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会做人2

1.关心自己的婚姻

美好的婚姻和家庭不单是从选择伴侣中得来,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而获得。许多人常怀着错误的观念,等待配偶顺从自己,而从未想过自己也有调适的责任。另外一种错误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抱着“合不来就离婚”的观念。这两种心态,都缺乏积极争取圆满婚姻的信念,所以多少要影响其婚姻幸福。一个人要想和自己的配偶圆满好合,一定要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关心。有意去改善它、培养它,才可能获得好的婚姻生活。

2.情意交流

夫妇间的情意必须交流。许多琴瑟失调的夫妇,都是由于不能沟通情意而引起的。沟通必须是和谐的、双向的、互相接受、互相尊敬的。沟通不只透过语言来沟通,也透过表情、行动、姿势等来沟通。就其重要性而言,有时表情、行动及姿势等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来得更重要。夫妻间的沟通必须是真诚的交谈,是和气的对话;可以在茶余饭后聊天中沟通,也可以在散步中倾谈。在情意交流中,最重要的是倾听对方的意见,真诚的表示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说话,就表示自己能接受对方的意见,能和气地表示意见,也容易被对方接受。

3.消除纠纷

夫妻两人对事物免不了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为了不同的意见或一时的急躁,而吵得面红耳赤,对彼此都有损无益。它不但影响心情,还会引起疾病,如高血压、头痛、失眠等。因此,夫妇之间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如果发生争吵,彼此都有消弭它的责任。

以下介绍几种避免争吵的原则:

要注意谁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了解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因为对方不了解你而生气争吵;

不要把对方的事当做自己的事,避免唠叨,重要的事予以重视,小事最好一笑置之;

对方没有理由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你的意见,接受的过程是了解,了解需要时间作冷静的讨论;

对方坚持己见时多说自己的感受,少作责备与批评,引起争吵时,应及时停止,立即控制;

暂时放下不谈,可以防止争吵的爆发;

你正想发脾气时,记着向对方接近,握着对方的手,放低声调,自然会使气氛改变,恢复平静;

快动肝火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明天我再好好地臭骂你!”这样容易把一时的气愤忍住,明天事过境迁,自然重归于好,那时你想大动肝火也动不来。

4.放下不合理的欲求

人是不会餍足的,某些欲求得到满足,新的欲求就进一步出现。婚姻关系中,对配偶的要求也是一样。有的人把自己的婚姻,拿来跟别人比较,在配偶面前赞美别人的美满恩爱,羡慕别人的成就或温柔体贴,到头来只是伤了彼此的自尊,破坏自家的和气。羡慕别人的恩爱,埋怨自己的福薄,并不能提升自己婚姻的幸福程度。事实上,每一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特质,这是不能相互比较的。别人家的优点抄袭不得,更不可能勉强模仿。美满婚姻的唯一之道是相互尊重与鼓励,从不断适应与改进中,学会互相欣赏优点,互相体谅与包容缺点。

婚姻甘苦在人为,真的关心自己的婚姻,就得主动改正和适应。使婚姻真正快乐的是彼此欣赏和爱护对方的特质。弗洛斯特曾说:“我们对万物之爱,是爱其本来面目。”如果我们不把对方变为自己的从属,期待他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而是彼此接受,那才是真爱。

珍惜你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有关家庭的名言警句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1.家庭是事业的基础和核心

大多数成功人士在谈及自己的成功秘诀时都不忘提及自己的家庭。很多人都认为人一生最终最大的幸福、归宿、成就感和精神动力就是家庭幸福。不善经营家庭的人,往往不善经营事业。家庭是你必须回去,也必定接纳你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像家那么具有奉献性。我们在很多旅馆里都会看到“给你家的感觉”这样的广告。

马志尼曾说过“家庭是心的国度”,也有人说“在家中感到快乐是所有野心的终极结束”。

很多人都以家庭和事业相冲突为借口来否定婚姻。他们总是说先立业后成家,好像这是两个完全无法同时进行的事情。他们完全没看到两者相互促进的一面。

2.把企业和家庭都装在心中

在IT行业的新贵奚祖强的办公桌上摆着两幅彩色照片——他的两个儿子。在谈到人生目标时,他一再强调“我的家庭才是第一位的,再怎么忙,我也会顾家。”他日常工作特别忙,应酬很多,但即使工作很多,也是每天在家吃晚饭,和家人聊天。他认为没有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也是不圆满的。

3.让家庭成为你永久的港湾

信息产业的宠儿黄培才30出头就已经当了CEO,学了企业管理,有10多年的软件企业工作经验和5年的管理经验。他在谈及婚姻的时候一脸的幸福,很郑重地说自己很重视家庭,把家作为休息的港湾,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一个在社会上顶天立地的男儿,没有美满的婚姻,他的成功也少了一丝亮色;

一个巾帼英雄,没有一个知心的爱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一个温馨浪漫、尽享天伦之乐的家庭里,诚实是家庭的建筑师,整洁是家庭的装饰工,情爱是家庭的温暖器,欢乐是家庭的照明灯,勤奋是家庭的通风口。珍惜你的家庭吧!

珍惜你的工作

你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曾经严肃地指出:“我觉得,那么躺着过日子,是会无聊得使自己不像活着的。我总这样想,与其不工作而多活几年,倒不如赶快工作少活几年的好,因为结果还是一样,多活几年也是白白的。”

在工作时,最重要的是充满珍惜感而不是环境。毫无疑问,工作环境要让人适应才行,然而工作环境再好,在那里工作的人没有意愿,环境再好也是白搭。

有珍惜眼前工作的心态,人的工作意愿自会产生,上进心自会更旺盛,也会更脚踏实地,注意力也会更集中。有一位焦庄老先生,他原来在一家监理公司工作,退休后在家待不住,经朋友介绍后,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工程总队二大队当质检顾问,亲戚朋友都担心他的体力、精力是否能吃得消。令人兴奋的是,焦老先生每天都按时骑车上下班,神采奕奕,大有“返老还童”之感。有晚辈跟他开玩笑,问他有何灵丹妙药使自己青春焕发。老先生笑着说:“是工作,当顾问就得接受无休止的挑战,使命感让我发现自己居然有这样的天赋。”在人的生命中,抛弃一切,只专心去追求某一个机会是很重要的,在追求的过程中,会使自己的工作观更加坚固。

高尔基曾说过:

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

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努力工作,工作也给了他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他真正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他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张小五有一阵子待业在家,早上10点多还赖在床上,可仍不时地叫头疼,那么健壮的他,稍不注意就会生小病。现在他找到一份在出版社搞发行的工作,一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却精力充沛,无病无痛。他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工作才是治疗年轻人所有疾病和痛苦的灵丹妙药。”

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展示、理想的所在。所以,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解那个人。因此,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你不能决定自己的寿命,但你可以保证生命的质量;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知道自己没有辜负今天,因为你还工作着。工作是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工作使自己的热情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是人生的一半,而人生的另一半也是工作。

珍惜你的福分

《唐语林》中有两则吃饼的故事。

唐太宗大宴群臣,宇文士及割肉,割完之后,用面饼揩手上的肉汁,太宗不做声,眼睛斜视着他。不知是这位宇文士及有节俭的习惯还是因为感觉到芒刺在背,总之是不动声色地用饼揩好手,然后从容地把这块饼吃下去了。那一边太宗也松了一口气。到了唐玄宗这一辈,国家已经很富裕,宠妃还享用万里飞骑送来的荔枝,但他本人却也很舍不得一块饼。这一回割肉的是太子李亨,他也用饼擦手上的肉汁,玄宗也一直盯着他看,大不高兴。太子慢慢地举起大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玄宗非常高兴,对太子说:“福当如是爱惜。”“福”在古代是指祭神的酒肉,也泛指食物。中国语言中有“惜福”一词,就是从爱惜粮食这个意思上来的。

为人处世,应有勤劳节俭、冰清玉洁的操行。也只有勤俭,才能永保廉洁;只有冰清玉洁的操行,才能长久处世。守住节俭并依此修持,贫穷时可以独善其身,富贵时可以兼济天下。守住了勤俭,就足以为万世师表。勤就不缺乏财物,俭就知道节余;劳就能进益,节就能知足,这是古代人惜福的方法。在勤、劳、节、俭中,俭是首要的。

宋史记载:宋代的永宁公主,曾经以一身豪华的高贵打扮来拜见皇上,皇上说:“从今以后不要这样打扮了。”公主笑着说:“这又能花费多少钱?”皇上说:“作为皇帝的女儿都如此奢华,宫廷里必然效仿起来。宫里人人都绫罗绸缎,京城市面上的高档服装价格就会抬高。京城里的高档服装价格太高了,百姓们必然追求利益。你生长在富贵的家庭里,应该知道珍惜福分,不能生出不好的念头来。”

人生福禄,都有定数。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俭为宝贝。并不只是生活中应该懂得节俭的道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懂得节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吃喝上节俭,可以养护脾胃;在嗜好上节俭,可以集中精力;在语言上节俭,可以调养气息;在应酬上节俭,可以养身安神;在思虑上节俭,可以少生烦恼;在欲望上节俭,可以清心养德。凡事减省一分,便增益一分。这虽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为处世之道。

俗话说,身在福中要知福。知道自己现在过着一种不愁衣食的生活,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不要小看这福分,不要浪费这福分。一方面要知足,一方面仍要尽量节俭。这样才不会养成奢靡颓放的习惯,日后才可以有足够的准备去应付各种不同等级的生活。

俗话说:“多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对经历过艰苦的人来说,尽管现在生活富裕,但仍应念念不忘过去的艰苦困难的日子。这样,做人才可以知足,才可以安分,才可以不敢松懈地继续努力,也才可以保住既有的财富。

旧时,许多长辈告诫子女们说:“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定的福分。如果你小时候把福分享用光了,老的时候就会穷苦。”这句教诲对今天的每个人都适用。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福分,慢慢享用,不要挥霍。“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年轻时候苦一点,年纪大的时候,就多一点享福的可能。至低限度,俭朴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人有多一点力量去适应各种环境。

做人的智慧

人生的幸福不是一味追求得来的。虽然说没有努力就没有幸福,但不懂得惜福,到手的福气也是会流逝的。不懂得珍惜自己,不愿活出自己生活意义的人,即使有了偌大的财富,也是空虚不实的。

主动适应: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一个年轻人因受不了妻子近来变得忧郁、沮丧,常为一些小事对他吵吵嚷嚷,甚至打骂孩子。他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躲到办公室,不想回家。

有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见他这样,就问他最近是否与妻子争吵过,年轻人回答说:“为装饰房间争吵过。我爱好艺术,远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们特别为卧室的颜色大吵了一架,我想漆的颜色,她就是不同意,我也不肯让步。”

长者又问:“如果她说你的办公室布置得不好,把它重新布置一遍,你又如何想呢?”“我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青年回答说。

长者却解释说:“办公室是你的权力范围,而家庭以及家里的东西则是你妻子的权力范围,若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厨房,那她就会和你刚才一样感觉受到侵犯似的。在布置住房上,双方意见一致最好,不能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她,要商量,妻子应该有否决权。”

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一位长者开导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错了,我不该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现在我想通了,你喜欢怎样布置房间就怎样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随你的便吧。”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言归于好。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能归于失败。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么徽菜或粤菜以及川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人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适应环境和适应别人多么重要。

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适应不是牵就

牵就,也作“迁就”和“适应”,是我们说话和行文时常用的两个词儿,含义颇有些类似之处;但是,一仔细琢磨,二者间实有差别,而且是原则性的差别。

根据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注“牵就”为“迁就”和“牵强附会”。注“迁就”为“将就别人”,举的例是:“坚持原则,不能迁就。”注“将就”为“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举的例是“衣服稍微小一点,你将就着穿吧!”注“适应”为“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举的例子是“适应环境”。“迁就”这个词儿,古书上也有,《辞源》注为“舍此取彼,委曲求合”。

二者含义有类似之处,《现代汉语词典》注“将就”一词时就使用了“适应”一词。

词典的解释,虽然头绪颇有点乱,但是归纳起来,“牵就(迁就)”和“适应”这两个词儿的含义还是清楚的。“牵就”的宾语往往是不很令人愉快、令人满意的事情。在平常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本来是不能或者不想去做的。极而言之,有些事情甚至是违反原则的,违反做人的道德的,当然完全是不能去做的。但是,迫于自己无法掌握的形势,或者出于利己的私心,或者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非做不行,有时候甚至昧着自己的良心,自己也会感到痛苦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与“牵就”是不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常使用“适应”这个词儿的。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习而不察。沈从文先生写过一本《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汪曾祺先生的“代序:沈从文转业之谜”中有一段话说:“一切终得变,沈先生是竭力想适应这种‘变’的。”这种“变”,指的是解放。沈先生写信给人说:“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的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沈从文先生这个“适应”,是以“进步原则”来适应新社会的。这个“适应”是困难的,但是正确的。我们很多人在解放初期都有类似的经验。

再拿来同“牵就”一比较,两个词儿的不同之处立即可见。“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予以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

一句话,做人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与人融洽相处

社交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活内容。善于社交的人在社会上广受欢迎,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比别人小得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地提高。正如美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可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时代里,却有许多人不懂得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

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老人家,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

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

年轻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

老太太叹口气,说:“小伙子,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

年轻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

过了一会儿,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她。

这位姑娘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太太面露笑容,说:“姑娘,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也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即使赚钱不多,也很满足,因为他能从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报酬。

以下是与人友好相处的几个方法:

1.要注意把握和控制自己

放下自己清高的架子,这样才能和别人融合到一起。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总是在“主动”中才能深化的。所谓主动,就是你主动接近别人,别人才会愿意接近你;你自恃清高,孤芳自赏,别人也不愿意接近你,甚至会对你产生反感。

2.不要过于封闭自己

要和别人多进行一些思想上、学习上的交流,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观点、意见告诉别人,进行探讨。你要知道,知心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人敞开心扉,别人也会对你敞开心扉,才会互相了解,才会发展友谊。

3.要多一些宽容

你在宽容别人身上缺点的同时,应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古人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友谊。

方法四,要发展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

对别人所共同关心的话题留心注意,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你会得到别人的赞誉。

避免无谓的争论

罗斯福总统对于他的反对者,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妙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于是他会施出一种诱惑的手段来,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

这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的人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他们第一步是“避免争论”,他们的策略是以“迎合别人的意志”及“免除反对意见”来打动人的。

巴特尔与一位政府稽查员因为一项1万元的账单引发的问题争辩了一个小时之久。巴特尔声称这笔1万元的款项确实是一笔死账,永远收不回来,当然不应该纳税。“死账?胡说!”稽查员反对说,“那也必须纳税。”

看着稽查员冷淡、傲慢而且固执的神态,巴特尔意识到争辩得越久、越激烈,这位稽查员可能越顽固,他决定避免争论,改变话题,给他一些赞赏。

于是,巴特尔真诚地对这个稽查员说:“我想这件事情与你必须作出的决定相比,应该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曾经研究过税收的问题,但我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而你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得到的,我有时愿意从事像你这样的工作,这种工作可以教会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巴特尔的话,那个稽查员从椅子上挺起身来,讲了很多关于他的工作的话,以及他所发现的巧妙舞弊的方法。他的声调渐渐地变为友善,片刻之后他又讲起他的孩子来。当他走的时候,他告诉巴特尔要再考虑那个问题,在几天之内,给他答复。3天之后,他到巴特尔的办公室里告诉他,他已经决定按照所填报的税目办理。

当你碰到了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应当先自己打算着:“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无关大局的范围中让步呢?”为使人家顺从你的意见,应当尽量作出“小的让步”,有时,为了避免这种反对,甚至还可以将你的主见暂时收回一下。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主要意见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还是把这问题延缓下去,不必立求解决,这一方面使对方得到重新考虑的机会,一方面使你自己也有重新决策的机会。

喜欢争论的人,表示他自尊自大。避免跟人争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你都礼貌地回答他,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是避免争论。你的心中只需记住:用爱心解仇,仇可立即解除;以恨止怨,怨必更深。

改变你自己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体谅和适应。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矛盾到和谐的过程,痛苦过后,你会获得进步。

必要的修养是做人所必需的。举例来说,如你为了让别人能够听到你的声音,刻意提高说话的音调。这时候为了避免对方的误会,以为你在生他们的气,你可以先简单地说明这么大声吼的原因,并为此事先道歉。人们可能因为你不适应的举止而迁怒于你,但会因为你彬彬有礼的态度而原谅你。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捉住杀了。第二天,又一只公鸡起来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捉住杀了。这样的情形,一连持续了五天,这个人连续杀了五只公鸡。

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

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省事。”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

于是那人一直保持杀鸡的习惯。

往往自己目前只要作出一点点让步就可解决的矛盾,却要在将来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先天的缺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我修养找补回来。只要你愿意改变自己,你就一定做得到。

第一,不要太执著,执著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第二,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第三,不能只为自己而活,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常想想别人,才能为人所接纳。

第四,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要让欢乐、喜悦长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做人的智慧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放低姿态:做人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还要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疼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呆愚。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要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你的长处短处被别人看透,就容易被别人操纵。相反,采取低姿态能得到信任。屈尊、低头是一种守弱用柔、一种权衡,更是一种智慧。

低头的好处

人在一生总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处境。顺风好行船,逆境难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难做人。但历数中外得大成之人,无不是善处逆境和善待位卑的智者。他们能伸能屈、能俯能仰,从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高贵、更显赫。特别是在屈尊和低就于人的时候,更能显示出低姿态做人的风范。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做人姿态方面来说,人在屋檐下,有时要低头。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和范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都是低的!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这种情形在所有人的一生当中几乎都出现过,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好好做些调整了。

人在屋檐下,有时要低头的好处有这样几条:

第一,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

第二,不会因为自尊自大而招嫉恨以致成为被人打击的目标。

第三,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执意要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四,为不忍屈就而离开“屋檐”下。离开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去哪里必须考虑,而且离开后想再回来就不容易了。

第五,在“屋檐”下待久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人。

总而言之,“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一种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抵触和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是为了把不利环境转化成有利环境。

低头不是逆来顺受

该低头时就低头,不是逆来顺受和甘受屈辱与压迫,而是你具有对世态炎凉的感知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在历史上,各种斗争,极其复杂,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三国初,曹操想请司马懿出来帮他,司马懿见形势还不明朗,便推说自己病了。曹操派人前去打探,见司马懿整天卧床不起,只好作罢。后来曹操势力大了,司马懿还是出来做了官。曹操死后,传位给曹丕,曹丕死后,又传给曹睿,曹睿死后又传给8岁的曹芒,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他。曹爽独断专行,司马懿失去了实权。这时候司马懿意识到了危险,便又称病在家,什么事也不管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病重,自然高兴,但也不无怀疑,便派了一个叫李胜的人去察看。李胜来到司马懿家里,只见一个婢女正在给司马懿喂粥,司马懿的胡子、衣襟上洒满了粥。看见李胜,他装聋作哑,唠唠叨叨地说了一通废话。

李胜果然被骗住了,回去告诉曹爽,说司马懿那老头子只剩一口气了。曹爽放下了一块心病,更加独断专行。但司马懿的夺权计划却在秘密进行。魏嘉平元年,司马懿集结几千名精兵,迅速占领了都城,假借皇太后命令,罢免了曹爽的兵权。曹爽交出兵权后被软禁起来,不久又以谋反罪被诛杀。至此,曹魏政权落到司马懿的手里。

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善于低头的人。司马懿想夺取天下,但他绝不贸然行事,第一次装病是伺机而动,第二次装病是“示弱”以保护自己。两次低头,终于取得司马氏的西晋政权。

低头不是消极避世

该低头时就低头,是对利益的权衡所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不去抗争,是你知晓这现实世界里充斥着辩证的法则,还需讲究一些为人的技巧。有道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捕,弭弭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有时候,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不与人一般见识,方显你大度宽容。况且,低头方能奋力前行,比如顶风爬坡,比如逆水行舟。该低头时肯低头,是“绵里藏针”,到头来还是会“仰首向天笑”的。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的隋炀帝杨广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低头是对现实的积极反应

人们对现实的适应性,多半有三种表现:一是“不懂”,可能生出闹剧;二是“不去”,可能演出悲剧;三是“该低头时就低头”,有可能变出活剧。人的一生没有纯粹的喜剧。尤其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纵然人的“自我”更加被承认,但各链环之间的咬合也更加奥妙,该低头时不低头,怎能不损伤人际关系、破坏生存环境?一只硌牙的青苹果到哪里去找寻市场?要是你我硬要充当最后的骑士,那么就“人在屋檐下,永远别低头”;如果你我要学会生存,那么就“人在屋檐下,该低头时就低头”。

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练、苦钻,成为数万人的港口里响当当的技术“大师”,进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不少人下岗,其中不乏大专、大学学历者,而许振超以一个初中生的学历,硬是靠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绝活儿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员工楷模。

所以,做人必须勤学苦练,培养自己的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别人的重视和肯定。

低头是为了抬头

许多有抱负的人都忽略了积少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鸣惊人,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开始晚的、比他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有一个人学的是法律,却热衷于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可是,他的朋友从没有看见他去尝试那些可以进入影剧界的机会。于是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试试看呢?”

那个人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三十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做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我要等什么时候有大公司找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合适的,我一去,就会录用,那才可以一鸣惊人。”

可是,像这样幸运的人能有几个?于是,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大,而他的愿望仍止于是个愿望。只因他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单是对自己那无法实现的愿望焦急慨叹是没有用的。要想达到目的,必须从头开始,低头拉车,抬头看路。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正如爬山,你只好低着头,认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当的辛劳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见你已经克服了多少困难,走过来多少险路。这样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会累积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标的成功。最终的目标不是转眼之间就可以达到,在未付出辛劳艰苦和屈就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那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而唯有从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着目标进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古人说:“唯有低头,乃能出头。”种子如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止于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滋长成一株大树。

做人的智慧

深圳街头矗立着许多雕塑,在这些雕塑中有一头牛,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低着头。创作这座雕塑的艺术家其用意大概是:面对喧嚣的尘世、纷扰的人群,我们没必要表现出傲慢、怪异和过分张扬的样子,而应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融入人群当中,并始终把自己看做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

留有余地:把握做人的尺度

清朝名将曾国藩位高权重,趋炎附势的人很多。曾国藩对此一直淡然处之,既不因被人拍马而喜,也不因拍马过火而恼。他的一个手下对那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非常反感,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于是就在一次批阅文件时,将其中一位拍马的官员狠狠讽刺一番。曾国藩看过后对手下说,那些人本来就是靠这些来生存的,你这样做无疑是夺了他们的生存之道,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刁难你、报复你、置你于死地。

曾国藩的一番话让手下恍然大悟,进而冷汗淋漓!事物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你若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大,对方反馈给你的反作用力也大!这个道理对做人也适用。我们不去惹事,是非就会少很多。如果经常处在主动的状态去指责人,那么一定倍受关注,并因此成为众人指责的焦点。

人生下来就有其个性,后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处世教养等诸因素影响,有时难免表现出与他人的对立。对立双方,各执己见,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挂起来”,暂不解决,等时机成熟时,再着手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术。会做人的人,总能营造回旋的余地。

可方可圆,不偏不倚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乘风破浪,更快地驶向彼岸。那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呢?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告诫我们: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为了绚丽的人生,我们往往需要许多痛苦的妥协。

在复杂多变的旧中国,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他们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蔡尚思1935年写作《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欧阳予倩就告诫这位青年文学家:“秉笔的态度自然要严正,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评于叙述中呢?”他建议书名宜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最后,欧阳前辈感叹地说:“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这些知识分子在当时就是这样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问题的原则立场上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在方式方法和局部问题上委婉圆融,有所妥协。

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圆,那就沦为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一职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恪守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中庸之道更是做人的超级智慧。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视为贬义词,说它是“温吞水”、“和稀泥”,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误解、曲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唯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

中庸,说通俗一点,就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用《中庸》这本书里的话来说,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绩卓越,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专制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作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满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过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过坚船利炮的折磨,但是我们在与侵略者的搏击中炼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

我们的肩上承载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们的脚步迈向沉稳,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们本身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

一定不要走极端

有个自称专治驼背的医生,招牌上写着:无论你的背驼得像弓、像虾、像饭锅那样,我都能医治好!

有个驼背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他拿了两块木板,不给驼背开药方,也不给他吃药,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将另一块木板压在驼背的身上,然后用绳索绑紧,接着,便自己跳上板去,拼命乱踩一番。驼背连声呼叫求救,他也不理会。结果,驼背算是给弄直了,人也死了。驼背的儿子找这医生评理,这医生反而说:“我只管把他的驼背弄直,哪管他的死活!”

人们有时候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负面的情绪,是想要造成破坏,伤害别人,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父母会殴打小孩,让小孩感觉到身体的疼痛,以补偿大人心理的痛苦。他们同时也想要强迫小孩能对他们的权威和控制有即时而明显的反应,改变不当的行为。

但是,殴打小孩会造成孩子身体的痛苦和心里的怨恨,特别是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挫败感,而不是为了使小孩受教育时。随着小孩渐渐长大,父母有时必须改用其他方式控制他们的小孩子。正如一个海洋动物学家所说的,“我们不能让一只12000吨的杀人鲸躺在我们的膝上,殴打它,在它们做得不对时,我们只好改用其他方式训练它们。”

同样的,人们极端的宣泄行为通常只会增加双方的紧张压力和彼此的憎恨,把更大的反作用力加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能走极端。即使你再生气,再仇恨,也要有底线。

少说绝话多留余地

有一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有经验的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自己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1.做事方面

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在做人方面

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呢!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足球名宿贝利对世界杯的预言被各大媒体当作笑话,他也因此背上了“乌鸦嘴”的恶名,原因很简单,他自以为是直截了当的预测把他推上了绝境,以至于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有望夺冠之时,他也三缄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张带走了巴西队的好运气。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更是为他们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

谚语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十年”就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

掌握立身行事的度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的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的咸,一个人要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做人的平衡。

世间无论哪一种事物都有度,都要适度。过度便成稀罕,便成怪物,过度便不成其为它该是的东西,便不成体统。比如草就是草,即使是肥沃而无人践踏的荒地上的茅草,任其往高里长,大约也不过就是高过两米吧。而且无论如何,它的茎也仍然是纤细的,是可以随风倒伏的草茎。如果有一种草长得高可参天,粗可盈尺,那它大约是不该被叫做草,而该叫做别的什么的。

再比如常见的家鼠,就该是那么小模小样,再大也总不该大过一只壮猫去。正因为如此,家鼠虽是可恶,却也并不能使人害怕,除非这人本身就胆小如鼠。假使家鼠超常过度生长,壮大如一头小猪,那情形又该如何呢?恐怕见到的人多半会如见怪物,扭头便逃,甚至目瞪口呆,连逃跑都忘记了。

度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度使万物有序,使万物各有其实,各安其位,使世界成其为世界。它使我们居住于其中的这个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能各得其所,生生不息,变动不居而不失其本。这也正如因为鼠小而使猫成为它的天敌,草盖不过树去而使草和树能各自相安无事一样。

人事之中也无处不有度。人事之度调节了人伦关系,形成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保护了我们自己。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立身行事,都要想到这个度,都要有一个度,要做到适度。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担心禾苗不长,便去一根一根往高里拔,回家还喜滋滋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可是等到第二天再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蔫死了。天下种田人没有不希望禾苗尽快生长的,也没有不帮助禾苗生长的,这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自然是不错的,但他在做法上却违背了禾苗的自然生长规律,这也就是过分,因此他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助益,相反还落了个适得其反。

俗话说,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有毒的不吃,是因为吃了要死人;犯法的不做,是因为做了就要受制裁。这就是常理,违背了常理,就会失度,就会坏事,甚至好心做坏事,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同拦路抢劫或入室偷窃的坏人搏斗,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侵害,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已经制服了对方,使他失去了继续反抗和侵害的能力,还要在他致命的地方来两下,将其置于死地,这就是过分,法律上讲,叫“防卫过当”。因为按常理,只要制服了对方,也就算达到了目的,剩下的就是执法机关的事了。法律规定防卫过当,也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行止有度。行,行于其所当行;止,止于其所当止。对自己,不放纵,不任意;对别人,不挑剔,不苛求;对外物,不耽恋,不沉溺。得享受时便享受,得付出时便付出,依理而行,循序而动。如果必须,做得天下,若非合理,毫末不取。

做人的智慧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遂而见母。所以俗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

换位思考:做人要有同理心

鲍勃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当飞机飞行在3百尺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鲍勃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在紧急降落之后,鲍勃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鲍勃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鲍勃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三人死亡。你可以想像鲍勃当时的愤怒。这位自负、严格的飞行员,显然要对不慎的修护工作大发雷霆,痛责一番。但是,鲍勃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肯尼斯•古地说:“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有了彼此理解的基础。”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的身上。

了解对方的立场

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在论述做人的基本原则时,都会特别强调“同理心”这个词。有人甚至说:“没有同理心,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成功,什么是领导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学者们通常是这样来定义和描述的: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同理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了。

同理心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这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帮别人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就是同理心的直接解释。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

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获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获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黄跃是一位留学生,曾经在美国的一家快餐店打工。有一天,他错把一小包糖当做咖啡伴侣给了一个女顾客。女顾客非常恼火,因为她正在减肥,必须禁食食糖和一切甜点心。她大声嚷嚷,简直把那包糖当成了毒药,“哼,你竟然给我糖!难道你还嫌我不够胖吗?”当时黄跃完全不知道减肥对美国人有多么重要,他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这时,黑人女经理闻声而来,她在黄跃耳边轻轻地说:“如果我是你,马上道歉,把她要的快给她,并且把钱退还给她。”黄跃照着经理的话做了,再三道歉,那女顾客哼哼了几下就不出声了。这件事是快餐店的一次小事故,黄跃等着经理来批评或辞退自己。可是,经理只是过来对黄跃说:“如果我是你,下班后我大概会把这些东西认认真真熟悉一下,以后就不会拿错了。”

不知为什么,这一句“如果我是你”,竟令黄跃感动不已。后来,他无论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其他地方打工,才发现是老师也好、老板也好,明明是对你提出不同意见,明明是批评你,他们很少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你怎么做成这样?你以后不能这么干!”而是常常委婉地说:“如果我是你,我大概会这样做……”这句话使人不感到难堪,不感到沮丧,反而让你感到有那么点温暖,那么点鼓励。

仔细分析,这些人说的话只是多了那么几个字,“如果我是你……”就一下子站到了对方的立场。大家一平等,情绪自然不会对立,沟通更容易进行。

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他人的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没有同理心就没有信任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

同理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社会中取得成功。 /NAySNI6Pki0ifUA8HmEUCtZSEIJgogsNuosp4kLQe0XPiLTvQe3s10mjbbIZYk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