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人生情思1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为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对征人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以景开篇,描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妇女赶制衣服的忙碌场景。“一片月”,表明月光朗照。一片皎洁的月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趁着这月光,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忙着为征人赶制冬衣,诗人联想到妇女们一边捣衣一边思念在外远征的丈夫,因而,这砧砧捣衣声包含了多少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啊。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承接上文直接抒情,在这明月朗照的秋夜,秋风吹拂,但这清风也吹不掉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吹不尽”,突出了思妇绵长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总是”两字,使诗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绵长深远。秋月、秋声和秋风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没有一句见思妇,但思妇内心绵绵思愁全包含在了这景中。情景相融,更烘托了思妇的“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出了思妇们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我的丈夫停止远征呢?这是多么深沉的一问,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饱含了思妇们对和平的渴望。而以问句结尾,诗人把读者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本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停止战争的渴望,而是巧妙地借千万思妇之口表达这一心愿,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心灵震撼,说服力更强。

后人点评

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卷一)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闺情诗,描写了春季秦地少妇思念在燕地戍边丈夫的痛苦心情。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开头信手拈来,写思妇眼前的景色。燕地的青草才刚刚冒出绿芽,而秦地的桑叶,压低了绿色的枝干。诗文中细微的景色变化暗示了思妇和征夫之间相隔遥远。而第一句当是思妇看到秦地景色而想象出来的,春景可能勾起思妇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思妇内心应该是很不平静的。诗人在开头用相隔遥远的燕秦之地的景色起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思妇见到早春的景象,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到远在燕地的丈夫,远方的夫君盼望着回来团聚的时候,就是妇人思念断肠时。在同一时间两人心灵有感应,这突出了两人心有灵犀,相亲相爱。丈夫想要回来时,妻子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还有“断肠”之说呢?这就像是开首两句的“燕草”和“秦桑”一样,燕草刚刚冒芽,秦桑叶已经低垂。丈夫思归时,妇人已经思念到断肠了,两相对比,强烈地表现了思妇内心苦苦的思念之情。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后诗人又由抒情写到景。思妇独守闺房,很寂寞,看到春风吹拂帏帐,撩拨着思妇思念,这怎能让人忍受呢?所以有这两句话,春风我和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闯入我的罗帐?思妇竟然连春风都不允许进入罗帐,更何况是其他人呢?看似无意的描写,却精妙地展现了当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思妇虽然和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对丈夫的感情越发深厚,虽然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她忠贞不移。思妇的心理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语言委婉,真挚感人。

君归而妇断肠,春风吹罗帐招来妇人的厌恶,整首诗都是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但细细分析,却是最真实的情感表露,让人读来深感思妇相思之苦。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唐诗评选》卷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月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人作客他乡时在夜里产生的错觉。诗人一个人在外漂泊,白日里思乡之情尚能够一时忘却,但是在这个月夜朗照的夜晚里,不禁让诗人思乡心切。诗人在夜晚睡梦蒙胧中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错以为是地上生霜了。这个“疑”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夜里蒙胧恍惚的样子。而“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洁,又暗示了天气已经寒冷,所以,诗人一时有以为降霜的错觉,同时这个字也衬托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冷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着诗人用一系列的动词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逐渐从恍惚状态中清醒过来,看到疑似霜的东西原来是月光,他自然抬头望着明净的月亮,在这个凄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让诗人想到了家乡,想着这明月也照着家乡吧。诗人想着想着逐渐低下头陷入了思乡的沉思中。“低头”就表现了诗人处在沉思状态。“思”字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此时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家乡的人和事,想到了家乡里一草一木……这个自然而恰到好处的结尾,意味悠远,余味无穷。

这首五绝,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没有一点雕琢之色,浅显易懂而又意蕴深远。句子之间连接紧密,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卷三十九)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会。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是以一位少妇回忆自己和丈夫的结合到离别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少妇对远离家乡丈夫的怀恋。

前六句(从“妾发初覆额”到“两小无嫌猜”),主要描绘了少妇和丈夫幼时一起玩耍的活泼快乐、天真可爱的形象。表现了少妇和丈夫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折”、“剧”、“骑”、“弄”这些动词将两人童年时可爱的形象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非常形象生动,文字活泼欢快。

接着诗文以年龄为界限,描写了少妇的婚后生活。

从“十四为君妇”到“千唤不一会”,描写了少妇刚刚出嫁时羞怯、可爱的形象。用笔细腻,刻画真实。

从“十五不可触”到“岂上望夫台”,叙述了少妇婚后开始显露出幸福表情,和丈夫的感情亲亲密密、如胶似漆。同时这里用了尾生抱柱和望夫台这两个典故,强烈地渲染了少妇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感情。但是这样美满的生活没有过多长时间,一个“岂”字暗示后边的分别,起到了转折作用,诗文自然过渡到了下边的分别。同时这个字也暗含了少妇对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的怀念和对与丈夫分别的无奈之情。

从“十六君远行”到“瞿塘滟滪堆”,这四句描写的是丈夫远行,少妇在家日夜挂念的情景。少妇没有丈夫的消息,所以,心中思绪万千,突然想到了滟滪堆,那个地方最容易出事故。诗中精选了一个“滟滪堆”,生动地刻画了少妇内心的心理变化。仿佛正在眉头紧锁,担心丈夫的少妇就在眼前。“猿声天上哀”烘托了少妇内心的深深担忧。

“门前旧行迹”到“坐愁红颜老”这八句,主要描写的是少妇苦苦等待和因景引发思念。在门前等待丈夫留下的踪迹,门前已经长了青苔,夏天过去秋天到了,少妇还在盼望、等待着丈夫归来,看到八月里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在草间飞翔,不禁感叹时间流逝,容颜易老,所以,就更加盼望丈夫早归。“早”字突出了时间流逝之快,少妇不禁有些惊讶。这里诗人用委婉流利的语言表达了少妇思夫之情。

最后四句是少妇对丈夫的直接倾诉,意思是什么时候你才能从三巴沿江回来,回来前先寄回书信来,我去迎接夫君不怕路途远,直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强有力地表现了少妇渴望见到丈夫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少妇对丈夫热烈而深沉的爱。所有的回忆都是为这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积累感情,最后一句将少妇内心强烈的爱意,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这首五言古诗叙事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情趣,对少妇心理的刻画细腻、真实,融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结合,感情真挚动人、热烈奔放。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儿女子情事,直从胸臆间流出,萦迂回折,一往情深。(《唐宋诗醇》)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大概写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的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诗人写到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诗人的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醒时和明月、影子欢娱,非常快乐。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来的时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四句中,诗人与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情的月亮和影子在这里却变得满含深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真诚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结无情游,约定在银河相见。诗人不忍和它们分离,于是诗人想到这个“无情游”,无情游就是忘掉世间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诗人就永远和月亮、身影不再分离了。诗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银河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这是何等的自由、逍遥啊。

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也流露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备感凄凉。诗人的境况或寂寞或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而是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的李白。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长相思二首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第一首赏析:“长相思,在长安”,第一句直接表白自己身居异地,思恋的人在长安。

接着诗人描写景物,寄情于景。“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着,微霜冷凄凄,落在竹席上,使竹席都透着一股寒意。这个深秋充满寒意的景色,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也是和这景色一样孤单寒冷。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这个微寒的日子里,诗人在一盏昏暗的灯光下思念欲绝,卷起内心烦躁,于是卷起窗帘对月长叹。“孤”字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欲绝”两字极言思念之苦,痛彻心扉。

诗人在前两联极力烘托那种凄凉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思念。那么诗人在思念着谁呢?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让我们知道,原来他在思念美人呢。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接着诗人转笔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范围里,为下一句抒情做铺垫。接着诗人承接上两句写到“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高地远,两人分隔这样遥远,连魂飞来飞去都很艰难,艰难还不能阻止我们相见,就怕是魂魄飞不过高山,那两人相见就更难了。这里诗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鲜明地表现了思念之痛。

“长相思,摧心肝”,这样相思,日日夜夜长久下去,怎不摧折人心肝?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思念之情,表达直率,言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语言朴素明朗,感情真挚,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首赏析: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诗人写了在春日里的一个黄昏,夜幕降临,花朵此时好像含着烟雾,变得朦胧。明月升起,皎洁的月亮照得人愁闷得无法入眠。诗人在这里用“日色尽”、“花含烟”、“月”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恬淡肃静的环境,用笔细腻,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诗人用一个工整的对仗句,写诗中女子刚刚弹过赵瑟,凤凰形状的瑟柱刚刚停下来,接着她又拿起蜀琴,又准备弹奏鸳鸯弦。“凤凰柱”和“鸳鸯弦”暗示了女子实在思念自己的爱人啊。女子内心不能平静,绵绵思念之情,就寄托在了赵瑟和蜀琴中了,乐声不止,思念不停。

接下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女子希望春风能把曲中之意寄送到爱人所在地嫣然。男人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曲中意带给爱人。“寄燕然”点名了她的爱人是出征了。诗人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写得曲折委婉而又情感绵长真挚。

“忆君迢迢隔青天”,虽然诗人已经让春风送给爱人自己的思念之情,但是,女子还是叹道,和爱人像隔着青天那样遥远。看来春风也不能缓解女子的思念,女子依然是一片惆怅茫然。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诗人在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真率地刻画了女子往昔和现在不同的情态。曾经的女子眉目清秀,眼神流动生辉,而现在她总是泪流泉涌,愁容满面。同样的一个人,前后的表现差距这么大,这鲜明的对比深刻地体现了此时女子内心的痛苦。

最后,诗人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结束全诗。这两句是女子直接倾诉,说如果你不相信我思念如肝肠寸断,那么你回来的时候看看我这样憔悴的脸就知道了,一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个忠贞、善良的女孩日夜受相思之苦,让人读来更加心痛。

这第二首比第一首的言语更朴素自然、委婉曲折,因为这首描写的是女子的思念,所以在表达上明显比第一首要委婉。诗人在这里灵活运用想象、比喻等手法,将一个多情可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细腻生动。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音节哀苦,忠爱之意蔼然。至“美人如花”之句,尤是惊艳。(《批点唐诗正声》卷七)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唐中宗时杜审言被流放到南方偏远的峰州。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季,诗人触景生情,悲从心来,写下了这首诗。

“迟日园林悲昔游”,写诗人看到眼前的春景回想起曾经在此春游的情景。当年,诗人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游历园林,当时心旷神怡,然而今非昔比,现在重来此地,自己的处境已经是一落千丈,今昔对比,使诗人本来就悲伤的心情,更添一层愁绪。

“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从过去的追忆转到现实。春天里鸟语花香自当是让人心情舒畅,然而,大好春光,诗人是无暇欣赏了,因为此时的诗人正在流放边地的途中。这美景使诗人更加伤心。“花鸟”和“边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花鸟的热闹氛围反衬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苦心境。

“独怜京国人南窜”,这句话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追忆和写景都是悲愁,悲愁的原因就是这句话。下一句诗人为江水北流而感叹,也是因为这一句引发的。这一句是诗的中心。

“不似湘江水北流”,最后一句扣题,用“水北流”反衬上一句的“人南窜”,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哀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人绵绵的愁绪就像是湘江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来。结尾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这首七言绝句,成功地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层层的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后人点评

明人胡应麟: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诗薮·内编》)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作品。诗人借用乐府“独不见”古题,描述一位长安少妇思念征战十年还未归来的丈夫的情景,表达她内心的愁苦情绪。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联用极为浓重的色彩,夸张地描绘出了少妇闺房的华丽。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少妇的闺房用郁金香涂饰,顶梁用玳瑁壳装饰。这么芳香而美丽的屋子,连海燕都飞到梁上栖息。这里的“双栖”两字,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梁上海燕都能双宿双飞,浓情蜜意,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此时,“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少妇又听到窗外九月西风掉落叶和捣衣时敲击砧石的声音。在这个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洗冬季御寒穿的衣服。而如果家里有在外地的游子或征夫,就更要抓紧干了。这更让少妇内心愁闷。其中,“寒砧催木叶”这一句,诗人将主宾倒置,明明是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却反过来说声声砧声催落叶,很是巧妙,生动地形容了砧声不断,大家都很忙碌。这声声催人的捣衣声音反衬了她内心无限的空虚和寂寞。丈夫戍边辽阳已经十年没有回来了,她也整整思念了十年之久。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北”指的是戍守的边地。丈夫戍边已经十年,音信全无。长安城里的少妇在这秋夜里只能苦苦地想,丈夫现在是生是死?他吃得饱穿得暖吗?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漫漫长夜,让她辗转难眠。一个“音书断”使她现在不敢想丈夫的情况,很害怕会有什么噩耗传来。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两句诗文不再客观描述,而是直接写女主人的独白。寒砧声声不断,秋叶瑟瑟,本来卢家少妇就无法入眠,而偏偏天上月亮过来凑热闹,用月光把流黄帏帐照得白晃晃的,这不是更让人内心愁绪万千!少妇内心烦闷,并迁怒于明月,这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少妇内心苦闷、不知所措的烦恼。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海燕双栖”反衬了“卢家少妇”的孤独,同时,诗人选用了“寒砧”、“木叶”、“明月”这些景物来烘托“十年征戍”和“音书断”这些添人愁绪的征人信息,使景物和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增添了愁绪气氛。最后“含愁独不见”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下,更表达了情感的缠绵悱恻、耐人寻味。这首诗从多方面多角度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居住在华丽居所,却心系万里之外的内心愁苦之情。该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仍能看到齐梁后绮靡的文风残余,但读起来流畅自然、节奏畅快,因此这首诗被称为“初唐七律之冠”,历来评价很高。

后人点评

姚鼐:“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年(744),因病告老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经是八十六岁,这时的他离开家乡已五十多年了。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容易衰老,时间流逝,世事沧桑,于是写就了这首诗。

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刚刚到达家乡时的情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用“少小离”和“老大回”概括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自己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诗人行走在回乡的路上,置身在熟悉的家乡山水之间,心中非常激动,想到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从这里离开,到了年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乡音没有改变,但已经两鬓斑白了。其中流露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怀,同时诗人想到因为离家时间太长,现在人也变得老了,还不知道是否有人认识自己,所以内心也很忐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乡里的孩子们见到我,都不认识,他们笑着问:“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这正回应了前两句诗中诗人的激动忐忑心理,儿童的轻轻一问,却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自己久别家乡,到了衰颓老迈时才回来,家乡人果真都不认识我了,我本是家乡的主人,现在反倒像是个客人了,心中不免有些悲凉,感慨世事沧桑,时光流逝之快啊。

第二首是第一首诗的续篇,写的是诗人回到旧宅之后,和家乡里的人们攀谈,了解到了许多事情,从中诗人不禁有所感慨。诗人离开家乡有五十多年了,世事变迁,家乡发生了很多事情,变化太多,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所以,他用“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两句简单笼统地概括了所有往事。

接着诗人转移视线,开始写景,“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意思是只有这镜湖的水,在春风中依然泛着昔日的波纹。这两句和开始两句形成了对比,这里的“不改”反衬了“半消磨”,人生短短数十载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而镜湖水未变。“惟”字强调人事变化,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叹。如果说诗人在刚开始进家门还是心怀喜悦,当他听到亲友们叙述家乡的变化后,再面对波光粼粼的镜湖水,心中自然而生一种感伤。

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两首诗文字朴素自然,毫无雕琢,如诗人娓娓道来叙家长,轻轻淡淡的几笔,却写尽了诗人对五十多年来家乡变化的思考和对自己回忆五十多年来生活而产生的感触,其中蕴含的感情真挚、深厚。同时诗中用“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贯穿全文,无形中将读者拉入了诗人的回忆中。

后人点评

《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情绪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远眺到的凉州一带景象。汹涌的黄河水奔腾而去,远远地向西望去,它好像是飞入了白云之中。在高山大河环抱中的一座座戍边孤城,孤零冷清地挺立在那里。高大山川和矮小的孤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荒芜的边疆环境。这两句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浑壮阔,也体现了戍守边防地区战士们苍凉而荒芜的境况,为整首诗勾勒出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后人点评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诗中表达了羁旅愁思。

从“移舟泊烟渚”句可见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两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的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可见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孟浩然也不例外。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没有深写,而是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寂静的夜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文写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孟浩然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客居他乡之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蕴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闺怨诗主要描写少妇登楼赏春时,见景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本是写闺中愁怨,但是诗人在开始却写少妇不知道愁,还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精心打扮自己,盛装登翠楼赏春。这里没有一点闺怨的愁闷、抑郁气氛,反倒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妇形象,我们不禁想问,难道少妇真的不知道愁吗?不是的,诗人笔锋一转,在三四句写到少妇的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句是少妇感情变化的关键。“忽见”表现的是少妇情感变化。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少妇情感变化那一瞬间。在古代,柳不仅是春季的象征,在亲朋离别时,人们经常折柳赠离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所以,柳树在这首诗里就显得不再寻常,它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少妇看到柳树,突然就想到与丈夫的离别情形,想到曾经和丈夫在一起时恩爱幸福的日子,而现在无人和她共同欣赏大好春景,也可能会想到自己青春年华在孤寂中慢慢枯萎,想到征战丈夫在外的情况……总之,这普通的柳树,却勾起了少妇无限的愁绪,一发不可收拾。难道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柳树就使少妇产生了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其实,这些离愁别绪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一旦受到外界柳色的挑动,内心积怨就汹涌而出了,所以,少妇心情发生突然变化也就在情理之中。诗中的大好春光越发衬托少妇的孤寂,其中酸楚之情自然流露。最后少妇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深深的叹息,体现了少妇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少妇幽怨的情怀,也回扣了“闺怨”这个题目。

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巧妙地运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不直写悲,而由喜急转写悲,心理上急剧变化,使前后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极具震撼的效果,使悲情更悲。此诗语言简洁明快,涵义丰富,韵味悠远。

后人点评

明朝唐汝询: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唐诗解》卷二十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写的诗。诗中表达了诗人佳节之日怀念兄弟之情。

第一联诗人正面直接抒发自己在佳节时的怀乡之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感情自然真挚。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写到这里,诗人想要抒发的感情已经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诗人寄情于景,将心中的怀乡情凝聚到了典型的事物中,表达委婉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两句诗人从反面着笔,没有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说家乡亲人会怀念到自己。从对面着笔,亲人的思念和上文诗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烘托了绵绵不断的乡愁情绪,把思乡变得越发深沉。这两句没有前两句那样直接表达思乡的强烈感情,看似浅淡的两笔,却更加衬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感情比前两句更加深沉,更加强烈了。

这首七言绝句最妙的地方就是诗人灵活转换角度,从直抒胸臆,到委婉表达,寄情于他人。可见,诗人思路之开阔、用笔之娴熟。自然朴素中见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后人点评

明人顾磷:真意所发,切实故难。(《批点唐音》卷十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楚吴时,途中船只停泊在北固山下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看到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怀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用一对偶句,主要叙述了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船行在碧水之间。“青山”即北固山,紧扣题目。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羁旅征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中潮涨,江面上升,放眼望去,江面好像和江岸相平了,这时,坐于船上的诗人视野也变得开阔了。“潮平”导致了诗人视野“阔”,诗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这样开阔的江景,让诗人很是舒畅。接着诗人又写到了自己的行舟顺风顺水,这就更让诗人心情变得舒畅愉快了。“风正”中的一个“正”字表明不仅风顺,风力适度,这在“悬”字上也得到了印证,因为,能让帆很端正地高挂在桅杆上,那么,风力应该是适中的,如果风力过大,风帆就成了弧形。这一句诗人用字精练,生动地刻画了一帆的样子,虽然只写一处小景,但是,读者仿佛能看到风平浪静,视野开阔,船行江中的大景象。可见,诗人用笔非常传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点出了诗人行舟的时间原来是在冬季将过的腊月。船行江中,潮涨而无浪,风顺且不猛,江水碧绿,两岸开阔,春天的气息透露无疑,诗人行舟江上,左右顾盼流离,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残夜,天色将亮的时候了,残夜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这旧年还没有过去,而江上所见之景,已经春意先露了。“生”、“入”用得非常形象,同时这两个字都有一种主动的动感,凸显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这两句都突出了时序的更替匆忙,时间飞逝,而冬去秋来,季节更替,时间不待人,年华易逝,常常让身在异乡的游子心生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诗人在行舟中看到一群大雁北归,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大雁能传书,那么就让它给家里捎个信,问候一下亲人吧。这两句紧承前三联,承接自然,并且和首句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将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乡愁。

这首五律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和谐优美,充满美妙意趣。表达感情乐观积极,虽然最后写乡愁,但也是淡淡一笔带过。对偶工丽且不失灵动。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集》卷十)

长干行四首(其一其二)

——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前四句是《长干行》第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询问男子。

开篇就是女子的问话,女子问男子在哪里住?紧接着女子没有等男子回答,就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生动地展现了她希望能见到家乡人的急切且喜悦之情。接下来诗文写到“或恐是同乡”,那么,男子还没有开口,女子就判断可能是同乡,说明她在行舟时听到男子的说话声音了,于是才“停船暂借问”。而“停舟”暗示女子和男子是偶遇,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女子全不顾忌封建礼教束缚,停舟相问,也表现了女子的急切心情。因为爱家乡想亲人,所以女子这样心急,这充分表现了女子对家乡的怀恋。

后四句是《长干行》第二首,写男子的回答。

“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女子“君家何处住”句。接着男子说到“来去九江侧”,表明他也是长期在江上漂游的人,这是两人能萍水相逢的原因,男子说到这句话,便使漂泊在外的两人备感亲切了。“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最后两句话虽然出自男子之口,但表达的却是两个人共同的心声,流露出他们长期流落外地,不能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

整首诗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第一首描绘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询问,第二首描绘了一个憨厚朴实的男子回答。形象生动鲜活,语言简洁凝练,感情淳朴真挚,富有生活情趣。

后人点评

清人管世铭: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放眼望景,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挥笔而就。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登楼怀古,前四句话的意思是:曾经的仙人已经驾鹤远去了,这里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始终飘荡在空中。在这四句中三次出现“黄鹤”二字,但诗文气势直下,让人读来没有重复之感,反倒很自然。诗人脱口而出,自然流畅,把读者带入了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一座空楼被笼罩上了一层深厚的文化韵味,意境空茫浩渺。

接下来四句,诗人思绪从邈远的历史又回到了现实,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时的感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草树,远处汉阳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满洲繁茂。现实中生机盎然的景色和历史空茫对比,不由得生出一种凄凉之气,不禁勾起了诗人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暮色苍茫,诗人感叹,登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呢?烟波笼罩的长江,在此时更添我的愁绪啊。暮色和乡愁交织在一起,相映生辉。同时,诗人又将读者带入了无限的“悠悠”遐想的氛围中,这和前四句连接,为整首诗涂上了悠远缥缈的意境。

这首诗突破了七律的格律束缚,不讲平仄对偶,甚至多次重复“黄鹤”,这本是用律的大忌,不过诗人处理得很好,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没有雕琢之色。结尾巧妙地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合一体,意蕴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但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唐诗品汇》卷八十三)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这两句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边塞北地,冰雪已经消融,到了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的明月洒下皎洁的清辉,戍楼间回荡着羌笛的空灵乐声。这些景色描写烘托了一种静谧和平的气氛,这和“雪净”、“牧马”等字的使用密切相关。大地“雪净”,暗示着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到来,而“牧马”晚归的情景,则表明此时没有战争。开篇给我们创造了明朗壮阔的背景环境。而“羌笛”两字则引出了下文对笛声的描写。

在这苍茫明澈的夜里,不知是从哪座戍楼里传出了羌笛声,吹奏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荡在边关的上空,“风吹”之下“一夜满关山”。诗人巧妙地将“梅花何处落”拆开来用,创造了一种虚景,给人的感觉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飘落的梅花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花香也弥漫这个关山大地。这就把抽象的曲声描写得可感可见了,意境优美,让人陶醉。虽然这是一虚景,但诗人想象的这个景色正好和雪净月明的实景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虚实结合,形成了一种美妙辽远的气氛。而战士们听到这个曲子不禁会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飘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思乡之情,在开篇两句边塞明朗辽阔的实景描写中就显得乐观了。

这首七绝笔力豪迈,成功地将实景和虚景协调在一起,创造出旷远而明朗的意境。

后人点评

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论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的时候,天宝十五年(756)秋,诗人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诗人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开篇没有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直接就写到了亲人避难的鄜州,可见诗人急切想要见到家人,心情焦躁不安。因为自己深困长安,今夜,就只能有妻子一个人看月了。那么,家中还有儿女们呢,可以和妻子一同赏月啊。

接着在第二联诗人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点明,妻子不是单单看月,而是看月怀念诗人,此时,儿女都很小,还不知道思念父亲,孩子不能分担母亲的思念,这反衬了妻子更加孤单。一个“忆”字饱含了辛酸之情。曾经和妻子在一起赏月、共渡难关的日子,可能在诗人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吧。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句诗人想到了妻子独自赏月时的情景。秋雾打湿了妻子的云鬟,月亮发出寒冷的清光,照耀在妻子的玉臂上。这两句表现了妻子独自思念之深,甚至雾打湿衣服,天气渐渐寒冷,还不知道,只想着在远方丈夫的安危。这些完全是诗人想象到的,诗人想象得这样真切,实际也反衬了诗人思念之切。

诗人思念之情达到了极点,不免感伤落泪,于是写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诗人迫切想要结束这种思念之苦的心情。“双照”两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平定和家人团聚的渴望之情。

这首五律用词委婉贴切、简洁自然,结构严密,想象丰富,笔触细腻真切,感情深沉真挚。用设问、对比等机构全篇,构思巧妙。这首诗虽然借望月抒发离别之情,但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担忧之情。

后人点评

清人浦起龙: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处在战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就分散在这些地区,战乱中音信全无,于是,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担忧和思念,便作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心情。

诗人在诗文的开始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苍凉、孤寂的边塞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天边的一只大雁在孤鸣。一只孤雁的鸣叫没有打破第一句的沉闷,反倒是以动衬静,反衬了这种沉闷的气氛,使诗人笔下的环境更加单调冷寂。“断人行”点明了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事持续久且频繁,所以道路都受阻。这两句诗烘托了悲哀凄凉的氛围,也点明了诗人写作的背景环境,这样寂寥的苍凉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描写点题,描写了月夜的环境,也点出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即一个有白雾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清冷。“月是故乡明”,这一句不似写露那样客观描写景物,诗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满了肯定色彩。其实,这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分外怀念之情。这两句写得雄健有力。“月是”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即诗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诗人在这样悲伤的环境中想到同胞兄弟们音信全无、生死不知,担忧之情可见一斑。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离散,家已经不存在了,感情悲伤真挚。这两句诗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第五、第六句,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忧虑心情。兄弟们四处离散,在平日里寄书就难以保证到达,更何况是现在战乱纷繁的时候呢,所以,亲人生死难料啊,言外之意,充满了诗人深深的担忧和眷念之情。

这首五律,语约义丰,结构紧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点评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峻而体健,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也。(《麈史》卷中)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发生已经有五年,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在战乱后的凄惨遭遇和她的高洁情操。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八句,主要写了佳人的家庭在战乱中支离破碎。第一句用“绝代”形容了佳人的绝美容貌,接着居于“空谷”体现了她情趣的高洁,而“幽”字暗示了佳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三四句说明了佳人本是富贵人家的女子,落难到此。绝代的美丽女子竟然沦落到乡野空谷中,表现了佳人命运的悲苦,境况的悲惨。这里我们不禁对佳人的身世产生了好奇,那么,她的家人在哪里呢?他们怎么不来接女子呢?接着佳人说到“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原来,“安史之乱”中,她的兄弟们惨遭杀戮,所以,她的娘家已经家破人亡了。女子不禁感叹“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语言率直坦诚。

第二部分从“世情恶衰歇”到“那闻旧人哭”,这部分主要写了佳人丈夫薄情抛弃了她。“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这两句写了女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事变化无常的感叹。诗人用“转烛”比喻世事变化之快,非常恰当、贴切。这两句为下面对丈夫的变心做了铺垫。接着女子言其丈夫“轻薄”抛弃了她,另娶了“新人”。诗人用合欢树和鸳鸯作比喻,表现了佳人丈夫的绝情和佳人内心的痛苦,合欢树尚且开合有时,鸳鸯还知道不独宿,而佳人丈夫竟然比植物、动物还要绝情,佳人对丈夫的愤怒溢于言表。“新人笑”、“旧人哭”这对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佳人的激愤心情。娘家人已经破败了,而丈夫又无情地抛弃了她,可见佳人遭遇的坎坷悲惨。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主要描写了佳人的清贫生活,赞美了佳人的高洁情操。“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中清澈的山泉水象征了佳人清净高洁的品格,语言慷慨庄重、纯洁端丽。佳人生活清苦,派婢女卖珠,用松萝植物修补茅草屋,佳人生活清贫,却没有愁苦,忙着修整这个小家,有安贫乐道的意味。佳人头不插花,常常采柏动盈掬,虽然天气寒冷衣服单薄,佳人在日暮中静静地倚修竹。此时仿佛一个不卑不亢,傲然独立在竹林中的美女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描写表现了佳人不被坎坷遭遇打倒,像柏和竹那样有着高洁的情操。描写细腻形象,清幽意境自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五言古体诗,诗人通过描写佳人这个形象,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从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她美丽高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顿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鸣。语言朴素诚恳,含蓄蕴藉,感人肺腑。

后人点评

清人黄生: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杜诗说》卷二)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后人点评

清人贺赏: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载酒园诗话》)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年(749),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岑参为节度使府掌书记。岑参第一次踏上西域恶劣的征途,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去西域的路上遇到老乡的情景。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诗人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回头望长安的家园,只觉得长路漫漫,无边无际。“东望”点明了诗人所在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话勾勒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情态。诗人思忆家乡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襟袖。这里“泪不干”,是一种夸张手法,自己突然在外地遇到了家乡人,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以致泪流不止。这句话也为下文诗人捎家书做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和老乡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也来不及写信,就请老乡给家里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

“无纸笔”表明两人行色匆匆,偶然在路上相遇。如果此时诗人有纸和笔该有多好,这样诗人就可以畅快淋漓地在纸上一抒自己的思乡心情了,但是,诗人却没有,那就捎个口信吧。此时,诗人心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也有对未来前途的期盼,心中百感交集。但最后这一句简洁有力的话也表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这首七言绝句,不事雕琢,语言简洁自然,感情真挚,深入人心,将深沉的情感凝练在泪沾衣襟和托乡人捎口信这两个动作中,语约而义丰,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大雁在春季里北归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诗人却一反常态,表示了对大雁北归的不解,诗人写到潇湘环境优美,水草丰盛,大雁还要回来干什么呢?这便引导读者和诗人一起探寻。

第三、四句回答了这个疑问:“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中鼓瑟,那瑟音凄怨哀婉,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所以又飞回北方。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我们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和明晓音乐而又容易感伤的大雁形象。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这样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原来,诗人笔下的大雁客居他乡,听到湘灵满是思念亲人的悲哀音乐,便勾起了大雁的羁旅愁思,思乡之情深切,所以,离开了富饶美丽的湘江,飞回北方。而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

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抒情委婉,意境优美。

后人点评

高仲武作《中兴间气集》选钱起为第一人,并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首诗大概写于戴叔伦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此时他寄居石头驿,大概打算回家乡。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开篇就是一问,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孤寂心情。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除夕之夜,除夕佳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而此时,诗人自己却依然奔波于仕途,孤单地在驿馆中寄宿,对烛寂寞地坐着,举目无亲,连个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谁相问”这一设问句,突出了诗人孤苦激愤的心情。“寒灯”,点明了天气的寒冷,这更衬托出诗人漂泊在外,清冷孤苦而又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人独自以灯为伴,在夜里回忆起自己一年来在外漂泊的坎坷历程,不禁感慨:“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年”句点明了题目中的“除夜”,“万里”不是实指两地间的路程,而是从诗人心理上的距离来说的。“一年将尽”和“万里未归”,形成了对仗,将时间和空间纵横交织在一起,凸显了时间荏苒,世事苍茫的情感和意境,这两句表现出诗人极强的概括能力,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诗人在这一夜里辗转难眠,应该是想到了很多事情。诗人追忆沉思悲从中来,不禁嘲笑起现在的自己。“寥落”,即回忆就是星星点点不成系统的,写得非常贴切,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凄凉的心情。“支离”,本是用来指形体不完整,这里指诗人多病。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曾被诬告,后得以昭雪。诗人有济世之才,但到晚年还受了诬蔑,落得个病痛缠身,漂泊无依的境地,怎么不可笑呢?这“笑”是心酸、不平和无可奈何的苦笑啊。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万物复苏,世界又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但是,诗人愁苦孤寂和老迈的情况一年又一年地延续着。“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岁岁的流转中,迎来的只是越来越凄凉的境况。就此,虽然本诗已经结束,但是,诗人的愁苦却随着“又”字继续蔓延着,让人产生无尽的悲戚心情。

这首五律,写得感情真挚,言简义丰,意蕴绵长,凄楚感人。

后人点评

徐献忠:“情旨馀旷,而调颇促急”,“虽工于斫炼,而寡于华要矣”(《唐诗品》)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任溧阳县尉时写的诗。该诗以母子分别时,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因而,它成为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写了两个事物,一个是“线”一个是“衣”,强调这两件事物,以表现母子之间骨肉相连的关系。

紧接着诗人转笔由物写到了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着重写慈母缝衣服的情景。儿子即将远行,作为母亲心中自是难以割舍,老母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衣服,因为担心儿子长久不归,所以,她把衣服缝得密密实实,希望再结实一点。这一个细节流露了慈母对儿子的深切关怀和慈母对儿子早日归来的期盼,一针一线都寄予了母亲的一片深情啊!这个细节唤起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感人肺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说区区似小草的儿女能报答得了如春日阳光般的博大母爱呢?这一反问,是诗人作为儿子的发自肺腑的一问,这句话也表达了无数儿女对母亲的深沉感情。读来意味悠长,发人深省。

这首五言古诗,用词朴素,不事雕琢,清新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浓浓深情,使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唐诗品汇》卷二十)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过写向家里寄书信这个片段,细腻真实地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第一句点出了游子所在地点和当时的季节,游子作客洛阳,天气已经转凉,瑟瑟的秋风不时吹起。秋风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是,春风可以吹绿大地,那么,秋风也能吹落树叶,把世界染成秋天萧条的秋色。虽然风无形,但它的影响却处处可见。漂泊他乡的游子,见到这样凄凉萧瑟的秋景,不免产生孤寂的愁绪,进而勾起他对家乡和亲人的绵绵思念情怀。这平淡的“见”字,却蕴含深刻,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勾起种种情感。起句平实,却含蕴深沉悠远。

“欲作家书意万重”,心中思念亲人,而又不能回家,就只好写家书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这就给本来已经很强烈的思乡情又笼上了一层失落的伤感,情绪也一时难以平静,思绪也变得复杂烦乱起来。“欲”字,用得非常妙,生动地展现了写家书时的情景:诗人提笔欲写,心中又是千头万绪,种种思念之情奔涌而来,有很多的话要说,有很多的思念要表达,但一时不知从何下笔,不知道怎样表达,愁思苦相,犹豫不决。“意万重”这三个抽象的字眼,也因“欲”字这一蓄笔,变得形象具体了。

诗人接下来没有说写书信的具体过程,直接跳到将要发送家书的场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因为“意万重”,所以,担心书信内容没有写全,又因为“行人”即将出发,所以,匆忙之间又无暇细想。这生动地刻画了游人的矛盾心情,这也自然流露出了游人深沉的思乡情,最后,书信已经封上了,似乎这个片段就到此结束,但当捎信人就要走的时候,游子却突然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两字,真切地刻画了游子当时的心理。其实,诗人这个举动是自我安慰,但这表明了游子对这封信的重视程度,担心会落下内容,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也会使游子心情郁闷,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是多么的深切。也许游子真的落下内容,也许是游子太重视而引起过度敏感,书信已经检查好多遍了,根本没有落下的东西。这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韵味悠远深沉。

这首七绝诗截取生活中寻常的画面,写出了广大游子的真实感受,非常具有典型性。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朴实、深沉厚重,结尾耐人咀嚼。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是张祜在游历江南时写下的一首优美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金陵渡”点题。“小山楼”指诗人当时暂居的地方。首句以两个地点开头,写得轻快贴切。“一宿行人自可愁”,写诗人夜宿他乡心中生出淡淡孤寂哀愁。“可”字轻轻一点就将“愁”冲淡了,使诗句变得轻松。

接下来诗人写到夜景,“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在小山楼上眺望江中夜景,只见天边明月西斜,趁着月光的清辉,隐约见波光粼粼的江上潮水刚刚落下。“斜”字用得很巧妙,该字既使人联想到月亮西斜的情景,也暗示人们时间;月亮西斜和上句“一宿”呼应,表明诗人因为乡愁,一夜未眠。诗人用笔细腻灵巧,诗句被精雕细琢,却又自然无雕琢痕迹。在这样一个朦胧宁静的江面上,忽然,现出几点星火,诗人见到远处的星火,不禁说道:“两三星火是瓜州。”这“两三星火”顿时打破了夜的宁静,使夜景顿时有了活力,江景更加优美。那出现星火处是什么地方呢?诗人回答“是瓜洲”。这个地名正好与首句“金陵渡”相呼应,首尾结合,使整首诗浑然一体。“是瓜洲”,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惊喜之情,瓜州之远,也使结尾的诗情变得悠远绵长。

这首七绝小诗,诗人用两三笔轻描淡点,便绘出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江中夜景,用笔轻巧灵动,表现意境唯美至极。

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情景悠然。(《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五)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的是刚上路时的景色。冬季里,槲树的叶片留在枝上等到次年早春,树枝发芽时,才掉落下来。而这时,枳树的白花正在开放。因为天刚蒙蒙亮,所以,驿墙边枳花的白色,非常显眼,所以,诗中用“明”字。这是早行特征的景象。

诗人看着早行时周边的春景,不禁想起了昨夜梦中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的回塘水现在已经很暖和,凫雁在水中自由快乐地游玩着。诗人用梦中家乡美丽安闲的春景,反衬诗人此时奔波在外的凄凉心境。诗人离家多日,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在外借宿茅店,起早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心中孤寂凄凉,对家乡就越发思念了。“杜陵梦”引发的心境与“客行悲故乡”遥相呼应,互相补充。

这首五律在写景的过程中,又自然转到对家乡的思念。思乡之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把诗人的思乡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诗人用大量意象,给人创造联想空间,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

后人点评

明人李东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两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怀麓堂诗话》)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爱情诗,本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女主人公悲伤、痛苦的心情中,蕴含着对爱情的渴望和执著的精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心境:因为受到某种力量阻挠,一对情人本就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就更使她无法忍受。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难舍难分。在前一个相聚“难”的衬托下,别离时的“难”就突出了一对情人离别时悲痛不堪的心情。两个“难”字的使用也造成了诗句的起伏缠绵之势,这种曲折婉转的行文方式,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更加缠绵、哀痛,而如果直述别离之苦就达不到这种效果。诗中人本就满怀痛楚,又看到外面暮春的景色,就更使她悲伤的心情难以排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花瓣随着轻风四散飘落,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而女主人公不就像这随着春天的消逝而凋零的花朵吗?美丽的花朵被外界摧残,总是让人心生惆怅和惋惜。“东风”句,既描写了自然环境,也是女主人公悲哀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微妙地契合在了一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接着写女主人公思念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暗含思念之意。这两句话是说,自己对于心上人的思念,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直到死才能停止。而绵绵的思念没有个期限,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才能再相见,不能相聚的痛苦,缠绕着女子,无尽无休,就好像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明爱恋之深,但是终生都在思念,就暗指相会无期,前途无望,那么,女主人公的苦也将伴随终生。而尽管前途无望,女主人公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能忍受。这两句中既蕴含着女子的失望和痛苦,也包含了强烈的执著精神。虽然追求无望,但仍要追求,这就给追求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诗人在这一联中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缠绵的情感,表现得细致丰富而真切。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情活动,把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写得非常精彩。接着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入写外在意象。“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终日受痛苦的折磨,已经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表明女子是在早晨照镜子时候发现的。接着便一个“愁”字,可见,女子是看到“云鬓改”后发愁。女子夜里因爱情的追求不能实现而痛苦憔悴,而清晨女子看到自己容颜憔悴而痛苦,为了爱情而希望永葆青春。这就把昼和夜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愁绪,表达非常缠绵曲折。而“夜吟”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痛苦。她猜想对方大概也是夜不成寐,便常常吟咏叹怀,但愁情深沉浓郁,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觉周围环境凄清冷寂,皎洁的明月,洒下寒冷的清辉,好像天气变得寒冷了。用生理上感觉到的冷反映内心的凄冷,非常巧妙。“应”字有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些都是女子想象出来的。而想象如此生动,则表明她对心上人非常了解,也透露了她的深切思念之情。想象得越是清晰具体,思念就越深刻,这便就越发燃起女子对相聚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就只好请使者替自己去看望他了。于是便有了结尾这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它成了诗中女子的使者。诗人用蓬莱仙山象征对方的居所。虽然诗中女子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了想象中的青鸟的身上,但是,这相会无望的痛苦心情依然笼罩着女主人公。最后虚幻的结尾,烘托了缥缈无际的氛围。这正暗示了两人相见缥缈无期,而女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

这首七律诗,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缠绵、痛苦、失望和执著的感情。诗中字字句句都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复杂情感。意象之间,彼此连接紧密,缠绵往复,将这种精微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非常巧妙。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李义山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词话》卷二) w371KJShw9wYT00q8x5PJz32Y8hX59t1V54dV0DqKtElw/NPTciMAIOtvapF08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