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2

大智若愚的人才难得糊涂

人人都知道郑板桥曾经说过“难得糊涂”四个字,但真正理解其含义的又有几人呢?更何况当今世风日下,人心浮躁,30岁前的很多年轻人都茫然不知所措。

当初郑板桥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为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越聪明越好,越聪明越显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聪明过头,并非是件好事。王熙凤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吗?看来一个人还是别过于精明,知道的太多,事事计较,反而会让人伤神。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别。

北宋人吕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却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头脑就行了。为人处世,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这样的生活,太得不偿失了。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恼,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句话的本意不也就是难得糊涂的内涵吗?聪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事艺术吗?

“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没学“糊涂”学之人终于在凡尘俗世中不得安宁矣。

低头的策略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事情非要寻出个究竟,有时也是不现实的,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生活风光呢?

必要时学会“装”,藏住心思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甚至是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其中三昧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原究委,试图领悟人生真谛,创造出自己人生的辉煌。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

30岁前的年轻人要想活得潇洒,处世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和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就罪不容诛了。

碰上貌似老实的人,人们往往一见如故,把“老底”全都抖给对方,也许会因此成为知心朋友。但在现实中,更多可能的情况是:你把心交给他,他却因此而看扁你,更有甚者会因此打起坏主意,暗算于你。所以说,在待人处世中,尤其是对摸不清底细的人,一定做到“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否则,吃亏受伤害的将是你自己。

李经理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港商”,二人一见如故,互换了名片。这位港商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一种贵族气质,这使李经理对其身份毫不怀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对李经理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似有合作意向,李经理便与之同住一个宾馆,吃饭、出行几乎都在一起。这一天,李经理与一客户谈成了一笔生意,取出大笔现金放在包里。午饭后与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李经理起身去卫生间,回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个装满钱的皮包都不见了!李经理赶紧报警。几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获后李经理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个职业骗子。这让李经理对自己轻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细的做法痛悔不已。

要知道,秘密只能独享,不能作为礼物送人,再好的朋友,一旦你们的感情破裂,你的秘密将人尽皆知,受到伤害的人不仅是你,还有秘密中牵连到的所有人。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才能出众不是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显露自己,因为过于显山露水只会让智慧发挥它的副作用,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后果。所以,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选择。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副作用心存忌惮。智慧会引人注目,但如果在引人注目之后不能为人效劳,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或忌惮,所以,智者都懂得隐藏智慧,保全自身。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总是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

因此,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藏巧守拙才是长远之道。

西汉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他智慧过人,屡出奇计,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请张良自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推辞不受,最后被封为留侯。

对于张良的谦逊,很多人颇为不解。跟随张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问张良:“富贵荣华,这是人人都不愿放弃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时,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这样销声匿迹,岂不太可惜了吗?请大人三思。”

张良随口一叹说:“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的抉择啊。”

张良的心腹闻言一怔,茫然不语,张良低声说:“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的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谋略当是无用之物了,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

张良和外人从不袒露心声。好友探望他,他从不议论时事。一次,吕后因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事派人求张良帮忙,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无奈出了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一直崇敬这四个人,待见他们出山相助太子,大惊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派人向张良致谢,张良却回绝说:“这都是皇后的高见,与我何干呢?请转奏皇后,此事千万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了使者回报,感叹良久,她对自己的妹妹说:“张良不居功是小,弃智绝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谋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测,非我等可以窥伺得了的。”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张良对世事的变故一概不问,求见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见。吕后见他潜心研学道家养生之术,便不以他为患,反而对他愈生钦敬,她派人对张良说:“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应该及时享乐。听闻你为炼仙术,竟致绝食,何须如此?切不要自寻烦恼了。”

在吕后的一再催促下,张良这才勉强用饭。吕后对其他的大臣或杀或贬,却独对张良关爱有加。

张良因为看透形势,不自恃功高而邀功请赏,打消了刘邦和吕后对他的防范之心,并且在实际行动中也给他们以闲云野鹤、不问政事、不计名利的印象,从而保全了自身。这种“装”,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

在现实处世中,张良的智慧是非常值得那些身处名利或权力斗争旋涡中的人们借鉴的。

低头的策略

当某种局面难以驾驭时,可以装聋作哑地应付过去。这样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使对方的语言或行为失去应有的效力。

暴露缺点,让对手对你麻痹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今不能改变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展露自己的锋芒,会遭到小人的忌恨,最终导致失败。尤其是那些30岁前想做大事的年轻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容易失去身家性命,适时地自掩其美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聪明的人不仅会坦诚缺点,更会在关键时候故意将缺陷显示于人。看上去完美的人容易遭人嫉妒和忌恨,因此,比其他人看上去更好往往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使别人的嫉妒发生偏转,并且让自己显得更加富有人情味、平易近人,偶尔表现出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从掩饰自身优点的反方向来说,就是暴露自己的缺陷。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需要一定的勇气,但这也是办事制胜的绝招。现实生活中,“要面子”是许多人的通病,这是因为虚荣心所致,他们担心如果别人知道了自己的缺点,自己就会失去些什么。真正会办事的人懂得适当地暴露缺点,别人会更相信你,事情会办得更顺利。

美国有位洁身自好的政治家,平生从无任何污点,几乎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他在民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同时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兴趣。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他,目的是想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报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他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佣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佣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放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风度翩翩、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政治家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有亲近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完人”,就能使他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

古人曾主张要韬光养晦,藏锋露拙,因为这样才能消灾灭祸以保全自身。即使你现在身处顺境也要学会谨慎,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也许正当你春风得意之时,已经有人在暗中放箭了。只有将自己放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位,别人不会注意你,也就说不上嫉恨和谋害了。

无论你的目的何在,无论环境和人事如何变化,都要一忍再忍,内刚外柔,你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猫曾做过虎的老师,教它诸如发威、怒吼、卷尾、剪扑之技,但猫考虑到虎比自己庞大几十倍,若是日后虎欲反扑于己就不好办了,于是猫就保留了一手爬树的技巧,没有把这个绝活儿教给老虎。果然,老虎不久就翻脸了,一怒之下想捕食它的猫老师,猫老师嗖地蹿上树顶,老虎没想到猫竟然还留了这样一手绝活儿,它抬头望着树上得意洋洋的猫只能是无计可施。

与人处世难免会遇到被出卖、恶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能事先预料这些事的发生,并加以防范,就能确保安然无恙。

只要世间还有伦理规范和法律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还须这两者的调节梳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功利关系与情感好恶就不可能完全公开、透明地摆到桌面上。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诡计就更是这样,它们若要出现,必须以两种条件为前提:一是需伪装埋伏;二是需一些能诱惑意志薄弱而又头脑简单者的诱饵,使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圈套。正因为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什么事都是可能随时发生的,所以,生活在这个复杂社会中的善良之人,对此就不能不提高警惕。

《菜根谭》中对于人世间的那些疏忽大意、不认真动脑筋者有这样一句警示之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事实上,即使先前未读过《菜根谭》,我们中的许多人对于这句名言也是十分熟悉的,就在一代代人对这句名言的口头流传中,人们学会了自我保护。

一般人面对朋友时,戒备心态总会降到最低的限度,甚至消失,那种假知己、假朋友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所以,既然我们不是生活在充满了爱的真空世界中,就不能毫无自我保护的措施——诸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之类。这些措施多少具有一些实用的价值,因为正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论”中所揭示的那样,安全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学会保护自己是一种必然的本能心理。

低头的策略

防人之心作为一种防卫心理,包含了应有的敏锐警觉和冷静思考,有了这两者才可能有正确的应对。另外,防人之心还涉及一个防卫限度的问题。因此即使对方是朋友,也须有一定的戒备,也须擦亮眼睛,认真辨识,切莫因追逐复杂社会中的种种表面的诱惑而被“朋友”出卖或拉下水。

“装糊涂”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30岁前的年轻人要知道,凡事糊涂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方能解得开天地所布下的罗网。

觉察到别人的欺骗而不在言语和态度上显露出来,你的计谋就高于他的计谋;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动声色,那么对方所受到的侮辱就超过你所受的侮辱,这就是高人一筹之法。

喜欢揭发别人隐私的人必然使自己面临危险,甘愿装糊涂恰恰是保护自己的智慧;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常被别人取笑,卖弄聪明恰恰显出自欺欺人的愚蠢。

觉察到别人在弄虚作假而不动声色、装糊涂也是很有意思的。成大事者从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他们常常要在对方面前装糊涂。所谓装糊涂,是在他人面前做出一个不明白的假象,用以迷惑对方,其实心如明镜,假装没有发现对方的本意,故意把它理解错,用于讽刺对方,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车痕足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不愿博取名声,他们只是悄然进行自己的事业。

聪明睿智的人,要用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要用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要用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要用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要用谦让自守。如此处世,就能避免招致损害。

一位年轻的男士请一位小姐跳舞,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一个小孩子一起跳舞。”这位先生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这位先生遭到那位高傲小姐的拒绝,在交际场合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可是这位先生却十分聪明,假装不明白小姐说话的内涵,装作她有了孩子,不仅使那位小姐丢了面子,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如果这位先生直接与那位小姐因此而辩理或争吵,会有失他的风度,而且与对方争吵并不能挽回面子。

在为人处事中,“装糊涂”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一个人不可处处锋芒太露,这样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嫉恨,树敌会越来越多,使工作与事业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人都愿意与单纯的人交往,与过于聪明、机灵的人交往,人们会因为害怕被欺骗、被愚弄,因而加以防范、提高警惕。所以,如果装出一副什么都不懂、傻乎乎的样子,大智若愚,给人以糊涂的假象,往往会很轻松地战胜对手。

低头的策略

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装“糊涂”的时候,这样才使他们一次次地化险为夷,安然处事。这也是所谓的“大智若愚”。聪明人并不是最有福的人,有时最傻的人往往最有福。

做到“真糊涂”很难得

西汉大臣霍去病曾六次出击匈奴,为汉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霍去病出身贫寒,自小过着奴仆的生活,但没有失去自己的志向。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考虑到霍去病精于骑马射箭,作战英武勇猛,于是下令,派大将军卫青挑八百名精锐的骑兵归于霍去病的帐下,让其指挥出击匈奴。霍去病在带领骑兵作战中出奇制胜,活捉了单于的叔父、相国及将军多人,开战告捷,大快人心。在以后的抗击匈奴战争中霍去病又屡建奇功,汉武帝龙颜大悦,对他加官晋爵,大加赏赐。

这一年,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他带着霍去病参观了一遍,出门后以为霍去病会谢主隆恩。哪知,霍去病看着这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后,对皇上深深地一拜,说道:“多蒙皇上赐爱,匈奴一日不灭,去病一日不安,又何来雅兴享受荣华富贵,深居广厦呢?还望皇上多多包涵。”说完,翻身上马,急急朝军营奔去。汉武帝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见利让利,处名让名,这种态度常人认为你太糊涂,然而在背后,自然是名利双收,迈向更大的成功。

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获得更多才能,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失望、妒忌、攻击、陷害。

常听人说起难得糊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就要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的总裁杰夫·贝索斯小时候,经常在暑假随祖父母一起开车外出旅游。

贝索斯10岁那年,有一次在旅游途中,他看到一条反对吸烟的广告上说,吸烟者每吸一口烟,寿命就会缩短两分钟。看到这个,贝索斯想起自己的祖母也在吸烟,而且已经有30年的烟龄了。于是,他便自作聪明地开始计算祖母吸烟的次数。计算的结果是:祖母的寿命将因吸烟而缩短16年。小孩子无知,他得意地马上就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车上坐的祖母,祖母却伤心地放声大哭起来。

祖父见状,便把贝索斯叫下车,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仁爱比聪明更难做到。”祖父的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9个字,却令贝索斯终生难忘。从那以后,他一直都按照祖父的教诲做人。

另外有一位学生刚刚从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很快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他的专业知识扎实,头脑又灵活,很快就适应了当前的工作,获得了同事的认可和上司的赞扬。可他却有点恃才傲慢,别人的事情,他都爱插手,虽然提的意见有时很有见地,但别人都不买他的账。有一次开会时,上司提了一个方案,他马上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上司表面点头允许,心里却对他产生了怨恨心理。后来上司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辞退了。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常以自己的无知或不如人而惭愧,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向别人求教,丰富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目的。即使自己确有才智,也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

难得糊涂是一种很科学、很智慧、很艺术的为人处世之道,掌握起来真不容易,我以为这才是“糊涂”之所以“难得”的原因。因为只有“大智”才能“若愚”。

低头的策略

我们自己为人处世是不是也该这样?一律糊涂,不可取;每事糊涂,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就糊涂;不该糊涂则旗帜鲜明,执著坚持。我以为这是郑板桥“难得糊涂”的要领。

第5章 低得下头,吃得起亏,才享得起福

30岁前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做吃亏的事。其实吃亏不吃亏,并不是绝对的,看个人如何取舍。不同想法,其行为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表现。任何人的所作所为都没有绝对的吃亏,在此吃亏,在彼也许就有所收获。因此,好汉是不怕吃亏的,眼光放长远些,享福也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不逞强,好汉能吃眼前亏

一个人能称得上是好汉,不是“不吃眼前亏”,而是“能吃眼前亏”!吃眼前亏是为了换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得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远的目标。这一点,恐怕30岁前的年轻人要好好地学一学了。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境:你开车时与他人的车擦撞而过,给对方的车弄了一处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算不上伤,可是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论一番理。突然,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四周无人相助,也无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助之手。请问,你是要吃赔钱这个亏,还是等着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当然,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保证自己不受伤,你完全可以不吃这个眼前之亏。

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只有赔钱了事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欺人太甚,但这种情形之下,你也毫无办法。你应该明白的是,在社会里,说理这件事并不容易,也并不是何时何处都能说理!适者生存,太多的时候,你根本没地方说理去。从上面这一假设的情形来看,赔钱就是一种眼前亏,你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踢或是车子招致破坏。你也许会想,去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还去报警?所以这里我们说:“好汉能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预示着你要吃更大的亏!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展开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但已元气大伤!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不少好汉能吃眼前亏的典型,汉代开国名将韩信就是一例。乡里恶少要他从胯下爬过,不爬就要揍他,韩信二话不说,爬了。如果不爬呢?要么他自己吃亏,要么把人打死打伤惹祸上身,把自己陷于麻烦之中,甚至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来日后的统领雄兵,叱咤风云?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住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低头的策略

当我们在社会上碰到可气但又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倒要吃点眼前亏。

眼光放远,避免吃更大的亏

30岁前的年轻人眼光是否长远呢?回答是极少。

人们总喜欢用“鼠目寸光”“斤斤计较”来形容那些没有长远眼光的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在一定的情境下,如果贪图小利,则会损害大利;没有远见,计较一时的得失,则会损失长远的利益。因此,有时候因环境所迫不得不吃亏时,就必须要吃“眼前亏”,否则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一天,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一起合作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一共逮了10只羚羊。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一对一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把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的兄弟说错了,如果我们给您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10只,这样我们就都是10只了。”

狮子满意了,说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分配妙法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先就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可是寓言中说的则是好汉要懂得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之下吃点亏。

人在处世时,要眼光放远,敢于吃“眼前亏”,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

当一个人实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假如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吃一下眼前亏,立足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所以,当你在人性的丛林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吃吃眼前亏。

低头的策略

放远自己的眼光,用超前的、未来的思维和观念去判断事情发生的走向,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能在眼前的利益或者侮辱中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这才是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该有的胸怀和素质。

“吃亏是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宁静。

唐代的两位智者寒山与拾得(他们二人实际上是一种开启人的智慧的象征)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日,寒山问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那个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结局可想而知,而我们也一定可以想象得出拾得那胜利的微笑——尽管这可能是一种超脱圆滑者的微笑。不过,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好处。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亦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真的应该采取“愚”“让”“怯”“谦”这样的态度来避祸趋福。所以“吃亏是福”不失为人生一种特殊的处世哲学。“吃亏是福”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吃亏”大多是指物质上的损失,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记不清哪位哲人曾写下下面这段令人怦然叫绝的文字,的确是对“吃亏是福”的最好的诠释。在此引用,与大家共赏:

“人,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平衡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你一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之,当你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很多人拾金不昧,绝不是因为跟钱有仇,而是因为不愿意被一时的贪欲搞坏了长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你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也有时,看似占了金钱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以先哲强调:吃亏是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调的姿态做着各种各样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圣人。”

低头的策略

吃亏是福,生命中吃点亏算什么?吃亏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况且,在吃亏后和平与安全的时期之内,我们可以重新调整我们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

吃亏不但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世的一种睿智。吃亏绝不亏,惜福才有福!做人要能吃得亏,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人生一世,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徒然给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乐。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愚”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贪看无边月,失落手中珠。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在自我安慰。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己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中国人向来有“吃亏是福”之说,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吃点小亏的人,其实都是大智若愚的人。

清洁设备公司的朱总和兰州一家酒店联系了一笔业务,该酒店要购买一套地毯清洗设备,价值6000多元。各项手续办好后,朱总把设备寄往兰州。但酒店收到设备后,称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了,要求退货。朱总派人查看后得知,设备是在酒店组装时,因操作不当而损坏的,维修费用约需700多元,酒店不愿承担才要求退货,公司没有任何责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但朱总表示,“吃点小亏”无所谓,维修费用他来承担,并让人把设备修好,让客户满意。不久后,该酒店要更新其他清洗设备,首先想到的就是甘愿“吃亏”的朱总,一次性定了7万多元的货。

另外一个老板,没文化也没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长盛不衰。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时,他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与他合作过的人,都愿与他再合作,且会介绍一些朋友给他,于是他们都成了他的老顾客,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许多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大头。这就验证了一句古话:“吃亏是福”。

其实,吃亏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只有吃亏,会像无价的珍宝在每一个人心底深深珍藏。

两个一无所有的善良穷教徒,碰到了好心的教父,教父告诉他们,由于他们平日的虔诚和善良,特赐福他们,满足他们每人一个愿望。但是,第二个许愿的人,不需要许愿,就可以得到第一个人的两倍愿望。当然,由于目前最缺的是钱,短暂友好协商后,第一个教徒非常虔诚地许愿要一些财宝,于是他得到了许愿中所要的财富,而第二个人就得到了两倍于他的财富数量,两个人把所有的意外所得放在一起,重新公平分配,各得一半,皆大欢喜,彼此除财富外,均又收获了友谊。

凡事都是相对的,有吃亏的人,自然也就有占便宜的人,所以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集体利益是一种伟大,委屈自己来成全别人是一种豁达。可是我们都以为愿意吃亏的人都会被人当成傻瓜来对待,其实不然,愿意吃点小亏的人其实是在以退为进,失去一些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别人的尊重。更何况人在付出的时候不应该抱着对方会有回报的心态,若抱着对方有回报的心态就不叫付出,而叫投资,投资总会有输有赢。如果仔细想想只要自己在付出的同时获得了快乐,这也便是一种收获。

低头的策略

“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局限在“不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多吃点亏,做友情的长线投资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吃亏是福”的总结为很多人所珍爱,然而真正领悟其中真谛的,恐怕为数不多。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然而,“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交往方式,在这种交往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吃的亏。这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与别人交往中的吃亏会使自己觉得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重感情、乐于助人等等,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时,这种强化也有利于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这些心理上的收获,不付出是得不到的。另一方面,天下没有白吃的亏。在朋友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朋友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在姚崇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便是深谙做人、为友之道的高手,并因此受益。

姚崇年轻的时候和张宗全一起求学。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做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交卷。他们下去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最得意的两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张宗全的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前两天与姚崇兄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宰相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

由此可见,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场合中,自己吃些小亏,做些让步,看似糊涂,其实聪明。张宗全送个人情给对方,使姚崇一辈子都记住这个人情,最后张宗全反而获得了荣华富贵。

很显然,吃亏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欢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别人一分便宜,就丧失了一分人格的尊严,就少了一分自信,长此以往,必将在人际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不怕吃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过多地付出。过多地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开始不喜欢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低头的策略

对朋友不要怕吃亏。在平时,多吃点“亏”做友情的长线投资,那么将来的路会越走越宽。朋友间,不怕吃亏的人怎么会真正吃亏?

第6章 低头静思,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对于30岁的年轻人来说,要面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和面子有关的俗语比比皆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见有人为了面子讳疾忌医、邯郸学步、沐猴而冠、夜郎自大……为了长远发展,我们可以牺牲眼前;为了真正的尊严,我们可以丢掉一时的面子。放下面子其实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放下的是面子,舍弃的是虚荣,得到的是真正的尊严。

死要面子活受罪,徒增痛苦

30岁之前的年轻人有时候做事总是畏首畏尾,不敢放手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仅仅因为害怕丢脸。可是,当你学会放下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就越多,你进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哪个功成名就的人在修成正果之前没丢过脸啊!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大学时英语还不及格,但后来他成功了。如今桃李满天下的李阳的格言是:“I enjoy losing my face”,翻译过来就是“我热爱丢脸”。机会是人人都有,但往往让不怕丢脸的人先占了去。飞人迈克尔·乔丹年少时嗜球如命,可是教练连预备队员的机会都不肯给他,只安排他给队员看管球衣,他就这样“不怕丢脸”地靠近了篮球,最终一举成名。天下所有的路都可以走的,只有一条不能走的路,那就是让自己的面子给堵死。

“你这个模样也去考××?考官能看上你吗?”事隔多年,往往后人又会如此的改变结论:“还真让他给考上了”,许多名人自传的回忆录里都有这个相似的章节。不怕丢脸的背后,往往就是背水一战的成功。放下虚荣心,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才能步履轻盈。

小陈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同住一个宿舍的都是城市学生,这使得小陈非常担心被别人看不起,因此,在申请助学贷款的时候他小心翼翼。本来学校有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在学校的食堂、清洁部门打工可以挣到一些学费,但是小陈害怕被同学们知道了看不起自己,于是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时间长了,小陈觉得心理负担很重,他总担心自己的事情被大家知道。久而久之,他连一些班级组织的活动也开始找借口回避了。

过了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演讲大赛,小陈也想参加,他觉得这是一次让大家重视自己的好机会,可是又担心万一失败,自己将再也无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就这样,他想了又想,却怎么也无法下定决心,眼看时间即将临近了,小陈变得越来越烦躁,他觉得自己真是越来越没用了,连演讲这样的事情都不敢参加了。

心理学上认为,怕丢脸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指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怕丢脸往往与自尊心、自卑感联系在一起,没有自尊心,就没有虚荣心,也没有怕丢脸的感觉。没有自卑感,也就不必用虚荣心来表现自尊心,虚荣心是自尊心和自卑感的混合物。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会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实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脸”和“面子”,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所谓“脸”,是一个人为了自我完善而通过形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谓“面子”,则是一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依据对“脸”的自我评价,估价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脸”和“面子”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一个人要想有脸面,必须先成就大事,通过他不平凡的作为而获得人们的褒扬,形象才会随之高大起来。

实际上虚荣心很强的人,他的深层心理是心虚。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在斗争着。因此有虚荣心的人,至少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心灵折磨,一是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的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二是达到目的之后,为唯恐自己的真相露馅的恐惧所折磨。因此他们的心灵总是痛苦的,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生命是不能害羞的,害羞成不了气候,错过自己的机会,生命因而就是一场浪费。如果渴望成功,那么就要克服害怕丢脸的虚荣心理。小陈就是因为患得患失的心理过重,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那么小陈可以从以下方面试着入手改变自己的这种过分虚荣、害怕丢脸的心理。

1.正确对待舆论

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互相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2.对荣誉要有正确有认识

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的有所作为,而并非无所作为、弄虚作假,否则,即使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

3.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包括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清晰的认识。承认自己有这么多长处,坦白自己有这么多短处,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虚荣心理的基础就会大大削弱,许多麻烦的事情就能避免。

4.不必计较别人的议论

有些青年人好虚荣主要不是在于争到非分的殊荣,而是在于对各种非议的避免。让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武器,去战胜虚荣心理吧!

低头的策略

人死之后脸不过是一层灰,脸皮又算得了什么呢?抓住每一次丢脸的机会,感谢每位让你丢脸的人。人的成长与成熟是什么?现在多丢脸,将来少丢脸,最后不丢脸。

自大惹人厌,尽早放下架子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走着走着,国王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说:“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到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更没想到后来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即使自己是领导,也要切忌“夜郎自大”,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恭维奉承,也要学会放得下架子。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某种盲目性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他们对某种事物缺乏深刻的了解。人的高傲或者自卑,也是由于他们对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所致。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了透彻的了解,才会将自己置于恰当的位置,做到自知之明。

一个人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职务的角色仅是一个人众多角色中的一种。角色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绝不可能固定在一种方式上。一个人尤其是做上司的人,如果能够认清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也一定会成功。可以说,认识到自己的多种角色是人们做到自知之明的思想基础,身处领导岗位的人尤其如此。

自大多一点就是一个“臭”字。人们对妄自尊大者,就嗤之以鼻,拒之于千里之外。

汉武帝即位后,蜀地有位叫公孙述的人,自立为王,与中央对立。与此同时,西北陇地的隗嚣,正困惑于不知应投靠汉武帝还是归顺公孙述。于是他派部下马援前往公孙述处打探。马援与公孙述原是旧知,以为他这次前往,公孙述定会像以前那样欢迎他。

然而到蜀后,公孙述迎接他的态度如同冷水一样,十分的严肃、傲慢。看到这里,马援对随从说:“够了!他们只是虚有其表,这种地方怎能容下天下之士呢?”

说完,马援便打道回府,报告隗嚣道:“公孙述只是外强中干的家伙,充其量是个坎井之蛙,不足信也。”

之后,马援又奉命去拜访光武帝,马援到后不久,光武帝便亲自迎接,笑容可掬地寒暄道:“久仰贵公才能,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马援受宠若惊,说:“前几天我去拜访我的旧知公孙述,他却一副盛气凌人之态。这次与大王初见,即受到如此亲切的接见,陛下不疑我是刺客,这到底是为什么?”

光武帝好言相慰,始终不摆架子。隗嚣得知光武帝的为人后,立刻率部投奔汉朝。

可见,做人应该谦逊、和蔼,这样人家才愿意亲近你,你才有群众基础;反之若高傲自大,人皆远之,你就成了“孤家寡人”。

低头的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放下“架子”,就是自己解放自己,就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一个人真正放下了“架子”,就会真正正视现实,在人生道路上就能多几分清醒,从而给自己带来缘分、带来机遇、带来幸福!放下“架子”即智慧,放下“架子”即欢乐,放下“架子”即财富。

抛开面子,是为了维护面子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特有的“面子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最为痛心的事,莫过于失去“面子”。所以,生活中,人们要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面子”。

30岁前的年轻人脸皮薄,有时候会为了面子冲动地做一些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计较面子,让我们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面子的。

有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在为人指导演奏时,从来都不说话。

每当学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后,他会亲自再将这首曲子演奏一遍,让学生们从聆听中学习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总是说:“琴声是最好的教育。”

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学生时,会要求学生当场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给自己的见面礼,而他也先听听学生的底子,再给予分级。

这天,他收了一位新学生,琴音一起,每个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因为这位学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声有如天籁。

学生演奏完毕,老师照例拿着琴上前,但是,这一次他却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动。

最后,小提琴家把琴从肩上拿了下来,并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满脸笑容地走下台。

这个举动令所有人都感到诧异,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小提琴家说:“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没有资格指导他。最起码在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将会是一种误导。”

这时大家都明白了他宽阔的胸襟,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送给学生,更送给这位小提琴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掌握“承认”的技术,而是丧失了“承认”的心情。为什么会失去“承认”的心情,是因为我们都是热爱“面子”的族群。“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无论如何,你要显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亏理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一承认自己没有达到某种高度,显得理亏,面子上就会十分难堪。把假话说圆了,把亏心事处理得像没事一样,面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错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确的事一样,理屈而辞不穷;心里有鬼,反而要唱歌壮胆,越是理亏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式,以便于消灭“承认”的危险。

当我们不能正确面对面子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已经失去了自己想要维护的面子。

有容乃大,当小提琴家能接受学生更优于他的事实之时,在他身上也正体现出令人赞叹的大师风采。

低头的策略

人生中有许多选择在等待着我们,要想不让自己“很受伤”,就必须学会抛开这道“不好意思”的面子枷锁,能够承认不足,学会接受缺陷,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面子是要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

践踏我们的人,他们不顾及我们的面子、自尊,肆意指使我们,故意安排侮辱人格的事情让我们去做。在办公室里,上司常常不顾及员工的感受,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批评犯错员工,“白痴”“傻瓜”“看你那德行”……成了那些看起来并不怎么高明的经理人、主管们的口头禅。还有,即便我们有才有学识,不亢不卑的性格却常常不受老板的赏识,这正好为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仗势欺人的同事践踏我们提供了便利。他们不但用带刺的话语攻击我们,还时不时在老板那里参上一本,使得我们的处境更糟,实力也得不到认可。

如果进入一家大公司,我们被安排去扫厕所,或者仅仅做一些端茶送水的工作,抑或常常遭遇老板的肆意批评,从而觉得很没面子,于是辞掉工作,或者大吵大闹,这样的做法恰恰证明了你的弱小,你用懦弱向对方的淫威屈服,而你的能力也就没有机会得到提升。

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了,没有天敌的羚羊死得快,而没有敌手的人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其实,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你的面子由你自己给,任何人的行为和举动都改变不了这点。

上级不给你面子,肆意批评你,好吧,让他批评去吧,你所要做的就是从这件事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避免同一个错误挨第二次批。也许,对于别人的侮辱你还能笑出声来,甚至当成没事一样吃喝不愁,常理看来像是你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脸皮厚”,看得开。事实上,笑对别人的侮辱,不光是为了韬光养晦,用某一天的强大来报复别人对你的贬低,还在于你用自己的乐观向其他人证明,面子这东西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别人侮辱你,让你脸面扫地,那是对方的权利,在你这里你的面子保存完好,并且总有一天,你会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给自己的面子穿上防弹衣,就没有人再敢随便拿你的面子要挟你了。

面子这东西跟度量、容忍、上进心挂钩。对于一个甘愿逆来顺受、从不在别人的践踏、自强的人来说,面子毫不值钱,丢了就丢了;对于一个好面子的人来说,面子就成了成功路上的阻力,事事好面子,这也抹不开,那也看不透,甚至睚眦必报,到头来就成了没有度量、没有包容心、斤斤计较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的人,别人一看就觉得此人没有多少作为。想想,争来争去,人际关系、生活状况一团糟,争来面子又有何用?只有我们真正放开自己的面子,积极从生活、工作中学习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强大,摆脱别人眼里“废物”这个字眼,只有到那时,我们的面子才会有光。

有一个小故事:

一个仆人弄丢了主人的银勺子,他明白自己不但要赔偿,还可能被解雇,若那样,会大丢面子。所以,他先发制人,炒了主人的鱿鱼,并对其他仆人说道,“算我倒霉,这个月的工资我不要了。”于是扬长而去。这样的好面子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向主人求求情,表明弄丢的原委,大家帮忙找找,说不定就找到了,工作没有丢,工资没有丢,还有可能因这件事引起主人的注意,从而得到一些更好的工作去做。

无论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什么,都是对我们为人处世、个人承受能力和毅力的考验,积极地面对,并且吸取教训和经验,在别人看来你是积极乐观的人,是敢于知难而上的,而你自己的能力也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你的面子自然金光闪闪。

所以,有无面子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对自己的维护和塑造。

低头的策略

被轻视,那么好吧,就努力证明自己好了,选择辞职这种极端行方式更像是一种逃避,脸是自己的,所以尊严和面子要靠自己去争取。

舍弃小面子才能获得大利益

虽然顾面子往往会让你在待人处世中显得很有光彩,但有时它也会让你失去很多应有的权益和机会。面子可以遮丑但不可以让你进步。为了面子问题而失去良好的机会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为了争得属于你的那份利益,千万别不好意思。在别人不好意思的时候,如果你能厚下脸皮,做到好意思,自然就能马到功成了。

30岁前的年轻人要知道,面子当然应该要,一个一点儿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样的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当然,人们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则在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求人办事,更不能死要面子,须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总是以为自己是多么的清高,事情能办成吗?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

我国著名的小说《红楼梦》和话剧《北京人》,都真实地表现了本已败落,但仍不肯抛弃面子的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着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可见,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有这样一个例子,说的是齐国有一位很穷的人,娶了一个老婆,还有一位小妾。这个人祖上也许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他经常会对妻妾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回来都装成酒足饭饱的模样。后来,老婆觉得丈夫的行为可疑,于是就跟在丈夫背后想一探究竟。终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原来这个人每天都来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跑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

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每天他都跑来洋洋自得地在他的一妻一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丝毫也不觉惭愧。因为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在当今社会,要面子的现象同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之中,许多人在社会变化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心理遭到了极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面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排场。当官的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从商的比利润、比市场、比名气;在操办红白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借贷消费。其目的都是想让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满足自己的“面子”。殊不知,死要面子还会使人变得乖僻而孤独。

有一位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年逾不惑,却和同事们难以和睦相处。原因是,不管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连日常琐事的看法和处理上,只要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合,他就觉得面子受了损害,一点儿也不能容忍,立时发作起来,非要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不可。否则,他就会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加。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高人一等,意见必然正确无误,别人只有跟着走的份儿,否则就是以邪压正,同时,也是不给自己面子。正因为他的这种毛病,所以,凡与他相处稍久的人,无不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试想,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去找别人办事,那成功的概率会有多少呢?

总之,死要面子是应该摒弃的,否则对交际往来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严重危及你的人际关系。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为了获大利,就不能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因为真正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就是拿到西瓜而不在乎丢掉一两粒芝麻的人。

人,不应该意气用事,尤其是在“吃回头草”这件事上。有些人明知“回头草”又鲜又嫩,却怎么也不肯回头去吃,自以为这样才是不失面子,才是有“志气”。殊不知这是一种很幼稚的做法,如果回头草能使你达成心中的理想,那就大胆去尝试,不要坐失良机,以致后悔莫及。

我们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是,谁知道,就是这句颇为偏激的话不知使多少人丧失了机会,在面临该不该回头时,绝大多数人往往意气用事,忍不得闲言碎语,抛不开所谓的面子,明知“回头草”该吃,却不肯回头去吃,以为这样才是有“志气”。

其实,真正机敏的人在面临这样的选择时,考虑的不是面子和志气问题,而是现实问题。只要“回头草”是最适合自己的草,是最好的草,“何乐而不吃”呢?如果一味恪守“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一信条,你就缺少了回旋的余地。

一位职业足球教练,其能力非常强,但自从他接手一支毫无进取心的球队以后,就一直焦头烂额。因为俱乐部高层实在是急功近利,为了获得好的名次,老是干涉他的工作。一些能力平平的球员凭借关系硬塞进首发阵容当中,一些已经被证明是平庸的教练也被派来“配合”他工作,他先进的足球思想和战略战术总是被大打折扣。

每次比赛,高层既想求胜又不让他放开手脚,他就这样“带着镣铐跳舞”,稍微大胆进攻,就被指责为冒进,好几次都是先进了球,立即全线退守,终于被对手追平甚至反超。赢了球,成绩是大家的;输了球,他却要承受来自媒体的指责,成了名副其实的出气筒。

终于,职业教练的尊严使他不得不提交了辞呈。但在“下课”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对俱乐部没说半句怨言。

自从这位教练走后,这支球队更加保守,以“保平”为目的,毫无斗志,被动挨打,成绩一路下滑,降了级。俱乐部终于明白,一个职业教练的作用是无法用行政措施替代的。

俱乐部经过研究作出决定,重新邀请这位前教练掌舵,并且保证绝对不干涉他的任何分内工作。俱乐部首先向他表达了诚挚的歉意,而且向他作出郑重保证。这位教练见俱乐部方面态度诚恳,考虑几天后决定重新执掌帅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果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率领他的队员闯出了一片新的天空。

低头的策略

是面子重要,还是实惠重要?当然是“面子事小,实惠事大”。把握住实质,也就会知道怎样处理“面子”问题了。

第7章 低头显宽容,能容才是大丈夫

宽容在30岁前的年轻人身上也应有体现。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养,它是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为人的胸怀;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与别人为善,就是与自己为善,与别人过不去就是与自己过不去,只有宽容地看待人生和体谅他人时,我们才可以获取一个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欢乐与友爱之中。

欲得人心,先要对别人宽心

一般来说,30岁前的年轻人性格还没有固定下来,因此,对于人情方面的事了解得不多。

在为人处世中,在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年轻人不要轻易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心意,而是应该以宽厚仁义的好形象展露于人前,这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工夫。这种伪装妙就妙在,你总是以宽厚仁义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就算是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传出去,别人也不会轻易相信那是你的所作所为。而你也能用大智若愚的形象来麻痹对方,掩饰你的真正动机,届时使出杀手锏,让对方出其不意地中招。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了崤山一带。

使用笑里藏刀一计,要根据对方指挥员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对妄自尊大者,再增加他的傲气;而对心怀畏惧者,要充分表明本方的诚意,使对方松懈警惕性,而本方暗中做好充分准备,寻求有利时机,向敌方发动猛烈攻击。此计最重要的是,运用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伪装手段,欺骗和麻痹对方,以掩盖自己真实的军事等方面的意图。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计谋。善于蒙蔽对方,乘其不备迅速发动反击,往往能取得胜利的先机。司马懿无疑是其中高手。政变是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司马懿取得政变成功的关键是依赖于蒙蔽对方,使对手放松了警惕,从而获得反击的机会。可见,与人较量需要的是头脑而不是武力。而如果能采取方法,让对方变傻,完全对你放松警惕,那最容易取得成功。

同时,还有一句“得人才者得天下”。笼人心、纳人才,是帝王第一要务。然而,古往今来,围绕着笼络人才,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出装模作样的戏剧,演技高明的,甚至让你看不出那是表演。虽然,中国古代著名的“纳贤”之举,例如,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曹操闻贤士谋臣来奔,“跌出迎之”;刘邦“筑台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等,但是这其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出自求贤若渴的诚意,又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故作礼贤下士的姿态,其实是很难说得清的。

汉军营中早已经传开了,据说汉王访求到了一位大将军,可以做之后战斗时的主心骨,有了能人领导,就不会总打败仗和窝囊仗了。这是近期汉军中上上下下最大的“新闻”,但不久这条新闻还将会增添爆炸性元素。萧何之所以受到刘邦器重,其中一条就是这人的确会办事,两天之内就将“拜将台”修筑完毕。拜将台高约丈余,周方五尺,台上高树督标大旗,迎风猎猎招展,台中央摆设香案供品,案侧左右有朱漆木架支撑着各一面牛皮大鼓,两个彪形大汉裸肩露背站立鼓下。只听得三通号角声之后,三军集合完毕,按部署方阵列队于拜将台下,将士军校个个盔明甲亮,鲜衣怒马,刀枪剑戟耸立如林,旗幡号带连绵入云,宣威呐喊惊天动地。

拜将台上两面战鼓被两名彪形大汉擂得隆隆作响,交相呼应。鼓声中汉王刘邦摄衣健步拾级而上,身后跟着一人金盔金甲,黑色战袍,腰下悬挂三尺宝剑,身材颀高,挺胸昂头,两人一前一后登上拜将台。由于距离较远,看不清刘邦身后之人的面容,樊哙、纪信、周勃等人面面相觑,满腹狐疑,不知今天的大将军乃何许人也。

刘邦走到拜将台中央,面对香案焚香祈祷,告慰上天,祭撒黄土,礼毕之后面向三军高声宣讲:“幸赖上天眷顾,今有经天纬地之志、文韬武略之才的大将军,愿助我刘邦扫平天下,共建不世之功。我向三军郑重命帅,今授予韩信为我汉军大将军之职,辖制各路兵马,调度各级将领,赋有专征之权”。刘邦说完,双手将大将军统率三军的虎符授予韩信。这时候,拜将台下并没有爆发出欢呼与呐喊,而是沉寂得出奇。刘邦宣布:“请大将军韩信训令”。韩信走到台边,高举虎符,面向三军大声训示:“三军将士,我韩信蒙汉王器重,超拔于微末,委托以重任,韩信定当奋勇竭智,不惜微躯,不辱使命,三军将士要一体同心,我汉军要军纪如山,赏罚分明,奋勇立功者封赏,怯懦逃亡者斩!自今天起厉兵秣马,严阵操练,全力备战,寻机东征!”韩信话音刚落,两面战鼓再次震天响起,台下十几万军士高声呐喊,经久不息。

拜将仪式结束了,但汉军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像开了锅,关于韩信的议论沸沸扬扬,谁也不相信籍籍无名、走投无路、差点被杀、喜欢夸夸其谈、未有尺寸之功的韩信居然能够当上万马军中的大将军!但这却是事实,普通军士议论纷纷,尽管不相信,但也不敢不遵守韩信新制定的一整套作息、操演、战守纪律。而樊哙等一干高级将领很是不服,胸中郁闷,不断地找刘邦质疑,刘邦都毫不客气地加以训斥:“汝等何知,努力办差就是!”樊哙等人碰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去了。

这就是刘邦之流能够成就一流事业的大人物的厉害之处,他能够很快地感知到一个人的作用,判断出这个人在他事业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不惜“千金买义”“筑台拜将”。而二流的所谓“精英”习惯于以自己所擅长和喜好的标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于是错过和漏掉了很多原本对他们事业有帮助的人,于是他们的事业只能达到二流的水准。

所以,伪装心宽,表现得仁义大度,才能得人心;人心聚拢,往往就可以成大事;大事已成后,我们就可以考虑再去怎样安排和处置对方。

低头的策略

做大事需要演技高明。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帝王将相,心最狠,却经常把仁爱之心表现出来;心最细,却经常把豁达大度表现出来。帝王对人心的笼络收买,是很有必要表现出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要的时候也不妨“虚情假意”地“作秀”,以争取到人心。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宽容

大海之所以浩瀚美丽,是因为它不拒细流、净化污垢;伟人之所以英明伟大,是因为他宽容大度、充满爱心。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兵经百篇》里说,“战胜勇敢一定要用智谋,战胜智谋一定要用德行,战胜德行一定要修行更加宽容的德行。”

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学习每个人的优点,做好扬弃。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警语便一直流传至今。 Md68aO1eDp0FbMGuLrUYOGae2jQV5mC5KNlRxPowJoIEAIyBBdlOJ6C68sOZSR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