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男人的心理资本(1)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为你的心理健康把把脉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而言,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会趋于异常。

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间歇性地发生心理异常现象呢?其“病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本身固有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时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来发泄。

其二,工作和生活压力所迫,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激起了情绪的“抗议”。

其三,天象的影响,如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而比较明显的则是“月亮•潮汐”。一般而言,月亮的盈亏不仅会让海洋出现潮汐,也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以及突出的事件也会为心理异常——不健康的心理——埋下“伏笔”。所以,无须视不健康的心理为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不健康心理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现代心理健康的新10项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原因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表现于心理缺陷。所谓的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等能力,心理特点明显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无力性格: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说躯体不适,有疑病倾向。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这种人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可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种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如果不注意纠正可能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黏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会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能发展成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而不深刻,热情有余,稳重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成癔症。

去除虚荣心,虚荣的男人最浅薄

一位职场人士,有一定工作能力,但他虚荣心极强,一般大学的本科学历让他觉得没面子,于是在校园附近花200元买了个“北京大学”的假文凭,并凭此混进了一家大公司,四处吹嘘他是北大学子。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打眼,很快公司的同学聚会就让该君像白蛇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了。从此,此君狼狈不堪,被迫在北大学子鄙夷的眼光中离开了该公司。看来还是应了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其实一般本科又何必自卑呢?文凭又不等于水平,可能他还不知道,这家大公司的老板仅仅读完小学而已呢!

什么是“虚荣心”?《辞海》解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此最早见于柳宗元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1.为什么人会有虚荣心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人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份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等。

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目。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

虚荣就是“打肿脸充胖子”。50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观念的驱动,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虚荣的心理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作为一种补偿,往往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2.正确认识虚荣心

荀子说过:“人生而有欲。”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无欲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本原。所以说,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是一种群体。有群体便有差异与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于是便产生虚荣心了。所以说,虚荣心总是与攀比、嫉妒、追求等相伴而生的。

但虚荣心是一种递增的发展事物,好像一只被吹起来的气球一样,总是希望越吹越大。生命的虚荣心特别是人的虚荣心可以说是无限的,俗话说作了皇帝还想成仙。满足了一个愿望,随之又产生了两三个愿望。满足了这个琐细的愿望,很快又新生了那些庞大的愿望。由此可见,虚荣心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求的力量。求而得之,则满足快乐;求而不得,便苦恼愁闷,便寻求新的获得途径,自然要进入创新的境界。

再者,虚荣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跟时尚有关。时尚推动虚荣心的旺盛和强大,旺盛的虚荣心反过来又推动时尚的繁荣和更大面积上的流行。比如大街小巷美女如云,便是女人的虚荣心造就的锦绣景观。女人比男人对青春的敏感度要强烈得多,所以追求年轻和漂亮便成为女人们互相攀比的虚荣心了。年龄不是随便能伸能缩的东西,所以年轻是肯定求之不得的。于是女人便把心思都集中在追求美丽上,大概是美丽了也就年轻了,于是扮靓便成了女人最直观的表现。女人们纷纷去美容院、健身房、游泳池,为的都是关心自己、呵护自己和美丽自己。由于虚荣心使女人对自己的美丽更赋予细致和耐心,当然也无形中使城市的街道日益缤纷灿烂。你说这虚荣心有什么不好?她们不仅用自己的身体成为满街流动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还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服装业、化妆业、美容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再比如家庭装潢的时尚化,也是虚荣心带来的结果。

18世纪的著名诗人威廉•科贝特在他的《乡间行》中,曾经挖苦地描述新一代资产阶级追求时髦的心态:“摆上几把招眼的坐椅和一个沙发,挂起六七幅镶有金框的版画,装满小说的旋转书柜……许许多多的酒瓶酒杯和‘一套正餐餐具’、‘一套早餐餐具’以及‘甜食刀具’……最糟的是客厅!还有地毯和拉铃!”这种消费攀比的热烈景象和氛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又没有杀人越货,带来恶劣效应,相反,却不仅美化了居室,还推动了装潢业家具业等行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虚荣心也没什么不好。它在生产和消费方面,全面支撑着人满足温饱之后的消费竞赛,并由此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曾经就有学者指出,在18世纪的英国,不但率先开始了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工业革命,而且也持续地进行着一场同样意义深远的消费革命。因为日益流行的观念,会把人变成一种欲望无止境的消费动物。这种嫉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和膨胀的野心会产生一种驱动力量,不断驱动经济,不断实现新的繁荣,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

虚荣心的满足,究其实质应该是有利于生命,有利于生存,有利于进步。但是,对于虚荣心的满足,要适可而止,如果食而厌精,饱而不止,也会导致灾害。虚荣心不能没有限度,因为人是在社会里生活的,自身之外还有大量的他人。为了社会的安定繁荣,甚至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幸福,你必须兼顾他人与社会,不然就成为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国”了。

“格列佛国”中的公民是一种叫耶胡的人形动物。他们都肮脏、自私、互为仇敌。为什么呢?因为每一只耶胡都有强烈的虚荣心,都想拥有大量贵重的东西,都认为钱总是越多越好。因为只要有了金钱或贵重的东西,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比如最漂亮的衣服,最华丽的房屋,大片的土地,最昂贵的酒类和肉食,还可以挑选最年轻最美丽的母耶胡。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格列佛国”的民众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仅仅为了拿到少许工资而不得不每天劳动,让少数人过阔绰的生活。仅仅为了一位有钱的母耶胡预备一顿早餐,那些贫穷的耶胡们至少要绕地球转三圈才能办到。为了满足公耶胡的奢侈无度和母耶胡的虚荣心,他们要把大部分的必需品运往外国,再从这些国家换回疾病、荒淫和罪恶的原料供大家享用。因此广大的耶胡们必然会无以为生,只好靠讨饭、抢劫、偷窃、欺骗、拉皮条、作伪证、谄谀、教唆、伪造、赌博、说谎、奉承、威吓、包办选举、滥写文章、星像占卜、下毒、卖淫、假充虔诚、诽谤以及种种类似的事情来糊口度日。这便是虚荣心祸国殃民的危害性。

看来,对虚荣心这种东西,要正确把握、合理引导和适当应用,千万不能任其发展,殃及他人,祸及社会。对于我们每一位公民来说,就是要使自己的虚荣心适可而止,做到顺着大路跑而决不乱来。

3.不要被虚荣奴役

我很喜欢英国哲学家培根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两句格言:“虚荣的人被智者所轻视,愚者所倾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虚荣心使人多嘴多舌;自尊心使人沉默。”

有心理学家下了不少工夫研究人类的虚荣心,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虚荣心是20世末过渡到下一个世纪间,最顽强也最类似艾滋病的痼疾。因为要迈向成功,必须远离虚荣;不想成功,就会爱慕虚荣;要事事踏实,便会远离虚荣;想获得不实在的荣誉,就会满足虚荣。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云:“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便是最好的对比。

从近处看,虚荣仿佛是一种聪明;从长远看,虚荣实际是一种愚蠢。虚荣者常有小狡黠,却缺乏大智慧。虚荣的人不一定少机敏,却一定缺远见。虚荣的女人是金钱的俘虏,虚荣的男人是权力的俘虏。太强的虚荣心,使男人变得虚伪,使女人变得堕落。

古语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虚荣,也是一种“窃”。虚荣者,容易轻浮;轻浮者,容易受骗;受骗者,容易受伤;受伤者,容易沉沦。许多沉沦,始于虚荣。虚荣,很像是一个绮丽的梦。当你在梦中的时候,仿佛拥有了许多,当梦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什么也没有。既然如此,与其去拥抱一个空空的梦,还不如去把握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日本人福富太郎在《智慧赚钱法》一书中提到获得财运的第四十八种方法“勿一味追求时尚”:

前人认为吸引女性的要素有下列五项,1.胆量,2.金钱,3.面貌,4.才干,5.幽默感,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却本末倒置,觉得能言善道、仪表堂堂最为重要,因此鼻子较塌的人便赶快去整形动手术,如此爱慕虚荣的人,怎么可能节俭致富呢?这类人在公司虽抱怨薪水太低太少,但却不知如何争取合理的薪水,瞻前顾后,亦没魄力脱离公司,独立经营事业,他们能否受到女性欢迎,也是颇令人怀疑的。

若除了外表,其他一无可取的人,大概也不会有财运了。

观察目前社会上,那些口口声声谈装扮、标榜个性风格的年轻人却多半也穿着路边摊上的衣服,每个人都像穿制服似的,并无什么特色可言,就好像打着宣传广告说:“我崇尚流行”,而实际上却没有自我一般,如此的流行,便意味着盲目,更是种浪费。

毫无疑问的,创造流行,使之蔚为风尚,可引入财源,但是追随流行者,花钱必形同流水,因流行如巨轮不断向前转,追随者必须不断跟进才行,我之所以推断追求流行者不能存钱,道理即在此。

披头士发型曾经风靡一时,我认为披头士可能是因没钱上理发馆而蓄长发,本意不在模仿,他们所企盼的是摇滚乐能成为旷世之音,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其披肩的长发竟也成为注目的焦点,甚至为英国赚进大量的外汇。他们之所以成为乐坛巨匠,是因为对音乐的狂热和不同流俗的胆量,他们的流行是走在时代前端的,不同于一味地模仿,所以能致富。

虚荣心重的人,所欲求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荣誉,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羞辱。

虚荣心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促使一个人失去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害怕羞辱,所以始终活在恐惧中,经常没有安全感,不满足;而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不如说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所以不惜玩弄欺骗、诡诈的手段,使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问题是——虚荣心是一股强烈的欲望,欲望是不会满足的。

虚荣心所引起的后遗症,几乎都是围绕在其周遭的恶行及不当的手段,所以严格说来,每个人的虚荣心应该都是和他的愚蠢等高。

真正的成功,是不会因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的;若为所成就的人和事物感到骄傲,也应该是心存感恩、健康的骄傲,而非不当得而得的“虚荣”!虚荣心一旦形成(成熟)后,它所结合的诸多不良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会让你只看得到眼前,离成功却愈来愈远。

4.别为虚荣而“忙”

人很容易掉到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里面去,通常这个陷阱都是由虚荣建造而成的。只要随便给我们一点虚荣,我们就可以像只无头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明明自己的举动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也许只是想显示给别人:我是个重要人物。

每回见到老张,朋友们都要听他叹苦经。老张是某地区某企业主管领导,他总是在说他的事情太多,他太忙,他的时间太紧张。比如今天,指着台历上的记事,他道:“九点,下面办的一家工厂开张,要去讲几句话,不去又该说不重视了。十点,有个表彰会,要领导去,我跟他们说了,去坐坐,话就不讲了。十一点,下面谈的一个项目签字。倒不是什么大项目,总得有个领导在场呀。中午吃饭还要致祝酒词,词儿倒都有人起草,不然我真没法活了。你看,下午从三点开始,新闻发布、颁奖、授旗、挂牌儿,晚上还要看时装表演,这也是政治嘛。瞧,满满的,天天如此,我算判了无期徒刑了。”

他确实忙,忙着开几个不痛不痒的会,讲几句不痛不痒的话,转几个不痛不痒的地方,念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可悲的是,忙着这些劳什子的他,还以为正在建立不朽的功勋呢。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碌碌无为”,这个词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我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是在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当我把疲惫的身躯扔在床上时,脑中忽然闪现出这个词语,不禁浑身激灵一震:碌碌,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是“无为”,太可怕了。

很多时候我们恐怕都没有把什么叫做“忙”的真正的定义搞清楚。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么无知的谎言往往就会欺骗你的心灵。忙是不能欺骗和亵渎的。

记得李宗盛曾在一首歌中这样唱:“忙、忙、忙,忙得没有了方向,忙得没有了主张……”其实,瞎忙的人就像放大一条轨道中身不由己的一个物件,一个被抽打着而转动的陀螺,它陷入这种状态而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

5.荣誉与爱荣誉

荣誉是人格光辉的表现,也是整个人生不可分解的一部分。人生的目的不仅是为生活,而且还要荣誉地生存。没有荣誉心的人,就谈不上人格;漆黑黯淡地过一世,这种生存有何意义?

说到荣誉,往往就要联想到“名誉”。但是荣誉和名誉不同,荣誉并不就是名誉。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在的。更明白一点说,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所以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西方虽有名誉为第二生命的话,但荣誉却简直是第一生命,或是第一生命的一部分。

不过,名誉和荣誉也有关联。人是社会的动物,多少都需要外界的刺激,外界的鼓励,外界的承认,人因此而能自发地向上,自觉求进步;所以人大都是要名誉的。“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喜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

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评,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藉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譬如女子常喜穿华美鲜艳的衣服,以吸引人的注意;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这小世界里的“小英雄”。这都是虚荣在作祟。

错觉是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它培养长大。所以错觉一旦幻灭,虚荣也就随之消散。荣誉则不然。它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所以可以自持,可以永久。西洋人说虚荣是女性的——但它不是优美的女性,是堕落的女性。男子何曾不好虚荣,不过女人较甚一点。普通女子都欢喜别人恭维她,捧她。如果男子要向女子求婚,最好多称赞她几声“安琪儿”或是“天仙化人”,那她便很容易落到情网里去了!这种虚荣,岂能和荣誉相提并论?

荣誉不但和“名誉”、“虚荣”不同,而且和“野心”不同。“野心”可说是一种男性的虚荣。男子大都好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这种野心有时也能推动人去做有益的事,但动机仍是自私,所以很容易发生不良的结果。有些人野心一旦发作,便往往不问自己的能力如何,为所欲为,以求侥幸的成功。“小人行险以侥幸”,其结果鲜有不将自己的荣誉甚至身体埋葬于野心的灰烬之中。如果说野心是荣誉,那它只是堕落的荣誉。

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就更说不上荣誉了。这些都可叫做“荣宠”,而决不是“荣誉”。不过也有一种荣宠,是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不可一概厚非。

荣誉既不是名誉,又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或荣宠,那么真正的荣誉是什么呢?我以为真正的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荣的完成!

爱荣誉乃是一种意志的倾向,行为的动态,是要以忠诚纯洁的行为,去得到依于德性合于美感的承认的。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我们不能想像没有强烈的对荣誉之爱,而伟大的事业可以表现。”社会的向上靠此,人类的改善靠此,历史的转变也靠此。

我们今日不但要提倡个人的荣誉心和对于荣誉的强烈的爱,而且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集体的荣誉观念,就是个人对团体的荣誉之爱。譬如一个家庭,凡是家庭的各分子,都要努力保持一家的“家风”或“家声”,不能做有辱门楣的事。又如一个商店,不肯卖坏东西,惟恐坏了他的牌子,也是出于爱护集体荣誉的观念。再如一个学校,无论是教职员或学生,人人都应该知道学校荣誉的重要,不能随便塌学校的台。实验室里未成熟或不正确的报告,不可轻易发表;因为这对于个人的责任的关系还小,对于整个学校的荣誉却太大了。以“长胜军”或“铁军”著称的军队,全部队的长官和兵士,都要爱惜他部队历史之光荣;凡是国家军队的一分子,都应该勇猛奋发,维护国家军队的光荣。扩而大之,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没落和毁灭,必须由构成它的分子,共同努力维持和增进它集体的荣誉!

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无荣誉的人生,是黑漆漆的,无声无息的。有荣誉的人生,是高贵向上的;无荣誉的人生,是卑污低下的。禽兽才只要生存,不要荣誉,也无荣誉的观念。人应该是理智感情和品格发展到最高程度的动物;人不只要生存,而且要荣誉。荣誉也可说是人类的专有品。

6.克服虚荣

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攀比行为,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以求得周围人的赞赏与羡慕。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例如有的人吹嘘自己是某要人的亲戚、朋友,有的人将自己的某些短处隐匿起来,偷梁换柱,欺世盗名。这些情况已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之,在真实面上制造一处眩目的“光环”,使你真假难辨,而虚荣者从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嫉妒行为。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这种欲望。然而,如果你表现出来的虚荣超过了范围,那也许就成为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

要克服虚荣心,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人生在世界上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在社会生活中要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班上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

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图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自夸、说谎、嫉妒等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有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效。

莫存猜疑心,猜疑是一条无形的绳索

傍晚,几个青年工人因开玩笑过头而发生争吵,并动起了手。赵大江和其他几个老工人跑过去,费了好大的劲才把混战着的年轻人拉开。拉完架后,赵大江发现手表丢了,到处找也未找到。大家觉得,大江是个好心人,做了好事,不能让他个人受损失。打架的几个年轻人也为大江师傅因为替他们拉架丢了表而深感内疚和不安。为此,大家决定凑点钱,买块表赔给大江。表买好后,因大江调休,青工们便委托工会小组长贺英大姐转交给他。

下班的路上,贺英巧遇赵大江和他的妻子牛萍。贺笑着对大江说:“你丢了表,大伙凑钱买了一只赔你,让我转交给你。”站在一旁的牛萍听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回到家后,她立即对大江进行“逼供”。尽管大江如实诉说,牛萍仍一口咬定丈夫与贺英有不正当的关系。接着,牛萍又到丈夫的厂子里去大吵大闹。厂里的有关人员耐心地向她说明事情的经过,希望她不要无端猜疑,她却说:“那姓贺的已扰乱我的生活了,你们怎么不管!”周围的同志再劝,她又和劝说的人争吵,越发不管不顾。

此后,为了“教育”大江,牛萍到处散布大江与贺英有作风问题,认为这样可以“压”住丈夫。牛萍的多疑和偏执,伤了大江的心。一对结婚十三年的夫妻就这样分了手……

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被“猜疑”搅散了。猜疑,它投向夫妻、家庭间的是魔鬼的阴影,它使人郁闷、压抑,甚至陷入烦恼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有了猜疑,夫妻间就犹如筑起了一道屏障,爱情、幸福被拒于屏障之外。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邻盗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这个例子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1.“疑心生暗鬼”

我国古代寓言“疑邻盗斧”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提供一些消除猜疑心的建议:

树立坦荡无私的心态人们常说“做贼心虚”,就是说自己内心不坦荡就会心怀鬼胎而猜疑他人;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这样对他人及周围的事情才会看得比较自然。

要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为此要学会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他人看待自己,运用事实来消除成见和驱除自我暗示。

要同别人交心通气,开诚布公,同时要宽以待人信任他人,才会消除隔阂、疑惑,增进友情和信赖感。

产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猜疑有道理时,你因为做好了准备而免受其害;而当这种猜疑毫无道理时,就可以避免误会好人。

希望朋友们能拨开心头的疑云,摘下有色眼镜,将爱和信任撒向人间。

2.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这样的体会:当几个同事聚在一块悄悄说话时,你会怀疑他们正在讲你的坏话;你告诉朋友一个秘密后,你会不停地想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板在会上说了公司发生的不好现象,你会怀疑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一位同事近来对你的态度冷淡一些,你会觉得他可能对你有了看法……如果你有这些情况,那么可以说你的猜疑心较重。

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这些都可能导致猜疑不断。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很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像。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会烟消云散。

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3.把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到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对他人对自己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排除不良心理。

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理智分析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4.猜疑会让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哪怕是一点点猜疑,也可能让你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小镇商人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当这对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父亲经营的店里帮忙,直到父亲过世,兄弟俩接手共同经营这家商店。

生活一切都很平顺,直到有一天丢失一块美金后,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哥哥将一块美金放进收银机,并与顾客外出办事,当他回到店里时,突然发现收银机里面的钱已经不见了!

他问弟弟:“你有没有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

弟弟回答:“我没有看到。”

但是哥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咄咄逼人地追问,不愿罢休。

哥哥说:“钱不会长了腿跑掉的,我认为你一定看见了这一块钱。”语气中隐约地带有强烈的质疑意味,怨恨油然而生,不久手足之情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

开始双方不愿交谈,后来决定不再一起生活,在商店中间砌起了一道砖墙,从此分居而立。

20年过去了,敌意与痛苦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感染了双方的家庭与整个社区。

之后的一天,有位开着外地车牌汽车的男子,在哥哥的店门口停下。

他走进店里问道:“您在这个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说他这辈子都在这店里服务。

这位客人说:“我必须要告诉您一件往事:20年前我还是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一天流浪到您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了,我偷偷地从您这家店的后门溜进来,并且将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取走。虽然时过境迁,但对这件事情一直无法忘怀。一块钱虽然是个小数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当说完原委后,这位访客很惊讶地发现店主已经热泪盈眶并语带哽咽地请求他:“是否也能到隔壁商店将故事再说一次呢?”当这陌生男子到隔壁说完故事以后,他惊愕地看到两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痛哭失声、相拥而泣。

20年的时间,怨恨终于被化解,兄弟之间存在的对立也因而消失。可是谁又知道,20年猜疑的萌生,竟是源于区区一块美金的消失。

克服自卑心,自卑的人永远低人一等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悦意容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劳,心灰意懒。

由于自卑的人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失去灵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都是衰老的征兆所在。

可见,自卑的心理就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因此,希望健康的人如果想要防止早衰,就应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勇气。

1.自卑心理的特点

下面这些想法是自卑者的典型心理:

(1)消极地看待问题,凡事总往坏处想

自卑者最难忘怀的便是失望和厄运。他们整天想着消极的事情,谈了又谈,算了又算,而且牢牢地记着,准备将来还要谈这些事情。

(2)多疑,对别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别干这件事。恐怕这件事对你来说太吃力了,会把你搞垮的。”“肯定我要迷路,再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

(3)高兴不起来

如果你对于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极的,你就不可能快乐。对于情绪消极的自卑者来说,几乎根本没有过欢笑愉快的经历。他们把现时可能享受的欢乐也失去了,因为他们还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记忆,沉溺于今日唤起的痛苦之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我们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亲是我们的第一副样板、第一任老师。他们反复播放的“情感磁带”便是我们仿效的模范。如果他们播放的是消极的节目,我们便养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消极模式。由于早期受到这种熏染,我们长大后也不太可能过得快活。只有在摆脱这种影响之后,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可能得到的报偿。

老是想扫兴的事,一旦看到别人热情地去做某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把前途看得一片黯淡,连气都透不过来,于是把所有的气氛都破坏了。失败者不管要做什么事情,总是处处碰上他们自己设下的牢笼,处处都应验了他们自己所说的话。

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尝试新事物,总是自责和自怨自艾“什么事情出了毛病都是我被责备。”

“我们家的问题就是谁也不为我考虑。”

(4)希望得到帮助或机会,又觉得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这个城市里,要碰见一个好人是不可能的。”意志消沉自卑者的意志是消沉的,他们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背负情感包袱”。他们像负重的牲畜一样,把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老矛盾背在身上,天天翻来复去地叨念那些烦恼事情。长期被自卑情绪笼罩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一方面又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逐渐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等不良的个性特征。自卑使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因为自认是弱者,所以无意争取成功,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

2.自卑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过去的经历、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出人头地的想法等都有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1)曾经有过的经历

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四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绝大部分是由于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创伤引发的。成年时代产生自卑也大有人在,但是儿童时代所受创伤造成的自卑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克服起来也最不容易。如父母或其他成人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数落孩子的缺点等,这些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阴影。但是,自卑心理在儿童身上并不十分明显,而在青少年当中却相当普遍。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以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青少年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也极其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寻求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将其夸大。每个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越是希望向“他”靠拢,越是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暗自滋生不满、失望和悲观。同时,如果儿童时代曾有过创伤,这时会愈加强烈地浮现出来,一并合成而加剧了自卑。

(2)个人的性格特点

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而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

(3)出人头地的想法

现代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感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

4.自卑的弊端

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堕入犯罪的深渊,或走上自杀的道路。不良少年为了逃避自卑感会加入不良集团。

与此同时,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自己的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最敏感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5.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认清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想什么事情。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观者往往会有抑郁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先要改变带着墨镜看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

(2)放松心情

努力地去放松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许你会发现事情真的没有原来想的那么严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幽默

学会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轻松一笑,你会觉得其实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4)与乐观的人交往

与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你。

(5)尝试一点改变

先做一点小的尝试。比如换个发型,画个淡妆,买件以前不敢尝试的比较时髦的衣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觉得心情大不一样,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一面。

(6)寻求他人的帮助

寻求他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局者迷,当我们在悲观的泥潭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忙分析一下,换一种思考方式,有时看到的东西就大不一样。

(7)要增强信心

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悲观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自己做不来。记住一句话:你说行就行。事情摆在面前时,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我行,我能够,那么你就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对它。同时,你知道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是那么诱人,当你全身心投入之后,你会发现你真的做到了;反之,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的行为就会受到这种念头的影响,从而失去太多本该珍惜的好机会,因为你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最终失败了也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瞧,当初我就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8)正确认识自己

对过去的成绩要作分析。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从自卑中超越。

当在现实中陷入困境后,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切不可为了面子羞于求教,而要向老师、同学或同事虚心学习。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正确的比较应该全面。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也比缺点。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这样,就会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明白了这一点,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走自己的路,奋发努力,不断进步,放出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光荣的、有意义的人生。

(9)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己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嗟叹、妄自菲薄。

(10)积极与人交往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11)在积极进取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极暗示,从而愈发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动力,奋发向上,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增强自信,摆脱自卑。

有个小男孩名叫汤姆•邓普西。他生下来就只有半只右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但他父母亲常会告诉他:“汤姆,其他男孩能做的事情你都能做。为什么不能呢?你没有任何比别人差劲的地方,任何孩子可以做的事情,你一样能做到!”

后来汤姆要玩橄榄球。他发现自己比在一起玩的其他男孩要踢得远多了。为了能实现这个愿望并发挥出这种能力,他找人为他订做了一双鞋子。

他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一份卫锋队的合约。但教练却婉转地告诉他:“你不具有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去试试其它的事业吧!”最后他申请进入新奥尔良圣徒队,教练看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收了他。两星期后,教练完全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因踢出55码远的好成绩而得分,这使他获得圣徒队职业球员的身份,而且在那一季中为他的球队踢得了99分。

最伟大的一天到来了!那天球场上坐满了6万多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几分钟,球队把球已经推进到35码线上,但是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时间了。“汤姆•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当汤姆走进场的时候,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这也等于说他要踢出63码远。在正式比赛中踢得最远的记录是55码,由巴尔的摩雄马队毕特•瑞奇查踢出来的。汤姆闭上眼睛对自己说道:“我一定能行!”只见他全力踢在球上,球笔直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6万多球迷屏气观看,然后看见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球在球门横杆之上几寸的地方越过,汤姆所在的球队以19比17获胜。球迷疯狂呼叫,为踢得最远的一球而兴奋。“真是难以相信!”有人大声叫道。这居然是由只有半只右脚和一只畸形手的球员踢出来的!但汤姆只微微一笑,他想起了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了不起的记录,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从来不知道我有什么不能做的,也没人这样告诉过我!”

爱迪生说:“如果我们能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你一生中有没有为自己的潜能大吃一惊过?事实上,人通常比自己认为的要好得多,对你的能力抱着肯定的想法,这样就能发挥出心智的力量,并且会产生有效的行动。

扔去恐惧心,恐惧者是生活中的懦夫

阿香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虽然内向,但是很顾家。可是近半年来,丈夫变了,变得在家里都不正眼看人,家里来了客人也借故走开,节假日不愿意去见岳父母,不敢面对妻子,以至于与阿香讲话时也要熄灯。阿香因此认为丈夫一定做了什么亏心事,而多次问他有什么亏心事,他都面红耳赤说不出来。阿香想既然什么也问不出来,干脆离婚算了,但是朋友都劝她不要草率行事,先带丈夫去看看心理医生。

丈夫和心理医生的谈话显得流畅多了,但是仍然是低头多、抬头少。他说自己很苦恼: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又不敢和同事交流。他一再声明自己并没有做亏心事,以前也不胆小,不知为何现在自己逐渐变得不敢见人,不敢与人对视,尤其是年轻女性,一遇到她们就觉得心跳、脸红、发颤,竟然发展到后来不敢面对妻子。

其实,阿香的丈夫患了一种生理心理疾病——恐怖性神经症。他的这些表现是一种病态的反应。

演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向来就受过“威胁”的训练,以害怕来回应威胁是生存之道;也就是说,心存一点点恐惧有益健康。不过,渥太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布拉德温认为,害怕的心理加剧到某种程度或变质的时候,就变成病态了。

他说:“大多数人认为稀松平常的情况,你却认为极端恐怖,这就叫做‘不健全的焦虑症’;恐怖片里面,剧中人连对邻居讲话都害怕的情况,即是如此。”

1.轻度恐惧有益健康

正常的恐惧心理可以训练我们应对真正的威胁。这点从野生动物的例子也可看出。马里兰州贝色斯达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研究员史渥米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转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活不长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谨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卡林说:“养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个重要的作用:教我们明白四周环境里,有些东西必须十分注意、十分小心,这本领是可以训练的。”

密西根大学的中古史专家米勒出了一本书——《神秘的勇气》,书中从历史观点阐述了畏惧心理,指出,勇气其实是害怕的幻影,只不过被荣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许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结论是:刚猛不是正面的特性,而是负面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备这种特性。他认为,大部分人都不是刚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惧的普通人,只愿面对少许的可怕状况,而不愿不顾一切地豁出去。

他说,面对的可怕状况不致造成生命危险的话,我们反而认为具有娱乐效果呢!大多数我们喜欢的娱乐,不就是有一点点危险吗?

2.非典时期,非常恐惧

“非典”是一种身体疾病,但在一个非常时刻,从某种角度讲它成为了某些人的一种心理疾病。

2003年春,随着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非典病人人数的增加,一些出现疫情的大城市里一时人心惶惶,闻“非典”色变。一听到别人得了“非典”,就慌了神,不去认真了解“非典”是一种什么疾病,不知道怎样预防才是正确有效的,而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就开始瞎预防。比如,在马路上行走、骑车时都戴着口罩,不敢跟人说话,见人就躲开,道听途说地找一些药方来服用,当听说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和预防的时候,就想到了偏方、秘方。在做完这些之后,仍然感到不放心,战战兢兢地去求神拜佛,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恐慌是公众缺乏安全感所致。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按照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学说,安全感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需求。通常,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在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里,我们的社会制度并不完美,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制,人们没有足够的应付灾难或疾病的信心。在这样的传染病突然袭来时,人的忧虑不仅包括了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忧虑:比如生病了怎么办?谁来支付医药费?会不会失去工作?会因此而被人歧视吗?传染给了家人怎么办?在这些因素的压力下,人容易变得脆弱,会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担忧,产生更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源于对“非典”的不了解,导致出现“过度担心”、“过度控制”。

公众对于“非典”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种传染病,如同当初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一样,一般人容易“闻传染色变”。“非典”确实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经明确为“冠状病毒”病原体感染所致,暂时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治疗药物。“非典”并没有人们流传的那样恐怖,死亡者主要原因是发病急、发现不及时、医治较晚、伴有躯体其它疾病等,而一般的病例在现有医疗条件下都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是正常而自然的心理反应。但一些人出现了过度恐慌:他们在心理上过度夸大“非典”的实际危险性,认为“非典”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生命,整日惶恐不安,忙于用各种不确切手段预防“非典”。就像那些每天都担心自己身体上得了某种疾病的人一样,这种心病或许真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过分担心染上“非典”,每天忧心忡忡,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焦躁不安,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反而不利于预防“非典”。

出现恐慌心理,究其根本,是对“非典”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会导致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继而不信任自己,而宁愿相信他人。这就使得我们不去主动获得正确的预防知识,不采用有效的预防手段,而是乱抓乱挠,跟风从众,以讹传讹,看别人做自己也学着怎么做,而不细想这么做是否真正有效。“有病乱投医,无病也乱吃药”。这样的心理反应,既不能有效地预防“非典”,还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也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更减少了自己的生活乐趣,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3.不再恐惧失败

有个人的简历是这样的:

22岁生意失败

23岁竞选州议员失败

24岁生意再次失败

25岁当选州议员

26岁情人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29岁竞选州议长失败

31岁竞选选举人团失败

34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

37岁当选国会议员

46岁竞选参议员失败

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

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个人就是阿伯拉罕•林肯。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确,“失败”是个消极的字眼,它的声音都是消极的。除了“死亡”之外,没有别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听而生畏。但是不可避免,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它,那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它呢?告诉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错!”然后你会发现,在以前你认为自己不行的事情,现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来。

不要害怕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有一个人去完成,那就是你。

因为终有一天,你是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的!

4.抛弃怯懦

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怯懦者而言,与陌生人见面往往产生一些不自在的烦恼。其实胆怯无关乎个性,而往往由于接触的经验不够,进而排斥他人的情形居多。

一般说来,若能进行自我训练,累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即使无法改变自己的个性,亦不至于以与他人接触为苦。为加强自我的信心,不妨先做心理建设,常常提醒自己多接触不寻常的人物,藉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增加人生乐趣。

一般人与陌生人会面时所以会感到不安,原因之一便是觉得无话可说——找不出话题的约会的确令人乏味。其实,此种想法并不正确。与陌生人会面的恐惧心态,与第一次尝试没吃过的食物有点相似,大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所以不愿多接触素不相识的人。如此,又怎能了解与人相交的乐趣呢?事实上,因相见而遭受严重挫伤的情形毕竟少之又少,若是因噎废食,让自己过着封闭的人生,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放开胆子,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才是智者之举。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疾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自我设计目标的完成。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以一颗健康有力的心尝试生活,明天才会有更好的开始。

摆脱逃避心,逃避只能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阿军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有一天他竟然对朋友说他曾经闪现过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不习惯面对变化与改革。当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干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的工作时,潜在的焦虑、恐惧与厌世情绪随即涌上心头。他本来可以去竞争另外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位,可是他由于胆怯自卑而失去了竞争的勇气。正是这种逃避竞争、习惯于退缩的心态,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之中这种扭曲的心态和错误的认知观念使他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许多研究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为面对挑战,而不是逃避问题,怨天尤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面对挫折与挑战其实并非易事。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不少人或因工作、事业中的挫折而苦恼抱怨,或因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生命似乎是那么脆弱。

其实,你再逃,又能逃到哪里?

1.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其实,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意外和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否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是至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住在楼下的人被楼上一只掉在地板上的鞋子所惊动,那种声音虽然搅得他烦躁不安,可是真正令他焦虑的却是不知道另一只鞋什么时候会掉下来。为了那只迟迟没有落下来的鞋子,他惶恐地等待了一整夜。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这样,往往是高悬在半空中的鞭子才给人以更大的压力,真正打在身上也不过如此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等着挨打的心情是消极的,那种等待的过程与被打的结果都是令人沮丧的。一个人在心理状况最糟糕的状态下,不是走向崩溃就是走向希望和光明。有些人之所以有着不如意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个人主观意识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选择了逃避,而事实上逃避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并不断克服自身的缺陷,克服逃避心理,那么我们就能拥有更为完美的人生。

2.不要逃避责任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呢?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你也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也许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

生活中的事情没有尽善尽美的。每一天,你都会遇到麻烦。有时你就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你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你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因而有时会在常识方面有所欠缺。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人们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惩罚。如果指责无关痛痒,人们就不必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了。

但是,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免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常见逃避责任行为的深层原因。免罪理论的内容如下: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强烈本能。

多数人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都会选择趋吉避凶。

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现在,让我们看一些逃避责任的伎俩,并分析其内在含义:

“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辞令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类“免罪”的借口经常能够获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则,人们就不会使用这种手段了。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桑德拉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3.承担责任赢得信任

人们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词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比如说,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烦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我偷懒的时候,从来是只图自己舒服的。”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它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编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一旦赢得了同情,那些工作拖拉的人们就能免受惩罚并因此自鸣得意。但是,随着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等于作出了一个危险的选择。踏上这条不归路,你就很难再有其它的选择了。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从你出生时起,你就在与周围的世界产生积极的互动。环境对你产生影响,但是你往往更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你能够在众多选择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这就是所谓“自由意志”。这说明你拥有主宰自身行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够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作出决定,就理应承受相应的责备与赞扬。但是有时,人们在作决定时确实会受到种种客观情况的干扰,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识、时间紧迫或者精神不够集中等等。所幸人类具有创造力,因此你有办法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当然,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你经常能够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驳斥对你的指责。但是,如果你真的有责任,就应该接受别人的责备。不过,这样做往往是有风险的。

如果你辜负了同事的信任,继而若无其事地对他们撒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免受应得的责备,有些人会掩盖真相、敷衍搪塞、编造借口、无中生有、言不对题或者真真假假,闪烁其辞。这些欺骗伎俩并非总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却已昭然若揭:不过是想方设法逃避谴责与惩罚罢了。承认“我错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所以大多数人都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信誉,并且有助于自我完善。

4.直面挑战才是真正的年轻

一次坐公交大巴,半途上来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但身子骨看起来还很硬朗。我站了起来,打算把座位让给他,这时老人轻轻地在我肩上拍了两下:“小伙子,谢谢了。我觉得自己还不算老。”说完,对我笑了。

我心里一震。他是第一个拒绝我让座的人,这“异常”行为多少使我有些惊愕。我开始由衷地敬佩起这位老人。但和这一次不同,后来在乘车时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坐在车壁上写着“老人、孕妇、残疾人”的“特殊座位”上的年轻人,也许他们看见了那几个醒目的红字,看到了老人上车却丝毫不打算挪窝,或许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正是更需要这个座位的“老人”?

其实,这简单的让座行为已绝非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了。人的心理年龄在左右着自己的行为:当他的心“老得连路都走不动”时,他已经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了。

老人中途下车了,临走时,他留给我一个谢意的微笑,在我眼中那更是一个不老的微笑。

有时候一路人生真的就像坐一程车,要经受各种未知的颠簸,有人能从容自信地欣赏到窗外的风景,怀着激情享受和驾驭生活;而有人即使是安稳地坐在座位上,却也看不到眼前稍纵即逝的美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去拥抱这个世界,这颗“枯竭干涸、老去的心”已经无法面对艰难。能否拥有自己人生的美景,不在于道路是否平坦,更不在于年龄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以年轻的心直面人生的挑战,这是衡量一个人衰老与否的重要标尺。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你的回答就已经预示了成败结局的归属,也看到了你的心理年龄。

当人问及被誉为“常青树”的德国著名球星马特乌斯何以在40岁“高龄”时仍然驰骋绿茵场的秘密时,马特乌斯踌躇自信地回答:“因为我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5.面对现实挑战人生

从媒体上不断传出自杀新闻,淡水河畔曾发生一起母亲在子女面前跳河的惨剧,隔几天同样在淡水河,又发生一起十九岁男子在父母面前跳河事件。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泰国有一名女子,竟然跑到曼谷号称全球最大的鳄鱼养殖场,在大批游客面前跳潭自杀,当场被一百多只鳄鱼分尸。大家在惊震之余,不免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人,有这么大的勇气自杀,却不愿意将这股勇气拿来挑战人生!

事实上,人对于未来会感到不安与恐惧,害怕面对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虽说如此,但是为什么还有人敢自杀呢?这和人的潜在意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人对于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时,这个痛苦就会不断传输给潜在意识,而潜在意识就会忠实地依照讯息,在情境来临时去实现。

潜在意识是什么,它为什么能掌控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将人比喻成一艘船,潜在意识就像船长,引领船只驶向心所向往的地方。换言之,潜在意识就是我们意识里的相信,这种相信使潜在意识认同,而使相信变为真实。例如我们心中一直惧怕某件事的发生,心中一直挂念着,果真这件我们极不愿意发生的事,就会发生,所以有人往往在事后,会认为自己早有预感,其实预感就是来自我们长期给予潜在意识的信息。

世界著名的走钢索专家卡尔•华伦达曾经说过:“走钢索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走钢索的生涯,所以每次表演都非常成功。但是在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的一场重要表演中,竟然意外地从75英尺高的钢索上坠下而死。

事后他的太太回想道出了原因,她说,在表演的前三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在这次的表演中可能失败,所以他不时忧虑着,万一失败掉下去怎么办?在表演的当天,他因为不放心还一反常态特别去检查钢索是否牢固,但是却没有因此更为小心,导致了这场悲剧。

人的行为有90%是受潜在意识所控制,而潜在意识是从我们出生开始,经过每日意识沉积所形成。所以它不仅会反映在我们的心理上,更会反映在我们的生理上,因为人的身体是由自律神经所掌控,而自律神经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经两者作用互动平衡,自律神经就会正常,我们身体各方面的运作也会因此顺畅。

而我们是无法用意志去控制自律神经的,例如当我们感到生气、焦虑、恐惧时,交感神经是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使心跳及血压跟着起伏,整个身体就会不听使唤,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就连肌肉都会紧绷起来。如果长时间下来我们的心理都是处于低潮,或情绪紧绷,身体就会产生极大的警讯,最后也会因为我们不能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使我们崩溃,理智(显在意识)完全被潜在意识掌控。

自杀的动机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因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断告诉自己,死去总比活着好,潜在意识就产生活着干什么的意念,最后终于带领人走上死亡。所以人应该时时刻刻朝正面思考,而不要让负面的痛苦沉淀,例如我们信仰宗教求神拜佛,无非是祈求痛苦能获得解决,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告诉潜在意识,我们要远离痛苦,重复的告知,潜在意识确实就会带领我们远离痛苦。

有人因为怕痛苦,而选择规避问题,其实人的成长,就是因为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挫折与失败,如果我们能体认痛苦的价值,愿意面对现实,有勇气承担痛苦,我们就能活得更坚强、更有价值。

勿存嫉妒心,嫉妒他人会毁掉自己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伤害最严重的,可以称得上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如果一个人缺乏正确的竞争心理,只关注别人的成绩,嫉妒他人,同时内心产生严重的怨恨,时间一久心中的压抑聚集就会形成问题心理,对健康也会造成极大伤害。

1.嫉妒心理的特征

嫉妒者的几种心态特征常常表现如下:

(1)争强好胜。

(2)不能树立正确的目标。

(3)感到对自己的现状不满,爱发牢骚。自我评价低,老感到不如别人。

(4)自恃自己的条件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5)感到别人的存在对自己构成了威胁。

2.嫉妒心理的调适

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自我渲泄

有时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巨大落差,或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人们都难免一时的心理失衡和嫉妒。这时,要是实在无法化解的话,也可以适当地宣泄一下。可以找一个较知心的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出气解恨,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发泄完以后你可能就会觉得好受许多。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最终解决嫉妒心理,还需要其它方面的调整。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胸怀大度,宽厚待人。和我们自己一样,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我们在自己获得成功时一定也要尊重别人的成绩和才华。

正确评价竞争

如今社会上竞争无处不在。当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时候,不要盯着别人的成绩怨恨,更不要企图把别人拉下马,而应采取正当的策略和手段,在“干”字上狠下工夫。

正确评价成功

有了关于成功的正确价值观就能在别人有成绩时,肯定别人的成绩,并且虚心向对方学习,迎头赶上,以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功为荣。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发现不足,迎头赶上。

正确评价他人的成绩

嫉妒心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是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和巨大的代价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你,也没有妨碍你去获取成功。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胸怀宽阔,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而心胸狭窄的人,才容易产生嫉妒。虚荣心是嫉妒产生的重要根源。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嫉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这种方法,需要靠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

能客观评价自己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所以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要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看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PaGdvSkjk2JeHn4xuymCuOVR4yNqcRiR2Ph9urMmDvSLTU2EC0HAhtfq2ZKIfG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