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生命的赞歌,无声的欢乐

人生的真谛/【美国】亚历山大•辛德勒 史兰亭 译

必读理由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人生的真谛,这是人类一直探讨的问题。生命本是一段旅程,又何必太执著,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本文以其乐观积极的基调,阳光质朴的语言,感染众多读者。

人生的艺术,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的最终弃绝。正如先师们所说:人生一世,紧握双拳而来,平摊双手而去。

最近的一件事又启发了我。一天早上,我住在医院,得去对面病区接受几个辅助检查,于是我坐轮椅穿过一个院落。一出病房,迎面的阳光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所有的感受只有太阳的光辉。多么美好的阳光啊——那样温煦,那样明亮,那样辉煌!我留神看了看,是否还有人欣然沉醉于这金光灿烂之中?没有,人人都来去匆匆。我想到了自己平时也是如此,总是沉湎于日常事物之中,而对大自然出现的胜景则全然无动于衷。

这一经历所导致的顿悟,其实与这经历本身一样,是极普通的:生活的馈赠是珍贵的,只是我们对比留心甚少。由此可知,人生真谛的要旨之一,乃是告诫我们不要只是忙忙碌碌,以致忽视了生活的可叹可敬之处。虔诚地等待每一个黎明吧!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执著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怎样松开手。

这种教诲确实不易接受。尤其当我们正年轻的时候,满以为这个世界会听从我们的使唤,满以为我们用全身心的投入所追求的事业一定会成功。而生活的现实仍是按部就班地走到我们面前——于是,这第二条真理虽是缓慢的,但也是确凿无疑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经受“失去”中逐渐成长,经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只是在失去娘胎的保护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独立地生活;而后又要进入一系列的学校中学习,离开父母和充满童年回忆的家庭;结了婚,有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又只能看着他们远走高飞。我们要面临双亲的谢世和配偶的亡故;面对自己经历的逐渐衰退;最后,我们要面对不可避免的自身死亡——我们过去的一切生活、生活中的一切梦都将化为乌有!

但是,我们为何要臣服于生活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呢?

明明知道不能将美永久保持,可我们为何要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可为何要让自己的心充满爱恋?要解开这种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透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即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早世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地生存。我们所造就的美,不会随我们的湮没而泯灭。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间同在、永存而不朽。这是创造的永恒,也是人生的真谛。

心灵感悟

人生的真谛即“随”:随不是随便,而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而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

生命的召唤/【美国】惠特曼 傅浩 译

必读理由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很大,好的抑或坏的方面都是如此。惠特曼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热爱生活,那样你才会感染别人,也才会得到别人的分享。

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人文主义者,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便越丰富。

人能成全他人,也能毁弃他人。互相帮助能使人奋发向上,互相抱怨会使人退缩不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影响,就像阳光与寒霜对田野的影响一样。每个人都随时发出一种呼唤,促使别人荣辱毁誉、生死成败。

一位作家曾把人生比做蜘蛛网。他说:“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的热爱、憎恨或冷漠,就像抖动一个大蜘蛛网。我影响他人,他人又影响他人。巨网振动,辗转波及,不知何处止、何时休。”

有些人专会鼓吹人生没有意义、没有希望。他们的言行使人放弃、退缩或屈服。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论原因如何,他们孤僻冷淡,使梦想幻灭、希望成灰、欢乐失色。他们尖酸刻薄,使礼物失值、成绩无光、信心瓦解,留下来的只是恐惧。

这种人使人觉得没有办法应付人生,从而灰心丧气、自惭形秽、惊慌失措。而我们可能又会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别人。因为我们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诉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励别人奋发,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又怎样呢?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到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们使我们表现才能、发挥潜力、有所作为。

我们谁不愿像他们,使别人的生命之火燃烧?最重要的是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热爱生命,是否具有活力。热爱生命的人才能与他人分享。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也应该同样尊重别人的意志。我们应当了解别人的生活和理想与我们不同,应当倾听别人的诉说,找出他们的长处,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让它继续生长。任何生物都要生长。生长是生命的过程——生命是棵生长着的树,不是毫无生机的雕像。

是的,人的一生非常曲折,甚至艰辛。但前途无穷,富有生机,充满机会。那些有希望的人都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力,便也使他人分享了你的活力。有给予,必有报答。人生和爱情一样,不会自己滋长,必须先给予而后才有发展。给予越多,生命便越丰富。

心灵感悟

每个生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在人生这个蜘蛛网上,他人生命的善意与温度时时影响着我们,我们的也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给人以奋进的力量,这是一种生命的召唤。

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给予,是最大的回报。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才不会产生一种恐惧:“我或许会失去越来越贫瘠的生命。”

生命的五种恩赐/【美国】马克•吐温 叶冬心 译

必读理由 何为生命中最珍贵的,何为我们最应值得珍惜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最终的答案。马克•吐温将以轻松快乐的笔触,帮你解答关于人生的这些深奥的哲学问题。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著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仁慈的仙女带着她的篮子跑来,对少年说:“这些都是礼物,挑一样吧,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作出明智的抉择!因为,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礼物有五种:名望,爱情,财富,欢乐,死亡。少年迫不及待地说:“无需考虑了。”他挑选了欢乐。

他踏进社会,寻欢作乐,沉湎其中。可是,每一次欢乐到头来都是短暂、沮丧、虚妄的。它们在行将消逝时都嘲笑他。最后,他说:“这些年我都白过了。假如我能重新挑选,我一定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仙女出现了,说:“还剩四样礼物。再挑一次吧!哦,记住——光阴似箭。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最宝贵的。”

这个男人沉思良久,然后挑选了爱情。他没有觉察到,仙女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好多好多年以后,这个男人坐在一间空屋里守着一口棺材。他喃喃自忖道:“她们一个个抛下我走了。如今,她——最亲密的,最后一个——躺在这儿了。一阵阵孤寂朝我袭来。为了那个滑头商人——爱情——卖给我的每小时欢娱,我付出了同样多个小时的悲伤。我从心底里诅咒它呀!”

“重新挑吧,”仙女道,“岁月无疑把你教聪明了。还剩三样礼物。记住——他们当中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小心选择。”

这个男人沉吟良久,然后挑了名望。仙女叹了口气,扬长而去。

好些年过去后,仙女又回来了。她站在那个在暮色中独坐冥想的男人身后。她明白他的心思:“我名扬全球,有口皆碑。对我来说,虽有一时之喜,但毕竟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忌妒、诽谤、中伤、嫉恨、迫害,然后便是嘲笑,这是收场的开端;一切的末了,则是怜悯,它是名望的葬礼。哦,出名的辛酸和悲伤啊!声名卓著时遭人唾骂,名声狼藉时受人轻蔑和怜悯。”

“再挑吧,”这是仙女的声音,“还剩两样礼物。别绝望!从一开始起,便只有一样东西是宝贵的。它还在这儿呢!”

“财富——即是权力,我真是瞎了眼呀!”那个男人说道,“现在,生命终于变得有价值了。我要挥金如土,大肆炫耀。那些惯于嘲笑和蔑视我的人将匍匐在我脚前的污泥中。我要用他们的忌妒来喂饱我饥饿的心灵。我要享受一切奢华、一切快乐,以及精神上的一切陶醉、肉体上的一切满足。这个肉体人们都视为珍宝。我要买,买!遵从,崇敬——一个庸碌的人间商场所能提供的人生种种虚荣享受。我已经失去了许多时间,在这之前,都作了糊涂的选择。那时我懵然无知,尽挑那些貌似最好的东西。”

短暂的三年过去了。一天,那个男人在一间简陋的顶楼里瑟瑟直抖。他憔悴,苍白,双眼凹陷,衣衫褴褛。他一边咬嚼一块干面包皮,一边嘀咕道:“为了那种种卑劣的事端和镀金的谎言,我要诅咒人间的一切礼物,以及一切徒有虚名的东西!它们不是礼物,只是些暂借的东西罢了。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仙女说的对。她的礼物之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跟那无价之宝相比是多么可怜卑贱啊!那珍贵、甜蜜、仁厚的礼物呀!沉浸在无梦的永久酣睡之中,折磨肉体的痛苦和咬啮心灵的羞辱、悲伤,便一了百了。给我吧!我倦了——我要安息。”

仙女来了,又带来了四样礼物,独缺死亡。她说:“我把它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他虽然懵然无知,却信任我,求我代他挑选。你没要求我替你选择啊!”

“哦,我真惨啊!那么留给我的是什么呢?”

“你只配遭受垂垂暮年的反复无常的侮辱。”

心灵感悟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时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

遗嘱/【俄国】果戈理 童道明 译

必读理由 《遗嘱》向我们裸露了果戈理真实的灵魂世界,无论谁读到这篇遗嘱,相信都会被他真诚的话语所打动。

作者简介

果戈理(180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死魂灵》《钦差大臣》。

现在我的神志完全清醒,思考能力健全,特立遗嘱如下:

(1)我的遗体如尚未出现明显的腐败迹象,不可埋葬。我提出这一点,是因为我的病中曾经有过生命暂歇的时刻,心脏和脉搏都停止过跳动……我一生中亲眼见过许多悲惨的事件是由于我们不加详察而草率从事所造成的,甚至在丧葬一事上也是如此,因此我在遗嘱一开始时就郑重地提出这一点,是希望我死后的声音也许能够提醒大家办事要细致谨慎。我的身体埋入土内即可,无须选择安葬的地点,遗骸听其自然,不必过问;以后有谁偶然注意到腐烂的尸体,那已非我所有,他向咀嚼腐肉的蛆虫致敬,是会羞愧难当的。我请求为我的灵魂多作认真的祈祷;也不要举行任何葬礼,用我的名义邀请几位无以为食的人吃一顿便餐即可。

(2)不要为我建立纪念碑,也不要考虑诸如此类与基督教徒不相称的无聊的举动。亲友之中有谁真正爱惜我,他应该为我建立另一种纪念碑,即在他自己身上以他那贯彻一生事业的不可动摇的坚定意志和周身奋发蓬勃的朝气为我建立纪念碑。有谁在我死后成长发展,精神境界比我在世时有了提高,那就表明他以前是真正地爱我,是我的朋友,这也是为我建立了纪念碑。因为无论我的力量多么薄弱、微不足道,我始终在鼓励朋友们;而近年来与我结交的人,从没有见过我在忧愁和悲伤的时刻垂头丧气,尽管我的日子过得并不愉快,我的苦闷不比别人少,——他们之中如有人在我死后考虑我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重读一年前写给他的每一封信,就让他去回想这一点吧!

(3)我要求大家不要为我哭泣,有谁认为我的去世是什么重大的损失或全民的损失,他的灵魂是要受到谴责的。假如我幸而做过一点有益的事、开始真正按我的本分尽我的职责,又假如死神在我的事业开始之初把我带走,而我这一事业并非为了博取某些人的欢心,而是真正为众人造福,——即使如此,也不应该为此徒然悲伤。假如死去的不是我,而是俄国当今局势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么生者之中也不应该有任何人为此而颓丧,因为过早被捉去的人即使是大家所不可或缺的,这也表示上天发了怒,使用这种办法夺去能帮助别人向那召唤我们的目标前进的工具和手段是公正的。任何时候遇到突如其来的损失,我们都不应当悲观,而要严格地反省自己;不要去考虑别人和整个世界的黑暗,要反省自身的黑暗。灵魂中的黑暗是最可怕的。但是直到铁石心肠的死神站在面前时才看清它,这是什么缘故啊!

(4)我向全体同胞说几句(唯一的理由是每个作家在身后都要赠给他的读者一个好思想),我赠给他们我笔下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一部名为《告别的故事》的作品。他们会发现这部作品是属于他们的。我一直钟爱它,视同掌上明珠,视同上天以仁慈待我的象征。它是一口泪泉,从我童年以来就没有人见过。我把它当做遗产赠给他们。不过,如果有哪位同胞在书中听到了某种类似教训的话,我请求他不要以为受到了侮辱。我是作家,作家的职责不是单纯为读者描写赏心悦目的事;如果作家的作品不能传播某种有利于心智的思想,不能留给人们一点教益,就应该严加惩罚。同胞们也不妨回忆一下,我们那些离开人世的兄弟,他们并非作家,但每人都有权利留给我们兄弟般的规劝之类的遗言。在这种场合,不论他的身份多么卑微,他的规劝多么无力、多么平庸浅陋,只需要记住: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待毙的人,有时能够比在尘世中周旋的人看得更清楚。然而,尽管有这种权利,我仍然不敢说出他们将在《告别的故事》中听到的话,因为可以说这些话的,不是我这个灵魂锈蚀超乎常人、自身修养有亏以致满身是严重缺点的人。而促使我这样做的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同胞们!可怕啊!……事先单是听说阴间的恢宏伟大和上帝在精神方面最精巧的创造(与它们相比,一粒灰尘也是上帝创造出的伟大,这是我们可以看见和为之惊讶的),我的心就由于恐惧而缩紧了。当我得知我们一生中播下的种子长成了大树、结出了果实,没有看到或听说它们变成可怕的怪物……我全身垂死的每一部位都为之松了一口气。也许,我的《告别的故事》对那些至今仍认为生活是游戏的人可以产生一些影响,他们的心灵将会听到生活的严肃的真谛(哪怕只听到一部分)和它所包含的上帝那极其珍贵的乐音。同胞们!……我不知道在这种时刻怎么称呼你们,我也不会称呼。抛开虚浮的礼节吧!同胞们,我爱你们,我用上帝赐给我而旁人无法形容的爱来爱你们。我感谢上帝赐给我的爱,把它看做无上的恩典,因为它对处在无法忍受的痛苦之中的我是一种快乐和安慰。我以这种爱的名义,请求你们诚心听完我的《告别的故事》。我起誓,它不是我的虚构或想象,而是从我的内心深处烤制出来的。上帝通过各种苦难的考验锻炼了我这颗心,它的呼声又是从我们共同的俄罗斯血统中那隐秘的力量中来的;正因为有共同的血统,我才是你们大家的亲人。

(5)我死后,不要急于在报刊上赞扬或谴责我的作品,一切如同我在世时那样地各执一端。我的作品中应当加以谴责的地方,比值得赞扬的地方要多得多。过去对它们的抨击,大体上都是正确的,程度或大或小而已。任何人在我面前都是无可非议的。谁要是为我去责怪什么人,无论针对哪一方面,都是不合适、不公正的。现在我同时公开宣布:至今为止,除了已经印行的作品之外,我再没有其他作品,因为所有未刊稿都已被我焚毁,那些东西没有力量、没有生气,是我在病中不自然的状态中所写的。因此,假如有人署上我的名字出版什么东西,请认为这是一种卑劣的伪造。但在此之外,我正委托朋友们收集我从1844年年底以来写的所有信件,加以严格的挑选,剔除那些空洞无物只供消遣取乐的信,把其余能够有益于心智的信件编辑成集出版。其中有些地方曾对收集人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上帝是仁慈的,它们也许会对别人产生同样的影响,我也可以因此而卸下心头沉重的包袱,哪怕减轻一点儿也好,因为我以前所写的一切对人毫无裨益,早已内疚于心。

(6)我的作品出版后所得的收入,在我死后无论送来多少,全部归我的母亲和妹妹们所有,但必须分出一半用来救济穷人。无论她们本身如何贫困,必须牢记世上有比她们更为穷苦的人。她们应当帮助穷人中那些诚心诚意要求改变现状力图长进的人,为此先须详细了解每个穷人的状况和处境,待明了于心后再予以扶助。这些钱来之不易,不应白白丢在水里。我所拥有的全部不动产,早已赠予我的母亲。赠予的契约是十五年前所立,如果它的肯定性尚嫌不足,那么我在此处再次加以肯定,任何人不得对她的权利表示异议。我请求母亲和妹妹们在我死后重读我最近三年写给她们的全部信件,特别不要忽略那些似乎专谈家务的信,有许多信在我死后读来更容易明白。当我离开后,她们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只管照顾自己,而应当去帮助所有为生活中的苦难所折磨而愁苦不堪的人。她们的房屋和村庄不应成为地主的宅院,务必用来接待住宿,收容流浪者;凡有来人,她们都应该当做亲人和知心朋友加以接待,热情亲切地询问每人的生活状况,以便了解需要给以何种帮助,至少应给以劝导、鼓励,使他们在离开村子时都能得到几分安慰。如果有一般的流浪者过惯了贫苦的生活,出于各种原因感到住在地主的大宅里不自在,可以把他引到村子里殷实富裕、心地善良、生活能起示范作用而本人又能够对这位兄弟提供忠告的农民家中食宿。这位农民也必须同样热情亲切地详细询问客人的各种情况,加以鼓励,增强信心,临别时以好言相劝,然后向主人禀报一切,以使主人能从自身角度再加以慰勉或救济,采取一种体面的方式,使每人离开村子时都能得到几分安慰。

(7)我吩咐……但我想起我已不可能安排这一项了。我的所有权在无法监督的情况下被窃取,不经我的同意和允许,登出了我的肖像。出于多种无须说明的原因,我不愿见到这种事。我不向任何人出让公开印行肖像的权利,也曾多次拒绝在此之前与我商谈此事的书商的要求。假如上天保佑我完成我终生都在苦心经营的这部著作,同时它的完成又能使同胞们异口同声地说我踏踏实实地做完了自己的事业,以致希望认识这个一直在默默无闻中工作、不愿沽名钓誉的人的面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允许自己这样做。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一个条件,即我的肖像在这种情况下能于顷刻之间大量销售因而可以为雕刻它的画家带来可观的收入。这位画家在罗马为雕刻拉斐尔不朽的名画《基督变容》已工作了数年。他为了自己的工作抛弃了一切,——他的工作是致命的,正在消蚀他的年华和健康,现已接近完成;而他的技艺之精湛,在版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但因为画价昂贵,识货的人不多,他的作品难以销售,收入不足以抵偿各项开支。我的肖像本可以对他略有小补。现在我的计划却遭到破坏,因为无论什么人的画像一经出版,都成了经营版画和石印画印刷的业主的财产。但是,假如在我身后出版的书信在我去世之后仍能够稍稍有益于社会(即使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设想),同胞们又希望见到我的肖像,那么我请求所有这方面的印刷业主慷慨地放弃他们的权利;我也请求那些对于大小名人过于热心因而藏有我的肖像的读者,在读到我这几行字以后,立刻把它毁掉,何况它制作粗糙,又不像我,另去买一张印有“约尔丹诺夫刻印”字样的画像。至少这样做才是公正的。而如果富有的人把购买我的画像的钱拿去购买一张《基督变容》,这也更是公正,因为后者即使在外国人眼中也被公认为刻印事业中的桂冠,俄罗斯的荣耀。

在我死后,这份遗嘱应从速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以免有人因为没有及时读到而成为我的无辜的罪人,并以此而深怀内疚。

心灵感悟

“遗嘱”,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后的独白。果戈理的一生值得人们思考,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就连他的“遗嘱”也饱含了他坚持理念和愤世嫉俗的性格特征。可见,伟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影响更是无尽的。

一片红叶/【中国】石评梅

必读理由 本文仿佛由一串串泪珠组成,既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又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真挚缅怀。

作者简介

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曾在《雨丝》《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剧本等,其作品有鲁隐等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这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深夜。

一切都寂静了,只有雨点落在蕉叶上,淅淅沥沥令人听着心碎。这大概是宇宙的心音吧,它在这人静夜深时候哀哀地泣诉!

窗外缓一阵紧一阵的雨声,听着像战场上金鼓般雄壮,错错落落似鼓桴敲着的迅速,又如风儿吹乱了柳丝般的细雨,只洒湿了几朵含苞未放的黄菊。这时我握着破笔,对着灯光默想,往事的影儿轻轻在我心幕上颤动,我忽然放下破笔,开开抽屉拿出一本红色书皮的日记来,一页一页翻出一片红叶。这是一片鲜艳如玫瑰的红叶,它挟在我这日记本里已经两个月了。往日我为了一种躲避从来不敢看它,因为它是一个灵魂孕育的产儿,同时它又是悲惨命运的纽结。谁能想到薄薄的一片红叶,里面纤织着不可解决的生谜和死谜呢!我已经是泣伏在红叶下的俘虏,但我绝不怨及它,可怜在万千飘落的枫叶里,它衔带了这样不幸的命运。我告诉你们它是怎样来的:

一九二三年十月廿六的夜里,我翻读着一本《莫愁湖志》,有些倦意,遂躺在沙发上假睡;这时白菊正在案头开着,窗纱透进的清风把花香一阵阵吹在我脸上,我微嗅着这花香不知是沉睡,还是微醉!懒松松的似乎有许多回忆的燕儿,飞掠过心海激动着神思的颤动。我正沉恋着逝去的童年之梦,这梦曾产生了金坚玉洁的友情、不可掠夺的铁志;我想到那轻渺渺像云天飞鸿般的前途时,不自禁地微笑了!睁开眼见菊花都低了头,我忽然担心它们的命运,似乎它们已一步一步走近了坟墓,死神已悄悄张着黑翼在那里接引,我的心充满了莫名的悲绪!

大概已是夜里十点钟,小丫头进来递给我一封信,拆开时是一张白纸,拿到手里从里面飘落下一片红叶。“呵!一片红叶!”我不自禁地喊出来。怔愣了半天,用抖颤的手捡起来一看,上边写着两行字:

满山秋色关不住

一片红叶寄相思

平静的心湖,悄悄被夜风吹皱了,一波一浪汹涌着像狂风统治了的大海。我伏在案上静静地想,马上许多的忧愁集在我的眉峰。我真未料到一个平常的相识,竟对我有这样一番不能抑制的热情。只是我对不住他,我不能受他的红叶。为了我的素志我不能承受它,承受了我怎样安慰他;为了我没有一颗心给他,承受了如何忍心欺骗他。我即使不为自己设想,但是我怎能不为他设想。因之我陷入如焚的烦闷里。

在这黑暗阴森的夜幕下,窗下蝙蝠飞掠过的声音,更令我觉着战栗!我揭起窗纱见月华满地,斑驳的树影死卧在地下不动,特别现出宇宙的清冷和幽静。我遂添了一件夹衣,推开门走到院里,迎面一股清风已将我心胸中一切的烦念吹净。无目的走了几圈后,遂坐在茅亭里看月亮,那凄清皎洁的银辉,令我对世界感到了空寂。坐了一会儿,我回到房里蘸饱了笔,在红叶的反面写了几个字是:

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仍用原来包着的那张白纸包好,写了个信封寄还他。这一朵初开的花蕾,马上让我用手给揉碎了。为了这事他曾感到极度的伤心,但是他并未因我的拒绝而中止。他死之后,我去兰辛那里整理他箱子内的信件,那封信忽然又发现在我眼前!拆开红叶依然,他和我的墨泽都依然在上边,只是中间裂了一道缝,红叶已枯干了。我看见它心中如刀割,虽然我在他生前拒绝了不承受的,在他死后我觉着这一片红叶,就是他生命的象征。上帝允许我的祈求罢!我生前拒绝了他的我在他死后依然承受他,红叶纵然能去了又来,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回来了,只剩了这一片志恨千古的红叶,依然无恙地伴着我,当我抖颤地用手捡起它寄给我时的心情,愿永远留在这鲜红的叶里。

天辛采自西山碧云寺十月二十四日

心灵感悟

生命是最值得怀恋和珍惜。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温暖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更应该珍爱自己,享受生命的过程。

活着的死亡/【英国】劳伦斯 何焕群 译

必读理由 生命现实中存在着很多伪命题,以至于我们无法看清生命的本质。劳伦斯以对立的视角来看待生存,认清了活着的本质。

对很多生活了许多年的人来说,已没有鲜花盛开这类事了。许多人像寄生植物一样,生活在旧时死亡的身体中。许多人是寄生虫,生活在旧时衰落的国家里。更多的其他人只是些杂质、混杂物。这些日子里,许多人、大多数人靠死的冲动来到这个世界,结果发现死的冲动并不足以带领他进入绝对。他们达到了物理生命的成熟期,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他们没有力量进一步走向黑暗。他们先天不足,出生后也只是随波逐流,根本不可能有第二次死亡。在他们到达之前,他们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他们的生命正在缓缓地流逝,内部正在缓慢地腐烂。他们依赖的洪水是分解的洪水、腐败的洪水。他们就存在于这种洪水之中。他们像那些大大的不会开花的卷心菜。他们获得了叶子的葱郁和脂肪,然后开始在内部腐烂。由于缺乏有效创造的冲动,他们陷入了严重的肥胖。就像我们的羊和猪等家畜一样。它们为生命而欢快地跳跃,仿佛它们将要达到纯粹的境地。但是,潮水没把它们往那儿带。它们变肥了,它们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为活着的有机体提供食物。它们只在最初的时刻生存过那么一会儿,然后便于工作逐渐陷入虚无。让我们来吞没它们!

许多活着的人,特别是生活在所谓衰败时期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有嘴有胃,有他们自己的可憎的意志。是的,他们同样有多产多育的子宫,并由此带来日益增加的机能不全。但是,他们没有内在的创造萌芽,也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死亡。他们从没有活过。他们就像田野里的羊群,用鼻子在地上嗅着,期待着能增加一些食物。

这些人不会理解,既理解不了生也理解不了死。但他们会机械地哀声哭诉生命和正义,因为这是他们挽回形象的唯一方式。在他们眼里,虚无是狡猾的暴政。他们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活着的死亡,因为死亡包围了他们。如果一个人理解了活着的死亡,那么,他就是一个处在创造核心中的人。

创造核心能够包含死亡,但活着的死亡却是被包围的。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尸体吧!让活着的死人去照顾死去的人吧!创造又与他们何干?

活死人的正义是一种可恶的虚无,他们犹如草地上的羊群,吃了又吃,只是为了增大这种活着的虚无。这些人是如此之多,他们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他们虚无的否定力量榨尽了我们的生命之血,就好像他们是一群吸血鬼似的。多亏有了老虎和屠夫,这使我们得以摆脱这些贪婪而具有否定力量的羊群的可怕暴政。

心灵感悟

当我们无法改变面前的事实,我们只能改变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份心情?生命赋予了我们如此无奈的世界,它的意义、它的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不停地面对,走上那份属于自己无奈的人生之路!那我又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也只有这样无奈地活着,面对着生活笑着活下去。

论年龄/【德国】赫尔曼•黑塞 姚保 译

必读理由 本文着眼于刻画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语言从容舒缓,极具音乐性,所传递的思想充满了智慧,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在轮下》《玻璃球游戏》《荒原狼》等。

古稀之年在我们的一生中是一层台阶,跟其他所有的人生台阶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外表、自己的环境与温度,有自己的欢乐与愁苦。我们满头白发的老年人跟我们所有的年纪较轻的兄弟姐妹一样,有我们的任务,这任务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甚至连病入膏肓的人和行将就木的人,这些尘世的呼唤都已难于送达到他们卧榻的人也都有他们的任务,有着重要的和必要的事要由他们来完成。年老和年轻同样是一项美好而又神圣的任务,学着去死和死都是有价值的天职,这和其他天职一样——前提是对人生的意义和圣洁要怀着尊崇的心情去履行这一天职。一位老年人,如果他只是憎恨和害怕自己年纪老,憎恨和害怕满头白发以及死之将至,那他就不是登上这一人生台阶上令人尊敬的代表,这正如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憎恨他的职业和他每日的工作,并试图逃避它们是同样不受人尊敬的。

简而言之,作为老年人,为了实现老年人的意义,并胜任他的职责,那他就得承认自己是老了,承认年老带给他的一切且必须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若是没有这个肯定的回答,若不能为大自然向我们要求的一切作出牺牲的话,那我们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就都失去了。我们也就欺骗了生命。

每个人都知道,古稀高龄会带来疾病和苦楚,并且知道死神就站在他生命的终点。你会年复一年地作出牺牲,有所放弃。你必须学会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与力量。不久前还是短短的一次散步的路程,现在变得漫长了,觉得吃力了,有朝一日我们再也没有能力走下去了。我们一辈子都爱吃的饭菜,我们也不得不割舍。肉体的欢娱与肉体上的享受愈来愈少,并且还得付出更高的代价。尔后,一切健康上的损伤和疾病,感觉变得迟钝了,各器官的功能也减退了,诸多的痛楚,尤其是经常发生在那漫长的令人恐惧的黑夜里——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一味沉溺于这一衰退的过程,看不到古稀高龄也有它的好处、它的优越性、它的令人快慰和欢乐之处,那就太可怜、太可悲了。当两位老年人彼此相遇,不该单是谈那该死的痛风,谈上楼时腿脚的僵硬和呼吸的困难,他们不该光是交流各自的痛苦与令人心烦的事,也应该谈谈他们各自令人愉快和令人欣慰的经历。而这样的事有很多。

每当我想起老年人生活中这些积极的和美好的一面,想到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人也知道力量、耐心和欢乐的源泉之所在——这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这时我就不必去谈论宗教和教会的慰藉作用。这是神职人员的事。但是,我大概可以满怀谢忱地举出几项年龄送给我们的礼物。在这些礼物中我认为最珍贵的是:在漫长的一生后保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各种画面的宝库,随着行动能力的消失,我们将以完全不同于往昔的方式去追忆这些画面。那些六七十年来不复存在于地球上的人的形象和面容,它们还在我们身上继续存活下去,它们是属于我们的,它们陪伴着我们,它们用充满生气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在此期间消失了的或是完全变了样的屋宇、花园、城市,在我们看来却跟昔日一样未曾变样,我们发现几十年以前旅行时见过的远处的山峦和海滨,依然色彩鲜艳地留存在我们的画册里。观看、审视、凝视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和练习,观察人的心绪和态度不知不觉地浸透在我们的全部行为中。我们曾为愿望、梦想、欲望、激情所驱使,正如人类的大多数人一样,通过我们生命岁月的冲击,我们曾不耐烦地、紧张地、充满期待地为成功和失望强烈地激动过,而今天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自己生平的画册时,禁不住惊叹:我们能躲开追逐和奔波而获得静心养性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这里,在白发老人的花园里,正在盛开着一些我们昔日几乎没想到去护养的花儿。这里盛开着忍耐的花,一种高贵的花,我们变得更加泰然,更加宽厚。我们对于去参与某些事件和采取一些什么行动的要求越小,我们静观和聆听大自然的生命和人类生命的能力就变得越强,我们对它们不加指责,并总是怀着对它们的多姿多态的新奇之感任其在我们身旁掠过,有时是同情的不动声色的怜悯,有时是带着笑声、带着欢悦、带着幽默。

最近我站在我的花园里,点上一堆火,不断给它添加些树叶和枯枝。这时来了一位老妇人,大约八十岁了,她从白刺荆的矮树丛旁走过,停下脚步,向我望来。我向她打招呼,于是她笑了,并说:“您的这把火点得对。像我们这般年纪的人应该慢慢地和地狱交上朋友。”就这样我们交谈起来,我们的谈话带着对种种烦恼与困乏抱怨的调子,但总是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谈话结束时我们都承认,只要我们村子里还有最老的人,还有百岁老人,我们还不是老得叫人害怕,这几乎不该算是真正的老人。

当很年轻的人以其力量和毫无所知的优势在我们背后嘲笑我们,认为我们艰难的步态、我们的几茎白发和我们青筋暴露的颈项是滑稽可笑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我们过去也具有他们同样的力量,也像他一样毫无所知,我们也曾这样取笑过别人,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处于劣势、被人战胜了,我们对于自己已经跨过的这一生命的台阶,变得稍微地聪明了一些,变得更有耐心而感到高兴。

心灵感悟

年老的就应该安然自得地享受生命,回忆往昔。年轻的就应该热爱生活,积极工作。这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更是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

生命与创造/【法国】罗曼•罗兰 傅雷 译

必读理由 罗曼•罗兰以“诚恳”的风格、豪爽质朴的文笔,告诫我们不能虚度时光,要让生命流动起来!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

生命若是一张弓,那梦想就是弓弦。但箭手在哪里呢?

我见过一些俊美的弓,用坚韧的木料制成,表面光滑没有一丝节痕,谐和秀逸如神之眉,但却没什么用途。

我见过一些行将震颤的弦线,仿佛从动荡的内脏中抽出的肠线,在静寂中颤栗着。它们绷紧着,即将奏鸣了……它们将射出银矢——那音符——在空气的湖面上拂起涟漪,可是它们在等待什么?终于松弛了。于是,永远没有人听到那串美妙的音符。

震颤沉寂,箭枝纷散;箭手何时来捻弓呢?

他很早就来把弓搭在我的梦想上。我几乎记不起我何时曾躲过他,只有神知道我怎样地梦想!我的一生是一个梦,我梦着我的爱、我的行动和我的思想。当我晚上无眠时,当我白天幻想时,我心灵中的谢海莱莎特就解开了纺纱竿。她在急于讲故事时,她梦想的线索被搅乱了,我的弓跌到了纺纱竿一面,那箭手——我的主人——睡着了。但即使在睡眠中,他也不放松我,我挨近他躺着。

我像那把弓,感到他的手放在我光滑的木杆上。那只丰美的手、那些修长而柔软的手指,它们用纤嫩的肌肤抚弄着在黑夜中奏鸣的一根弦线。我使自己的颤动溶入他身体的颤动中,我颤栗着,等候苏醒的瞬间,那时,我就会被神圣的箭手搂入他的怀抱里。

所有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都在他掌中;灵智与身体,人,兽,元素——水与火——气流与树脂——一切有生之物……生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要生活,就必须行动。您在哪里,箭手,我在向您呼唤,生命之弓就横在您的脚下。俯下身来,拣起我吧!把箭搭在我的弓弦上,射吧!

我的箭嗖地飞去了,犹如飘忽的羽翼。那箭手把手挪回来,搁在肩头,一面注视着向远方消失的飞矢,一面注视着已经射过的弓弦渐渐地由震颤而归于凝止。

谁能解释神秘的宣泄呢?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创造的刺激。

生活在这刺激的状态中,是万物共同的期待。我常观察我们那些小同胞,那些兽类与植物奇异的睡眠——那些禁锢在茎衣中的树木、做梦的反刍动物、梦游的马、终生懵懵懂懂的生物。而我在它们身上却感到一种不自觉的智慧,其中不无一些郁悒的微光,显出思想快形成了:“究竟什么时候才行动呢?”

微光隐没。它们又入睡了,疲倦而听天由命……“还没到时候哪!”我们必须等待。

我们一直等待着,我们这些人类。时候毕竟到了。

可是对于某些人,创造的使者只站在门口;对于另一些人,他却进去了,他用脚碰碰他们:“醒来!前进!”

我们一跃而起:咱们走!

我之所以生存,因为我创造。生命的第一个运动是创造。一个新生的男孩刚从母亲子宫里冒出来时,就立刻洒下几滴精液。一切都是种子,身体和心灵均如此。每一种健全的思想是一粒植物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造物主不是一个劳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有组织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是造物主那伟大的创造日。造物主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因为“空虚”时刻张着两颚等着他……颚骨,吞下吧,别做声!巨大的播种者散布着种子,仿佛流泻的阳光;而每一粒洒下来的渺小种子就像另一个太阳。倾泻吧!未来的收获,无论肉体或精神,精神或肉体,反正都是同样的生命之源泉。

“我的不朽的女儿,刘克屈拉和曼蒂尼亚……”我产生我的思想和行动,作为我身体的果实……永远把血肉赋予文字……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获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脚踩出的一样。

因此,我一直创造着……

心灵感悟

真正的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溢过河堤,钻进每一条缝。生命没有围墙、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完全随着生命的节奏在动,无时无刻不在推进、探索、爆发,只有这样,生命才有生机、才会快乐,因为生命跟上了属于它的节拍——创造。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俄国】托尔斯泰 草婴 译

必读理由 不再流动的绝望的水便是死水,不再前进的人生便是失败的人生。只有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积极投入到人生中,这才是生命真正诞生的意义。托尔斯泰用理性的态度讲述理性的觉悟,让人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我们在分解的种子里只看到,从前曾经在苞皮里存在的生命,现在已经存在于它的幼芽里了。

在时间上观察人的生命的显现时,我们会看到,真正的生命始终存在于人的内部,就像它存在于种子中一样,一旦时机成熟,这生命就显露出来。真正生命的显露在于,动物人把人诱向人身的幸福,而理性意识却向人指出人身幸福的不可能性,并指出另一种幸福。人朝着在远方向他指出的那种幸福张望,却看不到它,起初不相信那种幸福,于是又退回去追求人身的幸福。然而如此含糊地指出自己的幸福的理性意识,却如此有说服力地、毫无疑义地指出人身幸福的不可能,以致人重又放弃人身的幸福,重又注视着向他指出的那个新的幸福。理性的幸福看不到,而人身的幸福已无疑被毁灭,以致人身的生存无法继续下去。于是,在人内部开始形成一种动物人对待理性意识的新的态度。人开始为着人的真正生命而诞生。

发生了某种类似物质世界中一切生命诞生时的情况,胎儿生下来,不是因为他想出生,不是因为他生下来更好些,也不是因为他知道生下来能过好日子,而是因为他成熟了,他不能继续原来的生存状态,他必须投入新的生活。这与其说是因为新生活在呼唤他,还不如说是因为像原来那样生存的可能性已经被消泯了。

理性意识在人身中悄悄地增长,一直增长到人身生命不可能继续下去的时候。

发生了与萌芽现象完全一样的情况。种子消失了,原先的生命形式消失了,新的幼芽出现了。分解中的种子的原先形式像是在进行抗争,幼芽不断长大,从分解中的种子里得到营养。对我们来说,理性意识的诞生与我们看得见的肉体诞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肉体的诞生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到:胚胎由什么东西、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产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种子就是果实,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从种子里会长出植物来,还会开花,然后结果,结出像种子一样的果实(整个生命演化过程在我们眼前完成)。而理性意识的生长,我们不能从时间上看到,也不能看到它的演化过程。我们看不见理性意识的生长及其演化过程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完成这一过程,我们的生命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我们看不见的诞生在我们自身的诞生,因此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到它。

我们看不到这一新人的诞生,看不到理性意识对待动物人的新态度的诞生,正如种子看不到自己的幼苗生长一样。当理性意识脱离它的隐秘状态而向我们显现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经历矛盾,而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就像它不存在于分解中的种子里一样。我们在分解的种子里只看到,从前曾经在苞皮里存在的生命,现在已经存在于它的幼芽里了。同样,在具有醒悟了的理性意识的人身上也没有任何矛盾,有的仅仅是新人的诞生,理性意识对待动物人的新态度的诞生。

如果一个人活着而不知道有别的人存在、不知道享乐并不能使他满足,他与死无异,他不知道自己活着,而且在他自身没有矛盾。

如果人看到,别的人跟他一个样,苦难威胁着他,他的存在是慢性死亡;如果他的理性意识开始分解他这个人身的存在,他就不能在这个分解中的人身里保持自己的生命,而不可避免地要认为自己的生命正在向他揭开新的生命。矛盾也还是不存在,就像在已经发芽因而分解着的种子里没有矛盾一样。

心灵感悟

真正的生命,不但是肉体的诞生,还包括一种理性的觉悟。我们每个人从一个混沌的世界来到人世间,就好比一粒种子穿越厚重的泥土,才会迎来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只有克服生命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才能朝着更高的方向提升自己。在原始走向蜕变的过程里,每个人都遭受着炼狱般的考验。矛盾无处不在,各种分离的力量无不成为我们不断提升的阻碍。但在挑战与克服这些阻碍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超越了自己,这就是真正生命的诞生。

伟大的渴望/【德国】尼采 刘烨 译

必读理由 文章感情充沛,气势恢弘,运用多组比喻,形象生动,层次清晰,极富感召力!

作者简介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

哦,我的灵魂哟,我已教你说“今天”“有一次”“先前”,也教你在一切“这”和“那”以及“此”和“彼”之上跳舞着你自己的节奏。

哦,我的灵魂哟,我在一切僻静的角落救你出来,我刷去了你身上的尘土,和蜘蛛、和黄昏的暗影。

哦,我的灵魂哟,我洗却了你的琐屑的耻辱和鄙陋的道德,我劝你赤裸昂立于太阳之前。

我以名为“心”的暴风雨猛吹在你的汹涌的海上;我吹散了大海上的一切云雾;我甚至于绞杀了名为罪恶的绞杀者。

哦,我的灵魂哟,我给你这权利如同暴风雨一样地说着“否”,如同澄清的苍天一样地说着“是”:现在你如同光一样地宁静、站立,并迎着否定的暴风雨走去。

哦,我的灵魂哟,你恢复了你在创造与非创造以上之自由,并且谁如同你一样知道了未来的贪欲?

哦,我的灵魂哟,我教你侮蔑,那不是如同蛀一样的侮蔑,乃是伟大的、大爱的侮蔑,那种侮蔑是他最爱之处的最侮蔑。

哦,我的灵魂哟,我被你如是说屈服,所以即使顽石也被你说服;如同太阳一样,太阳说服大海趋向太阳的高迈。

哦,我的灵魂哟,我夺去了你的屈服,和叩头,和投降;我自己给你以这名称“需要之枢纽”和“命运”。

哦,我的灵魂哟,我已给了你以新名称和光辉灿烂的玩具,我叫你为“命运”、为“循环之循环”、为“时间之中心”、为“蔚蓝的钟”!

哦,我的灵魂哟,我给你一切智慧的饮料、一切新酒、一切记不清年代的智慧之烈酒。

哦,我的灵魂哟,我倾泻一切的太阳、一切的夜、一切的沉默和一切的渴望在你身上:——于是我见你繁茂如同葡萄藤。

哦,我的灵魂哟,现在你生长起来,丰富而沉重,如同长满了甜熟的葡萄的葡萄藤!——为幸福所充满,你在过盛的丰裕中期待,但仍愧报于你的期待。

哦,我的灵魂哟,再没有比你更仁爱、更丰满和更博大的灵魂!过去和未来之交汇,还有比你更切近的地方吗?

哦,我的灵魂哟,我已给你一切,现在我的两手已空无一物!现在你微笑而忧郁地对我说:“我们中谁当受感谢呢?”

给予者不是因为接受者已接受而当感谢的吗?赠与不就是一种需要吗?接受不就是慈悲吗?

哦,我的灵魂哟,我懂得了你的忧郁之微笑:现在你的过盛的丰裕张开了渴望的两手了!

你的富裕眺望着暴怒的大海,寻觅而且期待:过盛的丰裕之渴望从你的眼光之微笑的天空中眺望!

真的,哦,我的灵魂哟,谁能看见你的微笑而不流泪?在你的过盛的慈爱的微笑中,天使们也会流泪。

你的慈爱,你的过盛的慈爱不会悲哀,也不啜泣。哦,我的灵魂哟,但你的微笑渴望着眼泪,你的微颤的嘴唇渴望着呜咽。

“一切的啜泣不都是怀怨吗?一切的怀怨不都是控诉吗?”你如是对自己说。哦,我的灵魂哟,因此你宁肯微笑而不倾泻了你的悲哀——不在迸涌的眼泪中倾泻了所有关于你的丰满之悲哀,所有关于葡萄的收获者和收获刀之渴望!

哦,我的灵魂哟,你不啜泣,也不在眼泪之中倾泻了你的紫色的悲哀,甚至于你不能不唱歌!看哪!我自己笑了,我对你说着这预言:

你不能不高声地歌唱,直到一切大海都平静而倾听着你的渴望,——直到,在平静而渴望的海上,小舟飘动了,这金色的奇迹,在金光的周围一切善恶和奇异的东西跳舞着——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以及一切有着轻捷的奇异的足可以在蓝绒色海上跳舞的。

直到他们都向着金色的奇迹,这自由意志之小舟及其支配者!但这个支配者就是收获葡萄者,他持着金刚石的收获刀期待着。

哦,我的灵魂哟,这无名者就是你的伟大的救济者,只有未来之歌才能最先发现了他的名字!真的,你的呼唤已经有着未来之歌的芳香了。

你已经在炽热而梦想,你已经焦渴地饮着一切幽深的回响的安慰之泉水,你的忧郁已经憩息在未来之歌人的祝福里!

哦,我的灵魂哟,现在我给你一切,甚至于我的最后的。我给你,我的两手已空无一物——看啊,我吩咐你歌唱,那就是我所有的最后的赠礼。

我吩咐你唱歌——现在说吧,我们两人谁当感谢?但最好还是:为我唱歌!哦,我的灵魂哟,为我唱歌,让我感谢你吧!

心灵感悟

尼采发自肺腑的渴望,一直通向他的内心。他的渴望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强大的感召力。生命是美好的,如果我们能多一点赞美,同样会感受到生命的回味。 DoJX9sKH/o/9UjHWdQzcPB3O7lvjBagJ8t0ntf3NgD8QE7EaMG7Oftfq5oZoP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