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每天读点论语
赵凡禹

前言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的一部语录。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春秋末年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混乱的阶段。各诸侯国之间只想相互吞并统治者,百姓痛苦不堪。历史文化的破坏,政治道德的没落,则更加严重。春秋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人伦文化的道德基础,几乎都被统治者破坏完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混乱?孔子认为,根源在于文化思想的衰落。

孔子从济世救民的宗旨出发,提倡“仁”和“礼”,期望能有当权者采纳他的主张,实现他的理想。30岁时,孔子的学问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但是当时他还不能超越贵族等级的限制而有所建树,便开辟了私人讲学的道路,把学术传授给弟子们。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在公元前517年离开鲁国,到了齐国,但齐景公并未用孔子。一年多后,孔子回到故乡。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定公和季桓子任命为中都宰。因政绩卓著,不久升为司空(主管建筑),再升为大司寇(主管司法)。此间,鲁国出现了新的气象。

孔子的能力很快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齐景公派人给鲁国送来80名美女组成的乐队,鲁定公和季桓子欣然接受,三日不理朝政,使孔子的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孔子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此期间,孔子到处宣扬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但终不见用。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14年的漂:泊生涯,回到鲁国。他看清了“道不行”的现实,决心把精力完全放在文化教育上。

孔子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在他的晚年,他系统整理了文化典籍,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编次《尚书》以保存古代史料;定《士礼》十七篇以教育弟子;正《乐》以正《诗》。以上四种,是孔子手定的教本。此外,孔子读《周易》而传《彖》、《象》,根据鲁国的历史写成了《春秋》。这两项,是孔子赞修官书,以成就他们的千秋事业。孔子一生的理想和作为,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说明,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门人编纂了《论语》并传后世。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1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1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论语》这部书虽然用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孔子的名言,但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它自己的体系。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的为人处世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怨、孝、悌等诸多内容。

《论语》这部书的文学风格是言约义丰,言近旨远,舒缓含蓄,从容不迫。有的语言浅近、朴素中蕴含哲理,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欲速则不达”;有的形象鲜明,抒情意味浓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也有少量记事的成分,笔录者善于抓住人物神情语态的特征,稍加勾勒,就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如《先进》篇的“四子侍坐”章,仅用300字,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

本书从《论语》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如果大家每天读上一两句,会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l3vF/gP2KrJi8XTvNGinMzBPh1IKXAzuHytCw5fauDpMICPBTU4q8uJkcYQvQo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