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周期布局——把握衰退与繁荣的节奏

2008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而来、发生在全球经济“心脏”部位的金融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当一场大萧条几乎无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艰难时世不过是我们为下一轮经济的崛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智者永远懂得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金融风暴的洗礼中,我们将会蜕变得更加成熟与理智,满怀信心迎接繁荣时代的到来。

波动起伏的经济周期

各行各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固然可喜,但让人如履薄冰的“经济增长减速期”也大可不必恐慌。要知道,在40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和经济体能连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情势,它们无一例外受到经济周期的制约。

所谓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经济周期曾经做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即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长期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简单来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从萨缪尔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从宏观上就是表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不仅经济有周期,行业也有周期,股票也有周期,而股票的周期又往往是和行业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的,我们在认识到周期的存在和特征之后才能准确应对。

比如,一些非必需的消费品行业就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征,如轿车、高档白酒、高档服装、奢侈品、航空、酒店等,因为一旦人们收入增长放缓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都会直接减少对这类非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

金融服务业(保险除外)由于与工商业和居民消费密切相关,也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简单来说,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就是非周期性行业,提供生活非必需品的行业就是周期性行业。

对于周期性行业来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市场对这些行业的产品需求也高涨,这些行业所在公司的业绩改善就会非常明显,其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当景气低迷时,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对其产品的需求减弱,业绩和股价就会迅速回落。

因此,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行业和企业的感受当然会很不一样。对于周期性行业和股票来说,在景气低迷期间,其经营的压力自然会很大,一些公司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对经济周期的波动都必须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周期的波动合理布局,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从次贷危机说起

2008年,可谓全球金融市场的多事之秋。9·11事件7周年的这一周,必将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周。在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中,继贝尔斯登在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后,雷曼兄弟于9月15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于9月14日与美洲银行达成协议,将以440亿美元的价格被后者收购。在半年时间内华尔街五大投行事实上已去其三,市场也正在密切关注高盛与摩根士丹利的命运。这一切,要从一年前的次贷危机说起。

2007—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是全球金融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从美国购房者到中国股民,次贷危机成了人们口中最常提到的关键词。

次贷危机全称“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的。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出问题的就是美国的第三类市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人们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对于那些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至3%。按照官方说法,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到8%,但其利润最高,风险最大。据介绍,许多借贷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正如罗杰斯所说,“人们能够无本买房”。

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大好形势下,灾难悄然来临,连续加息、引爆了“定时炸弹”。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更糟的是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2007年下半年,当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开始冲击欧美金融市场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形容为“噩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噩梦过后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可这个早晨迟迟没有到来,而噩梦已经变成了席卷全球的狂风恶浪。2008年下半年,雷曼兄弟公司的申请破产,把次贷狂潮再次推高。这一场次贷危机,要让全球的金融市场为之买单。

在这场金融海啸中,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投资银行之外,美国很多中小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就在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以避免更大范围金融危机发生。一切证据均确凿无疑地表明,次贷危机已经进入高潮,美国金融市场面临着自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而向来出言谨慎的格林斯潘更是断言美国已经陷入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

2008年9月18日,美联储、加拿大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民银行和日本银行,罕见地宣布联手救市。美联储表示,将向全球五大央行新增1800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9月19日,日本银行再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3万亿日元;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和瑞士的中央银行也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00亿美元;9月20日,美国政府公布的巨额救市方案,拟动用700亿美元购入“不流动”按揭证券,并将国债法定上限提升至11.3万亿美元,成为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最大型的救市方案;9月21日,华尔街仅存的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发布公告,将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25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10月8日,全球11家央行联合大幅降息,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举动。但几大央行联合减息未能阻挡住股市的下跌步伐,美国股市创下2003年8月以来五年新低,日本股市创逾五年来新低,英国股市跌至超过4年以来收市新低,台股创五年新低,澳大利亚股市创3年收盘低点,中国A股沪指报收2074.58点,深股指6758.21点,股指从高点下跌大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9日发表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美国经济事实上可能已经陷入了衰退,全球经济也正在面临七十年来最危险的经济危机。这场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扩散到全球每一个角落。在这场风暴中,股市受到重创,财富迅猛蒸发,实体经济也已受到打击,企业破产接连不断,失业率节节上升。冰岛、巴基斯坦面临“国家破产”边缘,各国股市屡创新低。不同肤色、职业各异的人们,都陷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中国经济影响进一步显现,生产减少,增长减少,就业减少,薪酬减少……无疑,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这个漫长的冬天里,我们的国家第一次集体性地应对世界性的经济萧条,适应危机下的生存,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

如果你投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你会有深刻的体会,股票账户缩水、基金账户缩水等,是直接可见的损失。但,后果可不止这些。从长远来看,你的经济状况、收入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首先投资收益会大幅减少甚至亏损,然后你的工资薪金等收入也会缩水,这就直接关系到你的实际生活了,除非你有大量的现金储蓄来度过经济寒冬。

因为金融危机威胁到了将来的生活,所以每个人都不得不重视。那么,如何面对和处理金融危机引发的后果呢?不管你是个人还是中小企业主,都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金融危机困境。

对于企业来说,活着就是胜利。

在之前的10年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那些在经济景气中成长起来,并且几乎从未经过经济衰退的企业主们,正在从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深刻体味着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进入2008年,企业倒闭的消息越来越频繁地传出,与此同时,外部需求的放慢对这些企业的冲击,已经从中小企业的倒闭蔓延至大中型民营企业的危机。

危机已经降临,企业自救是当务之急,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这是长三角一家企业的内部公告,公告要求务必增收节支。在未来这个不确定的寒冬里,一切庆典取消,出国考察、国内旅游、参观取经之类的活动一律暂缓办理。

这位老板对他的高级管理层说:“我们一定要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把后果想得更严重一些,把措施一定要想得更严密一些。”“现在的根本问题是保生存,保生存的落脚点是保财务链,其他一切都要让路。这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经济危机的唯一选择。一般来说,企业倒闭就是倒在财务链上,财务链出了问题,企业生存就有问题,多年的心血都要付诸东流。我们一定要想到,在紧要关头五百万、一千万能救一个企业。我们一定要资金链至上,确保财务的安全。”他不厌其烦地对他的下属强调。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召开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告诫央企要捂紧钱袋子,准备过紧日子,对新增项目建议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同时,中小企业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调整自身的经营和业务结构,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削减亏损或利润水平低的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订单少,对任何公司都是一个考验,但也是机会。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尽管政府大力支持、扶助企业而力挽局面,但受其牵连的中、小企业依然层出不穷,或轻或重的裁员现象已在行进中。对于个人来说,当前经济状况不佳,不管什么行业,大部分公司订单减少,收入和利润自然也就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所以工作机会就很珍贵了。

其实不管是裁员还是降薪,公司的最终目的是想继续生存下去。所以,这个时候无论公司的定单如何,它都会留住对公司真正有用的人。员工要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候穿好“棉衣”,储好“粮食”,让自己安全地度过这个危机的“寒冬”。

谁理解了“混乱”,谁就能致富

任何一次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和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危机”意味着危险下的机会,是财富重新分配的重要方式。

面对眼前的这次危机,让我们先来回顾历史。

在1929年的金融风暴中,华尔街首先坍塌,这是场富人的劫难。在随后的十年大萧条中,美国一半的劳动力被闲置。经济生产总值的损失,如果以二十年代的雇用水平计算,按当时的美元价值达到了3600亿,足可以盖3500万所住宅、造将近1.8亿辆车,建70多万所学校!与此同时,大约1300万人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家里唯一的工作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乃至罗斯福在1937年还说:三分之一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从1929到1933年,美国的结婚率降低了22%,因为人们结不起婚。离婚率则降低了23%,因为大家同样离不起婚。困守在卧室里的夫妇,甚至性生活的频率也大大减少,乃至生育率下跌了15%。这个最大的移民接收国,1931年竟有几十万人申请到苏联去工作!

终于,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产品随着马歇尔计划如洪水般地席卷了世界,整个西方世界变成了美国的庞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新政”建立了社会安全、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医疗辅助等一系列福利措施,重新分配了财富。

到战后的五十年代,美国进入了劳工的黄金时代,乃至有大学教授的孩子高中毕业就到工厂做工,享受着优厚的福利,生活质量超过了当教授的父亲。此时美国不仅成了地道的“世界工厂”,内需也随着劳动阶层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充。郊区化代替了城市化,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从汽车到家具、电器的一系列生活革命的消费。美国的男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信心,把妇女赶回郊外的厨房。这种对妇女的再度压抑,导致了六十年代女权主义的反叛。这些自然都是后话。五十年代末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美国展厅进行厨房辩论时,美国工人阶级的优越生活,竟成了尼克松炫耀于世的最大一张牌。

国际投资大鳄索罗斯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预测1987年的崩盘,就是从历史上看出来的。他深信经济危机爆发,往往是长期累积不确定因素并反复酝酿而发生。历史的经验往往可以预测未来,因为历史是会重演的,所以以史为镜不失为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重要方式。

1929年及1987年崩盘类似之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走扬,造成股市资金动能不足,大量美元流入他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理事会没有注入等量货币造成资金流动性不足,1987年下跌幅度36%与1929年相似。我们说这些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历史往往重演,以史为鉴可以更清楚地看清现在的形势。

回到我们眼前的问题,2008年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除了给全球多个国家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外,金融危机在本质上仍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还是发展机会的重新调整,尤其是对落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低成本赶超的极好机会。

从过去历史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通常有6个定律:

定律一:影响度与外向度成正比,越开放的地方受影响越大。比如这次危机中国沿海受到的影响就大于内地。

定律二:影响度与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

定律三:影响度与贫困度成反比,贫穷落后的地方反而在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

定律四:影响度与一国的国内需求成反比,国内市场需求越大受影响越小。

定律五:影响度与政府行政能力成反比,政府控制力越强受影响越小,金融危机考量政府能力。

定律六:影响度与国民信心成反比,国民信心越坚定受危机影响越小。

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在新浪举办的一个论坛上以中国金融协会副会长身份发表演讲时表示,由于美国拥有全球的铸币权,危机存在延伸为美元地位危机的可能性,并且有着重塑全球货币格局的可能性。

索罗斯也常说,市场天生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全球资金流动有荣有枯,有多头也有空头。哪个市场乱,哪里就有钱赚。懂得理解混乱,就可致富;碰到越乱的局面,投资者愈有机会表现。

很多发生过的全球金融市场大事件,情况常常是:市场乱,投资人跟着一起乱,于是恐慌一波波袭来,投资人奋勇杀跌。对冷静的客观投资人来说,正是天赐良机,因为这可能是大捡便宜货的机会,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候。

多坐公交、少打车,少下馆子、多做饭,少逛街、多读书,努力工作、不跳槽,早结婚、晚买房……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们在近十年的经济繁荣中形成的习惯。改变不免带来一些小小的痛苦和不愉快。但普遍的遭遇也让人们获得了些许心理上的平衡,普通人并不十分恐惧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破坏,相反,他们期待着危机之后的新一轮财富分配。

每次的社会变革,都会带来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旧时代的富翁将被新时代的富翁所取代,而新时代的富翁总是那些首先掌握新工具的人。在这一次金融界的巨大变革中,谁将成为财富重新分配的赢家?

巴菲特与李嘉诚,都是大钱狙击手

之前说道,经济危机是挡不住的历史大趋势,同时又是对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的人选择了自我保护的策略,而另一些很少数的聪明人,把握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成为了富翁。

沃伦·巴菲特就是这样贪婪的智者,他正是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期,通过不断买入便宜的股票而迅速积累财富。

巴菲特大学毕业,跟着格兰姆教授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行事了,他决心开创白己的事业,谢绝了格兰姆教授挽留,辞职后开了一家“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资产是炒股得来的4万美元,股东是他们夫妻俩。创业之初,美国经济疲软,纽约证券市场处于熊市,巴菲特将主要精力用来创办实体,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回到股市中,因为他的天才与兴趣是金融投资。他密切关注股市的发展,精心挑选“垃圾”股,同时经常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比较。巴菲特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题材。

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状况将继续低迷,股价会不断走低,纷纷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而巴菲特却认为,它们是成长性企业,后期看好,因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其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在股市上人家抛出,他偏吃进,巴菲特尽一切可能大量吃进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多种传媒业的股票。很快,这些企业因业绩前景好而止跌上涨,巴菲特再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巴菲特就是以这种方式勤奋耕作,创业两年后,他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22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较好的声誉,1965年因经营不善,该公司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通过反复调查比较后,巴菲特力排众议,甚至对亲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购下该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巴菲特做出了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如鱼得水,赚尽天下财富。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在1965—1975年美国经济动荡的时期,不断全盘收购或部分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

一些股票评论家对此非常不理解,认为巴菲特做法保守,尽吃“垃圾”股。巴菲特不为世人的讥笑而动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看重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后来人们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朋友们也惊奇地观察到巴菲特的财富如神话般地增长,巴菲特成为了纽约以投资证券致富的新贵族。在最辉煌的时期,巴菲特坐上了世界首富的位子,让人无不惊讶他的投资眼光。

巴菲特的成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他对经济危机的历史判断是明确的。巴菲特知道,经济危机会让股价狂跌,股市处于熊市,但是危机之后的繁荣,股市将会一路狂涨,如果在那个时候再投资,自己将失去赚取最大利益的机会。

赚钱是一种博弈,对于智者来说,他们不会等到经济复苏之后再动手,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赚钱的机会,收益必定减少。而经济危机中出手,将能用最少的钱购买最大的机遇,虽然有风险,但这种投资是相对暴利的。

“超人”李嘉诚的发家史和“股神”巴菲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抓住了经济不景气时期的机会,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

李嘉诚创业5年后,“长江”工厂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兴建一幢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留下数层自用,把其余的单位出租。大厦落成后,香港物业价格随即大升。李嘉诚发觉房地产大有可为,于是开始部署把资金投放到地产市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加上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地皮价格极为低廉。李嘉诚独具慧眼,认为土地价格将会有再度回升的一天,决定实行“人弃我缺”的策略,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工厂大厦,全部用来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风暴平息,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这次他的策略是只买不卖,全都用来兴建楼宇。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达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超过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已达400万港元。

1971,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1972年7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11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李嘉诚从此进入自己人生的辉煌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首富。

你可以看到,两个首富,一个做股票,一个做实业,两种截然不同的赚钱手段,但却是一个思路——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时期的动荡,在别人恐慌和退缩的时候,逆势而上,一蹴而就,在繁荣时期坐享其成。

正如犹太人财富圣经《塔木德》中所言:“智慧是财富,远胜于金钱”,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赚到常人无法赚到的钱,而经济危机正是给这些具有大智慧的人最好的礼物。

同时,危机中任何决策都会带来风险,但你必须看到,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会赢得人生辉煌。而且,那种面临风险、审慎前进的人生体验可以练就过人的胆识,这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静下心来看看吧,在我们对危机充满惊慌的时候,有些贪婪的智者,已经开始行动了。

做好布局,就能迎接下一轮的财富盛宴

当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急剧下滑至9%的时候,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决策层的预期。9月份以后,经济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自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人们担心,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或将跌到近些年的最低谷。

悲观的情绪始于股市的暴跌,从6100点到1678点,超过70%的股票和基金资产已经蒸发。随后是楼市下滑,一些在过去两年内以高价买房的人开始担心,房价如果持续下跌,银行的房贷将会超过房屋的市价,自己有可能沦为负资产。而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公司的减薪甚至裁员,让一些人开始为生计精打细算。

人们习惯了在景气的经济增长中决策和行动,甚至在一年以前,人们还以为这种繁荣将无限延续。但这一次,市场的萎缩超出了人们普遍预期。繁荣的思维惯性必须戛然而止,代之以萧条的逻辑,以应对市场将出现的更坏的可能,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企业被迫开始一次艰难而又意义深远的集体转型,国人的职业前景与财产出路也在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次集体的应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倘若应对得当,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中国经济将重新洗牌,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望得以纠正;活下来的企业逐渐摆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低端、被动的角色;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行业的排序也发生变化,社会财富面临重新分配,无产者的光荣与梦想得以期待。

艰难时期是变革与崛起的最好时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危机之下,我们能否应对得当。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所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正愈演愈烈。”但是危机绝不意味着末日来临,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依然满怀信心。包括普华永道、安永、德勤世界三大会计师事务所的CEO在内的多数专家,都坚信当前金融危机不会引发世界经济衰退。面对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并把握机会。

19世纪末,支撑美国产业界运输体系的台柱只有铁路运输,但如一盘散沙似的各段铁路都无法胜任这项重任。要想把分散铁路连接成网,组成一个铁路联合体,仍要向铁路投入高额资金。这样,铁路对于投资银行的依赖程度表现得相当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公司的联合与吞并也越加频繁,借贷的资金额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投资银行不仅有雄厚的财产做后盾,更要有很高的信誉。在这种青黄不接的形势下,摩根创立的银行辛迪加成为新时期银行投资业的榜样。众多破产的公司企业面对美国的经济危机,把希望寄托在摩根身上,希望他能够收购他们的公司,成为他们的救世主,给他们的公司以新生。

在此等危难之时,摩根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他操起手术刀,向铁路业大动手术了。他这次采取的是“高价买下”战略。无论是西部铁路,还是那些早已不符合当今发展要求的铁路,他都要统统买下,以便能迅速整顿美国铁路。

摩根的这种高价购买铁路策略,无疑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一旦失败他将损失大笔的资金,但如果成功,获得的巨大利益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铁路产业经济的支柱被别人占领,那么他在金融界刚刚夺得的霸主地位,将会变成空谈,而一旦他占领了这一产业,他的霸主地位就会无人能取代。只为此,他认为就值得一搏。

这次摩根对铁路的大整顿,标志着美国经济由开发的初创阶段,进入了现代的重视经营管理阶段,彻底转变了美国传统的经营战略与思想。他的成功,改变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华尔街则更是这样,他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成为华尔街纷纷模仿的形式,至今还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经历了从“海盗式”经营到形成辛迪加,进而到托拉斯,华尔街已从过去投机商的乐园,转变成为美国经济的神经中枢。华尔街日后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标志,并问鼎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摩根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凭着过人的胆识,抱着乐观从容的风险意识知难而进,逆流而上,就能赢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善于在危机中狙击大钱的富人们往往胆大心细,在冒着风险的同时,能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正确地对待风险,并有意识的降低风险,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在险中取胜。

有人总结21世纪的特征是“速度、变化、危机”。危机对我们来说好像很可怕。是的,危机真的可怕,它会革掉我们好多人的命。可是,上帝也很公平,在给我们危机的同时,他又给了我们机遇。当年打破铁饭碗,革掉了我们好多人的命,但又给了我们自主经营,自主创业的机会,工厂倒闭,革掉了我们工人上班谋生的命,但又给了我们自由和自谋职业的机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怎么办?是面对危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再创辉煌;还是面对危机,怨声载道,不思进取,坐以待毙,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名言:“明天,太阳照样会升起。”相信只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资产价格难得的便宜,做好布局,就能迎来下一轮的财富盛宴。

因势利导,在经济衰退期寻找收益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经济周期的存在是一种客观规律,绝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都难以摆脱宏观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虽然作为新兴市场,中国经济预计还要经历数十年的工业化进程,在此期间经济高速增长是主要特征,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或萧条的可能性很低,但周期性特征还是存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确实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周期长度大约为4—5年。而且90年代以来的周期波动特征与8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收缩速度由快转慢,收缩期明显变长,形成了持续时间较长的短扩张性经济周期,收缩深度也变浅,谷位相对升高,经济波动趋于平缓。

既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只有详细分析和深入认识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才能降低经济波动的幅度,减弱其危害程度。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消费国到生产国的再平衡,而作为生产国的中国也在积极主动扩大内需,来对冲全球经济下滑和努力谋求发展模式变化。因此,紧跟政策,找寻政策受益企业,成为一条可行的投资思路。

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当然要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但其内部条件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我们已经知道,行业和股票是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之分的。那么显然,投资周期性行业股票的关键就是对于时机的准确把握,如果你能在周期触底反转前介入,就会获得最为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如果在错误的时点和位置,如周期到达顶端时再买入,则会遭遇严重的损失,可能需要忍受5年,甚至10年的漫长等待,才能迎来下一轮周期的复苏和高涨。

虽然预测经济周期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和谷底,如同预测博彩的输赢一样困难,但在投资实践中还是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可资借鉴。其中利率是把握周期性股票入市时机最核心的因素。当利率水平低位运行或持续下降时,周期性的股票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因为低利率和低资金成本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鼓励各行各业扩大生产和需求。

相反,当利率水平逐渐抬高时,周期性行业因为资金成本上升就失去了扩张的意愿和能力,周期性的股票会表现得越来越差。需要注意的是,当央行刚刚开始减息的时候,通常还不是介入周期性股票的最佳时机,此时是经济景气最低迷之际,有些积重难返之势。开始的几次减息还见不到效果,周期性股票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跌势,只有在连续多次减息、刺激后,周期性行业和股票才会重新焕发活力。同理,当央行刚刚开始加息的时候,投资者也不必急于离场,周期性行业和股票还会继续风光一时,只有在利率水平不断上升接近前期高点时,周期性行业才会明显感到压力,这是投资者开始考虑转向的时候。

在整个经济周期里,不同行业的周期表现也是有所差异的。当经济在低谷出现拐点,刚刚开始复苏时,石化、建筑施工、水泥、造纸等基础行业会最先受益,股价上涨也会提前启动。在随后的复苏增长阶段,机械设备、周期性电子产品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相关的零部件行业会表现优异,投资者可以调仓买入相关股票。在经济景气的最高峰,商业一片繁荣,这时的上场主角就是非必需的消费品,如轿车、高档服装、奢侈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旅游等行业,换入这类股票可以享受到最后的经济周期盛宴。

所以,在一轮经济周期里,配置不同阶段受益最多的行业股票,可以让投资回报最大化。寻找绝对价值和确定性成长类股票在当前形势下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在挑选那些即将迎来行业复苏的股票时,对比一下这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帮助你找到表现最好的股票。那些资产负债表健康、相对现金宽裕的公司,在行业复苏初期会有更强的扩张能力,表现通常也会更为抢眼,给你带来更多收益。 Dv/8a1d4S3hRB2XSlfHiPlJqG6V3CZpB/7PD947brnVb50vMGfOL1+2z8bVLfq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