生。不合作的人生是不可取的,如果这对夫妻是这样的一对,那太不幸了,不仅是这个家庭不幸,连带也会影响周围的人与事。

可见,如果家庭没有夫妻一体、休戚与共的意义,实在枯燥乏味,也很不幸。而且,身为一个男士,必须对工作的处理有所认识。做太太的,也要尽量了解丈夫的处境。由此产生共同的人生意义,也历久弥坚。

优秀的男人

从报纸杂志上,我们得知最近的年轻人出类拔萃的好像不多。但是,若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态度,比起当年的我们远要认真、热心、聪明,因此,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我是非常佩服的。

几天前,在会议间歇,与几位年轻女性聊天,问她们:“你们喜欢哪一类男士呢?”大多数都回答:“专注于工作的男士,他们那股对工作的干劲,着实吸引人。”不知道在座的女士认为如何呢?男性的魅力的确在此。

最近非常流行“家庭优先”主义。当然,这种主义并不是不好,但是女性本身也承认,热心工作的男性,总是有说不出的魅力,让人动心。因此,提早回家讨好太太的先生,常被太太骂道:“你这么早回来干什么?怎么不再多做点事情?”

当然,凡事要适度,那些经常晚归,今天应酬,明天应酬,完全不顾家庭的人也是要不得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将2/3的精力放到事业上,将1/3的精力放到家庭上,这样的男性才是最理想的。

忍耐以待

松下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忍耐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松下认为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是好是坏根本就无从判断,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运气好那就是好。

松下曾坦言:“如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我的运气可以说是非常不好的。由于家庭、环境的关系,我连小学都没有念完就去一家商店当学徒了。从早到晚擦地板、带小孩,帮店里工作,非常忙碌。而在我这种年龄的孩子大多数都在上学呢,所以可以说运气是很不好的。”

“但是,我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运气是好的,总比那些没饭吃的孩子要幸运。我在19岁的时候离开了商店,在一家水泥公司做工。当时工厂在大阪的出岛,每天必须坐船去上班。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我脚一滑就掉进了海里。当时我拼命在水里挣扎,浮到水面的时候,船已经开走了一大段距离,如果船就这样开走的话,我肯定就成为大阪湾的一个垃圾了,只能葬身于大海了。但是,幸运的是,这艘船居然回过头来,然后把我拉了上去,而且,当时是夏天,如果是冬天的话,我恐怕早已冻死了。”

“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有一次我骑着脚踏车与迎面的汽车相撞,当我的身体飞到空中掉下来的时候,正好电车开过来,在我周围的目击者都恐惧地闭上了眼睛时,电车却在距离我一公尺外的地方紧急刹住了车。而且,我被撞倒,飞到半空中,摔下来时竟然没有受伤。可是,我的脚踏车已被撞得乱七八糟了,这只能说是我的运气太好了。”

“23岁的时候,我在大阪电灯公司服务,不幸患了早期的肺结核病。当时得肺结核病的人80%是活不长的。”

“我的两个哥哥就是因为患了肺病,而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也等于被判了死刑一样。”

“当时,我觉得反正要死了,索性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吧。于是我继续工作,像以前一样,不可思议的是我的病并没有恶化,我反而渐渐地康复了。所以我觉得我的运气实在太好了,能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

但是,一般人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通常会抱有相反的态度。他们会认为掉到海里,和汽车相撞以及生那么严重的病都是运气不好造成的。

而松下却与此相反,保持乐观的态度,千方百计地寻找积极因素,来说服自己的命运一直是非常好的。也因此,他能在当小学徒时,学到很多社会上以及做生意的方法,而这些经验在他自己做生意之后,帮了很大的忙。因为这种信心对心灵是非常强大的支持力。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信自己运气很好,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渡过难关,甚至转祸为福,转危为安,那么,任何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管理与学识

不一定非要上大学

有一句俗话说:“木匠若盖房子,人多反误事。”也就是说人各有所长,木匠不做木匠活而去盖房子的话,人越多越会误事。因为不是任何人都有木匠的天分。所以,能发挥各人的潜力,才能为自己带来幸福。

现在的日本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日本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的确为大家的幸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目前这种扩充教育的正面效果正逐渐负面化。在过去,日本教育可以继续往前跑,所以才只顾跑。但是,如果因为疲倦而突然倒下来就会前功尽弃。因此,必须在往前跑的过程中,逐渐决定停止的地点。

实际上大学也不见得能将每个人教育成毕业后就可以发挥所学的人才。除非资质颇高的人,否则大学的知识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所以依照各人的情况,有的上大学,有的上高中,有的上初中就可以。这样对他本人或社会来说,反而更幸福。

总之,有人说能上大学才是幸福,也有人说就是因为上了大学才让人更加不幸。能够发挥各人的天分与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才会表现出来,这才是“自然”。正如每一个人的容貌都各不相同一样,因为各不相同,我们才能分辨各人的存在,倘若每一个人都相同,就太不“自然”了。

正确地应用知识

孔子曾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秩序要进行调和,把它运用在社会上,使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发挥天分,并且有秩序地贡献社会,那么社会就能日新月异,发展得有条不紊。

为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去探索其原理及方法,这就是学问的使命。如果一个人热心地埋头于学问,但是他所研究的内容却无法对这个社会提供任何借鉴,那么这种学问无异于“空中楼阁”,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为了不让学问流于形式,成为一种主义或学说,充分发挥出学问的力量,就必须秉持一颗率直的心。学问如宝剑,有了利器才能发挥本能,活用心术。能辨别出事物真相的率直的心就是学问发挥力量的利器。

所以,要使学问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以这种率直的心来阐明事物,如果这种心态能够活用于各个方面,人类就会产生繁荣的局面。

不要被知识役使

教育造人,即培养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与天赋,目的就是提高人性,使人类心智活动中枢的知、情、意三者圆满调和,成为完好之人。倘若没有受过调和知、情、意的教育训练,就很容易被知识役使,成为知识之奴。

如果仅注意到人的智慧或者才能,而忽视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就不可能招来繁荣、和平与幸福。松下认为,谋求知、情、意的调和及提高人性,是教育的根本。

人类倘若放弃这种根本的教育,就无法培养人的本能,而只能给予知识技能,结果只是具有知识技能的动物而已。为了避免这一点,除了学问技艺之外,更需要在根本上去思考人生的方向。

日本自古就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即不仅要了解学问技艺,而且要把这些学问技艺学成,体悟在心,提高人性。

但是,直到今天教育仍然偏重于学问和技艺的传授,而对启发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人生之途的教养却忽视了,学习者的观点也是这样的,认为只要能够学会学问和技艺,一切教育就算都完成了。

殊不知,要学成知识技艺是比较简单的,只要肯吃苦,反复练习就能学会。而教养就不同了,不仅教的方面要认真,学的方面也要笃实,两方面共同勤勉努力,才能获得。这种教养的功夫和成效,不能马上显露效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与潜移默化才能在个人的言谈举止之间有所表现。

而学问技艺只要在学习的时候专致努力,就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急功近利的人们逐渐忽视了教养的培养,让学问技艺喧宾夺主,教与学不再以讲求品性修养为重点,速成班技艺反而成了教育的重心。

日本的教育可以说把了解的事情和做的事情完全区分开来了。在美国,虽然他们也把研究作为首要的工作,但是他们认为即使通过研究有了透彻的了解,如果不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那无异于画饼充饥,是不会对生活有任何帮助的。

要树立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观念,这种想法在过去日本很少有人教。因此,常有人说,日本的教育是零卖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警醒的。

如果从统计报表上看,日本的教育制度是相当完备的,因为日本教育人员的数量居世界前列。在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这种教育到底取得了什么结果呢?老实说真是不值得一提。

最显著的证明就是直到今天,人民还在贫困与混乱中挣扎。当然,普通的知识是可以教出来的,而且日本在这方面也尽了很大的努力,效果也很明显,但是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却没有好好地教导出来。这就好像造好的佛像模型,忘记将灵魂装了进去。

真正的文化

现在对文化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人主张倡导科学,有人主张提升艺术,也有人主张重整教育,更有人主张复兴宗教。哪一种观点都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这些观点都只讨论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达到再高的水准也不能产生真正的文化。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各方面的融合发展,缺少了融合性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化。

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文化就是“将宇宙的法则一一阐明并运用在生活上”。不论科学、艺术或宗教,都是将这宇宙法则加以阐明的一种方式。但是仅仅阐明仍然不能说是文化,还要将阐明的各项活用在国民生活中。因此,即使有优秀的学者和艺术家,整个国民的生活素质不提高,也不能说是文化的进步。

关于宇宙的法则,可以分为物的法则和心的法则。物的法则就是指对物发生作用的法则,主要是用科学的力量去阐明;心的法则是指对心发生作用的法则,主要是通过宗教等无形的东西去阐明。因此,要阐明宇宙的法则,必须先阐明物的法则和心的法则两方面。而阐明物的法则是物质文化;阐明心的法则是精神文化。除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平衡发展,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化。

这样的文化发展才能产生弹性的自由,超水准的秩序和无限的进展,自然也就能产生繁荣、和平与幸福。是否自由、是否守秩序和是否有进展,它们是判断文化进步多少的基准,若没有这三项,就不能说是过上了文化生活。

因此,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真正的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平衡发展。倘若物质文化提高了100%,而精神文化却只提高了50%,如果不能及时赶上50%的差距,就容易使个人和社会陷入混乱的境地。

但是,现在的日本,精神文化比物质文化低得多,这也是因为物的法则比较容易掌握,而心的法则抽象模糊不容易把握。如每个人都有嫉妒心,这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宇宙赋予人类的本能之一,是不能消除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是宇宙的一个法则,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但如果因为不能消除,就任意滥用,则会使自己变得丑陋难堪。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嫉妒心都应该有个限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可以提升人的感情,而且可以调和人的生活。

心的阐明比物的阐明要困难得多,需要比自然科学多费10倍、100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心与物的平衡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高水准的秩序以及无止境的进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平与繁荣。

四、管理中的资源观念

资源是有限的

由于石油危机,人们将更多的话题集中在了资源上。日本资源并不丰富,所以能源问题能否解决好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在。

松下认为无论资源如何丰富,总有用完的一天。讨论资源问题时,不妨将眼光放远一点。虽然资源的存量有限,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完全可以找出替代品,或结合现有的物资,开发新的用途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源也可以说是无限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乐观地说,由于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当然就能找出资源无限开发的方法。

虽然如此,松下先生仍然是反复重申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观点的。他是在呼吁人们要尽力研究有效的活用方法,或者进行大规模代替品的研究与开发。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

日本的台风,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可怕的。许多人家里,恐怕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损害吧。大阪地区虽然不在台风中心,但风速仍达到了每秒29米,时速约100公里,比特快火车的最高时速还要快。

现在,换个角度来想问题。如果利用时速百公里的风速,以及台风带来的庞大雨量,将风力作为动力,雨量就会变为电力,加以应用,我们的生活自然就丰裕起来了。

台风带来的雨量如果用来发电,可以获得1200万千瓦的电力,而现在关西电力公司所拥有的水力发电设备,大约只有120万千瓦,台风带来相当于关西电厂发电量10倍的电力。

这么丰富的资源,不但没有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反而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我们太害怕台风,忘记了它能变成我们有用的资源。

松下觉得这个资源是贵重的,完全可以创设一个台风产业股份公司专司其责,而且依这个想法去延伸,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资源,都可以加以研究利用。

五、管理中的人心观念

以“人”为中心

就一个国家来说,一般是先有政府组织,再由适当的人才来管理国家政治。但是以正在发展中的松下电器公司来说,还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至于组织则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予以适当调整才设立的。

等到松下电器公司发展成更大的企业后,或许会以组织为中心,然后选入适当的人才。但现在还不能有这种想法,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能力。

首先开发人心

今天的日本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前述的种种问题,即使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

在政治方面,国会本来是人民代表的集会场所,而议员也最应该反映百姓心声。但是纵观这些年来国会的工作,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本来应该以绅士风度和认真的审议态度作为大众典范的议员在对议案发表意见时,往往不是从自己代表的国民利益角度出发,而是完全站在自己或党派的私利上,忘记了一个国会议员的本分,成为了政党的拥兵,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事物,只能依照党派的决定来投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缺乏政治见识,另一方面则是欠缺培养教育上的思考能力。

松下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要大力进行社会开发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人心的开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恐怕事情做得越多,副作用也就越大。

如前几天,报载某商店的金库被人用瓦斯熔接器割开,将全部的钱财盗取一空。金库的门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才能熔断,这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所能办得到的,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三个人。除了熔接器和炸药之外,还必须具备使用熔接器的知识。这又不是使用斧子和铁锤所能办得到的,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素养,借助机械和科学的力量才能够将门打开,把钱偷走。可见,这是一起早有预谋,经过缜密计划实施的盗窃案。

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看如何去应用。要教人们正确去应用,便离不开教导人心。如果一个人心术不正,一定会想些歪主意害人,有了知识反而会助长其气焰。

所以,我们在传授知识时应当选择适当的人选,否则若是传授给坏人,他会做出什么坏事我们是根本无法预知的。因此,尽可能不要把知识传授给坏人。果真如此,那么盗窃就不容易发生了。

传授知识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获得新知识的要求。但是,松下认为还是应该慎重选择教育的对象,要重视因材施教和人心的开发。

六、管理中的派系观念

派系的运作如能得当,常是促进进步的因素。反之,则会导致一个团体的失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无论是在政党、公司还是政府机关里都有各种小集团存在,他们意见各异,存在着利害冲突,有时候联合,有时候对抗,对政治上、行政上及公司经营、团体运作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松下认为派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不变,派系就永远不会消失。如果硬要拆散它,反而会发生抵抗力,产生更大的混乱,还不如就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量去运用它的优点。如,小型团体管理起来相当方便,做事效率也高。

派系中每一个人的想法是派系步上正途与否的关键。所以派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害,还要为整个团体着想。现在的派系会产生弊端就是因为人们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否定他人。这样的派系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不可能从公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采取行动。

派系无法消灭,如何使它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团体,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七、管理中的平衡观念

太阳与地球的运行轨道,千万年来没有差错,这是天体的运行,保持平衡关系的结果。同样的,我们人类也应当以平衡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才能产生社会繁荣。

繁荣的轨道应该是平衡的轨道,如果想获取真正的繁荣,所有生产与建设必须要能调和。

如国家若准许生产1万部汽车,就应该同时开辟供这1万部汽车行走的道路,这样,当这1万部汽车生产出来的时候,道路也相继建设完成了,这样的调和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繁荣。

我们在个人的生活方面也情同此理,要注意调和与平衡。如果穿着豪华的服饰,头发却散乱不堪,这就是不调和了,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心理一定有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因此,穿着华丽的衣服,就要配合整洁的仪容,这样才能让整个人保持调和,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可是,人类往往就是不能妥善处理这种简单的琐事,使自己失去平衡与调和。因此,我们要求社会进步发展,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平衡与调和做起。

八、管理中的福利观念

正确认识“福利”二字

如果认为“福利”就是指一个不需要工作就能吃饭的福祉社会,这就大错特错了。“福利”的真正内涵是替社会中真正不能工作,或因遭遇意外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解决困难。而不是说懒人不工作也有饭吃的意思。因为福祉所需的财源,完全是由流汗工作的人们所提供出来的。

政府对福利要有明确的认识,不能认为到处花钱,就是办福利了。因为这样一来,愿意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真会使日本陷于破产,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现在,这种不愿意工作的倾向似乎正在加强,企业界更甚。如企业是万恶之源呀,让有钱人去赚钱等等。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由于企业界的利润减少,国家没有税金收入。这样一来,国家、地方自治团体甚至社会团体都将陷于瘫痪。

“喂饱”心灵是最大的福利

一般人所谓的社会福利,只能喂饱人们的肚子,却不能喂饱人们的心灵。

谈到福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为那些享受福利的对象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可是,当我们认为提供的东西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应该心存感谢时,他们却往往表现出不满足,甚至得陇望蜀。

为什么会这样呢?松下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远非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所以福利不应该只是一味给予物质,而应该让他们获得适当的心理满足,如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他们才算真正得到了福利。

如果执政者以为人民争取福利为目的,向国内高收入者抽取高额的税金,这种出衷当然是好的,但若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则不能让接受福利的人获得真正的福利。

要使接受福利的人在心理上、物质上都能获得满足,必须让他觉得他现在所获得的福利享受是以往工作代价的结果,而不是别人的施舍,是自己艰辛创造的结果,像这样由工作得来的福利,不是比无功而得来的福利更有意义吗?

“福利”也要有原则

松下谈到“福利”也要有原则时说:“我年轻时患了肺病,医生要我停止工作,在家安静疗养。那时父母都已经逝世,没有亲人,找不到安身的地方。而且,我当时是电灯公司的工人,是按日领薪的,休息太久,生活立刻就会发生问题。不得已,只好工作2天,休息1天,上班2天静养1天。一面养病,一面工作,过着很不安定的日子。不过,还好,病没有再恶化,但也没有痊愈,保持小可的状态,拖了一段时间。”

“现在想起来,倘若那时候有像现在的健康保险,或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不晓得有多好!至少不用抱着那种不安的心情过日子,可以安心疗养了。当然,60多年前是什么都没有的,与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可是,最近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生病想住院治疗,但没有床位。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自从老年人医疗改为免费以后,住院的老人骤增,住院天数也比其他病人长,床位都给占了。”

“那些对社会有种种贡献的老年人生病时,因缺乏医疗费用而不能获得适当治疗是很严重的问题。同时,老年人医疗改为免费以后,占了医院的床位,害得紧急需要住院治疗的人不能住院,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最理想的是让所有想住院治疗的人都能住院。可是这需要庞大的经费和设施。就算经费没有问题,医院也不是短时间能盖好的。尤其是最近医师和护士人手不足,光有医院和设施也是不行的。”

松下不是专家,不能对福利制度提出学术性的见解。但是根据他亲身体验及目前情况来看,他认为应该给各种福利制度注入灵魂,将“救济”与“自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是很重要的。

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松下刚开始做生意时,税务机关不到公司来查账,税务人员只到附近的寺庙,人们就主动到寺庙里去申报所得。赚了500日元就申报500日元,赚了1000日元就申报1000日元。在当时能赚10000日元就算是很大的数目了,赚10000日元需要交1000日元,钱一交来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很干净利索。

后来,松下公司的业绩慢慢地好了起来,松下一样老老实实地申报税款,税额当然也逐年增加。但国税局规定当一个公司达到一定的所得金额后,就会派人到公司查账,当时松下真有点儿沮丧的感觉。

当税务人员来查账时,因为彼此的看法不同,松下自认为已经按实际情况申报了税款,税务员却不这么想,有些松下认为可以报销的费用,税务人员却执著地认为非纳税不可,如此一来加征了不少的税款。而且税务员临走时说:“今年赚了不少,所以应缴的税要更多,今天查不完,明天再来一次。”当天晚上,松下就失眠了。

就在松下辗转反侧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我所赚的钱,并不能算是我的钱啊,虽然在法律上认定是我的,但实质上,不是我的,而是国家的。国家的钱,国家要拿去用,我烦恼些什么呢?这不是傻瓜是什么?”

这样一想,松下的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了。第二天,税务员再来时,松下很愉快地对他说:“松下的税款,你想要拿多少,就拿多少吧。”人情这东西确实很微妙,经松下这么一说,税务员反而不好意思起来,说:“不必要那么多,我想现在这个比例就可以了”。事情就这样皆大欢喜地解决了。

从这件事情之后,松下就有了这样的心境,即松下自己只是在为国家代管金钱。国家想要拿多少,就让它拿吧。为此,松下被人夸奖是个明理、诚实的君子。以后松下公司申报的金额,国税局也不追根究底,每次都能顺利地通过。 Nyip52wlrNgrMfFJXDQU/56rW+VyhTSYadJU3VlXlSh15vUIgz2mp2TH+/QQE/0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