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执行的法则

法则8:立即行动

我们工作中的众多不如意、烦恼、失败大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消极处事态度所造成的,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总是习惯于自我怀疑、自我设限、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怯懦不前、丧失自信,却不曾试图去采取积极的行动。行动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自成功,但不去行动就一定不会带来成功。

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克服拖延的恶习,立即去采取行动!

1.绝不拖延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总有一些员工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不痛不痒、马马虎虎;习惯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一个季度……,其最终的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如果你在工作中也存在同样的恶习,那么现在是该你改正的时候了,以下几个切实可行的技巧会有助于你克服掉自己拖延的恶习:

(1)找出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因拖延而无法完成某项工作?是寡断?无知?散漫?恐惧?疲倦?无法忍受工作中的乏味与不愉快?还是缺乏必备的条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指出拖延某事的原因,区分类别。如能正确地认清问题,则解决方法就会变得相当明确。如原因是信息不足,则可以开始寻找必需的资料。

(2)将目标分解

如果工作相目标当艰巨,则稍稍暂缓,拿出纸来思考,记下完成工作的所需步骤,步骤的幅度愈小愈好,将他们分解为一个一个的易于达成的小目标,这样以来就能消除心里的恐惧感与无处下手的困惑,并能在阶段性的任务完成后增强你的成就感。

(3)10分钟计划

有些工作难以分割成小块,如想清理积压如山的公文,大约需要一小时,实在很难将它简单分割成“即时工作”。这时,可试试10分钟计划,和自己做个约定,允诺以10分钟做这工作,时间一到,便可自由的做想做的事,或是继续5分钟。不管工作多么令人厌烦,仍须常常去做10分钟。10分钟后,若不想接着继续干,则不要干,约定就是约定。在将工作撇开之前,记下另一个10分钟工作的时间。

把握住现在的每一刻。从现在开始做起,重要的是做,而不是拖延,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你才会越来越积极。

2.立即行动

立即行动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共有的特质。比尔·盖茨曾说:“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当‘立刻去做’从潜意识中浮现时,就应立即付诸行动。”一个人只有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才会产生自信的心理。这样,在处理事务时,头脑才会保持清醒,内心的恐惧和犹豫也便会烟消云散。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找到处理这些事务的最佳方法。

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主动的工作

你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才会产生自信的心理。这样,在处理事务时,头脑才会保持清醒,内心的恐惧和犹豫也便会烟消云散。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找到处理这些事务的最佳方法。

(2)不为自己找借口

“明天”、“后天”、“将来”之类的词汇跟“永远不可能做到”的意义是完全等同的。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清理自己的思想,不要让消极拖延的情绪影响了我们行动的路线。

(3)不要等到万事俱备时才开始行动

因为永远都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这种渴望完美的想法只不过是一个幻想。

(4)立即开始做手中的工作

如果你在工作中接到新任务,要学会立刻着手工作。这样,才会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一步步排除困难。如果一味地拖延、思考,只会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更多的问题,这将不利于自己在工作中做出新成绩。

(5)坚持到底

做事善始善终才会有结果,如果朝三暮四,不能自始至终的达成一个目标,每一次都半途而废,是没有任何成绩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即使很普通的计划,如果有效执行,并且继续深入发展,都比半途而废的“完美”计划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会有所收获,后者只是前功尽弃。

(6)立即行动不等于鲁莽蛮干

积极行动并不等同于鲁莽蛮干,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筹划,这样,才会把问题处理得更妥当。如果仓促上阵,鲁莽行事,就会把事情搞砸。

没有行动,一切梦想与计划都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会永远停留于幻想中。只有行动,才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

法则9:没有任何借口

寻找借口是执行乏力的表现,找借口可以说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了,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有一点你必须明白,在你寻找借口并以之为理由来推脱、拒绝采取行动时,你的任务与目标也在原地踏步不前,它们永远都不可能被完成。

1.借口的表现

其实,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借口的主要表现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1)最近我很忙,我会尽快去做的

找借口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容易让人养成拖延的坏习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在每个公司里都存在着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似乎尽职尽责了,但是,他们把本应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变得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更多。因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他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逃避。这样的员工会让每一个管理者头痛不已。

(2)我以前没做过这种工作

寻找借口的人往往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自动自发工作的能力,因此,期许他们在工作中作出创造性的成绩是徒劳的。借口会让他们躺在以前的经验、规则和思维惯性上舒服地睡大觉。

(3)这不是我的责任范围

许多人在寻找借口的时候总是把“不”“不是”、“没有”等否定词与“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潜在意思就是“这事与我无关”,不愿承担责任,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一个团队中,是不应该有“我”与“别人”的区别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员工,是不可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

(4)竞争对手太强了,我们赶不上他们

当一个人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往往会这样来说。借口给人带来的不利后果是让人消极颓废,如果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5)我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来完成这项工作

这种说法其实是为自己的能力或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寻找借口,这样做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借口只能让人逃避一时,却不可能让人如意一世。没有谁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确的态度是正视现实,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看了上述那些形形色色的借口。我们会发现很多借口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挖空心思而找来的,牵强附会。何苦呢!有这个精力我们还不如去采取积极的行动,果断的远离、抛弃那些借口。

千万别去找借口!在工作中,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干净利落的执行能力。

2.拒绝一切借口

优秀的员工是不需要在工作中寻找任何借口的,因为他们总是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自己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去采取积极的行动,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他们总是出色地完成公司安排给自己的任务,替公司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尽全力配合同事的工作,对同事提出的帮助要求,从不找任何借口推托或延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到拒绝一切借口呢?

(1)专注用心的工作

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对所做的工作要专注用心,在具体实施工作任务时,先把心思集中到如何快速、高效完成任务的思考上来。

(2)进行团队协作

在一个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要想出色的完成概述交代的工作,必然要依靠团队协作。强调执行力绝不是要让你单枪匹马地闯荡,而是协同团队共同前进。

组织的团队精神包括以下4个方面:

互相信任:组织中的员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瞧不起,相互拆台。员工应该发现和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互相帮助:不仅是在别人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主动地帮助同事。反过来,我们也能够坦诚地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乐于奉献:组织成员愿为组织或同事付出额外的努力。

团队自豪感:团队自豪感是每位成员的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集合在一起,就凝聚成为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3)注重速度

执行效果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行动的速度,因为速度现在已经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快与慢是相对的,因为快速执行并不是要求你为了完成目标而不计后果,更不能只是为了追求速度就降低工作质量。员工的快速执行首先要建立在强大的思维能力基础之上。优秀的员工要去不断探寻业务模式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要不断的去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

法则10:方法永远要比问题多

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不存在任何问题的理想状态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人都会在工作中都会遇到难题,所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

1.遇到问题找方法

通过对那些优秀员工的观察与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基本上都具备这种素质: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更不会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有一个姓王的企业家,十年前曾在一家小公司当业务员。当时他所在的公司最大的问题是销售款总是无法及时回收。

有一个客户,买了公司15万元的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曾派了三批人前去讨账,都都无功而返。当时这个王姓的业务员到了公司后不久,就被派去讨账。到了客户那里,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给了他一张15万元的现金支票。

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拿着支票去银行取钱时,却被告知那个账户上只剩下了149920元。显然,这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眼看着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再不能不及时拿到钱,那这笔货款就又要拖到明年了。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也就只有打道回府了。但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位王姓业务员却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自己拿出了100元钱存到了客户的账户里面。这样一来,账户里的余额就有了15万元,他于是就如愿以偿的将支票兑了现。回去后,他得到了老板的大加赞赏。

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别,遇到问题不退缩,而是想方设法去解决,优秀员工之所以优秀就是体现在对难题的快速灵活应变与恰当处理上。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别成就了那位王姓的业务员。

2.将问题琢磨透

问题既然成其为问题,就一定有其难解决的地方,正是这种困难吓倒了很多人,他们往往习惯于将解决问题的难度无限放大,最后在难题面前束手就擒。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就如同一个下棋的高手:看透三步,才可落子,而绝不会像一个新手,懵懵懂懂就将棋子落下去,导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远远没有我们想像中那样的难以解决,只要我们将遇到的拦路虎彻底分析透了,才能够从中找出针锋相对的解决之道。要彻底弄清一个难题,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1)找出问题到底是什么

如果不找到问题的根源,所有的解决手段都会是盲目的。

(2)“不完善”不是否定的理由,而恰恰是如何去完善的理由

人的思维弱点之一,是容易将阶段性问题与本质性问题混淆。由于看到某一事物还不完善,就对它做出全盘否定的结论。

其实,只要你看到某一问题不过是一个可以完善的问题,就不会轻易将有价值的东西放弃。

3.用对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方法不对头,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在工作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经理经常对业务受挫的推销员说:“再多跑几家客户!”上司常对拼命工作的下属说:“再努力一些!”但是这些建议与方法都有一个方向性的失误,他们没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就胡乱开出了“药方”,其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有人曾向一位高尔夫球名将请教:“我是不是还应该多做练习?”而对方却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挥杆的动作要领掌握好,那么再多的练习也没用。”

很多人在工作中往往只顾眼前,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或领导亏待了自己,斤斤计较自己的待遇,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权利。这种偏执的心态往往是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绩效的根本原因。

我们主张遇到问题要去积极的寻求解决的方法,但绝不是让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招来一个方法,不管适不适合就去乱加实施。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出最合适的一个去实施。

著名的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一度身体非常肥胖,他开始找过+很多的减肥医生,尝试过很多的方法,但效果并不好。后来他就直接找到一个瘦人,并仔细观察瘦人是如何饮食起居的,随后模仿他的行为,结果他很快就瘦了下来。这也是同样的道理,即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应对你遇到的问题。

法则11:比别人多做一点

在工作中仅仅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往往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在众人当中出类拔萃,还应该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别人期待的多做一点,这样最终受益的绝对会是自己。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仅仅只是多一盎司而己。”

1.主动找事做

在工作中,率先主动是一种极珍贵的品质,它能使人变得更加积极,更加敏捷。

也许你认为自己并没有义务去做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事,这样的话就很难突破自己。如果你周围的员工都不是主动工作者,而你如果具有强烈的主动工作的精神,你自然能得到公司的重视,并会受到重用。

很多成功经验都证明,主动工作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你向上发展的基石,就算你以后换了地方,从事不同的行业,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方法也必会给你帮助。

对于那些具有主动工作的精神,任何工作一接手就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但有些人则需要培养主动工作的习惯。如果你自认为主动工作的精神还不够,那就强迫自己主动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任何事,让主动工作成为你的习惯。

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我们的奖赏。

2.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

对于为什么要做到“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通过下面这两点我们就会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所在。

第一、如果长期不使用你的手臂,让它养尊处优,其结果就是使它变得更虚弱甚至萎缩。想让自己的手臂变得更强壮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让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

第二、当你养成了“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之后,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服务。因此与那些尚未养成这种习惯的人相比,你已经具有优势。

因此,如果你能比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那么,不仅能锻炼出超凡的技巧与能力,更能彰显自己勤奋的美德,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将之作为一种机遇。因为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要总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推脱。

每天提前一点儿到公司,可以对一天的工作做个规划,当别人还在考虑当天该做什么时,你已经走在别人前面了。提早到公司,也说明你十分重视这份工作。你提前上班,别以为没人注意到,要记住老板的眼睛可是雪亮的。

有时你甚至并不必比别人多做很多,只需一点,就可以使你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著名的“多一盎司定律”。是由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而得出的一条结论,该结论指出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一盎司只相当于1/16镑。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却导致了结果的天壤之别。

你付出的努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钱,永远也不会作废,当你需要的时候,它随时都会为你服务,这是你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法则12:注重细节的力量

大到企业,小到个人,细节都是决定成功的关键。一个企业,如果能把握好运营中的细节,做到尽善尽美,那么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强大;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注重细节的实现,把关键的细节做到做好,那么他离成功会越来越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形成细节思维是很关键的,往往一个细节就会成为你的致命弱点,一旦这个细节出现了问题,整个过程就会功亏一篑。

1.不注重细节的代价

国内有一家药厂,准备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他们邀请德国拜尔公司派代表来药厂考察。在进行了短暂的室内会谈之后,药厂厂长便陪同这位代表参观工厂。就在参观制药车间的过程中,药厂厂长随地吐了一口痰。拜尔公司的代表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场景便马上拒绝继续参观,也终止了与这家药厂的谈判。

在这位代表看来,制药车间对卫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厂之主的厂长都能随地吐痰,那么员工的素质可想而知!与这样的药厂合作,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呢?就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那位厂长得知造成合作中止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不注意细节,他是不是会后悔不已呢?

不要认为一个小细节别人不会注意,一个小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都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你不经意间所表现出的以下行为:

随手扔出的纸屑,就会让人觉得你缺乏环保意识。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就会让人觉得你缺乏公德。

衣着不整洁,就会让人感到你邋遢。

不经意的一句脏话,会让人感觉你缺乏修养。

相反,与别人见面时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善意的微笑,会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平易近人、充满爱心、很有修养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需要我们关注的细节。生活中如此,工作中更是如此,如果工作中的你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那么,你会从工作获得更多的乐趣,而不会把工作当成难熬的苦役。

2.做好每一个细节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

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她常给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于东京、大坂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一件很细的小事,每次去大坂时,坐位总是靠近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靠近左窗边。经理于是就问小姐其中的原因。小姐笑答到:“车去大坂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已到了您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富土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我替您买了不同的车票。”这位小姐的细心,使这位美国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提高了两倍。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打交道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正式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其中却蕴藏着成功的必然。细节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有懂得并重视它的人,才能得到它的垂青,这样的人必将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3.注重细节,而不是迷信细节

我们说要重视细节,并不是主张去过分迷信细节,不要可以沉溺于细节之中,而忽视了工作的总体方向与大局。作为一个称职的员工,你应该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正确地做事情。

过度地重视细节又容易形成片面的判断。有家知名公司在聘用职员进行面试时,故意事先在地板上丢张稿纸之类的东西,用来考察应聘人员的细心程度。这家公司以此来考察应聘者的细心程度,这无可厚非,但让人赶到不可思议的是,从此以后居然有不少其他的公司争相效仿此举。公司管理细化到如此程度,其精神令人称道,但仅凭这一细节来为一个人下定论却又太片面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80/20规则,这一法则指的是一般人总是把80%的时间花费在只产生20%效果的任务和工作上。不知是否注意过,粗心打印的信封和马马虎虎捆扎的包裹,与那些看起来好像是艺术品一样的东西到达的一样迅速?虽然这可能是完美主义者难以接受的一个现实。事实上,一个信封或包裹的美学问题完全不重要。它们与信封或包裹里的内容毫无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我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把信封上的字写得更完美,或者将包裹捆扎得更好看;另一个选择是,我们也可以把时间用在从事更重要、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上。后者将为我们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前者似乎只能满足一下我们的虚荣心而已。

法则13:高效率的去执行

在工作中,你还应注意一些做事的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些方法,将使你的行动更富有效率。

1.没有截止日期的工作,不要期待有成果

如果没有定下期限,就会有“有空就坐”这样暧昧不明的想法。人的惰性就是“反正不记得有事情现在就不做”。

有一种“截止日期心理”的说法,就是“紧急的事情交给最忙的人做”往往会更有效率。因为忙碌的人往往有“什么时候之前要完成什么事情”的概念。提高工作效率,不但更有成就感,同时可以生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2.将所有目标变的更明确

无论你为自己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都应该多角度地仔细考虑。你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

前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总裁刘易斯·沃克,一次接受一位记者有关稳健投资方面的采访。他们聊了一会儿后,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天’的表述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

“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算出小屋的价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5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配合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已。”

如果你制定了远期或近期的目标,一定要把它们具体化,例如:

目标一:参加聚会活动扩展人脉

数据化:“每”月参加“一”次聚会活动,交换“五十”张名片,其后从中选出“十”位有交流诚意的人联络,从中选出“五”人深交。

目标二:有重点地企划书

数据化:以“四十”字乘“三十”行的“两”张A4纸完成企划书。

目标三:言之有物

数据化:自我训练在发言之前以“三百”字归纳结论。

目标四:与不苟言笑的上司加强沟通

数据化:“一”天“一”次逗上司笑。所以“这”星期要准备“三个”笑点。同时“一”星期与上司共进一次午餐。

目标五:提高部署的动机

数据化:准备“三”个激励方案,每个方案不超过“一”万元。

3.把“重点是什么”作为口头禅

在时间管理上,为了更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还应该有“给我重点其余免谈”,或“现在最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是什么”的习惯。这种思考的整理,就是集中思考力的方法。人脑其实是很玄妙,我们不去限制它,会无限制展开漫无目的的思考,所以要随时有“重点是什么”的思考训练。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自动思考”。意思是说,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脑子常想“这下完了”,充满了负面的思考,陷入“想太多”的思考方式中,无法跳脱。相反地,时时养成“重点是什么”的自动思考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杞人忧天。

例如,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让脑中状态时时出现:“我和此人会面的重点是什么?”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当工作犯错时,将脑中的状态从“这下要被炒鱿鱼了”的负面思考换成“犯错误是事实,承认错误”的重点式思考,接着思考“如何善后”。

4.只有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问题会找上你

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将事实当作命运,还有一种是把眼前的事实,当作是自己的选择与责任。

这两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前者会想:“这是宿命,我没办法解决。”后者会想:“只有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问题会找上你。”

5.一鼓作气走最短距离达到目标

不必针对每一件事立刻就埋头苦干,而应先想想达成目标最有效率的方法,然后一鼓作气走最短距离达到目标。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好的效果的典范,就是比尔·盖茨,他建造微软帝国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6.与成功者为友

成功不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不妨多接触一些成功的人物,接受他们的刺激。只要觉得这个人值得学习,就将“我想和他们见面”的梦想,写在“想做事情表”里面,参加他的演讲会,在会后发问时间里勇敢举手,或透过这个人的著作,了解此人的成功之道。

了解了这些方式,你就应该知道,你不仅仅要养成去执行你的计划的习惯,同时还应该具备去高效率达成你的目标的素质。

法则14:专注于你的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坚定不移的专注于一件事情时的信念。

在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取得成绩,就应该专注于当前正在处理的事情。如果注意力分散,头脑不是在考虑当前的事情,而是想着其他事情的话,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即使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进行,做完一件事情就了结一件事情。职场中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不仅养成了专注工作的习惯,而且还把专注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使命。

1.与瞎忙说拜拜

现在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最近怎么样啊?忙不忙?”回答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呵呵,忙啊,就是瞎忙。”是的,看起来大家的确都挺忙的,看看每天早上地铁站人们匆忙的脚步就知道一二了,这是一个高节奏的社会,人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也好或者是生存也罢而奔波劳碌着。然而忙归忙,真要问起具体忙了什么,能说得清楚的人还真不多。这正说明现在很多人正处于一种瞎忙的状态,往往注重了工作的数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工作的质量。这种穷忙、瞎忙的状态也说明了工作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下去,实际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堆积,这样可能根本不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即使能达到也会走很多弯路。

有人认为,这些人至少做了点事情,总比什么都没做好。而我们则认为比什么都不做还糟。当他们以为他们在做一些事情时,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还比什么都没做更惨。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与穷忙、瞎忙说“拜拜”呢?

(1)搞清楚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得到结果的。我们不会一开始就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去探究手段和技术,而会先自问:我应该做出什么结果?我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作业,减少错误的机会。

(2)懂得说“不”

当别人要求给你任务时,在决定你该不该答应对方的要求时,先问问自己:我想要做什么?什么对我才是最好的?如果你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是否会影响你的进度,而且因为你的拖延而影响别人?而如果你答应了,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对方要求的目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不应该让额外的要求扰乱自己的正在进行的进度。

(3)懂得合作,适时沟通,寻找捷径。

要学会积极的和自己的搭档沟通,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彼此的优势,实现最大的资源优化。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相互了解,相互协作,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有效的任务。

(4)自我总结,并向“高效”人学习

不要盲目地低头傻干,至少在每月做一个工作总结,看看本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看看周围同样忙碌的同事,是否比自己在相同的时间里却完成了更多的业绩;通过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做好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争取在下一个月中,使工作效率更上一层楼。

跟穷忙、瞎忙说“拜拜”,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要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逐渐形成了追求高效工作的思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比原来轻松了很多,但是收获却比原来更多。

2.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没有专注就不能应付生活,生活要求专注,成功更要求专注,头脑必须专注。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不甘平庸,既然选择了自己的目标,就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呢?

首先,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如果你对你的事业不感兴趣,没有激情,你现在做的事情你不愿做,你不可能取得成功。成功需要承诺,承诺需要专心致志,人必须有激情。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那么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成功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其次,要有自己的目标。从事自己的事业,要给自己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好像你前方的一盏灯,为了能够到达这盏灯的地方,你会付出努力,你会执着追求,你才愿意为了这个目标投入所有精力,做到专心致志。有了一个远大的目标,你的成功之旅就有了方向,就不会再迷茫,漫无目的。

再次,要学会承受挫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挫折与失败是无可避免的,能不能跨过失落的坎,就要看你有没有一个看待挫折的正确心态。挫折会把某些人的斗志彻底粉碎,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功?只有那些在挫折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当遇到挫折时,应该学会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

3.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专注的另一层意思,则是要求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要事第一,始终做最重要的事情。

分清轻重缓急,设定先后顺序——时间管理的精髓即在于此。

根据20/80原则,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把20%的时间用在最有效率的80%上。面对每天大大小小、纷繁复杂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时间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呢?

有三个判断标准:

(1)我必须做什么?

这有两层意思:是否必须做,是否必须由我做。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督促。

(2)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

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3)什么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

最高回报的事情,并非都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只有物质和精神的均衡才能和谐发展。因此,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总需要抽出时间做令你满足和快乐的事情,惟有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并易保持工作热情。

通过以上三个标准的排序,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很清楚了。然后,以重要性优先排序并坚持按这个原则去做,你将会发现,再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

法则15:富于创新精神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不断流动的世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纪,简言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创新是没有顶峰的,因而创新思维没有止境。

具备了创造性的眼光,可以使一个人摆脱本行业的条条框框,接受其他领域中的优秀思想,当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时,创新的智慧常会让你得出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必然令老板大为信服。

1.突破思维定式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思维的定势。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陷入思维定势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日本的东芝公司在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公司的7万多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想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2.在创新中执行

瑞士斯沃琪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亿万富豪尼古拉斯·海耶克极其成功地重塑了瑞士破产的钟表产业,使之重新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钟表帝国。海耶克这样建议我们:“你的时间的确需要规划,但永远不要百分之百地规划它。如果那样的话,你会扼杀了自己的创造性冲动。”

在工作中,许多员工抱着坚守岗位的态度,一切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精神。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把分内的工作做妥即可,舍此无他。

这种思想实在要不得。要知道,谁也不比谁强,谁也不比谁差。你所拥有的,别人同样也拥有。如何能够突围而出,高人一筹?你务必突出自身创造力。

发挥自己的创新行为不仅对公司有利,也对员工本人的形象、声誉、能力和前途有利。无论创新的意念是否被老板接纳,进行得是否顺利,都能显示出你对公司的热诚和责任感。

成败得失并非关键,重要的是那份勇于尝试的精神,能够有助于你获得老板的认同。

仔细观察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员工,会发现他们一般都不是那种从常规去考虑、去解决问题的人,而是能够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解决各种问题的人。

法则16:追求卓越

“在战场上,只有最优秀的士兵,才有活着回来的可能,那些勉强合格的士兵,从走向战场的第一步开始,他们的生命就已经以分钟为单位开始倒计时了。”

这是一位上尉对训练场上的新兵所说的话,这其中暗含着这样一个理念:“永远追求卓越。”

在工作中同样如此,要成为最优秀的职员,要想从合格迈向卓越,就必须养成事事追求卓越的好习惯,去追求比公司要求更高的工作绩效。

1.不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

不要满足于尚可的工作表现,要做最好的,你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美国金融家斯蒂芬·吉拉德几乎就是追求卓越的化身。凡是他颁布的命令,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违背。他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们要的,不是做得很不错,而是做得没有任何一点儿错。”

欧洲一家公司在日本订购了一批价格昂贵的玻璃杯,为此欧洲公司专门派了一位官员来监督生产质量,生产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几乎完美无缺,他很满意,就没有刻意去挑剔什么,因为日方自己的要求比美方还要严格。

一天,他无意当中来到生产车间,发现工人们正从生产线上挑出一部分杯子放在旁边,他上去仔细看了一下,没有发现两种杯子有什么差别,就奇怪地问:“挑出来的杯子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不合格的次品。”工人一边工作一边回答。

“可是我并没有发现它和其他的杯子有什么不同啊?”负责监督的官员不解地问。

“你自己看,这里多了一个小气泡,这说明杯子在吹制的过程中漏进了空气。”

“可是那并不影响使用啊?”

工人很自然地回答:“我们既然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任何的缺点,哪怕是客户看不出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那么这些次品一般能卖多少钱?”

“10美分左右吧。”

当天晚上,这位欧洲官员给总部写信汇报道:“一个完全合乎我们的检验和使用标准,价值5美元的杯子,在这里却被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用几乎苛刻的标准挑选出来,只卖10美分,这样的员工堪称典范,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可以不信任的?我建议公司马上与该企业签订长期的供销合同,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了。”

当每个员工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习惯时,他们得到的也必将是同样卓越的业绩与回报。

2.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会让我们工作起来疲于奔命,似乎永远看不到最终的目标。可是它对职场中的人来说很重要,自我满足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一旦一个人自以为工作做得很出色了,那么他就会故步自封,难以突破自我,他就会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对于卓越的追求,不同的人适合的方法各有不同。不过有几个策略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位在思考如何脱离平庸、迈向卓越的时候,不妨参考以下这几个方法:

(1)找出自己的长项

找出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能够对你迈向卓越的努力有事半功倍之效,当我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譬如高尔夫球或是网球,那么掌控的能力以及力量自然能够更上一层楼。

你所具备的长处可以协助你突破表现上的瓶颈,保障自己的事业生涯,提升自己对于公司的价值以及为更上一层楼的表现做好准备,每天不断地鞭策自己向上,朝完美前进,到最后自己对于团队以及所属机构的贡献也会有大幅的提升。

(2)专注于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有些人为了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把自己的标准降低,对于自己表现的杰出与否并没有多大期待。美其名日“为了放弃”,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牺牲。很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得他们的表现降到平庸的程度。

(3)修补瑕疵

希望能够在事业生涯上出类拔萃的人,对于顶尖的表现自有一套定义,并且会积极朝这样的标准迈进。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会逐渐发现到有问题的地方,并且会加以修补、调整,然后再继续努力朝着理想一步步地推进。细微的瑕疵、不尽完美之处,或是不怎么理想的成果都有可能出现,这些都是行进过程中必然的环节。不过在我们朝卓越进军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问题就阻碍不前,或不去努力更正问题,日后很难成功达到卓越的境界。这份修补瑕疵的决心也就是卓越和平庸之间的分界线。

(4)称为行业里的专家

工作无贵贱之分。所谓事业的成功,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出类拔萃,成为行业里的专家。即使是一位清洁人员,他要是能把地板刷洗得折出人影,把马桶刷得光洁如新,那他也称为专家,拥有了这样的毅力,不成功都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取代毅力,能力也不行。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悲的莫过于有能力的失败者吧。此外,天赋也无法取代毅力,失败的天才更是司空见惯。毅力加上决心,成为专业里的成功人士是不难的。

法则17:以结果为导向

在处处讲求实际,讲求成果的当代,人们已经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结果来评定一个人的行为价值。因为只有结果才是可触的,无论你的过程如何的努力,如果没有结果,那么很难证明这段过程的存在。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重视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且有很强的质量控制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1.有结果,才有生存

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或是个人,在其成长奋斗的历程中都是靠结果生存的,我们依靠对所得结果的评定,确定这是个成功的企业或者卓越的人才。所以没有结果,就不能生存,这成了一条毫无疑问的硬道理。

生存靠的是结果,不是理由。以那些知名企业为例,使它们一直利于不败之地,并不是它们的名牌效应,导致了成功的结果。人们不会仅仅因为它们是名牌产品而去购买,更多的是因为它们的产品满足了他们的使用欲望。所以是结果创造出了理由,理由进一步促进结果,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使企业越来越强壮。

华为在中国被誉为“狼性文化”的代表,既然是狼,就是使用狼性手段来追求结果。“选我不选你”就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据说华为驻某地的办事处主任,为了和一个大客户的领导拉上关系,平时非常留心观察对方。那时这位领导正在学车,但练习用车很少,练车的人很多,领导要排队等上一、二多个月才能轮到,这位主任知道情况后,四处托关系,在当地借了一辆崭新的轿车,趁周末的时间把车开到这位领导那里,陪同一起练车。当时的场地由于刚下过雪,还没有融化完,场里泥泞不堪,加上这位客户还不怎么会开,车子刚进到练习场就陷入了一个结冰的泥坑中,怎么也出不来了。这个主任二话不说,脱了鞋袜跳到泥坑里就去推车,陪同的华为人也纷纷脱了鞋袜推车。当时是严寒时节,这几名华为员工赤脚踏在冰水里,可是他们也许感到很欣慰,为了成功拿下这个项目,付出这么多也是值得的。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相同的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必须用一个结果来评定它的意义,毫无结果相当于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2.达成结果,兑现承诺

行为的最终价值是完成结果。收获结果,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针对一个企业,都象征着一个承诺的实现。提到承诺这个词,无可避免的会让人想起一个更加流行的字眼:诚信。众所周知,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对自己说过的话落到实处。

君子一诺千金,他们知道言出必行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证明自己的实力与能力,更重要的是用行动维护着自己的名誉。我们不需要空谈,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只有行动换来结果才可以实现承诺。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互感器行业中,江西赣电互感器有限公司可谓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这个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崛起与总裁张爱民制定的严格产品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承诺不无关系。这个公司向其客户承诺:凡因公司产品质量或用户使用不当而造成事故,接到用户现场服务通知后,省内保证24小时派人到现场,省外保证48小时内派人到现场。有一次,新疆吐鲁番电业公司打电话来告知一台产品出了故障,张爱民接到电话后,急匆匆赶到昌北机场乘飞机然后转车赶往现场,到达现场时已是下午5点,为了早点为客户解决问题,他顾不上休息片刻,在户外打开产品税品直到一个小时后故障排除,并重新安装好。吐鲁番电业局技术负责人称赞:“果然说到做到”。

“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这句歌词想必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一句话,却道说了结果思维的精髓。语言再怎么美好,都是描述出来的假象,唯有行为结果才表征了你的付出,才会对你说的话,许下的承诺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所以完成结果,实现承诺,不仅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企业的品质,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品质。

3.以结果为导向

要真正做到“以结果为导向”,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严加要求:

(1)以达成目标为原则,不为困难所阻挠。

(2)以完成结果为标准,没有理由和借口。

(3)在目标面前没有体谅和同情可言,所有的结果只有一个:是,或者非!

(4)在具体的目标和结果面前,没有感情、情绪可言,只有:成功,或者失败!

(5)在工作和目标面前,没有“人性”可言,因为客观世界是没有“人性”可言的,因此再大的困难也要“拼”!

(6)你的事情没有做成,那就“走人吧!”同情有什么用?你需要“同情”做什么?一个老板找不到订单怎么办?

(7)“管理不讲情”,对部下的体谅最后不过是迁就而已。

(8)在客观的困难和异常那边,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原因、十万个无能为力、百万个尽心尽力,可是在结果面前来讲,却只有一个简单的结果:做还是不做?

(9)在结果导向面前,我们常常不得不“死马当活马医”,我们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投降。

(10)事情没有搞定便表示你的产品没有卖出去,你也就没有营业额,难道你可以下班了吗?产品没有卖出去便没有钱,那你下班回家靠什么吃饭?

法则18: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人确定了自己的计划与目标,也正确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和恰当的发展路线,也制定了完美的计划书,也信心百倍、踌躇满志地启程了。但最后还是铩羽而归,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如果你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你的人生就会少许多遗憾。

史蒂文·凡韦伯曾经给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计划+行动+坚持不懈。这样的道理谁都懂,可是要真正做得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出现不能坚持到底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懒散拖拉、缺乏激情、畏惧困难和挑战、偏离目标、受到干扰、精力不够集中等。这就需要找出自己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在行动中注意避免这些问题,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当机立断

有了计划你就必须立即行动,拖拖拉拉不是成功者的作风。如果你不是那种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那么你一定需要培养自己的行动力。要学会从现在做起,要强迫自己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使自己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也许你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也许你在做了之后因为结果不如你想像的那么美好,你就会后悔。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行动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行动却肯定不会成功。卢赛里·波尔曾说过:“我宁愿为我所做过的事而遗憾,也不愿为事情没做而感到遗憾。”

2.灵活前进

工作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靠苦干、实干;另一方面也需要灵活机动地干。所谓灵活机动,主要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随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准备几套实施方案,环境在变,行动也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就能避免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使设计落空。

在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同时,还要学会迂回前进;在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有所创新。

3.克服困难和阻力

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人。我们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应该要敢于直面困难和阻力,我国学者程社明曾说:“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没有空白点;每一种环境、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锻炼,每一种困难、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机会。”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敢于克服困难、不畏险阻、坚持到底的精神。

美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卡索,从他亲自策划和主持过的上百次民意测验中,整理和归纳了美国500家大企业创立人成功的要点和原则,得出的“创业十要”中就有这么一条:做一件事坚持到底最重要。

卡尔文·柯立芝也有同样的观点:“世上任何东西也不能代替坚持不懈。才华不能,有才华不成功的人数不胜数;天赋不能,有天赋没有获得回报的人不计其数;教育不能,世界上充斥着受过教育的流浪汉。坚持不懈和坚强的意志才是万能的。”

4.有效行动

有效的行动,是指行动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而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自己的行动加以强化和约束。

(1)集中力量向目标发起进攻。集中力量,包括集中精力、脑力、时间、物力、财力等一切可调动的“能量”: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将力量最大限度地用于追求目标上,而为很多别的事情分心或“分力”,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收效甚微。

(2)排除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马克思曾说过:“直奔真理,不要东张西望。”那么你呢?你可以对自己加以审视和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直奔目标而没有东张西望呢?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有不少无益于目标的活动和干扰,对于那些无益于目标、没有多少价值的活动应该尽力避免。记住那些成功者的话:永远不要让你的私事优先。

(3)行动不要偏离目标航道。你对于目标的行动往往会受到一些阻力或者是受到自身习惯的影响而偏离轨道。因此你必须时时检查自己的行动,一旦发现有偏离就及时加以纠正,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4)不受他人的影响。有的人明明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在脚踏实地地为目标而努力着,但由于和周围的人不一致,就产生了迷惑,最后被周围的人所影响,调整了自己的方案和行动,却不再是最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的行动了。就像舞者按照自己的节奏起舞一样,不应受身边人的干扰和影响。

有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甚至一些讽刺、打击,就开始动摇了。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因为自己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得到他人的赞同。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出成功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即“荡秋千”原理。“荡秋千”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

(2)后一次所达到的高度与前一次是分不开的,环环相扣的“踏实”可以达到分解目标的作用,使目标相对更容易实现。

(3)秋千荡得越高,所拥有的空间就越大,所拥有的机会也就更多,你需要学会利用和把握。

(4)秋千会从高处滑落到低处,就像人生中一些不可避免的低谷和挫折。每一次你都要鼓起勇气从最低处坚持着走出来,没有一次次的低谷,换不来更高处的清风扑面。

(5)每一次荡起来,都会在心中定下一个将要达到的高度作为目标,这样你才会一步步达到梦想的最大的高度。

我们可以将“荡秋千”的原理应用于我们追求目标的行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对准我们的目标,主动积极地展开行动,并且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到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ApuwE+4BUA4pPDlPdW6822QEJtxnaFodkHvXBbmWX4SxJKi7KHjV5m27PwvzeQ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