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可怕的科学大全集
洪洁,雅瑟

第1章

神奇的进化论:人猿竟然同祖石破天惊的猿猴变人学说

人类起源之谜是一个能引起人类无尽遐想的话题。千百年来,诸多声名显赫的人物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理论,并言称自己诠释或揭示了人类起源的问题,例如神创论、外形起源论、大海起源论、化学进化论等。但是在人类智慧越来越强大的聚焦之下,很多假说都被推翻,最后人猿同祖论成为了主流学说。

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把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作了详细的比较,由此证明人是猿类的近亲,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人是由古代的类人猿逐渐变化来的,或者说人是和猿从同一个祖先分支而来的。他是第一个提出“人猿同祖论”的科学家。

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详细列举了人和动物在胚胎和身体构造上的一些相似之处,进而来论证人与动物的关系。他在书中还举出一些在有的动物身上很发达却在人的身上由于不再有用或用得很少而退化的肢体,如尾巴,来论证人类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达尔文提出的“人猿同祖”的观点与基督教“上帝造人”的说法是对立的,因此便遭到了学术界落后势力和基督教会的强烈反对。1860年6月,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的次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召开会议,会上有3篇论文攻击达尔文。当时达尔文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他的好友赫胥黎参加了会议。由于主教根本不懂生物,但他依仗宗教的权威,提出:“按照达尔文的观点,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某种原始的菌类,那么我们人类就跟蘑菇有血缘关系了。”然后,他又恶毒地攻击赫胥黎道:“请问,按照他的关于人是从猴子传下来的信念,那么跟猴子发生关系的究竟是你的祖父一方,还是祖母一方?”

幸好现代科学的发展帮助了科学家,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新方法与新技术来界定人类、猿类和猴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最近,它们和人类是共同的祖先,但从700万年前开始分化开来;再往前200万年,大猩猩又从那时的共同祖先分化出去;其他的猿类在时间上和亲缘关系上,就更早地与人类分化了。

原始人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已经接受了这种理论,即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它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些难解的谜题,古人类学家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有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万。2500万年前之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万。500万年前之间。

那么,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开始就在亚洲?

争议不断的人类起源地

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广泛的就是非洲起源说,即人猿分离最早从非洲开始。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早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发现,而摇摆于世界各大洲。

欧洲也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骸骨被发现,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更多,有236起。

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以外,在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做是最早的人,甚至称其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只不过是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大洲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而到了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北京人”的发现引起了巨大轰动,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911年,加拿大裔美籍古生物学家马修·威廉迪勒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论证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但是仅凭一点个体化石就要证明人类起源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完整的化石链,那么以上种种学说到最后也只能是一种假说。那么,关键的化石在哪里呢?

从“东非能人”到“露西少女”

非洲起源说之所以能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就是因为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曾在非洲大量涌现,“东非能人”和“露西少女”的发现,也使得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发现的,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通过对化石进行研究发现:它的脑容量虽小,但比黑猩猩的脑更像人;从头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断,已能直立行走。于是,被定名为南方古猿,认为它是介于猿和人之间的类型。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七十余年,在非洲有不少于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所以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但很快地,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二十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能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前。

“东非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

1974年11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来到号称“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他们在那里的哈达地区发掘到一具不太完整的古人类化石。根据骨骼的形态分析,化石的主人是一爪年仅20岁的女性。约翰森给她起了个名字--“露西少女”,并详细分析了她的身体结构特点。约翰森认为,“露西少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她已经能够独立行走。

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前的南猿化石,被命名为“始祖地栖猿”。

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前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定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定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前,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前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发现的距今410万年前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最令人振奋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前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

据此,一种学术观点认为,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大概在距今180万--200万年前,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这就是完整的人类非洲起源说。

在进化路上“走失”的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2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整个欧洲和亚洲西部。他们身材壮硕、肌肉强健,能适应改变,本应继续繁衍生息不绝。然而,尼安德特人最终走向了灭绝。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的近亲黑猩猩与大猩猩,都至少有两种存活下来,为什么在欧洲与西亚繁衍超过20万年的尼安德特人却最终趋于灭亡了呢?

那么,尼安德特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他们身材一般矮小,只有165厘米,却非常结实--胸肌惊人,四肢短粗,前额低而倾斜,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他们的形态看起来更像大猩猩而不似人类。他们属于生活在远古时期的晚期智人,其化石发现时间横跨距今4万--20万年前的时间。可见,他们曾经主宰欧亚大陆近20万年,同时足迹遍布各处--以色列、意大利、英国、法国、俄罗斯甚至蒙古。

从发掘出来的一些石片、石刀可以看出,尼安德特人会使用石器,他们还会照顾生病的族人并且埋葬尸体,这些线索使得他们多了一丝“人”味。

但是,4万年后,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便不再出现,他们如恐龙般突然之间销声匿迹,对他们为何消失的各种猜测一直不断。

关于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存在两种猜测:一种认为被外力因素所灭绝,另一种观点理论认为被现代智人所同化。

直布罗陀博物馆的进化生态学家克里夫·芬利森曾经主持发掘过多个直布罗陀地区的洞穴。他推测,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基于环境因素。当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树林由于气候变化变成了开阔的草原,采用伏击方式狩猎的猎人不能有效地猎取足够的食物,又不能改变狩猎方法,致使所获得的食物越来越少,最终走向灭亡。

不过,有专家认为这是对尼安德特人的误解。因为尼安德特人曾非常成功地面对气候挑战的时间至少有20万年。比延续至今的现代智人还要长12.5万--15万年。

另一种看法是,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物种,现代人类进入他们的领地后,很快就将他们消灭了。

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改良型年代测定技术发现,4万多年前,现代人类进入欧洲大陆后,尼安德特人没有迅速消失,而是继续存在了近1.5万年,根本不是“闪电战”理论设想的那样--现代人类迅速取代了尼安德特人。

有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未必被智人灭绝,反而可能因为遗传上居于劣势,所以都被现代人同化。尼安德特人究竟下落如何,众说纷纭,人类历史上留下的记载和证据也寥寥无几。

中国“古人类”挑战非洲起源论

人类非洲起源说虽然获得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但也并没有盖棺定论,它还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中国学者正在积极建构中国古人类的演化体系,以挑战非洲起源论。

自20世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20世纪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蓝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类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两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一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前,甚至超过200万年。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将之定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20世纪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东非能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做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

我国的古环境条件还不错,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但中国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

人类是否仍然在进化

人类有许多优越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比如人类可以自主地使用避孕用品来有效控制生育数量,发明了维持生命和延缓死亡的药物,有改造自己DNA的潜J。因此有些人便认为人类已经摆脱了进化的控制,而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进化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可遗传的变异和选择。显然,人类个体千差万别,而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时至今日,基因突变仍然在以与整个进化过程相同的速度进行着。但选择呢?看起来,我们似乎已经摆脱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和繁衍的法则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医药能帮助人们克服疾病和足以致死的伤势。计划生育和繁殖技术令繁殖成为可选择的问题,而不再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特征。

但人工选择--人们通常将其与动植物的驯化联系在一起。显然,我们没有像祖先设法培育高产小麦那样,系统化地引导自身基因组的进化,但也有类似之处:很多人类特征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人为地选择了它们。例如,眼镜的发明令近视眼增加,乳品业的发展令很多成年人有了消化乳糖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其他力量也在起作用--人们正在改变环境和气候,使世界充满了污染物,为新疾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些变化几乎毫无疑问地会推动人类进化。

尽管我们可能认为基因技术会赋予我们具有控制未来的能力,但它其实会把人类进化推向未知的方向,认为我们能朝某个特定方向改造自身基因组的想法是狂妄的。我们对自己的基因如何相互作用所知道的会非常少,以至于任何改造精子或卵子的尝试都很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目前所能肯定的是,人类的基因库正在改变,而且其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但进化会带我们走向何方?未来的人是否永远和现在一样?仍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9ISE1+UECkBSVtRgPz4Ve39FUP0mqljaUs0pDfU3hdu4h5qDu+tCAMCRndAb4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