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夏奈尔发明了女式挎包,而原来的女包是手拿式的。她认为,劳动妇女两手都得干活,不能因拿包而占用一只手。于是,她把手拿式女包稍加改装,安上较长的包带,往肩上一挎就行了。她又创造了仿宝石纽扣,这种纽扣成本低,色彩与光泽都比真宝石纽扣好看。此外,她还别具一格地制造了“大框架太阳镜”。“夏奈尔服装”配上这些配件,更是锦上添花,增加了不少魅力。

这些服装和配套物品,今天看来是十分寻常的。但在当时与那些叠床架屋般的里三层、外三层的繁复的穿戴习惯相比较,却无异于一场了不起的革命。夏奈尔终于用自己这种脱俗的设计风格,为巴黎时装界拓出一片明朗的新天地。

夏奈尔能够成为时装女皇,可以说来源于朋友卡佩尔的最初支持。离开了朋友的支撑,很难想象她在巴黎能够成功。

商人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有限了,就算你浑身是铁,也打不成几个铁钉。这一点微薄之力甚至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么能和别人竞争呢?而真正的友谊,使你从朋友那能够获得支持,能够产生巨大而神奇的力量。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对情报的依赖日益增加。可以说掌握情报的多寡对决胜商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人可以让朋友成为你最重要的情报来源,让他们的信息成为你制胜的筹码。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朋友网,朋友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你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

一个商人如何在商场上获得工作上必需的情报呢?通常所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1)经常看报;

(2)与人建立良好关系;

(3)养成读书习惯。

换句话说,商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重视这种“人的情报”,越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方便。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收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获得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象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把人的情报比喻成鱼非常有趣。一位有名的评论家也说:“我每一次访问都像烧一条鱼一样,什么样的鱼可以在什么市场买到,应该怎么烹调最好,我得先弄清楚。”对于商人来说,如何从人身上得到情报及处理情报?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没有新闻时,设法找个话题和人聊聊,商人也是这样。也许没有办法随时外出,那就利用电话来向朋友们讨教吧!

日本前外相宫泽喜一有个闻名的“电话智囊团”。宫泽在碰到记者穷问不舍时,往往要求给予一个小时的时间考虑。如果碰巧在夜里,则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这些答复来自他的10名智囊团成员,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的情报”。

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立品质优良的朋友网为你提供情报,成了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环绕我们四周的多半是共同寻乐和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和他们交往虽然愉快,关系却不能长久。我们很容易分析得出结交朋友的过程,不外因为某种缘分与别人邂逅,对对方产生好感,然后开始进行交流,于是进入“熟识”阶段。对朋友觉得有趣或愉快,通常都在这个阶段。

熟识之后,开始有一种共患难的意识,彼此间产生友谊。认为朋友会对我们有帮助,通常是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友谊,联系性强,彼此间也容易产生超过利害关系的亲密感。说得更具体一点,交往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彼此从不断摸索中逐渐改变逐渐成长,建立起稳固而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作为智囊的朋友,大抵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提供我们有关工作情报和意见的,称为“情报提供者”。这种朋友大都从事记者、杂志和书籍的编辑、广告和公关工作,即使你不频频相扰,对方也会经常提供宝贵的意见,像上述的“电话智囊”就是这一类。

第二类提供我们有关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意见,称为“顾问”。这种朋友多半是专家,甚至是本行内的第一人,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为前辈或师长。

第三类则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称为“游伴”。原则上不是同行,通常是我们在参加研讨会、同乡会和各种社团认识的,有些也是“酒友”。这种朋友不但可以是“后援者”,有时甚至是我们的“监护人”。

要记住:从朋友处得到情报比其他途径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挥朋友的情报力,你在商场上将更加如鱼得水。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商人整天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眼光可能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朋友可以从旁观的角度看到商人所忽视或无法看到的问题。所以,商人身边如果有一个帮自己出谋划策的朋友,对自己的事业将有很大的帮助。

朋友小小的策划有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我们自己也质疑策划的可行性。但真正执行后,却带来让人惊讶的效益。

石油巨子洛克菲勒在自己石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其中的弊病,潜意识中要寻找一个方法对症下药。他由一个偶然的机遇,与年轻的律师多德成为好朋友,并在对方的策划下,有效地克服了石油事业发展中的弊病。

约翰•洛克菲勒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闯荡了一些年,他在事业上有些成就,26岁时,他迅速扩充了他的炼油设备,日产油量增至500桶,年销售额也超出了百万美元。他的公司成了克利夫兰最大的一家炼油公司。

当时的石油业,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倪,洛克菲勒的公司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高瞻远瞩的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船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果断地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威廉临去纽约前,兄弟俩促膝谈心,踌躇满志地立下了誓言:“我们要扩张、再扩张,资金越多,我们发展的本钱也越丰厚,我们要独霸世界石油业!”

随着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的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并引起重视。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便主动结交文章的作者多德,彼此共同的看法使双方成为好朋友。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与洛克菲勒成为朋友后,积极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所谓“托拉斯”,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这种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尔”,即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而在生产和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其垄断性要强得多。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的指导下,洛克菲勒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如此,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显而易见,多德的“一个理论”导致出了这么一个“大结果”,由此可见,商人拥有一个时刻给自己提建议的朋友,是何等的可贵。如果你身边有对你生意感兴趣并头脑灵活的朋友,不妨抽出一点时间与对方不聊聊。也许,一个改变你命运的策划就由此而生。

商海中,独自一人拼搏是辛苦的。那意味着商人要自己扛下一切风险,要自己面对一切难关。即便成功后,缺乏分享的人,也只有留下“寂寞英雄”的苦叹。

如果商人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作,依靠朋友的同盟力来成就大事,那前进的阻力无疑会小得多。

美国安利公司创始人之一——理查•迪威尔克向商人提出自己的忠告:“在你攀登成功顶峰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与肯一起去做的朋友为伍”。

安利是一家知名的消费品制造、销售商,拥有一个超过360万名独立分销商的全球直销网络。它所销售的产品超过4300种,其中包括安利自己以及其他品牌的商品,完全通过上门推销和邮购的方式销售,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安利的标语就是“我们送出的商品是最好的!”。

这个由迪威尔克和他从小结识并成为终身事业伙伴的杰•安洛共同开创的事业王国行销网遍布北美、亚洲和欧洲,全球的员工人数超过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的成功可不是偶然的,安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创始人迪威尔克与杰•安洛共同的努力。

迪威尔克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与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迪威尔克的父母是非常虔诚的教徒,因此他进入一所教会学校就读,在那里也感受到一种“上帝爱我,而我是一个有用之人”的氛围。学校里充满了信心和努力学习的气氛。迪威尔克回忆当年时说道:“我的同学都有相同的学习态度,同时奉行工作伦理。不幸的是,由于我的成绩并不突出,因此我的父母便对是否还要继续支付如此高昂的学费产生怀疑。”所以,第二年他就转学到一所公立学校去,而那里的学习环境截然不同。因此过了一年,迪威尔克又转回到了教会学校。那是他有生以来,自己做下的第一个清楚自觉的决定,同时这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迪威尔克的父母提出了问题:“学费要由谁来支付?”迪威尔克表示他会负责自己的学费,但他的父母还是代他付了。尽管如此,迪威尔克还是出去打工,他在加油站为人加油,也卖报纸,每天下课后都要工作好几个钟头。

迪威尔克声称:“重要的是,回到教会学校是我对我人生方向所做的第一个承诺,而我愿意为它付出代价。我使得自己再度回到充满积极思想、相信自己同伴的环境中,这对我未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高中时,在教会学校里迪威尔克遇到了他后来的搭档杰•安洛,他是一个与迪威尔克有着相同梦想、希望和目标的青年。他们一起计划创造自己的事业。

最初迪威尔克和杰•安洛开设了一间小型的飞行学校,同时提供一些飞行服务。但他们两个没有一个懂得飞行,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却都是领有执照的飞行员。由于可以掌控的因素能决定正确的行动,遵行这个原则,他们很聪明地将飞行业务交由他人去做。

迪威尔克和他的伙伴后来退出了飞行学校的经营,开始另一项新挑战。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们在车库里开始了一项新事业,它后来即演变成现在的安利。这项事业是倒卖清洁液,而它也就是后来千百种家庭及个人产品的先驱。他们为安利所设计的行销策略,是建立一个复式的经销网,在这个网络下经销商会发现,他们无论是将商品卖给其他经销商,还是直接推销给安利的客户,都可以有相当丰厚的利润。而今天,理查•迪威尔克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迪威尔克相信,和朋友的共同努力能够造就事业上的奇迹。太多的人一生中都与输为伍,他们缺乏一起共事的朋友给自己的鼓励和帮助,以至于他们也认为自己是个输家。

迪威尔克用安利的成功给我们证明:想要达到你所选择领域的高峰,就要跟喜欢挑战、思想积极、自动自发以及努力工作的朋友一起奋斗。

在素有“名利欢场”之称的好莱坞,流行一句话:“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会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作为商人,“你认识谁决定了你是谁”,别人往往会从你朋友的档次来看待你的档次,来决定是否与你做生意。

1970年,25岁的美国小伙子多尔特来到丹佛市,在第2大道的一套小公寓里,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刚到丹佛,多尔特就徒步走遍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了解、评估每一块好的房地产的价值,计划想在这个城市发展他的房地产事业。为此,他常常去看一些土地和楼盘,就像是这些土地的主人。

初来乍到时,人们不认识多尔特。因此他必需计划好为自己的房地产事业铺平道路的每一个步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加入该市的“快乐俱乐部”,去结识那些出入该俱乐部的社会名流和百万富翁。对多尔特这样一个无名小辈来说,要想进这样高档的俱乐部,实在不很容易,但特普曼还是决心去大胆尝试一番。

多尔特第一次打电话给“快乐俱乐部”,刚说完自己的姓名,电话随着一声斥责就被对方挂了。特普曼仍不死心,又打了两次,结果仍遭到对方的嘲弄和拒绝。

“这样坚持下去,将会毫无结果。”多尔特望着电话机喃喃自语,突然,他心生一计,又拿起了电话。这次他声称将有东西给俱乐部董事长。对方以为他来头不小,连忙将董事长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了他。

多尔特得意地笑了,他立即打电话给“快乐俱乐部”董事长,告诉他想加入俱乐部的要求。董事长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却让多尔特来陪他喝酒聊天。多尔特自然满口答应了。

通过喝酒聊天,多尔特逐渐与这位董事长成了朋友。几个月后,在董事长的特殊关照下,他如愿以偿,成为了“快乐俱乐部”中的一员。

在俱乐部中多尔特以董事长朋友的身份结识了许多富商巨贾,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网。

1972年,丹佛市的房地产产业陷入萧条时,大量的坏消息使这座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们严重受挫,丹佛人都在为这个城市的命运担心。然而在多尔特看来,丹佛城的困境对他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从前那些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地皮,现在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任意挑选收购了。

就在这时,多尔特从朋友处得到一个消息:丹佛市中央铁路公司委托维克多•米尔莉出售西岸河滨50号、40号废弃的铁路站场。

多尔特凭着自己敏锐的眼光和经验判断出:房地产萧条是暂时性的,赚大钱的好机会终于降临了。为此,他把自己所拥有的几个小公司合并起来,改称为“多尔特集团”,使他更具实力。

第二天一早,多尔特便打电话给米尔莉,表示愿意买下这些铁路站场,并约定了在米尔莉的办公室商谈这笔买卖。

风度翩翩、年轻精干的再加上多尔特是“快乐俱乐部董事长的朋友。”给米尔莉留下极好的印象。他们很快便达成协议:“多尔特集团”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西岸河滨的那两块地皮。不久,房地产升温,多尔特手中的两块地皮涨到了700万美元。他见价格可观,便将地皮脱手了。

经过许多人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多尔特终于挖到了来到丹佛市的第一桶金——500万美元。这是他闯荡丹佛的第一笔大买卖,也是他第一次独立做成的房地产生意。此后,他开始了在美国辉煌的经商生涯。

看一个商人的底牌,要看他周围有什么样的朋友。朋友对你的衬托作用相当明显。从现在开始,在你的朋友当中多增加一些“有分量”的人物。这样,你的商海之旅将更加顺畅。

三“缘”字经——平时广结善缘,急时左右逢源

商人面临着许多不得不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景:当你在举办一个产品发布会的时候,你需要面对那些跟你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记者;当你在向别人介绍产品时,你可能要面对素昧平生的听众;当你在异地出差时,需要面对陌生的当地居民;当你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你需要面对陌生的求职者。

如何与陌生人结缘,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呢?

许多人在谈生意时与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与陌生人一见如故,是成功交际的理想境界。商人如果具有跟大多数初见者一见如故的能耐,他就会朋友遍天下,做事就会左右逢源。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一些社交场合,你常常可能看到两个人在亲切交谈的情景,双方脸上洋溢着笑容,俨然一对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但你一上去打听,才知道他们不过是刚刚认识才几分钟。为什么陌生人见面才几分钟就交上朋友了呢?一方面他们懂得交友之道,另一方面在于他们把握了初次见面的头几分钟,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双方自然谈得来。这样的人,不仅是交友的高手,毫无疑问,也是做生意的高手。

人们第一次相遇,需要多少时间决定他们能否成为朋友呢?

美国朱利安•比瑟专士在所著的一本书中说:“陌生人之间接触的头4分钟对人们是否愿意或什么时候成为朋友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在社交场合中遇到陌生人时,你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4分钟。很多人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

有人统计,初次见面的人如果给人以良好的印象,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求人办事成功的几率则会大大增多。谁都知道,在事业上成功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可磨灭的,长相凶恶的人谁也不喜欢,没有自信的人总是让人觉得缩手缩脚。有些人就是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这就是给别人第一印象好的缘故。

初次见面,能否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变得格外重要。然而,对方要从你身上得到第一印象所需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4分钟。这就是说,只要能顺利掌握初次见面的4分钟,就等于这次会面已获得成功,以后对方就会记住对你的第一印象。

善于交际的人,初次与人相见时总会仪容整洁,满面笑容,有利地利用最初的4分钟。当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些人豪迈爽朗,有些人则拘谨寡言。然而,要在最初的4分钟内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不困难。毕竟这短暂的4分钟是转眼即逝的,是极为平常的。只要注意保持笑容和亲切的态度,每一个人都能给你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打开交往大门的一把无形的钥匙,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交往中,你怎样在短时间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与陌生人交上朋友呢?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注意仪表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公众场合,人总是趋近衣着整洁、仪表大方的人,或衣着略优于自己的人。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没有人愿意同一个不修边幅、肮脏邋遢的人在一起。

人的衣着服饰很容易会被别人同他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初次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身份和场合。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小学教师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会被人认为不合适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其次,要注意脸部表情

在我们身边,与人交谈面带笑容、听人说话时表现出专注神情的人一般都是人际关系很好的人。表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交往中,眼睛被对方注视得最多。两个人见面时即使没有开口说话,从目光上就可以判断出心理优势的一方。所以,在第一次与人见面时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视线,也要学会了解对方视线的涵义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视线。眼睛可以直视对方,但不要引起对方的不愉快。

第三,介绍自己宜求简单明了

与别人交往,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和陌生人见面时,第一个步骤便是介绍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言谈太随意的态度。

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

那么,怎样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

一般来说,介绍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

以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处可见的自我介绍方式:

(1)简略式。比如:“我是李浩,请多指教。”

这种介绍过于简单,对方在听了你的介绍后,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无所知,很难把话题继续下去,作进一步的交谈。

(2)详尽式。比如:“我是某某公司业务部经理,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著名经济学家某某教授是我的老师,我和某某集团总裁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种介绍方式显得有些罗嗦,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不愿意与你做更深入的交谈。

(3)简明式。比如:“我是某某公司业务部经理李浩,请多多指教。”

这种方式既简洁,又适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容易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

最后,要注意倾听

“说”是一门艺术,“听”也是一门艺术。听人讲话要像自己讲话一样,保持饱满的情绪,用心地理解对方的讲话内容,即使你已经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也应出于礼貌耐心地听下去,要善于做一个谦虚的听众。同时,不要边听人家讲话,边做与谈话无关的事,这是对他人的不友好的表现。

对于商人来说,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打开交往大门的一把无形钥匙。但要想与其成为朋友,还要引起对方的兴趣。

找准彼此间的共同点。

心理学表明,如果能够找到和陌生人的共同点,就可以打开初次见面互相不熟悉且心存戒备的窘境。

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但人与人之间总有类似的地方,一个老练的商人总有办法找到与陌生人的共同点,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一退伍军人乘车同一陌生人相遇,位置正好在驾驶员后面。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病因。这位退伍军人感到他的这绝活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呆过吧?”“嗯,呆了六七年。”“噢,算来咱俩还应算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据说后来他们还成了朋友。而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当然,这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2)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面对陌生人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打开口语交际的局面。两个老年人从某县城上车,坐在一条长椅上。其中一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到底,你呢?”“我也是,你到上海什么地方?”“我到上海闸北区一亲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从上海来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上海了解,都是走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个人发现对方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做客。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火力侦察”,发现共同点,向深处掘进而产生的效应。

(3)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位是县财政局的股长和一位刚来当地做生意的商人在一个朋友家见面了,主人把这对陌生人做了介绍,他们马上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马上就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交谈,相互认识和了解,以致变得亲热起来。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在上海的某百货商店里,一位在东海舰队的人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还把“我”说成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苏北土语。另一位也是苏北的人在上海某陆军部队服役。听了前者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字里行间都渗透苏北乡土气息的话,使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几年来走过的路,介绍着将来的打算。身在异乡一对老乡的亲热劲,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因为揣摩对方一句家乡话而造成的结果。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确实是可以通过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的。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最初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一个度假的商人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二人谈了起来,慢慢地二人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有共同点,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不满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例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前进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被打破的。

其实,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前进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寻觅,彼此间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

使陌生人亲近认同你

在陌生人敞开胸口和我们说话后,如果你想和他们成为朋友,那么你应该接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让他能够认同我?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恰到好处地适应陌生人的情感需求。你只有打通了陌生人的情感需求通道,才能让他彻底放下戒心,才会从心眼里认同你。

方法一:关心他最亲近的人

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交际就可以利用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从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际的距离。

曾和日本前首相佐滕荣作实力相当的河野一郎,最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微妙的心理。有一次河野一郎在欧美旅行时,在纽约遇到了多年不见已显生疏的朋友米仓近先生。两人在互道近况后,都留下了在国内的住址和电话,知道彼此都成了家。当晚,河野一郎回到旅馆第一件事,便是挂了个长途电话给米仓近太太:“我是米仓近的老朋友,我叫河野一郎,我们在纽约碰面了,他一切都很好。”

米仓近太太没想到丈夫的这位朋友会对丈夫这么关心、体贴,感动得热泪盈眶。米仓近后来知道了,专程去向他表示感谢。

方法二:在他心中建起“同胞”意识。

“同胞”意识也就是亲情意识。《三国演义》里,关羽、张飞何以对刘备如此忠贞不渝呢?主要原因就是刘皇叔在与关、张相识之初就和他们义结金兰,结拜为“同胞兄弟”了,“同胞”意识在关、张心目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能在交际之初迅速建立起“同胞”意识,就可以使对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戒之心,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田中义一是日本很有名气的政治家,他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亲近心理,营造温馨的交际环境,来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有一次,他到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览,有位穿着考究看来很像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向他表示问候。田中义一急忙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那人的双手,十分热情地说道:“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那个男子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田中义一的政治游览,也因此大获成功。事后,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主人的亲密举动十分不解,忍不住问道:“那人是谁?”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的交际成功,无疑在他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交际切入点,即在男子心目中迅速建立了亲情意识,使男子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和蔼可亲的人,从而在心理上对田中义一产生了认同感。

方法三:为他人助上一臂之力。

热情相助最能博得人的好感。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古道热肠、为人厚道、不吝啬、好助人的人总能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获得好名声。因为人们一般都乐意与这些热心肠的人相识相交。比如你帮助正在上楼的邻居抬一把煤气,你就可以成为他家中的常客;替一个刚刚上车的旅客摆放好行李,你的旅途就多一个伙伴;为忙碌的同事沏一杯茶,你就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方法四:用温情暖化他人心中的坚冰。

人们一般都认为,双方的矛盾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交际的冰点。但如果此时一方能主动作出一个与对方预期截然相反的善意举动,就会使对方在惊愕、感叹、佩服、敬意之中认同你,从而化敌为友。交际的冰点就成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他率领着部队驻守在亚历山大历亚。在选举弗尼亚议会的议员时,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同时,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华盛顿与佩恩形成了对抗。华盛顿出言不逊,冒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群情激愤,部队马上开了过来,准备教训一下佩恩。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就这样一场干戈暂时避免了。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送给佩恩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如约到来,他猜想华盛顿一定要和他进行一场决斗,然而出乎意料,华盛顿在那里摆开了丰盛的宴席。华盛顿见佩恩到来,立即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佩恩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是我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华盛顿热情洋溢的话语感动了佩恩。从此以后,佩恩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让利益成为友谊桥梁

交友办事,如果让对方觉得他与你有相同的利益,或者与你交往有利可图,对你的感觉自然不一样。这就好比战场上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样,战友之间有着相同的利益,共生死同存亡,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地去战斗,才能取得共同的胜利。

做生意也是如此,合作双方在沟通与合作上,只要让对方感觉你对他有利,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双方自然很快就能成为好朋友。

若只顾和陌生人谈生意,谈合作,交朋友,却让对方看不到好处,对方自然不会去干,你说一百句动听的话,还不如让对方得到一点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想得到陌生人的支持和帮助,道理也同样如此。好处是合作的天平。让双方知道合作后会得到好处,得到回报,让对方觉得与你合作值得,那么,你就能轻松地与对方成为朋友。

转眼间,李春已经毕业四年多了,在三年的东奔西跑之后,终于在上海某公司做了一名业务员。今年七月,他奉命去广州联系一项业务,到了那儿以后才发现,对方公司的客户经理江涛正是自己的大学同学。李春很高兴,心想看在老同学的面上,对方怎么也会照顾着点。谁知道江涛对他并不热情,根本没有一点照顾他的意思。这让李春又怨又气。两周后,李春回到了上海,逢人就说同学关系靠不上,他不知道江涛也在对别人说“就是一个大学同学,毕业以后从来都没跟我联系过,要办事时想到我了!我又不是垫脚石,用得着时搬过来,用不着时就踢过去!”

李春平时不注意与同学交朋友,结果在需要同学帮忙时碰了钉子。这并不奇怪。你在和老同学分开后不相往来,有事时再去找人家,人家怎么会乐于帮忙呢?

俗话说:“十年同窗半生缘”。由同窗之情而发展出的友谊是纯洁、朴实的,有可能日后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在现代社会,同学关系是潜在的资产。一位在复旦大学爱立信中国学院的MBA班就读的胡先生曾经表示,读MBA有两大目的,一是学习爱立信的一流管理经验,二是多交朋友。胡先生认为自己的从事市场推广工作的,人际关系特别重要,真关系比什么都有用的多。念这个MBA国际班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与今日的同学成为朋友,就意味着明日的财富。

同学关系有时在关键时刻的确能帮上大忙。但是,前提是这个同学与你是朋友。这里面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你在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联系,那朋友关系从何谈起呢?

当然,或许有人说纯洁的同学之情不应该充满功利的味道。但实际上,同学之间本来就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在现今这个时代,带着商业或功利的目的走进学堂,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同学之间因为接触比较密切,彼此比较了解,同时因为少年人不存在利害冲突,成年人则大多数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也甚少存在利害冲突,所以友谊一般都较可靠,纯洁度更高。这对于商人来说,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之一。

那么,怎么才能把同学之情变为朋友之谊,从而获得这种外部人际资源源源不断的支持呢?

首先,必须从现在开始整理和积累同学资源,这样你才能够谈得上和他们取得联系。

毕业经过数年后,你的同学可能会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不同的行业,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老同学关系可从大学向下延伸到高中、初中、小学,如能加以掌握,这将是人生中一笔相当大的资源。因此,你可以按照一定的类别,比如学校,将你的同学资料整理一下。这样至少可以让你知道你究竟有多少同学资源,知道可用的同学资源的联络方式。

同学会可以说是你与同学交朋友的纽带,比如各种大学毕业生的同学会,留学生同学会。还有一些基于MBA、EMBA等培训机构成立的同学会,这种同学会直接将同学会归类为交际手段,学员以企业老板、券商和政府部门要员为主,性质上更接近一种俱乐部的性质,是一种纯粹的社交方式。此种同学关系与普通学校同学的区别:普通学生们关心“谁是我的老师”;MBA则关心“谁是我的同学”。更多的人在加盟后者的同时,寻找可能的商机以及合作伙伴。因为这个部落的成员原本就拥有丰厚的社会财富资源,在他们之间再建立一种学友关系无异于是一个加固手段。这是种先天带有功利色彩的同学会,在营销手段中被肯定为“提供服务、增进交流、丰富生活、发现商机、永续情谊和扩大影响”。因此,要想把同学,尤其是对你的生意有帮助的同学变成朋友,一定要多参加同学会。

参加同学会一定要注意礼仪,否则很容易给同学带来不良的形象。同学聚会应该注意的礼仪如下:

(1)准时:参加同学聚会和商务洽谈一样,应该准时赴约。有些人认为,大家已经是老同学了,迟到一会儿无所谓。但是,让大家都等待是非常失礼的。如果当时确实有事要晚到,也应该打电话给聚会的发起人,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当然,也要说清楚自己抵达的时间。

(2)忆旧:同学们聚在一起,肯定会畅谈过往今朝。但是在言谈中也要注意,也许您想提一段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往事来助兴,可是要看看同学有没有带着配偶或朋友来参加聚会,也要想一想,提起这段往事会不会让同学感到尴尬或是不自在,如果起到了反效果,那么还不如不提。同样,如果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如同学的朋友、配偶等),那么也不要轻易乱喊小时候互起的绰号,保不住别人就在乎呢。

(3)饮酒:同学聚会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喝酒。但一定注意要有所节制——如果醉酒闹事,不但会让大家扫兴,而且还会成为同学中的笑柄。中年人士同时还要想想,自己的脂肪肝、心肌炎能不能多喝酒?在被当年豪情冲击的同时,也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次,保持联系,互相帮助才能让你赢得同学的友谊。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没有时间进行过多的应酬,日子一长,许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同学关系之间逐渐互相淡漠,这是很可惜的。万望大家珍惜人与人之间宝贵的缘分,即使再忙,也别忘了沟通感情。

有位刚去美国的人来信说:“我们在那儿没有什么社交生活,我们难得去看看同学,这当然是因为我们初到异境,那里的同学不多,但后来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我们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这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说,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们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同学,因为一到假期,谁都不在家,除非同学患病在床……”

“平时我们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看同学,因为交通太挤。”

“但我们常常和同学通电话,这是我们唯一可以应酬同学的方法,我们无事也打电话,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讲些无关紧要的事。”

“但有事情时,我们会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我儿子肚子痛,我急忙起来打电话给同学江医生想办法,他马上驾车从70公里外赶到,初步诊断,认定他患了盲肠炎,就用他的车子送孩子进医院做了手术……”

有事之时找同学,人皆有之;无事之时找同学,你可曾有过?

你必须跟你现有的同学保持经常联系,才能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同学们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得打个电话或者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的上同窗之谊呢?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该加强联系。

而当听到同学家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没有时间来往,但有困难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间的深厚情谊来。“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同学会铭记在心。

另外,常常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很多好处。和同学经常联系,谈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听听同学的意见,或者找他们帮忙,对你是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如果平时不联系,有困难时找上门去,别人是不会帮忙的。

朋友间交际的一个重要原则的通过多次见面和接触来加深相互关系。原则上要求与对方直接接触,只要有见面的机会,就应该积极和对方接触。遇到到某地旅游,可以去找找当地认识的同学,遇到去同学公司附近的地方出差的机会时,最好去见见对方,加深双方之间的关系,哪怕只有短短的五分钟,除了运用这种直接接近对方的方法外,有时利用书信或电话也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最后,你要学会整合你的同学资源。

很多人在和同学交朋友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去接触那些和自己脾气相投做事情合得来的同学,这部分同学往往是少数。这样一来,你就丧失了其他大部分可能和你脾气不合的同学成为朋友的可能。因此,要想获得大部分同学的友谊,你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同学和你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与他们交朋友。

整合同学资源是一门大学问。不少商人也积累了相当多的同学资源,也能够得到相当多同学的支持。可是总是感觉上差了那么一点。比如,在自己危急亟需要同学帮助时,有些同学尽管也对自己采取了支持,但是很难算得上是鼎力相助。还有一些人的同学拥有良好的资源,但是由于这些同学个性不合,也没法得到这些同学的支持和帮助,白白浪费了很多成功的机会。

要想得到这些同学的友谊,你必须要学会用非凡的气度和处理困难局面的技巧来折服他们。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得到这些人尽心尽力的帮助。

如果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想必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然而,现在你已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自己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炼是不相同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在工作中学会培养人际关系,丰富了社会经验,而变得相当注意朋友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以前很少打交道的同学来往,通常也能相处的很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与他们交朋友。不要太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分,热情、大方的来开展交往。

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俗话说;“爱屋及乌”。爱故乡,自然也爱那里的人。于是,同乡之间就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尤其在社会人口流动很大的今天,身在陌生的环境里,交朋友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老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中国的老乡关系是很特殊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涉及某些实际利益时,“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让老乡圈子里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同乡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前途,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同乡关系多交几个朋友,拓宽自己的路子呢?

在外地的某一区域,能与众多同乡取得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同乡会”,在同乡会中站稳了脚跟,跟其他老乡处得不错,那就等于结交了一个朋友网络。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朋友网的作用有多大。

刘峰是个早年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游子,现在已在异乡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当地定居。刘峰的生活是美满的。但他一直为没回家乡感到遗憾,每当遇到老乡,都十分高兴。

恰在这时,同在这个城市的另几位老乡,深感有必要成立一个老乡会,定期聚会,加深感情,有什么事大家可以相互照应。

一接到邀请,刘峰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其中,积极筹划,联络老乡,把这个老乡会当成了自己的“家”,并成为“家”中领导之一。

经过三年的时间,同乡会终于发展到了具有近600人的规模。刘峰也等于多认识了近600人,并与其中很多人成为朋友。这些老乡朋友,各行各业的都有,用刘峰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办什么事非常方便,只需一个电话,或打声招呼,我的老乡都会为我帮忙。”

正因为刘峰在老乡中建了个朋友网,他做起事来才会有那么多的方便。所以,与老乡交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与老乡交朋友其实并不难:

(1)利用乡音作为拉关系的契机

既然是老乡,就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是运用了此种技巧。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虽然知道这个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呢?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当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用家乡话作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相当重要: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对方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种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带给你的种种好处。

(2)利用乡产作为拉关系的契机

在与老乡打交道时,一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既为同乡,理应帮忙,如还用礼物送之,这不太俗了吗?这种想法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广义来说,则是谬论。

老乡与其他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老乡之间的关系足以地域为纽带的,有一份“圈子”内的情存在心上。

“乡产”也许是很普通的东西,本身并不贵重,但在“乡产”上所包含的情意却非“外乡人”能看出来,体会出来的。它会起到勾起老乡思乡之情的作用,然后会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对你这位老乡“另眼相待”,照顾有加。你再适时加上句“老家的东西,尝个鲜儿”之类的人情话,效果更佳。

(3)利用乡情作为拉关系的契机

一个人,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离开家乡,离开生他的土地,也许开头并不感到有什么难过,但时间一久,或在他乡碰到不习惯的生活习俗、或遇到挫折,他就会感到家乡的亲切、家乡的美好。也许,这个时候,一个人才会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家乡上有割不断、丢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着游子出外去闯世界的精神依靠。

因此,在游子的记忆深处,有一块属于家乡的领地,也许,现实的生活会暂时把这块领地掩盖起来,而一旦触及到了这块领地。那一股思乡潮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如闪电一般,充满游子的大脑,触及记忆的神经。

老乡关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商人在老乡中广交朋友,当需要帮忙时,自然会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对商人来说,与同事之间的“缘”就复杂的多了。同事关系确实不同于私人朋友。同事在一起工作,有合作也有竞争,尤其是会涉及到升职和加薪等利益关系。

有的人和同事成为好朋友,分享了很多隐私,特别是对单位和上司的不满,但结果却被对方向上司打了小报告。有的人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被提拔了,可原来的好朋友却认为是他瞒着自己背地里搞小动作爬上去的,感觉受到了欺骗,于是用泄漏他的隐私来“报复”。

但是,与同事交朋友又是如此重要。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同事的并肩协作;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会在与同事的沟通中茅塞顿开;同事可以对你的工作表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同事的公平竞争能给你动力和学习的机会,让你在工作中保持愉快心情。

同事有时就像一枝撑杆,让你跃过不可能的高度,就像3D加速卡,让你事业的画面更加生动流畅。毫不夸张地说,与同事成为好朋友,有的时候要比娶个好太太或嫁个好老公更重要。很多成就事业的伟人婚姻并不美满,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有好同事。刘备可以没有孙夫人,但没有诸葛亮,想三分天下有其一无异于白日做梦。约克在曼联威风得不行,因为他身后有贝克汉姆、吉格斯的强大火力支持,还是这个约克,一回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队就碌碌无为,没别的,就是因为孤掌难鸣。当天才遇到天才,互相切磋砥砺,将放射更耀眼的光芒。即使是庸才遇到庸才,只要互相取长补短,同样能如虎添翼。

和同事交朋友的风险和好处如硬币的两面一样并存。你必须应对得法,才能游刃有余。

方法一:不同级别分别应对

张颖两年前从秘书专业毕业,行政助理就理所当然成为她的第一择业目标。因为没什么工作经验,刚到公司时不能合理地安排好时间,8小时的工作变得异常忙乱。同事赵琴在公司已经4年,算是老员工,说话也很有威严,张颖就总找机会跟她请教处理事情的方法,并且学习怎样进入角色。因为是同级关系,工作职能不同,也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两人慢慢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公司突然要从助理中选一名作为总裁助理,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司的地位、待遇都有大幅度提高,也相应地扩大了职场的提升空间。当张颖征求赵琴意见的时候,突然发现她一改常态,不是支支吾吾就是找借口搪塞她提出的问题,而在内选测试时,张颖终于明白坐在一旁的赵琴原来是怕自己成为她的竞争对手。

好在张颖的英语底子不错,应变能力也很强,在这次测试中脱颖而出,从此告别了原来的岗位,成为直接能拿到总裁口谕、上传下达的角色。想到以往赵琴的指点,以后在传达工作的时候,需要她的支持,朋友的关系需要珍惜并维护起来。她和赵琴约了一起吃晚饭,先对她说了些感激之词,待她消除对自己的戒心后,张颖又跟赵琴探讨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譬如怎样和总裁相处,又如何对待下级等等,赵琴都一一耐心解答。

此后,张颖听取了赵琴的意见,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和老板的日常接触中,不卑不亢。老板做了错误的决定她不会马上反驳,而是从客观的角度给老板一定的建议。但她也不会和老板走得很近,即使是一起吃饭,也尽量找一些很正式、视野开阔且有客户陪伴的商业场合。对于老板的私事绝对不过问,如果这些私事和日常工作也有牵涉,一定要和老板先确认,是否一定要她去做,是否在她的职责范围之内。如今,张颖已经做了一年的总裁助理,无论是中国老板还是外国客户,都对她赞赏有加。

对需要支持自己工作的同事,张颖会把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并给他们一定的建议。私底下也会关心同事日常生活的细节,譬如看谁中午常常是带饭来吃的,她想也许是经济上有问题,也许是工作餐不合口味,就会经常给他们买些酸奶、水果等,大家一起吃着玩着关系就近了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颖在同事中的朋友越来越多。

交友关键:

(1)新人入行,需要找对师傅。与人品好、威信高、心地善良的同事交朋友对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可以通过工作接触仔细比较,并积极主动请教。

(2)同级之间,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不要急功近利,要多想想如果得到机会自己会有什么发展,多从长远的角度权衡利弊,尽量走公平竞争路线。忌讳拉帮结派,有一两个关系甚密的同事,遇到问题一起商讨足够了。

(3)面对上级分配的工作,首先要负责、认真,充分理解领导意图后,再去执行。千万不要依靠主观来决断,同时和老板保持恰当的距离,尽量不要在同事眼里产生巴结之嫌,影响与同事的朋友关系。

(4)对待下级,要给予一定的生活关怀,交代工作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帮忙作些分析。让他们把你当作自己的朋友。

方法二:把握尺度公私分明

朋友是把双刃剑,与同事做朋友如果结交过密,难免存在私念,有违公正,过分听信对方一面之词,不能对事情有充分的认识,影响自己的判断。刘铃就曾经因为朋友的事情,差点被报社开除。

当时刘铃刚从实习生转正,有独立采写文章的能力,因为一次独家深入报道某食品对肠胃会产生负面影响,不仅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且也因为取证客观,得到了报社的嘉奖和肯定。可是一个月后,一个同样在报社工作的同事找她,说这种食品是她一个闺中密友创办的,经过这样的负面报道,利益严重受损,能否由刘铃提供成分说明,并在报社上发一个声明,表示这种食品其实对人体并没有想象中的伤害严重。

刘铃感到很为难。首先自己刚刚转正,再有这个稿子是自己采写的,自己知道其中的原委。可这个同事毕竟对自己很照顾,而且私人朋友关系也还好,当时也就重新组了声明稿,在领导那里含糊地说明一下,见报了。可是,见报第二天,就不断接到读者的电话质疑。刘铃因为这事又变成了实习的身份,半年来的辛苦等于白费,那位同事不久也跳槽了。

经过这件事情后,每当再遇到工作上需要决断的时刻,刘铃都会给自己提个醒儿,要公私分明,对侵害公众权益的事,哪怕豁出去得罪了同事中的朋友,也不能手软。

再就是单位大了,难免会有各种议论,千万不要参与其中,即便有的时候,同事以朋友的立场跟你说了些什么,也不要深信不疑,时刻坚持从一种公正客观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不要太过感性,如果是坏的议论听到就可以了,不必再充当传播的媒介。

交友关键:

(1)不要太介入同事的私生活,尤其是加入办公室恋情。在一起是工作,追究那么多一点好处没有,反而会被划为长舌妇的行列。

(2)不要恶意传播绯闻,随时随地发表不公正言论,或者受到别人影响,轻信别人的挑拨等。

(3)任何侵犯公司利益、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或者是法律不容许的事情,即便是碍于友情,也不要轻易陷入其中,一定要公事公办,工作第一,友谊第二。在公私分明的条件下,学会好好相处。

平日里,与同事交朋友,要懂得参透对方心理,在谈话过程中,要给对方留有余地,做个含蓄的人,不要乱拿别人的过失开玩笑,也不要随便谈些不切实际的话题。这样,你们的友谊才能长青:

第一,要尊重对方的决定。

“我支持你!”看起来是句极为简单的话,但在交际行为中却很重要。尊重朋友的决定,即便是随时都可以提出异议,说出心中的疑虑,也要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决定的空间,但是绝对不要在事情发生之后推卸自己的责任。

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简单有效地去执行一件事情,让对方明白你才是真正能够跟他站在同一战壕中,真正理解他的人。

第二,发挥个人语言魅力

人与人相处,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当说些小笑话,发挥个人的语言魅力或者保持微笑,会消除生疏感,同时,幽默感也可以化解一定程度上与同事可能发生的冲突。

第三,不要触碰禁区

多说话表示热情,但是话题永远不能过于开放,尤其是涉及到敏感工作或个人信息时,也要适当避免敏感话题,不要去探究别人的年终奖、月收入等之类,如果换作你被问,即便与同事的关系很好,相信你也不愿轻易告诉别人。

第四,不可能结交所有的同事

为人善良固然没错,但个性差异以及在职场中担当的不同角色,决定你不可能结交所有的同事。过于消沉、负面的同事,不结交也罢,一而再、再而三推卸责任的同事,也没有必要姑息。要团结更多人,而非建立个人小圈子。

同事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即使是爱使坏的人,他也愿意和好人交友。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遵守原则,相信你会在同事当中,找到一群真正投缘的朋友。

椐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统计:有50%以上的销售之所以完成是由于交情关系。如果商人能注重与客户的缘分,双方从业务关系上升到朋友关系,那么彼此就能像朋友一样相互照应,我们完成销售也会事半功倍。让他们感觉到与我们合作,是值得信任的,虽不是最好,却会做得更好。相反,如果我们没有与客户交成朋友,就等于把50%的市场拱手让人。

而事实上,很多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不仅不能够让客户持久地接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更不能够让客户为自己的生意摇旗呐喊。他们不知道如何培养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忠诚度,不知道如何和客户作感情投资,不知道如何和客户谈生意,不知道如何让客户为自己推销,也不知道如何避免客户和自己产生冲突甚至被客户所坑害。一句话,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客户交朋友。

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客户打交道,面对不同性格的客户,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接待、应付他们。如果我们想赢得这个客户,那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做,尽可能的多了解客户的喜好、习惯,从中找到突破口,然后与他们交朋友。

把客户变成自己的朋友。

博西•凯文是世界一流的潜能大师,一流的效率提升大师,一流的销售教练。他的书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他的训练帮助了千千万万的商人。他的秘诀就在于:把客户变成自己的朋友。他相信,只有客户成为自己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打交道,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推动你生意前进的重要力量那么,他是如何让客户成为自己朋友的呢?

(1)在客户身上投资更多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与顾客呆在一起。

博西•凯文在和客户相处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急着赶时间。他要向人表明,他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购买决定,他绝对不会对客户没耐心。

(2)真诚地关怀客户。

你越关怀客户,他们就越有兴趣和你做生意。关怀的感情因素是那么的强烈,往往使得价格、相对品质、交货效率、公司在市场上的规模,都敌不过它的威力。一旦客户认定你是真正关怀他和他的处境,不管销售的细节或竞争者怎么样,他都会向你购买。

(3)尊敬所遇到的每一个客户。

常言道,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是为了博得你所重视的人对你的尊敬。一个人的骄傲、尊严、自我肯定,大部分都来自于受到别人的尊敬程度。你越在意别人的意见,别人对你的尊敬程度就越会影响你的行为。

每当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就会对那个人特别重视。假如有人尊敬我们,我们就会认为那个人比较优秀,比较有判断力,比较有内涵,而且个性也比较好。

(4)绝不批评、抱怨或指责客户。

绝对不要站在你的立场上批评任何人或任何事,不要恶言相向或批评你的竞争者。每当你听到别人提起竞争者的名字时,只要微笑地说:“那是一个很不错的公司。”然后就继续做你的产品介绍。假如有人告诉博西•凯文,他的竞争者是如何地批评他,他只会一笑置之。

(5)毫无条件地接受。

希望能够被他人毫无条件地接受,是所有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你只需要用微笑,并且表现温和友善,就可以表达你接受他人的态度。一般人都喜欢和那些能够接受他们本性的人在一起,而不想受到任何评判和批评。你越能够接受别人,他们就越愿意接纳你。

(6)赞同客户。

每当你称赞并同意他人所做的任何事,他就会感到快乐会变得更有精神。他的心跳会加快,会觉得自己很棒。当你在每个场合都竭力找机会对他人表示赞扬及同意的时候,你就会成为到处受人欢迎的人物。

(7)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客户。

不管你感谢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都会让彼此的自我肯定上升。你会让他觉得自己更有价值也更重要。

你一定要养成随时感谢他人所作所为的习惯,尤其要向那些会让你期望的好事连连不断发生的人,表达感谢之意。

(8)羡慕客户。

每当你羡慕一个人的成就、特质、财产时,就会提高他的自我肯定,让他更得意。只要你的羡慕、赞同、感谢都是发自内心,别人就会因此而得到正面的肯定的影响。他们对你产生好感的程度,会相当于你让他们对自己及生活的满意度。

(9)绝不与客户争辩。

你只要别跟客户争辩就好了。不管客户说什么,你只要点头、微笑,并且欣然同意。客户喜欢和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的人打交道,他们不喜欢和爱抬杠的人相处。甚至当客户明显犯错时,他还是讨厌你把他的问题揪出来。把眼光放在建立关系上面,以建立关系的利益来考量。

(10)集中注意力,倾听客户在说什么。

当客户在说话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身上,就是对他最大的恭维。你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而且很重要。

面对客户,你的任务就是成为一个人际关系高手,成为一个人际关系专家,成为一个在客户中最好、最有人缘的人。

赢得客户朋友的心:一些商人经常诧异地说:“不久前与客户还好好的,一会儿‘风向’就变了,真不明白。”客户流失已成为很多人在做生意时所面临的尴尬,他们大多也都知道失去一个老客户会带来巨大损失,也许需要再开发10个新客户才能予以弥补。但当问及客户为什么流失时,很多商人一脸迷茫,谈到如何防范,他们更是诚惶诚恐。

其实,客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满足往往是导致客户流失的最关键因素。这就像朋友一直希望你如何对待他,而你却无法做到一样。

一般来讲,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堵住客户流失的缺口,让客户朋友对你的产品和服务保持足够的忠诚度。

(1)对质量严格要求

客户追求的是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我们不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终端顾客就不会对他们的上游供应者满意,更不会建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因此,企业应实施全面质量营销,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和生意赢利方面形成密切关系。向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这样,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加大双方深入合作的可能性。为此,你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一是通过改进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提高产品的总价值;二是通过改善服务和促销网络系统,减少客户购买产品的时间、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从而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

(2)倾听客户朋友的意见和建议

客户与你的企业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在双方获利的同时,你还应尊重客户,认真对待客户提出的各种意见及抱怨,并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得到有效改进。在客户抱怨时,认真坐下来倾听,扮好听众的角色,有必要的话,甚至拿出笔记本将其要求记录下来,要让客户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当然仅仅是听还不够,还应及时调查客户的反映是否属实,迅速将解决方法及结果反馈给客户,并提请其监督。

(3)关注客户朋友的利益

你与客户交朋友,就得关注他们的利益。有很多的问题都会影响客户的利益,如窜货问题导致客户无利可图,你应迅速解决。定期派出业务人员到市场上进行巡查,一旦发现窜货迹象,要及时向企业反映,以争取充足的时间来采取措施控制窜货的发生,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猖獗的窜货往往致使客户无利可图,最后客户才无奈放弃产品经营离你而去。

(4)建立投诉和建议制度

95%的不满意客户是不会投诉的,仅仅是停止购买,最好的方法是要方便客户投诉。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应为其客户投诉和提建议提供方便。许多饭店和旅馆都备有不同的表格,请客人诉说他们的喜忧。宝洁、通用电器、惠普等很多著名企业,都开设了免费电话热线。很多企业还增加了网站和电子信箱,以方便双向沟通。这些信息流为企业带来了大量好创意,使它们能更快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一家跨国公司声称它的产品改进建议有超过2/3的是来自客户朋友的意见。

(5)建立预测系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山东某一饲料厂的厂长曾谈到这个问题,企业真正为客户着想,在预测到饲料价格短期内将上浮的消息时,总会及时告诉经销商,而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经销商就会大批量地进货,以赚取更多的差价。而一旦预测到近期内,市场的需求量将下降,企业在减少生产量的同时,也通知经销商降低库存,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成本费用。信息就是财富,客户对厂家自然是感激不尽。

(6)与客户建立关联

通过为客户建立档案,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因人员流动导致客户流失的情况,而且,企业能利用该系统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知道他们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并把客户想要的送到他们手中,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盈利得到最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

多对客户朋友做感情投资

在你和你的客户朋友的商务交际之中也需要“感情投资”。所谓感情投资,说简单点,就是在生意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当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生意不成人情在”。

这种情况往往有多种表现。一种是自然形成的,在生意交往的过程中遇到比较投缘的客户朋友,有了成功的合作,感情自然融洽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缘分的人。有缘自然有情,关系好的时候,互相付出自然不在话下。问题在于如何保持和持续这种私人关系,继续爱护它、增进它,使其长久。

其实,就是有缘,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互相关照的关系也不那么容易,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感情投资,尤其在商场上。各自都为自己的利益,很容易彼此起疑心。结果缘就会由合作变成对立,人情变成了敌意。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往往是忽略了“感情投资”的结果,甚至已经忘掉了这一点。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好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稍有怠慢或者照顾不到,就有怨言。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在你需求客户朋友支持的过程中不可没有,也不可似有似无,而应该从小处细处着眼,时时落在实处。

要做人情就做足

对朋友要真诚相待,但毕竟达到莫逆之交,或可以深交的朋友还是少数,大部分的朋友不可能深交,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要用人情来维系的。如果同他们之间没有人情往来,友谊就会淡漠,甚至消失。和客户做朋友,相互之间关系的维持更是如此。

当然,做人情做出祸事来的,只是极少数,但人情白做了,弄得双方都不愉快的事,随时可能发生。所以,人情要做,但事前要权衡利弊,有害自己的尽可能不要做,有弊的少做。朋友的人情,不但要做,而且一定要做足。

做足,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充分。

如果客户朋友求你办什么事,你满口答应:“没问题。”但隔了几天,你给他一个半零不落的结果,对方虽然口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会说:“这哥儿们,真不够意思,做就做完,做一半还不如不做,帮倒忙。”

做人情只做一半,叫帮倒忙,越帮越忙,非但如此,还会影响信任度,说话不算数的朋友谁都不愿意结交。人情做一半,叫出力不讨好。

人情做充分,就是不仅要做完,还要做好,做得漂亮。如果你答应帮客户朋友办某种事,就要尽心去做,不能做得勉勉强强。如果做得太勉强了,即使事情成了,你勉强的态度也会让他在感情上受到伤害。

就好比说你买了一本好书,朋友来借,你先说:“我刚买的,还没看完呢,你想看就先拿去吧。”

其实前面的废话又何必说呢?最后的结果是借给人家了,你不说也是借,说了还是借,与其说些废话还不如痛痛快快借给他。书总是你的嘛,还回来你尽可以看一辈子,何不把人情做圆满呢?

做足人情,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还的时候,要还足,甚至还更多。你的人情大于他的,他就得记着你的人情,朋友之间的账,永远也算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算不清的账,无疑成了与朋友之间联系的一种纽带。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用人情维系的,所以在做人情方面,一定要看得开,决定去做的人情,一定要做足,做足人情并非自己“自作多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人情做足了,才具有杀伤力,才能把想办的事办好。

人情要做足,要举重若轻,而不能拈轻怕重。

朋友之间常常有这样的应答:“哎呀,可太谢谢你了。”“咱哥们,谁跟谁啊,没事。”这其实就是举重若轻,朋友找你办的事,若他能办,也不会来找你了,所以,你办成了,你就要学乖点,不能以此自夸。应轻松点,不放在心上,会让朋友更加器重和感激你。

一个朋友去找你,让你给他的一个“关系户”找份工作,你答应了,利用职权或人情之便,给对方找到了工作,并且你平时还要给对方以小小的关心、照顾。朋友面前,你是不应说什么的,你要淡然处之。你用不着担心他会不知道,自有人告诉他。

举重若轻,你还要自己送“货”上门,把人情送给正需要你的朋友,没准,你会让他万分感动,涕泪滂沱。

举重若轻,你就要想友之所想,急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的出现对他来说,就仿佛暗夜里的一道光芒,让他难以忘却。

适度的距离反而让你赢得客户朋友更多的支持

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你和你的客户朋友通常比较放松,谈话也常常涉及个人的情感世界与兴趣。因为共同的兴趣,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密切起来,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在很多情形之下,这种亲密的人际关系确实能够为后续的合作铺平道路,顺利地转化为生意关系;然而,在大多数情形下,出现这种情况却是弊大于利。

第一,过度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可能使商务关系受损。友谊为双方都带来了不言而喻的责任。朋友之间就要始终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商务中建立的友谊也不例外。你也许就认识一些人,他们与某些客户交往甚密。他们的产品总是能在客户发布的广告中得到特别推荐,在商店里摆在特别显眼的位置。这确实很好,但却可能要付出代价。这种友谊大多数是短暂的。如果客户换了工作、被解雇或退休了,而你却依然沿用以前的操作方式,关系就会以不愉快而告终。 ztuo5uBot3/fSCiE4aQQVVAF8TG1/R8ottfCKwm+vr0RtCPNl3OCzEi02ea1f7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