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世界最美的诗歌中国卷 (二)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人小传

文天祥像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状元出身,官至右丞相;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他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后不幸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其作品以《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最为人所称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绝唱。

品茗赏诗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暗示自己久经磨炼,不惧任何艰难困苦。接着追述自己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的坎坷经历,万般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而战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写出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自古以来,哪个人没有一死?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彪炳史册就够了。这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诗人小传

唐寅苏州石刻像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诗人、画家。弘治十一年(1498)举乡试第一,人多称其为“唐解元”。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往来唱和,号称“吴中四才子”。唐寅自幼博通经史,但入京会试时受科场舞弊案牵累,断送了大好前程,被派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于就任,归家后以卖文墨为生,54岁而卒。

品茗赏诗

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科场失意,看破官场后抛却仕途,最终归于消极避世。从诗中可见其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的性情也可略见一斑。诗中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诗中未用艳丽辞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曾缄译)

诗人小传

仓央嘉措(1683—1706),用藏语写作的著名诗人。被第思·桑结嘉措选为五世达赖灵童,于1697年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受戒,很快于布达拉宫行坐床礼。拉藏汗灭桑结嘉措后,仓央嘉措旋遭废黜。据官方记载,仓央嘉措于1706年殁于青海湖附近公噶瑙尔。

西藏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诗作,善用白描手法表现活泼的内容,语言清新明快,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语诗歌中独具魅力。多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即四句六音节三顿。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品茗赏诗

爱情这杯香醇的美酒如何能够真正解脱那颗矛盾重重的心呢?“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苏曼殊如是说。一边是信仰,一边是爱情;一边是戒律森森,一边是玫瑰爱侣。千千结于心,如何取舍才能成全?欢乐总是短暂的,尤其是对于仓央嘉措这样一个诗心盎然的灵魂。身份与自我的矛盾不仅内化为心灵的煎熬,更有外在的不成全。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小传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a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云阳书院。其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其名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品茗赏诗

此诗为龚自珍的名作,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着。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是世人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又是广泛意义上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人小传

毛泽东像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7年8月,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不久后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上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擅长作旧体诗,尽管传世数量不多,但他的诗气魄宏大,纵横环宇,描绘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图景,抒发的是整个时代的激情,具有极高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力。著名诗人贺敬之曾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后有所增补。

(资料来源:新华网)

品茗赏诗

这首诗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毛泽东在这首诗歌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此诗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品茗赏诗

毛泽东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这首诗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是毛泽东的诗歌名句,广为传颂。意思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一念/胡适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

诗人小传

胡适像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1910年赴美留学,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参与编辑《新青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并广泛尝试多种体裁的新文学创作。1920年,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出版,其中的诗作显示了新诗萌生时期从旧诗中脱胎、蜕变、成长的艰难过程。他历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48年,胡适离开北平,后定居台湾。

品茗赏诗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将胡适的这首《一念》列为首篇,可见此诗的艺术价值之高。全诗音节自然和谐,节奏感十分强烈,思想理念的表达也饶有趣味。诗歌先以三个排比句作铺垫,然后再用一个排比句道明诗歌旨意——“总比不上我心头的区区一念”,从而体现出诗人对人类思维速度的赞叹,而前面又都以“我笑你”作为句子的开头,趣中见真。接着具体阐释“心头一念”对空间的跨越,从目前居住的“竹竿巷”到家乡的“竹竿尖”,而又及美国留学之地,人的思维的奇异性形象浮现。最后的一句点睛之笔,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巨大潜能,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智慧的歌颂。

叫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人小传

刘半农(1891—1934),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健将。出身贫苦,上中学时受辛亥革命影响而辍学参军,后到上海做编辑工作。刘半农像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1921年出国留学,后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回国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辅仁大学等。1926年出版诗集《瓦釜集》、《扬鞭集》。1934年,诗人英年早逝。

品茗赏诗

这首诗作于1920年诗人留学欧洲期间。也许是情人不在身边,也许是对祖国的想念,伴着那景色,诗人唱出了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此诗开始名为《情歌》,不久诗人将其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时诗人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怀恋,而当时的中国正千疮百孔,诗人对故国的关爱可想而知。

诗人既吸收了歌谣的散体和外国的诗歌特点,又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和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在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都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同时,诗人采用了西方抒情诗的一些特点,反复吟唱,用生活中的白话来抒发心中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无论是在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抒情方式的表现技巧上,都是后来中国白话新诗的楷模,是对中国新诗有着启发式影响的。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诗人小传

郭沫若像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先后在日本冈山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在帝国大学时,诗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0年诗人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这部诗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同年,诗人和郁达夫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1923年,诗人从帝国大学毕业。1926年,诗人出任广东大学校长。同年7月,诗人随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期间,诗人创作了大量历史剧,宣传革命,挖苦讽刺蒋介石的丑恶嘴脸,遭到蒋介石的通缉。1928年2月,他开始了在日本的10年流亡生涯。期间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他的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的地位。1937年,他秘密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有时代气息的历史剧,如《虎符》、《屈原》等。新中国成立后诗人一直主持文化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品茗赏诗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盘》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是守着银河远远相望吗?“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小传

徐志摩像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18~1922年,先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开始创作新诗。1921,诗人结识才女林徽因,坠入情网,没有结果。1922年回国。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陪同他游历中国各地,并随其一同去了日本。同年,徐应胡适之邀任北大英文系教授,不久即与京城社交界名流陆小曼坠入爱河。1926年,两人结婚。此后,诗人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1931年1月,诗人主编的《诗刊》创刊。同年11月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

品茗赏诗

1928年,诗人再一次漫游欧洲,归途中一个明媚的夏日,诗人怀着莫名的激情,来到康桥(即剑桥)——诗人曾学习过、生活过的地方,在美丽的校园里徘徊,在那一草一木之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这些感想在诗人的心中酝酿了几个月,最后形成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中国新月诗的代表作,有着完整的形式、和谐优美的旋律、紧密节奏的诗句。四行一节,每节押韵,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参差变化中有整齐的韵律。诗的整体有着强烈的韵律感:首节和尾节前后呼应,使诗的形式完整。用词上讲究音节的和谐与轻盈,“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使用更是恰如其分。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品茗赏诗

这是一首内涵深远的小诗,诗人将“偶然”这样一个没有实质的虚词形象化来写,充满微妙的情趣和意味深长的哲理,充分显示了诗人细腻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敏感的现实生活捕捉能力。在这短短的几句诗里,既有对偶然之美的充分感受,又有着对这种瞬间事物的理智心态,而这种理智的心所感觉到的让人产生的一丝遗憾,更增加了一些对人生缺憾的惆怅。诗人理智地看到,偶然不能成为彼此的“方向”的障碍,这种“偶然”因为它特殊的存在方式而美好!当然,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男女之间不经意的邂逅,尽管诗中也涵盖了这一点。

沙扬娜拉/徐志摩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品茗赏诗

诗歌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花亦人,人亦花!花和人已难辨清,但让人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如同吸进了水仙的香气。接下来的互道珍重,更是情透纸背。“蜜甜的忧愁”可谓全诗的诗眼,矛盾之中加大了情感张力,使其更趋饱满。一句清丽的“沙扬娜拉”,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诗简洁而美丽,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洁。诗人以寥寥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份驾驭诗词的功力,罕有其匹。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红烛/闻—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小传

闻一多像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4年,诗集《红烛》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此后,他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抗战期间,他带领学生从北平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7月l5日,他在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著名演说《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

品茗赏诗

此诗写于1923年,是闻一多的名诗,也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此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膩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品茗赏诗

《死水》写于1926年4月,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腐烂之极的社会里,敏感而激愤的诗人以“死水”来比喻这个现实世界,发出对这种现实的控诉和诅咒。

诗人熔西方现代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于一炉,提出了独立的现代诗歌艺术原则: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死水》这首诗,形式整齐划一,共分为五节,每节四句,表现出非常有节制的节奏感,体现一种建筑美;语言却优美流畅,自然体现内在韵律,体现一种音乐美;意象的选择也非常讲究,努力达成一种图画美,如“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尽管这些描写都是讽刺之笔,但是依然给读者视觉想象的美感。此外,诗人还非常注重诗歌细节上的形象生动,如“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等。

有感/李金发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载饮载歌,

裂喉的音

随北风飘散。

吁!

抚慰你所爱的去。

开你户牖

使其羞怯,

征尘蒙其

可爱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作者简介

李金发像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中国新诗坛上的“诗怪”。1928年创办《美育》杂志。抗战期间,李金发被国民党外交部派往越南工作,后供职于《中山日报》、《文坛》月刊。1944年,任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代理大使,1946年夏,任驻伊拉克代理公使。1951年,李金发定居于美国纽约附近的小城“林湖”。其诗集有《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

品茗赏诗

诗歌出语惊人,残叶溅血是一个虚构性的意象,然而刺激性十足,蕴含着强烈的衰亡与凄厉的色彩,表达了生命与死亡的紧密相依。“笑”给人一种无尽的悲感。“半死”、“裂喉”,无不展现了诗人那极度悲戚的心绪,似有欲将生命纵情耗散之后迅速消亡的倾向。而接下来一个“吁”字,一转念“抚慰你所爱的去”。不过,诗中马上又回到那溅血的残叶,回到那死神的唇边,这实际上又否定了“抚慰”的意义,显露出诗人对生命所怀有的深沉的虚无感与伤重感,诱发读者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上的探索。

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诗人小传

汪静之(1902—1996),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921年与冯雪峰、柔石、朱自清、叶圣陶等成立“晨光文学社”,1922年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汪静之曾在《新潮》、《小说月报》、《新青年》等刊上发表诗作并影响深远。1922年出版了诗集《蕙的风》,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寂寞的国》、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旦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处工作。

品茗赏诗

在这首哲理诗中,诗人形象地揭露了生命无情流逝、生活被时间无情消磨这一残酷事实。“时间”的“剪刀”必然要将“生命”的“锦绮”“一节一节地剪去”。“时间”的“铁鞭”必然要将生命的“繁花”“一朵一朵地击落”!

诗人对时间与生命关系的解读令人冷彻骨髓,却又是铁的事实。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作为生命主体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值得深思!这首诗通俗而优美,在表达哲理的同时,注入一种诗歌应有的美感,如将生命比作“锦绮”、“繁花”,色彩鲜明,并且其消失的过程也写得凄美,精彩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 4+Q9NfCM898DxHelLRiyVrUybsh1QJ/eKyUAs81qWjLVwJMdjZ4puEnZleWnYtK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