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1

30岁前,谦虚地低下头,一点一滴地积累

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再加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大量引进西方教材、理念和案例,给当代年轻人带来许多新的知识和视角。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导向作用下,很多年轻人,尤其是还不到30岁、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胸怀远大抱负,渴望施展拳脚。

然而,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有能力,也不乏干劲,但为人傲气十足,处处把头抬得很高。这些人最终只能处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不但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甚至连容身之所都没有。相反,有些资质平平但懂得低头的人,却能安身立命,一生平顺,或者能赢得人心,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伟业。

谦虚地低下头,不是自卑,更不是怯懦,它是一种处世的姿态,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第1章 低头不是懦弱,是为了更好地抬头

对于什么是“低头”,30岁前的年轻人了解并不多。过去人们经常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里的“不得不”不免充满了无奈和勉强。而现在,我们要说:“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一定要”含有主动、自然和积极的意思。这也就是说低头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趾高气扬地抬头。低头是一种智慧,低头是一种胸怀,忍一时之屈,只有这样才能把酒临风,笑对人生。

低头是暂时的,不要奢求一切都很完美

30岁前的年轻人有血性,凡事都要争个完美,只会冲撞,不懂低头,结果往往碰壁,吃了不少苦头。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并不足为奇,重要的是在碰壁后,你要“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学会暂时投降、暂时低头、暂时认输,才能踏上通畅的人生之路。如果你总把现实想得过于理想,认为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完美想法去发展,不肯承认自己的缺陷,不肯认清事实,不肯低头,不肯忍一时一气,等等,结果就只能处处碰壁,四面楚歌,甚至因为自己的完美主义而身败名裂,抱恨终生。

要学会不求完美,就要暂时低头,就必须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它需要求同存异、应时顺势、谦恭温良。要懂得低头,就必须理解低头是一种境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时,懂得低头,适时让步,那是君子怀仁的风度,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必备品格;那是理性人生的闪光,是取得共赢的光明之路;那是避免盲目蛮干的镇静剂,是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荣的有效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会因为某种瑕疵,而觉得痛苦异常。有人因为个子矮而自卑;有人因为眼睛小而心烦;有人因为肥胖而发愁……这些人往往只看到缺陷,而没有发现瑕疵是完美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好的现象,促使我们朝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绝对完美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如果你还在刻意地追求完美的话,请放弃这种想法吧!

有一位年轻的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秀美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柳眉、凤眼、樱桃小嘴、瓜子脸蛋上,却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著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鼎沸,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他不计一切买下了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地带着她赶回家中,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他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的利刀,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脸上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完美主义者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制自己追求完美的激情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可取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去做。

完美主义者有时候会表现出“一意孤行”的一面,他往往不顾客观实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事;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最终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走上绝路,往往还会牵连别人。所以,过于追求完美的人,要学会控制自己,要适当“降低自己的认知水平”,特别是面对打击的时候,更要学会低头,以此协调你与对方的冲突,同时,认识到低头的必要性,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作出心态上的调整。

低头的策略

要想方圆做人,就要放下身段,要克服自己完美主义的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圆满成功的人生。

年轻人不宜头脑发热,收声敛气不张扬

达·芬奇曾经说过:“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30岁前的年轻人要知道,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你无往不胜的要诀,因为温和谦恭的态度常常会让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巨大收获的开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荀子》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有一天,孔子参观鲁国的宗庙,留意到一种叫“欹器”的装水容器,便叫弟子倒水进去。水一倒满,欹器立刻翻覆。孔子看了,便感慨地说:“啊!是装满就会翻覆的东西。”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欹器以满覆。”也是告诫人不可太自满,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这个道理。《易经》亦云:“人道恶盈而好谦。”你足以豪气万丈,但绝不能傲气半分,纵然有超人的才识,也要虚怀若谷。

30岁之前的年轻人头脑容易发热,妄自尊大。他们往往充满梦想,只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坚信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他们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劝告,认为采纳了别人的意见就等于是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这些人其实是典型的外强中干,他们的固执恰恰证明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强者,正因为心虚,所以他们才不愿服输。殊不知,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

有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很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在人们心目中,“马走得太慢”绝对无法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

那些深谙做人之道的人,大都是在社会群体中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人一等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有时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我们有颗狂妄自大的心。一个人如果妄自尊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会一天到晚被烦恼重重包围着。若一个人太自负,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陶醉之中,变得自高自大起来,他会无视所有人对他的不满和提醒,终日沉浸在自我满足之中,对一切功名利禄都要捷足先登,这样的人反而永远得不到人们对他的理解和尊重。

有些高傲过头的人甚至达到了飞扬跋扈的地步。他们往往只看重一点儿近利,得到一点儿非分的好处。却不知他们仗势欺人,终将“欺”己,而且还会失掉很多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别人的支持。

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有许多义子仗势欺人。朱元璋对其多次申斥。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控蓝玉“谋反”。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15000人。

自傲者对自我失去了客观评价,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谁,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以显示自己伟大的魄力和气度。可是靠说空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人们尊敬的是那些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谎话专家。其实越伟大的人越会谦卑待人,人们也越会敬重他。

所以,年轻人在别人面前一定要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炫耀,尤其不能在失意者面前炫耀你的得意,因为或许有时候,你的得意往往会衬托出别人的失意,甚至会让对方认为你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便是嘲笑他的无能,让他产生一种被比下去的感觉,这会使失意的人更加恼火,甚至讨厌你。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事事比人强。这样,他们就总喜欢把得意挂在嘴上,逢人便夸耀自己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富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没有顾及当时的听者是不是一个正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他们夸夸其谈后总以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佩与欣赏,而事实上,别人并不愿意听你的得意之事,自我炫耀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王昭的母亲就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不论谁到她家去,椅子还没有坐热,她就把自己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告诉人家,说话的表情还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样子。王昭一个同学的父亲下岗了,经济上有点紧张,他母亲知道了,非但没有安慰人家,反而对这位同学的父亲说:“我家老头子每月工资3000元,我们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儿给她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为很值钱,她就跑到人家那里去炫耀:“这是我女儿在上海给我买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钱?一千八百块呢!”说完,脸上露出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么样,买不起吧。就因为她的这个毛病,现在到她家里去的客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她的长篇大论,充当她炫耀自己的陪衬。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爱不由自主地以张扬的个性示人,这样做,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记住:永远不要太张扬,否则,意图性太强,你的观点、主张、决策便很容易被对方掌握,那么,玩弄你于股掌之上就是很简单的事。你所要做的是为自己涂抹一层“保护色”,低调、谨慎地做事,在暗中修炼自己,等待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尚未察觉你的真实意图,而你却早已对对方了如指掌。

低头的策略

当背叛与颠覆成为人们标新立异的表征时,当个性的张扬成为这个社会所呼唤的精神时,有一些古老的法则仍然是你不得不遵循的厚黑潜规则。登山敬树,进庙拜佛,这些潜在的规则也许会束缚你的手脚,却是你生存的必备智慧。一个人需要叛逆张扬,这样他才能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而一旦回到现实中,则更多地需要服从和追随。所以,你要懂得适时将自己的棱角收起来,以免伤到那些能影响你生活轨迹的人。

隐藏锋芒不是消极被动,只为伺机而动

老子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最珍贵的货品,不会让人轻易见到;而品德高尚的君子,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愚笨。这无疑蕴含着一种处世智慧。锋芒毕露毫无益处可言,自我炫耀者只会招致他人的反感,乃至小人的陷害。30岁前的年轻人要学会隐藏锋芒,低调做人,才能让自己不会过早地被风雨侵蚀,顺利地长成参天大树。

隐藏锋芒不是消极被动的处世态度,很多人会把它与放弃、逃避、怯懦等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它却是一个积聚能量的过程,在自我隐藏中才会有快速生长的可能。之所以隐藏锋芒,完全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如果强行出头,不仅达不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还有可能惹人耻笑,自毁前程。可一旦时机来临,就要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一击即中。

在隐藏锋芒、隐忍不进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对手对我们的怀疑,自损自己的声誉也是一个技巧。从人的正常心态来讲,嫉妒对方才能、猜疑别人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等负面情绪,往往都是发泄在我们自认为和自己处于同等地位,或是高于我们地位的人身上,而对于那些我们自觉不屑与之相提并论的人,自觉水平没有我们高的人,一般情况下,就会相对降低对其的防范和担忧。同理,当我们发现别人对自己有猜忌时,我们最好能够表现出自己弱势的一面,将一些“缺陷”刻意地显露出来,以避免对方对自己产生不必要的猜忌,作出不必要的防范,从而阻碍自己走向成功。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的统一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兵。”

秦王政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请王翦带兵出征,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请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地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胸怀大目标、想干大事业的年轻人,更要忍让为先,遇事不逞一时之意气,与人不争一日之短长。中国的汉字具有极强的象形性和会意性。你看忍耐的“忍”字,是心上置一刃,刀尖刺在心上,可见,忍受是怎样的艰难,忍者又是何等的痛苦。然而“忍”又是安身立命的一大必要的功夫,古人云:“忍得一日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有些事带有偶然性,此一时、此一事忍过去,也就一了百了。如果像张飞这样血气方刚,一遇有不快之事便放松自制、率性而为,一旦发生冲突,不仅当时的场面难以收拾,还可能引祸上身。让自己再心平气和一些,别让情绪成为别人借以伤害你的“暗器”。多一些审慎,便不会掉入别人为你设计的情绪圈套当中。所以,我们要学会从大处着眼,成就大事。凡事要抓大放小,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大度量,大手笔,必要时候要学会自贬身价,因为有时候,“失去”只是“得到”的另一个名字。

忍耐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让自己正视得失,当然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获取。所以,隐忍着自损声誉、扮猪吃虎的人,本身都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甚至有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装呆扮傻使人家上当。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处世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掩藏动机,把心志深深地藏在心底,让人不能觉察,去迷惑别人。古往今来,因此而成大业者的事例不胜枚举。

常言道,功成身退天之道,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隐退,是一种做人的智慧。然而,忍却功名,急流勇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就有“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说法。因此,很多聪明人在成功时急流勇退,在辉煌时退向平淡,表示自己不想再露锋芒,免得从高处摔下来。而那些不知进退的家伙,当然就难有好下场。这种功成身退的精神,其实也是一种看透得失的隐忍心。

低头的策略

隐忍自损,以此迷惑对手的最高境界,就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势而为,使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不显得矫揉造作,同时,自己也表现得不施巧计不炫其技,最好总是表现出一幅大智若愚的样子。适当选择时机,表现出弱势或者负面的一面,以此降低我们成为别人树敌对象的可能性。

不逞一时之强,而以不争为胜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箴言的人如凤毛麟角,尤其是30岁前的年轻人。在名利权位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结果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若人们都能学会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境界,是积极的人生,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时不乐,无时无忧。工作本极平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江南有一个大户人家,家长是一个身体硬朗的老头子。他有八个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儿子却有八个,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管不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同样道理,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对人对事也要善于制怒控愠。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曾经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克己忍让,幽默地答道:“而我正相反!”

歌德一边说,一边满脸笑容地让到一旁。歌德的忍让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也显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朝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让三尺。叶家见后,也主动退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人处世更应该棋高一筹。

容与忍往往是统一的,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个人做事原则的背叛,而是以退为进,在容忍中寻找事情解决的最佳方案。

常言道:“佛面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可笑之事。”佛能如此豁达,如此容人之量,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佛本一身。佛能,人也应该能!

低头的策略

逞一时之强,以争取胜,你能得到的最多只是一时的蝇头小利,而你失去的却是别人对你的友好和包容,置自己于失道寡助的绝境,结果得不偿失;宠辱不惊,韬光养晦,不贪图一时之快,不以小不忍乱大谋,厚积薄发,你失去了一枚铜钱,换来的却可以是一座金山。

慎言也是一种低头,话说三分多思索

提起“刘罗锅”——刘墉,人们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不失几分幽默的人物形象。他凭着自己的正直和聪明周旋于危机重重的封建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但很少有人知道,刘墉也曾遭遇重大转折,受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本该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也旁落他人。究其原因,是因为刘墉未能保密,说话不周,酿成了祸患。

原来,一次乾隆谈到一位老臣去留的问题,说若老臣要求退休回籍,自己也不忍心不答应。刘墉便将这话泄露给了那位老臣,而老臣真的面圣请辞。乾隆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的明证,是“谋官”的明证,因而训斥一通,将大学士一职改授他人。

从此以后,刘墉对自己的嘴巴管得严多了。

由此可见,言语谨慎对于一个人尤其是30岁前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处世戒多言,多言必失。与世人相处时,切忌多说话,说话太多必然有失误。说话随便胡扯就会听起来荒诞不经;说话繁琐罗唆就会使人感到支离破碎,不得要领;说话不小心会招致祸患,行动不谨慎会招来侮辱,因此,君子处世应当谨慎。

武则天在《臣轨·慎密》中有言:嘴巴好比一道关卡,舌头好比射箭的弩机。一句不妥当的话说出去,即使用四匹马拉一辆车那么快的速度也不可能追回来。嘴巴和舌头犹如一柄双刃剑,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会反过来伤害到自己。因为话虽然是自己说的,别人既然听到了,你就无法阻止别人去传播,由此所带来的影响你根本没办法控制。刘墉由于说话不慎,而将到手的大学士丢了,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言多语失。”因此,我们说话应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即使是可以说的话也应该按需要的程度,能省则省。要知道,虽然有时你说话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

诸多事实证明,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则会让人反感,甚至对你怀恨在心。就是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你是故意想伤害他。很多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多说话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则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成就。

司马迁作为一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汉代名将李广:“《论语》上说过,位居于上的人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属也会效法他的行为去做;位居于上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遵照去做。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这类人。我见过李广将军,他诚信忠厚,简直像个乡下人,不善于谈吐。可是当他逝世的时候,天下无论是认识的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这是他忠诚笃实的品质取得了人们对他的依赖的缘故!”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还是很有道理的。

低头的策略

少说话,多思考,多做事。并不是让我们沉默寡言,而是要分清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动脑筋思考的。

第2章 低头多忍耐,隐忍以图强,

负重以致远

30岁前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忍耐”这堂课。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烦恼和不愉快,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遇到烦恼和不愉快以后,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呢?是一直被这个烦恼所困扰而生气,整日沉浸在痛苦中,还是低下头忍耐,甚至忘掉它,把烦恼和不愉快抛到脑后?

韬光养晦耐心等待,终会柳暗花明

耐心是30岁前的年轻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请他去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为英雄,心里又害怕刘备与之敌对,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没有当面说出。可是“酒后吐真言”,不觉顺口说出。刘备在此期间一直装呆,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掩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是机警敏锐过人。

有时候,当人们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时,鲁莽行事往往都是徒劳无用的。这个时候,除了耐心等待时机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观时而动,静静地等待时机,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柳暗花明,在你的眼前出现希望的曙光。刘备的韬光养晦,勾践的卧薪尝胆都说明成大事者得观时而动。

西汉时也有一个能以退为进、观时而动的人,这个人叫陈平,是汉高祖刘邦的臣子。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是个很残忍的女人,把刘邦的几个儿子和刘氏诸王都处死了,以吕氏一族统治天下。凡是反对者一律肃清。

陈平为了保身,虽然心中不满,表面上仍显得很听从吕后的意见。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吕后看到陈平顺从,渐渐对他放心了,还把他由左丞相升为右丞相。就是这样,陈平也还不敢稍懈戒心。他故意怠慢重要的政务,天天沉溺在酒色之中。这种奢靡腐烂的生活,与他过去精干洒脱的作风大不一样。这对吕后来说,当然是高兴事儿。只要陈平这样不问政事,荒淫放荡,她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陈平装痴装傻,只求保住性命,一心一意等待时机。吕后一死,他便果断地站出来,支持太尉周勃将吕氏一族,杀的杀,抓的抓,政权又重新回到了刘家手中。如果不是陈平的韬晦之计和深谋远虑是难以办到这件事的。

陈平的退不是自甘堕落的退,而是为了日后的进。在当时的情况下,吕后专权,吕氏一族势力极旺,如若陈平鲁莽行事,或戒心稍懈,则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更休谈日后的恢复汉室江山了。保得性命在,等待有利时机,不能说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低头的策略

我们难免走入逆境,在异常艰苦而恶劣的环境中,甚至稍懈戒心就会身首异处,如若不能以平常心来应对,恐怕很难掌握好以退为进策略的艺术。

山穷水尽的时候,学会“忍”术

30岁之前是褪尽青涩,走向成熟的年纪;30岁之后是很有紧迫感的年龄,如果男人到了30岁后还轻浮毛躁,人们就不再像对二十几岁时那样宽容和理解。

忍,是古人极为推崇的一种生存哲学。《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意思是说,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在力量不足、遭人欺压时,如果冲冠一怒,很可能惹祸上身,白白地葬送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忍气吞声,卧薪尝胆,等待机会,再一举洗刷耻辱。

战国时候的孙膑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孙膑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鬼谷子先生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又把秘不传人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

后来有人向魏王举荐孙膑,而庞涓原以为孙膑一家人都在齐国,孙膑不会在魏国久留,就试探着问他:“你怎么不把家里人接来同住呢?”孙膑说:“家里的人都被齐君害死了,剩下的几个也已被冲散,不知何处寻找,哪里还能接来呢?”庞涓一听傻了眼,如果孙膑真在魏国待下去,自己的位置可真要让给他了。

后来庞涓用计设计了孙膑,逼得孙膑装疯卖傻,庞涓起初还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地瞪着两眼,又哭又笑。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和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孙膑一把打翻食物,面孔狰狞,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从此任孙膑满身粪水的到处乱爬,有时睡在街上,有时躺在马棚、猪圈里。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趁庞涓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直到此时,假孙膑才突然失踪。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后来,庞涓带兵连败宋、鲁、卫、赵等国。赵国向齐求援,于是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打得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心研究兵法。

己不如人时,当面翻脸、发泄怒火只会自取灭亡,懂得适时弯曲、暗中发力才是求胜之道。当遭遇别人的欺辱时,是生气对自己有利,还是忍下这口气对自己更有利?是翻脸对自己有利,还是适时弯曲对自己更有利?这是不言自明的。当然,不能为弯曲而弯曲,要在弯曲时不忘积极进取,最后一鸣惊人,显示出强者的实力时,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要死挺硬扛,而是要采取“先走为上”的策略。所谓“先走为上”是指办事者在自己的力量远不如对手的力量时,不要和对手硬拼,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应该采取“走”的策略,避开是非,争取另开新路。

这也是一种“忍”术。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精通“撤步术”。让步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它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后退几步是必然的。求人办事一定要注意,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后退几步,由此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晋公子重耳由于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自杀,因而出走流亡在外,这样他既避免了骊姬的迫害,又能留得余生待国有转机时回朝主持朝政。在他流亡期间,也渐渐变得成熟干练,而且他也充分利用“走”来寻找他的同盟者。这样他就在“走”的同时来促使晋国内外发生有利的变化,最后,他终于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归晋,史称晋文公。

这是留与走的一个鲜明对比:留则无生路,走后则得王位。这虽是一个治国之君的经历,但这个道理在我们平时办事的过程中也是大有作用的。切记:走是为了等待时机,创造条件,不是为了躲避困难,寻求安逸。

低头的策略

屈身求全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保全性命应变战术。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貌似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才是大丈夫

大凡英雄豪杰,胸怀大志,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都能屈能伸。这就好比一个矮小的人,要登高墙,必须要寻找一个梯子作为登高的台阶,假如一时寻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边有一个马桶,未尝不可利用作为晋身的阶梯。30岁前的很多年轻人都嫌它臭,当然爬不到高墙上去。

韩信年少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这样大的屈辱,是因为他的人生抱负太大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后来跟随刘邦逐鹿中原,风云际会,先后作过齐王和楚王。在他与部下谈起这件事时说:难道当时我真没有胆量和力量杀那个羞辱我的人吗?而是如果杀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人们在制定理想目标时,往往在实践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致使你气愤、胆怯、自卑、情绪冲动、灰心丧气、意志动摇等,立志越高,所遇到的困难就越大,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乐观坚毅精神的表现。

苦难是一种前兆,也是一种考验,它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达到奇伟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韧的品质。

大雪下的青松,之所以高大挺拔就在于能屈能伸、刚柔相济,正是这种气度和风范使松树经受了一次次暴风雪的洗礼。

人世间的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也是变化无常的,当你在遇到困难走不通时,或许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当你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应该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能屈能伸。

富兰克林小时候到一位长者家里去拜访,去聆听前辈的教诲。没料到,他一进门头就在门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兰克林疼痛难忍,不停地用手指揉着自己头上的大包,两眼瞪着那个低于正常标准的门框。出门迎接的长者看到他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年轻人,很痛吧?”这位长者语重心长地说,“这可是你今天来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一个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为,“低头”是少不了的。低头是为了把头抬得更高更有力。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面对人生旅途中一个个低矮的“门框”,暂时的低头并非卑屈,而是为了长久的抬头;一时的退让绝非是丧失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只有采取这种积极而且明智的初始方法,才能审时度势,通过迂回和缓而达到目的,实现超越。对这些厚重的“门框”视而不见,傲气不敛,硬碰硬撞,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

富兰克林终生难忘前辈的忠告,将“学会低头,拥有谦逊”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和座右铭,并且身体力行,后来终成大器,卓有建树,被誉为“美国之父”。

低头的策略

真正的大丈夫在面对人生中的小门时,能屈能伸。弯下腰钻过去了,那么迎接他的将是另一片广阔的天地。屈服不等于懦弱,不意味放弃,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机会。

一念之转,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可能是人们最不愿做的事,何况30岁前的年轻人浑身冲劲,让这些人学会“忍”是很不容易的事。

明代才子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也不让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命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儿子拿着钱在屠夫处买了几斤上好的肉,用绳子串着转身回家,来到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都寸步不让,也坚决不避开,于是,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刚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几,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

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交换了一个位置,儿子回家去炖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众多的围观者大笑不止。

一般而言,性格刚直者在处世中不易吃亏,受人钦佩,但太刚直了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己见,严守自我的做人准则,不退让,不变通,鲜有半点柔弱的气象。

所谓物极必反,遇事若能先低头,然后以退为进,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明,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及,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和敬业精神都很了解了。

低头的策略

你可以像那对性格刚直的父子一样“执著”,也可以像那个博士一样懂得“退一步”的艺术。有的时候,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局。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去做无谓的坚持。

给自己留足余地,全身而退

俗话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30岁前的年轻人在待人处世中,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奔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而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

一个青年到河边钓鱼,遇到一位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他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记盖上了。”

老人回头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年轻人,谢谢你的好意。不过你放心,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

听完老人的回答,年轻人感慨良多。

任何时候都要给别人留有余地,即使是敌人,也不要将其置于死地。为人处世,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做事太过分,没有分寸,只想着把对手逼下悬崖,那么,先掉下悬崖的往往是自己。

给人留路,给己铺路。如果你不给别人机会,最终将是自断生路,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为人处世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得失,还要考虑到以后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在待人处世中,我们才不会因为得罪人而增加自己成功道路上的阻碍,才能一路畅通,不会遇到发展的阻力。

嵇鹤龄曾给胡雪岩讲过一个故事:苏州有一家很大的货行,老板叫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物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的都是燕窝、鱼翅等贵重的海货。知道了这件事后,方老板不动声色地查访,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伙计伙同漕帮的人,将店里贵重的货物弄出去以后运到外面去,经过了水路的周转之后再出售。难怪方老板在本地并没有找到可疑的赃货。

在方老板的逼问之下,那个伙计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照普通人的做法,那个伙计一定会在赔偿店里的损失以后被开除,可是方老板没有那么做,他觉得一个人在两年之内没有让他找到蛛丝马迹,也是一种本事,而且这件事牵扯较大,如果深究下去,一定要开除一批人,也不利于自己店面的运营,所以就没有让那个伙计“走路”,反而给他升了职,还加了他的薪水。那个伙计感恩图报,就再也不干偷货的事了。

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做得相当漂亮。可是,他觉得还有一点不足,就是不应该跟那个伙计说明他的偷窃行为已经被老板知道了。“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胡雪岩的理由是,做贼的,一定不能被拆穿,一旦被拆穿了,就会留下痕迹,以后不管怎么做,心里总会有一点儿不舒服。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地给他加薪升职,专门让他负责查处丢货一事。胡雪岩就是用这种方法对待他店里的伙计朱福年的。

朱福年利用东家的钱“做小货”,这事很快就被胡雪岩查清楚了。可是,胡雪岩并没有知会朱福年,而是让他感到自己的把柄“似乎”已经落在了东家的手里,可是又好像没有实情。胡雪岩给了他补过的机会,让他核对年底的账目,等于明确告诉他,只要尽力,他仍然有机会得到重用。朱福年了解了东家的心思,对胡雪岩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扒皮。”人做了坏事,如果被戳穿了,即使没有被处罚,心中也会留下疙瘩,日后也没有办法安心地与老板相处。他会因为害怕老板不信任而畏首畏尾,没有办法放开手去做工作。这样,等于是老板的损失。所以,做事情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给对方留有余地,才能让他因为感恩而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这正如李嘉诚所说的:“凡事都留个余地,因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错处,可以原谅人的地方,就原谅人。”

低头的策略

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者,要注意给其留有余地,不要斩尽杀绝。尤其是当对方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时,只要善加处理,他仍会成为你的左膀右臂。关键是看你怎样做到既让他怕你又感恩于你。

审时度势,深谙进退之道

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之道,知道审时度势,才能明确自己的处境,从而知进识退,进退有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0岁前不知进退,或许可以得到原谅。如果30岁后还不知进退,那么,就该深刻地反思一下了。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这是审时度势,深谙进退的的表现。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无论是来自自身的,还是来自外界的,都会令你烦闷不堪。聪明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必然会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地克服重重障碍,在逆境中发展壮大。

“大度能忍,方为智者本色。”在生活中,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容人肚量,是很难容忍别人的缺点及对自己某些利益的损伤的。若是对于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对自己造成许多损失,轻则失去朋友,重则成众矢之的,将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为人处世应遵循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为小节而义愤填膺,如此,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罗明下岗后,从事销售工作。有一个朋友问过罗明关于销售中“扫楼”的事情。那个朋友阴阳怪气地“关心”道:“‘扫楼’是不是很威风,一层一层,挨门逐户,就像鬼子进村扫荡一样?”罗明听完这番话,内心真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往事不堪回首,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扫楼”之初的那种狼狈和艰辛。他曾经精确地统计过,他“扫楼”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内跑了10栋写字楼,“扫”了72家公司,感觉身体像散了架一样,腿和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别说走路,挪动一下都很困难。那天晚上,他坐电梯从楼上下来,在电梯间里,他感到自己的胃正在一阵阵痉挛、抽搐、恶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找个清静的地方大吐一场。

虽然销售工作如此辛苦,且遭人白眼,但是他坚持住了,并且积极的从中寻找到诀窍。2004年年初,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销售公司。当年那位对罗明表示“关心”的朋友,也不得不对他深表佩服。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

不要在不值得耗费心神的地方过多地去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些话就当耳旁风好了。此外,即使在形势不利于己的时候也不要浪费时间去硬拼硬打,那样做有可能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也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损伤惨重。在这种时候先“退一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机会,从而可以“前进十步”。

真正的智者总能分清不同的情境,进而采取不同的处世态度。当自己处于弱势时,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才能避开强者的锋芒,保存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这时候,他们就是真正的强者了。

退一进二的法则同样适用于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如果你是对的,你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接受,那么最好试着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技巧达到目的。退一步实际上可以让你进两步,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战术。

在说服对方之前先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做到,然而这确实会有助于使对方就范。

从卡耐基住的地方,只需步行一分钟,就可到达一片森林。春天,黑草莓丛的花白白一片,松鼠在林间筑巢育子,马草长到高过马头。这块没有被破坏的地方,叫做森林公园。卡耐基常常带雷斯到公园散步,这只小波士顿斗牛犬,和善而不伤人。因为在公园里很少碰到人,卡耐基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里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这位警察迫不及待地表现出他的权威。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申斥道,“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

“是的,我知道,”卡耐基轻柔地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你不认为!你不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但下回再让我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的话,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

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照办。

他的确照办了——而且是好几回。可是雷斯不喜欢戴口罩,卡耐基决定碰碰运气。事情很顺利,但好运不长。一天下午,雷斯跑在前头,直向那位警察冲去。

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住我了。我有罪,我没有借口,没有托词了。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的。”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卡耐基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样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生活中或是职场上,一味前进并非唯一的做事标准,适时的忍耐和退让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争取到最后的胜利有益无害。要知道,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防守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暂时退却,忍住一时的欲望,才能养精蓄锐,鼓足力量,后退之后的前进将是更快、更有效、更有力的。欲速则不达,退一步才能进十步,就是这个道理。

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他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问题是,当弱者以破釜沉舟之心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忍耐,因为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低头的策略

无论是谁,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都要善于忍耐,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作无谓牺牲,不如在逆境中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

第3章 低下头,舍非常之舍就能得非常之得

生命的旅途常常会有挫折,会有苦难,30岁前的年轻人需要一种心态——放下。人,必须懂得及时放下,放下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图却不能令人再进步的东西;人,必须鼓起勇气,不断学习,才能开创出生命的另一高峰。为了熊掌,我们可以放下鱼;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可以放下逍遥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我们可以放下金钱;为了庄严的真理,我们可以放下利禄乃至生命。我们应保留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要、最纯粹的部分,而放下那些牵挂与累赘。

得之非幸事,失之亦非祸事

很多年轻人把得失看得很重,30岁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过了30岁,就会逐渐地把一切都看淡了。

犹太人有段谚语很有意思: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折断你的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扭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从前有个国王喜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节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召来智慧大臣,征询他们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到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却不料祸不单行,又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祭献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的部族的律例,祭献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遭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祭献。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所说,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放出,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象,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今天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我们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一个人不可能毫无失去就能完全拥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有时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有时失去让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也因此,这样的获得和存在会更让人珍惜。

如果我们失去了太阳的照耀,还有星星和月亮的拥抱;如果我们失去了山的磅礴雄伟,还有海的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失去了金钱的享受,还有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如果我们失去了权利,还有人性的纯朴;如果我们失去了雨露的滋润,还有江河的灌溉;如果我们失去了生命,还能和大地亲吻,在微笑中笑看新生命的诞生……

生活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失去反而变得更完美。失去了,我们还可以争取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还可以去发现新的更好的。当我们失去爱人,别忘了还有夏天的热烈,可以让我们再次寻找;当我们失去爱心,别忘了还有春天的温馨,而春天还能让我们找回那颗爱之心;当我们失去了希望,别忘了去秋天的收获中寻觅;当我们失去意志,别忘了还有冬天的坚韧让我们锤炼……

低头的策略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拥有与失去,凡事看得淡一点,知足常乐,会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愉快,如果太贪心,总想得到很多又无法面对失去,那终究会成为一种生活的负荷与累赘,让你疲惫不堪而逐渐失去人生的乐趣。既然这样,那么,让我们还是选择平静与淡泊吧,好好珍惜自己拥有的,正确面对已经失去的,给自己一份快乐的好心情、好生活。

换个角度看得失,豁然开朗

小李从小生活在一个环境很好的家庭,备受父母宠爱。后来考上了大学,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也没费什么周折,进了一家大型企业。那年,他还不到30岁,尚是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满怀希望和信心地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让他始料未及:单位的人际关系非常复杂,而他却是那么单纯,甚至有些天真,他说话做事都率性而为,不懂得收敛。渐渐地,他听到了一些议论,说他年轻气盛,做事毛糙等。从小就养尊处优惯了的他,那一段日子很是沮丧。

他回家把在单位遇到的种种不愉快说给父亲听。他的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双腿,那个人的朋友和亲戚都来慰问,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他却回答道:“这事的确很糟糕。但是,我却保存下了性命,并且我可以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原来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以前我却从未有这样清醒的认识。现在,你们看,我不是一样顺畅地呼吸,一样欣赏天边的云朵和路边的野花?我失去的只是双腿,但却得到了比以前更加珍贵的生命。”

父亲说:“这个遭遇车祸的人是个智者,他知道失去了双腿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哪怕再痛苦也改变不了。所以,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一件事情,他能够找到积极的那一面。”他的父亲顿了顿,接着说,“和同事之间相处得不愉快,作为一个刚刚走上社会的新人来说也是正常的。单位毕竟不是家庭,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你应该换个角度,把这种不愉快看作是对自己的砥砺,通过这种磨炼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你现在所面临的境况,恰恰是你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父亲的一番话让他豁然开朗。回到单位之后,每当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想,换个角度,这是一件好事情,它至少说明我有不足甚至不对的地方,我得改正自己。如果确实不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气恼,而是想,换个角度,说明别人对我的要求比较高,我得加把劲儿。同样的一件事情,过去给他带来的是烦恼、苦闷,而现在带给他的,则是积极向上的动力。

有时绝望孕育着希望!失去意味着新收获的来临!当你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不要放弃,不要以为迎接自己的就是失去,要拿出自己的平常心,也许换个角度,就跨越了得与失的界限。

世上万物,生命最为宝贵,人生的乐趣在于奋斗和创造中,在于不断克服困难前进的过程,它使人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人充分享受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断战胜神秘而广大无际的宇宙的能力的自豪,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进取心。金钱、地位、荣耀和物质享受虽然能满足一时的心理和口腹享受,却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和思想的苍白。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人类贪欲自私的弱点,告诫世人要千万注意,不要因争名逐利而丧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顺应自然,知足知止,要知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物极必反,过分的爱惜会导致极大的耗费,过多的敛取必定导致重大的损失,盛极而衰,是历史所证明了的。所以,在名与利、得与失上,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的生命、名声、利益才“可以长久”。

我们可以这样想想:

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

丢了东西的人说:折财免灾。

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卸任的官员说:无官一身轻。

生不逢时的人常常用阿Q的话说:先前比你阔多了。

没钱人的太太说:男人有钱就变坏。

惧内的丈夫说:有人管着好呀,啥事都不用操心。

夫不下厨,妻跟人说:整天围着锅台转的男人没出息。

住在顶楼的说:顶楼好啊,上下楼锻炼身体,空气新鲜,还不受人骚扰。

住在一楼的人说:一楼好啊,出入方便,省得爬楼梯,怪累的。

被老板炒了鱿鱼,他对人说:我把老板炒了。

低头的策略

倘若你的心境因凡尘变得支离破碎,请别消极,请尝试站在新的角度,以一颗积极健全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轻松、愉悦地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先予后取,把人情储蓄起来

“吃人家的嘴短”,一旦接受了人家的好处,再拒绝起人家的请求,就不那么好意思开口了。办事高手通常运用这一方法,屡试不爽。在求人办事时,年轻人可以采用先予后取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不吃这一套。如果你是经商者,就更要学会这一招。

相信每一个生意人都不会去做亏本生意。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赚不了钱就干脆别做生意。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

不过,在聪明的经商者看来,有时候做些亏本生意,也能赚大钱。不能要求每一笔生意都赚钱。我们通常所说的“欲取先予”就体现了这么一个道理。在商战中,要使顾客上门购买商品,乐于掏腰包,首先要慷慨地给予顾客一系列的免费服务,营造出一个打动顾客、提高顾客满意度、刺激顾客消费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先予后取”当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盲目蛮干。欲取先予的成功,是需要先决条件的。

首先,要准确地摸准市场的脉搏,了解市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决策。

其次,要当机立断,抓住机遇。

最后,对“先予后取”的对方,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先予后取”的招数,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例如,顾客购物,营业员先给他一个“笑脸相迎”,服务得殷勤周到,“上帝”就不会吝啬钱财;购物的环境高雅整洁,井然有序,“衣食父母”就乐于光顾;货物价廉物美,顾客就会盈门。商人们如果只是贪婪地把眼睛盯住“上帝”的钱包,赤裸裸地想要掏空他的口袋,那必然会适得其反。

中国大陆有一个富豪曾经待过业,到处干临时工,洗碗打杂,烧锅炉,什么都干过。他是如何发迹变富的呢?善用“欲取先予”之术,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在日本,这个富豪从报上看到“101毛发再生精”风靡海外的消息,当即感到机会来了,立即返回北京,谋求取得“101”在日本的经销代理权。可是他的努力最初并未见效,厂方以无货为由,拒他于门外。但他并不灰心,想尽各种办法接近“101”的发明者赵章光,当了解到他们厂里职工上下班交通有问题时,他当即表示,愿意无偿提供一部大客车和一辆轿车。一个月后,他如约将一部日本豪华客车和一辆德国造的奔驰轿车捐赠给了厂方。于是,他成了赵章光的挚友,顺利地取得了“101”在日本的经销权。赵章光给他的价格特别优惠,每瓶10美元,而在日本,每瓶卖80美元,还是供不应求。日本人对这种大陆来的使毛发再生的神奇魔药,崇拜得“五体投地”,发疯地抢购。他用飞机把“101”从大陆成批地运到日本,滚滚财富也就源源不断地进了他的口袋。

欲取先予,这是大智者所为,应该说,这一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实际操作起来,则见出水平的高下。许多人都是因为究竟能否“取”到而拿不定主意,终于因畏畏缩缩舍不得先“予”而错过了发财的机会。

人情是一笔银行存款,你存进去得多,能取出来的就多,存得少,能取出来的就少。有了人情就好办事。如果你平时多储蓄“人情”,善于制造“人情债”,就能让对方知恩图报,心甘情愿地帮你办事。

中国人重人情、讲面子,“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聪明人运用这一战术,“糖衣炮弹”一出手,往往一发命中,而且百试百灵。

其实,有时给别人一些小的恩惠和人情对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并不费多少力气,可是对别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必要时他会舍命来报答你。士为知己者死,是因为他欠下了一笔永远也还不完的人情债。

公元前239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秦国对他很不友好,太子丹对此怀恨在心,偷偷逃回燕国,于是秦国派大军向燕国兴师问罪。太子丹势单力薄,难以与秦兵对阵,为报国仇私恨,他广招天下勇士,去刺杀秦王。

荆轲是当时有名的勇士,太子丹把他请到家里,像招待贵客一样,对荆轲照顾得无微不至。后来,又对逃到燕国来的秦国叛将樊於期以礼相待,奉为上宾。两人对太子丹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太子丹报仇雪恨。

荆轲虽力敌万钧,勇猛异常,但秦廷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且有精兵护卫,接近秦王难于上青天。于是,荆轲就说服樊於期用人头骗取秦王的信任,樊於期依计而行。

此后,便有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试想,如果太子丹不对荆轲和樊於期如此礼遇,他们可能为他豁出性命刺杀秦王吗?当然,我们处于现代社会,再也不会出现诸侯相争时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带有血腥味的君与士的交往关系,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原则没有变。因此,往自己的人情账户里多充值还是必需的。

低头的策略

在求朋友办事时,尤其是一些交情不太深厚的朋友,不妨先给他点甜头,让对方高兴或欠你一个人情,这样他就会全力帮助你了。

是取还是舍,拿捏好这个分寸

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我们愿意,而且应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某些情况下,许多事情是我们所必须做的。哪怕是一生只能做一次,哪怕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们都必须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这些事大到国难当头为国捐躯,小到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与此相反,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我们不必,而且不该做的事。同时,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有些事情即使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干。比如,出卖国家或朋友。

自然,也有许多我们可求也该求的东西,有许多我们不可求也不该求的东西。因此,对于30岁前的年轻人来说,很有必要在这里作出选择。

1948年,朱自清的胃病越来越严重。这天,朱自清正在家里躺着,吴晗来到他家,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书。朱自清看了,不说话,只是颤颤地提起笔,在宣言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到两个月,朱自清便因病逝世了。

朱自清的胃病,对食品是必须严格选择的,在那时候面粉是不可多得的好食品,如果他不签字,别人也能理解,但他还是签了,虽然他的死并不一定仅仅因为这些。我们可以想象,他忍受不了美国面粉的侮辱性,却忍受了病痛的剧烈折磨,这显然是他自己的选择。

亚圣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如此而已。我所不要的东西,既包括我们不该要的东西,也包括我们不必要的东西。不该要的东西不要,比如,来路不明的不义之财;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要,比如,脱离实际的浮名虚荣。不该要不必要的东西,如果要了,人就变成了外物的奴隶,本来受人驱遣被人役使的外物便转而控制了我们。更有甚者,贪小利而忘大义,派生出不满的欲壑,长成吞象的蛇心,最终会一个跟头栽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相同的道理,不干我所不干的事。干不可以干的事,往往会损害别人,会被千夫所指,会受制裁。即使不受制裁,稍有良知,也会日不安夜不宁,问心有愧;良知即便全失,也免不了担惊受怕,饮食难甘,夜不成寐。干不愿干的事,就必须勉强自己,甚至要强迫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也无法尽心竭力,虽是举手之劳,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事情干不好不说,严重的还会因此扭曲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最终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

话又说回来,不要自己不要的东西,不干自己不干的事,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现在有人正巴巴地送了礼来,要还是不要,就可能十分地伤神费心。这里,不但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取舍,同时还有人情面子、人际关系的考虑。说到底,我们都是凡人,是凡人就难以超凡入圣。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则。

做人的原则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那么,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时时事事都要受到社会公认的法律和道德等准则的约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做人要有原则,但这些原则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需求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法律和道德等准则会有所不同,这个时期这样做可能是对的,而同样的做法放在另一个时期就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那么,做人的原则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做人要有原则,但还应当考虑到原则与发展的关系。有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并且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们在遵守做人的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使自己的做人原则时刻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不要让原则束缚和禁锢自己的思想。

低头的策略

是取还是舍,关键在于我们自身。一句话,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只要来得正,黄金美玉不嫌重;来路不正,一瓢一饮也不轻。

第4章 低头人生,不妨“糊涂”过

人们总是想做聪明一方,而不愿成为糊涂之人,尤其是30岁前的年轻人,总是刻意表现出自己方方面面的聪明,殊不知,很多时候,糊涂也正是聪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大智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过于表现自己的聪明,不妨适当地糊涂些。 Y7WKPIlnM5ZjRQoPFxidwIiILgv9uPE3YmKmJbPHuuIZI/w0ZYH/Pg28zSltJQ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