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心理布局——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金融危机在人们的预言中、现实宣传中愈演愈烈,让人们的心情日渐灰暗。是啊,一切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可任何人都没有必要染上危机恐惧症。虽然眼前、耳边、电视里、广播里都不停地渲染着金融危机,仿佛是金融扫盲一样铺天盖地。这些无处不在的消息,伴随着你在股市、基市里的钱大幅缩水,职业前景变得若明若暗,于是心中的恐惧不断扩大,心情变得越发糟糕。但是越是危机面前越要冷静,手足无措的人们只有拒绝恐惧,才能重拾信心,积极正面的心态可以帮我们顺利运用智慧,度过难关。

经济的一半在于心理作用

英国作家索利恩在所著的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兰的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他实在无法忍受,便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

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

显而易见,这个故事讲述了心理作用的巨大力量,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悲痛得双目失明。但经医生检查,眼睛的结构没有病变,诊断为心理性失明,用许多方法都没治好。后来进行催眠治疗,催眠师暗示她视力已经恢复,对她说:“我数五个数,数到第五个时,你醒来就能看见东西了。”催眠师很慢地数一二三四五,果真数到五的时候,病人醒来,发现自己的视力已完全恢复。

同样,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信心的反映,里根总统有一句著名的话是这样说的:“经济的一半就在于心理的作用。”如果人们对未来前景看好,那么当然敢消费、敢投资,那么经济就真的好了。如果说大家对未来悲观失望,纷纷撤回投资,消费也同样受到压制,那么经济还真的就滑坡了。股市里,在恐慌性的心理作用下,投资者不计成本地抛售股票,从而加剧了市场恐慌气氛的蔓延,跌势也就愈加凶猛。

因此有人说,危机只是心理作用,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危机,而所谓的心理作用就是对现实的预期低于标准。

确实,经济危机往往就是心理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危害还没有真正影响到大多数人的时候,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已经陷入了无可名状的、没有缘由的、毫无根据的害怕,而这种害怕又会歇斯底里地放大危机的严重性。

事实上,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它带给人们的心理层面上的直接影响大过了实际影响。这是因为“金融海啸”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引起了人们内心的不安。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成功地保持着高速增长,就像洗桑拿一般,经济持续升温,但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突然变冷,由桑拿浴变成了一个冷水澡,一热一冷,这就使得国人的心理无法承受,特别是白领阶层,出于对财富缩水、失去工作、社会地位下降的恐惧,自然容易出现预期性恐慌,由此带来了各种于经济发展不利的流言。

例如媒体报道,珠三角特别是东莞出现了企业倒闭潮,但根据省经贸委的数据,2008年1—8月,广东的企业户数还增加了9万户,平均每个月增加1万多户,而东莞2008年关闭外资企业640多家,仅占其外资企业总数的4.2%。

在人人自危的心理恐慌中,经济危机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在往里装。但其实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夸大金融危机的作用,无助于解决问题,不过徒然制造恐慌罢了。

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为了振兴美国,罗斯福决定推行“新政”,但要实行“新政”,首先要振奋民心。在就职演说时,他给美国人民做了一次“战胜恐惧”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模糊、轻率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本身!”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现在确实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谈一谈真情实况,全部的真情实况。我们没有必要去躲闪,不去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情况。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复兴起来,繁荣下去。因此,首先,允许我申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在我们国家生活中每一个黑暗的时刻,直言不伟、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曾经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胜利。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让我们感到失落,感到痛苦,感到自己的弱小,进而会感觉到恐惧。恐惧会让我们失去面对的勇气,不敢去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所以,罗斯福才会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以正视问题、蔑视困难的姿态,采取果断的措施,不仅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让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实际上,问题绝大多数的时间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只要我们撕破轻率恐惧的面纱,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著名的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如果勇敢便是没有畏惧,那么我从来不曾见过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惧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从恐惧心理中解放出来、培养真正的勇气呢?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强迫自己面对。

客观的恐惧是免不了的,一个人可以摧毁心中的一切,只要他活着,他就无法摧毁恐惧。一个智慧再高的人看到吐芯的巨蟒照样恐惧,看到从未见过的天外来客照样恐惧。但主观的恐惧是可以通过丰富经验和提高认知而消除的。丰富经验就是越怕行动越要行动,否则从何处积累经验?纵观成功人士,他们不是比你“会”做,而是比你“敢”做,他们坚定的信念、强烈而清晰的目标能抵挡一切恐惧。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被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粗壮好斗的男孩追赶。一天,这一幕正好被他父亲看见,于是冲他大喊:“你干吗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满街跑?去把那小子给我赶走!”

于是,他不得不停下来,面对自己很害怕的对手,他开始猛烈的反击,这一招立刻把对手吓住了,慌忙夺路而逃。艾森豪威尔顿时勇气大增,一把将对手抓住,正言厉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敢找我的麻烦,我就每天打你一顿。”

通过这件事,他悟出一个道理:别看有些人耀武扬威,其实不过是外强中干,唬人而已。

遇到敌人和强硬的对手,恐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不要忘记:你畏惧对手,对手可能也畏惧着你,甚至比你对他的畏惧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谁更敢面对,谁就能获得胜利。

同样是在美国,有个名为琼斯的新闻记者,极为羞怯怕生。有一天上司叫他去访问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大吃一惊,连忙说:“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认识我。”在场的一个记者拿起电话就拨通对方秘书办公室:“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琼斯一听吓坏了,在旁边恨得大骂:“你怎么提我的名字?!”这时电话里已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到。”“琼斯先生,你的约会安排好了。”同事滑稽地耸了耸肩,而琼斯一下子愣住了。“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成名以后的琼斯总在说那一句话。

如何脱离恐惧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在思考和解答的问题,它是人性丰满的标志。尼采说:“一项重大成果完成之后便属于人类了,而对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把他从失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现在我终于输得起了。”这种输得起是自己挣来的,他们一开始就把失败考虑进去,并满怀信心地准备好承受一切挫折。

那么,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呢?温家宝总理在详解4万亿元投资去向时提到:面对金融危机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刚才我们已经提到过,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总统罗斯福也说了相似的观点。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差,只是我们“想象想象,越想越像”而已。因此,面对危机,我们首先是不要怕。怕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发掘自身资源,寻找机会。

有一个人在股市大热时,开投资公司大赚了一笔,岂料金融海啸扑来,不但把之前赚的全赔进去,还亏了好一大笔。然而,他并没有被吓住,他对朋友说:“虽然账面上我是损失了,但这两年我在股市中学到的绝对比损失的金钱更值钱。股市调整,我的机会越来越多!”这话说得一点不假。

顾城有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危机的黑夜中,总会包含“机遇”,我们需要的是发现光明的“眼睛”。危机本身并不可怕,恐惧本身才是最大的恐惧。

华尔街历次“最坏的日子”

一条长不超过500米,宽10余米的狭窄沥青马路,沿路都是路障和栅栏,两旁耸立的摩天大楼高墙下,街道格外狭窄,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墙街”(wall street)。正是这样一条小小的街道,几十年里一直影响着世界的变化。在金融风暴面前,这条小街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让我们来历数华尔街历史上那些“最坏的日子”吧。

1929年10月29日,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1—3月大幅反弹。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第二次最坏的日子发生在1987年。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这一天对于美国纽约所有股票持有者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灾难性日子,美国当日一天中股票市场财富缩水超过五千亿美元。由此使得全球经济的病变迅速蔓延。

这天,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在西方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纽约时报》称其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当天收盘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了508.32点,由2246.72点狂跌到1738.470点,跌幅达22.6%创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纪录。而股市的其他指数如NYSE综合价格指数下跌19.2%,AMEX综合指数下跌12.7%,NASDAQ综合指数下跌11.35%。相当于法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30亿美元的股票面值在一天之内化为乌有。

“一切都失去了控制”,《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这一天损失惨重的投资者不计其数,世界首富萨姆·沃尔顿一天之内股票价值损失21亿美元,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损失39.45亿美元,电脑大王王安仅在19日下午就损失了3100万美元。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最苦的是那些靠自己多年积存的血汗钱投资于股票的投资者。受股价暴跌震动,股民的心理变得极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于债务重压的许多人,精神彻底崩溃,自杀的消息不绝于耳。银行破产,工厂关门,企业大量裁员,人心惶惶。

第三次,就是现在。2008年6月24日,晴,纽约曼哈顿。在第七大道745号大楼巨大的外墙电子屏上,“雷曼兄弟”的字幕不停地变换着各种鲜艳的颜色反复滚动。

2008年11月19日,阴,有风,纽约曼哈顿。第七大道745号大楼巨大的外墙电子屏依然吸引眼球,不过滚动播放着的字幕已被“巴克莱资本”所取代,基色也变成只有蓝白两种。

9月15日,随着次贷危机进入第二个“高危期”,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出人意料地宣告破产,但它并非次贷危机引发的破产首例。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陷入流动性危机而不得不委身摩根大通,美联储专门为该交易提供融资。7月份,金融市场形势再度恶化,随着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后,危机迅速升级。两个月后,为避免“两房”破产对美国和世界金融体系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

和雷曼同期落难的还有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只不过后者以一个更体面的价格被卖出,接手的一方是美国银行。随后,美国前两大投行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宣布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五大行中“硕果仅存”的高盛和大摩被迫转型,某种意义上也正式宣告了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投行神话的终结。这不仅体现在这些机构再不能不顾后果地从事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也直接导致了数十万华尔街精英丢掉饭碗。过去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年终大红包”,也可能就此成为历史。

自认为帮助美林躲过一劫的塞恩,也无奈地宣布放弃期望中的1000万美元年终奖。大摩的麦晋桁也宣布当年不拿分红,就连被认为在本轮危机中受创最小的高盛,其CEO布兰克费恩、及其他六位高管也已被告知年底将没有年终奖。业界估计,相比上年,当年美国银行业的年终奖金可能缩水50%—70%,华尔街又一次面对艰难的日子。

冬日已逝,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个最坏的年代,也是个最好的年代。在这个最坏的年代,我们遭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猛烈的金融海啸,“华尔街神话”伴随着高盛和大摩的转型而灰飞烟灭,世界经济也随之陷入二战以来最深的衰退。随着金融风暴持续渗透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已走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大步推进,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七大央行联手降息的大胆救市举措,也促成了被视为“布雷顿森林第二”的G20金融峰会的成功举行,更让世人领略了主要国家动用数万亿美元刺激经济的决心,而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尤其令人称道。

美国时间2008年11月15日,轰轰烈烈的G20华盛顿峰会降下了帷幕。如果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开端,这一天正好是危机发生两个月。全球20位领袖聚集华盛顿,无异于送给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最好的“双月礼物”。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紧锣密鼓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那么,中国能否在金融寒潮中独善其身?如何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人民网等进行了题为“危机悬疑调查:中国人信心有几何?”共有5436人参与。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影响吗”这个问题,有五成受调查者表示“有影响,中国经济将进入缓慢增长期”。调查结果显示,87.41%的受调查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还将进一步往坏的方向发展,其中50.88%的受调查者认同“金融危机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将难以避免”,36.53%的受调查者认同“金融危机还将进一步大面积的爆发”。与此同时,超过4成的受调查者认为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出现,但全球性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爆发,你认为对我国的影响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0.24%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影响,中国经济将进入缓慢增长期”。这与公众对全球性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基本吻合。

“从中美经济相关度看,虽然两国经济发展互有交合,但中国经济涉足美国经济程度毕竟不很深,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和稳定,内需强劲。但华尔街危机对我国影响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势头。所以,要办好自己的事。”“这场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融资结构与美国有本质区别,所以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网友表示。

“面对金融危机,你认为中国有哪些有利因素使我们可以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可以创造出庞大的内需带动经济发展”(42.08%,2035票)、“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但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32.9%,1591票)、“中国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同应对危机”(29.63%,1433票)、“政府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宏观把握和灵活应对”(28.66%,1386票)。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而且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应对危机。如早在2008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8年10月,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紧紧锁住农村改革发展,被外界认为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应对外部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特别是11月9日,中国推出了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确定了4万亿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认为,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扩大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下滑。以上一揽子经济政策出台相当及时,对提升市场信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此外,在2008年前3个季度GDP仍保持了9.9%的增速。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公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

“你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13%的受调查者认为“机遇大于挑战”(1914票),36.23%的受调查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1772票),认为“只是挑战”的占受调查者的17.38%(850票),认为“只是机遇”的占受调查者的7.26%(355票)。由此可见,公众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几乎旗鼓相当。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从出口转向内需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变化。因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4万亿新政就是我们亮出的具体克服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牌’。”“由于中国当前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将使中国以相对较小的损失获得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的动力。”网友纷纷表示。

与网友们的看法相比,有些专家的观点甚至更为乐观。如清华大学问题研究所史志钦教授表示,此次危机或许是重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大良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认为,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一跃而成为区域龙头;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有可能确立全球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即便形势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是,面对国家强有力的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全世界共同抵御金融风暴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依然要对明天充满希望:金融风暴“走”了之后,股市会一天天“暖和”起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信心比真金白银更可贵

2008年9月的纽约华尔街,人们惶恐不安。从美国房贷两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再到美林、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投资银行被收购、政府接管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引发了“金融海啸”,波及世界。2008年9月24日下午,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面对危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个人能够独善其身。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应该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不是走过来了吗?亚洲金融风暴不是挺过去了吗?所以要坚信坏日子总会过去,幸福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

1879年,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此后几十年中,中国人虽然办了不少火柴厂,但由于原料贵、税收重、技术落后,竞争不过进口火柴,大半都垮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火柴数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提倡国货,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在短短几年中,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一位名叫刘鸿生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一开始当然是困难重重,后来通过对生产技术进行大大小小的多次改进,他所生产的火柴质量一再提高,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鸿生成为众口一词的名牌产品,不但在国内成了抢手货,而且远销越南等地,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工厂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1930年7月,“鸿生”与正为亏损严重而发愁的荧昌、中华3家正式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被推选为总经理。由于增强了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和经验交流,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都大为改观,当年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在发展火柴工业的同时,他还先后创办了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炭公司、章华毛纺织公司等,并投资银行、保险业务,成为集轻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体的实业巨子。也就在1930年,刘鸿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层的企业大楼,将公馆也迁到8层楼上。经过多年摸底、选择,他已网罗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在他们的协助下,刘鸿生坐镇大楼,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所有企业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就像一个拥有千军万马的统帅,春风得意,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时期。

可是,30年代那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中国,城乡经济一片萧条。而日本对中国实行商品倾销政策,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情况的恶化。刘鸿生的企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勉强维持到1935年,终于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那时的上海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许多厂家关门倒闭、厂主自杀的新闻。“刘鸿生要倒”的流言也不断传出,银行、钱庄天天有人登门催还贷款,连刘鸿生的弟弟也认为他再也爬不起来了,硬要从哥哥那里提走他的现金存款。刘鸿生无法,只好拿出银行股票给他做抵押。

走投无路的刘鸿生,来到了宋子文公馆,希望宋子文能不忘当年老同学的旧情,替他将全部财产抵押给中国银行,换取资金渡过难关。宋子文躺在沙发上,看也不看他,冷冷地问:“你用什么作抵押呢?”刘鸿生忍痛回答:“我全部企业的股票!”哪知宋子文嗤地一声笑了,不屑地说:“你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刘鸿生又气又急,掉头就走了。

然而,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刘鸿生,就像所有有骨气的民族资本家一样,有一股不甘失败的硬气,他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只要还有一丝缝隙、一点光明,他也不放弃求生存图发展的努力。终于,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伸出了支援的手,答应将他们银行贷给刘鸿生的一笔贷款延期一年偿还。这样,刘鸿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为了彻底摆脱危机,刘鸿生选定了自己的核心企业——火柴业作为突破口。当时,国内火柴业面临着洋货倾销、内争激烈、市场紧缩、价格猛跌的局面。刘鸿生仔细谋划,采取了“联华制夷、联美制日,发展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的步骤,以求达到限制生产、制止倾销、稳定价格的目的。随后,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全国农业丰收等有利条件的刺激下,国内经济形势大为好转,刘鸿生的各种企业都开始转危为安,进入又一个高峰。

在20世纪30年代内忧外患的中国,又遭遇经济危机的打击,我们的民族资本家尚且可以凭借信心勇敢渡过难关。在全球各政府和金融机构联手对抗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沮丧放弃?

目前我们所遭遇的这次金融风暴,使得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但同时也应看到,现在的情况与上世纪30年代不尽相同。美国实体经济,包括高科技经济基础还是好的。过去几十年,世界经济历经风风雨雨,最终都渡过了危机,实现了新的发展。今天,国际社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经验更加丰富。面对危机,关键是要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经济增长减速期”。当然,对于已经习惯了30年来两位数GDP增速的我们来说,这是很难适应的一件事情。被高增长、低膨胀数据宠坏了的我们,似乎一下子难以接受那些变得不那么值得炫耀的数据。对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心态,重新树立信心。

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都有升降起伏的变化,盛极而衰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历史上那一次次的经济危机,曾让一些国家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周期的循环往复中变得更加坚强,市场体制更趋完善,经济发展也愈加健康。对于中国来说,或许这次经济增速的放缓正是一个契机,可以让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变得更为健全,以往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种种弊病得以调整和解决。跑得慢一些,未必是坏事,或许可以让我们跑得更稳更远。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如此。因为信心,二战后的德意志民族看到“废墟上的花朵”而重新崛起;因为信心,松下幸之助挺过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劫后重生”的松下电器历百年而不衰。同样因为信心,我们将会同心协力度过这个寒冬。 F+MmXwDbgVxYcp8OBgiLS9tVMGFfL6Y//7uE0rVv0I/GgxV9lRIa08OOVjJ+L0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