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金融寡头之首——洛克菲勒财团1

约翰·戴·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同时也是最强大的公司——标淮石油公司。标淮石油公司曾经代表了美国的石油工业,而洛克菲勒则在美国工业中扮演了统治者的角色。他的名字同义于财富,他的家族以及家族历代所领导的财团在美国工业、商业、金融业以及政治领域都牢牢的站稳了脚跟。

在世界上的诸多财团中,洛克菲勒财团无疑是最具有实力的一个,位列金融寡头之首。该财团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淮(原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在1935年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11.5倍。其后又继续获得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它拥有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核心,下有纽约化学银行、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以及公平人寿保险公司等百余家金融机构。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军火公司有: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马丁·马里埃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斯佩里·兰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与梅隆财团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财团还单独或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着联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东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同美国垄断资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给洛克菲勒财团以沉重打击。该财团采取各种措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首先参与美国国内石油的开发,争取国内沿海地区近海油田的租赁权,1976年获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赁地130万英亩。又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共同开发英国北海油田。它还渗入能源工业的其他有关部门。此外,还大力向石油化学工业发展。

洛克菲勒财团不但在经济领域里占统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它还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等组织,向教育、科学、卫生以至艺术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渗透,以扩大其影响。

第一节“大蟒蛇”的雏形

“当人们看到天上掉馅饼时,你总能发现约翰已经在拿碗接着了。”——露西·洛克菲勒

1.贫寒家庭的孩子

1839年7月8日深夜,纽约州,僻静小镇里奇福德。

简陋的木房子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影响整个世界而被众多美国人所称呼的“大蟒蛇”——约翰·戴·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祖籍法国南部,祖父是哈格诺宗教改革派激进分子。为了躲避政治迫害,曾逃往莱茵河畔安家,后来移民到北美新大陆,落户纽约州。约翰·洛克菲勒3岁时全家搬迁到摩拉维亚城,后来其父威廉·爱夫里·洛克菲勒又于1853年将家安置在离克利夫兰市只有十几英里的小镇斯特朗斯维尔。

威廉·洛克菲勒十分好酒,生活不太安分,曾经因涉嫌施暴家里的女佣而被法庭起诉过,他也没有正经生意可做,偶尔贩卖一些木材、毛皮、盐等杂货。为了养家糊口,威廉经常撇下妻儿到外地经商或四处游荡、行医行骗。而且一出去,常常几个月才回家一趟。

由于父亲不安分的个性,同时也受到北美当时所处的大时代的影响,约翰·洛克菲勒一家几乎没有过几年安定的生活,总是怀揣梦想,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以寻找他们理想的生活。这种漂泊的经历让年少的洛克菲勒见多识广,早早的领略到了生活的真面目。同时,作为长子,父亲的离家外出使得约翰·洛克菲勒得到母亲的特别信任,他的个性也因此得以自由发挥,主动承担起一个成年男人的角色。他小小年纪已经将家里的事务看成是自己的责任,经常对弟弟妹妹发号施令,要求他们听从他的指挥。这种经历成为他日后成功的保证,而且也养成了他终身难以改变的习惯,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视作一个救星,专门处理那些别人对付不了的难题。

洛克菲勒在课余时间砍柴、购物、挤牛奶、整理菜园,同时,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他还承担着另一个角色,那就是管理家里的开销。他尽职尽责,精打细算,将家里的收支安排的井井有条。这种家庭的影响使他具有了一般孩子所不具有的才能与天赋。

九十多岁的约翰·戴·洛克菲勒在回忆自己的这段生活时曾说:“我在10岁时就学会了尽我所能的多干活。”

虽然家庭贫寒,虽然很早就开始劳动,但约翰丝毫不以过苦日子为耻。相反的,他认为正是这种早年的生活给了他别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磨难,使他懂得要想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去创业。而且,这种很早就开始的生活磨难,使他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能够对日后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与困难泰然处之。

2.第一笔生意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各种经济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全世界的淘金者怀揣梦想,从世界各地赶往这里。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开遍了美国各处,每天各种各样的船只在运河和五大湖里穿梭往来,铁路和电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很快将全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市场。

对于大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年纪尚幼的洛克菲勒当然不明就里。但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被那个淘金时代的习气所感染。在他7岁时,洛克菲勒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生意。

一个偶然机会,约翰在树林里发现了火鸡窝,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林子里,等大火鸡暂时离开窝巢,他就轻轻跑过去,抱着小火鸡就跑。约翰偷来小火鸡之后并没有马上卖掉,而是把它们养在自己的房间里,细心照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火鸡群竟然慢慢扩大了。到了感恩节,他把已经长大的火鸡卖给附近村子里的农民,约翰第一次感受到了赚钱的快乐。

这次成功的经历让洛克菲勒深受鼓舞,直到他年老成为一个让世人又爱又恨的金融寡头之后,他还时常回忆起这最初的成功。他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一看到那群火鸡就非常高兴,从不放过观察他们的机会”。

约翰虽然赚到了钱,但却受到了母亲伊莱扎·戴维森的惩罚,被绑在柱子上狠狠地打。因为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认为儿子的行为亵渎了神灵,所以非常气愤。而具有眼光的父亲却不这样看,他对儿子的赚钱本领大为欣赏,于是劝说伊莱扎·戴维森说:“算了,儿子今后肯定比你我都强,你难道还看不出来,现在这个国家里最重要的就是钱!钱!钱!否则的话,寸步难行!”

在父亲赚钱思想的熏陶下,洛克菲勒已经养成了这种无缝不钻的商业意识。

3.12岁的放贷人

约翰·洛克菲勒生活非常简朴,他从不挥霍任何金钱,而且也不放过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有一次,年幼的他还受雇去为当地的农夫采收3天的花生,每天的工钱是0.375美元。渐渐的,他积蓄在蓝色瓷碗里的钱越来越多。

有一次,父亲回家后偶然的问他:“你的瓷碗里积攒了不少钱了吧?”儿子告诉他:“已经有了50元了”,并用充满诡秘的神情继续说:“我正在用这笔钱生钱,我把这50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利息7.5%,到了明年就能拿到3.75元利息!”约翰这副精明商人的口气,让父亲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同时也暗暗惊喜。

果然,几个月之后,约翰便拿着53.75美元来见父亲了,父亲对他的行为大加赞赏。而这3.75美元,让洛克菲勒真正体会到了钱能生钱的奥秘。那时候他就发誓,要让自己成为金钱的主人,而绝不去做它的奴隶。

洛克菲勒从小受父亲的熏陶,除了对父亲充满敬畏之外,对他所灌输给自己的处世哲学也深信不疑,尤其是关于金钱的认识和重要的商业意识。父亲威廉·洛克菲勒的道德观念不是很重,但他非常遵守商业规则。他经常借钱,但总是能够按时还清欠款,这让他有别于无赖。而且,父亲做生意非常看重合约,每次签合同时,他都会花很大的工夫来研究和制定条款。洛克菲勒后来回忆道:“他总是一丝不苟的履行所签订的合约,对合约的拟订也非常认真。他曾经逐字逐句的为我讲解合约里的内容,这让我终身受用。”

洛克菲勒一生的商业活动中,他曾被人指责为“大蟒蛇”、“八爪鱼”、“恶魔”,但他从来不拖欠债务,而且总是严格的遵守合约。虽然在道德上他显得有些不拘小节,而且很会钻法律的空子,但总体而言,他还是一个诚实的人。

在洛克菲勒看来,父亲是带他步入商场进行拼搏的启蒙老师,向他传授了进入这“生死场”里最起码但又是天经地义的法则——“商场无情义,有钱最重要”。父亲曾给家庭带来厄运,但又因势利导,教会了儿子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本领,使他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断的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却又永远深思熟虑,绝不草率行事。

4.洛克菲勒的第一份工作

1855年初,16岁的约翰·洛克菲勒高中尚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他辍学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读大学,一般家庭的孩子很早就必须独立谋生了;另一方面就是他对商业社会的向往,以至于迫不及待的想实现他的淘金梦。自幼父亲就向他灌输关于金钱和商业的思想,他知道,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要在别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抢得先机。

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克利夫兰市的福尔索姆商学院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就业前培训,主修会计和簿记,这是他一生接受的唯一一次正规商业培训。1855年9月26日,在经过6个星期的就业奔波之后,他终于被克利夫兰市的休威特塔特尔商行录用为簿记员,这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当时克利夫兰是连接东西部运输的中心城市,商业兴旺。中部大平原地区出产的小麦、玉米、火腿以及休伦湖畔和密西西比出产的铁矿都运到克利夫兰,而宾州所产的煤炭也经克利夫兰运到纽约。当时休威特塔特尔商行的主要业务就是代理货运。洛克菲勒在公司主要负责审查货运单据和各种存货,核对商品买入卖出的每一个细节,注意每笔业务所应收取的佣金数目。他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并且已能很好地胜任它,他敏锐的眼光使任何错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洛克菲勒除了记公司的账之外,还准备了一个自己的账本,上面详细的记载了各项支出的情况,如:手套一双,2.5元;教会捐款,0.1元……他视自己的账本比公司的账本更重要。

洛克菲勒从16岁时开始记账,这种良好的习惯他一直保持着,在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也没有改变。记账本成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传家宝,他传给了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又传给了他的孙子,可谓世代相传。

他的这个账本上曾记载了一笔非常有趣的生意:他本人充当“中间商”的角色,把买来的猪肉卖给父母和弟弟,从中获利累计近160元。小小年纪,竟然打起了家人的注意,由此可见他对金钱的迷恋!

其实,洛克菲勒从小就是个财迷,对此他自己也不否认。他曾经讲述过自己的一次经历,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巨款时的故事,他说:“我第一次看到银行期票时,我正在休威特塔特尔公司当职员。一天,我的老板收到了纽约市一家银行开出的一张4000美金的期票,他在办公过程中让我看了一眼那张票,然后将其锁在保险柜里。等他一离开办公室,我就打开保险柜,拿出那张期票,张着嘴巴、瞪大眼睛看了一会,然后才放回去。这对我而言,是一笔从未见过的巨款。那天,我一次次打开保险柜,热切的凝视着那张期票。”

洛克菲勒的这份学徒工作,给了他最初的商业训练,引领他进入到了充满刺激的商业世界。更幸运的是,洛克菲勒与两位老板是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他可以真切的观察他们做生意的一切脉络,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两位老板对这个孩子一点也不设防,经常谈论各种生意场上的问题。洛克菲勒是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他从不放过任何机会。他在替老板工作的同时,也在一旁冷静的观察事情的进展。他的细心观察和冷静思考使他养成了对工作的基本看法:诚实信用,注重声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会像他们一样,拥有自己的事业与前程。

5.自己的公司——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

洛克菲勒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得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那些极为难得的商业方面的经验与训练。后来,除了簿记工作外,洛克菲勒还负责与铁路公司和船运公司的外交工作,成为老板不可多得的好帮手。1857年,年仅18岁的洛克菲勒已经升职为主任簿记员,薪水也由原先的每年300美元升为500美元。

然而很快,他便感到这份工作已经不能使他得到满足了,虽然后来薪水涨到了600美元,但洛克菲勒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休威特塔特尔公司。其实,就算工资再高,他也会离开那里的,因为洛克菲勒注定不会安于做一名小职员,当他认为自己已经从工作中学到了所需要的东西时,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事实上,在休威特塔特尔公司的这3年里,洛克菲勒已经自作主张的倒卖起小麦粉和火腿来了。

“约翰,你怎么搞的,竟然自作主张的买起小麦来了。我们公司以收取佣金和办理货运来赚取利润,投机的生意我们可是从来不做的!”老板休威特有些埋怨的说。

“老板,根据新闻报导,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现在趁机把货运倒纽约,一定可以赚大钱。另外,我还订购了80桶火腿呢!”洛克菲勒颇有些得意的说。

他不只是收购小麦,玉米,还购进肉干、食盐等,公司本来也做住宅、办公室、仓库等租赁业务,现在仓库里却堆满了约翰所囤积的小麦、玉米、火腿等。

不久,英国真的发生了饥荒,休威特塔特尔公司把囤积的货物向欧洲出口,获得了巨额利润。这次成功一方面给了洛克菲勒很多自信,另一方面也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尊称他为洛克菲勒先生。

洛克菲勒离开休威特塔特尔公司之后,同他的一个英国朋友莫里斯·克拉克合伙开办了一家农产品经纪公司,资本共4000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万美元),每人出资2000元。

其实,当时洛克菲勒只有1000美元的积蓄,另外的1000美元是他以10%的年息向父亲贷来的。尽管有诸多困难,1858年4月,他们的公司还是开业了,公司名称为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19岁的洛克菲勒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后来回忆道:“自己做老板的感觉实在太棒了,我当时心里得意极了,我成了一家拥有4000美元资本的公司合伙人!”

这个由29岁和19岁年轻人创办的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业界的热情对待。当时克利夫兰的报纸这样写道:“我们建议本报的读者垂顾这两位经验丰富、负责任、交货及时的商人开办的商号。”

公司进行的还算顺利,他们经营谷物、鱼类、石灰、奶酪等。当年年底,他们就赚了4400美元的利润,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巨款,相当于他之前在休威特塔特尔公司年薪的三倍。第二年,利润更是达到了12000美元,这让洛克菲勒感到自己天生就是一块经商的料。

当时克拉克负责外部事务,洛克菲勒负责内部事务。克拉克有一次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富有商业才能的合伙人:“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分毫不差。如果有1分钱该由我们得而未得,他一定会把它取回来;如果有1分钱该由我们付而未付,他也一定会送去。他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除了完成一笔笔的生意之外,没有任何玩乐方面的爱好,他视工作为生活,做起事来不知疲惫,一本正经。”

6.大发战争财

在战争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某些物资的大量消耗与奇缺。而此时那些富于冒险精神的商人,就会看中时机,大赚一笔。虽然发的是战争财,听起来很不光荣,但财富却是实实在在的,金钱的吸引力是很少有人能抗拒得了的。

洛克菲勒的商行创办之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洛克菲勒充分把握住了对内战的认识。他没有忘记为休威特塔特尔公司赚钱的经历,他把战乱与发财的机会同等看待,认为虽然战争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萧条,但是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市场需求却会大量增加。于是,洛克菲勒再次筹款购物,囤积居奇,进行投机。他不仅购买了谷物、火腿和食盐,还购买了大量的棉花、铁矿石、煤等重要军用物资。

美国内战爆发后,军用物资和生活用品的订单雪片般飞入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物价也正如他预料的那样扶摇直上。这一年,他们的利润飞速上升,比预测的还要多一倍。洛克菲勒掘得了第一桶金,并为他后来进军石油产业提供了良好开端。

要想在商海里浮游,有时是和投机、赌博分不开的,洛克菲勒的这次经营就是一次成功的投机,他曾这样说:“任何企业,要想上台阶,适当的投机是必然的过程,或者说是必要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了任何一个你认为是机会的时候,而它又超过了你的能力,你就只能去投机了。那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压缩投机性,争取更多的可行性,直到达到一个极点,然后就只需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拳头上,接下来就是在最佳的时机出击。”

第二节标准石油公司的诞生

1.进军石油行业

1859年8月,埃德温·杜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塔斯维尔发现了石油,这立刻引发了美国经济史上的石油热潮,和当年的黄金热潮一样,人们又蜂拥至宾夕法尼亚州去寻找发财的机会。洛克菲勒最初也曾去泰塔斯维尔作过实地考察,但他回来后认为目前石油需求量较小,产油区的盲目开采容易导致石油价格暴跌,投资原油开采的风险太大。

后来的事实证明,洛克菲勒的观点完全正确:那时柴油机尚未出现,石油主要用于制造照明用的煤油以及机器上使用的润滑油。由于宾夕法尼亚州原油开采过量,而又无法及时运出,结果导致价格直线下降,仅用了两年时间,原油价格已经由1860年的每加仑0.22美元下降到1862年的0.0083美元,简直就同水一样便宜!

在这种情况下,泰塔斯维尔地区的采油商亏损惨重。而此时的洛克菲勒和他的公司一直以经营农产品为主,业务蒸蒸日上。

真正把洛克菲勒引入石油行业的是一个叫萨姆·安德鲁斯的英国人。安德鲁斯是克拉克的老乡,主要从事煤炭的液化研究工作。在埃德温·杜雷克钻到石油之后,安德鲁斯认识到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灯油绝对可以代替从煤炭里炼出来的液化油。于是,他又转向石油的精练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安德鲁斯终于发明了亚硫酸气炼油法,这成为他敢于自主创业的秘密武器。

为了筹措资金建设炼油厂,安德鲁斯找到了他的老乡莫里斯·克拉克。由于当时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经纪生意正红火,所以克拉克并不打算在这个项目上进行投资,但洛克菲勒却对石油的前景充满信心。由于洛克菲勒的劝说,最终克拉克也同意拿笔钱来试一试,不久之后,他们投资4000美元,成立了“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这标志着年仅24岁的洛克菲勒正式进入了石油行业。

1864年9月,洛克菲勒与政治家斯皮尔曼的女儿罗拉结婚。他的这位太太给丈夫带来了不少好运,因为岳父斯皮尔曼大人已经是俄亥俄州的议员,所以克利夫兰的财界不得不对洛克菲勒刮目相看。此时的克利夫兰已经有石油精炼厂12座,但规模都很小。

2.一生最大的决定

洛克菲勒的炼油厂设在金斯伯里的一条小河边,离克利夫兰市中心只有2.4公里的路程。不做则已,要做就全力以赴,这是洛克菲勒的个性。此时的他已经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从贸易公司转移到了炼油厂上面。

如果说洛克菲勒最初进入石油业得益于安德鲁斯的游说的话,那么他后来对石油的热情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判断。

在洛克菲勒的精心打理下,炼油业务取得了很大成功,一年之后业务就超过了农产品生意,成为公司最赚钱的行业。

随着炼油业务的发展,洛克菲勒同合伙人克拉克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从19岁与克拉克成立公司以来,洛克菲勒与克拉克的关系一直不是很融洽,因为克拉克并没有把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合伙人放在眼里,而洛克菲勒也不会在自己羽翼未丰时便与比自己强的人作对,多年来,为了公司的业务,他兢兢业业,对趾高气扬的克拉克多方闪避。不过,随着洛克菲勒在公司里地位的上升,克拉克不得不在多方面依赖起洛克菲勒来,两人的这种微妙关系终于在取得了某种平衡之后,才使得公司没有因内讧而早早夭折。

但是,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洛克菲勒意识到克拉克已经成为自己取得更大发展的绊脚石,如果想拥有更大的崭露头角的空间,就必须摆脱克拉克的束缚。1865年,洛克菲勒正式向克拉克摊牌。

决定合伙解散后,由经纪公司投资的这个炼油厂成为两个合伙人争夺的焦点,因为他们在经营中都认识到石油项目的巨大发展潜力。他们决定用拍卖的方式在他们之中产生炼油厂的最终归属者。

洛克菲勒对炼油厂的所有权抱着势在必得的决心。炼油厂的底价是500美元,但很快双方的报价就达到了7万美元,这其实已经超出了炼油厂的实际价值。

不知是洛克菲勒选择了石油,还是石油选择了他。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的记录了当时的过程:

“最后价格开到了6万美元,又一步步喊到了7万美元,我开始担心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买下这个企业,是否能筹到这么多钱。最后,当对方喊到72000美元时,我几乎是本能的喊出了72500美元的价码。这时,克拉克说:‘我放弃了,约翰,炼油厂归你了。’我提议立刻开支票给他,不过克拉克说:‘不用了,我乐意将炼油厂托付给你,在你方便的时候我们再结账也不迟。’”

洛克菲勒虽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炼油厂,但他并没有占到便宜,他用自己在经纪公司的一半股份,换来了对炼油厂的完全控制权,像赌博一样将所有的赌注压在石油这个项目上。

克拉克退出后,公司名称改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这对于26岁的洛克菲勒而言,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他在回忆这件事时曾说:“这是我一生所作的最大决定。”

从此之后,洛克菲勒便勤勤恳恳,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石油事业上了。他利用岳父的关系从银行申请了10万美元的贷款,改进和增添炼油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使日产油量增至500桶(5),年销售额也超出了百万美元。当年,克利夫兰市税务局有这样的记录:

“1865年,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共交纳税金31800元”

与此同时,洛克菲勒还大肆扩建与炼油相关的其它设施,并趁产油地缺乏统一管理、盲目开采导致油价暴跌的机会大量囤积原油。克利夫兰《领导者》报上登出过这样的消息:

“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有一座大车库,内可容纳8辆原油装卸运输车。此外,还有两座可存放60000桶油的仓库。”

3.从克利夫兰到纽约

内战之后的美国,金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追逐着财富。而作为世界经济主动脉的石油,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显示出其无限灿烂的远景。发财的欲望驱使着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和克利夫兰等地区,以实现他们的石油梦。其中,克利夫兰的炼油业发展的最为迅速。克利夫兰市的《领导者》报曾做出过以下报道:

“尽管匹兹堡拥有比克利夫兰更多的炼油厂,可是克利夫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匹兹堡的炼油厂相形之下前途暗淡。克利夫兰市的精炼油可以经五大湖从水路运往欧洲,而如今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也使它成为连通宾州石油、煤炭生产地带和内陆消费地区的转运中枢。”

克利夫兰市商务局也有过以下记录:

“1866年,克利夫兰市输入原油60万桶,精炼油40万桶,分别销往东部、南部、西部,这个数字是上年度的两倍。1866年,炼油厂由1865年的35家猛增到50家,日产量6000桶。”

“今年是上一年石油消费量的两倍,原油的精炼度达到了66.6%。克利夫兰生产的精炼油有2/3通过纽约等大西洋沿岸的港口销往海外,目前国内需求只有13.4万桶,但国外销售量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增至68.8万桶。”

经过不懈努力,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随着企业的发展,洛克菲勒又相继成立了第二家、第三家炼油公司,由弟弟威廉任总裁。后来,洛克菲勒将总部搬到了市内最繁华的珍珠大街,楼下就是亚历加尼银行,站在办公桌前,低头就能看见装满洛克菲勒公司蓝色油桶的马车来往穿梭。

19世纪50年代之后,欧洲的石油需求量一直在递增。为了开拓石油出口业务,洛克菲勒派弟弟威廉前往纽约筹建分公司,以负责克利夫兰炼油厂的出口业务。而威廉也确实没有让哥哥失望,纽约的分公司成立后不久,便接到了来自欧洲的150万桶的订货单,迈出了他们侵吞欧洲市场的第一步。

威廉在纽约设立的分公司离华尔街非常近,这显示了兄弟俩渴望与银行家们拉近距离的愿望。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出口,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为此,他们不得不大量举债。

若果说洛克菲勒一生中有过让他极为难堪的事情的话,那必然与借贷有关。洛克菲勒后来回忆时说:“我不得不去求银行为我们提供资金和贷款,我几乎是跪着去的。我经常在上床时担心自己如何偿还那些数额庞大的贷款,可是当一觉醒来时,我又变得信心百倍,盘算着去哪里借更多的钱。”

在与银行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洛克菲勒树立了自己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形象。他不仅办事灵活,而且绝对讲求原则。他从不欺骗别人,一切均按照达成的合约来履行,特别是他从不拖欠还款,到了该还钱的时候,总能如数还上。

洛克菲勒的这种良好风范赢得了银行家们的信任,事实上,洛克菲勒事业上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银行家们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没有银行家们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洛克菲勒的事业不会如此辉煌。无论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家们对洛克菲勒的支持,是其商业帝国不断成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4.同业之间的竞争

勘探石油、开采石油等工作在当时被称为石油业的上游工业,精炼和销售则是下游工业。在人们蜂拥挤进上游工业的同时,粗制滥造的风气也逐渐在下游企业中兴起。除了在克利夫兰有50多家炼油厂之外,位于纽约长岛的也有8家,波士顿、新哈芬、新泽西、伊利、水牛城、巴尔的摩等工业城市中,也不断出现新的炼油厂。而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产地,既做上游工业又干下游行业的公司至少有30家,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炼油厂。

另外,当时的炼油事业对资本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拥有1万美元的资金,就能在产油区当个炼油厂的老板。例如,创设“星级石油公司”仅花费了2.7万美元,而“大西部石油公司”的资产投资只有7000美元。因此,各式各样的投资者都想趁着这个机会挤进炼油行业大赚一把。

炼油行业的火爆发展使得石油市场很快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当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观念充斥着社会,如果一家炼油厂经营稍有不善,倒闭将是其不可逃脱的归宿。因此石油企业的破产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现象,没有人会因此感到惊奇。

5.新伙伴的加入

在事业方面蒸蒸日上的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逐渐展现在洛克菲勒面前,即他和威廉两个人已经无法照应整个公司的发展,他迫切需要一个与他思想接近、支持他并心甘情愿做他副手的人。很幸运,洛克菲勒如愿以偿了,他很快便遇到了他事业上的助手——靠贩盐起家的亨利·莫利森·弗拉格勒,此人比洛克菲勒年长9岁,性格活泼,精力旺盛,而且有垄断市场的强烈欲望,洛克菲勒对弗拉格勒很欣赏,他们很快便成为了一对互补型的事业伙伴。

后来的事实证明,弗拉格勒确实是洛克菲勒兄弟忠实的助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保持了极佳的合作与友情,这与洛克菲勒跟前几个合伙人的关系完全不同。弗拉格勒加盟洛克菲勒兄弟公司之后,原企业改名为“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

洛克菲勒从这个新合伙人身上受益匪浅。由于庞大的资金需求,洛克菲勒已经从银行里借贷了大量款项,但他觉得资金还是不够充足,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个人投资者。

美国内战结束后,出现了一大批暴发户,这些人手里拥有大量的资金,都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渠道。在弗拉格勒的引荐下,洛克菲勒认识了当地的富豪斯蒂芬·哈克涅斯,此人在战争期间靠囤积货物发了大财。在弗拉格勒的劝说下,哈克涅斯同意投资9万美元,并出任公司的财务主管。由于哈克涅斯的帮助,洛克菲勒公司与银行、铁路、矿业等行业建立了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有了弗拉格勒的加盟与协助,洛克菲勒如虎添翼,他们两人都雄心勃勃,不满足于眼前的小小成就,都想着尽可能的利用各种资源,将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我们要建立新的炼油厂,我们要让宾州石油控制全世界的市场,控制全世界的市场就需要垄断……”弗拉格勒念叨着。

6.与铁路公司的密谋

石油从开采、冶炼到使用,其间需要经过长途运输。如今,世界各国都建造了四通八达的输油管道,但是在150年前,原油却是用马车来运输的,后来,铁路又取代了马车,成为石油运输的主宰。

克利夫兰地处五大湖区域,交通发达。当时,经过克利夫兰的铁路主要有3条: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而且三条铁路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当时原料产地的采油公司往往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铁路,不需要的时候就置之不理,十分反复无常,这使得铁路上经常没有生意可做。

洛克菲勒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马上派弗拉格勒前往中央铁路谈判,并定下了长期合约。合约中规定,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每天需要使用不低于60辆车的运输量,而中央铁路则给予洛克菲勒公司一定的折扣,而且这一折扣的秘密只有双方知道,对外界严格保密。当然,仅靠洛克菲勒的炼油厂还不足以保证每天60辆车的运输量,他还联合了克利夫兰市的其它几家炼油厂,使这一运输量得到有效保障。

通过与铁路公司的秘密协议,洛克菲勒成功的将运费由原先的2.42元(当时的公定价格)降低到1.85元。由于当时运费在炼油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洛克菲勒通过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销售价也随之下降,销路迅速拓宽。而其它炼油公司由于得不到运费上的折扣,只能在价格对抗中节节败退。

无论是克利夫兰的炼油企业,还是中央铁路公司,都从这笔交易中受益匪浅。铁路公司获得了稳定的运量,增加了收益,而炼油企业则从降低运费中得到了直接的实惠。

不过,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心里都明白,他们的做法肯定会引发其它炼油厂的强烈不满和社会公众的非议,因为所有的优惠条件是在秘密情况下达成的。为了给自己留下后路,老练的洛克菲勒与铁路公司的交易是通过握手而非签字达成的,这种口头达成的协定,对于反对者来说缺乏确凿的证据,否认起来也比较容易。洛克菲勒果然是足智多谋,狠狠的阴了竞争对手一把。

由于与铁路公司的协定,使得克利夫兰很快超过了匹兹堡而成为主要的炼油中心。而洛克菲勒作为年轻的石油大亨,已经奠定了他在石油界的重要地位。

这次与铁路公司的秘密交易,成为洛克菲勒建立垄断组织的开端。

7.成立标准石油公司

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1870年1月,洛克菲勒将“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改名为“标准石油公司”。新的股份公司资产总额为1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100万美元),洛克菲勒担任董事长,威廉做副董事长,弗拉格勒和安德鲁斯则担任常务董事。

标准石油公司发行了1万股,每股100美元。其中洛克菲勒自己占有2667股,威廉、弗拉格勒和安德鲁斯各持有1333股,哈克涅斯拥有1334股,而剩下的2000股,则赠送给了铁路公司。

企业改头换面后,其产权已经非常清晰,洛克菲勒兄弟牢牢控制了企业的经营权,之后,他们便开始向着他们梦寐以求的市场垄断进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活动。

第三节完成石油垄断

“我要称霸克利夫兰,买下匹兹堡,控制东部!”——约翰·戴·洛克菲勒

1.打响收购战

石油作为一个迅速扩张的大产业,曾经经历了一个十分混乱而无序的局面,因为任何新油田的发现或一项新技术的使用,都可能引起石油价格的暴跌,这让那些习惯了高额利润的炼油商们忧心忡忡。同时,由于过量开采,油价持续下跌,使整个行业逐渐陷入低迷状态。

面对整个行业的灾难,洛克菲勒也不免开始担心起来,他害怕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他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形势,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彻底的应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油行业走向溃败的局面。

经过认真分析,洛克菲勒认为,造成油价下跌、无序竞争这种混乱局面的罪魁祸首就是炼油业的过度发展。要让这个行业能够持久发展,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

当时的炼油业确实非常混乱,正如洛克菲勒所描述的那样:“那些补锅的、裁衣的、扶犁的小伙子们都涌向这里,以求得他们梦想中的金元宝。”

经过思索,洛克菲勒想出了一个解决市场混乱问题的方法,即“成立一个行业组织,并以此来控制生产能力,进而稳定市场价格,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统一化。”其实,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他梦想了多年的垄断!

当时,离产油地最近的克利夫兰和匹兹堡已经占有全国石油产量的一半,另外的50%则分布在纽约、费城等城市。其中,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着全国1/6的炼油业务,此外还拥有一家油桶厂及仓库和运输设备。然而,对于控制全国1/6的炼油业务,洛克菲勒并不满意,他立下了豪言:“总有一天,全国的炼油和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

1872年,标准石油公司执行委员会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即“收购克利夫兰以及其它地区的部分炼油厂”,从此之后,标准石油公司便紧锣密鼓的打响了收购战。

2.蟒蛇的凶相

为了实现垄断梦,一个秘密计划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个影响深远、曾一度引起轩然大波的商业丑闻,而作为主要策划者的洛克菲勒,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被人们看成是不知廉耻、凶狠无比的“大蟒蛇”、“八爪鱼”。

为了打垮竞争对手,洛克菲勒不计前嫌,接受了曾经是死对头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老板斯科特的大胆计划。斯科特提议,通过设立一个控股公司的方式,使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与主要炼油商均参与其中,并结成同盟。所有加入该控股公司的炼油企业均可以享受高达50%的折扣,而同时对同盟之外的炼油商大幅度提高运价。

斯科特的这个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洛克菲勒兄弟的赞同。在洛克菲勒的支持下,这个控股公司很快成立了,公司命名为“南方开发公司”,股份总额为2000份。其中,洛克菲勒兄弟和弗拉格勒共拥有四分之一以上的股份(540股),可以说,南方开发公司基本上是控制在标准石油公司手里。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确定该吸收那些炼油企业加入控股公司了。洛克菲勒对于选择参加控股公司的石油企业相当谨慎,因为参与联盟的企业对洛克菲勒来说,虽然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但也会成为标准石油公司将来的竞争对手,这样,他的垄断计划势必增加阻力。

而那些未被列入名单的企业将成为这个阴谋的牺牲者,他们将无法摆脱走向破产的命运。但洛克菲勒认为,联盟以外的企业的势力若是过于强大也不好,万一他们自己联合起来组成另外的卡特尔,这又将成为棘手的问题。

经过仔细忖度,洛克菲勒兄弟最终确定了加入联盟的12家炼油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当时市场占有率较大的,其中,来自匹兹堡的有4家,费城3家,纽约1家,其余还有一家是洛克菲勒高中时代的朋友潘,剩下的3家由洛克菲勒兄弟和弗拉格勒分享。至于那些中小规模的炼油企业以及石油产地和克利夫兰的其它炼油商,则限制他们加入这个大联盟。

“大联盟与特定的石油业者订立折扣协定,而且仅仅是与特定的石油业者!”参加者彼此交换了备忘录之后,美国工业史上最残酷的死亡协定就这样诞生了。参加的成员凭着良心起誓,绝对保守秘密,信守合同。

根据这个残酷的协定,从石油原产地到克利夫兰的原油运输为每桶0.8美元,而且无论发生任何变化,都要严守公定的运费价格。但是参加此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50%的折扣,即0.4美元。

这样,只有参加联盟的企业才能从中获益,没有参加的则必须付出高额的运输费用,这种封锁的协定一旦有效运行,那些中小型炼油企业以及产油地的炼油企业必将很快被淘汰。

大蟒蛇终于张开了他的血盆大口。

3.猎物们的抵抗

与铁路公司的大联盟以及南方开发公司的成立是洛克菲勒为寻求其行业霸主地位所采取的阴险招数。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折不扣恶性竞争手段,是法律所禁止的。

铁路大联盟的计划还没有具体实施,阴谋就被揭露了。当然,随之遭到了产油地炼油者和其它中小炼油企业的强烈反对,各大报纸也纷纷揭露这场阴谋,引起了全美人民的关注,并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从纽约、费城、波士顿等东部城市到西海岸的俄马哈、亚特兰大、旧金山,“杀死大蟒蛇”、“埋葬八爪鱼”、“惩罚小偷贵族”等骂声不绝于耳。

为了对抗铁路大联盟,产油地还采取了减产的对策,并成立了生产者联盟,实行大封锁。而被洛克菲勒排除在外的其它一些公司,则在纽约成立了炼油企业联盟,并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去产油地,与那里的生产者联盟协商联合行动。

在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下,南方开发公司被迫宣布解散,这次密谋也以失败告终。不过人们仍然从中看到了洛克菲勒的野心,看到了他企图成为行业霸主、左右业界的计划。而且,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洛克菲勒将更加懂得如何采用更为迂回的方法来实施他的计划。另外,这个流产的垄断组织也使得洛克菲勒显示了他日渐高涨的威望和号召力,为他今后在兼并其它企业时增强了说服力。

4.弱肉强食

这次铁路大联盟的失败并没有让洛克菲勒停下他走向垄断的步伐,他仍然在尽其所能的抓住一切机会来扩张自己的商业帝国,这是“大蟒蛇”的天性。

南方开发公司解散后,石油原产地的封锁大战也渐渐平息了,本来高奏凯歌的炼油企业联盟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在40天的大封锁中,炼油业者像罢了工一般,被断绝了原油的供给。由于油库空虚,银根吃紧,炼油业者为了生存只有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银行早已被洛克菲勒收买,从银行总裁到各分行的总裁至各主要的董事,他们都可以获得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而作为交易,银行则拒绝给炼油业者提供贷款,以将他们逼入绝境,最终心甘情愿的让标准石油公司兼并。

洛克菲勒很好的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并没有坐等市场规律将那些炼油厂商淘汰出局,也没有等着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将他们收于自己的麾下。他运用自己最能说服别人的天赋,用一种传教士般的口气和对方讲道理,以合作为诱惑,劝说他们交出自己的企业,加入到标准石油公司中来。

洛克菲勒大获全胜。很多公司放弃了自己公司的股份,加入到了标准石油公司,以获得标准石油公司极小的股份。而且,由于当时大部分炼油厂都在赔钱,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折现自己公司的股份,通常他们得到的只有原来工厂造价的1/4,差不多是当成废铁转让给了洛克菲勒。被吞并的企业主大都被任命为标准石油公司各分厂的总经理,以此来平息一下他们对洛克菲勒的不满。

洛克菲勒在短短的40天里吞并了22家炼油厂,并创下了最快的吞并记录,即在48小时内一口气买下了6家炼油厂。在铁路大联盟事件中忙于封锁的26家克利夫兰炼油企业,只剩下了6家影响不大的公司,其余的都被标准石油公司所兼并。炼油厂商们看到这样的情形,同时也由于洛克菲勒的强大势力,他们绝望的感到,如果不卖掉工厂,到头来也只有破产一条路。

经过一系列兼并活动,标准石油公司的资本已经由最初的100万美元扩充到了350万美元,公司实力大增。

标准石油公司在克利夫兰地区掀起的石油大战,使无数人的财产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张薄薄的“卖身契”。这些人最终在与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大获全胜的洛克菲勒则不得不为此付出另一种代价。这个一生笃信上帝并做了大量慈善事业的人,站在了多数人的对立面,成为民众的敌人,让他在晚年都不得不背着“大蟒蛇”的恶名度过余生。

甚至连一些母亲在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时也会说:“听话,不然洛克菲勒就过来抓你了”。

5.纵横捭阖

尽管洛克菲勒垄断了克利夫兰的炼油行业,但是全国范围内石油业的混乱并没有因此得到改观,产量不断上升,价格却持续低迷,留给炼油商们的利润空间比先前大幅缩水。

洛克菲勒深深的感受到,要想实现石油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实行更大范围内的兼并。对于标准石油公司来说,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成为行业的主宰。

洛克菲勒认为,当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到足以对整个行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时候,它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为整个世界带来希望。怀着这一目的,他准备将整个石油业直接掌管在标准石油公司手中,并为此采取了一些列举措。

1873年,美国经济在内战后的持续增长终于走到了尽头,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萧条期,石油行业当然也未能幸免。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甚至跌到了运输成本以下,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不过,就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趁着这种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将经济衰退看作是实现自己宏伟蓝图的大好时机。

就像钢铁大王卡内基利用这次经济萧条大肆扩充自己的企业一样,洛克菲勒也抓住这一时机。凭藉公司健全的财务政策以及与银行、投资家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洛克菲勒大量购买竞争对手的企业,不断加强对石油行业的控制。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大多数炼油企业由于生产力过剩而不得不歇业,标准石油公司也未能幸免。当时,标准石油公司的产量已占石油行业的四分之一,但为了节约成本,只有三分之一的炼油厂开工。尽管如此,标准石油公司依然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被认为是业界的奇葩。

这种在逆势中保持活力的能力,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吸引力。很多时候,洛克菲勒只要给他的竞争对手看一看他的账本,就能轻易的将其收入自己的麾下。在这种形势下,洛克菲勒在全美展开了大兼并,让一家家炼油厂改换主人。当然,有很多兼并也是在暗地里进行的。

根据美国当时的法律,在某一个州注册的公司,是不能在其它州拥有资产的。标准石油公司当时注册地是在俄亥俄州,洛克菲勒知道他在其它州的兼并是违法的,为了掩盖事实,他要求对方守口如瓶,继续沿用原有的公司名称营业,他还批示这些企业继续使用印有原公司名称的信笺,不得在任何书面材料中留下与标准石油公司有联系的证据。同时,公司另设一个秘密账本,在与标准石油公司的联系中,使用密码或假名。

洛克菲勒确实是一个善于钻法律空子的人,但如果他不采用违法手段来逃避这些限制,他的企业帝国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建成。

匹兹堡和费城也是重要的炼油基地,而洛克菲勒也已经对那里的炼油厂们觊觎已久了,如果能将该地的几家大炼油厂收购过来的话,接下来就能轻而易举的吞并那些小炼油厂。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1874年秋,洛克菲勒与匹兹堡和费城的两大炼油厂在疗养圣地萨拉托加进行了秘密会谈。会谈中,洛克菲勒指出,只有大家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才能避免价格大战,而无休止的价格大战最终会让所有的企业元气大伤。正在这两炼油厂商犹豫不决时,洛克菲勒使出了最具诱惑力的一招,即邀请他们来克利夫兰查一下标准石油公司的账。

这一招果然奏效,当他们看到标准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竟然如此之低后,心里也便明白,除了与洛克菲勒合作,他们别无出路。在得到洛克菲勒安排他们在公司的管理层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保证后,他们终于投靠了洛克菲勒。而具体的合作方式,则是股票交换。

兼并匹兹堡和费城的两大炼油厂,是洛克菲勒取得的重大胜利。很快,与这两大炼油中心有业务往来的其它大部分炼油商,都转而成为洛克菲勒的代理人。除此之外,洛克菲勒在纽约也先后收购了三家大炼油厂,并由此控制了那里的市场。

对于控制宾州产油地——泰塔斯维那里的上游工业,洛克菲勒不是没有想过,而是已经想了很久。这一次,洛克菲勒把视野定在了泰塔斯维。他的目光对着哪里,那里就必将发生兼并和收购活动。

1875年9月,一家新的石油公司在泰塔斯维成立,开设它的是亚吉波多。公司取名为ACME,音译为阿克米,ACME的英文意思是十全十美。

这个名叫亚吉波多的人,就是在铁路大联盟事件中,作为产油地生产者联盟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洛克菲勒最强烈的反对者之一。他短小精干,擅长演讲,曾在产油地打工,后来自己在泰塔斯维开了家小炼油厂,但规模不大。不过,他倒是一个天生的领导,很会处理各种公共关系。

亚吉波多的ACME公司并没有引起产油地企业家们的怀疑,人们也未曾想过里面会有什么内幕,直到这家公司开始收购同行业的股票时,人们才有所察觉。亚吉波多已经被洛克菲勒收买了,他和洛克菲勒兄弟共同持有ACME公司的股份,ACME就是标准石油公司的傀儡,而产油地生产者联盟则成了牺牲品!

亚吉波多出色的公关才能使ACME公司在泰塔斯维的一系列兼并活动进展的非常顺利,短短几个月内,亚吉波多就买下或租赁了27家炼油厂。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又将剩下的炼油厂悉数并入标准石油公司,使洛克菲勒彻底完成了对产油地的控制。这样,标准石油公司在原油获取和运输成本上又比其它企业多了一份优势。

亚吉波多不久就被提升为标准石油公司的副董事长,并最终成为洛克菲勒的接班人。而泰塔斯维地区的经营者却生活在灾难之中,因为仅此一地,就有无数的商人上吊或者饮弹自杀,称洛克菲勒为“大蟒蛇”,在他们看来,并不为过。

1875年5月,洛克菲勒秘密收购了西弗吉尼亚州的卡姆登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卡姆登联合石油公司。这次收购在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此,洛克菲勒已经完成了控制主要炼油中心的宏伟计划。

收购卡姆登公司,是为了弥补洛克菲勒一大弱点,因为标准石油公司所控制的炼油厂都是分布在由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以及宾夕法尼亚铁路运管的区域内,而卡姆登公司恰恰为洛克菲勒打开了一个缺口。

有了卡姆登公司作为先锋,洛克菲勒又一举收购了位于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控制区域内的三家炼油厂。

通过这些措施,洛克菲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垄断寡头。如果谁想和他作对,他便可以调动一切资源,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垮台。

6.征服世界

如蟒蛇般的洛克菲勒财团是不可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国内的,征服世界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早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的石油就开始大量出口,在远离美国本土的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煤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洛克菲勒敏感的认识到,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绝对优势,标准石油公司才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为了宣传标准石油公司的产品,洛克菲勒派人在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在中国,标准石油公司使用了一个已经成为市场开拓学经典案例的推销方法,那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大量卖出煤油灯,甚至免费赠送给那些第一次买煤油的顾客。有了这些油灯,人们就会购买标准石油公司炼制的煤油了。

通过一些列措施,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了绝对优势,产品大量销往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澳洲、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并在日本、印度、荷属印尼等东方国家占有垄断地位。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的销量已经超过美国本土。

当然,标准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欧洲遇到了以罗斯查尔德财团为首的欧洲石油联盟的激烈竞争。因为俄国在巴库地区发现了大油田,在罗斯查尔德财团的资金支持下,俄国王室很快修建了巴库、巴统铁路,并在高加索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炼油厂,继续吸收英、法、荷、德等国家的资金,与来势汹汹的标准石油公司对抗。

巴统和现在的香港很相似,都是自由贸易港口。为了将标准石油公司赶出欧洲市场,俄国政府对巴统港地区的石油设施征收重税,除了罗斯查尔德财团和支持自己的诺贝尔兄弟的投资外,以重关税的政策阻止洛克菲勒财团的进入。只要俄国能控制黑海、达达尼尔海峡和地中海,标准石油公司的运费就会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在苏门答腊岛发现油田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也逐渐发展起来,后来荷兰皇家石油吞并了英国的蚬壳石油组成荷兰皇家蚬壳石油,实力大增。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荷兰皇家蚬壳石油与罗斯查尔德财团联合,组成了欧洲石油联盟,他们企图在欧洲和东方埋葬标准石油公司。

激烈的海外竞争激起了洛克菲勒的斗志,他迅速在英国设立了自己的石油销售公司,并通过大幅降低油价垄断了英国的石油生意。两年后,洛克菲勒又在德国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负责德国的市场。他还在荷兰鹿特丹建立了一个输油站,以超低的价格向法国供应其所需的全部石油,并购买了荷兰、意大利一些石油公司的股份,还在印度市场上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

洛克菲勒的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冲击了以罗斯查尔德财团和俄国石油为核心的欧洲石油联盟。在西德银行的斡旋下,双方最终达成一项协议,欧洲市场销售量百分比为:标准石油75%,欧洲石油联盟20%,其它5%。

第四节百足之虫

1.控制三大铁路

对于石油业者来说,运输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由于石油从开采、冶炼到使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经历长途运输,所以,对于炼油商而言,他们不得不随时与铁路公司打交道。

从一开始进入石油行业,洛克菲勒就一直在与铁路巨头们斗智斗勇。在他“石油大王”的地位确立之后,虽然在与铁路公司的谈判中,能够发挥作为大客户的优势,但洛克菲勒并不满意,他认为要想彻底摆脱铁路巨头们的制约,就必须亲自参与铁路建设或直接参股铁路公司。

当时,大多数铁路公司由于担心某一天油田会枯竭而不敢对石油运输设施进行大量投资。洛克菲勒利用铁路公司的这种心理,在1874年4月,与伊利铁路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协议规定:标准石油公司将运用现代化设施装备调车场,以加快向新英格兰和南方地区的石油运输速度,并将其所属的西部炼油厂产量的一半交给伊利公司运输。作为回报,伊利公司将新泽西州威霍肯车站的控制权转让给标准石油公司。

这项协定让洛克菲勒的垄断力量进一步增强,他不仅能够获得伊利公司的运费优惠,还可以掌握竞争对手在全国的石油运输状况。虽然洛克菲勒在运输设施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花费颇多,但他却拥有了一个让所有对手恐惧的杀手锏,即利用对铁路公司的控制,随心所欲的封锁竞争对手的产品出口。

与伊利公司的这项协议实施后,其它的铁路公司也意识到,只有与洛克菲勒密切合作才是上上之策。他们纷纷要求与标准石油公司谈判,用最优厚的条件争取这个大客户。很快,洛克菲勒就与铁路公司的巨头们达成协定,几乎控制了伊利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全部石油运输。

后来,洛克菲勒又抓住油罐车取代油桶这一变化的契机,投资大量资金购置油罐车,并低价出租给铁路公司。因为洛克菲勒手中拥有油罐车的所有权,这使得他可以得到其它炼油商所不可能得到的优惠条件,并在与铁路公司的合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当管道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兴起后,标准石油公司又于1874年出资组建了美国运输公司,专门负责铺设输油管道网络,并大肆收购已有的输油管道。

洛克菲勒对宾州铁路公司的控制起因于新油田的开发。

1875年,石油市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拉德福德发现了新油田。新油田的发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采油者云集在那里,石油产量迅速上升,结果导致油价从1876年的4美元每桶一路暴跌至70美分一桶。

在布拉德福德刚出现新油井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为了保持自己在管道运输方面的垄断地位,于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昼夜不停的修建输油管,并免费将新油井与自己的输油系统连接起来。为了储藏原油,他还以极快的速度建立起了几个巨大的储油罐。

然而,由于采油商无节制的大量开采原油,最终导致原油产量大大超过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储存和运输的极限,来不及运输而又无法储存的石油四处流淌,而油价也一路暴跌至70美分一桶。由于标准石油公司的储油罐爆满,于是他们向所有原油开发商发出了一项声明,称不再办理暂存业务,只接受即期运往炼油厂的石油。同时,标准石油公司的原油收购价再降20美分,而且实行分期付款。

原油生产商们愤怒了,他们冲到标准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大吼大叫的指责这是洛克菲勒的一场恶毒的阴谋,有的甚至以纵火和谋杀相威胁。他们在半夜出来游行,喊着要杀死洛克菲勒,烧掉他的输油管道等恐怖口号。标准石油公司与采油商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成了一场油田风波。

原油生产商在这场油田风波中损失惨重,企业生存危在旦夕,而标准石油公司却毫发未损,而且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实现了对布拉德福德这一新产油区的控制,达到了预期目标。1878年,标准石油公司每股发放红利60美元,相当于股票面值的60%,这是在整个石油界所未曾有过的。

正在标准石油公司和原油生产商们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却从中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实行了倒戈。宾州的铁路离布拉德福德油井很近,正好可以利用铁路为采油商们运油,争取新客户,以减弱对标准石油公司业务的依赖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还投巨资铺设了从布拉德福德到沿海地区炼油厂之间的输油管线,并建造了5000吨级的运油船,组成五大湖运输船队,还在新泽西建造了仓库和储油槽,准备把这个与哈得逊河和纽约相对的地方作为中转站。通过这些措施,这个当年铁路大联盟计划的提出者——宾州铁路公司老板斯科特从正面向标准石油公司发起了挑战。

宾州铁路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企业之一,而美国内战时曾被林肯亲自提名的军官斯科特曾经是洛克菲勒的亲密合作伙伴,双方非常了解,因此,洛克菲勒认识到这将是一场生死之战,他开始冷静的制定他的退敌计划。

洛克菲勒已经习惯了这种残酷的竞争,如同冰块习惯了寒冷。

由于当时宾州铁路公司运输的石油有三分之二来自标准石油公司,所以洛克菲勒明确的警告宾州铁路公司,如果他们不退出炼油业,标准石油公司将把自己的运输业务交给其他铁路公司。然而,这一招并没有奏效,斯科特是有备而来的。

接下来,洛克菲勒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他下令自己在匹兹堡的所有炼油厂一律停业,同时克利夫兰的炼油厂增加相应的产量,他还求助于偏向自己的另外两家铁路公司——伊利铁路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要求他们给予标准石油公司更大的运费折扣。同时,洛克菲勒还以最快的速度赶造了600辆油罐车以增加这两家铁路公司的运力。为了取得胜利,洛克菲勒断然减少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分红,留下来的红利用以改善更新公司设备,他还增加投资,从欧洲引进多项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匹兹堡属于斯科特势力范围的市场被洛克菲勒当作目标,展开了疯狂倾销。

洛克菲勒的这一系列举措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为了与洛克菲勒抗衡,宾州铁路公司不得不给自己的客户提供巨额折扣,最后甚至发展到不仅免费运输还要倒贴钱给客户的程度。这使得宾州铁路公司每月的赤字高达百万美元以上。

斯科特还是没有放弃,为了应付洛克菲勒的进攻,他不得不采取裁员、减薪的手段来节约成本。为了节约运输费用,他将火车加长了一倍却不增加司乘人员,结果导致司乘人员集体辞职抗议。这场抗议最终升级为铁路总罢工,并伴随着暴力活动,至少有25人在暴乱中丧生,许多机车和建筑物被愤怒的工人付之一炬,事件惊动了整个美国。

这场风波最终还是被联邦军队平息下去了。然而,宾州铁路公司却遭到了惨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公司股票在交易所里也是一落千丈。

走投无路的宾州铁路公司最终只有向洛克菲勒求和,并全面停止了炼油业务。为了融通资金,斯科特还将一大笔资产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标准石油公司,其中包括洛克菲勒一直想得到的炼油厂、储油罐、输油管线以及装货码头等。

洛克菲勒成了这场战争的大赢家,从此之后他便牢牢的控制了美国的三大铁路网,同时,匹兹堡的石油界也彻底落入了洛克菲勒手中。洛克菲勒接收了斯科特在新泽西建造的大型储油槽之后,便把新泽西作为进出口的桥头堡,用以开展世界性的经营活动。

而斯科特,最终也被洛克菲勒收入到了自己旗下,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员得力干将。

在竞争中,洛克菲勒确实是一个地道的“大蟒蛇”,但是与其他商业巨头相比,他最终目的并不是想将竞争对手打垮,而是尽量选择停战并寻求联合。洛克菲勒有一个很重要的商业原则:只要可能就尽量和解,与昔日的竞争对手联合起来时,力量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到了1879年,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全部炼制石油中,标准石油公司占了90%。

2.与泰德沃特公司之战

与铁路运输相比,采用输油管道运送原油的成本较低,而且更快更便捷。鉴于管道运输在石油业中的重要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输油管道的建设和争夺上。

凭借强大的实力,标准石油公司铺设了一个遍布宾州西部的巨大油管网络,控制了那里全部的输油管系统。只要有新油田发现,标准石油公司就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将管道接到对方的油井。这样一来,那些原油生产商不需再为运输问题伤脑筋,但同时他们也别无选择的相信,只有依赖标准石油公司才能生存下去,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石油公司的管道而采油商又缺乏资金购买储油罐的话,那就只能眼睁睁的看到自己的财富流失掉。所以,对于原油生产商来说,标准石油公司握有生杀大权,掌握着他们的命运。

面对标准石油公司的控制,那些独立的原油生产商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终于团结起来了。他们决心铺设一条直达海边的输油管道,以摆脱标准石油公司的控制。此举对于洛克菲勒多年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复杂的秘密回扣和垄断体系而言,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老谋深算的洛克菲勒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通过权钱交易,买通了议会里的许多官员,由此得到了独家经营这条输油管线的特许权,使那些原油生产商们的计划宣告破产。

然而,这些“造反者”们并没有放弃。为了避开标准石油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他们计划修建一条全长110英里的输油管,以连接布拉德福德与宾州中部的铁路。经过艰苦努力,这项工程终于开工,并以每天两英里的速度向前延伸。

为了阻止这一计划的进展,洛克菲勒不惜代价实施了高压措施,甚至包括非法手段。他警告那些储油罐生产商,不许他们与泰德沃特公司合作。同时,标准石油公司还大量收购地产,高价从农民手中买下一长条一长条的土地,以阻挡泰德沃特公司工程的进展,许多农民因此在一夜之间成为当地的富翁。标准石油公司还雇用记者和评论家在报纸上撰写文章,警告那些将土地卖给泰德沃特公司的农民,说他们的庄稼将被通过那里的石油毁掉,这让许多农民产生恐惧,无形中增强了泰德沃特公司铺设管线的难度。

为了达到目的,洛克菲勒还利用自己在铁路方面的影响力,与铁路公司密谋,不许任何输油管线跨越他们的铁路。洛克菲勒还常常花巨资买下整个山谷,而泰德沃特公司则只好改变方向,越过周围的山头继续前进。

尽管受到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种种阻挠,泰德沃特公司依然坚持不懈的将工程进行了下去,在这场斗争中,他们显示出了非凡的意志力。可是,就在他们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标准石油公司又一次大规模的行贿立法人员,他们拼命的游说政府,要求议会长期实行发放输油管线独家经营权的做法。因为很多州都通过了自由铺设输油管线的方案,这给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对手们挑战其地位的机会。现在,宾夕法尼亚州政府也正在讨论实行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洛克菲勒对这个新法案深感不安,为了造成一种公众对这项法案极为不满的声势,标准石油公司花钱请了许多律师和农民,让他们冲到宾州政府去闹事,要求维持输油管线独家经营权的做法。同时,标准石油公司向每位议员送了3.15万美元的贿金(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万美元),最终让宾州的法令草案变的面目全非,胎死腹中。

很多资料显示,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公司参与了大量的行贿事件,一旦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感到吃力,他们相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贿赂政府官员,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洛克菲勒阻止了法案的通过,从而消除了竞争对手再次铺设输油管道的可能性,但这并没有击垮泰德沃特公司,因为他们的油管工程已即将完工。1879年5月28日,泰德沃特公司终于大功告成,将布拉德福德的原油运到了目的地。独立原油商们高声喝彩,他们相信这条输油管道将把他们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中解救出来。

就在泰德沃特公司还在为自己的成功高兴之际,洛克菲勒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更为强硬的措施。他抢先收购了几家炼油厂,以免成为泰德沃特公司的客户。随后,他又大幅度的调低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管道运输费,并与铁路公司联手,使铁路运输费用下降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曾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运费连用来买车轮润滑油都不够!”

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泰德沃特公司的运输能力被迫大量闲置,根本发挥不出原先所设想的效果。1880年3月,被逼到“墙角”的泰德沃特公司决心妥协了。他们意识到,只有与标准石油公司联合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条输油管线本来是想把独立产油商们从标准石油公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完工才不到一年时间,泰德沃特公司便成为了洛克菲勒的同盟。双方达成了一项协定:标准石油公司把自己在宾州的管道运输业务分成两部分,其中88.5%归自己,另外的11.5%给泰德沃特公司。

独立产油商们绝望了,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同洛克菲勒合作,要么干脆退出石油业。

3.托拉斯时代

大家都知道,垄断从弱到强分为三种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最初形式,如果把卡特尔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就可以形成高一级的垄断组织形式——以金融资本为主轴的辛迪加,也称为财团。这种财团的形成方式是将各个独立的企业以独立形态进行资本合作,但各独立企业要受由他们产生的母公司的约束,最终形成金字塔型的企业合作。这种母公司就是一种变形的金融资本,称为控股公司。当年洛克菲勒在铁路大联盟时期所成立的南方开发公司就是一种辛迪加形式。

然而,洛克菲勒追求的垄断目标是形成托拉斯。托拉斯就是生产同样产品的多家企业,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以联合的形式,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团。比较辛迪加而言,那种各自独立的企业为了掌握市场,在生产及销售方面结成联合战线的方式,远不及托拉斯的垄断性。

卡特尔的故乡是德国,而托拉斯则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制造”。历任美国总统,为了把“尊重企业自由”作为永远的建国精神,都对企业的大联合持否定意见,甚至颁布违宪宣言,社会舆论对企业垄断也强烈反对。但法律的漏洞最终被企业钻透了,垄断组织越发展越大。

“托拉斯”就是被一个叫多德的律师思索出来的法律漏洞。他在一篇文章中扬言“小商人时代将结束,大企业时代必到来”,并在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这种大企业的组成方法:“各企业股东加入‘托拉斯’企业联合体后,便将所拥有的股份交给‘受托委员会’保管,并得到一份委员会发给的信托证书。‘受托委员会’拥有股份,掌握成员企业的支配权,并将所得收入分配给各股东,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天衣无缝的垄断方式。”结果他的这一观点受到洛克菲勒的极高评价,并高薪聘请他为法律顾问。

1882年1月,当洛克菲勒与泰德沃特公司结成联盟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合并了全美的炼油企业成立了托拉斯,洛克菲勒彻底实现了自己的垄断梦。受托委员会利用折扣大联盟和强迫收买等方式,吸收了72家炼油企业的股份。委员会共有7名成员,洛克菲勒理所当然的成为最高统治者,威廉、佛拉格勒和亚吉波多则是主要成员。

受托委员会先对以往按自己方式经营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并代为保管其股份及投票权,然后发给信托证明书。信托证书共发行了70万张,但他们4人便占有了46万多张,几乎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洛克菲勒通过控制委员会,成功的拥有了这种垄断结合体。就其实质而言,这一垄断结合体比半途而废的南方开发公司这种企业统一联合体大为进步,使洛克菲勒的经营更是得心应手。

托拉斯的受托委员会,不仅有股份的分配决定权和公司债券发行权,而且还可以购买其它公司的股份、增设一个炼油厂或废除一个炼油厂,这都是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力。

标准石油公司的这种托拉斯理论,很快便作为一种体制的典范影响到了全国,南部的棉花托拉斯、中部的畜牧托拉斯、威士忌托拉斯、白糖托拉斯等一个个全冒出来了,各行业的托拉斯占了美国经济的90%,托拉斯时代形成了。

4.化为百足之虫

标准石油公司在其经营前期,一直将业务重点放在石油的冶炼、运输和销售方面,相比之下在原油开采方面的投入则较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的中小采油商云集原油开采行业,洛克菲勒能够袖手旁观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削价,轻而易举的坐收渔翁之利。然而,这种情况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标准石油公司出口到欧洲和亚洲的煤油已经占到了50%。随着出口业务的增加,标准石油公司在许多地方建立起了巨型加工厂,对原油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洛克菲勒要求手下建立起超出他们日常需要的原油储备。

机会来了。1885年5月,人们在俄亥俄州西北部的莱玛勘探到了一片储量相当丰富的油田,于是,采油者蜂拥而来,一下子便冒出了几百个井架。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莱玛的原油含油量较低,硫化物的含量太高,并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所以很多采油商放弃了这里的油田。但洛克菲勒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他相信这一问题肯定能够通过技术的改进得到解决,而且现在买的话代价也不会太高。于是,洛克菲勒果断的买下了莱玛地区的大片土地,并在那里建造了油罐车,铺设了输油管道。同时,他请了一名叫弗拉希的德裔化学家,资助他进行研究以去掉莱玛原油中的异味,争取尽快把它变成可以上市销售的产品。

洛克菲勒很快就控制了莱玛油田85%的原油开采,虽然当时这种难闻的石油还没有市场,但洛克菲勒还是下令大量储存。到1888年,标准石油公司的库存量已经达到了4000万桶。

1888年10月13日,洛克菲勒终于等到了让他期待了两年的好消息:弗拉希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弗拉希的专利为标准石油公司带来了滚滚财富,被称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有了弗拉希的专利,洛克菲勒不再有任何顾虑,他开始全力以赴的投入到石油生产中,并不断兼并和收购其它生产商。1891年,洛克菲勒几乎控制了莱玛地区的全部油田以及整个美国四分之一的石油生产,迅速而彻底的确立了他在石油开采、冶炼和销售领域中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然而树大招风。就在自己庞大的商业王国所向无敌的时候,洛克菲勒敏锐的意识到了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其实在1888年美国大选时,许多地方都爆发了针对各种托拉斯的抗议活动,两大政党也明确表态,严厉谴责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1890年5月,俄亥俄州的年轻检察厅厅长大卫·华特森在仔细阅读了《托拉斯:近年来的行业合并》一书后,发现了标准石油公司所存在的种种垄断行为,于是向俄亥俄州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制裁标准石油公司的不正当行为,并提出直接解散标准石油公司的要求。

正在这时,《夏曼垄断禁止法》被联邦会议通过,该法令明确禁止所有的跨州联合。于是俄亥俄州最高法院准备以洛克菲勒为对象,向标准石油公司开刀。

洛克菲勒请出了他少年时代的好友马克·哈纳,马克·哈纳此时已经是共和党最具权威的参议员,他特地给华特森寄了一封信,将这件事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信中内容如下:

“我以党的立场呈送此信,贵厅正在处理的案件是否有严重谬误之处。本案件的对象并不是社会舆论所职责的垄断资本,而是许多年来对克利夫兰和俄亥俄州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准石油公司。自由公开是该公司的经营准则,洛克菲勒是公司的首脑人物,他也是共和党员,对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我了如指掌……”

然而这封信并没有让华特森停下他反垄断的脚步。之后,标准石油公司又辗转找人向华特森行贿,同样未能奏效。

1892年,华特森终于在这场诉讼中取得胜利,俄亥俄州最高法院裁定该州的标准石油公司必须宣布放弃托拉斯协定。

1892年3月10日,标准石油公司宣布解散自己的托拉斯组织,并于次日向全体持有公司托管证书的人发出信函,要求他们出席3月21日召开的会议,并将他们各自持有的证书换成相同比例的20个分公司的股份。

从表面上看洛克菲勒似乎履行了自己的法律义务,然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他玩的一场安抚民众和法庭的把戏而已,因为洛克菲勒拥有标准石油公司以及其附属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股权。同时,虽然原有的标准石油公司的执行委员会已宣布解散,但这些高层摇身一变,成了20家分公司的总裁。除了头衔变化以外,一切依旧。一起工作,一起开会,甚至连餐桌上的座位次序也丝毫未变,洛克菲勒依然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是,人们的反垄断斗争也没有结束。1906年12月,美国政府再次依照反托拉斯法对标准石油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彻底分解标准石油,使之成为相互独立的公司。到了1907年,相继有7个联邦诉讼找上了标准石油公司,俄亥俄州的法院为洛克菲勒列了近1000条罪状,以控告其长期的掠夺和欺诈行为。

最终,联邦法院于1911年5月15日宣布了一份长达两万字的判决书,要求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并在6个月内与子公司脱离,同时明确禁止原公司领导人重新建立垄断地位。至此,这场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虽然洛克菲勒财团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但对于他们的个人财富而言,却是一次飞跃,因为他们所持有的原公司四分之三的股份(洛克菲勒持有25%,威廉和亚吉波多总共也接近50%)换成了38家独立公司四分之三的股份,随着这些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其股价在短时间内狂涨了几倍,洛克菲勒的财富从3亿美元直线上升到了9亿美元,一跃进入美国的前十名。在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的十年里,各子公司的资产平均增加了4倍,不仅没有因为解体而停滞不前,反而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洛克菲勒这个大蟒蛇并没有放弃他控制石油产业、追求垄断的梦想,他建议各公司的负责人每天上午10点半在百老汇26号开会(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他们仅以口头形式参与讨论),并将全国的市场分为11个区域,出售相同的产品而绝不再价格上进行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洛克菲勒在事实上依然保持着他无可替代的垄断地位,并在数年之后成功的取代了安德鲁·卡内基,成为世界首富。 LrL7iNHYVvJYN0dXPiO3iQMplH71V9luU+MgLbZgPZfR+gILrcna2x13rIs/fSj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