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对联知识(1)

第一节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来考察,对联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诗经》、诸子百家著作、《楚辞》、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是对联的原始形式。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经》中已出现了一些对偶句,如《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再如《大雅·旱麓》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中的对偶句排列整齐,且字数相等,对后世的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

春秋末年,各国封建统治者纷纷搜罗一些文人志士,为巩固他们的政权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中逐渐涌现出了不同学派,各流派互相辩难,争芳斗艳。我国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出了像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等名人,并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一系列学术体系。诸子学说论述精辟,特别讲究语言的精练,文章中大量的对偶句可以看做是对联的早期形式,如“情欲信,辞欲巧”,又如《尚书·益陈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

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化昌盛的时期,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等一大批文学家的赋,对仗工整,较之单行散句有着更为独特的美感形态。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对语言工整华丽的进一步追求,又形成了新文体——骈文。骈文中对句很多,较之汉赋中的对句,在句式的对仗工整及音韵的和谐方面又进了一大步。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风”的时风,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文学家及传世佳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佳作不光是对仗工丽的名句,更是对联的典范,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淇,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完善了自身的规则,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代时期,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一大贡献。

明清时期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统治阶级对骈文和对联非常看重,还将其列人科举考试。文人将时局政见、流派纷争通过对联的形式予以表达。对联的应用已遍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蔚为大观。对联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联产生后,起初只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后来也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社会,以至发展到名胜古迹、殿堂署廨、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等等,无不悬挂、张贴对联,以作装饰或者标识。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随着对联应用范围的扩大,它日益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除了春节贴对联已逐渐成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习惯以外,若遇喜庆之事,则用贺联恭祝;遇丧葬祭悼,则用挽联哀吊;遇不平之事,则用对联呼号呐喊;在文人诗客、学者名流中,也有的以自题或者互相馈赠对联来寄寓情怀,交谊劝勉,抒发感慨,宣传思想主张,也有的以对句互相逞才思,逗乐趣,或者游戏嘲谑。

第二节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所谓“对联”,就是两个句子既要相对,又要相联。上下两句相对偶,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而对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相同的句式

句式相同首先要词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要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做到了句式上的相同,对联形式上就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

2.相等的字数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谈道:“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3.和谐的平仄

对联讲究声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归纳为“仄”。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人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平仄和谐要求上下联相应处的词平仄相对。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上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称仄起,若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称平起。起句规则如下:

五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联平起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六言联平起式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仄起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平起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八言联仄起式为: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八言联平起式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九言联仄起式为: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九言联平起式为: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十言联来用四、六骈文体格式:平仄仄平仄仄平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句最末一个字即句脚的平仄也要协调,通常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种方式反复进行。 i6gQ+30Hh5WpkVsSwu8n7y03jVII2M6FAu+X/S5bL/2ltI1Gnz2qB07rVdXevf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