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金融寡头之首——洛克菲勒财团2

第五节从蟒蛇到银行家

“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约翰·戴·洛克菲勒

1.小约翰·戴·洛克菲勒的贡献

1896年,约翰·戴·洛克菲勒基本上已经退休了,尽管他没有将此事通知新闻界,也没有对本公司的全部人员传达。但从那时起,他已经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基本上交给了接替自己的亚吉波多,同时,儿子小约翰·戴·洛克菲勒也负责着一些事务,担任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和副总裁。当然,作为标准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洛克菲勒本身就是公司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资本,在许多场合下,他还是标准石油公司十分坚固有用的挡箭牌。

洛克菲勒的儿子小约翰·戴·洛克菲勒1897年从美国布朗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位于华尔街的标准石油公司总部,成为其父亲的助理。后来,小洛克菲勒又升任为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和副总裁,代表家族利益参与公司管理和重大决策的制定。

1901年,小洛克菲勒成功的处理了将梅菲比铁矿出售给摩根集团的事项,使约翰·皮埃尔蓬特·摩根在与这位年轻小伙子的谈判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最终以小洛克菲勒提出的价格购买下了该铁矿。这次成功使标准石油公司上下对小洛克菲勒刮目相看,老洛克菲勒也对儿子的成绩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小洛克菲勒以后在生意场上经受各种风雨的一个成功的演习。然而,小洛克菲勒并没有按照父亲及家族理想的轨迹去度过他的人生。

在小洛克菲勒看来,他的父亲约翰·戴·洛克菲勒已经创下了亿万家产,自己要在这基础上再进一步是很困难的事情了。父亲完成了创业的任务,而轮到自己的使命则应该是守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出资者管理到职业经理人管理的历史转变,他希望自己成为幕后的操纵者,而不是走上前台。他乐于当企业的股东,而不是去当企业的董事或经理。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洛克菲勒在1910年辞去了他在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和副总裁职务,随后他又辞掉了在美国钢铁公司董事会中的董事一职(该职位是他在出售梅菲比铁矿给摩根之后获得的),而专心致力于发展他父亲所创办的慈善事业。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小洛克菲勒的一生,他的大半生时间都花在了把家族财富送出去方面,而不是积聚更多财富上面。小洛克菲勒在纽约建立了洛克菲勒中心,并设法挽救了美国西部山区的许多古老的红杉。另外,他对保护历史文物和保护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他的努力,英国对北美大陆殖民时代所创建的威廉斯堡古城和法国的凡尔赛宫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也许是小洛克菲勒的成绩被父亲的光辉掩盖了,也许是他自己就没有想过要在父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总之,小洛克菲勒在经济上没有给家族做出多少突出的成就。但是,他的5个儿子后来却成为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的中坚力量。这一点令小洛克菲勒引以为豪。关于小洛克菲勒前4个儿子的具体成就,我们将在第六节中介绍。下面讲述是他的第5个儿子戴维·洛克菲勒和他执掌的大通银行。

2.家族的大通银行

戴维·洛克菲勒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1940年时曾担任过纽约市市长拉加迪亚的秘书,第二年他又出任纽约市负责防务、卫生和福利的助理地区局长。在跟市长一起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戴维学会了如何运用强硬的手腕高速的处理问题,学会了如何驾驱手下并督促他们更好的履行职责,学会了谈判,学会了如何应对每天出现的意外事件等。这种社会实践的磨炼,为日后戴维·洛克菲勒管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奠定了坚实的领导艺术基础。

1942年5月戴维·洛克菲勒应召入伍,曾在北非、法国从事情报收集工作,并频频举行各种宴会和其它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戴维在情报搜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灵活的处理各种事务。当他回到美国之后,在处理家族事务和领导大通银行的工作时已经是得心应手。

戴维·洛克菲勒在战争结束后就立即办理退役手续,回到了纽约家中,开始考虑以后的工作问题。由于家族的产业实在太大,所以父亲小洛克菲勒希望他能在金融界里面工作。

尽管银行工作不是戴维长期以来的兴趣所在,但是家族财团的发展确实需要一位理财专家,而且以后洛克菲勒家族的庞大产业要想继续得到发展,金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事实上,其祖父约翰·戴·洛克菲勒很早就有着与银行家们拉近距离的强烈愿望。在他创业初期,为了筹集资金,他不得不经常奔走于银行之间,费尽口舌以祈求得到银行家们的资金支持。为了拉拢当时的第一国际银行,洛克菲勒的弟弟威廉还取了第一国际银行董事长的女儿。所以,能有人在银行界崭露头角是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的长期愿望。

之后,戴维·洛克菲勒被安排在大通银行欧洲科当一名副经理,从基层做起。

大通银行于1877年获得美国政府的特许批准书之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886年,大通银行的全部股权出售给了原货币监理官亨利·坎农领导的一个财力雄厚的商人集团。在亨利·坎农的领导下,大通银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力与万国宝通银行不相上下。

然而1929年的美国股灾,使大通银行也未能幸免,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大通银行被转到了洛克菲勒家族手中。1930年,小洛克菲勒的内兄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就任大通银行董事长。

二战结束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大通银行的小额储蓄存款和贷款业务已经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该行在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的领导下,经历了经济大恐慌的创伤之后,又恢复了它在银行业中的地位。

戴维按照父亲的意愿来到大通银行后,决定从行政级别的最底层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干下去。他工作勤恳,而且善于思考,并致力于改进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经过多次的岗位调动之后,戴维对大通银行的业务已经非常熟悉了,并成为银行国际部的骨干力量。

由于戴维·洛克菲勒突出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在1950年被晋升为大通银行国际部主管拉美业务的总经理。其实大家都心里明白,除了工作业绩的原因之外,戴维的提升多少得益于洛克菲勒家族在大通银行中的支配地位和他舅舅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的栽培。很多人预言,戴维将成为董事长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的首选接班人。

升任总经理后,戴维·洛克菲勒立刻到拉美考察,因为他相信拉丁美洲拥有扩展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经过细致的考察、论证和评估后,戴维慎重的在拉丁美洲有选择的设立了三家银行,并创办了一份针对拉美商业界人士的杂志——《拉丁美洲商业要讯》,该杂志在拉美各国受到了广泛欢迎,使大通银行的商业形象和声誉有了很大提高。鉴于戴维·洛克菲勒在这方面的创新,大通银行在《拉丁美洲商业要讯》杂志出版一年之后,又以整个银行的名义创办了相同性质的杂志《商业概要》,后来又创办了《世界商业》,而这一切均来自于戴维·洛克菲勒的创意。

3.从职员到掌门人

对于一个银行家来说,经营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美元在哪里都能使用。我要做的便是让大通出现在世界各地。——戴维·洛克菲勒

大通银行为美国政府贡献了许多杰出的官员。1949年的大通银行副董事长尤金·希莱克担任过世界银行行长,而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则于1953年被联邦政府任命为驻英大使。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离开大通银行之后,由洛克菲勒家族所信任的约翰·麦克劳埃接任他的董事长职位。

20世纪50年代初期,纽约所有的大银行,以及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银行,都面临着存款下降的问题,如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和保证信托银行等。1943年年底,大通银行的存款规模大约为60亿美元,但到了1954年年底却只有40亿美元。(9)因此这些银行都开始寻找可借贷资金渠道,以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而相比之下,曼哈顿银行则因为实行了一种零售战略而使得存款规模明显提高,储户的数量也显著上升。于是,这刺激了大通银行的领导者决定吞并曼哈顿银行的决心。

1955年,在戴维·洛克菲勒的努力下,当时美国银行业中排名第三的大通银行和排名第十六位的曼哈顿银行合并,新银行取名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大通银行和曼哈顿银行合并之后,立刻成立了银行发展部,将其作为银行宏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重要部门,给予该部门极大的内部管理决策权,是大通曼哈顿银行最有优先权的实力部门之一。而戴维·洛克菲勒则被任命为发展部的执行副总经理。

戴维上任后,便决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活动,以突破大通曼哈顿银行几十年来固有的传统模式。戴维认为,兼并一家银行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要比新设一家银行少得多,而且所需的行政和法律上的手续要简便一些。最为关键的是,兼并一家银行可以在这家银行已有的业务基础上开展业务,这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在约翰·麦克劳埃的支持下,戴维策划并领导了一系列国外兼并活动。荷兰、比利时、英国和南美的许多银行被收到了大通曼哈顿银行的麾下。通过购买当地银行49%或51%的股份,大通曼哈顿银行非常便利的打进了布鲁塞尔、香港、洪都拉斯等地的金融市场,而在此之前这些地方都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业务空白地点。

戴维的这一系列动作,使大通曼哈顿银行获得了新的增长点。1957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在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2000多个业务发展的据点,从而成为一家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相当活跃的金融机构,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美国本土范围。

1957年,戴维·洛克菲勒升任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副董事长,负责该银行的全部行政和计划部门。

当然,戴维·洛克菲勒能成为副董事长,与洛克菲勒家族对他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董事长约翰·麦克劳埃是洛克菲勒势力的成员之一,而戴维的兄弟劳伦斯·洛克菲勒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同时,洛克菲勒家族本身就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大股东,因此对于董事会的决定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戴维·洛克菲勒出任副董事长之后,立即建议董事会在华尔街建造一栋60层的办公大楼,以结束长期租用写字楼办公的历史,同时作为一个永久的招牌向全世界宣告大通曼哈顿银行雄厚的实力和卓越的管理。

在戴维的极力主张下,最终银行大厦得以建成。该大厦成为华尔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在当时创造了好几个世界第一:世界上最高的银行大厦;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保险库;当然它的造价也创下了世界纪录,整个建设项目共花去了1.4亿美元!

1961年4月,大通曼哈顿银行正式迁入新的办公大厦。与此同时,戴维·洛克菲勒被董事会任命为银行行长,这时他年仅45岁。年轻得志的他很喜欢交际,并通过帮助人们不断扩大自己的声誉,以赢得人们对自己、对家族的认同。

大通曼哈顿银行成就了戴维·洛克菲勒,而戴维·洛克菲勒也帮助大通曼哈顿银行实现了飞跃。他这个洛克菲勒的姓氏使他备受瞩目,从而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带来了相当多的业务。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副总经理曾经对他的贡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就是依仗着戴维的交际往前走。”而戴维·洛克菲勒有一次也这样说道:“当我拿起电话找人的时候,对方若是听到过我的名字,就会更容易更恰当的回答我。”

约翰·麦克劳埃退位之后,鉴于戴维和另一位元老乔治·张比盎对公司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两人不相上下的工作能力,董事会决定创新性的任命两人同时担任公司董事长,但将权力分为两大块:乔治·张比盎获得国内银行业务和日常管理的最高领导权,而戴维·洛克菲勒则拥有银行国际业务方面的绝对指挥权。同时,戴维还被任命为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负责拟定银行的宏观战略决策和银行发展计划。

尽管这种安排无疑带有折衷的意味,但这样的人事安排确实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当时金融界是轰动一时的重大新闻。

很明显,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双头政治”,戴维和乔治·张比盎共同指挥着这家富有现代气息的全美第二大银行的运作,但是二人却并没有相互争斗,更没有导致公司管理上的混乱。相反,他们一直保持着真诚的合作,把争执和矛盾仅仅局限在两人的办公室内,对公司、对外界则保持高度一致,相互赞扬、相互吹捧,向外界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大通曼哈顿银行虽然有两位领导者共掌大权,但是二人在思想上是完全相通的,大通曼哈顿是一个团结的公司,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司!

戴维和乔治·张比盎愉快的合作了8年。1969年3月1日,乔治·张比盎正式退休,戴维终于登上了大通曼哈顿银行行政金子塔的最高点,集银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权于一身,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这家庞大金融机构的掌门人。

4.世界的洛克菲勒

“你看他(戴维·洛克菲勒)那双棕色眼睛,就知道他大脑里的每个细胞都在不停的奔跑,这是一个活资本家。”——波兰前共产党总书记盖莱克

戴维·洛克菲勒执掌大通曼哈顿银行后,家族的各项事业更是如鱼得水,完成了洛克菲勒家族三代人的夙愿。他和其他几位兄长一起,共同管理着家族的巨大产业。而且,和他的几位兄弟一样,戴维也非常热衷于参与国际事务,扩大自己和家族的影响力。

早在戴维参军之前,他就加入了对外关系协会,通过这个协会的活动,他了解了欧洲的劳工和税务问题、北约组织、对外贸易政策、中国以及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等实质问题。1969年,当约翰·麦克劳埃卸任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时,他也辞去了对外关系协会会长的职务。而戴维则以副会长的身份理所当然的接替了麦克劳埃的会长位置。

1953年,戴维·洛克菲勒和伯恩哈德亲王等人倡议召开了比尔德堡会议,并形成了惯例,此后每年一次召开西方政治家、银行家和商人巨头开会,广泛的讨论世界政治、经济事务。

1972年,戴维·洛克菲勒发起成立了一个与外交关系协会有密切联系的“三边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美洲、欧洲、日本三方非政府领导人参加,该委员会秘书是著名国际关系专家兹比格尼埃·布热津斯基。卡特当选美国总统后,他的政府中相当多的高官是来自“三边委员会”的美国公民,他所任命的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都是“三边委员会”委员。

从戴维·洛克菲勒庞大的私人财富、往来关系以及经常抛头露面的情况来看,他已经成为为西方资本主义出谋划策的核心人物,并常常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当然他的政治活动都是以拓展大通曼哈顿银行和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为基础的。

1971—1972年,戴维·洛克菲勒对东欧进行了旋风似的业务旅行。在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波兰四国,戴维与政府首脑和银行巨头就国际贸易有关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在会议上宣称:“美国与苏联两个大国之间应该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联系。铁幕应当为玻璃板所代替,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戴维的主张博得了这些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1973年,经过戴维·洛克菲勒的接洽,大通曼哈顿银行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向苏联提供8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厂项目。这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历史上的最大一笔私人贷款业务,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首先,它第一次启动了东西方自冷战以来的金融联系,为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架设了一座桥梁;其次,这笔业务还告诉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及其人民,尽管有美国政府的敌视,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只要能获得商业利润,大通曼哈顿银行还是愿意向他们提供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同年,戴维在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终于得到了苏联政府的批准,在莫斯科开设了自1929年以来的第一家外资银行,该分行坐落于马克思广场1号,离克里姆林宫仅有一条街。因为他们最先步入这片红色区域,西方的商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大通曼哈顿银行对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陌生的地方有较其他金融机构更多的了解,并深信他们与苏维埃政权有着特殊的联系,因而更愿意通过大通曼哈顿银行与苏联做生意。

1972年尼克松访华。紧跟尼克松的步伐,戴维·洛克菲勒于1973年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了这位资本主义世界的代言人。在谈话中,戴维·洛克菲勒提出由他担任会长的对外关系协会与北京的民间外交组织——人民外交协会之间建立一个非官方联系渠道的想法,得到了周总理的赞同。同时他还建议,由他担任理事长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与中国的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加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交流。

红色中国与资本主义隔绝了几十年之后,接待了第一位资本主义银行家。

这次访问使得戴维·洛克菲勒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在回国后不久就向新闻界宣布,大通曼哈顿银行已经取得了受官方支持的中国银行在美国纽约的代理行地位,大通曼哈顿银行已经可以办理中美之间的诸多资金往来业务。

1971年3月,戴维拜访了埃及的新总统萨达特。1974年中东局势稍微缓和之后,他率先在开罗设立分行,并为埃及的石油管道工程提供了大笔贷款。

戴维·洛克菲勒还与70年代伊朗统治者——巴列维国王有着密切联系,两人私交甚厚。巴列维因为对洛克菲勒家族的名望、庞大的国际关系网和出手大方的基金会,而把戴维视作取得美国支持的关键人物,并因此加强与石油工业之间的联系。因此,戴维得到了巴列维国王的反复保证:大通曼哈顿银行在伊朗发展的前景非常美好。

毫无疑问,作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人员,戴维·洛克菲勒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银行家。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第六节金融寡头的统治

1.家族的第三代力量

约翰第三

小洛克菲勒的大儿子约翰第三是洛克菲勒财团所设立的各种基金委员会的家族主要代表人物。约翰第三和他的父亲小洛克菲勒一样,热衷于慈善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长子成为远东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的专家。他曾于1951年随同杜勒斯及其代表团访问日本,准备缔结和平条约,并在后来成为日美和平条约谈判会议美国代表团顾问,同时担任日本协会的主席。

远东地区是洛克菲勒财团一直想打入的地区,这个地区是标准石油公司还没有从欧洲石油联盟手中夺取领导地位的唯一一个在资本主义控制下的重要产油区。很明显,约翰第三在帮助家族实现经济扩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印度以及日本的开采、冶炼和销售力量成倍增长,在这些地区的石油投资占据所有战后投资的48%。

纳尔逊·洛克菲勒

纳尔逊·洛克菲勒是拉美问题的专家,后来成为处理美洲事务的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同时他也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理事和洛克菲勒中心的首席行政人员。

洛克菲勒财团很好的利用了纳尔逊在拉美的势力,在各领域的投资突飞猛进。例如,新泽西的标准石油公司除了从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石油生产上以及设在拉美各地的销售机构中获得利润之外,仅来自委内瑞拉的利润就占据了该公司利润的半数。

纳尔逊·洛克菲勒是家族中最光耀门楣的政治明星,他曾创下了4次连任纽约州州长的惊人纪录(1959年—1973年),并三次被列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1974年,在尼克松和他的副总统阿格纽因水门事件辞职后,他被杰拉尔德·福特任命为副总统,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地位。

劳伦斯·洛克菲勒

劳伦斯·洛克菲勒是家族在那些非石油公司董事会的主要代表。这些公司主要包括东方航空公司、国际镍公司、奥林·马锡森化学公司等家族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并在有生之年成功的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

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大量购入蓝筹股,而是更多的投资于新成立的企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购了一批,并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

劳伦斯的第二项投资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他于1938年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战后,东方航空公司为劳伦斯带来了巨额的投资收益。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让他获益匪浅。

劳伦斯在风险投资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对麦克唐纳公司所做的投资。他首先出资45万美元支持一个飞机设计师成立了麦克唐纳公司,后来通过家族在政府中的关系为该公司获得了大量订货,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揽到了6000万美元的生意。战后,劳伦斯追加了麦克唐纳公司的投资。不久,这家公司便得到了喷气式飞机的订货单。1949年最大一次破纪录的订货是价值3亿美元的F3H“恶魔”式海军歼击机的订货单。由于这批订货,麦克唐纳公司的股票价格飞涨,劳伦斯则获得了超额利润。

随着劳伦斯所代表的洛克菲勒财团对麦克唐纳公司投资的加大,该公司从政府部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合同。不知为何,美国参议院从未指出更没有调查洛克菲勒家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人们看到的结果是,麦克唐纳公司在所获得的订单额度不断增大的同时,品种也由单一的飞机延伸到了导弹等其他产品。

195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指出劳伦斯在“风险资本”这一新领域所作的贡献,并确立了他“风险投资之父”的地位。劳伦斯联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员所成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凡洛克公司,截至1996年已投资221家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得到投资后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包括苹果电脑和全球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集团等。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温斯洛普·洛克菲勒

另一个儿子,温斯洛普·洛克菲勒在金融方面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他是洛克菲勒家族中的“石油工人”。从1934到1951年,除有一年在大通曼哈顿银行任职外,其它时间他都在新泽西和纽约的标准石油公司任职。

20世纪50年代,温斯洛普住在他位于阿肯色州的大农场里,并最终成为影响阿肯色州政治事务的重要人物。他担任了阿肯色州资源开发委员会主席一职,这为他弟弟戴维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打进阿肯色州金融业务铺平了道路。

戴维·洛克菲勒

戴维·洛克菲勒担任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是这个家族所控制的机构的第一继承人,同时还管理着纽约市洛克菲勒家族所拥有的大量房地产。作为银行财团的主要参与者,戴维在纽约的政治活动相当活跃。该财团通过控制市级债券来影响纽约市的政治事务。1940年,戴维·洛克菲勒成为拉加迪亚市长的秘书,直接介入政坛。

应该说,戴维是老洛克菲勒后代中经济方面取得成就最大的一个,作为哈耶克和熊彼特的学生以及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同学,他对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和政府影响都有着很深的造诣。戴维在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发展使洛克菲勒财团从一个垄断性的企业联合体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金融寡头。

经过家族三代的努力,洛克菲勒财团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支配力量。约翰·穆迪在《托拉斯真相》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

“总起来看,我们发现托拉斯中的支配势力是由大小资本家集团的交错网构成的。这些都是更大集团的附属物或一部分,而这些更大的集团自身又依附于两个庞然大物——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并与他们结成联盟。这两个其大无比的团体在一起构成了美国企业和商业活动的心脏,其它的都是以不同的方式遍布于国民生活的命脉,使得每家每户都感觉到他们的影响,然而这一切都与这个伟大的中心源泉相联系,它的势力和政策支配着一切”。

2.美国外交政策的背后

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正式展开。两国为了击败对方,拉开了近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以免从冷战转变为热战后,自己处于劣势。石油这一战略性物资的重要性就日益凸现,并成为美苏在中东地区剑拔弩张的根本原因。这一时期,美国跨国公司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尤以石油集团的扩张最显著。美国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石油财团的代理人就占据了许多重要的政府职位。如果某个财团的代理人在政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那么政府的政策必然要为这个垄断集团的利益服务。从洛克菲勒财团身上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政府与这些财团之间的密切关系。

对外关系协会是外交方面最有影响的政策规划机构,它的建立旨在推动政府的上层人士对外交政策达成共识。它自称是“一个使学术界以及公私各界领导人荟萃一堂进行讨论的独特的讲坛。”它与企业界、大学、新闻界和政府相互影响,该协会的许多领导人都曾在政府中任职。政治学者莱斯特·米尔布雷思认为:“虽然对外关系协会没有得到政府提供的经费,但是它同政府密切配合,使人难以区分协会所采取的行动,哪些是政府授意的,哪些是它独自采取的。”可见,对外关系协会在美国外交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对外关系协会从建立起,就一直由东部的大公司资助,它的一名成员承认,委员会的成员和财政支持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中的国际派,他们给该委员会的活动划了一个框框。最初资助它的是摩根财团,后来主要由洛克菲勒财团提供资金支持,对该协会的影响也最大,从而使美国在制订外交政策中最大限度的考虑自己公司的利益。在基辛格未担任国务卿之前就曾受聘于该协会,撰写了《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强调要对侵略做出更大的灵活反应,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也曾担任对外关系协会的理事长。

3.没有终结的统治

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究竟是谁?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最近给出了答案。福布斯排行榜所引用的个人资产总额均为上榜富豪巅峰期的数据,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出他们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福布斯对照当时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所有人的个人资产转化为2006年的美元。因此,如果约翰·洛克菲勒今天仍然健在,他的个人资产将达到盖茨的数倍。

有人可能会对上面的结果感到惊讶,并认为这只是将一百多年前的资产折算到现在的价值。其实如果要按照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来算,这一结果可能会更令人吃惊,因为洛克菲勒在死之前,其家族财富已经占到整个美国社会财富的1/56,这在美国历史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上表中所提到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在1995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425和1/532,13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洛克菲勒相比。

而现在的洛克菲勒家族对世界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了。事实上,洛克菲勒家族的产业和影响力今天依然完好的保存着。因为虽然标准石油公司最终解体,但是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依然完好的经营着,其继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连同起家于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湾(Gulf),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并称“石油7姐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并,2001年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而海湾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将资产售予了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壳牌和法国的Total成为世界最大的5家石油公司。

早在1910年,当约翰·戴·洛克菲勒在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他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的势力还左右着美国的政治,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曾担任过洛氏基金会的董事长;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纳尔逊则于1974—1977年担任美国副总统。该家族通过活跃于政治舞台长期左右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从洛克菲勒成为美国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今天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他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如今,如果你漫步在纽约的街头,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甚至连青霉素能够普及成通用药品,也同洛克菲勒家族大有渊源。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PDXBDdMmbLpSOMt/YN0s2C/+Mtf1VJisgXB3rX++Kbpil6YsX1M+unxVfRwx4P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