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大国兴衰与金融变局(2)

第三节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幻

从英镑到美元的转换,由伦敦到纽约的变迁,金融作为当今世界上最热的词汇之一,诉说着近两百年来世界经济中心的轮回。当今世界的金融格局是怎么样的呢?哪些因素促成了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呢?

一、风水轮流转——“世界货币”变迁史

1.“世界货币”的解读

货币是主权国家的象征,在当今时代,各主权国家一般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并通过法律赋予该货币在本国范围内流通使用的法定地位。在一国之内,货币主要履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当一国货币跨出国家的界线,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履行货币职能时,该国货币就演变成世界货币。“是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

当金本位制崩溃,黄金非货币化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当纸币充当人们交易媒介的时候,世界货币的内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别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层次看,世界货币的三个职能可以进一步细分:在官方领域往往被用作钉住货币、干预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在私人领域则常被用作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资产货币。

(1)世界货币的条件

政治条件:首先,该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的稳定。一国政治的不稳定,会引起经济的不稳定,继而会引起货币的不稳定,甚至对国内外居民持有的以该国货币形式表现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该国货币就难以获得承认。因此,一国政治的稳定性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该国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能较好地保护本国利益免受可能来自它国的伤害,能较好地保障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一般说来,最强的国际货币是由最强的国际政治实力提供的。同时,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以及货币的国际化。

经济条件:经济方面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基础强大、币值稳定和金融市场发达。

经济基础强大。该国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比较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就比较大,从而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就比较高。考虑一国的经济能力,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经济实力,还要考虑未来的增长趋势。同时,该国必须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而且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国只有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其他国家才可能将该国货币用作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

币值稳定。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必须稳定,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被信任和接受。一种货币要履行国际货币职能,不论是被他国货币钉住作为定值货币,还是被进出口商人选择为贸易结算货币,或是被用于金融资产票面价格的投资货币,亦或被他国居民持有、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具有币值稳定的特征。如果一国的货币价值不稳定,通货膨胀率比较高且变化无常,汇率就会处于贬值状态且不确定,这样就会增加使用该货币的成本。通货膨胀还会降低该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其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媒介的能力。此外该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倾向、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高超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币的稳定性,也是一国货币能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金融市场发达。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体系、遍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货币的兑换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和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具体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货币兑换的主要参与者。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使当局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供求、稳定汇率及币值提供了可能。自由且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是有广度,能容纳各类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有深度,具备良好的二级市场。

(2)世界货币的功能

世界货币应具有一定的基本职能,这些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其一,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充当贸易货币(结算货币)和计价货币;其二,如果某种货币已经成为了国际交易中的重要和主要贸易的计价货币,则它很可能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官方储备的重要资产(储备货币);其三,当一种货币同时具有了上述职能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选择非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外国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时的名义锚(锚货币)。其中,储备货币职能是最重要的职能,它是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最根本职能。因为,某种货币一旦被其他货币当局作为官方储备货币,则必然意味着它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贸易货币和计价货币;同时,当它兼具贸易货币、计价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之后,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他国货币当局作为其货币汇率变动的参考(成为锚货币)。

2.世界货币的变迁

从有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后,世界货币的角色经历了多重的演变:先是黄金,后是英镑,现在则是美元,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暗喻着各国实力的较量。

(1)天然的世界货币——黄金

在金本位制时代,由于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因此,在金本位制的时代,黄金就是世界货币。

正因为黄金的天然世界货币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黄金的追逐。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拓了新航线,并在美洲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并且将掠夺到的黄金运回欧洲大陆,最终成就了一代帝国。

(2)英镑

英镑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货币。英国于1816年正式在法律上采用金本位制,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英国率先完成产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加上金本位制的实行,使得用商品衡量的英镑价值长期稳定,这使英国保持了长期的经济领先地位。英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拥有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金融资产的供给者。英国国内银行及海外银行十分发达,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结算网络,伦敦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英镑充当了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角色:全球贸易中最大一部分由英镑进行结算,外国资产中绝大部分以英镑计值,最大部分的官方储备是以英镑持有的。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实际上等同于黄金。

然而随着英国在全球经济事务中地位的下降,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和资本来源地的地位持续下降,英镑开始衰落。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废除了金本位制,1925年又得以恢复,但高估的英镑损害了英国的出口。随后由于受到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严重打击,英国于1931年又被迫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壮大,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

综上所述,英镑在一战前国际货币地位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世界各国紧密的贸易联系及广泛的海外投资,还有就是在19世纪70年代英格兰银行建立了使英镑币值稳定的货币制度。同时因为当时世界黄金大多集中于伦敦,英国金融和银行体系的自由以及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较松,这些条件保证了英镑的流动性和信贷量能得到满足。

(3)美元

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建立统一的国内货币体系,花了大约一个世纪。美国货币体系逐渐统一的背景是美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大约在1870年以后,美国国民收入和生产率就已经超过西欧,之后美国和欧洲的差距开始拉大。到1913年,美国已经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相当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但是,尽管美国经济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国,但在二战之前,美元却始终没有取代英镑的地位。主要是由于美国长期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度导致国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加上英镑固有的自然垄断地位,阻碍了美元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化的步伐。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发挥了关键作用。战争爆发之后,外国官方机构持有的流动性美元资产大幅度增加,美国国际贷款者地位的形成,各国的外汇管制和欧洲脱离了战前的黄金平价,都促成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从1914年到1973年,美元是唯一以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的货币。20世纪20年代,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日益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元上升到了支配地位。二战以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里的霸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尽管黄金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官方储备资产,但美元是战后货币体制真正的储备资产。从而使美元取得了“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将美元等同为黄金,在它们的外汇储备中,大量地保存美元。战后的一段时期,由于各国都需要美国的商品而缺乏美元来支付,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硬货币”,致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美元荒”。

但是,随着美国经济情况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美元危机”时有发生。70年代初,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实行浮动汇率,各主要西方货币相继脱离美元,不再同美元保持固定比价,随之美元的国际地位也有所下降。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货币同盟的进展,德国东西部货币的统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和美洲经济集团的发展,以及日本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美元国际地位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并受到影响而略有下降。

从1995年美元连续大幅贬值,其国际主要货币的作用已极大削弱,美元及美元圈的波动,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区域化的进程,促使各国货币汇价重组。美元在相当一段时同内不会改变其国际主货币的地位。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对其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当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主要在于它有可能导致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的减少。但是,在目前的国际货币格局中,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计价货币和交易媒介,2005年美元结算占全球贸易结算的比重为65%左右,美元交易量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量的50%左右;美元仍然是重要的价值储藏手段,2005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达76~78%;美元被作为部分国家货币的“名义锚”。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

1.国际金融中心的解读

(1)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全面高效,金融信息传递通畅、灵敏,资金往来自由的资金集散地,汇集了为数众多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具有一定的资金辐射和资金吸引的功能,因而成为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集散地。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中心的概念、含义的多种表述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5):

金融中心是指那些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它通常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

金融中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以其活跃的金融市场导致资金持续地、大规模地、有效率地在该城市和其所在区域内外运动,资金运动的结果使得该区域因该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实现了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理想配置,带来整个市场的活跃和繁荣。

金融中心是指那种金融保险业的高度密集,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金融业务辐射半径超出本地区范围的经济中心城市。

(2)国际金融中心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有关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国际金融中心根据其规模的大小以及所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两大类。

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尽管模式各异,但却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构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进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入的流动量占世界很大比重;

它们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中使用最多或较多,成为各国外汇的储备货币;

对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通,不施加过多的限制、外汇自由买卖,对外开放政策比较彻底;

银行的国际关系密切,本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外国银行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密度很高。如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单外资银行就有500多家,纽约有380多家。只有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存在,才能促进各金融主体的竞争,不断进行金融品种的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

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与时区位置。目前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几乎无一不同时是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如新加坡港处于东西方海运交汇处,是世界重要的集装箱转运港之一,2002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80万箱,仅次于中国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港口排名的第二位。纽约一直是美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1980年时的吞吐量就已达1.6亿吨。同时,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适当的时区地理位置,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恰好处于纽约与欧洲金融中心交易时间联系处,可以保证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

以国内或区域内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经济发展实现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目前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化与金融的国际化、自由化水平都较高。

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其产生即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金融供给变化的结果。17世纪末19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英国进口商品的80%与出口商品的70%都是经由伦敦进出的。贸易的发展引起结算与速效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而伦敦货币市场由此兴起,票据贴现活动尤为活跃,到英法战争结束之后,伦敦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发展成为对世界贸易进行融资的一个中心。另外,政府战略贷款的需要刺激了银行业务的参与并发展了证券市场,到18世纪末,虽然这时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仍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伦敦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已初露端倪。进入19世纪后,伴随着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大国,伦敦银行体系日趋完善,各类金融市场逐步健全,发展迅速;国际金融业务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确定。

2.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

回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历史,其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6):

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伦敦一枝独秀。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极度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资迅速扩张,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英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纽约开始与伦敦平分秋色。由于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战后恢复了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被人们所接受,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纽约开始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平分秋色。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逐步取代伦敦,苏黎世悄然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使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量的国际借贷和资本筹措都集中在纽约,纽约成为国际最大的资本供应中心。凭借美国无与伦比的雄厚经济实力,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未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苏黎世在西方各国深陷战争泥潭的时候,担负起西欧资金交易的重任,成长为西方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第四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6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市场相继出现,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完全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为各国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中伦敦由于成为规模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而重新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3.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历程

从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来看,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最早最长,东京的历史最短,纽约介于两者之间。伦敦早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大量银行的集聚地,由此获得“世界银行”的美称,金融中心自发形成。在二战之后,英国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美国逐渐强盛,美元随着美国的强大而强盛,纽约金融中心形成并逐渐取代了伦敦世界独尊的地位。20世界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惟一能大量输出资本的国家,成为亚洲强国,东京继伦敦、纽约之后,挤入了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但是东京因政府干预抑制了金融中心必备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缺失则限制了金融创新,因此使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缺乏足够的活力(7)。

(1)一战之前:伦敦城独霸天下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实力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一战爆发。由于英国是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但为了方便,40%以上的贸易结算不是通过黄金而是通过英镑来完成,当各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借贷中心向逆差国提供英镑贷款。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英国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伦敦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两次大战之间:伦敦和纽约双雄并立

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独霸地位随着一战的爆发而岌岌可危,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政治民族解放运动使英国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军事上,战争使英国丧失了原有船舶的70%;经济上,出口贸易减少了近一半,传统的国际市场被他国占领,同时战争又使英国欠下了巨额债务。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就陷人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之中,整个20年代,英国经济都处在长期的萧条状况,到1929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也由战前的14%下降到9%,总之,大英帝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政治地位都明显表露出颓废之势。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上显得力不从心,英镑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战后犹如昨日黄花。受其影响,在伦敦驻扎了近百年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开始寻找新的着落点,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开始衰落。

就在伦敦国际金融市场江河日下之时,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却犹如旭日悄然上升。美国在一战之前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它提供的产品占世界产品总量的1/3。面对大英帝国的逐渐衰败之势,美国和西欧其它新崛起的国家一样,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激情,在贸易、殖民地等领域向英国进行竞争。在西欧列强无暇顾及发展经济的空隙,美国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使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就在整个世界对外贸易总值仅为战前的60%的时候,美国的出口总值却比战前增加了两倍。到1929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此外,美国的对外投资也大量增加,投资范围从原来的拉美扩展到世界各地。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聚集,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向英国提出挑战,为了打击英镑扶持美元,美国在战后恢复了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由于在保持货币稳定性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向美国叫板,这使得美元一枝独秀,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开始作为国际货币被人们所接受。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纽约也就无可厚非地担负起了向国际市场融通美元资金的任务,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3)二战后至80年代,纽约独霸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虚弱的英国经济已经无力支撑起大英帝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英国必须淡出国际政治经济的核心,伦敦城也必须让出“最大国际金融市场”这顶桂冠,而战后的美国以其拥有的无与伦比的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着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伦敦只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保持着一个“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战后初期,美国控制着西方的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额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黄金储备高达200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总额的59%,庞大厚实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威力无比的军事机器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外交,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确立扫清了一切障碍。在关于建立战后国际货币新体系争议上,英国的“凯恩斯法案”让步于美国的“怀特法案”,表明了两国政治经济力量的悬殊。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战后的货币体系,美国用国际协议的方式构筑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世界贸易的90%用美元结算,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美国政府承担各国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等同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成任何一国货币。从此,美元完全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量的国际借贷和资本筹措都集中于纽约,纽约成为国际最大的资本供应中心。

(4)80年代至今,群雄并起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金融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伦敦重新崛起,凭借着庞大的离岸美元市场,伦敦再度成为足以与纽约争雄的金融中心;日本经济从废墟中崛起,带动了东京成为另外一个影响全球的金融中心;德国经济的兴旺也使得法兰克福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而欧洲中央银行的落户,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法兰克福的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加上自由港的独特地位,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也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因此,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以纽约与伦敦为主,以东京、法兰克福和香港为辅的格局。

4.国际金融中心的介绍(8)

(1)纽约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它内有广阔的腹地,外有天然的良港,是北美新大陆首先开发的地区之一。1810年纽约就已取代费城,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为中立国,经济未受战争影响,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银行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纽约金融机构迅速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黄金大量流入。战后,美国恢复了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清算的重要手段,纽约迅速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聚集也是纽约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在纽约,不仅有许多大银行,而且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云集,许多外国银行也在纽约设有分支机构。到1988年底,美国国际银行业务设施达535家,总资产已达2534亿美元。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在纽约设有分支机构的就有95家。2000年底,纽约银行业总资产达16834亿美元,其中外国银行有228家,总资产达9761亿美元。

纽约外汇市场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外汇市场之一。2000年,美国外汇日均交易额达2873.89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4%;金融衍生工具的日成交额为284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3%,居世界第二位。

纽约货币市场即纽约短期资金的借贷市场,是国际主要货币市场中交易量最大的一个。除纽约市金融机构、工商业和私人在这里进行交易外,每天还有大量短期资金从美国和世界各地涌人流出。在纽约货币市场的交易,按交易对象可分为:联邦基金市场、政府债券市场、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等。

纽约资本市场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世界最大的经营中、长期借贷资金的资本市场。纽约国内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外国债券,2002年纽约债券市场年末市值为1.39万亿美元;纽约股票市场于2002年底,上市公司总数为6463家,年末流通市值达1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伦敦

伦敦是英国首都,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伦敦逐渐发展起来。1688年,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光荣革命”,英国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政治经济得到飞速发展。19世纪的工业革命更使英国的经济实力极度增强,对外贸易迅速扩张,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额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全球40%以上的国际贸易结算通过英镑来完成,英镑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英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到2001年,伦敦共有680多家银行,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外国银行有307家,伦敦银行拥有的总资产达17439亿英镑(折合25362亿美元)。跨国借贷业务达全球的20%,居世界各国之首。2001年,伦敦外汇日平均成交额达5911.63亿美元,占全球交易量的31.1%,高于纽约和东京市场成交额的总和。

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人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以及13家清算银行和60多家商业银行也均设在这里。清算银行中最有名的是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和国民威斯敏斯特四大清算银行。

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共有保险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这里的国际保险市场也堪称世界之最,尤其是在航空和海上保险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两者所占的市场份额大约都在全球的23%。

伦敦的证券交易市场24小时全天候运营,是世界第二大证券交易中心。此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截至2002年底,伦敦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总数为2272家,年末流通市值达2.65万亿美元,年成交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债券市场年末市值为1.6万亿美元。

伦敦的金融衍生交易也十分活跃。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虽然1982年才开业,但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由小到大蓬勃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期货交易场所,客户遍布世界各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属交易市场,全球有色金属贸易的90%在此成交;欧洲最大的能源交易中心,世界上生产的原油大都在此进行交易或参照这里的价位定价。2001年,伦敦金融衍生工具平均日交易额为6281亿美元,占全球33.7%,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交易场所和国际性机构以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为伦敦增辉。譬如伦敦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是全球黄金交易的票据交割中心,世界每天的黄金、白银价格皆由设于此处的黄金市场协会会员来制定。

(3)东京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成长和日元的逐步国际化,东京成为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股市、基金管理和外汇交易等方面一直执亚洲地区之牛耳。进入80年代,由于实行了新的《外汇管理法》,东京外汇市场的规模急剧膨胀,1981年的交易额高达13亿美元;1985年9月,纽约《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同年日本的长期资本输出额由1984年的800多亿美元猛增至129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沦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紧跟着1986年,东京债券市场买卖成交额比1985年增加一倍,达28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债券市场;至1988年末,日籍银行的对外资产余额达17564亿美元,占世界的38.2%,超过美、英、法和西德的总和;1989年5月,日本外汇储备额达892.6亿美元,为美国的3.4倍,当年日本对外投资额达到675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同时,东京国际金融中心是依靠政府主导推动方式,发展本国金融产业的典范。早在1974年,在日本的外国银行家,特别是美资银行家就提出了设立东京离岸市场的概念,但日本政府始终未采纳。进人八十年代,由于日本的国际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黑字”,巨额的外汇盈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日经济摩擦日益尖锐,由此带来日本的国际资本流动剧增和开放金融市场的巨大压力。1985年,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逐步采取利率自由化,经营业务领域自由化,金融市场及产品自由化,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日元国际化等多项改革措施。

1986年12月1日,东京离岸国际金融市场正式开业。初期市场规模为800亿美元,有280多家银行加入。它以非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吸收有剩余资金的非居民存款并把它借给需要资金的非居民,是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在形成方式上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推动型。在市场结构方面,东京采取境内外市场分离的方式,在境内及离岸业务之间筑起一道隔离墙。所有离岸交易均需透过独立的账户进行,资金从离岸市场转移到境内市场,必须遵循兑换日元的规则办理。在经营方便及优惠方面,东京同纽约、伦敦一样,豁免利息限制及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同时还采取豁免非居民存款利息预扣税措施,但不豁免离岸公司业务所得税。在经营业务方面,东京既可以进行欧洲货币市场的各种外币交易,也可以进行本国货币——日元的交易。但为保证内外市场隔离,东京不准经营可转让存款证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具有转让性的证券业务。截止2002年11月,东京离岸市场金融资产总量为47.6万亿日元,总债务为33.3万亿日元。其中91%的资产和87%的债务是由非居民持有的。

东京金融中心创设之后发展很快,截至2000年底,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已有75家在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14家银行的总部也设在东京,这使东京成为当时世界上大银行最集中的城市。到2002年,日本的银行总资产已达到15.35万亿美元。在日本雄厚经济实力支持下,加上日本原有的各类金融市场也不断扩展,东京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渐发展成为与纽约、伦教比肩的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极大地提升了日本金融的国际地位。

第四节大国兴衰的金融影响

现代社会中,金融对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实力不强大,就很难获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迈进,金融的因素也逐渐具有了国际效应,它不仅影响国家的实力,而其对国际关系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金融因素的影响要给与更广阔的视野。

一、金融与国家实力的关系

从国际范围来看,金融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的,一是该国货币地位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中心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世界货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国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之后,会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益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降低汇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发展。由于国际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间的计价、支付和结算,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用国际货币来进行的。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简捷方便,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反过来,对外经济往来的逐步发展和扩大,又促进了其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方便,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较多地使用本币而少受或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

(2)获得可观的铸币税收入。铸币税原指中世纪西欧各国统治者对送交铸币厂用以制造金、银铸币的贵金属所征的税。在现代文献中,铸币税的衡量有两种口径,狭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货币发行者凭借其发行特权所获得的货币面值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广义的铸币税被定义为“因本币国际化而获得的本币及其表征的金融资产的净输出。”在国际上,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享有此种特权从几乎无成本地发行国际货币中获利,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这等于关键货币发行国以几乎无价值的纸质凭证向其他国家换取资源。铸币税的大小可以境外债务和贸易入超的总和来粗略估计。

(3)促进本国银行业的发展。货币的国际化也使本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中受益。各国银行在经营本币时无疑天然地具有比较优势。拥有国际货币可以促进货币发行国金融业的发展,扩大本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量,扩大金融部门的服务收入、贷款收入与投资收入。

(4)提升一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该国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还能增加该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方便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此外,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国家的货币地位成为一国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形成对伦敦的挑战地位,原因是在1929—1933年华尔街股市崩溃。经济不景气和银行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打击比英国更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元成为世界中心货币,世界经济史上的“美元匮乏”使得只有美元才能在全球规模上输出资本,成为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支柱。美元的国际地位是世界金融史上少有的现象,我们不可能设想每个国家首先去谋求本国货币的这种地位才使本国金融中心成为可能,但是至少可以说,货币的不完全可兑换肯定会成为一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障碍。一国要建立国家金融中心,其货币至少要在周边地区被使用或在较高水平上成为国际结算的计价货币,这对该国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是致关重要的。

2.金融中心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金融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否保持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那么这个金融中心功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对这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1)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能够有效地吸引跨国银行、跨国公司总部与分部落户。通过跨国公司,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对全球经济实现有力的控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会充分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优化配置。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其他产业的战略资源,它还将持续带来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投资的繁荣、产业的扩张和交易的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强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特别是对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大国来说,发展自身的金融中心,服务于自身的经济体系,并通过金融中心联通全球经济,显得至关重要。伦敦、纽约和东京之所以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顶级城市,主宰全球经济活动,其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的金融、经济的最高决策和管理中心,它们的发展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对本地区和本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3)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紧密联系的。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不仅可以帮助迅速集中国内资源,还可以迅速调动国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由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促进作用,建立和发展金融中心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个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影响面大且分布均匀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集中大量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从而推动该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造就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育和成长又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伦敦是全球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牵引作用。按GDP标准,英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伦敦地区的GDP占英国GDP的1/5,伦敦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出的40%,伦敦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可以与瑞士和阿根廷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提并论。纽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金融中心的外汇交易量约占全球的16%,衍生金融工具的成交量约占全球的14%,外国债券发行量的市场份额约为34%。曼哈顿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其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曼哈顿和它的衍生效益促进了纽约市的繁荣,确立了其国际城市形象。中国香港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短时间里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金融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金融强则国力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资源,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和血液。金融业的发展对于支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金融软环境,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自然资源的多少对一国经济并不是根本决定性因素,资金的短缺才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资金短缺的最重要方法就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1.案例介绍

英国从一个岛国成长为世界霸主,率先步入了资本主义,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且凭借强大的国力征服了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将“整个世界第一次真正联系起来”(恩格斯语),为什么这一切都是由英国而不是由别国来完成呢?

这期间,英国的金融革命先于工业革命发生,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希克斯(John Hick)详细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后指出: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工业革命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规模资金以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便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产业阶段,“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John Hicks,1969),这也是文明古国中国、印度、欧洲大陆强国法国、海上强国西班牙等相继败北的根本原因。所以正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促成了经济增长与工业革命。只有在金融革命发生之后,工业革命才有可能发生,大多数经济史学家诸如迪克森(1967)和金德尔伯格(1984)等对此观点都深表认同,普遍认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以金融革命为基础的,并从那时起演化出英国金融结构的长期体系。Rousseau(2001)将此现象定义为“Financial Led”,将经济加速成长的原因,归于金融体系的大跃进。

近代英国由于同法国、西班牙等国进行战争而产生了巨额财政赤字,为了熨平赤字而筹建的英格兰银行成为触发英国金融革命的关键事件(圣保罗1996)。英格兰银行大举发行国债,并借鉴荷兰的经验,发展出高效的债券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有效地动员了当时全社会的资源。1688年,英国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在18世纪中,其国债最多时大约是当时英国国民收入的两倍。与法国、西班牙,甚至背负各种战争赔款的清朝政府来讲,英国的债务负担相对更严重,但却没有出现债务破产、政府垮台的危局,反而在此之后变得更强大,其核心秘密在于英国构造出一个开创性的并行之有效的资本市场去动员社会各阶层的金融资源为国家所用,而其他国家则始终依赖于原始初级的税收体系,尤其是战争期间,由于横征暴敛,更加重了社会内部各阶层的矛盾。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以及英国资本市场的进化成形又对其后英国金融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普遍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私人银行和资本市场紧随着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而发展起来。同时又由于英国的宪政改革对约束政府行为产生了可信承诺(杨小凯1998),使得英国国会能够严格督导政府的财政支出,致使私人债务清偿方面具有较高的信誉保证,而法国政府则由于在国家借款清偿方面的缺乏信誉而导致国内金融抑制,由此可见国家制度对于金融发展亦能产生巨大影响。英格兰银行和国债业的发展同时为私人投资于金融票据产生了积极的外部性(诺思、温加斯特,1989),上述种种因果合力作用,终于造就了大英帝国金融体系的强势地位。

资本市场的进化成形对于英国的意义太过重大,乃至当时英国的皮特政府在下院宣布:“这个民族的生机乃至独立是建立在国债的基础上。”英格兰银行甚至被认为是英国宪政的一部分。当时人们认为英国自身之弱小,若无强大资本市场之保障,决无可能对几乎整个欧洲发号施令。根据英国的经验,著名学者Edwards甚至在其The Evolution of Finance Capitalism一书中重新界定了资本主义,提出个人资本主义(Individual capitalism)及证券资本主义(Security capitalism)的区分,并将英国的制度创新称为开世界证券资本主义之先河(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债券资本主义)。债券资本主义的重大作用是通过公债的发行、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的形成,将资本的转移从个人关系转到证券关系上来,从而形成全新的社会关系。这是一个芸芸众生普遍参与的新的金融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法律对于市场中的债券交易施以保护;政府则维持偿债的公信立场以便促进市场的流动性;再有,就是旨在保护一般投资大众的制度和组织得以肇始和完善,并对信息上的弱势者提供帮助;新型专业机构如投资银行等得以为大众投资活动给予专业上的服务和咨询;英国金融社会的雏形已渐露端倪。英国工业社会来临之前,已逐渐形成这样一个精巧复杂的金融市场体制。工业的发展不过是金融社会体制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在发展国债市场之后,并进一步发展了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真正推动英国征服世界的火车头。1853年,英国经济发展25%强的资本依赖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到1913年这一比例增长到30%强。

2.案例总结及拓展分析

英国的霸权首先建立在其金融社会基础之上,而非工业社会基础之上,是不是所有经济强权都必须依赖金融强权呢?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还是社会历史的偶然呢?

可以继续验证英国之前的世界霸权荷兰,以及英国之后的霸权美国,看看世界经济强权与金融强权之间有无共同的规律可循。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三大霸权,依次是荷兰、英国和美国。事实上英国的很多金融制度都是在模仿荷兰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荷兰之前,各种形式的现代金融资本主义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邦均有萌芽,但基本属于地区性亚体系。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金融革命”的国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阿姆斯特丹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交易所和近代银行。阿姆斯特丹以规模空前的金融市场为当时的欧洲提供大量短期和长期信贷。荷兰的“金融革命”领先于英国的金融革命几十年,更领先于美国200年的时间,将荷兰造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经济体”,使当时荷兰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个中心不但是欧洲和世界商业的货物集散中心,还是欧洲和世界的金融资本中心。荷兰政府还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创办了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对广阔的海外商业空间行使专营权和统治权,这个时代被经济史家称作荷兰的“黄金时代”。

英国之后的美国霸权业存在着类似的规律,美国金融领域同样优先于工业领域发展。在1815年左右,美国制度上最先进的地方仍在于金融基础结构。美国金融服务业的革命,先于运输、能源及制造产业的革命完成(Lerkins,1994)。“200年前,美国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极为恶劣,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华尔街开始与其一起成长,并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因此,肇始于力量极其微薄的Town Meeting制度的北美11个殖民地的独立联合体的美国,也正是依靠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强劲支持,才可能在20世纪得以率先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权。

与英国的债券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美国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公司资本主义,或称股票资本主义,并逐渐摧毁英国债券资本主义所积累的结构力量,把世界经济的流动资金、购买力和生产能力集中到美国资本市场上来。实际上,英国当年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票资本主义,但由于金融制度强制性变迁的过犹不及,导致了英国股票市场没有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左右就开始,到17世纪末股票交易在伦敦趋于火爆,终于酿成1720年的“南海股票泡沫”事件。这一事件使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严格限制公司股票上市的法案——“The Bubble Act”,由于该法案过于严厉,限制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使伦敦股票交易徘徊搁浅了130余年,直到1850年,才重新复苏。从某种意义上看,The Bubble Act法案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的美国。

与荷兰、英国相类似,金融革命仍然是美国今天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新经济也不仅仅是比尔·盖茨等技术天才所发动的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金融革命的产物,美国《商业周刊》经济编辑迈克尔·曼德尔曾评论说:“如果说技术是美国新经济的引擎,那么,金融就是燃料。”过去10年中,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从每年约50亿美元激增至1000亿美元,使得很多种子公司短期内得以爆炸式成长成为业内巨头,德国和日本等国家获得的技术很多时候与美国旗鼓相当,却不能像美国那样从技术革命中获得超额利益,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金融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

三、金融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人摩根索强调,国家间关系的实质是追求权力、显示权力和扩张权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他是对的。冷战以来的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世界上主要大国仍然把权力当作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断追求权力、炫耀权力,把外交当作是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国家获取权力的一种战略手段。一旦外交手段失去效用,替代手段就是军事力量的使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和19世纪的欧洲国际体系并无明显区别。但是,如果我们转换视角,从构成国家力量的基础要素——经济和金融方面来分析我们的时代,人们就会发现,与维也纳体系相比,当今国际关系体系的显著特征是:金融力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各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某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国际金融的主要职能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边际效用,这必然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寻求合适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成为推动全球化的强大动力。国际金融造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国家力量盛衰的一个重要源泉。对强国来说,对外投资和政府援助意味着对落后国家经济的广泛渗透,并对其国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对受援国来说,外资、援助和贷款必然使本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主仆依附关系,它们在获得投资和贷款的权益时,常常被迫接受发达国家附带的苛刻还债条件和政治条件11。

实质上,一个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往往是体现该时代霸主国利益的霸权体系。霸主国通过国际金融手段对国际经济和外交事务施加深刻的影响。霸主国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它的货币是全球金融关系的基础,它的资本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资金来源。一旦国际金融发生危机,只有霸主国家才能发挥某种“起死回生”的关键作用。

金融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产生于19世纪。从1870年起,英国等工业国家积累了大量资本,导致对海外的资本输出,给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因素。

显示英国强大的地方不在于庞大的殖民地、威名远扬的不列颠舰队和生气勃勃的工业生产,而在于它控制了近百年的国际金融体系。1914年,英国四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投资于外国铁路、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和购买外国政府债券,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的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英国成了靠投资生活的国家。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已经直接影响到英国的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因此,作为经济霸权国家,英国十分关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通过政府和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英国实行英镑与黄金兑换挂钩的金本位制,英镑成为一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使用英镑结算。英国还实行帝国特惠制,在英镑区实行低关税政策。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英国从世界霸主的地位跌落下来,英国的经济体系遭到战争毁灭性的打击,其国库在两次大战中消耗殆尽。1945年,英国海外资产损失40亿美元,出口贸易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外债高达120亿美元,黄金储备降至100万美元。

显然,英国经济囊中羞涩,虚弱的财政收支已经无力支撑起大英帝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尊严。没有强大的金融力量支持,英国必然淡出国际舞台中心,让出世界霸主的宝座。另一位世界霸主开始粉墨登场了。促成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强大动力是战后初期美国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雄厚金融实力。美国在规划战后国际体系时清楚认识到,美国依靠军事力量无法成为世界霸主,苏联同样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杀手锏则是它能运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创造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通过实现经济霸权来达到实现政治和军事霸权的目的。美国政治军事霸权迟至90年代完成,而经济霸权早已实现,这一过程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开始的。

美国在19世纪末已经跃居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但尚未从心理上做好争霸世界的准备。美国通过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霸权意识猛然醒悟,同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美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额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黄金储备高达200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建立一个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作为参战国,美国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它在战争中取得的每一个胜利又为它自己平添不可估量的政治信用。于是,威力无比的军事机器、深谋远虑的政治外交为美国建立战后国际金融体系扫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正式形成。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完全按照美国方式组建和运作,成员权力的大小根据它们交纳的股金进行计算。美国在IMF总计88亿美元的本金中承担了27.5亿美元,在世界银行的100亿美元股金中,美国缴纳了32亿美元,因此,在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中,美国拥有足够的否决权。有些国家则缴纳很少一部分股金,如巴拿马只缴纳了0.002%的世界银行股金,它们的投票权利只具有象征意义。

从布雷顿体系的内容来看,美国从稳定汇率、对外援助和自由贸易三个角度勾勒了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经济体系里面,充分维护和实现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为美国遏制苏联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中,实行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的支付手段。如此一来,美元成了关键货币,美国可以充分享受戴高乐所说的“美元特权”带来的种种优惠条件。当别国为外汇储备增减忙碌时,为对外贸易逆差扩大苦恼时,美国可以心安理得地通过印刷货币、增加美元供应量来解决本国外贸逆差,并且直接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则是说明美国金融霸权的一个例证。有专家认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战争,是美欧日垄断资本对金融权力的一场争夺战。“在这场金融动乱中,亚洲国家遭抢了,巨额财富流失,并由此触发了政治动荡、社会动荡。日本被打瘪了,经济一蹶不振。反之,富了美国,肥了欧洲”。“亚洲的这场金融风暴,带动了亚洲地缘战略格局的变化”。也有专家认为,东亚金融危机影响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转型。透过这场危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就全球层面而言是美欧潜在竞争格局的显现;在亚太地区是日本、韩国、东盟群雄受挫背景下,中美双峰对峙局面的形成。有的专家甚至断言货币金融力量将是新世纪一切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谁掌握了金融权力,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尽管这种论断还须斟酌,但不可否认,货币金融力量对当代和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cXfUh/r2IO5ESRbaMO3YSemmkt6ZUYb9PMwIgUuQlGMZWSJzBZm2bC2+Edm6qeQ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