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做人要锋芒不露,办事要抓住时机——把握隐与显的分寸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别人都需要我们表态: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在某个机构里,我们遇到竞选或者评优时,该怎么做?是该出头,还是该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些看起来都是很小很琐碎的事情,但是真正把这些琐碎的小事都做好,那就不是小事了,那就不是简单的表态的问题了。其实,如果我们还没有想好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或者说这件事情如果现在做,时机还不够成熟。那么,我们最好先不要轻举妄动,误打误撞,倒不如先像动物冬眠那样隐居起来,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出来把事情“摆平”。

分寸的标尺:右手是显

身处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处世要谨慎、小心,处事时要该隐的时候隐,该藏的时候藏。但是,隐并不是绝对的,隐并不等于完全、彻底地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隐,是为了更好地显,隐是相对的,在对自己不利的环境里,我们选择隐身;当时机成熟,条件有利于我们时,我们则要毫不迟疑地,当仁不让地显露出自己来。

锋芒毕露要不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即时自己并不自满,但他只要锋芒毕露,也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容易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会做人的人,总是能做到这一点: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但他却不会对别人造成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就可以减少一些来自于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你还能高过皇上吗?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曾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的能力高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这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以免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争名夺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一改往日的健谈,而变得顺从温良。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即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昭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昭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能够听取幕僚的意见,审时度势,终登上皇帝之位,而杨昭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锋芒尽显丢饭碗

小史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为6个月。

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小史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业务方面,小史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

“现在想想,可能是我表现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注意,反而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小史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这样苦笑。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小史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小史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小史都会毫不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给他们保全情面。

对于自己的意外出局,小史无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对社会关系怎样处理还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就拿那次谈判来说,我确实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后来觉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销售助理,很多事情还是应该让销售经理来处理和决定,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老总表扬了我,反而让我们经理脸上难看了。”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小史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也许,小史通过这件事,以后会收敛一些自己的锋芒,毕竟,锋芒太露是会遭人嫉妒的。

所以说,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掩其锋芒,低调做人,学会深沉,学会深藏不露。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少一些嫉妒的目光,少一些恶意的陷害,才会多一些顺利,多一些和谐。

做人办事的尺度: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即使自己并不自满,但他只要锋芒毕露,也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容易得罪人。

学会藏身待出头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因为那些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

等待时机的“卧龙”

诸葛亮出生于东汉乱世,父母双亡,早年贫困潦倒,居于隆中,在当时无依无靠的他要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事,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

诸葛亮27岁时,一些群雄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陶谦,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没有灭亡,却没有前途;还有一些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和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是他不去,宁肯“不求闻达”,为什么呢?

因为他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

曹操是个大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克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同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成功了。他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官渡一仗,他以劣势兵力,把袁绍打得望风逃窜,从此天下无敌,眼看就要统一北方。也许是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曹操挟持汉献帝、包藏不轨的野心,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最后事实也证实了曹操为人奸诈,而且不善用绝顶聪明之人,若依诸葛亮的才智,一定得不到他的重用。

孙权领导的江东政权,拥有长江天险,久经考验,并且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兄长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也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袁准讲了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后生可畏,不过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际遇,可谓世间少有,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

再有就是割据着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了。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横在北面,三峡锁其东面,大雪山、夹金山阻其西面,蛮障之地阻其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此益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儿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多大的作为。故此,诸葛亮根本没把刘璋放在眼里。

既然没有合适的明君可以重用自己,那就继续观察等待。宁缺勿滥,决不轻易投奔。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他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已经败落无边。刘备就学于名儒卢植。天下大乱,他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害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奔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无处存身,只好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死党。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一端,就可见刘备的笼络人心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致连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这可能是诸葛亮要寻找的“主”。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了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

在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但他相信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他的两员大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而且三顾茅庐终于得以见到隆中“卧龙”。

诸葛亮确实受到了感动,觉得刘备不仅心诚,礼贤下士,很有耐力,而且十分宽厚、容忍,连关羽、张飞这样勇烈的人,也听命于他。

谁没有凌云壮志,诸葛亮想出山,但绝不是轻易出山,因为他需要时机,需要机缘,他懂得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刘备才是他最适合的明主。诸葛亮追随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不容易被人嫉妒与陷害。

还有,封建时代的士人都有“士为知己者用,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观念。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结交的诚意所感动。在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所上的《出师表》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确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喧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微继绝为己任这一层不说,还能受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刘备其谁?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很感激的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不主动地去寻找主人的原因:因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在刘备身边获得到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诸葛亮实际上是在韬光养晦,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山。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韬光养晦与低调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博大精深。

人生在世,总会受到强势者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古语言: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做事很难成功。所以,凡能成大事的低调者,无一不是伺机而动的。历史上,因为成功运用韬光养晦的谋略而胜,因为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而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韬光养晦除奸相

明代时,丞相严嵩父子专权,当时官员纷纷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因严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所以不但无法制止他们的恶行,反而使正派势力受到多次的打击。如杨继盛、沈炼等人,都被迫害致死。徐阶就在严嵩炙手可热的时候进入了内阁,他“肩随嵩者且十年”,从不敢与严嵩平起平坐,只是追随在严嵩的后边谨慎从事。同时,徐阶在嘉靖皇帝斋醮所用的青瓷上格外用心制作,以此亲近皇帝。一方面防备严嵩对自己下手,另一方面伺机“倒严”。

嘉靖四十年,永寿宫发生了火灾,皇帝只得徙居别殿。

徐阶劝皇帝重修永寿宫,第二年改名万寿宫。相比之下,皇帝对劝他居住南城的严嵩已有几分不悦。而这时徐阶又指使道士蓝道行借着扶乩来昭示严嵩的奸行。嘉靖皇帝素来迷信方术,宠幸道士,听了道士所言,不免心动。

徐阶见此情况,认为时机趋于成熟,他就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不法之事。虽是如此,徐阶仍然把自己的“倒严”之心藏得很深,即使等到邹应龙的奏疏呈给皇上之后,徐阶又特地到严嵩府中去拜谒严嵩,对他讲了许多安慰的话。

严嵩听了以后很是高兴,顿首拜谢徐阶,并且让严世蕃把全家妻儿老小都带到徐阶面前托付给他。徐阶一回家,他的儿子就暗示他说:“您平时被严嵩父子侮辱到极点,现在正是报仇雪耻的时候。”徐阶假意斥责他说:“我不是因为严家就不会有今天,亏负良心与他作对,别人会怎么看我?”不久后,嘉靖皇帝把严嵩罢免回乡,严嵩去后,徐阶仍是“书问不绝”。

回到家乡江西宜春的严嵩,并没有吸取教训,稍加收敛,而他的儿子严世蕃被充军到广东,却也只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就悄悄逃回了原籍。在家乡,父子二人继续怙恶不悛。袁川府推官郭谏臣因公事到严府去,严府恶仆正监督千余名工匠在修建园林。他们不但戏弄郭谏臣,而且还用瓦块投掷他。郭谏臣一怒之下,就上疏给巡江御史林润,揭发严府强暴侵占的罪行,告发他们聚众谋反。林润马上疏奏报朝廷。皇上立即下令将严世蕃等逮至京师。

到了这个时候,严世蕃还对前途毫不在乎,他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他聚集其党私下谋划,认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贿已经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恶的方面,而“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删除。还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于是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传言,草拟了这一内容的疏稿,准备进呈给皇帝。

他们先将此上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对一切都已心中有数,但是故作不知,问三人:“疏稿在哪里?”三人马上呈给徐阶看。徐阶看后,将他们带到内室,屏去左右,对他们说:“你们认为严公子是该死,还是该活呢?这个案子是想判他死罪呢,还是想判他生还呢?”三人说:“写上杨、沈之案正是要判他的死罪。”而这时的徐阶却言:“别自有说。”于是讲出如果这样写,他们正是中了严世蕃之计。三人这才猛然醒悟。可是对于奏疏究竟如何写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仍没有主意。他们一再请徐阶出主意修改。这时,只见胸有成竹的徐阶马上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疏稿,说:“拟议久矣。”三人一见,喜出望外。

徐阶手中是一份置严世蕃于死地的奏疏,在他的奏疏中历数了严世蕃的种种滔天大罪,特别突出了他的“潜谋叛逆”。揣摩透了皇上心理的徐阶知道,仅此一点就足以治严世蕃以死罪。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

假如徐阶不韬光养晦,谋定而后动,以严嵩当时的势力,他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伺机而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定,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当时的形势。如果形势不利,要先保全自己,然后静静地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待时机成熟时,自然就可水到渠成。

韬光养晦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不只是一种优秀的生存策略,还是一种高尚的美德。韬光养晦,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因为自己如此的虚心所以能够被别人接纳,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即使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韬光养晦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蓄势待发的德川家康

日本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是一个善于观察天时的人。本能寺事变时,信长惨遭部下光秀杀害,而当时的家康是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红人,他如果借替主复仇的名义开战,天下或许当非家康莫属。但就在他准备起事时,关中的丰臣秀吉却抢先一步移师而来,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这样,家康只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的到来。

眼看着丰臣秀吉东征西伐,势力日壮,织田信长的遗子信雄便向各方告发秀吉有篡夺织田政权的野心,同时请求家康出兵救援。家康见机会来了,即刻起兵,小牧山一役,把秀吉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信雄意志脆弱,经不住秀吉的眼泪攻势,竟擅自答应停战的要求,与秀吉签了和约。家康陷于孤立,师出无名,只好再度鸣金收兵。

此后,秀吉势力日盛,如日中天。但秀吉惧于家康的力量,不敢贸然与之交手,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把母亲押做人质,忍气吞声地劝家康归服朝廷,极尽笼络之能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家康见秀吉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心想再与他对抗非但斗不倒他,反而要搞垮自己,于是便暂栖秀吉的麾下,宣誓效忠。家康一反常态,对秀吉唯命是从、忠贞不二,搞得朝中大臣大惑不解,真以为家康变成另一个人了。

就这样,家康一面竭力拥戴秀吉,一面静待时机的到来。秀吉去世后,经关原会战,家康终于渐渐掌握实权,丰臣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不出多久,家康就把丰臣给彻底击败了。

德川家康称臣效忠,静静地凝视时机的到来,终于盼到时机来临,建立了德川家族的大业。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织田信长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敌我势力消长之契机,终致成功。

做人办事的尺度:

韬光养晦是一种绝妙的处世策略,尽可能地避免同其他人发生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为实现将来的长远利益的既定方针,这不仅是一种做人之道,不而且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卖傻装憨是心机

故意表现出不如人、不求上进、装傻卖呆的样子不是真傻,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等待出头的机会,待到出头的时机成熟,突然杀出,给人以出其不意之感。

“选择性”耳聋的外交大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的土耳其人挺起腰杆,同仇敌忾,打败了甘当英国傀儡的希腊。此举激起了英国的不满,英国遂联合法、意、美、俄等国代表在瑞士的洛桑与土耳其谈判,企图迫使土耳其签订有关条约。

英国派出的外交大臣是克遵,其人声如洪钟,是名震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外相相比,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了。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在国内国际均属无名小辈。

会谈开始后,克遵显然不把伊斯美放在眼里,他的态度骄横、嚣张,其他列强代表也是盛气凌人。然而,伊斯美却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精心选择着外交辞令,一板一眼,有条有理,有章有法,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耳聋具有“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言词他都听见了,不利的话好像全没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们提出的苛刻条件概不理会,只顾提出维护土耳其的条件时,克遵雷霆大发,挥拳怒吼、咆哮如雷。恫吓、威胁不断向伊斯美劈头盖脸地压来,各列强代表也气势汹汹、咄咄逼人,那种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

伊斯美虽然有些耳聋,此时对于克遵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当然是句句听得清楚,但他仍坐在那里若无其事,耳聋一如既往。等到克遵声色俱厉地叫嚷完了,各国代表都面对伊斯美看他作何表示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并将身子向克遵移动了一下,态度温和地问:“您刚才说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克遵气得浑身直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要知道,克遵的暴怒是由对立意向引起的激情,是由当时的情绪、气氛引起的心理压抑的一种急迫宣泄。这种激情的宣泄犹如突然爆发的火山,势不可挡,时间短暂而震动强烈。不过,这种激情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的耳聋对策,不啻于对克遵进行情绪控制的心理战术。伊斯美用他的“特异功能”——耳聋,控制了整个谈判局势,在为期3个月的谈判中,伊斯美据理力争,游刃有余,谈判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装聋作哑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懂得做人之道的人。所谓“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不是真的傻瓜,而是在装糊涂,这其实是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当然,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傻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能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最后,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惨死在自己人手下的勇士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以为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事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刀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攻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这个故事中,颖叔考就是因为不懂得装疯卖傻,不知道隐藏自己的才华,锋芒太露而遭到自己人的冷箭算计的。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欺杀功臣之事,所谓“卸磨杀驴”是也。

《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即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不止,以至于额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安身立命之计,诸葛亮收敛其锋芒与等待明主重用自己,同样体现了他做人处世的大智慧,他知道何时该显,何时该隐。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收敛锋芒是他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做人办事的尺度: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蠢钝一些不碍事

平日里,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恻隐之心,也是高明的处世策略。当然,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示弱法,有人以新闻记者的情形为例做了说明。

“想让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能顺利刊登出来,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才行。即故意显露一些一目了然,但和所报导事件的基本构成无关的错误。当总编辑在审稿时,很容易便会发现这些错误,并怀疑对方是否有意如此。但由于不是严重的过错,所以不会指责执笔人。结果因为对那些无伤大雅之误的留意,不但不会将执笔人所主张之点删除,而且会更细心地欣赏其作品,与留心对方的为人。”

虽然我们喜欢完美的事物,我们总是想把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却未必是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未必就是受大家欢迎的人。

“傻蛋”更受欢迎

某著名评论家主持某电视台的时事评论节目。虽然他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反应也十分灵活,但就是得不到观众的欢迎。因为和他共同演出的人经观察,都觉得这位评论家精明得可怕。后来改由另一位评论家主持,收视率才逐渐提高。虽然后一位评论家因为粗枝大叶、反应迟钝而被揶揄说:“那个傻蛋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由于能令观众有安心之感而广受欢迎。

流行歌手的情形亦然,有些人虽然歌唱得很好,却不一定受欢迎;反而是那些能适当表现出笨拙的歌手的唱片销售情形比较好。同样情形也发生在畅销小说作家身上,通常都是文笔不很好的作家所写的小说较为畅销。

我们并不是有意评论这些人的能力,只是认为能适度表现笨拙和迟钝的人,反而更易为人吸引,亦较富有魅力。人无完人,有时也许表现迟钝一些更真实。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下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的部门,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的部门,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因而,聪明的下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儿“弱智”,但领导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领导永远比你强

郑东在进入这家大公司之前,只在一个小公司打过工,资历浅薄,经验也不丰富。他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来这里上班,带他的上司是一个看起来很爽朗的女人。第一天,上司让他看了一上午文件,然后问他有什么问题没有,他如实道“没有”。快下班的时候,上司布置他发几份邮件,向几家国外公司询价,再给几家国内公司报价。这些工作同他以前岗位的工作内容差不多,为了表示自己有能力,郑东迅速地完成了上司交待给他的工作,拿着做完的功课放到上司面前,上司仔仔细细地审核完毕,英文和中文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上司没有赞许也无从批评。郑东自己感觉表现还可以,心里很平静。

后来,上司派郑东去办事,听起来很简单,找到某人,把材料交给那个人就完事了。郑东一心希望在新公司留个好印象,于是他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一路走一路设想了所有意外的情况。到了那里,要找的人不在,应该付的钱没有带够。幸好,他找到了老同学,还垫了自己的钱进去。当上司坐在那里,带着一种笃笃定定的神情等他来诉苦、求教的时候,他交出来的又是一份不错的功课。郑东想,这一开头的表现应该不错,上司对自己的印象肯定是不错的。但让郑东不平的是,他在公司并没有受到好的待遇。端茶倒水,跑腿辛苦的事情总是由郑东去做,而办事拖拖拉拉又容易出错的小路总是得到上司的格外垂青,好差事都派给了小路。

每当郑东向上司汇报工作成果的时候,上司的神情总是淡淡的,没有他期待中的赞许、欣赏。对于他眼中丢三落四的小路,上司倒是一等一的有耐心,只是一味地宽容。到了年终考评的时候,没出差错的郑东得到的评分并不高,那些并不比他出色的老员工分数反而比他高,明显不及他的小路与他的分数相同,看不出高低。

疑惑的郑东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心里充满委屈,偶然一次终于求得“真经”。那天,他陪一位做室内装潢的朋友去现场,看到朋友审视那套无可挑剔的房子时苦恼遗憾的表情,不觉奇怪。那套房子的房型设计得非常完美,宽敞而明亮。业主很自豪,而朋友却有点遗憾,没有需要设法改良的空间,没有需要刻意掩藏的缺陷,经验丰富的朋友颇有一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郑东顿悟,设计师遇到了可以打95分的房子,就像化妆师遇到了盛年时的林青霞或者关之琳,都会有无从展示才华的遗憾。在职场上是这个道理,你初来乍到,什么都会,样样精通,我这个做领导的还往哪放?我还指导谁?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仁怎么显示自己的能力?你比他强,当然地就是让他没有“市场”了。

没有缺点的人是上司最不喜欢的。任何一个有野心、有雄心、有策略的领导,都会喜欢改造人而显示自己的神威。即便是人才,也应该是经由他亲手培养出来的。

郑东还算是比较机灵,明白了这一点,他从此学乖了。后来每次换公司,郑东都以低10分的才智应对自己的上司,果然屡试屡爽,步步高升。等他自己成了上司之后也发现,那些办事从来不出错,似乎不需要他指点的新人,一点也不可爱。一个办公室新人,最好是一间可以打75分的房子,一张可以打80分的脸。这样“老人们”就可以慢慢修理你,充分享受“熬成婆”之后的快乐。低于以上分数,朽木不可雕琢,“老人们”也是不喜欢的。其实,一味不知分寸地蛮干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在上司面前适当地表现出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也有错”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其实,适当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点儿,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许多。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有放置不下的敌意呢?要知道,只有当领导对别人谆谆以教的时候,他的自尊与威信才能很恰当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他的虚荣心才能得到满足。

上司交办一件事,你办得无可挑剔,似乎显得比上司还高明,你的上司可能就会感到自身的地位岌岌可危,你的同事们可能会认为你爱表现、逞能。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你会觉得轻松吗?

如果换一种做法,对于上司交办的事,你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完毕,你的上司会首先对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惊,效率高嘛。而因为快,你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不一定完美,这时上司会指点一二,从而显示他到底高你一筹。

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给领导留着,单等着他来做“最高指示”。并且因为快,同事们也许会觉得你并不怎么特别,无非“毛”一点儿。同事们认同了你的缺点,就等于在感情上容纳了你。

圆滑的人懂得,凡事留个“心眼”是日后对敌时的策略。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人心叵测,凡事最好留一手。

师傅得“留一手”

有一位慈祥的师父,把全身之术尽数传给了一个性情暴戾的恶徒,恶徒学艺出师后不思图报,反倒认为留着师父就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凭着年少勇力跟师父决斗,最后达到了自己罪恶的目的。

与此相反的一个例子是猫与老虎的故事。传说,猫曾做老虎的老师,教它诸般发威、怒吼、卷尾、剪、扑之技,但猫老师思虑:老虎比我庞大若干,若日后它欲反扑于我,我定然奈何不了它,为了将来自己的生存不会受到威胁,我还是留一手吧。于是,猫老师在给老虎授艺时就把爬树的技巧暗暗留下了。果然,老虎从猫老师那里学到一点技术便认为自己已经了不得了,便跟猫老师翻脸,怒欲扑食猫老师。猫老师“嗖”地蹿上树顶,老虎抬头张望,无计可施。

以此两例可见,倘若师父留有绝招,也不致身处惨境,慈善反而为慈善所害。

如果为上者没有留下绝招的“心眼”,恐怕久后难免受制于属下。英明的施政者发布命令,必定会使用有塑造潜力的人,而非一开始就启用全知全能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种凝聚力,也即向心力。向心力的形成,是团结的手段之一。

总之,绝招即是除非自己,别人无法了解的招数。并且是左右逢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招数。

绝招之组成,正如下棋藏了棋路一般。要杀得出来,还要杀得回去。

对于一个身处社会的人来说,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这个世界远非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做人做事不妨让自己多一个“心眼”。只要你手中留有一手可以绝对制胜的招数,任何时候你都能处变不惊,因为你可以静观其变,而后全力出击,力挽狂澜。

做人办事的尺度: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下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的部门,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的部门,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糊涂一次又何妨

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是一位大智者,但他却有一方闲章:“难得糊涂”。此章一经刻出,便立刻变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禅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中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

于是,这世上便有了糊涂哲学。

人活于世,太傻气或者太聪明都是不可取的。所谓“不智不愚”,其实就是假借糊涂之象而行聪明之道的大哲学。

纵观世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看起来很愚笨的人,其实未必真笨,他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他是在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他却能够不动声色地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之人,聪明者不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者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用现在的话说,他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诗经》上也说“没有哲人犯傻的”。可见,不犯傻的人并非真正的聪明人。

到底谁是傻瓜?

据说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原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钱比5分钱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个故事看完了,读者朋友们,到底谁是傻瓜?人们总是自以为聪明,就像故事里扔钱给威廉的人们一样。其实不然,威廉正是利用了人们自以为是的心理,每次都捡起5分的硬币。这样继续下去,他不知道捡了多少钱,而扔钱的人还在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威廉才是聪明人,扔钱的人都被他给耍了。

我也醉了

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二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但是太宗却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

“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警戒自己。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真是一箭双雕。

我们做人,有时是需要糊涂一点的。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去掺杂么?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可以为你赢得朋友们更多的尊重与爱戴。

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质量颇高的黏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做人办事的尺度: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

进退自如是高人

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经常会变换着各种处世方式,时而前进,时而隐退。这是处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处世高手们常用的手段。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处世高手,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何时前进,何时隐退。那些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不知进退的人,他们的路途必然艰难坎坷,命运多舛。历史上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

自表其功遭灭门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让刘邦很没面子,最后被杀于宫中,死后还诛连三族。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级,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自己的功劳自己不表白功劳也还在,而由自己表白出来,别人的功劳放在哪里?所以,忘乎所以的自我表功而不知进退是很危险的事情。

适时地退出舞台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

可王浚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他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什么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几次他越说越激动,不向皇帝辞别,便怏怏不乐地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眼一瞪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推心置腹地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说定然能使诬陷你的人不再有所行动。”

王浚按照他的话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功成身退,隐退朝野是全身避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知进知退的范蠡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公元前5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20年后,终于灭掉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还是一个低调做人的智者。

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地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源于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

与知进知退的范蠡相比,战国时代的商鞅因为不知功成身退而使自己送命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不知进退的商鞅

而战国时代的商鞅却不知功成身退,结果就惨了。商鞅仕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他强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商鞅终以谋反罪名被处以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为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人,他知道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对人生。我们为人处世,也应该学习这种知进知退的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

做人办事的尺度:

功成身退,隐退朝野是全身避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

优越感会害死人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对他人的自尊和自信形成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对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我是上上人

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在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属上上人”。结果,同事大为反感: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于是群起而攻之,不到三个月,此女便被排挤出局。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该谨言慎行,泛泛地了解同事的简历,适时求教,较多地了解工作程序。至于自己,可在以后的交往中让同事逐步了解。这样,则会给新同事留下一个沉稳谦逊的第一印象。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生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岗位或新上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我们说,做人要谦虚,但是也要掌握好谦虚的尺度,一是要看时间,决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如何如何行,也不要遇事就往后缩。二是要看场合,同事见面、亲友相逢,都不应该自我吹嘘;总结汇报,自我评定,则一点也不要客气。三是要看事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敷衍夸张,有什么讲什么,实事求是。四是要有气魄,认定是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毫不谦虚,大力争取;但又不必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即使有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假如同僚中确有与自己同等条件的人,但名额却只有一个,大度地放弃它也不是什么坏事。所谓气魄,正表现在敢争世人所不敢争的同时又敢不争世人之所争上。

有位先生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施恩”变成了“施舍”

“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时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

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大的不同。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受冷落的汪女士

汪女士的丈夫被调到某市工作,汪女士也跟着丈夫搬去某市住。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孩子也都不在身边,寂寞的汪女士打心眼儿里渴望能多交几个朋友。她想,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窝窝囊囊撑不起台面,一定会有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你,人家怎么会愿意和你交往呢?你的人缘怎么会好呢!于是在社区活动中心,汪女士就开始和几个刚相识的朋友炫耀起自己来:她的老公在总公司表现突出,所以被派到这个市来主持分部的工作;她的儿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在在上海当工程师,月薪1万;她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在深圳某重点中学当老师,衣服都去香港买;她家新买的房子是三居室的,光装修就花了八万;她本来也想找份工作的,可丈夫觉得家里不缺钱,何必在外面奔波……总而言之,她永远都是最棒的,她的一切都比别人强。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位富有的汪女士,汪女士也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人拉关系。奇怪的是,别人对她总是冷冷淡淡的,没有一点亲近感,连最初和她联系的几个朋友也慢慢地和她疏远了,汪女士非常苦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汪女士以为在自己脸上贴点金,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有个好人缘。她的这种想法真是太过一厢情愿了,事实恰好相反,是她的炫耀吓退了那些想跟她交朋友的人。一个总向别人炫耀的人其实是在向人发起挑衅:看看!我比你强。不相信的话咱们可以比一比!人们在与人交往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感觉是放松,那些为了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忙不迭地拉着旁人作比较:从老公赚的钱数,到儿子考的分数,从家具、电器的牌子,到身上衣服的料子。他们在五花八门的比较中获胜,却把别人搞得紧张不堪,仿佛刚出了工作单位的战场,又上了生活圈子的竞技场。试想,谁会喜欢这种交往对象,这种人会有好人缘吗?

“孔雀先生”

黄先生可谓是个天之骄子: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某知名企业工作,并且连获提升,老总器重、薪资优厚,人又长得英俊潇洒,仿佛世界上的好处都让他占到了。黄先生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几乎接近完美,唯一的缺憾就是人缘不好,黄先生相信这一定是因为别人嫉妒自己所以才不喜欢自己的。事实真的如此吗?黄先生不知道,他周围的人都在背地里把他叫做“孔雀先生”,因为他实在太爱炫耀自己了。高考时,他的好友孟某没有发挥好,只考中了一所专科学校,结果他拿着自己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跑到人家家里,当着孟某父母的面大肆炫耀,还不断追问孟某要去的那所学校的情况,好像要跟人家搞竞赛一样,结果孟某的母亲因此大病三天,孟某再也没有和他联系过。上大学时,同寝室友中只有他家条件最好,其他几位不是来自农村就是工人家庭,于是黄先生又开始在室友面前炫耀起学识高的父母和自己的名牌手表来,他的行为严重刺伤了室友们的自尊心,他们恨不得把黄先生轰出去。工作后,黄先生又开始向同事们炫耀自己的名校毕业证和老总的器重,现在同事们都把他看成了眼中钉,没有人和他来往,处处和他作对,大家在背地里说:“看这只‘孔雀’能撑多久,不把他赶走咱们就不罢休!”

生活中,像黄先生这样的人确实有不少,他们整天忙着炫耀自己,随时都要挑起一场竞赛,结果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的憎恶、厌烦。人的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人的成绩有好坏之别,但讨厌失败,不愿总是面对失败的黑暗,这心态却是人人都一样的。那些喜欢在人际交往中搞竞赛的人,恰恰违背了人人都想回避失败的愿望。他们非要强迫你面对失败的尴尬,不断地提醒你:你这方面落后了,你那方面过时了,你的风度太差了,你的工作太苦了。他们也许以为自己“创造”出的这种优越,能够为自己赢得尊敬与倾慕,而实际效果往往是:他们仿佛是一种唤醒失败意识的信号,一看到他们,人们便本能地感到沮丧,本能的做法便是逃开。

不仅如此,喜欢在交际中炫耀自己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强项”来张扬,他们求胜之心如此急切,很少顾虑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和兴趣爱好。我们经常看到,商人向学者夸富,学者对农民卖弄学问,农民对官员赞叹自己的庄稼,官员向商人显示自己的权威。我们就经常看到谈者兴致盎然、如数家珍,听者不胜其烦,不以为然的情形。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会使交往对象丧失兴趣,产生反感、戒备与回避的倾向。以为胜过别人便可以吸引别人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幼稚,他不知道,其实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与挑战的人。这倒不是说人们都很脆弱、都妒忌他人强于自己。关键在于,现代社会对世俗的成功的强调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够正面避开这种成功与竞赛的急迫。他们在大量的时间和场合中是战斗与拼搏着的。唯其如此,短暂的社交放松才显得尤其珍贵,人们才迫切地向往能从中获得放松、忘掉竞赛、赢回自信、摆脱紧张。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好人缘,拥有更多一些的朋友,那就记住千万不要在人前炫耀自己,你的炫耀只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戒备和隔阂。不妨和朋友谈一下你的失意与失败,这样做朋友不但不会轻视你,反而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你。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对他人的自尊和自信形成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对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得意之时莫忘形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小孩一样的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这则寓言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做人不能太得意忘形了,太过得意忘形了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意。

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或加官晋爵之时,当然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大有“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以至于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行走于社会之中,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都备感顺利时,都不应该在失意的人面前高谈阔论,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处于失意之中的人对一切都很敏感,即使你是无心之语,也有可能会伤害了对方的自尊。

不要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有一次,黄明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很熟悉。黄明把他们聚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公司关张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重压,正与他闹离婚。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他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及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有一个姓肖的人,因为刚赚了不少钱,酒刚一下肚就忍不住开始大谈自己赚钱的本领和花钱的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大家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更是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说去上厕所,一会儿说去打电话,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

黄明送他出门,他在巷口愤愤地说:“老肖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夸夸其谈嘛!”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与人相处时,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

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的眼光;更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你的成功。

切记不要对失意的人谈自己的成功,因为失意之人内心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爽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低调做人,有益于调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有益于赢得上司的倚重和信赖。另外,低调做人更不会表现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当然也不会引发领导的戒心。

在领导面前要谨言慎行,放低姿态,这是自我保护的良方。

“邮购新娘”风波

有“未来总理”之称的澳大利亚头号年轻政治家约翰·布洛戈登,因为在酒会上的超常失态举动,被迫宣布辞职,自毁大好前程。37岁的布洛戈登此前被澳大利亚各方看好,认为他最有可能在2007年的全国竞选中脱颖而出,成为澳大利亚年轻的总理。

布洛戈登痛失良机应了“祸从口出”的俗话。他参加澳大利亚旅馆协会举行的酒会时,因为其多年的政治对手鲍勃·巴尔刚刚辞职,心情痛快的他一口气喝了六瓶啤酒,不胜酒力的他立即丑态百出:先是跟几个金发女郎乱调情,然后笑称巴尔的马来西亚裔妻子是“邮购新娘”。

巴尔对布洛戈登的言辞十分不满:“我没法接受他的道歉,因为他那般话不仅给我的妻子海伦娜造成了莫大的精神伤害,而且也深深地刺伤了跟我妻子一样背景的其他公民”。巴尔的妻子海伦娜17岁时从马来西亚到澳大利亚求学,毕业于悉尼大学,后来成为成功的生意人,并且在澳大利亚政界以热情而声誉颇佳。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强烈谴责布洛戈登的言论:“那样说真是大错特错了。我跟海伦娜熟悉,她是一个非常大方热情的人,那样的言论怎么也不应该说。”

后来,布洛戈登在当天匆忙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神情尴尬地表示,他对自己的“不恰当举止”表示道歉,并将辞去自由党党魁一职,这同时意味着他失去了成为澳大利亚总理的机会。

莫逞一时口头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说话也不例外。在开口说话之前也要思考,确定不会伤害他人再说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时候是有理性有智慧的,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祸福,然而一旦志得意满了,又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因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从而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忘乎所以的江南

南下打工的江南只用了2年的时间就成了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不可否认,他是凭真本事坐上这个位子的,用他的话说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逼出来的。江南自小父母双亡,是外祖母一手将他带大的,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外祖母还是供他读完了大学。因此他必须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绩报答外祖母的养育之恩。

不论是一开始做普通职员,还是后来做副总经理,江南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后来,他发现总经理王华坐在那个位子上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每次江南向她请示工作时,王华都认真听他说话,最后只说一句:“你放心去做吧。”算是应允了。这样,一切几乎都是江南在作决策。但一遇上签合同时,客户总要和总经理面谈,这令江南很不服气:不就是老板的小姨吗?一点儿水平也没有,却硬是占个蹲位不拉屎。

江南想谋总经理位置的念头一出现,就不想放弃了。他明明知道王华是老板的小姨,这事不太好办,但随着为公司赚钱的数目的增加,他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他想:老板想给小姨工资,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办得到,何必一定要做总经理呢?

老板是个笑面人,几次听了江南的怨言都不动声色,只是笑问:“我那小姨不会过多干涉你的工作吧?”江南心想:虽然如此,但总给我留下一块心病,所以就答:“也许将王总放在别的位置上,公司的收益会更好。”老板脸上依然笑着,但心里已有了盘算。

后来,老板真的劝小姨别做总经理了。这下惹火了王华,作为大股东的她越想越气,不久就炒了江南的鱿鱼。江南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步田地。他始终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成功也就意味着你在社会的阶层楼梯上又往上攀登了一层。但是越往上,竞争就越激烈,就好比一个公司,上层领导的位置不可能像普通职工的位置一样多,如果你想往上攀登,就需要等待你的上司把他的位置让给你。

可是,如果你的上司得知你在等着他走了好顶上去,他一定先把你赶出去。因此,要想安稳地在某个圈子里生存,就得懂得何时显身,何时隐退,把握好显身与隐退的尺度。如果只看到自己风光的一面,而毫不顾及地往前冲,很有可能会被碰得头破血流,直至断送自己的前程。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时候是有理性有智慧的,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祸福,然而一旦志得意满了,又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因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从而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留下伏笔好出头

做人,要懂得隐退,懂得隐藏自己,但是,隐退并不等于完全退出。隐退只是暂时的隐藏、回避此一“片段”,我们要为下一次重出“江湖”做好准备。所以,在退出某个人生“片段”之时,要先找好自己的退路。即是说,在隐藏之前先为自己找好可以关照自己的“关系户”,为自己埋下出头的伏笔。当找到这个“关系户”后,要时不时地常常走动。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也把你视为心腹、自己人。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不时让他记得你对他的好。

这一办法也适用于已经失宠的人。只要能想尽办法重新获得主子的怜悯之情,就有可能东山再起。回首前事,勾忆怜情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一般而言,他们同主子都有过“蜜月”期,那么,不露痕迹地忆念逝去的美好时光,再极其自然地袒露对主子的赤胆忠心,此招往往能够打动人心,怜惜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这就达到目的了。处世高手心中会暗喜:出头之日又将来临了。

一幅旧画起效用

宋太宗年间,曹翰因罪被罚到汝州。曹翰苦思返京之策。一天,宫里派了个使者到汝州办事,曹翰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他想办法见到了使者,流着泪对他说:“我的罪恶深重,就是死也赎不清,真不知怎样才能报答皇上的不杀之恩,现在只有在这里认真悔过,来日有机会一定誓死报效朝廷。只是我在这里伏罪,家里人口太多,缺少食物活不下去了,我这里有几件衣服,请你帮我抵押一万文钱,交给我家里换点粮食,好使家里大小暂且糊口。”

使者回到宫中如实向宋太宗做了汇报。太宗拿过包袱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是一幅画,画题为《下江南图》,画的是当年曹翰奉宋太宗旨意任先锋攻打南唐的情景。太宗看到此图便想起曹翰当年的功勋,心里很难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决定把曹翰召回京城。

曹翰把旧画放在包袱里,就是让宋太宗看的。这就是他要复出的一个“伏笔”。他知道,太宗看到这幅画,定然会想到自己过去的功勋,定然会念及旧情,把他召回京城。果不其然,太宗看到旧画,想起以往的日子,不久就把他召回京城了。

乔装可怜复官位

宋仁宗时,丁谓被贬官到崖州,他虽然十分不满,表面上却装着潜心思过。那时他本人贬到崖州,而家属还留在洛阳。有一次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洛阳,交给洛阳太守刘烨,请求刘烨转交给自己家里的人。丁谓告诉送信的人,务必等到刘烨会见下属的时候再把信交给他。送信人依计而行。刘烨在公众场合接到丁谓的信,不敢隐瞒,马上派人把丁谓的信呈送给皇上。

皇上收到信拆开一看,里面全是悔过的话,措词十分尖锐。信中还对家里人说:“朝廷对我们恩泽深厚,我们全家就是肝脑涂地也报不尽浩荡的皇恩,不要因为朝廷对我的贬低而产生怨恨之心。”仁宗被深深打动了,于是便下诏把丁谓调到了雷州。

懂得处世之道的人心里都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司对于自己的过失会淡忘;但是你与上司当年同甘共苦的经历,他却不容易忘。所以,只要上司记起你从前的好处,你再装出一副可怜相,上司会很快原谅你的错误的。

做人办事的尺度:

在退出某个人生“片段”之时,要先找好自己的退路。即是说,在隐藏之前先为自己找好可以关照自己出头的“关系户”,为自己埋下出头的伏笔。当找到这个“关系户”后,要时不时地走动。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也把你视为心腹、自己人。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不时让他记得你对他的好。

该出头时就出头

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在政通人和之际“转业”经商便是识时务的表现。这其中的启示以及他对进退之间分寸的把握,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心里明白故意扮傻,那样并非就真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最忌的一点就是恃才傲物,不知饶人。太露锋芒很容易遭人嫉恨;功高震主只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扮傻”。扮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而以幽默反唇相讥;也可以用傻痴之状来迷惑对手。待到对手对自己没有任何防范时,再果断出击,达到目的。

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危险随时会出现,人们通常会通过扮傻弄呆来逃避危难,保全自身。

孙膑装疯斩庞涓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曾经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了,他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后来,孙膑经人推荐也来到了魏国。魏王对孙膑也很敬重,打算封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他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老师的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便十分嫉妒,暗自咬牙。但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他已下定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于是便设计陷害孙膑。庞涓上疏给魏王,说孙膑私通齐使,要叛魏投齐。于是魏王大发雷霆,不容孙膑有半句解释,就令武士把他抓起来押到军师府问罪!

庞涓为了得到孙膑的兵书,故意不让他死,建议魏王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脸上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个字。

做完这些事后,庞涓才泪流满面地走进关押孙膑的牢房,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自己的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也不能走路了,只能盘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废人。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兵法,就高兴地答应把鬼谷子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而且从那天起,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废寝忘食,以致因为劳累人都变了形。

后来,孙膑无意中从一个佣人那里得知,庞涓等他写完兵书就准备把他处死,身心一下子凉透了!第二天,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呕大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醒过来了,但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立起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骂着,推翻了书案桌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花费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兵法,一齐扔到火盆里。立时,烈焰升起。孙膑则把身子扑向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

人们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已化成灰烬,抢救不及。等庞涓急慌慌跑来,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他还在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孙膑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里的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孙膑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来人气极,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渐渐的对孙膑的看管不那么严了,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然而,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趁庞涓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等庞涓发现时,已经晚了。

孙膑到了齐国,齐王十分敬重。后来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的字。只见树上用墨写了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庞涓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扑通”栽倒在地身亡。

虽然“扮傻”是很辛苦,很不容易,但是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候,它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生存技巧。

从难得糊涂的观点来看,假痴假呆是一种很高的谋略,算是高招,因为它能够保全利益。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计。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实际上却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以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康熙忍气吞声降鳌拜

康熙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里。这四大臣中以鳌拜战功最卓,野心最大,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他用尽心机独揽大权,给康熙造成极大的隐患。

当时,康熙只有14岁。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很单薄,如果要对鳌拜采取什么制裁,稍有不慎,势必酿成大变,危急皇位,甚至自己的性命。

康熙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鳌拜争辩了,鳌拜要怎样就怎样,而且他还加封鳌拜为一等公,特别表示恩宠。

另一方面,他在宫内亲自遴选了几十名身体壮健的小太监,天天与他玩“布库”的游戏,并请专人教练。

“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斗技游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摔跤。鳌拜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是小孩子好玩,满洲习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康熙天天玩耍,不问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

就这样,康熙跟小太监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端午节前夕,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在鳌拜进宫朝拜那天,令小太监们一哄而上,把鳌拜拿下。

然后,他马上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将鳌拜的罪状宣示中外,没收家产,革去官职,将鳌拜的党羽十余人尽数斩首。对鳌拜,康熙念及他战功卓著,从宽免死,下旨永远囚禁。

如果你想消灭敌人,就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最好的选择还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出击,战胜对手。为人处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做某件事,但是眼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最好还是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适当的机会再出手。

隐藏自己不是无能和自我封闭,而是在坚信自己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知识渊博的成功人士往往虚怀若谷。他们所具备的冷静、敏锐、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

我就是个业余水平

王峰在一家单位当会计,平时不爱多说话,默默地做着分内的事。一次,市里举办歌咏比赛,王峰所在单位的报名者寥寥无几,领导很着急。虽然多次发动职工踊跃参加,可是能一展歌喉的人实在很少,领导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王峰说:“我报个名。”同事们都惊讶了,问她:“你行吗?我们可从没听你唱过歌。”

王峰笑笑说:“我就是个业余水平,凑个份而已。”

令单位的同事们震惊的是,王峰在歌咏比赛中鹤立鸡群,水平超出所有参赛选手一大截,获得了第一名。立刻,王峰成了市里的明星人物。

同事们惊讶而佩服地说:“我们同王峰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怎么一直没发现她还有这么好的歌喉。”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智之人不会夸诞炫耀,只会以自己的成绩让人信服。他们懂得在不如意时隐藏自己,在时机成熟时亮出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

做人办事的尺度:

心里明白故意扮傻,那样并非就真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最忌的一点就是恃才傲物,不知饶人。太露锋芒很容易遭人嫉恨;功高震主只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扮傻”,特别是在和领导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要不识时务地纠正对方的错误。在为人处世中,扮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而以幽默反唇相讥;也可以用傻痴之状去迷惑对手。 gaGnVI3HRVpDek59Tvi3UQwfJy+WRZNJGyFRtwTDfkHB6euI/dfyyyKHfCo2Ot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