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会做人1

做人是为人三件事中最难做的一件事。它对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做出来的,做人是一种修养。人活一天就得做一天人,尽一天责,就得讲一天修养。只要一息尚存,修养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做人不但是大难事,也是大艺术。从普通平凡的人提升到不普通、不平凡的人;从不普通不平凡提升到超凡脱俗;再从超凡脱俗,提升到鹤立鸡群,独特独造,这就达到了“做人”的最高标准,最高艺术境界。

看透人心:做人应该懂点心理学

有一对夫妻去看房子。“千万不要让业务员知道你喜欢游泳池,不然我们不好砍价。”先生对太太说。然而,一旦现场,太太就掩饰不住自己对游泳池的喜爱之情。业务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你瞧,这房子漏水。”先生看着看着尖叫起来。业务员仿佛没有听见,他对那位太太说:“太太,我带您去看看后面的游泳池吧。”

“这个房子质量太差,要整修啊!”先生继续说道。业务员依然好像没有听见,他只对太太说:“太太,您从这个角度看后面的游泳池,它是多么的漂亮。”

于是,业务员不断地说游泳池的事,太太始终想着游泳池的事,根本无暇顾及房子的质量问题。结果,业务员不费吹灰之力,便高价出售了这栋房子。

这个业务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看透人性、擅长攻心。

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做人犹如打仗,也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照亮人类自身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在公开场合乱叫他人的绰号,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来。又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你才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相反,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烦恼,都是从人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开始的。所以说,做人应该懂点心理学。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而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大吃。每天如此,开心快乐。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没影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到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自己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做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一路探索,辛苦尝试,最终他找到了另一个堆满奶酪的大站。

这就是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所致。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做出改变,就要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义词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做出改变,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奶酪。享受变化,尝试去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把四只苍蝇和四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都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势,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走出囚室。

在人生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一个曾经犯过盗窃罪的小偷,不管出狱后做什么,你看他都觉得他是个小偷,一旦丢了东西,首先想到肯定是他偷得。一个大学英语四级考了三遍才过,六级总也考不过的人,多年以后你仍然认为他是个英语学不好的人。

须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中,甚至变化很大。而自己则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别人也一样会如此做。所以,打开心门,用新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丽。正如赫拉克利特斯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我、你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考出让你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有一个公司决定任用一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当分厂的厂长。这事在公司内掀起轩然大波。原来,公司经理在调查这个分厂时发现,这个分厂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天组装电镀表10~16只,而在这个曾被劳教过的工人任组长的小组平均组装水平是40~50只。公司经理顶住压力,任用了这个曾有劣迹的人。他走马上任后,整个分厂的平均组装水平很快达到每人每天40只。有的人不服气。“劳改犯也能当厂长,别人都可以当厂长了。”公司经理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能把组装水平从10只提高40只吗?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人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改变,及时嗅到他们的变化,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领悟刻板效应,用心看待每个人

我们常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南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重庆辣妹”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不进行具体分析的情况下,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加上媒体的炒作,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比如,我们总认为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易冲动的。80后是不懂做人做事、没有责任感、不爱国的,90后是不用正经文字语言说话的、自私的。商人是尖酸刻薄、狡诈精明的,政府官员是贪污腐败的,等等。

人们运用这些刻板印象去判断别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人的心理现象。俗话说:“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就是它的典型表现。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陷,下巴外翘。分别向两组被试介绍照片上的这个人的情况。对甲组说,这是一个罪犯,对乙组说,这是一位著名学者。然后让两组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甲组被试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凶狠、狡诈,内心充满仇恨,下巴外翘证明他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下巴外翘表明此人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对同一个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评价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他眼睛和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顽固不化,而把他当成学者来看时,就会认为是思想的深邃和意志的坚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和头脑的联合作用往往导致我们出现错误的认知判断。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成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看作是对某个人的评价,甚至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来对并未接触过的人进行刻板评价,因而影响了正确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

实际上,北方人不见得都豪爽,南方人也不见得都“精明”。河南人不都是骗子,湖北人也不都是九头鸟,湖南人并不都是飞车党,东北人更不都是头脑简单的野蛮汉。山西人并不见得都喜欢吃醋,山东人不见得都喜欢吃大葱。重庆女孩并不都很泼辣,湖南妹也不见得就是面如桃花心似刀。内蒙人不见得都善于骑马,天津人也不都是爱“逗你玩儿”。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从属于同一种族或同一年龄层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刻板效应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毕竟是一种概括、抽象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以一斑窥全豹的失误,进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经验或者事实材料为依据,而仅仅单纯地凭借一时的偏见或者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形成,通常与事实并不相符,甚至有时候是完全错误的。它常常造成我们的认知偏差和偏见,影响我们的判断,欺骗我们的思维,导致我们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具体的个人。

恩莫德·巴尔克曾警告人类:“以少数几个不受欢迎的人为例来看待一个种族,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在今天,对人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一棍子打死一群人,同样也是极具危险的,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做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神的造物。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异的个性特征,独立玄妙的内心世界。

别让刻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用心看待每一个具体的人。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的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其实人家未必像你想象的那样。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可知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你怎知别人与你有同样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别人又怎知你是如此这般所想。就像著名的“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心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头猪,只能说你是一头猪,你看别人是一堆屎,就表明你是一堆屎。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很大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待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则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他选择的是什么“东西”中,推测出他的真诚心意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让他有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贤。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充满碰撞的因子,是座奇异的花园,创造的王国。

我们在日常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他的真诚意图和心境。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她)?觉得他(它)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看了某个电影或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他(她)的一切,不管他(她)参加的什么其他节目,你都喜欢?喜欢他(她)整个人?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中等一般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方面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地位、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的,决不能看见美女帅哥就晕了头,须知人在表皮下,还有更深奥的东西在涌动。

一个明星,歌星,他(她)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她)戏演的好,歌唱的好,或在于他(她)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着、孝心、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的魅力,甚或在于他(她)的帅气、靓丽。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他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个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无可厚非。

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好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光环所迷惑,它下面也是一个人。

通过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人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心灵相犀,有些是性欲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或是其内心世界。

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硬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品性、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贩在一起,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真心“我是一名警察”。他经常失眠,因为他这一丝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重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良善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进行相互的熏染,他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品质人才(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无间道》中刘德华由一个黑道卧底渐渐变成一个警察,尽管他的某些手段还有些不正当,但是他从内心里想当“一个好人”。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是影响人,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习性,也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阴险狡诈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心怀鬼胎、不择手段。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

我们都同处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随着岁月的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圈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同时又有点依赖心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人,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

看穿脸面,辨析对方的内心

俗语说“眼睛比嘴巴更会说话”,单凭眼睛的动态就可大致推测一个人的心理。但是,想要抓住一个人性格的主要特征,那就必须以眼睛为中心,仔细观察全面的表情才行。

据美国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他发现不管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表达这最基本的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

1966年,他曾把一些白人的照片拿到新几内亚一个处于石器时代的部落中,那里的岛民与世隔绝,以前从未见过白人,但他们都能正确无误地说出照片上白人的各种表情是什么意思。

他还发现,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虽然从未见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却能以同样的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科学证明,面部表情是由7000多块肌肉控制的。这些肌肉的不同组合,甚至能使人同时表达两种感情,如生气和藐视,愤怒加厌恶等。

通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可以看穿一个人的心理,看透他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个人的表情后面都是他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

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将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望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我们所说的脸面不仅是指静态的人的长相,主要是指动态的面部表情。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等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也是艺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地方。它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姿态、交际艺术,是一种风情、一种身份、一种教养、一种气质特征和一种表现能力。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而异常紧张的表示。

皱眉一般表示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一般表示兴奋、惊奇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一般表示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嘴唇绷紧,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捕捉到,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展;眉毛平舒,眼睛变小。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点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从表情的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听后也很纳闷,就去质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可见,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让你洞穿对方心理。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大颠和尚、德谟克利特那样善于从脸部看人,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努力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才能得到的,它不是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看人、做人、结交人的本领,发现并掌握它,能帮助你做一个左右逢源、极受人喜欢的人。

做人的智慧

做人能否得心应手,说话只是技巧,攻心才是根本。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说:“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人之心。”当代管理大师曾仕强说:“中国企业在于经营人心。”人心,就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与自身的弱点,这些需求与弱点,就是攻心的目标。做人如果看不透人心,即使你口若悬河、煞费周章,也可能南辕北辙、毫无效果;如果懂点心理学,可能只需付出一点点,便能打动对方、化敌为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会感恩: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

在一个“与成功者对话”的论坛上,一位听众请教台上的企业家:“您觉得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地方?”企业家没有讲一番大道理,而是告诉在座的各位:“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你对人对事对物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你一定会成功。”这段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你是否已淡忘,是否仍感恩:曾经跌倒时,是一只陌生而又温暖的手将你拉起;曾经寒冷时,是你慈祥苍老的母亲为你轻披外衣;曾经迷茫时,是朋友坚定的眼神与默默的鼓励伴你走出凄风苦雨……人活着,应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幸福时,感恩朋友;快乐时,感恩苦痛;坚强时,感恩泪水;成功时,感恩失败;即使生命临终,依然感恩上苍赐予生命!

培养感恩的心

感恩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从未真正感觉到它,因为我们只注意我们需要什么,很少注意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如果你要拥有美好的生活,就应培养感恩的心。

一次,古罗马众神决定举行一次欢迎会,邀请全体美德神参加。真、善、美、诚以及各位小美德神都应邀出席。他们和睦相处,友好地谈论着,玩得很痛快。

但是主神朱庇特注意到有两位客人互相回避,不肯接近。主神向信使神墨丘利述说了这一情况,要他去看看这是什么问题。信使神将这两位客人带到一起,并给他们介绍起来。

“你们两位以前从未见过面吗?”信使神说。

“没有,从来没有。”一位客人说,“我叫慷慨。”

“久仰,久仰!”另一位客人说,“我叫感恩。”

正如这个故事揭示的:生活中慷慨的行为总是可以得到真诚的感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赖着他人的奉献,只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一点。

成功人士提醒我们,不知感恩可能会导致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享受既有的事物。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感觉到我们的财富,对自己没有感觉,我们怎么会为它而感激?

第二,不知感恩,使我们无法得到更多我们想要的东西。你比较喜欢把东西给哪种人——不肯承认你给了他东西的人,还是表达了由衷感谢的人?老天爷的反应也无二致。吱吱叫的轮子可能最先得到润滑,却也会最先被换掉。

不知感恩妨碍我们成功——越不知感恩,妨碍越大。所以,我们做人要感恩。

有些人对恩义感觉迟钝,对怨恨却十分敏感。这类不知感恩喜欢怨天尤人的人,必定会走厄运,而且感觉人生充满不幸。这类人对别人的要求特别高,喜欢用自己的思考模式来规范他人,整天抱怨他人,却不知好好检讨自己,结果往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这种人有时会因有人撑腰、有人保护而威风一时,不过由于此类人多半专横、自私,只知从别人身上得到好处,却不知回馈,而不受欢迎。短视近利的后果,往往令帮助他的人感到失望,不再给予支持。这类人多半自以为是,从不考虑自己的责任,老是认为别人在算计他,对他不怀好意,想要陷害他。

消极的心态会使这类人离开对他有利的人,而和同类型的人在一起,然后逐渐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对于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表达感激是一种习惯,很遗憾,许多人对这样的方式长久以来都是不太习惯的。凡事开头难,尤其是习惯的养成,但是尝试做一次两次,你会发现其实并不会太难,难的是你是否愿意付诸行动,让人生不再遗憾。

感谢生活的赐予

在人生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失意、那样的挫折:要活,要吃,要穿,要去找工作,去挣钱,去养活自己和家人;要等着评职称,晋级,长工资,分房子;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琐事;还要应对高考落榜、下岗失业、病痛折磨等等不测。然而这一切并不可怕,因为终有一天这些都将成为过去,我们会迎来新的生活。可怕的是,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那样我们的日子就会忧伤,生活就会没有亮点,一切就会索然无味。

生活本身是五味俱全、丰富多彩,但做人的情操和理念却是自己可以牢牢把握的,要平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善意地对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要永远保持一种真诚、友爱、宽容、健康的心态,用心去感受生活对我们的恩赐。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调查。调查人员给调查的对象打了个电话,问道:“你现在在干吗?”“上班。”“上班感觉怎样?”“没劲极了,枯燥乏味。”“那你希望干点什么?”“还等两个小时下班就好了,我可以和同事一起去酒吧。”

两个小时后,调查人员又打了他的电话。“你现在在干吗?”“和同事在酒吧。”“感觉该好些了吧。”“还是没劲,都是些无聊的话题,我正打算去找女朋友。”

过了一小时,调查人员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和女朋友在一起快乐吗?”“别说了,烦死了。说话时,有个女同事打来电话,询问工作上的事情,女朋友硬是要我交代是不是有外遇了。你说这能不烦吗,我还是回家得了。”

到了晚上,调查人员的电话刚拨通,这个被调查者就先开口了:“别问了,很没劲,杂志翻完了,光盘看完了,有点儿寂寞。”“那你想怎样?”“还是上班好,明天工作努力点儿,好让薪水多增加点儿。”

有时候,有工作可做也是一种幸福。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有它的乐趣,对工作我们也应该学着珍惜。

当我们埋头工作了很长时间,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我们站起身来,推开窗,恰好外面又是蓝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不要忽略了这一刻,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感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真切面对自我的时候,才会由衷地感动。起床、吃饭、工作、游戏、休息、交友、恋爱、结婚,最后安眠……这些扎实的环节让我们领略生活的乐趣,缺少哪一样都不行。琐屑表现我们生存的安妥,生活的乐趣应从微小事物中去寻求:美味的食物、真诚的友谊、和煦的阳光、欢愉的微笑。除非获得你的允许,否则没有人能够令你苦恼。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对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也许是生活的压力太大,有些人说:“活着,真累。”也许是遇到不顺的事太多,有些人说:“活着,真烦。”也许是对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厌倦了,有些人说:“活着,真没劲。”这里,有一个如何认识生活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的问题。生活是真实而粗糙的,它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总是充满着戏剧性的高潮,更多的时候它是平凡琐碎的,甚至显得沉闷,我们不可能指望它天天都如狂欢节一般,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拥有一种好的心态。不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不会太痛苦和失望。

我们都或多或少得到过生活的恩惠,接受过他人的帮助,可我们是不是都用心记住了这些,并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心呢?如果你有一颗感恩之心,生活便会在你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如果你带着感恩的心情去工作而不以挣钱为目的,你带着感恩的心情去爱而忘记别人对你的伤害,那么你就会觉得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

你的生活因为充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使你烦躁不堪,你的心也正受到愤怒和不平的酷刑,各种各样的坏情绪包围着本已疲惫不堪的你,你似乎就要把一切都耗费在低落、抑郁、不平的情绪里,不断地自我折磨。

学会感激吧,它是让你心情好转的良药。当我们发现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值得我们感激时,那些坏情绪也就不见了。当你的心里一片灰色,脑中一片空白,气愤得让你不禁发抖时,你可以走到小河边,看头上的天空怎样在水里倒映得蓝盈盈;看河边嫩绿的小草,怎样年轻得可以挤出水来;看水中的石头,怎样有灵气得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再想想,你的一生注定了要永远痛苦、永远愤怒、永远错过这样的天与地、水与石吗?再想想,上天赐予我们生命,赐予我们优美的环境,赐予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赐予我们勤劳和智慧,是想让我们这样记恨别人而生活在烦恼里吗?感激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生命和智慧,它将使你变成一个拥有好情绪的人。

我们应该感激自己能拥有的一切。心灵是一块磁石,我们对什么事想得最多,它就会降临在我们身上,那我们为什么不想想美好的未来呢?有人说,感恩也是一种习惯,也需要和发现。曾几何时,我们浮躁了安分的心,膨胀了私己的欲望,却忽略了至美的情感;在呼唤世界充满爱的同时,却忽视身边最真切的感情;在寻找友情的同时,却冷漠了至爱的亲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会发现,你会感受到平凡中的美丽;学会感恩,你会理解幸福中的点点滴滴。

在一次大陆和台湾的十大杰出青年的座谈会上,台湾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一家专门生产消防器材的大公司的厂长赖东进向大家讲了他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也是个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瞎眼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

他9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应该送儿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为了供他读书,才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到了他单薄的肩上——他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后来,他上了一所中专学校并且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可是未来的丈母娘却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样的一窝人”,把女儿锁在家里,用扁担把他打出了门……

故事讲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可是,我要说,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直到现在我都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我必须奋斗必须有出息……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炼,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

感恩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如果满足自己的生活,并对上天充满感恩之心,那么好东西就会源源不绝。我们会越来越占据生活的天时地利人和,会越来越接近梦想。同时我们会施予别人更多的爱心,我们也会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你会发现一切都在良性循环着。

感激不是不请自来的,它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造就。感激上天给你阳光,给你空气,也给你好运,让你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了生命中的知己;感激他人给你帮助,给你友情,给你智慧,也给你温暖,就算你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要先看到这世界美好的一面,你的心里经常阳光明媚,经常晴朗,经常有花的清香,经常涌动着和平和满足,而那些压力,那些烦恼和忧伤呢?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烟消云散了。

感谢别人为你付出

生活中,许多人奉行的原则是“你满足我的需要,然后我才满足你的需要”。这种方式很少能发挥效果。一个人这么渴望别人付出感激之情,相对的他也会努力希望获取别人的接受和赞同。但是这个过程中,这个人难免会痛苦、悔恨、甚至变得没有自信。也许你几句感激的话或一点感激的行动,就能使一个人活得快乐、自在,你何乐而不为呢?

有这样一位妇人,她辛苦地支撑着一个家,却从未得到家人的任何感激。

有一天晚上,她问她的先生:“彼得,我在想,万一我有一天死了,你会不会花一笔钱买花向我哀悼,你会吗?”

“当然会啊!玛莎,你干吗问这个?”

“我只是在想,其实到那时候,二十块钱的鲜花对我已经一点意义也没有了。但是我还活着的时候,有时候只要一点鲜花,对我却很有意义。”

玛莎的感叹,不也正是你周围每个人内心深处呐喊的心声吗?“有时只要一点鲜花”,便能带给别人活下去的希望和喜悦。

你还等什么呢?你还要等到你的心无法再爱,眼睛永远无法再睁开,耳朵也永远听不到,才肯行动吗?

为什么人类总是隐藏他们感激的心情呢?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摧毁了他们感谢的心,或相互的伤害抹杀了彼此的和气,也可能是他们习惯了没有感激的日子,自己也不懂得。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不是吗?

仔细想想别人曾经为你所做的——爱的表示、友善的动作、信心的鼓励、友好的示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的东西。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激大自然的福佑,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社会的安定,感激食之香甜,感激衣之温暖,感激花草鱼虫,感激苦难逆境。

“上帝赐给我南希,我每天都在感谢他。”里根对朋友说。

生活赐给我们健康、宁静、爱和欢乐。所以我们拥有一颗知足感谢的心。心存感激,因为山是绿的,海是蓝的,雪是白的,太阳是红的。心存感激,因为日子就像洋葱,只要自己一片片地剥开,就会有一片让你感动到流泪不止。心存感激,因为爱是圆的,美是甜的。

一位在生活中不很顺利的姑娘写信向一位杂志社的编辑倾诉说她生活中的不幸,她在信上说她生活至今也没曾穿过一双新鞋子。收到信的编辑也是一位女青年,不幸的是她是一位残疾人。在回信中女编辑说:“没有鞋穿的人总觉得自己很不幸,因没有鞋子,可当她有一天看到没有脚的人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不幸。”这位编辑在信中还向这位姑娘推荐一位已经病逝的少年的诗人。信上说这位诗人死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16岁,他的死源于败血症。他是那样地热爱生活,即使在他弥留之际还在用诗来表达那颗热爱生活的心。编辑在信上说:“虽然天空中没有出现翅膀的痕迹,但我确信少年已经飞过了。”

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其实就是心存感激。如果一个人心存感激,那么就会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牢骚,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心胸就会变得宽阔,心情就会变得舒畅,进而生活也就会变得美好。心存感激,是一种德行,是一种处世之道。因此我们对亲人的每一次呵护要心存感激;对同事的每一次关心和问候要心存感激;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早晨要心存感激。

感恩的人容易得到快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从来感觉不到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这种人心里只会产生抱怨,不会产生感恩。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我任何东西。”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牵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谢,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

不要笑那些在饭前必定祈祷的基督徒,那不是迷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心中常存感恩,自会知足,也就容易得到快乐。

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是很微妙的。衣罗穿锦,食前方丈,未必使人感到快乐。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奋斗的目标,往往使人感到幸福已在身边。

早起可以听见清脆的鸟声,黄昏时可以看见玫瑰色的晚霞。春天百花争艳,秋日天高气爽。这个世界岂不美妙?岂不可爱?

动不动就怨天尤人,是把快乐和幸福摒绝于门外的愚蠢行为。不小心摔了一跤,不要埋怨地面不平,你应庆幸自己没有跌破了头。很久没有擢升,不要怨恨老板不公,比起失业的人,你已经很幸运。嫉妒、怨懑、愤恨、抑郁……都是诱使人衰老、生病、堕落和犯罪的毒蛇,千万不要去接近它。

要在心中这样想:今天是个大晴天,真是个好日子。下雨的时候也要感谢上苍。因为雨水可以滋润五谷。你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人吗?想想那些贫病交迫的人吧。你认为自己长得丑吗?可是你四肢完整、身体健康,对不对?就算你不幸而有了身体上的缺憾吧,你还有健全的心智可以从事工作,又有什么好怨天尤人的?凡事要退一步想,不要钻牛角尖。天无绝人之路,海阔天空,到处都有柳暗花明。

感恩的生命会得到滋润

作家三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直到她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这个小故事虽然十分平凡,可是它常常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当我偶尔对人生失望,对自己过分关心的时候,我也会沮丧,也会悄悄地怨几句老天爷,可是一想起自己已有的一切,便马上纠正自己的心情,不再怨叹,高高兴兴活下去。”

有的女孩总是不满意自己的容貌,也许是因为太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了,以致把自己外形上不太理想的地方格外的注意与强调。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可以得到快乐的源泉很多。如果一位女子有得天独厚的美丽姿容,固然值得快乐,可是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诗文、绘画等精神活动中找到快乐,我们可以从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上找到快乐。一个平凡诚朴的朋友,一个温暖朴素的家,也是一种快乐。只要我们对人对己,都不苛求,在内心修养上多去磨炼,就可以摆脱一些围绕自己的平庸肤浅的看法,对人生的乐趣去寻求更深一层的了解,那时,外观的漂亮或不漂亮的影响都不太重要了。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只要我们有钱,任何有关我们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我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买到,并把它们搬运回家,尽情地享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些东西的感恩之情才变得日益淡薄,认为获得它们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也就不爱惜它们。正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所说,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是珍贵的东西。试想: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全部消失,我们还能生存吗?

一个人的本事极有限。那种对一切东西都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有人性的人。请不要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抱怨,不要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不满意。人呀,总是这样,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得到的往往又不肯去珍惜,任由手中握着的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滑过。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你已失去了它。

不重视现在的人,就不会有可以期待的未来。感谢生活的馈赠吧!当你有了感恩之情,生命会时时得到滋润。若你没得到什么,那是因为你本没有付出什么;若你觉得自己所得太少,其实你本可以付出更多!

做人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生命,都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社会的扶植。我们要如何回馈我们的父母、师长、社会大众呢?首先要懂得感恩,有了感恩心,就会发愤图强,追求成功,所以感恩心很重要。

懂得珍惜:做人身在福中要知福

有一次,一位妈妈跟心理医生说起自己的不幸遭遇:“我的婚姻生活触礁,先生另有新欢,我活得很痛苦。”她说着就哭起来了,诉说心中的恨事。最后心理医生告诉她说:“你的婚姻生活已经够惨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折磨践踏自己呢?要惜福!除了先生有外遇这件事,你各方面都还好,有子女、有工作、有住处、有体力、有理想。为什么不把眼光投在现在有的事物上,去珍惜它,赞美它,拓展它,而要一头栽进那点缺陷,做缺陷世界的囚犯呢?”

这位妈妈与心理医生谈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拭干了自己的眼泪,告诉心理医生说:“我愿意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

就生命的有限性而言,能活着就是一种福报,一种令人赞叹的喜悦。但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它,一天到晚挑剔东挑剔西,不满这不满那。他们失去欢笑,也失去生活的勇气。他们把生活变成了烦恼,把人生变成了受尽煎熬的历程。

具有睿智的老师,总是举起他们的教鞭,敲醒学生们的昏沉说:“别再傻了!虽然穷,但谁也阻止不了你在苦中作乐。为什么不唱一首歌,额手称庆说‘今天我活得很开心,精神生活很平静’呢?”

人要懂得惜福,你自己有许多福气却不自知。你能说话、能看报、能工作思考、能爱护他人,这都是你的大福报。你有你的生活和工作,心可以安排得充实,把握它、运用它,小小的一棵树苗,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些挫折会成为你心智德行的沃土,要懂得珍惜自己的一切。

只看自己所拥有的,不看自己所没有的

你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如果你在某个方面不具备特别的天赋,你通常就认为不值得全力以赴。

不要因为你不是个天生的领导者,就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依赖者。没有杰出的领导天赋并不成为理由,因为你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如果我们不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考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很多看似没有领导天赋的人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伟大的领导者——他们一开始很少显示出自立的能力。

爱默生在散文《自恃》中阐述道:

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物欲是愚昧的根苗,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有这种勇气。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自小就患上脑性麻痹症。此病状十分惊人,因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这样的人在常人看来,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

但黄美廉硬是靠她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个中学生竟然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

在场的人都责怪这个学生不敬,但黄美廉却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六……”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要想成功,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在这个世上,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缺陷,并非只有你是最不幸的。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看自己没有的,要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就会接受和肯定自己。

重视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世界上的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别人感到它的价值,比如说一些产品、商品、科技发明以及金钱、地位都归于这一类。这一类东西,起到让你过得更好的作用。另一类是你丧失它之后,才感到它的价值,比如说空气、自由、健康、时间、青春等,这一类价值体现的是你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两类价值相比,因为其存在而显示其价值的东西一般是从无到有的,由于来之不易且不能人人均等,你会倍加珍惜,比如说地位、金钱等。但那些因失去才显示它的价值的东西一般是从有到无的,这种价值,由于它是自然存在和普遍拥有,很容易让人忽视。

但与生俱来、从有到无的这种价值对人来讲更重要。有的人在拼命地获取和享受从无到有的价值的时候,忘了更重要的从有到无的价值,只有当他已经失去后一类价值的时候,才知道它的可贵,但已悔之晚矣。牺牲后一类价值去追求前一类价值,他所付出的代价更大。

“老之将至,才觉得时光的可贵;病卧在床,才知道健康最重要;进了牢房,才知道自由是无价的。”

因为失去才显示其价值的东西,更值得人们去珍惜、去维护,因为人一旦失去了这一类价值,就连追求另一类价值的基础条件都没有了。

史密斯是小镇上一家五金店的老板,他从事这一行已有20多年,生意一直很好。但他对会计业务不在行,不习惯用账簿。

有一天,他那个在华盛顿当会计师的儿子回家探望他,并对他说:“爸爸,我实在搞不清你是怎么记账的,你根本无法核算成本和利润。我替你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史密斯说:“不必了,孩子,我心里有数。你爷爷是个农民,他去世时,只有一条工装裤和一双鞋。后来我离开农村,跑到城里,辛勤工作,终于有了家五金店。”

“后来我和你妈妈结婚了,生下了你们兄妹三人,你哥哥当了律师,你妹妹当了记者,你是个会计师。我和你妈住在一所很不错的房子里,还有两部汽车。我是这家五金店的老板,而且不欠人家一分钱。”

史密斯抽了一口雪茄,接着又说:“我的会计方法很简单,把这一切加起来,扣除那条工装裤和那双鞋,余下的都是利润。”

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在一个讲究包装的社会里,我们常忍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其实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金,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

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却如影随形。你要宽心接受,体会到生命中的缺口,就像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谦卑,要懂得怜恤。

若没有苦难,我们会骄傲;没有沧桑,我们不会用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人生不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拥有全部的东西,若你样样俱全,别人吃什么呢?另外,你如果能体会到每个生命都有欠缺,就不会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有位著名企业家说:“这辈子所结交的达官显贵不知多少,他们的外表实在都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所以,不要再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好好算算上苍给你的恩典,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绝对比没有的要多出许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虽不可爱,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珍惜它,你的人生会快乐豁达许多。

珍惜你的婚姻

如果你想生活得幸福丰足,安心在事业上发展,你一定要有一个美好的家庭。

创建美好的家庭,它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美好的婚姻。婚姻美满,带来家庭的和谐,相对的父母子女也能得到温暖的气氛和安全的保障。一个人早年是否过得幸福,视父母婚姻美满程度而定,至于家庭是贫是富,其影响并不很大。长大成家是否感到幸福,则与自己的婚姻情况有关。婚姻不但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生活,甚至影响事业前途。汉朝司马迁研究历史,更发现婚姻与个人的成败密切相关。因而司马迁先生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说:“夫妇之间的和睦关系是道德规范的根本准则。礼制的用处,唯独在婚姻上最为谨慎。”

许多人都知道婚姻的重要,刻意注重选择对象,但很少讲求如何培养美满的婚姻,如何缓和彼此间的紧张情绪,如何挽救琴瑟失谐的婚姻现状。这也许是现代社会离婚率逐渐增高,而离婚家庭的子女失去了应有温暖的原因。

导致夫妻发生冲突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第一,性格问题。有的夫妻,丈夫是“小钢炮”,妻子是“金刚钻”,一对火爆性子的人稍遇不顺心的事就暴跳如雷,各不相让,致使争吵迭起,战斗不息。

第二,经济问题。夫妻双方工资多少?经济大权由谁掌握?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稍有不当,即会引起双方的不满,出现矛盾。

第三,性生活。表现为一方有外遇,一方有生理缺陷,或是夫妻缺乏性知识,导致性生活的失调。

第四,辐射关系。如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以及同事、朋友、邻居等关系的相处。

第五,家务。随男女双方一起来到小家庭的是炉子、篮子、孩子的矛盾。有些丈夫对家务不管不问,家务重担推给妻子一人承担。有些妻子对家务事能推则推,对方看不惯容不下,引发冲突。

第六,孩子。爱子是人的天性,但怎么去爱,什么是真爱,夫妻双方应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如果丈夫对孩子要求严些,而妻子一味溺爱孩子,偏袒孩子,就会产生矛盾。

以上种种,是导致夫妻婚姻冲突常见的原因。婚姻中的冲突是正常现象,理智的夫妻能正视现实,缓解冲突,不断调适双方的关系。

为了培养美满的婚姻,使婚姻持久地维持下去,先生应有好的礼貌和态度,过正常生活,尊重和关心妻小;太太也要在生活上尊敬先生,有礼貌,言辞谦和。这些原则如果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培养美满婚姻之道。 ZXQyKfjZynQPWy51KsqapfVWsaYBG4znRt9FoFFXVE4c2+2GjtH49lj+cdCpzu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