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上古史 1

人从何处而来?

关于“人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圣经》里《创世记》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

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

然而,进化论者在当时只能从解剖学、胚胎学等相关学科取得间接证据,以及按照一般的进化原理来论证从猿到人的理论,直接的即化石的证据在当时还是缺少的,为这种理论提供实物依据就成为当时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的课题。

主持过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是少数派,因此关键是要从地层里找到从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的东西。”

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

目前已知最早的猿类化石,是在埃及渐新世(距今3800万—2600万年)地层中发现的埃及猿。这种猿身材不大,脑量小,形态特点介于猴和猿之间。后来,由埃及猿又发展出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欧洲,后来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都发现过这种化石。曾经有一个时期,科学家们认为森林古猿就是人类的祖先。然而,后来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化石材料表明,森林古猿只是黑猩猩、大猩猩等现代猿的祖先,发展成人类的古猿则在森林古猿之前。有一种拉玛古猿,才是原始人类分化出来的起点。

就目前所知,拉玛古猿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距今约1500万—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后来在肯尼亚和我国云南等地也发现过。这种古猿犬齿较小,齿弓近似抛物线形,嘴巴从面部突出的程度也比较小。总之,拉玛古猿的形态与人类已经很接近,所以科学家们认为它就是从猿到人的过渡类型。

距今大约500万年前,又出现了南方古猿。因为它的化石最早是在非洲南部发现的,所以又简称为南猿。南猿的身体结构特征表明,它们不但能够直立行走,而且已经能够使用天然工具。其中有一种名字叫“纤细种”的南方古猿,身高约一米二三,体重平均约25公斤,脑量平均不到450毫升。它们的身体和手都比较灵巧,除了使用天然工具以外,有的“能人”还制造简单的工具。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相当干燥的空旷草原地区,依靠集体力量,采集植物的嫩叶和果实,经常捕捉一些龟、蛇和小的哺乳动物,偶尔也狩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大约在300年前,南方古猿就这样通过长期艰苦斗争,不仅在劳动中产生了简单而原始的语言,而且还学会了应用石块相击的方法制造简单石器,终于成为最早的人类。

人种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体型、头型、鼻型等,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其形成原因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生物学上,世界现生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因此,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种的各地方性亚种。

法国贝尼埃和瑞典林奈早在1684年和1758年就对世界人类进行了人种划分,但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对人种进行研究的是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卢门巴赫。他在1775年发表《人种的自然起源》,依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和原始分布区域,把人类划分为五个人种,即: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埃塞俄比亚人种(俗称黑种)、亚美利加人种(俗称红种)、马来亚人种(俗称棕种),这个划分其实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特征,黑色的肤色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黏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

人种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人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理学中,有人把它划归为自然地理学的分支,也有人把它划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什么是氏族公社?

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原始人过着群体的生活。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虏的外族成员);它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语言、崇拜、葬地等。这种人群就构成一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当时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为生产工具。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起初渔猎、采集还很重要,但农业、畜牧业已开始发展,手工业也已经出现,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制陶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是伴随着氏族制度的发展而缓慢出现的。总的说来,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力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第二,氏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氏族内部按性别和年龄分工,男女老少都参加生产劳动。由于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因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随身携带的工具。与此相适应,消费品也是平均分配。第三,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决定的。氏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在议事会中,全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都享有平等表决重大事项的权利。氏族首长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如果他们违背了氏族成员的利益可以撤换。在氏族内部,除了舆论对人们的褒贬之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更没有任何剥削和压迫。第四,氏族内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缘亲族集团内部互相通婚。当时典型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同一个血统的几个氏族组成胞族,两个或几个姻系胞族组成一个部落。于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这样的组织系统。

原始人为什么要绘身和文身?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如澳洲土著平时总是随身带着红、白、黄各种颜料,不时地在颊、肩、胸、腹等处点上几点颜色,到了重大庆典时则要把全身涂得五彩缤纷。北美温哥华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们的节日里喜欢用动物油脂配制成各色颜料在脸上绘制出五花八门的图形,还要撒上些闪闪发光的云母碎片以渲染喜庆气氛。与绘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点痛苦。如澳大利亚某些土著是用锐利的贝壳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制作瘢文的,为了使纹路更深、更大,不少人还用泥土揉擦伤口,以减慢愈合的速度。伊利安岛上的巴布亚人更是用火在皮肤上烫制瘢文。尽管要经历这种种的痛苦,但人们在施行文身时的隆重热烈并不下于绘身。太平洋中马绍尔群岛上的土著居民不仅在文身之前要唱祈祷歌,而且要奉上供品并跳起舞蹈,以献给他们崇拜的两位文身之神——里奥第和兰尼第,据说文身术就是由他们发明并传授给人类的。

那么,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测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据现有的人类学调查资料,在有关绘身和文身的实例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图腾绘制或文刺到自己身上。由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图腾不是象征着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征着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绘有或文有这些图案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据记载,在文身的巴布亚人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图案,一旦有人抄袭了其他部族的花纹,轻则引起口角纠纷,重则触发械斗甚至战争。

绘身和文身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鹰的羽毛沾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巫师在作法时都要绘上花纹,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

此外,绘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在日本的阿伊努人中,花纹大而直的社会地位较高,小而曲者社会地位较低;而新西兰的毛利人也是面部黥文越复杂精细的人社会地位越高。加洛林群岛的土人甚至明确规定,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权在背部、手臂、腿部黥刺精美的花纹,非自由的人只能在手、足部刺一些简单的线条。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里?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是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着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是哪一族人,但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却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首先出现人类的文明,得益于“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斯塔夫里阿诺斯,1999)。聪明的苏美尔人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的黏土制成写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作笔印刻成的文字,由于字形像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恒星区别开来,并将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划分为星座,以后又从星座中划分出黄道十二宫。此外,还有文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长约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

原始社会为什么有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族”。处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人类,用一定的动物、植物与无机物等为氏族组织的名号,此物便被奉作氏族的图腾。每一个氏族对他们的图腾物都有着一定的血缘传说与崇拜形式。图腾乃血缘的旗帜。图腾的文化意义是一个氏族中同一血缘的象征。认为在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都是源于同一种血缘的,属于同一种图腾的氏族成员都深信他们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因此,共同的信仰与义务感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图腾也是维持氏族成员团结一致的有力纽带。它不只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结构和一种凝聚力。

最原始的图腾就是生殖崇拜,是对整个氏族中生命力的歌颂和崇拜。高举着火把与石斧的原始人类都有着我们无法理解的精神世界。他们既崇拜生殖,又崇拜生殖器。很多考古发掘都证明,在人类历史上也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生殖崇拜时代。由此可知,处在野兽出没、荆棘丛生的恶劣环境中,生产力极其低下,另外受着大自然严重威胁的原始人们,若没有对生命的崇拜,哪能走出荒蛮的远古世界。因此,原始人也都把人的繁衍生息当成氏族部落兴亡的头等大事,自然也便出现了生殖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人们曾把生育后代认为是女性一方面完成的事,所以,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便是母亲、女神。对女性的崇拜同时就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像鱼、蛙等动物就成了图腾。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女神——女娲,但女娲实际上就是蛙。娲、蛙都是一个意思。现在中医仍然把女性阴门叫做“蛙口”,人们也把孩子叫做“娃子”。这全是原始社会中蛙崇拜在语言文字当中的遗留。当原始人从生殖愚昧当中醒悟过来时,意识到了父亲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后,男子的社会地位也上升了,人类社会便逐渐过渡成了父系氏族社会。而女性生殖崇拜同时也变成男性生殖崇拜了。鸟、龙这些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男性生殖崇拜的图腾也产生了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商族便是一个用鸟作图腾的氏族,他们曾有一个“玄鸟生商”的神奇传说。那时东方沿海一带地区是广大的鸟图腾区域,鸟又称佳、淮。中国东部有一条大河叫做“淮”河,江苏一带有很多用“淮”命名的地名,追其根溯其源,都是因为它们曾经处在鸟图腾区域。

远古人是怎么计数的?

早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人们从摘野果和捕获野兽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有无、多少等概念。后来又发展到用结绳、刻痕、手指来记数。

1937年在墨托维亚(地名)发现的40万年前的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经发现约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有一些牧人用在棒上刻痕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牲畜。

古时候的印加族,每收进一捆庄稼,就在绳上打个扣,用来记录收获的多少。我国古代也有“结绳而记”的情况,也就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数。罗马人最初用手指作为计数的工具,他们要表示1个、2个、3个、4个物体时就分别伸出1个、2个、3个、4个手指;表示5个物体就用1只手,表示10个物体就用两只手。我们现在还可以在罗马数字中看出这些痕迹,如用I、II、III等来代替手指数。要表示一只手时,就写“V”字形,表示大拇指与食指张开的形状。这已是数码的雏形。数字符号的引进,是人类对数学认识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数”已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了,具有独立的地位。

何谓军事民主制时期?

所谓“军事民主制时期”,是指氏族制度的解体或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期,也被称为“英雄时代”。这一历史时期,既保留了原始民主因素,又具有军事的特点。根据摩尔根对“易洛魁部落”的研究,军事民主时期除军事首长外,还有人民大会和议事会两个典型的民主机构,用以保障民主的实施和限制个人权力膨胀。军事民主制是社会发展和战争的产物。早期氏族部落间就时常发生冲突,但战争只是为了血亲复仇,地界纠纷等等,所以军事民主制形成的初期,民主因素较多。军事首长的职位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他们受到群众的尊敬和信赖,一般没有特殊的权利和报酬。

为什么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转折点?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你知道尼罗河泛滥节的由来吗?

从前,尼罗河的下游是平静的,上游却是喧闹的。当尼罗河从苏丹境内奔腾而出时,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尼罗河像时钟运转一样,每年7月,上游地区暴雨猛降,山洪暴发,浑浊的河水穿过一道道峡谷险滩,自南向北,倾泻而下;9月,河水吞没全部谷地,大河两岸形成一片汪洋沼泽,这就是尼罗河的泛滥;直至10月底,雨季过去,河水随着下降,流入河床。每当河水泛滥期间,积下的一层层肥沃土壤,却是谷物生长的天然肥料,它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因此,可以说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古埃及人逐渐在尼罗河两岸安了家。起初,他们过着原始生活,使用简陋工具清除两岸的荆棘和草莽,开渠筑坝,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后来,通过人们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终于使这块气候干燥的地区变成古代著名的粮仓。因此,埃及人视尼罗河为神明,每年河水泛滥之际,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感谢尼罗河赐予他们的恩典,这就是尼罗河泛滥节的由来。

关于尼罗河泛滥,埃及人曾流传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女神伊兹斯在丈夫乌兹利斯不幸遭难而失去伴侣时,肝肠寸断、失声痛哭,伤心之泪纷纷掉到尼罗河里,顿时波涛激荡,河水猛涨,顷刻间吞没了两岸大片沙地。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动听的传说。实际上,尼罗河的泛滥是印度洋季风将云层吹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形成降雨而使尼罗河暴涨。河水一冲出苏丹北部山谷的狭窄水道,便决堤泛滥,形成“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才是尼罗河泛滥的真正原因。

每年的6月17或18日,平静而温柔的尼罗河水开始变成淡绿色,从而告诉人们一年一度的河水泛滥将要来临。这时,人们按照传统习俗,要举行一次称为“落泪夜”的活动。8月,当洪水漫过河床、冲毁堤坝、淹没土地的时候,也毫不吝啬地给两岸带来了沃土,为棉花、棕榈、无花果及各种谷物、蔬菜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为此,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埃及的科普特人在尼罗河泛滥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盛有大豆、小麦、扁豆、紫苜蓿和一些植物幼芽的碟子。按照当地习俗,这象征着五谷丰登。古代庆祝尼罗河泛滥节的活动,由法老本人、文武群臣和宗教领袖同黎民百姓一道进行。活动开始,首先由祭司把河神的木雕像放在岸边,从年迈的老人到几岁的儿童都向雕像低头以示敬意。接着,祭司高诵祷词,以求吉祥幸福。人们有的和着欢快的乐曲,唱起宗教赞歌,跳起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有的则活跃在尼罗河中的船上,纵情歌舞。

“地中海上的马车夫”是指哪国人?

靠近地中海东岸,位于今叙利亚的地方,大约距今4000年前,有一个叫“腓尼基”的古城邦国家。这个国家的人们喜欢穿紫红色的长袍,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思是“紫红之国”。

让周边国家的人惊奇的是,腓尼基人的紫红色衣服从不褪色。即使衣服穿旧了,颜色也和新的一样。于是,人们就对这种颜色有了兴趣,并纷纷向腓尼基人购买这种色彩鲜艳的布料做衣服。腓尼基人便纷纷经商,并因此发了财,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人之国。

腓尼基人的这种紫红色颜料是偶然发现的,它来自海里的一种贝壳。因为当时人类还没有制造提炼颜料的技术,这种贝壳里的天然染料便身价倍增,用它染成的绛紫色布料就悄然走俏于地中海沿岸,为腓尼基人创造了大宗收入。他们从别的国家购进布匹,染成鲜艳的衣料,然后以高出数倍的价格出售。腓尼基人的足迹也随着布匹的行销遍及地中海沿岸各港口城邦。因而锻炼出一批出色的腓尼基航海家,取得“地中海上的马车夫”的称号。

腓尼基拼音文字是怎样发明的?

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发展为音节符号,埃及文字还由此出现标示辅音的24个字母。但是两种文字中都有好几百个字符,埃及文字还保持象形体,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地处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之间的腓尼基人受到它们的共同影响,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22个辅音字母。从此文字不再为祭司所垄断,从而避免了玛雅文化那样的命运。

与此同时,希腊人正彷徨于早期从埃及学来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到了公元前1000年时,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他们马上放弃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诞生了。

古埃及帝国是怎样形成的?

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埃及统一王国形成了世界上最早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埃及人在赶走喜克索斯人后,立即进行扩张。历时约百年之久的南征北战,把埃及从包括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地域王国,扩张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

阿蒙霍特普一世的继承人、其女婿图特摩斯一世可以说是埃及帝国的奠基者。他多年征战,不仅同叙利亚巴勒斯坦人,而且同当时西亚强国、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将埃及帝国的北部边疆推进到了叙利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上游,在南方,他将埃及边境扩展到尼罗河第三瀑布以外。在图特摩斯一世执政时,当时埃及对努比亚的占领已经稳定下来。

埃及帝国的完成者是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前1504—前1450)。他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的胜利震撼了整个西亚,使亚述和巴比伦尼亚也纷纷与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巴比伦尼亚的国王还将自己的一位公主送给埃及法老为妃。在南方,图特摩斯三世将埃及边境推进到了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

图特摩斯三世的后继者阿蒙霍特普二世也对西亚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俘获达10万之众。不过他只是镇压了当地人民反对埃及的起义,巩固了图特摩斯三世远征的战果,而未能进一步扩大埃及帝国的地盘。

埃及从公元前4000年后期进入阶级社会,直至公元前1500年中叶的新王国时期,历时2500年,走完了从小国寡民的诺姆国家到地域王国,直至形成帝国的漫长道路。

为何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法老?

“法老”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最早出现于埃及古王国时代,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即“宫殿”。到图特摩斯三世时,“法老”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22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做神来崇拜。

谁是埃及史上首位女法老?

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荣,梦想有朝一日统治强盛的埃及。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和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

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赶在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至此,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了。于是,她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产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成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她还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以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哈特谢普苏特如愿成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当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国,使古埃及继续保持强盛。为了奖赏神庙中的僧侣,她复修了许多古建筑、祠庙,并赠送给神庙4座高达30余米的石雕方尖碑,为太阳神吟诗作赋。

狮身人面像是谁的杰作?

在开罗的法国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瓦希尔·多布雷夫对吉扎高地上的金字塔和守卫着金字塔的半人半兽的狮身人面像进行了20年的研究,他得出结论:狮身人面像是一位被人们忘记的古埃及法老王的杰作。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埃及法老王哈夫里四世根据自己的肖像建造了这个纪念碑,因为他的金字塔就在那个狮身人面像后面。可是多布雷夫认为,事实上,狮身人面像是4500多年前由德吉德夫雷建造的,德吉德夫雷是哈夫雷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胡夫的儿子,而胡夫是大金字塔的建造者。多布雷夫说,胡夫死后,古埃及的人民非常疲倦,因为他们花了好几个世纪建造金字塔。多布雷夫认为,继承了胡夫王位的德吉德夫雷根据父亲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他看成是太阳神拉,这是德吉德夫雷的宣传手段之一,目的是恢复人们对这个王朝的敬畏。多布雷夫说,不像现在的游客从东面、从开罗到吉扎高地参观金字塔,古代的埃及人是从南面的古王国首都孟斐斯到达那里的,从这个方向可以看到狮身人面像的轮廓,胡夫的大金字塔在其后面。德吉德夫雷是第一个把“太阳神拉”的名字写进自己的金字塔中的法老王,这就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那就是他建造了狮身人面像,把自己的父亲描绘成神。

古埃及法老为何要修建金字塔?

埃及人崇拜太阳神,他们总是把金字塔建在尼罗河西岸,太阳落下的地方,认为这样就可以最接近神,才可以再转生,重新复活!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做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

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时期,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

关于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有千百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万奴隶劳作的结果。据“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研究,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由于建造金字塔之说尚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有。他们经过推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再加上有关金字塔真真假假的神力传说,所以这一说法也日渐盛行起来。

还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地球前一次高度文明社会灭亡后的遗产,或者是诸如大西洲之类已经毁灭的人类文明的遗留物。对于这两种说法,埃及人深感内心受到伤害,因为这等于把埃及祖先的文明与智慧一股脑儿全都否定了。

木乃伊是怎样制作的?

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生命在死后还会继续,认为完整的尸体是灵魂在来世栖息的必要场所。因此,他们对死后保存尸体和对生前保持良好的健康同等关切。制作木乃伊是古埃及特有的传统,也是古埃及文明留给后世的一份特殊遗产。

木乃伊制作,主要采用埃及某些地区特别是奈特龙洼地出产的氧化钠,使尸体完全干燥。制作师先通过鼻腔吸出脑髓,注入药物清洗脑部。然后在腹部切开一个口子,取出肺、胃、肠等器官,体内仅留下心和肾。再用椰子酒和捣碎的香料冲刷体腔,填入树脂,浸过树脂的亚麻布和锯屑等物,照原样缝好。尸体需全部埋入氧化钠中干燥。70天后,制作师取出尸体进行清洗,涂上油膏和香料,用大量的亚麻布包裹严密,外面涂上树脂。包扎时,从手指和脚趾开始,乃至四肢、全身。其间,要特别小心防止指甲脱落。腹部的切口处盖一只碟子,它象征荷拉斯“完好的眼睛”。这样包裹好的木乃伊,保持着脱水前的形状。有的木乃伊头上,套有特制的面罩,酷肖死者生前的面貌。木乃伊的包扎技术,在第22王朝达到顶点。那时,尸体的内脏在处理后重新放入体内。

从尸体取出的内脏,经干燥处理后,也用亚麻布包裹,装入特殊的大口瓶或箱子,储藏在墓中。在木乃伊的上面和绷带内,一般都放护身符和蜣螂雕像(或叫圣甲虫像)起保护作用。放在胸部的一个蜣螂雕像上刻有祈祷语,乞求心灵在阴间审判的天平上不要作不利于死者的证明。取出体外的肺、肝、胃、肠,则分别由荷拉斯的4个儿子保护。这些,都是与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直到基督教在埃及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元4世纪以后,制作木乃伊的习俗才被废止。

古埃及的太阳历是怎样制定的?

世界上最早的一个阳历是古埃及的太阳历。其实,埃及人原也是使用阴历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改用阳历呢?我们知道在埃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尼罗河,在古代,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尼罗河每年一度的河水泛滥,与人民生活、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早在7000多年以前,埃及人就发现,当天狼星在晨曦中从东方升起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埃及人就把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来那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在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神仪式。按现在推算,应是7月19日左右。埃及人通过观测天狼星,从天狼星再次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所经过的时间里,逐渐发现了年的周期,最初定为360天,以后又改为365天。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泛滥和农业生产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分别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农业生产一般是在冬季播种,夏季收获。他们又把每季分成4个月,每个月里都有庆祝节日,后来就用节日的名直接称呼所处月份。在每个月中有30天,30天又分为3个大周,10天为一大周,1个大周再分为2个小周,5天为一小周,这样全年12个月共360天。剩下5天被放在年的末尾,定为“年终祭祀日”。因为这是由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历年,故被称为“天狼星年”。

古埃及文字的演变分为几个阶段?

古埃及文字的形体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而另一个表示小山坡的符号,则用来表示[k]音。

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例如:在象形文字中,“犁杖”和“朱鹫”这两词的音符完全相同,都有两个辅音组成,读音为hb。区别词义的方法是:在hb后分别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鹫”的限定符号。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古埃及的拿破仑”是谁?

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已过而立之年的图特摩斯三世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法老的宝座,亲自执政。但是,在上台初期,他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当时埃及国内因为新旧政权交替,政局很不稳定,国外的局势更是不容乐观——叙利亚南部的卡迭石王国正企图组织反埃及同盟。于是,图特摩斯三世在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立刻发动了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战争。这之前,卡迭石国王指挥着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城市国王的军队,占领了位于卡梅尔山脉北面的麦吉度要塞,封锁了从埃及通往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通道。

公元前1479年5月,图特摩斯三世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率领部队冒险通过了麦吉度谷底,进入了麦吉度要塞南面的麦吉度平原。5月15日,他开始向卡迭石领导的反叛联军发动进攻,叛军正在麦吉度要塞的城外宿营,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一无所知。图特摩斯三世亲自指挥大部分士兵向麦吉度要塞进军,把另外一部分士兵部署在吉那溪流南面的一个小山上。在埃及军队的强力冲击下,卡迭石联军一败涂地。他们丢下战车,仓皇逃入麦吉度要塞。图特摩斯三世没有立即命令士兵攻城,而是收集大量战利品,对麦吉度进行包围。不久,麦吉度城被迫宣布投降,而卡迭石国王却逃走了,这个脆弱的反埃及同盟也就不攻自破。

顺利摧毁反埃及同盟后,图特摩斯三世的野心开始膨胀,发动了以西亚叙利亚的诸城邦为重点的扩张战争。在几十年的征战生涯里,他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出兵达17次之多,最远攻至两河流域,同时征服努比亚,到达尼罗河第四瀑布,使埃及帝国达到空前的规模。由于他战功显赫,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死后,被葬在“帝王谷”,其遗体至今还保存在开罗博物馆内。

“阿顿崇拜”是怎么回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的第一年引入了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从而宣告了埃及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常的宗教改革的开始。阿顿原本是一个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祗,现在被法老提高到了最显赫的地位。阿顿崇拜的早期阶段是以阿顿为最高神,但同时不否认其他神灵的神性的“单一主神教”式宗教,与传统的埃及宗教并无冲突;但后期阶段,阿顿就明显显示出原始一神教的色彩了。

阿顿的字面意思是指太阳光轮本身。在古埃及的神话体系里,最重要的太阳神是拉,他是古王国时期的主神。拉后来与象征法老家族王权的荷鲁斯以及在随着底比斯崛起为埃及首都而地位急剧上升的底比斯地方神阿蒙合并。这种合并相当突兀,却为古埃及人所接受。阿蒙霍特普四世简化了这个体系,通过宣称可以看见的太阳形象本身是唯一的神,他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第一种一神教。一些研究者把阿顿信仰理解为一种含有朴素科学思想的自然主义,其理论的基础在于认识到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终能源这一事实。

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什么要推行如此剧烈的宗教改革,是研究者一直探究的课题。较为可信的是,法老希望通过贬低阿蒙神的地位来打击底比斯的阿蒙祭司阶层。这样一来,他的宗教改革实际是一场政治斗争。法老想要集中权力,以遏制自新王国建立以来权势日益强大的祭司集团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为何被誉为世界奇迹?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不带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生活而建的古代建筑;灯塔在黑夜中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大灯塔总高135米,塔身高114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底部塔基呈方形,高71米;中部呈八角形,高34米;上部呈细圆柱形;高9米,还有梯子从塔底直通顶部,塔顶为圆形,上面有一尊高7米的海神波赛顿的青铜立像。整个塔身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石缝全用熔铅粘合,十分牢固。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灯塔,也是现代灯塔的鼻祖。它以其宏伟、精美、光芒远照作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而文明于世,被誉为世界奇迹。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大灯塔于公元796年毁于一场地震。

阿耳忒弥斯神庙建于何时?

阿耳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以弗所,濒临爱琴海,是土耳其著名的古代建筑遗迹,堪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神庙大约在公元前652年兴建,当时是木结构。第二次修建时,采用石料建筑。第三次重建于公元前570年,共花了10年时间。当时以弗所是个庞大富有之邦,聘请了著名的古希腊建筑师,造成了古代亚洲的第一个爱奥尼亚式石柱庙宇。公元前550年,吕底亚国王克勒索斯再次进行修建,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多年才告完成。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庙的规模,从此闻名遐迩。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25米,宽60米,高25米,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庙宇的回廊有137根圆柱,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圆柱高约20米,底部直径为1.59米,柱石千姿百态,整个建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廊柱之林,给人一种庄严、恬静、和谐的感觉。大理石圆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柱顶盘由一个带有3个盘座面的框缘组成,盘座面上装饰着一排花边似的齿饰,在框缘上面是刻有四轮战车的浮雕,细致精巧,精美异常。神庙于公元前356年被焚毁。后在亚历山大王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更加富丽堂皇。在漫长的岁月中,阿耳忒弥斯神庙屡遭洗劫,变得满目疮痍。然而人们从现在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中,依然可以想见它当年的雄姿。

你知道与巴比伦空中花园有关的传说吗?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II,前605—前562年在位)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世界上第一位女帅是谁?

在中国商王武丁统治期间,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妇好是武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妇好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

妇好不仅经常受商王之命主持名目众多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妇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铜钺,两大两小,上面都刻着“妇好”二字的铭文。其中两把大的铜钺,每把都重达八九千克。这两把巨大厚重的铜钺象征着商王朝极高的王权,而铭刻在上面的“妇好”二字则显示出她在军事方面至高无上的权威。

妇好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女军事统帅,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妇好在后来历代商王的心目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祭祀祖先时也特意为妇好举行祭祀仪式。

埃及艳后为何被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

克丽奥佩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

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在好莱坞巨片《埃及艳后》中,克丽奥佩特拉同样被描绘成用色相引诱恺撒大帝,助其击溃亲生胞弟而出掌王位;恺撒遇刺后,她又迷倒了安东尼。可是安东尼的作为激起了罗马市民的愤怒,在与罗马人交战中彻底败北之后,克丽奥佩特拉眼见大势已去,不得已以毒蛇噬胸自杀,年仅38岁。

历史上真实的埃及艳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虽说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总能见到这位“埃及艳后”神秘的影子,但有关她本人的文献资料却是少之又少。历史上真实的克丽奥佩特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好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尚有一尊据称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埃及艳后的肖像。

这尊肖像所展示的埃及艳后并不美艳:看上去她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鹰钩鼻、薄嘴唇。头发只是简简单单地打个髻,风格朴实,这样的装扮显然无法俘获罗马将领的雄心。

亚伯拉罕出生地乌尔城是怎样的城市?

乌尔城,古代西亚的城市,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该城平面呈叶形,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为600米。城内中央偏西北为塔庙区,该区东南是行宫。其附近为王陵。城西和城北各有一个码头,城西码头附近和城中央偏东南处各有两处居民区。城址内尚保存若干座塔庙建筑。塔庙一般建在沥青基础上,外形如分层金字塔。最著名的是月神欣的塔庙。该庙为前22世纪乌尔—那穆王所建,顶部筑一小神庙,为月神南纳的寝宫,亦是塔庙的中心;塔庙四周为广场,设有附属神庙及祭司的住房。

已发掘的乌尔王陵包括乌尔第一王朝的16座王陵。该王陵规模宏大,用石或砖砌造,各座墓顶均为穹窿状,附设有侧室。王陵出土物丰富,贵金属制品有镂空金杯、金牛头竖琴、带青金石剑柄和黄金剑鞘的短剑等,豪华富丽,工艺精湛。又有贝壳、黑曜石、红石镶嵌、黏合成的各种饰物。各陵均有殉人,少者3人,多的达74人,反映了奴隶制的人殉制度。

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出生在乌尔城。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盟军轰炸了乌尔城遗址,留下了4个大弹坑。

亚伯拉罕为何要离开家乡乌尔城?

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已相当发达了。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趋于衰败时,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徙到被称做迦南的地方(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创世记》17:2—22)。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古时候信奉萨比教,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最主要的神祗。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为此,他遭到了众人的反对,而且还被国王关进了监狱。后来,国王唯恐亚伯拉罕的观点蛊惑民心,败坏多神教,遂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放逐哈兰。从哈兰移居迦南后,亚伯拉罕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以唯一的神El为崇拜对象。El是闪语中表示最高神的一般性名称。El有不同的称谓,如El Shaddai(全能神,现在有人认为应译为山之神)、El Elyon(最高的神),El Roi(能见之神)、El Bethel(圣所中的神)、El Olam(永恒之神),等等。在这几个上帝的称谓中,“El Shaddai”最为重要,因为它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家族所使用的对上帝的称谓,就是那位在《圣经·创世记》中指示亚伯拉罕是唯一神的不同称谓罢了。这表明,犹太民族从她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就崇拜一神,信奉一神教。如与之立约并赐福给他的上帝的名字。所以,后世的以色列人就以El Shaddai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始祖信奉的上帝。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谁?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前1792—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精明强干的青年,颇具雄才大略,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不仅设立了中央政府机构,还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则派行政长官管理。而全国大小官员都由汉谟拉比亲自任命。他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独揽了军事大权。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对经济方面的控制。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系统。他在位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无不显示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为什么会有巴比伦古城遗址?

世界著名的巴比伦古城遗址,是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大约90公里的地方。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巴比伦城就是拥有大约十几万人的繁密的手工业以及商业城市。大约公元前18世纪中期,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逐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且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从而制订了各种加强奴隶制的法典。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时,尼布甲尼撒二世开始建造了新巴比伦城。这个城共有三道城墙环绕,它的主墙为黄色,长大约为12.2公里,而且每隔40多米就会有一座塔楼,一共大约有300多座,另外还有56座浮雕。古城的大门高大约4米多,宽大约2米,而且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高且宽的城墙相互连接。门内外的墙上,分别用黄、棕两种颜色画有雄牛、神龙以及雄狮的各种图像。并且这些画像大小一致、对称地排列成十分美丽的图案,神态逼真。

古城内大约有神庙53座,另外还有南宫、北宫以及夏宫3座宫殿。城内街道宽敞笔直,而且纵横交错,是用大块砖以及天然沥青铺筑。莫卡卜大道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并且世界著名的南宫就是坐落在这条大道的西边。南宫是由5所庭院所组成,并且每个庭院的周围都是各种成群的厅堂。而且宫殿的墙面同城门一样,分别用彩色琉璃砖装饰,然后点缀成各种各样动物形象,五彩缤纷。

在许多的庙宇中,尤以被称为“崇高的住所”的“玛尔笃克神庙”最为著名。玛尔笃克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条蛇尾龙,它是巴比伦人所崇奉的主神。而且庙中有大量玛尔笃克像,并且镏金,造型十分生动。

大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巴比伦城逐渐衰败,直到公元2世纪古城开始化为废墟,而且早已塌陷荒芜了。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是什么?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法典大概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地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哪个国家堪称世界史第一个军事帝国?

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帝国的历代诸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中度过的,而且其军事发展的完备堪称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属操塞姆语的亚述人以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城为中心建立的城邦。当萨尔贡、汉谟拉比强盛时曾表示臣服,但始终保持半独立地位。只有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强大王权衰微之后,亚述才恢复独立,自谋发展。

古代亚述的历史从苏美尔时期,到亚述帝国连续2000余年,一般分为古亚述、中亚述和帝国3个阶段。古亚述(前2000—前1600)从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国开始,到阿卡德时期,王权才渐强大。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时(前1815—前1783)开始向外扩张,埃什努那、马里皆表示臣服,汉谟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亚述表示归顺。但不久亚述被汉谟拉比击败,长期偏于两河北部一隅。

中亚述时期(前1500—前900),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时(前1114—前1076),亚述曾颇为强盛,后来又遭亚美尼亚人侵扰,国势转衰。直到公元前9世纪初,从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前883—前859)开始,亚述才以两河强国雄姿向帝国跨越。纳西尔帕二世率军曾经借助吹满气的皮囊筏子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入卡尔赫米什城。其国王桑卡拉缴纳了大量贡赋,包括250塔兰特(1塔兰特=26.19公斤)的铁,这表明亚述已进入铁器时代。铁的广泛使用,在军事上尤为重要,亚述军队就是以铁制武器装备,又有战车和骑兵,成为两河劲旅,所向披靡。

有浮雕表明,纳西尔帕二世时期亚述出现了攻城器械破城锤。破城锤的设计多种多样,锤身是根大木梁,头部包以金属皮。破城锤罩以用柳条、木材或兽皮制成的构架,借以保护操作者,破城锤分固定和带轮可移动的两种。

何谓“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耶路撒冷全城的犹太人都成了俘虏,被称为“巴比伦之囚”。60年以后,巴比伦又被波斯征服了。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但是,犹太人在回到耶路撒冷之后,并没有过上和平的生活,不时地遭到外族的侵犯。犹太人在绝望中,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弥赛亚”(救世主)的来临。在“巴比伦之囚”5个世纪之后的公元66年,罗马总督提图斯掠夺耶路撒冷神殿和宫殿里的宝物遭到犹太人的坚决反抗。斗争持续了4年,到公元70年,整个耶路撒冷被提图斯淹没在血泊中,他屠杀了全城的犹太人,另外有9.7万人被变卖为奴隶,有的送到矿山采矿,有的成了罗马斗兽场的角斗士。

此后,犹太人便离开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来到中国,居住在开封等地。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犹太民族仍然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

古波斯帝国是怎样衰亡的?

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帝国。统治这个帝国的是阿契美尼斯家族,故又称阿契美尼德帝国。

伊朗西南部法尔斯地区的波斯人约公元前1000多年自中亚迁来,曾一度臣服于西北部的米底。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建立波斯帝国。公元前546年,居鲁士二世灭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次第征服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各希腊城邦;公元前539年,灭新巴比伦王国。为了巩固帝国东北边境,他出征药杀水(今锡尔河)流域的马萨格泰人,公元前529年阵殁。

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前529—前522年在位)继位。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留驻埃及到公元前522年。等到得知有人夺取王位,仓卒赶回伊朗,中途被自己的剑误伤,因感染身亡。这时,他的万人不死军总指挥大流士率军奔回波斯,杀死发动政变的高马达,即王位,是为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以严密的制度和立法巩固他所继承的帝国,进而向外扩张。在东面,巩固了居鲁士二世业已征服的领土,更将印度河流域并入帝国版图;在西面,约在公元前513年,渡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亲征黑海西岸和北岸的斯基泰人,为征服希腊做准备。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派米底人达提斯入侵希腊,但在马拉松一役战败,被迫撤退。以后,其子薛西斯一世(前486~前465年在位)继续执行征服希腊的计划。结果,帝国的海军败于萨拉米,陆军败于普拉蒂亚,帝国在爱琴海上米卡莱角的战船被希腊人焚毁。此后,帝国再无力西侵。侵希战争的失败是波斯帝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国势渐趋衰落。薛西斯一世以后诸王都比较懦弱。他们在位期间,宫廷阴谋和各地叛乱迭起。只是由于希腊内部有雅典和斯巴达争霸的矛盾,帝国利用金钱和外交手段时而支持一方,时而支持另一方,才得以保持对小亚细亚的控制。末王大流士三世(前337—前330年在位)虽非庸懦君主,但当时马其顿业已崛起,他不能抵御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公元前330年,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害,帝国灭亡。

祆教的创始人是谁?

祆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祆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琐罗亚斯德直到42岁时,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荐给国王,祆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77岁时在一次战争中,琐罗亚斯德在神庙里被杀身亡。

祆教曾是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主要流行于波斯、中亚等地。最高主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玛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拜火是该教的神圣职责,是祆教信徒最重要的祭祀。

祆教的教义大概是,世界是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玛兹达(欧尔米兹德)与恶神安哥拉·曼纽特(阿里曼)之战斗。善恶掐架12000年后,善胜为王,恶败为寇。

祆教强调善行厚生。要生活富足,就必须努力农耕和畜牧,这是高尚的职业、宗教上的功德。祆教的理想生活是“成家立业,牲畜、妻室、子女都兴旺。旱地灌溉,洼地排水。”祆教反对斋戒禁食,理由是“宇宙以食而生,以不食而死”。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达到发展伊朗高原当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目的。

祆教认为尸体为不洁净物,故人死后,会被送至“天葬台”,任由飞禽走兽啄食。余下骨殖被收入石壶,另外埋葬。

祆教宣扬“生命之树常青”。人虽死,但还有五种不死之物:生命、信德、知识、灵魂和先知的诸魂。汉人也可能受祆教的影响,在坟头栽植常青树取意生命之树常青。

波斯帝国为谁所建?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曾奉命处死居鲁士的大臣哈尔帕哥斯便开始与他联络,要他起兵攻打米底,自己则约为内应。原来,当初国王发现哈尔帕哥斯未杀死居鲁士,一气之下,把这个大臣13岁的独生子杀死,并烹成菜肴,让哈尔帕哥斯当面吃下。据上面提到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这位大臣“没有被吓住,也没有失去自制力”,刻骨的仇恨让他冷静思考如何报杀子之仇。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为了说服波斯人追随自己,他命令全体波斯人带镰刀集合,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超过3公里见方的土地开垦出来。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居鲁士发出第二道命令,让他们在次日沐浴更衣后集合。居鲁士宰杀了他父亲所有的绵羊、山羊和牛,并准备了酒和各种美食犒劳波斯全军。第二天,波斯人聚集在草地上,尽情饮宴。此时,居鲁士问他们是喜欢第一天的劳苦还是第二天的享乐。听到大家都选择了后者,居鲁士说:“波斯人啊,如果你们听我的话,就会享受无数像今日这般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

波斯人尊居鲁士为领袖,起兵攻打米底。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国。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创立的帝国也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温泉关血战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亲率波斯军十余万人、战船一千余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水陆两路沿色雷斯西进,迅速占领北希腊,南下逼近温泉关。希腊联军统帅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闻讯后,急忙率领先期到达的希腊联军约7000人,扼守地势险要的温泉关。

起初,薛西斯一世以为凭着波斯军人多势众就能把希腊守军吓跑。但一连4天希腊人始终严阵以待。薛西斯见威慑不行,便下令进攻。波斯军虽人数众多,但在狭窄的通道上施展不开,一连几次进攻都被希腊守军击退。恼羞成怒的波斯王命令其精锐的“万人不死军”发起强攻也未奏效。希腊人越战越勇,顽强据守两天,波斯军屡攻不克,死伤甚众。

薛西斯一世一筹莫展,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当地一希腊人却跑来指给他通往温泉关背后的一条小路。薛西斯一世喜出望外,遂任命这位希腊人为向导,傍晚让他带领自己的精锐部队从温泉关背后包抄过去。守在这里的希腊部队因为一连几天无情况,以为波斯人根本不会知道这条小道,疏于戒备。待到波斯人的脚步声把他们惊醒时,再组织抵抗为时已晚。

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命令联军主力撤退,自己率领300名斯巴达人留下来拼死抵抗。第三天清晨,斯巴达人在列奥尼达指挥下与疯狂进攻的波斯军在中西门之间展开殊死搏斗。长矛断了用剑砍,剑折断了用石头砸,用拳头打,用牙咬。列奥尼达奋不顾身,勇猛杀敌,最终不幸阵亡。斯巴达人为了保护国王的尸体,击退波斯军四次冲击。最后,斯巴达人在波斯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部壮烈牺牲,以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希腊联军主力的撤退。波斯军以损失2万人的代价攻破温泉关。

希腊人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在温泉关立起了石碑,上刻着:过客啊,去告诉我们的斯巴达人,我们矢忠死守,在这里粉身碎骨。

希波战争的结局如何?

波斯是古代西亚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是通过征服而发展起来的帝国。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前522—前486),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波斯军队的主要成分是骑兵和弓箭手,有若干个拥有1万人的师团。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沿岸希腊人建立的各城邦。公元前513年,国王大流士一世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与利益。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等城邦相助。波斯帝国派重兵于公元前494年将起义镇压下去,米利都城被毁,同米利都一道举兵起义的一些希腊城邦也遭残酷洗劫。波斯帝国早有西侵野心,于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援助米利都,于公元前492年夏,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

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权代表卡里阿斯赴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希波战争至此结束。

希波战争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一场规模大、时间长的战争。结果使希腊获得了自由、独立与和平,雅典一跃上升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控制了通往黑海的要道,夺取了爱琴海沿岸包括拜占庭在内的大量战略要地。希腊在爱琴海上称霸,对沿岸国家进行掠夺,获得了巨大利益。“人们似乎都一致被唤醒了”,他们纷纷效仿希腊雅典,大造舰艇和商船,积极发展海上力量,争夺海上霸权,向海岸国家倾销商品、开辟市场、攫取经济利益。

摩尼教是怎样形成的?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的一个宗教。摩尼在波斯传教时,与当时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相对抗,结果被国王巴拉姆一世处死,并禁止国人信奉摩尼教。从此,摩尼教徒闻风而逃,将教义传向各地,使摩尼教成为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和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重要的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认为,在太初没有天地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是互相对峙的两个王国或存在。光明在上方,黑暗在下方。在光明或善的王国里充满着爱、信、忠实、崇高(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秘诀、洞察等德行,主宰这个王国的最高神是大明尊(亦译察宛,zarvan,意为“永恒的时间”),他是清净、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种德行的显现者,因此摩尼教徒称之为“四大尊严”或“四寂法身”。大明尊的僚属有五明子(五种光明的分子或元素),即净气(妙空)、妙风、明力(妙明)、妙水、妙火和十二使者等;在黑暗的王国里,弥漫着愚痴、淫欲、自大(自誉)、乱他、嗔恚、不净、破坏、消散、死亡、狂惑等罪愆。管理黑暗王国的是魔王及其所属的五类魔(五种黑暗的分子或元素)即浓雾、熄火、恶风、毒水、黑暗(暗气)等。在中际,魔王及其所属的五类魔等黑暗力量侵入了光明王国,从此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大明神为了对付黑暗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唤了他的使者善母,善母创造了人类始祖的形式──原人。

在斗争中,光明与黑暗的分子相混合,构成了杂多的现实世界。光明之神在战胜黑暗的力量之后,用从五类魔的死尸中摆脱出来的光明分子造成了日月,把那些受到污染的黑暗分子造作了天上的星群,把其中解脱不出来的分子的皮造成了苍穹(“十天”),用他们的尸体造成了大地(“八地”),抽出他们的骨头筑成了山岳和江海。后际就是光明战胜黑暗,天地人伦从创造到劫灭而复归于初际的过程。在后际中“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两宗各复,两者交归”。

示巴女王与所罗门王有着怎样的关系?

所罗门王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据《圣经》记载,所罗门在20岁登基后,他在梦中向上帝祈求智慧,上帝不仅赐给他无比的智慧,还赐给他无尽的荣耀、财富,以及美德。

据《圣经·列王记》记载,示巴女王倾慕所罗门王的智慧,就带着臣仆、香料、宝石和黄金来到耶路撒冷觐见。会面时,她向所罗门王提了许多问题,所罗门王一一作了令她极为满意的回答。所罗门王的博学、其宫殿的豪华、其宴席的丰盛,甚至其臣仆的精美装束,均令示巴女王“诧异得神不守舍”。

示巴女王美丽而聪颖,所罗门王威武而机智。两人一见面,都被对方的容貌和才智所倾倒,油然而生爱恋之情。女王在回国途中生下一个混血儿,命名为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慧之子”。这个儿子后来继承王位,称做孟尼利克一世。孟尼利克一世知道自己的身世,登基后曾专门到耶路撒冷谒见自己的生父所罗门王。他离开耶路撒冷回国时,所罗门王派遣一些年轻的以色列人护送。这些以色列人后来定居示巴王国,并与当地人通婚。孟尼利克一世以及这些以色列人的后代成为“贝塔以色列”的祖先。

时间和角度的单位为何都用60进位制?

公元前21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研究天文和历法,涉及时间和角度。譬如研究昼夜的变化,就要观察地球的自转,这里自转的角度和时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历法需要的精确度较高,时间的单位“小时”、角度的单位“度”都嫌太大,必须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小数。时间和角度都要求它们的小数单位具有这样的性质:使1/2、1/3、1/4、1/5、1/6等都能成为它的整数倍。以1/60作为单位,就正好具有这个性质。譬如:1/2等于30个1/60,1/3等于20个1/60,1/4等于15个1/60……

数学上习惯把这个1/60的单位叫做“分”,用符号“′”来表示;把1分的1/60的单位叫做“秒”,用符号“″”来表示。时间和角度都用分、秒做小数单位。

这个小数的进位制在表示有些数字时很方便。例如常遇到的1/3,在十进位制里要变成无限小数,但在60进位制中就是一个整数。

这种六十进位制(严格地说是六十退位制)的小数记数法,在天文历法方面已长久地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所习惯,所以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印度远古文明为何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最早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何谓印度古代法?

印度古代法(ancient Indian law),指公元5—7世纪以前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历史上印度法系的基础。古代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等国的法律都是仿照印度古代法制定的,印度法系即上述各国古代法律的总称。

印度古代法起源于婆罗门教法,后释迦牟尼(约前563—前483)创立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年在位)又颁布敕令定佛教为国教,婆罗门教法的影响遂逐渐缩小,而被阿育王召集高僧编纂的“三藏经典”所取代。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为释迦牟尼说教集,《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后来佛教影响减弱,婆罗门教法又兴盛起来。公元8—9世纪时,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改称为印度教。因此,印度古代法也往往被称为印度教法(Hindu law)。

婆罗门教法律将古老文献《吠陀》奉为经典,其中的《法经》起着法典作用,以后由各学派编辑成各种汇编,如《乔达摩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和《阿跋斯檀巴法经》(约成于公元前11世纪末期)。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时期写成的政治经济论文《政事论》中,也包含许多法律规范的内容。在这类法律汇编中,流行最广、后世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摩奴法典》。后人假托这是由天神之子摩奴制定的,实际是在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陆续编成,共12章,采用诗歌体裁,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哲学等内容。 ghepXLfMCkFg/TYWwNmawhtbml+Q5u4Ezo9DUPtAzUrrW0fJ7GIwvLb0aqV8kK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